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

优秀范文2019-04-06 06:05书业网

篇一:伊斯兰教在中国新疆的历史

伊斯兰教在中国新疆的历史

关键词: 维吾尔族的禁忌 宗教 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传播 伊斯兰化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发展及其影响

伊斯兰经学院产生 发展 作用

当今伊斯兰教在新疆 团结 发展

之伊斯兰教与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有许多禁忌。饮食方面维吾尔族除了禁吃猪肉外(穆斯林认为猪是不洁之物),还禁食驴肉、骡肉、狗肉、猫肉等。在南疆有些地方禁食马肉。禽类中,禁食鸽子肉。对海鲜类大都禁食(除鱼类外)。凡自死的牲畜,一律不食。不反刍的动物不食。未经念经宰杀的牛羊不食。建筑方面维吾尔族在建造房舍时,严禁房门向西。因为伊斯兰教的圣地在西方。新房建好后,进住前要用烟火熏房,以示辟邪消灾,驱除晦气,求得平安和幸福。室内忌讳张贴人物画,特别是西墙,西墙上贴有任何有生命的形象,都是对无偶像的伊斯兰教的亵渎。另外,睡觉时双腿不能伸向西方,必须南北朝向。婚姻方面维吾尔族严禁和非穆斯林结婚,如果要结合其中非穆斯林的一方要改信伊斯兰教。受宗教影响,维吾尔族外出时,不能头顶直接对天,否则就会被看做是对天的不敬。故外出时,无论男女都必须戴绣花小帽,以遮盖头部。有些妇女出门时还戴上头巾。按服饰方面的传统习俗,人们禁忌穿短小的衣服,外衣的长度应超过膝盖,裤腿下边应抵到脚背。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部分城市里的维吾尔族不十分讲究这种传统的衣着。丧葬大小事宜,一切丧葬仪都必须按伊斯兰教的规定去进行。等等各种禁忌无不带有浓厚的伊斯兰教的宗教色彩。那么伊斯兰教是何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在何地创建的?又是怎样传播到新疆来的?传到新疆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他是如何从历史中一路走来而依旧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伊斯兰教是公元七世纪阿拉伯社会政治、经济大变动时期的产物。(引自:《中国西北伊斯兰教的特征》马通著第35页)公元六世纪到七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处在带有氏族制度残余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度的大变革时期。的确,由于阿拉伯社会,政治的不统一,奴隶主小王国的奴隶主们割据一方,占有大面积的农场,拥有大量的奴隶和牲畜。各部落之间,为争夺牧场、土地、水源牲畜和奴隶,他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奴隶主贵族阶层对奴隶的残酷压榨,对手工业者和中小商人的苛刻盘剥,造成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经济危机。再加之当时拜占庭帝国和波斯帝国之间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灾难性的战争。战争导致丝绸之路的衰落,阿拉伯商队贸易也急剧衰落,进一步加深了阿拉伯半岛的社会总危机。身处苦难和动乱中受压迫的广大阿拉伯劳动人民,要求减轻剥削和禁止高利贷,希望和平安定的生活。在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美好愿望,便寄托于超自然的神主的威力上。而新兴的封建地主阶层则希望借此力量奴役广大劳动人民,稳定社会秩序,保护自身的政治利益。在这种建立统一的民族国家的政治要求,在意识形态上,体现为一种新的一神教的出现。当时阿拉伯半岛流行多种宗教,最盛行的是原始拜物教和多神教,这种宗教信仰不统一的形势不能满足统一

的需求。在这种社会历史背景下,伊斯兰教应而生。伊斯兰教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是麦加古莱什部落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自幼父母双亡,由叔父艾布·塔里布收养。自小和叔父到各地经商,在长期的商旅生活中,穆罕默德到过阿拉伯半岛各地以及叙利亚、埃及和两河流域,对阿拉伯半岛社会政治、经济状及各各阶层政治态度有全面的了解,熟悉了各地流行的原始宗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有着丰富的政治阅历、社会经验和宗教知识,为以后的创教活动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穆罕默德25岁时与麦加的一位富孀海蒂彻结婚,此后他专心于创立新宗教。经过长期的思考研究,加之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他吸收了原始宗教、基督教、犹太教等宗教的思想内容,以及当时阿拉伯半岛上流行的哈尼夫一神论思想,于公元610年创立了新宗教即“伊斯兰教”。“伊斯兰”的意思是顺从;把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称为“穆斯林”意思是顺从者;把古来什部落原来信仰的多神教中的主神“安拉”奉为伊斯兰教唯一的神,并宣称他是安拉派往人间最后一位“使者”。穆罕默德在他创传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除宣扬新的宗教思想外,还提出反对高利贷、提倡救济贫困等一系列反映下层人民利益和愿望的社会主张。因此深受麦加底层人民的支持和拥护信仰伊斯兰教的民众不断增加,但是伊斯兰教的主张严重威胁到麦加贵族的政治、经济和宗教利益。随着伊斯兰教的发展,麦加贵族集团开始攻击和迫害穆罕默德及其信徒,迫使穆罕默德及其信徒在公元622年迁往麦地那并在那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伊斯兰教政权-乌玛,穆罕默德是这一政权的领导者。他以麦地那为中心进行教义宣传,转向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和社会主张的宣传。同时,穆罕默德还与犹太部落联盟,共同与麦加的贵族集团进行军事斗争。公元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武装攻占麦加。632年穆罕默德在麦加去世,这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

