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寓言故事掩耳盗铃

寓言故事2018-08-30 21:51书业网

篇一:掩耳盗铃寓言故事

篇一: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案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讲一讲《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要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不是丁零丁零,铛铛的声音呢?这是我们铃铛的声音,在告诉我们上课了回到教室去上课。是不是说明铃铛有提醒的作用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有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看看这则有关于铃铛的故事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读了课题,同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了解题意)

同学们知道“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动作。(遮住耳朵) 盗 :什么意思?就是偷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则寓故事,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读情况,初步理解寓言内容师:同学们都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有谁能告诉我故事吗? 同:。。。。

师:《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

2、读准字音

师:先自己读读课文,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字能不能读正确,句子能不能读通顺。(指导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三、读懂寓言 明白道理。

(一)盗铃人的总体印象

师:同学们掩耳盗铃的人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我觉得掩耳盗铃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师: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他很可笑、愚蠢?

师:默读课文。你们从哪句话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线画出,从哪个词看出的用△标出。

(二)体会盗铃人愚蠢的做法

1、分析偷铃人的想法

出示: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师: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个词体会出他笨?他明明知道什么?大家都说一说。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明明知道,还这样去做!

2、情景体验偷铃人的想法

师:偷铃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就会被发现,他还是想去偷铃铛,他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他想:“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师:老师也带了一个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老师先摇一摇铃铛)我们照偷铃人的想法试一试,大家捂上耳朵。(老师再摇铃铛)(学生捂耳朵体验――确实捂住耳朵就听不见铃声了) 师:偷铃人想的有道理呀?他挺聪明的!哪笨呀?生: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没捂住别人的耳朵,所以被发觉了。

3、分析偷铃人的做法及结果

师: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就去摘铃铛。他这种行为就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正因为这样,他的手刚碰到铃铛就被发觉了。

4、理解全文意思,说明寓意

故事只有5句话,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四、学讲故事,深化理解

1、读熟课文,将寓言故事讲清楚

师:这么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偷铃人的行为很可笑,还让我们懂得了道理,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道理。自己练一练吧!(学生练习讲故事;找一个人讲一讲。)

2、观看动画,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作业:

1、回家将故事讲给家长听。

2、练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明明知道 碰→响→发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没想到碰 → 发觉篇二: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乐学宫主点拨

一、寓言特点

所谓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题材。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物。它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寓大,借此寓彼。 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

二、世界寓言的有关知识

1.世界三大寓言家:①

2.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和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三、寓言阅读方法

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乐学宫主点睛:

什么人(植物、动物)+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三、寓言阅读方法

2.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⑴ 。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

法。如《画蛇添足》

⑵。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归纳寓意,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如《赫尔墨

斯和雕像者》

⑶。抓住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归纳寓意,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

《蚊子和狮子》

⑷。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

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领会寓意并不难,看题目理情节,品人物析语句。

(一)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

背诵时间:故事:

寓意: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 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至于他家(愚人) b.更为益盐(增加)

c(再)d(通“反”)

2.翻译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文中“愚人”之“愚”具体表现在哪里?

造成这一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主人与食”的“食”和“便空食盐”的“食”解释上有何区别?

5.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二)穿井得人

①②③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④⑤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⑥⑦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

【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月攘一鸡

①②③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背诵时间: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请损之______________ .

⑵以待来年然后已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⑶或告之曰 ___________ .

2.翻译: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 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背诵时间:

【寓意】

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课后作业:

吾腰千钱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为后?”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

①氓:这里指民众,百姓。②咸:全、都。

③绝:横渡。④中济:济:渡,到。中济意指江的中间。

⑤后:落后⑥去:丢弃,放弃。

⑦怠:疲乏。 ⑧且:将,将要。

⑨货:这里指钱。

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是( )

a.水暴甚(突然猛涨) b.绝湘水(横渡) ...

c.中济(渡河到一半) d.不能寻常(不能上岸)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b.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为后?” ..

c.不应,摇其首。 d.又摇其首,遂溺死。 ..

3.翻译句子。

⑴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⑵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最会游泳的落在后面是因为腰缠千钱。

b.腰缠千钱者因为无法除去钱袋而更加疲惫不堪。

c.尽管上岸的同伴一再鼓励,水中人最终因为无力坚持而被淹死。

d.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切不可贪婪成性,以致人财两空。

5.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主要运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

6.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谈谈从中你受到的启示。 ⑧⑨⑦⑤①②③④篇三: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乐学宫主点拨

一、寓言特点

所谓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题材。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 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物。它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寓大,借此寓彼。 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

二、世界寓言的有关知识

1

2.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和并称为世界三大寓

言发祥地。

三、寓言阅读方法

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乐学宫主点睛:

什么人(植物、动物)+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三、寓言阅读方法

2.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⑴ 。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

