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寓言故事项链

寓言故事2018-10-10 05:26书业网

篇一:小学三年级关于团结的寓言故事

关于团结的寓言故事

【人教版语文课外学习材料】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适用】

某部落首领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勇敢彪悍,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首领老了,担心自己死后三个儿子争位而导致部落分裂。有一天,首领把三个儿子叫来,表示准备传位给他们三个中的力气最大的一个。测试的方法是放一堆羽箭,让三个儿子同时测试,看谁折断的多。折断一根箭时,三个儿子都能很轻易做到。折断五根箭时,三个儿子用用力也都能做到。折断十根箭时,三个儿子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才能办。但等到二十根箭时。没有哪个儿子能办到。

首领对三个儿子说,你们看自己折断箭。如果把这二十根一根一根折断,是不是能容易。而要一下子折断二十根箭,是不是就很难甚至办不到。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父亲希望你们无论是谁当了首领,其他兄弟都应当服从他而不是拆他的台。

三兄弟听了很感动,发誓在父亲百年之后,一定不为了首领之位而自相残杀。

其他:《团结的小故事》

1.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顺着风游走的火舌像一条红色的项链,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连连后退,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

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

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卷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只有团结起来,这些蚂蚁才能绝处逢生。

2.牧师请教上帝:地狱和天堂有什么不同?

上帝带着牧师来到一间房子里。一群人围着一锅肉汤,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把长长的汤勺,因为手柄太长,谁也无法把肉汤送到自己嘴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绝望和悲苦。上帝说,这里就是地狱。

上帝又带着牧师来到另一间房子里。这里的摆设与刚才那间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都把汤舀给坐在对面的人喝。他们都吃得很香、很满足。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

同样的待遇和条件,为什么地狱里的人痛苦,而天堂里的人快乐?原因很简单:

地狱里的人只想着喂自己,而天堂里的人却想着喂别人。

3. 两头驴,被一根绳拴住了,它们的两边各有一堆草。它们反向走各去吃自己这边的草,可是绳子不够长,两头驴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经过思考,它们共同协作先吃一边的草再吃另一堆草。

4. 从前,人的每只手都有五个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无名指)、五弟(小指)。他们都有各自

的分工,尽职尽责团结的生活在手上。

可是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最终矛盾激化,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发生了。

大哥说:“我天天带领着你们早出晚归,辛勤的为手服务,我的本领最大。”

二哥说:“你分配不均有失职之处,出了事都是我给你顶着,我的本领最大。

”三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你们都把脏活累活压在我的身上,美其名我的身材修长体格健美。”

四弟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瞧我管理的外交处那可是顶呱呱,我的本领最大。”

五弟也争吵着说他的本领最大。

他们激烈的争吵,谁也不让谁。这时人说话了:“要不你们比比谁能拿起地上的球,谁的本领就最大。”

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的去拿球,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拿不起那个球。

有人说:“你们一起拿试试。”他们走在一起轻轻一拿,球就很轻松的拿了起来。

他们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5. 从前有十只小羊很不团结,有时就为了多吃一根草,都要吵起架来,弄得满地都是羊毛才肯罢休。羊妈妈再三地教育他们要团结,可他们就是屡教不改,今天和好了,明天又吵架了。羊妈妈也只能叹

着气,无奈地摇摇头。

直到有一天,一只大灰狼发现了那群小羊。他趁羊妈妈不在,悄悄地溜到小羊家,用身子拼命地撞门。小羊们吓坏了,老大颤颤巍巍地从门缝里往外一看,大叫起来:“不好了!大灰狼来了!”

“我们来帮你顶门。”老二、老三、老四、急忙跑来帮助老大,老五、老六见状也去帮忙了。

“我,我给虎警官打电话。”

老十急中生智,拿起电话拨了110。

老七、老八、老九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向虎警官报告情况。 一会儿,一阵刺耳的警笛声由远及近,“虎警官来了!”小羊们高兴得跳了起来。虎警官抓住了大灰狼。

这时羊妈妈回来了,虎警官告诉了她事情的经过,羊妈妈对小羊们说:“你们真勇敢,你们真团结,你们真的长大了!”