虽然阿拉伯半岛实现了统一,但伊斯兰教并没有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只是缓解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在穆罕默德去世后不久,阿拉伯半岛就爆发了起义。为缓解国内矛盾,转嫁危机,阿拉伯统治集团在镇压危机后,很快打着“圣战”的旗帜开始了对外的军事征服。在经济利益和宗教狂热的驱动下的阿拉伯军队,迅速攻占了亚、非、欧三洲的大片土地,建立起空前庞大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也随着阿拉伯军队的军事征服被传播到世界各地。据文献记载,伊斯兰教大约是在十世纪初传入新疆的。在此后,分布在葱岭东西的一支回鹘人(即今维吾尔族先民的一支)与居住在中亚两河流域和楚河流域(今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和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的一部风)的葛逻禄、样磨、乌古厥、处月等古代突厥部落,在西域建立了一个突厥喀喇汗王朝.公元十世纪,与喀喇汗王朝毗邻的波斯萨尼曼王朝(874-996)有一个王室成员名阿布·纳赛尔·萨曼尼。因王朝内部纷争避居阿图什。喀喇汗王朝的汗室的萨图克受其影响首先信仰了伊斯兰教。在和其叔父奥古勒恰克汗争夺王位中他在萨尼曼王朝的支持下于公元915年发动攻击夺取了政权称布格拉汗。之后,经过长期的战斗攻占了汗国首都巴拉沙滚,率汗国东部首先皈依了伊斯兰教,开创了喀喇汗王朝伊斯兰化的先河。此后伊斯兰教作为与政治结合的力量传入新疆西部。把伊斯兰教推向深入传播的是布格拉汗的长子穆萨·布格拉汗(956-971)和次子苏莱曼。穆萨·布格拉汗把伊斯兰教定为“国教”以“圣战”的名义向当时笃信佛教的于阗等地区扩张势力。于阗国一直以来信仰佛教,早在公元一世纪就成了西域佛教文化中心。喀喇汗王朝对于阗的战争前后持续了十几年,双方在英吉沙、疏勒、莎车一带激战。战争初期于阗得到高昌和吐蕃的支助占据优势,到十一世纪初玉素甫·卡迪尔汗才将于阗攻灭,把伊斯兰教传入和田地区。

十二世纪中叶开始喀喇汗王朝被契丹人所占。这时信仰伊斯兰教的回鹘人和信仰佛教的回鹘人同在西辽的统治下,西辽统治者信仰佛教,但大部分西辽的统治者对其他宗教并不十分排斥。制定了宗教政策采取了对各种宗教一视同仁、不加歧视的宗教宽容政策,因此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也有所发展。到南宋理宗时期,伊斯兰教已经传到龟兹一带。