法。如《画蛇添足》

⑵。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归纳寓意,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如《赫尔墨

斯和雕像者》

⑶。抓住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归纳寓意,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

《蚊子和狮子》

⑷。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

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领会寓意并不难,看题目理情节,品人物析语句。

篇二:四上 语文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寓言故事

《掩耳盗铃》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身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他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方法;最后说他掩着自身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他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身害自身。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身欺骗自身的人。 教学目标:

1、认识五个生字,能把课文读得通顺流畅,了解故事内容。

2、读懂故事,理解寓言的含义,教育学生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学重点: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做事不能自欺欺人。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摇铃铛:小朋友们,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说说声音的词:丁零丁零,铛铛(板书:铛dāng象声词)出示铃铛。在“铃铛”中“铛”读轻声。读一读。

2、引出故事:和这个铃铛有关的还有一个故事呢!

(设计意图:以声激趣,先声夺人。学习生字“铛”时,真正是“形”“声”兼备,学生处于一种无意识学习状态中)

二、了解故事

1、放动画,听故事(暂停)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个名字:掩耳盗铃(板书,生字“掩”“盗”用彩笔书写)读题。说说“掩”“盗”的意思,课件出示表示“掩”意思的图片。并做做“掩”的动作——捂、堵。接着字理析解“盗”字,并课件出示“盗”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再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的讲述出来了,我们来看书吧。

(设计意图:用小朋友们最感兴趣的动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用阅读期待发生探究的原动力)

三、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找出生字新朋友:掩盗铛偷碰。学生自由读文,在书上圈画。放课件:看,我们的新朋友快乐地跑来参与我们的学习呢!

2、课文很短,只有五句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读给同桌或授课老师、听课老师听听。

3、指名读(看你读的那么投入,真好!)老师读(老师也想读读,愿意给我当评委吗?)那像老师一样读读吧!

4、我们读的读,听的听,故事已经在我们的小脑袋里住下啦!你能简单地说说故事内容吗?(板书:想偷铃铛[掩耳盗铃] 被人发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在一次次阅读中,强化了记忆,梳理了条理)

四、再读感悟

1、再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文章,看一看插图,还可以试一试铃铛。考虑:那个盗铃人的想法对吗?

2、学生联系上下文、看图、做实验等方法谈。

相机出示句子:

“假如把耳朵掩住,响声不就听不见了吗?”还可以怎么说?哪句好?读一读再说说:他认为谁听不见?(主人、过路人、守门人……)

“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就会被人发觉。”两个“就会”前一个能去掉吗?用“只要……就会……”说一句话吧

3、你们还有问题吗?(预测:门上的铃铛是干什么用的?他偷铃铛作什么?那个人被抓住了结果会怎样?)

4、是啊,后来会怎样呢?我们把大家想的演出来好不好?

(设计意图: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真正自主学习。从阅读的阶段目标看,充沛体现阅读中阅读主体情感的投入。不直接给盗铃人的想法下定义是错的,而把所设计的问题留给学生,给他们较大的考虑、感悟空间。让学生以自身喜欢的方式去阅读,学生在回答“偷铃人的想法对不对”这一问题时,能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插图、生活经验多方参与课堂活动)

五、扮演明理

1、找出文中写偷铃人动作的词:掩、伸、偷、碰(板书)再加上你的想象和几个同学演一演。教师适当给予指导。

2、师生参与扮演:小偷被抓住了,我们要教训这个小偷(学生对小偷说:……老师对小

偷说:听了大家对你的教育,你有什么要说的?知道错在哪里了吗?)

大家都是扮演明星,让我们在欣赏节目的时候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设计意图:创设真实情境,进入角色,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对话涌动生命的灵性。其实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直接传送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身的知识的过程,教师给学生提供有效的活动机会,在活动讨论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生建构知识情感与价值观。)

六、深化理解

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台下的观众:

1、读了故事,看了扮演,你能用一句话来评评偷铃人的行为吗?可以是一个成语或俗语(自以为是、自欺欺人、自作聪明、做贼心虚、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聪明反被聪明误……)

2、你愿意做那样的人吗?你从这则故事体会到什么道理?

这就是寓言故事,借有趣的故事说明深刻的道理。

(语文课堂的对话,是师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的一种全方位互动共振的过程,教师不强加给学生什么,而是以一种轻松的对话方式让学生明了寓意,深化文本内涵,并形成自身的价值取向)

七、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

(学生剽窃作业;老师看到没有学生提问,被学生的假象迷惑,以为学生全懂了;犯罪分子明知自身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

2、课件:选择填上成语——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小朋友实际,让小朋友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身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 )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设计意图:学生的认知必需与实践结合,才会有生命的体验与感悟,才干回归生活)

八、拓展延伸

1、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以前学过的……;课外看到的……;听大人讲的……)老师和时肯定:真不错,书上的东西记得这么清楚,还能让课外知识丰富你们的大脑。这都是学知识的方法!