小羊们终于明白了:如果自己团结起来,大灰狼也奈何不了他们。

6. 三只老鼠同去一个很深的油缸偷油喝,够不到油喝的它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大家轮流喝,有福同享。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想:“油就这么多,大家轮流喝一点儿也不过瘾,今天算我运气好,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饱。”

夹在中间的老鼠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喝光了,那我怎么办?我看还是把它放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

第三只老鼠也暗自嘀咕:“油那么少,等它们两个吃饱喝足,哪

里还有我的份儿?倒不如趁这个时候把它们放了,自己跳到缸底饱喝一顿。”于是,第二只老鼠狠心地放开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也迅速放开第三只老鼠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地跳到缸里去了。最后,三只老鼠都淹死在油缸里。

7.南非沙漠里还有一种动物叫沙龙兔,沙龙兔之所以能在沙漠里成活不被干死,完全是因为一种团结的精神。沙漠每两年才会下一次像样的雨水,这对于任何生命都极为珍贵。

每次下雨,成年的沙龙兔都会跑上几十里,不吃不喝,不找到水源绝不回来。每次它们都能把好消息带给大家。它在返回来时,连洞也不进,因为沙漠中的雨水有时会在一天内蒸发掉。这又是沙龙兔一两年中惟一的一次正经补水。

于是,为争取时间,平日很少见到的沙龙兔群集的景象出现了。大队大队的沙龙兔,会在这只首领的带领下,跑上几十里去喝水。那只成年沙龙兔,一般都会在到达目的地后,因劳累而死去。

8.很久以前,有一个大富翁,他有十五个儿子,每天不是吵架就是打架,谁也不会帮助谁。富翁看到这种情形,觉得很难过,他左想右想,有什么方法能让这几个儿子相亲相爱呢?

直到有一天,富翁正在吃晚饭,他一边用筷子夹菜一边就想出一个好方法来!

是什么好方法呢?

富翁跑去买了一大把筷子,然后他把儿子全部叫了过来,富翁说:「来!来!来!我给你们一人一只筷子,看谁可以把筷子折断。」 儿

篇二:小学三年级关于团结的寓言故事

关于团结的寓言故事

【人教版语文课外学习材料】

【小学三年级下学期适用】

某部落首领有三个儿子,都十分勇敢彪悍,彼此之间谁也不服谁。首领老了,担心自己死后三个儿子争位而导致部落分裂。有一天,首领把三个儿子叫来,表示准备传位给他们三个中的力气最大的一个。测试的方法是放一堆羽箭,让三个儿子同时测试,看谁折断的多。折断一根箭时,三个儿子都能很轻易做到。折断五根箭时,三个儿子用用力也都能做到。折断十根箭时,三个儿子费了九年二虎之力才能办。但等到二十根箭时。没有哪个儿子能办到。

首领对三个儿子说,你们看自己折断箭。如果把这二十根一根一根折断,是不是能容易。而要一下子折断二十根箭,是不是就很难甚至办不到。所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父亲希望你们无论是谁当了首领,其他兄弟都应当服从他而不是拆他的台。

三兄弟听了很感动,发誓在父亲百年之后,一定不为了首领之位而自相残杀。

其他:《团结的小故事》

1.在南美洲的草原上,发生过这样一件令人惊心动魄的事。

一个秋日的下午,一片临河的草丛突然起火,顺着风游走的火舌像一条红色的项链,向草丛中央一个小小的丘陵包围过来。丘陵上无数的蚂蚁被逼得连连后退,它们似乎除了葬身火海已别无选择。但是

就在这时,出乎意料的情形出现了,只见蚂蚁们迅速聚拢,抱成一团,滚作一个黑色的“蚁球”冲进火海。

烈火将外层的蚂蚁烧得噼啪作响,然而,“蚁球”越滚越快,终于穿过火海,冲进小河。河水把“蚁球”卷向岸边,使大多数蚂蚁绝处逢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化险为夷、战胜困难,只有团结起来,这些蚂蚁才能绝处逢生。

2.牧师请教上帝:地狱和天堂有什么不同?

上帝带着牧师来到一间房子里。一群人围着一锅肉汤,他们手里都拿着一把长长的汤勺,因为手柄太长,谁也无法把肉汤送到自己嘴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绝望和悲苦。上帝说,这里就是地狱。

上帝又带着牧师来到另一间房子里。这里的摆设与刚才那间没有什么两样,唯一不同的是,这里的人们都把汤舀给坐在对面的人喝。他们都吃得很香、很满足。上帝说,这里就是天堂。

同样的待遇和条件,为什么地狱里的人痛苦,而天堂里的人快乐?原因很简单:

地狱里的人只想着喂自己,而天堂里的人却想着喂别人。

3. 两头驴,被一根绳拴住了,它们的两边各有一堆草。它们反向走各去吃自己这边的草,可是绳子不够长,两头驴吃不到各自方向的那堆草。经过思考,它们共同协作先吃一边的草再吃另一堆草。

4. 从前,人的每只手都有五个兄弟——大哥(大拇指)、二哥(食指)、三哥(中指)、四弟、(无名指)、五弟(小指)。他们都有各自

的分工,尽职尽责团结的生活在手上。

可是时间一长,他们的思想都发生了微妙的变化,都认为自己的本领最大。最终矛盾激化,一场不可避免的争吵发生了。

大哥说:“我天天带领着你们早出晚归,辛勤的为手服务,我的本领最大。”

二哥说:“你分配不均有失职之处,出了事都是我给你顶着,我的本领最大。

”三哥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你们都把脏活累活压在我的身上,美其名我的身材修长体格健美。”

四弟尖着嗓子插嘴道:“那是你自找。瞧我管理的外交处那可是顶呱呱,我的本领最大。”

五弟也争吵着说他的本领最大。

他们激烈的争吵,谁也不让谁。这时人说话了:“要不你们比比谁能拿起地上的球,谁的本领就最大。”

于是,他们争先恐后的去拿球,可是,不管怎么努力就是拿不起那个球。

有人说:“你们一起拿试试。”他们走在一起轻轻一拿,球就很轻松的拿了起来。

他们终于明白,团结就是力量。

5. 从前有十只小羊很不团结,有时就为了多吃一根草,都要吵起架来,弄得满地都是羊毛才肯罢休。羊妈妈再三地教育他们要团结,可他们就是屡教不改,今天和好了,明天又吵架了。羊妈妈也只能叹

着气,无奈地摇摇头。

直到有一天,一只大灰狼发现了那群小羊。他趁羊妈妈不在,悄悄地溜到小羊家,用身子拼命地撞门。小羊们吓坏了,老大颤颤巍巍地从门缝里往外一看,大叫起来:“不好了!大灰狼来了!”

“我们来帮你顶门。”老二、老三、老四、急忙跑来帮助老大,老五、老六见状也去帮忙了。

“我,我给虎警官打电话。”

老十急中生智,拿起电话拨了110。

老七、老八、老九你一言,我一语地争着向虎警官报告情况。 一会儿,一阵刺耳的警笛声由远及近,“虎警官来了!”小羊们高兴得跳了起来。虎警官抓住了大灰狼。

这时羊妈妈回来了,虎警官告诉了她事情的经过,羊妈妈对小羊们说:“你们真勇敢,你们真团结,你们真的长大了!”

小羊们终于明白了:如果自己团结起来,大灰狼也奈何不了他们。

6. 三只老鼠同去一个很深的油缸偷油喝,够不到油喝的它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一只老鼠咬着另一只老鼠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大家轮流喝,有福同享。

篇三:寓言故事讲评

蛇和小公鸡

从前,蛇是有六只脚的。可是现在的蛇是没有脚的,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来告诉你吧。

一天,蛇要去马路对面的超市买笔。小公鸡看见了,喊:“不能,不能去!红灯还没有变绿灯。”蛇就是不听,就要横穿马路。在马路中间,一辆车飞快驶来,一撞,蛇就被撞倒在地,两只脚被汽车压断了,晕过去了。救护人员它受伤的脚治好了。

一次、二次、三次地撞。蛇的脚没办法治了,只好被医生锯了。

它的后代也只能爬了。

小公鸡对蛇说:“要遵守规矩,不然就有一个坏的下场!”

小猪和小象

从前,小猪和小象都是长鼻子的。

有一次,老奶奶把她的项链放在桌子上。被小猪看见了。小猪自言自语地说:“啊,真好看!”

小猪对小象说,它肚子痛让小象

去买药。等小象去了它就马上偷项链把他放在床底下。

等小象把药买后来。小猪假装吃了一个药。 等老奶奶回来, 问小象和小猪有没有看见,

小象说:“没有。”

小猪说:“没??没有。”

老奶奶已经知道是小猪偷的。

由于小猪撒谎,受到了惩罚,鼻子变短了。从此以后猪的鼻子就是短的了。

篇四:毕飞宇:《项链》里的契约精神

毕飞宇:《项链》里的契约精神

2015年09月16日 08:53

两条项链——小说内部的制衡与反制衡

一个女人,因为她的虚荣,向朋友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舞会去了,在项链的照耀下,她在舞会上出尽了风头。不幸的是,项链丢失了。虚荣的女人为了赔偿这条项链付出了十年的艰辛。然而,十年后,她终于从项链的主人那里知道,所谓的钻石项链是假的。