元朝建立以后蒙古统治者对各种宗教皆采取“兼容并包”的政策,因此伊斯兰教占据包

括新疆和中亚河中地区的蒙古察合台汗国内继续发展。特别是到秃黑鲁·帖木尔在察合台汗国在位期间(1347-1363)伊斯兰教在天山南北广泛地传播。据十六世纪维吾尔族史学家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拉失德史》中记载,秃黑鲁·帖木尔是新疆第一个改信伊斯兰教的蒙古汗。秃黑鲁·帖木尔信奉伊斯兰教以后他利用汗的权利和地位为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或者说是一种政治手段)大力推广伊斯兰教。他一方面派训练有素的传教士在各地宣传伊斯兰教,同时和各地的统治者采取强制手段迫使人们接受伊斯兰教。在他的推行下上至蒙古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都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这一时期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之前各个宗教创造的宗教文化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信徒们受到残酷的迫害,尤其是佛教。千余年的佛教文化几乎毁灭殆尽)。但还采取强制手段死后察合台汗国为争夺汗位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互相攻伐战争不断。直到1383年割据南疆的蒙古杜拉特部首领将秃黑鲁·帖木尔的幼子黑的儿火者拥立为别失八里的察合台汗,恢复的东察合台汗国的统治。黑的儿火者(1383-1403在位)及其后来的继承者都是伊斯兰教的遵从者,并且不遗余力地推行伊斯兰教,采取了一贯的措施发动了多次“圣战”强迫未归顺的居民皈依伊斯兰教。由于蒙古汗们的努力伊斯兰教大面积的传播,到了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期,吐鲁番-哈密一带已经基本伊斯兰化了此后十六世纪至十九世纪伊斯兰教在新疆获长足的发着。随着社会的发展伊斯兰教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带有明显的民族和地区特色。这一时期伊斯兰教在新疆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或为叶尔羌汗国(1514-1678)经行统治的精神支柱和维吾尔人民的主要意识形态。在伊斯兰思想文化的影响下,各个地区的维吾尔人在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心理素质等方面趋向一致。同近代的维吾尔族没有太大区别。原来作为统治者的蒙古人由于皈依了伊斯兰教渐渐地融入了维吾尔人成为后来维吾尔族来源的一部分。伊斯兰教在传播的过程之中作为一种媒介一种纽带对壮大民族群体对维吾尔族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现在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民族的形成也有着类似的作用)。近代清政府在同一新疆以后,为防止宗教上层利用宗教危害国家统一和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维护新疆稳定,针对新疆现状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政策下,对新疆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1864年伊斯兰教新疆农民起义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其他宗教起义一样伊斯兰教模糊了起一群众是阶级阵线和战斗目标,把一场反封建斗争变成了反对异族统治和反对异教徒的民族大屠杀。阿古柏在侵略新疆时也利用伊斯兰教巩固其反动统治,侵略者永远是没有好下场的,在他残暴的统治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推翻了阿古柏的统治。在新疆近代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但无一成功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穆罕默德·伊敏·沙比提所鼓吹的泛伊斯兰主义和分裂思想一直在新疆存在,这是新疆在面对发展的同时还面对的另一

个巨大的问题

伊斯兰教在传播推广的过程中一边采用发动“圣战”的强制手,一边采取传教士各地宣传的措施。战争只能从武力上征服,要解决以后的问题就要靠讲经传教的手段。由此宗教教育伴随着战争一起出现。早在十世纪中叶萨图克·布格拉时期为传播、发展伊斯兰教在喀什葛尔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经学院-“沙其麦德里斯”,之后由于政治的需要和农耕社会的发展(相对稳定的社会)在叶尔羌又有许多经学院被建成。其中有“费义德麦德里斯”、“喀什丁麦德里斯”、“罕力克麦德里斯”等,到了察合台汗国时期又兴建了“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麦德里斯”等等。这些经学院都具有一定规模,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有于阿拉伯语、注经学、教义学、教法学伊斯兰史,而且还有逻辑学阿拉伯语法和苏菲派名家的诗集和伊斯兰哲学家的作品。新疆的伊斯兰教育,在形式上是一种宗教教育但是同时它还具有一定世俗教育的性质和职能,甚至可以说是历史上维吾尔族教育的一种形式。单从受教育的角度来讲无论是喀喇汗王朝时期还是叶尔羌汗国时期人们要求得知识就只能进这类学校。当时的经学院既具备宗教教育的性质又具备世俗教育的性质,这主要是从教学内容上来讲。它不仅讲宗教信仰还开设地理学、天文学、语言学等课程,并且还讲授维吾尔族思想家、文学家的作品。这不仅满足了穆斯林宗教生活上的需要还培养了许多神职人员,而且还培养出许多文学家、诗人、画家、历史学家、翻译家和其他方面的专业学者。如喀喇汗王朝时期的《福乐智慧》的作者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突厥语大辞典》的作者默罕默德·喀什噶尔、《真理入门》的作者阿合买提·尤格纳克;叶尔羌汗国时期《和加伟人穆罕默德传的》作者叶尔著名的苏菲派诗人穆罕默德·斯迪克·翟利里、《拉失德史》的作者米尔咱·马黑麻·海答儿等等都是接受的这种教育,这中教育为他们的传世之作奠定了殷实的基础。这些大师们在继承了本民族的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阿拉伯、波斯文化的营养而创作了这些为世人流传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另外由于伊斯兰教的传播阿拉伯文字和波斯文字也随着被这些地方的人们所接受,后来阿拉伯文字在这些地区不断地扩大了使用范围,到了十四、十五世纪已经演变发展为著名的察合台文,后来有发展成为维吾尔族等新疆、中亚一带诸民族的通用文字。伊斯兰教的传入不仅带来了战争(“圣战”)还带来了文化的新生力。在新疆各民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近代清政府在同一新疆以后,为防止宗教上层利用宗教危害国家统一和清政府在新疆的统治,维护新疆稳定,针对新疆现状在“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的基本政策下,对新疆实行政教分离的政策。1864年伊斯兰教新疆农民起义初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与其他宗教起义一样伊斯兰教模糊了起一群众是阶级阵线和战斗目标,把一场反封建斗争变成了反对异族统治和反对异教徒的民族大屠杀。阿古柏在侵略新疆

