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不良小儿推拿手法
篇一: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生理特点】
小儿生理主要表现为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然而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小儿自出生后一方面都在不断地生长发育,成长壮实,古人把处于这种发育迅速阶段的小儿称之为“纯阳之体”。但另一方面小儿又如初生的嫩芽,脏器柔弱,故又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的论说。稚阴稚阳,是指小儿形体无论在物质基础和生理功能活动上均未臻完善,需要特别呵护。
【小儿病理特点】
小儿病理主要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大,但经过正确医治,易趋康复。小儿因体质和功能均较脆弱,加以寒暖不能自调,饮食不能自节,因此外易为六淫所侵,内易为饮食所伤。对于突然发生的强烈刺激,往往不能忍受而容易出现惊恐状态。在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喂养失调的情况下,常可引起发育障碍,表现有五迟、五软等病态。又因对疾病的抵抗力较差,特别易患麻疹、腮腺炎、百日咳等传染病。小儿患病后病情往往比成人为重,当发热较高时,易于抽搐、惊厥;感受风寒之后极易导致肺炎、喘咳。总之小儿病情来势急,变化多而迅速,可并发严重病症,但如能诊疗及时,护理得当,也容易痊愈,较快地恢复其生理功能。
【辨证特点】
首先小儿不会诉说病情,问诊常是间接的,因而不能确切地反映实际情况。较大孩儿虽能自述,也多是言不达意。其次,婴儿气血未充,脉象难凭,尤其在诊察时哭闹不安,更易影响气息脉象。闻诊虽能反映一些情况,但也不够全面。只有望诊不受种种条件的限制,反映病情比较可靠,应予以重视。此外,从八纲辨证来看,由于小儿阳气偏盛,感受外邪后易寒随热化,临床以阳证、热证、实证居多。
下面着重介绍几项小儿特色的诊法。
1.望小儿指纹 指纹是浮露于食指桡侧缘的脉络,是手太阴肺经的一个分支,所以望指纹与诊寸口脉有相似的临床意义。由于小儿切脉部位短小,诊脉时常啼哭躁动,影响脉象的真实性,而指纹处皮肤薄嫩,脉络易于暴露,故对三岁以下的小孩常结合指纹的变化以辅助诊断。
指纹分“风”、“气”、“命”三关,即食指掌指纹为“风关”,近节指间纹为“气关”,远节指间纹为“命关”(图194)。
(1)望指纹方法:在自然光线下,暴露患儿小手,医生用左手拇、食二指握住小儿食指远端;以右手拇指在小儿食指桡侧,从指端向指根部轻推几次,用力要适中,使指纹更为显现,便于观察。
(2)望指纹内容:主要从指纹色泽、长短和浮沉三个方面来分析观察。
色泽:正常指纹,色呈浅红,隐现于风关之内。患病之后,色鲜红者,多属外感风寒表证;色紫红者,多为热证;色紫黑者,多为血络郁闭,病情危重;色淡者,多为虚证;色滞暗者,多为实证;色青者,多为惊风,或为痛证。
长短:一般说来,指纹在风关者,为邪浅病轻;指纹透气关者,为邪已深入;指纹达命关者,为病情较重;若指纹一直延伸到指甲端,即所谓“透关射甲”,为病情重笃。
浮沉:指纹浮现明显者,是病在表;沉隐不显者,是病在里。
现代医学认为,小儿望指纹是观察食指桡侧的浅表静脉。指纹充盈度的变化主要与静脉压有关,心力衰竭、肺炎等患儿,大多数可见指纹向命关延伸,这是由于静脉压升高所致,静脉压愈高,指纹的充盈度就愈大,也就愈向指尖方向伸展。指纹的色泽在某些程度上可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指纹的青紫色也就愈明显,因而肺炎及心力衰竭的患儿多出现青紫或紫色指纹,贫血的患儿则由于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减少,指纹则淡。
2.小儿切脉 小儿前臂短小,切脉部位“寸口”就更为短小,不容三指以候寸、关、尺,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也称为一指定三关(图195),而不细分三部。小儿平脉(正常脉象)较成人快,一般l~2岁左右小儿,脉搏每一息(即是一呼一吸)跳动6~7次;3~6岁小儿,每一息跳动5~6次。以后随年龄增加,而脉搏则相对减少。小儿诊脉通常以浮、沉、迟、数,辨表、里、寒、热;以有力、无力来定虚、实。