2、你们学了后面的一则寓言后,举办一个寓言故事会好吗?请更多的老师也来参与吧!

3、选择作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他人听;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他人看;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设计意图: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关注他们的个体差别和不同学习需求,凸现其个性,建构自主开放的语文习环境)

九、板书设计: 30、寓言二则

掩耳盗铃

可笑

做坏事就会被发现

愚蠢

篇三: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案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讲一讲《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要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不是丁零丁零,铛铛的声音呢?这是我们铃铛的声音,在告诉我们上课了回到教室去上课。是不是说明铃铛有提醒的作用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有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看看这则有关于铃铛的故事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读了课题,同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了解题意)

同学们知道“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动作。(遮住耳朵) 盗 :什么意思?就是偷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则寓故事,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读情况,

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同学们都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有谁能告诉我故事吗?

同:。。。。

师:《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

2、读准字音

师:先自己读读课文,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字能不能读正确,句子能不能读通顺。(指导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三、读懂寓言 明白道理。

(一)盗铃人的总体印象

师:同学们掩耳盗铃的人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我觉得掩耳盗铃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师: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他很可笑、愚蠢?

师:默读课文。你们从哪句话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线画出,从哪个词看出的用△标出。

(二)体会盗铃人愚蠢的做法

1、分析偷铃人的想法

出示: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师: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个词体会出他笨?他明明知道什么?大家都说一说。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明明知道,还这样去做!

2、情景体验偷铃人的想法

师:偷铃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就会被发现,他还是想去偷铃铛,他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他想:“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师:老师也带了一个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老师先摇一摇铃铛)我们照偷铃人的想法试一试,大家捂上耳朵。(老师再摇铃铛)(学生捂耳朵体验――确实捂住耳朵就听不见铃声了)

师:偷铃人想的有道理呀?他挺聪明的!哪笨呀?

生: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没捂住别人的耳朵,所以被发觉了。

3、分析偷铃人的做法及结果

师: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就去摘铃铛。他这种行为就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正因为这样,他的手刚碰到铃铛就被发觉了。

4、理解全文意思,说明寓意

故事只有5句话,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四、学讲故事,深化理解

1、读熟课文,将寓言故事讲清楚

师:这么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偷铃人的行为很可笑,还让我们懂得了道理,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道理。自己练一练吧!(学生练习讲故事;找一个人讲一讲。)

2、观看动画,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作业:

1、回家将故事讲给家长听。

2、练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明明知道 碰→响→发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没想到碰 → 发觉

篇四: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乐学宫主点拨

一、寓言特点

所谓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题材。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物。它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寓大,借此寓彼。

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

二、世界寓言的有关知识

1.世界三大寓言家:①

2.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和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三、寓言阅读方法

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乐学宫主点睛:

什么人(植物、动物)+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寓言阅读方法

2.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⑴ 。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

法。如《画蛇添足》

⑵。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归纳寓意,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如《赫尔墨

斯和雕像者》

⑶。抓住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归纳寓意,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

《蚊子和狮子》

⑷。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

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领会寓意并不难,看题目理情节,品人物析语句。

(一)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

背诵时间:

故事:

寓意: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

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至于他家(愚人) B.更为益盐(增加)

C(再)D(通“反”)

2.翻译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盐故。

3.文中“愚人”之“愚”具体表现在哪里?

造成这一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主人与食”的“食”和“便空食盐”的“食”解释上有何区别?

5.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二)穿井得人

①②③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④⑤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⑥⑦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

【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月攘一鸡

①②③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背诵时间: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请损之______________ .

⑵以待来年然后已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⑶或告之曰 ___________ .

2.翻译: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

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背诵时间:

【寓意】

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课后作业:

吾腰千钱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为后?”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

①氓:这里指民众,百姓。②咸:全、都。

③绝:横渡。④中济:济:渡,到。中济意指江的中间。

⑤后:落后⑥去:丢弃,放弃。

⑦怠:疲乏。 ⑧且:将,将要。

⑨货:这里指钱。

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是( )

A.水暴甚(突然猛涨) B.绝湘水(横渡) ...

C.中济(渡河到一半) D.不能寻常(不能上岸)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B.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为后?” ..

C.不应,摇其首。 D.又摇其首,遂溺死。 ..

3.翻译句子。

⑴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⑵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最会游泳的落在后面是因为腰缠千钱。

B.腰缠千钱者因为无法除去钱袋而更加疲惫不堪。

C.尽管上岸的同伴一再鼓励,水中人最终因为无力坚持而被淹死。

D.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切不可贪婪成性,以致人财两空。

5.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主要运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

6.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谈谈从中你受到的启示。 ⑧⑨⑦⑤①②③④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