时也利用伊斯兰教巩固其反动统治,侵略者永远是没有好下场的,在他残暴的统治下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心推翻了阿古柏的统治。在新疆近代利用宗教进行分裂的活动一直没有停止,但无一成功的,这是历史发展的规律,穆罕默德·伊敏·沙比提所鼓吹的泛伊斯兰主义和分裂思想一直在新疆存在,这是新疆在面对发展的同时还面对的另一个巨大的问题。现在,新疆这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存在着以伊斯兰教为主其他宗教占一小部分还有不信仰宗教的人们,这就需要人们更为用心的尊重、交流、包容。文化风俗的不同、宗教信仰不同、民族不同等等,就需要我们在不同之中寻找我们共同之处_我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我们都追求和平、稳定的美好生活。团结发、展关是新疆现在面临的最关键的问题。另外于宗教马克斯曾说过:“只有当时及日常生活的关系,在人们面前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和人与自然之间极明白而合理的关系的时候,现实世界的宗教反映才会消失。只有当社会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引子:《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962页。)

资料来源:?新疆诸民族伦理思想研究?熊坤新、李建军著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8008年出版 《新疆各族历史文化词典》冯今源 余大山等著新华书店1996年北京发行

《正确阐明新疆历史新疆民族史新疆伊斯兰教史》田卫疆 陈超 马品彦著新疆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

篇二:《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教案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 及回族的形成与发展》

教 案

授 课 人: 梁志勇(28号)

陈 玲(40号)

张春慧(16号)

陈龙弟(27号)

丁 莹(3 号)

授课时间: 2010年4月7日

教学目标:1、了解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的历程;

2、从民族学角度把握回族形成的诸因素并了解宁夏回族历史及回族著名

历史人物;

3、从历史的演变中理解回族宗教信仰及其风俗习惯的渊源。 教学重点: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教学目标2、3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大家好!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一个有五十六个民族所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其中有很多民族都有其自身独特的宗教信仰及发展历史。那么本节课就让我们的团队带领大家跨越千年历史,去探寻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的历程以及它的忠实信徒——回族,特别是宁夏回族的形成与发展历史,并了解一下几位著名的回族历史人物。

一、 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

伊斯兰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社会文化现象之一它的最初产生是中世纪阿拉伯半岛由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产物,是阿拉伯民族建立统一国家,实现安定与和平的客观社会要求在宗教思想上的强烈反映。从610年穆罕默德创教开始,到他逝世之时的23年间,伊斯兰教终于发展成为整个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宗教。并伴随着阿拉伯帝国的对外扩张而走上了向外传播的道路。在这一时期,伊斯兰文化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并在不断吸收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进而产生了信仰这一特殊文化的群体——回族。

关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为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时间是唐朝到宋朝。

中国与阿拉伯民族最早的交往可以追溯到汉代。《史记》称阿拉伯为“条枝”,“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暑湿,耕田,田稻。” 97年,后汉西域都护班超派遣甘英出使西域,行抵安息西境欲渡海往埃及受阻。由于他的报道,国人对条枝有了更多的了解。《后汉书》记载:“条枝国在山上,??临西海,海水曲环其南及东北,三面路绝,唯西北隅通陆道。”西汉时,我国与西域各国的贸易已相当频繁。中国的丝绸之路、铁器通过著名的丝绸之路远销至罗马帝国及西亚各地;阿拉伯的乳香、珠宝、鸵鸟则输入中国。到了618年,唐王朝的建立。两个大帝国的边境相交于中亚细亚,这为两国的往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相传,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此话表达了阿拉伯穆斯林对中国人民的友好情感和他们善于学习别国先进文化的心态。