浮脉:轻按即能清楚感到脉搏跳动,主表证。
沉脉:轻按不易感觉,重按才可能触到,主里证。
迟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缓慢,主寒证。
数脉:脉搏比该年龄小儿快,主热证。
脉有力:为实证。脉无力:为虚症
=======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 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 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 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篇二: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基础到临床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有其一定的特点,现主要介绍如下:
【推法】
推法在小儿推拿临床应用相当广泛。有直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和旋推法四种。
1.直推法(图196)医生用拇指桡侧缘,或用食、中两指指面附着于治疗部,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
动作要轻快连续,一拂而过,如帚佛尘状,以推后皮肤不红为佳。手法频率每分钟约250~300次。
推动时必须行直线,不可歪斜,以恐动别经而招患。
常用于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等。
功效:清热解表,止泻通便,除烦安神。
主治:外感发热、腹泻、便秘、惊惕烦躁等症。
2.分推法 用双手拇指罗纹面以穴位为中心向两侧作分向的推动,称为分推法,又称为“分法”
本法运用时,两手用力要均匀、柔和协调。一般分推20~30次。
常用于额前、胸部、腹部、背部、腕掌部。
功效:分理气血,调和阴阳。
主治:发热、咳嗽、腹胀、便秘等症。
3.合推法 合推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又称合法、和法
动作要求同分推法,只是推动方向相反。
适用部位同分推法。
功效:和阴阳,理气血。
主治:发热、腹胀、便秘等症。
在临床上合推法常与分推法配合使用,一分一合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4.旋推法 医生用拇指罗纹面轻附于治疗的穴位上,做顺时钟方向的环旋移动。即:◎
旋推法仅依拇指在皮肤表面作旋转推动,一般不带动皮下组织。手法频率每分钟150~200次。
主要用于“五经”穴。
功效:健脾和胃,补肺益肾。
主治: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肺虚咳嗽等小儿虚证。
【运法】
运是运转的意思,在治疗部位做弧形或环形推动(图197)称为运法。亦有人称运推法.属推法的一种。也是小儿推拿的常用手法之一。
医生以拇指罗纹面,或用中指罗纹面,附着于治疗穴位,做由此穴向彼穴的弧形推动。或在穴周作周始的环形推动。运法在操作时,一是宜轻不宜重,仅是皮肤表面摩擦,而不带动皮下组织。二是宜缓不宜急,每分钟频
率约 80~100次。
宜用于弧线状穴位或圆形穴位。
功效:清热除烦,宽胸理气。
主治:发热、胸闷、呕吐等症。
【捏法】
以拇指和其他手指在治疗部位做对称性的挤压、捻动,称为捏法。
若以捏法施于脊柱,就称为捏脊法。由于此法善治小儿“疳积”,收效神奇,所以又称为“捏积法”。下面介绍捏脊法(图198)的两种操作方法。
1.医生双手呈握拳状,以食指中节的背侧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拇指伸直前置,并对准食指中节桡侧掌面,而后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a)。
2.医生双腕下垂拇指伸直,指面向前,与食、中两指指面相对;以拇指指端掌面分别紧贴于患者脊柱两侧,食、中两指与拇指相对用力将皮肤捏起,并轻轻挤压、捻动,双手交替,缓慢移动向前(图198 b)。