关于伊斯兰教何时传入中国,目前尚无定论,大多数学者都认为是唐永徽二年。《旧唐书·大食传》记载:“永徽二年始遣使来贡。自云有国已三十四年,历三主。”永徽二年正值阿拉伯伊斯兰帝国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当政。他派使者经丝绸之路抵达长安,觐见唐高宗李治,并向他介绍大食国的建国经过、基本国情、文化习俗和伊斯兰教的基本

教义。这是阿拉伯伊斯兰帝国与中国在外交上的首次接触。

在唐朝中期以前,大食国的使者及商人来华路线主要以陆地为主。唐德宗以后吐蕃势力扩张,一度阻断陆路通道,但海上交通可长年畅通,并更居优势,因此大部分来者主要以海路为主。从陆上或海上来华的使者及商人,除阿拉伯人之外,主要以波斯和中亚各国人居多。人们大都客居长安和沿海各通商口岸。唐代称外族为“胡”或“蕃”,其聚居地后称“蕃坊”或“蕃市”(“胡“多指北方、西部诸外族,“蕃”则为一切外族之通称)。在蕃坊中,由唐王朝任命一位年高德勋的穆斯林为“蕃长”,主持宗教礼拜,处理穆斯林间的民事诉讼。

唐安史之乱以后,唐玄宗逃亡四川。756年,肃宗继位后,为平定安禄山叛乱,向大食借兵。于是有很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来到中国参与平叛战争。收复两京后,肃宗允许他们世居中国,可同当地妇女通婚。后又编入左右神策军,有的被授封官职,予以任用。此时来华贸易的蕃客,虽然也有不少人久居不归,并与当地居民婚娶相通,繁衍子孙,但他们还没有得到中国人的认同,不被视作中国人,他们所信奉的伊斯兰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只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外来文化。

2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伊斯兰教在中国大规模传播的黄金发展时期,时间为宋朝至元朝。

宋代时期,中西之间的海上交通大为发展,但陆路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时从西亚、中亚来华经商的穆斯林比比皆是,人数比唐朝增加了几十倍。一般来讲,与宋通使、通商多由海道而来,与辽通使、通商多经陆路。辽天赞三年(924年)至宋开禧三年(1207年)的284个年间,正式遣使见于记载着多达39次之多。当时来自西亚、中亚的穆斯林商人比较集中的地方是广州、泉州和杭州。这里的每个城市都有他们的聚集处,称为蕃坊或蕃巷。据记载,蕃坊居住的穆斯林商人数量是相当多的。不仅有留居数十年而不归者,也有与汉人通婚者不少。宋王朝也沿袭了唐代的一些作法,在蕃坊设蕃长,由蕃人中推选,再由中央政府加以委任。他巾袍履笏,着宋朝官服,办公的地点叫蕃长司。他主持宗教事务,还依教法裁决穆斯林之间的纠纷。此外,宋王朝中央政府还允许他们在中国建立清真寺,设立公共墓地。这些作法,无疑有利于蕃坊内的管理与安定,更有利于吸引外来穆斯林商人来华经商。

12世纪中叶,中国北方的蒙古游牧部落开始崛起。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汗蒙古各部,自1211年起连续发兵进攻金朝,1218年后进取西域。1229年成吉思汗三子窝阔台率军继续南下,经40年的征战,忽必烈于1271年建立元朝,定都燕京(后称大都);1279年灭南宋,统一中国。蒙古人统一中国后,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的诸国已在蒙古帝国统治的一体之内,东、西方交往畅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交通发达,使得西亚、中亚各族的穆斯林大批来华,使伊斯兰教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新阶段。这时有不少的蒙古人、汉人前往西亚和南亚诸国从事访问和经商。欧洲著名旅行家马可·波罗(1254-1324年)和阿拉伯著名旅行家伊本·白图泰(1304-1377年)则分别从陆路和海上来中国,足迹遍及大江南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航海家汪大渊在1337年也到达过伊本·白图泰的家乡丹吉尔。

蒙古统治者对各种宗教都采取宽容的态度,蒙古人在征服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中,曾调集“西域亲军”随之东来,其中不少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族人。他们大都被签发为军士,包括炮手、水军、军匠,编入“探马赤军”, 战时从征,平时就地屯聚牧养,分驻各地,以西北陕、甘、宁为多,有的则迁往西南、江南和中原各地。他们定居以后,除充当职业军人外,有的从事手工业、农业和商业活动,也有少数人入仕做官。

元时从海路来华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络绎不绝,居住在东南沿海的广

州、泉州、宁波、扬州诸城,泉州尤为集中。他们之中有商人、宗教学者、旅行家。此时从西域来华之穆斯林在数量上也超过昔日,他们不仅居住在大城市和沿海港口,而且已遍于中华大地以致《明史》中有“元时回回遍天下”之说。在他们居住的地方,又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地域特点。其子孙非“化外之民”,而已经成为中国的本土穆斯林。

元代改信伊斯兰教者也为数不少。元成宗(1295-1307年在位)小弟安西王阿难答因从幼受一位伊斯兰教徒抚育,后皈信伊斯兰教,并于军中宣教,所部受其影响,15万人中大部分改宗。而且在此时回族已经在中国正式形成,朝廷文书中把伊斯兰教与信奉伊斯兰的民族混称为“回回”,他的社会地位仅次于蒙古人,高于汉人和南人。他们绝大多数不带家眷,在各地定居与当地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居民通婚,他们的后人成为中国出生的穆斯林,具有中国人的自我意识。经济上,他们多从事商业贸易,其中不乏富商大贾;政治上,一部分回回已跻入统治者行列, “在中央及地方任宰执者四五十人。”元代统治者对伊斯兰教一直持较宽容的态度,特设回回国子学,进行宗教教育,其教师可享赋税上之优遇。此时的伊斯兰教,与当时中国的佛、道、基督等宗教同样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3伊斯兰教在中国传播与发展的第三个阶段是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伊斯兰教文化时期,时间是明清两代。

明代,中国的社会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散居在中国各地的穆斯林社会经济状况也相应发生巨大变化。在内地,陆续出现了一批穆斯林聚居村,部分是由元人以来军屯的官僚田庄发展而来的,有的则是因为人口繁殖而自然形成。在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穆斯林内部也开始贫富分化。农村中出现了地主与贫困的农民;城镇中既有富商大贾,也有手工业者贫民。有的人在朝廷中做官,地位显赫;有的人则参加科举成了举人、贡生、进士,从事政治文化活动。

明代虽然对汉族以外的其他部族作了种种限制,但对于穆斯林之信仰还是非常尊重的。“明人对于回教,多致好评,政府亦从未有禁止回教之事,与佛教、摩尼教、耶稣教之屡受政府禁止者,其历史异也”这可能是因为穆斯林对明王朝的建立做出重大贡献的结果。例如明太祖朱元璋(1368-1398年在位)军中的常遇春、胡大海、蓝玉、沐英等一批穆斯林著名将领,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因此,明王朝统治者对穆斯林予以优遇。总之,此时的穆斯林在经历过长达六七个世纪的迁徙、繁衍和发展之后,已分布于全国各地,并且在中国牢固地扎下了根,成为了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政治、经济力量。

清王朝对待伊斯兰教的政策前后有所不同,概括起来讲,有一个由宽容利用到残酷镇压的过程。清王朝建立之初,从顺治至乾隆前期,即从1644年至1781年的100多年里,国家得到了统一,边疆得以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恢复发展。“这一时期清廷在宗教方面则采取了‘钦崇佛教、总持道法’,‘崇儒重道,儒释道三教并垂’的政策。”此时,虽然清王朝没有把伊斯兰教作为尊崇的宗教但也没有下令把伊斯兰教作为同白莲、无为、大成、混元一样“夜聚晓散”的惑众与左道而严禁,而是采取了允许存在,适当利用的宽容政策。为了加强对穆斯林的控制,清王朝采取了各种手段,如拉拢利用穆斯林宗教上层,保留其部分特权,利用伊斯兰教推行乡约制度,即以每一个乡的乡约向清政府具结担保不做违犯禁令的事,来换取清政府允许其在本乡中享有政策和宗教特权,作出了许多关心、推崇伊斯兰教的姿态,等等。清王朝这样做,主要是因为在王朝建立之初,需要安定人心,巩固其统治。但客观上对伊斯兰教的存在和发展是有利的,所以在全国各地新建立了不少清真寺,更多的伊斯兰教汉文译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有些穆斯林还得以赴麦加履行朝觐功课。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西北伊斯兰教新旧教派之争发展成为以新教信徒为主的穆斯林起义。在中国的穆斯林原本无明显的教派之分。明末清初,随着朝觐归国的哈只们和由中亚等地而来的苏菲派传教士的宣传,首先在西北地区出现了新的教派,从而造成

新旧教派之间的相争和仇杀。出现教派冲突,这对各派的穆斯林和社会稳定都是有害的。清王朝政府本应从中加以调解,促其和平解决。但这时地方官员却往往追捕镇压,这就促使平时即对清政府统治者的民族压迫不满的新派穷苦信众举起了反抗清廷的起义大旗。这时,清王朝又利用教派之争,扑灭起义。使大批穆斯林在这次反清起义中牺牲或者被迫迁往贫瘠荒芜之地。