捏脊(积)的操作一般均由龟尾穴开始,沿脊柱两侧而上止于大椎穴,一般连续操作5~6遍。结合病情,对需加强手法刺激的患儿,常用捏三提一法;
即先捏脊一遍,从第二遍起,每向前捏三次,双手在同一平面同时用力向上提拉一次;或者对重要穴位如肾俞、脾俞、肺俞诸穴位处进行提拉。在提拉皮肤时,常听到较清脆的“嗒、嗒”声,这属于正常的筋膜剥离声。 另外在捏法应用时以拇指指端掌面为力点,而不能单纯以拇指指端为力点,更不能将皮肤拧转。捏起肌肤过多,则动作呆滞不易向前推进,过少则易滑脱;用力过重易疼痛,过轻又不易得气。
功效:调整阴阳,疏通经络,健脾和胃,促进气血运行,改善脏腑功能,增强机体抗病能力。
主治:小儿疳积、消化不良、佝偻病、腹泻等病症。
此法常用作小儿保健,增进食欲,强壮体质。
捏脊法除小儿推拿应用以外,对成人的失眠、神经衰弱、慢性胃肠功能紊乱等虚弱患者也同样有治疗作用。
【掐法】
用拇指指甲去按压体表治疗部位的一种手法,称为掐法,本法刺激性强,力量集中,有以指代针之意,所以也称为“指针法”。可用以急救昏厥的患者。
以拇指指甲为力点,对体表穴位进行按压。掐法操作时,宜垂直用力按压,不宜抠动,以免损害皮肤。
当掐法施用后常继以揉法,以缓和手法刺激,减轻局部的疼痛反应。掐法施用次数一般以5~6次为宜,或中病即止,不宜反复长时间的应用。 可适用于头面及手足部痛觉敏感的穴位,如人中、老龙、十王等穴。 功效:开窍醒脑,回阳救逆。
主治:小儿惊风、昏厥等症。
小儿推拿除了运用十四经穴及经外奇穴外,本身还有许多特定的穴位。这些穴位不仅有“点”状,而且还具有“线”状及“面”状,这是特点之一。有相当多穴位都聚结在两手,正所谓“小儿百脉汇于两掌”,这是特点之二。
篇三:小儿推拿保健之健脾胃篇
治疗宝宝胃口差、消化不良的小儿推拿按摩保健方法:
要求:
1、每天推拿按摩约5~10分钟即可,应坚持3个月以上。
2、本手法不宜在饭前空腹或饭后立即进行。
3、推拿按摩时,室内温度应在22摄氏度以上,防止宝宝着凉。
4、小儿推拿按摩的手法应轻重适宜,不要让宝宝觉得不舒服。第一步
按揉推四横纹:四横纹穴位于手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食指或中指指端分别按揉四横纹穴,约2~3分钟;也可推四横纹穴,将小儿四指并拢,医者用右手拇指自小儿的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推50~100次。此法具有调中行气、和气血、除胀满的作用。
按揉推板门穴:板门穴位于小儿手掌大鱼际处。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按揉板门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也可使用推法,由拇指指根推向腕横纹可止泻,由腕横纹推向拇指指根能止呕,来回推可调整脾胃功能。按揉2~3分钟,推50~100次。
推脾经穴:脾经穴在小儿拇指桡侧面。操作时,医者左手中指或无名指夹住小儿左手四指,再以拇指与中指捏住小儿拇指,医者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后,直推小儿脾经穴,从拇指指尖推向拇指根,推50~100次,单方向直推,不宜来回推。此法具有健脾和胃的功能。
按摩掌心:操作时,医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消化不良小儿推拿手法)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
粉,按摩小儿掌心50~100次,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
第二步
腹部按摩:小儿采取平卧位,医者用右手四指或手掌,在小儿腹部,以脐为中心,做圆周运动。顺大肠方向为泻,适宜大便偏干者;逆大肠方向为补,适宜大便偏稀者;一般多选择顺逆各半,约按摩50~100次。操作时,手法不宜过重,应轻重适宜;医者手不宜过凉,应温暖。此法有调脾和胃的作用。
第三步
足底按摩(揉涌泉穴):涌泉穴在脚心,屈趾时,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医者用中指、食指或拇指指端揉该穴,按揉时,顺逆时针皆可。按揉2~3分钟。此法有止吐泻、调脾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