总的来说,伊斯兰教从唐朝开始传入中国,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又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交融,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伊斯兰文化和它的信仰群体回族。那么回族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民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又是如何的?请陈龙弟为大家讲述。

二、 回族的形成问题

首先问大家一个问题:“回族为什么会被称为‘回回’”?回回民族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在现在,还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历来回族学界和其他相关学者对回族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仁智不一。接下来本人将从民族学角度对回族族源、语言、地域、经济生活、文化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明晰各种因素在回族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理,以期对回族的形成有更系统地认识。

回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之一,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共同体。“她既非华夏古国土生土长的固有民族(如汉、苗、羌等族),又非纯粹移植的外来民族(如朝鲜、俄罗斯等族),亦非毗邻边疆而接壤跨界的民族(如哈萨克、傣等族)”。回族是外来文化与中华文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经过复杂的融合过程植根中华大地,而形成的一个稳定的民族共同体。

1、回族的族源

回族族源复杂,但人们都习惯于从“回族先民”说起。回族先民一般认为指“唐宋时期在华定居的,信仰伊斯兰教的各国穆斯林及其后裔”。而我认为回族形成之前(大致明中期以前)来华定居的西亚、中亚、南亚以及南洋穆斯林都可纳入回族先民的范围,只不过他们在回族形成中起的作用大小不同而已,“依(唐宋时期)阿拉伯、波斯等地商人在中国长期发展的情况看来,他们不是没有逐渐在中国构成一个新民族的可能”,而元明时期来华穆斯林的活动则直接促成了回族的形成。

我将这些回族先民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唐宋以来来华的阿拉伯和波斯“蕃客”,他们来华时间久,有“三世蕃客”、“五世蕃客”;汉化程度高,有李彦升这样中进士为官中土的人;他们主要集中于长安、广州、扬州、泉州等地,购买田宅、娶妻生子、经商度日。第二类是蒙古军西征迁发的大批中亚和西亚穆斯林,他们中以士兵、工匠为主,或被编入“西域亲军”、“探马赤军”,或就地屯田安置,散处西北、西南和中原各地,他们是“色目·回回”人的主要部分,也是回族先民的主要部分。第三类是元明时期因政策因素而自愿来华居住的穆斯林,“归化回回”和“附籍回回”等。第四类是因其他偶然原因留居中国的穆斯林,如因遭遇风浪而避于海南崖县的占城穆斯林,为苏禄国王守墓而定居山东德州的南洋穆斯林等。

正是有了这些回族先民留居中土,才有了形成回族的族源基础。然后这些回族先民通过与汉、蒙、维吾尔及中国境内其他民族的通婚融合,到明朝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回回人”族体,为回族共同体的形成提供了人员上的保障。

2、回族的语言

语言是人类沟通的工具,斯大林将共同语言列于民族构成要素之首,是因为“没有一个共同的语言,就不可能形成一个民族共有的经济和文化生活,也不可能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素质,而没有这些共同点,当然也不可能称为民族。”

篇三: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

伊斯兰教在中国经过1300多年的传播和发展,穆斯林人口目前已达两千多万。在我国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有:

1.回族

回族的先民是最先信仰伊斯兰教的,早在十三世纪初,随蒙古军西征的中亚各族人来到中国,他们以驻军屯牧的形式,或以工匠、商人、学者的身份散居全国各地,被当时社会称为“回回人”。他们与唐宋时期来华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因信仰一致,生活习惯统一而通婚,在中国形成了共同的民族意识和心理状态,到了元末明初,回回民族在多种民族成分融合的情况下形成了。回族居住在农村的以经营农业为主,兼营商业和小手工业;居住在城镇的以经营小商小贩居多,兼营饮食、珠宝玉器、皮毛加工。

回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分布最广的民族。人口约9,816,805余万,全国多数省、市、自治区都有回族居住,西北地区的宁夏、青海、甘肃、新疆、陕西和西南地区的云南,以及河北、河南、山东、内蒙等省区回族分布较多。全国有一个回族自治区,两个回族自治州,十一个回族自治县。

2.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的族源,可追溯到公元前三世纪。它是生活在我国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维吾尔意为“团结”“联合”。他们主要分布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少量居住在湖南、河南等地。维吾尔族人口约8,399,393万。十世纪伊斯兰教传入新疆,喀什的艾提卡尔清真寺、阿帕克和卓麻扎、哈密回王墓和吐鲁番艾敏塔都是早期的伊斯兰建筑。维吾尔族穆斯林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有叙事长诗《福乐智慧》、音乐舞蹈套曲《十二木卡姆》等优秀民间艺术作品流传至今。历史上维吾尔族曾经涌现出过许多杰出人物,如: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穆哈麦德?喀什噶尔、艾合买特?尤格纳克、阿卜杜热衣木?那扎尔、诺比提等。他们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维吾尔文化遗产。维吾尔族主要经营农业,对植棉、园艺有丰富的经验,他们还擅长编织地毯、制作丝绸、绣小花帽、打制小刀等。

3.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尔泰地区,人口约 1,250,458万,伊斯兰教传入哈萨克草原较早,11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历史上曾出现过一批通晓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的哈萨克族毛拉、学者。哈萨克族的民间文学十分丰富,著名的叙事诗有《阿勒帕米斯》、《阔布兰德》、《萨里哈与萨曼》等,哈萨克族的主要代表乐器是二弦弹拨琴“冬不拉”。他们以经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也有人从事工业和商业活动。

4.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族也是生活在新疆境内的一个古老民族,他们主要居住在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人口160,823万,他们主要经营牧业,兼营农业,柯尔克孜人民历史上具有热爱祖国,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传统,为保卫边疆作出了贡献。著名历史诗《玛纳斯》是柯尔克孜族的民间艺术精品。柯尔克孜族妇女擅长绣花,制作花毯、壁挂等手工艺品。

5.乌孜别克族

乌孜别克族散居于乌鲁木齐、喀什、伊宁和塔城等地。乌孜别克族属于游牧民族,约于15世纪前后在中国定居,乌孜别克语是以阿拉伯语为基础的拼音文字,由于语言相通,使他们易于接受伊斯兰教。乌孜别克族人口约 12,370万。他们绝大多数从事商业,在南疆的乌孜别克人的丝织技术很娴熟,北疆的乌孜别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牧业。

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是我国唐代北方突厥汗国统治下几个使用突厥语的游牧部落的后裔,约于十九世纪20?30年代陆续由中俄边境地区迁到新疆。他们中多数是商人,也有一些是宗教人士,他们还在伊宁、塔城等地开办伊斯兰教育。塔塔尔族人口约4809人。在城市里的塔塔尔人多经商或从事医务和文化教育工作,居住在农牧区的则经营农牧业,他们喜欢养蜂。塔塔尔人的文化素质较高,知识分子按人口比例在全国各族中居于前列。他们擅长歌舞和烹饪。

7.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人口约41,028万。属欧罗巴人种,他们聚居于帕米尔高原东部的塔什库尔干塔吉克族自治县境内,十一世纪他们的祖先信奉了什叶派伊斯马仪支派,至今他们仍遵循该派的教义。塔吉克人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他们的文学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迄今在民间仍流传着波斯古典诗人菲尔道乌西的《王书》(沙赫那麦)的片段。由于塔吉克人居住在高原上,所以他们的文学作品多与雄鹰有关。

8.东乡族

东乡族世代聚居于甘肃省临夏州东乡,现有人口513,805万。东乡族源的主体是色目人,也有回族、蒙古族和汉族的成分。东乡族穆斯林的教派门宦较多,各派的主张和习惯渗透于东乡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东乡人在反抗清政府的斗争中表现英勇,代表人物有:闯塌夫、阿布都、马福寿等。东乡族的民间文学很丰富。有长篇叙事诗《米拉尕黑与马芝璐姑娘》、《葡萄蛾儿》等。他们和回族一样喜欢演唱“花儿”。

9.撒拉族

撒拉族居住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人口约104,503万。他们的祖先是十三世纪居住

在中亚撒马尔汗的西突厥乌古斯部落萨鲁克人的一支。撒拉族穆斯林保存了许多美好的民间传说。《对伊委纳》(骆驼戏)是表现撒拉族先民从中亚迁到循化这一历程的传统戏,在群众中广为流传。撒拉族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畜牧业和园艺业。

10.保安族

保安族亦称保安回。聚居在甘肃临夏积石山一带,人口约16,505万。他们的祖先是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和中亚的回回人。大约在元末明初来青海定居,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回族、东乡族、撒拉族一致。保安族主要经营农业,手工业以打制“保安刀”为主,他们的服饰与西北回族的服饰相近。

在汉族、藏族、蒙古族和云南的傣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信仰伊斯兰教的,但人数不多,他们都是中国穆斯林大家庭中的一员,他们把伊斯兰教与本民族的生活习惯混合在一起,使中国伊斯兰文化多姿多彩。这种新的宗教文化现象引起了国内外社会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