——这就是《项链》。这个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家喻户晓的原因并不复杂,它多次出现在我们的中学语文课本里头。家喻户晓的原因还有一个,《项链》的写作思路非常吻合中国的小说传统——因果报应。中国人的传统思维其实有弱者的模式,自己无能为力,那就寄希望于“报应”。基于斯,有一种激动人心的场面时常出现在我们的电影与电视上,一位倒霉的老汉听说自己的仇家遭雷劈了,他老泪纵横,不能自己,他对着苍天捶胸顿足:“——报应啊!”他那是欢庆胜利。好了,都报应了,天下就此太平。

《项链》的“报应”当然有它的主旨,它剑指虚荣,或者说剑指女人的虚荣。如果我们“深刻”一点,我们还可以这样说,它剑指人心腐朽与道德沦丧。如果我们的“深刻”再带上一些历史感,我们也有理由这样说,是资本主义尤其是垄断资本主义的罪恶导致了人心的腐朽与道德的沦丧。莫泊桑所批判的正是这个。莫泊桑告诉我们,拜金与虚荣绝无好报。他的批判是文学的,也是数学的,也许还是物理的。像E=MC2一样,《项链》这篇小说其实也可以简化成一个等式:

(女人)一晚的虚荣=(女人)十年的辛劳

这到底是不是真的?这不重要。乌龟到底能不能跑得过兔子?这不重要,重要的是,莫泊桑相信,拜金与虚荣本身就带着寓言式的、宿命般的霉运。

是8岁还是9岁?做语文教师的父亲第一次给我讲述了《项链》。他没有涉及拜金与虚荣,也没有批判垄断资本主义。他讲的是“凤头、猪肚、豹尾”。父亲说,“那一串项链是假的”就是“豹尾”。

高一还是高二?我们的语文老师终于在语文课上给我们讲解了《项链》。我的语文老师是我父亲的老朋友,他重点讲了两条,第一,资产阶级的虚荣必定会受到命运的惩罚;第二,在小说的结尾,为什么马蒂尔德会在弗莱思洁面前露出了“自负而又幸福的笑容”呢?这说明劳动是光荣的,劳动可以让人幸福。

我之所以能清晰地记得这两条,是因为老师的话太离谱了,它自相矛盾。——怎么可以用光荣的、给人以幸福的东西去惩罚呢?这就如同我在打架之后你惩罚了我两根光荣的油条,我再打,你再加两个光荣的鸡蛋。但是我没有举手,也没有站起来,我的老师是我父亲的好朋友,我不想为难他。这件事不了了之。

我至今都不能确定我的大学老师有没有在课堂上分析过《项链》,我一点都记不起来了。就课程的设置而言,老师们讲述法朗士、雨果、巴尔扎克、司汤达、福楼拜、左拉、莫泊桑差不多应该是同一个时段。关于这一个时段,我记忆里头有关作家和作品的部分是模糊的,清晰的只是一大堆的形容词:虚伪、贪婪、吝啬、腐朽、肮脏、愚蠢、残忍、丑恶、卑劣,奸诈,行将灭亡。这些形容词不只是修饰,更多的是界定,被修饰与被界定的中心词只有一个,西方资本主义,或者说,西方垄断资本主义。一句话,西方的文明是一块臭肉。

我想说的是,在我读大学的那四年(1983-1987)里,人们对金钱、资本与西方依然保持着丰沛的却又是动摇的仇恨,我们的主流意识形态依然在批判金钱、资本和西方。在我们的记忆里,所谓的“批判现实主义”,说白了就是批判金钱主义、资本主义、欧洲主义和美国主义。是的,如果你不去读小说,仅仅依靠课堂,你会误以为所有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都是同一个写作班培训出来,他们类属于同一个合唱团,只训练了一个声部。

老实说,分析《项链》是容易的,《项链》很清晰,还简洁。如果我们把莫泊桑和左拉

放在一起加以考察,分析《项链》也许就更容易。作为一个和“自然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作家,莫泊桑一点也不“自然主义”。他另类。他独辟蹊径。他没有多余的动作。如果说,左拉钟情的是鲁智深笨重的禅杖,莫泊桑所擅的其实是轻盈的飞镖,“飕”地就是一下。莫泊桑不喜欢对视,他是斜着眼睛看人的;他乜斜着目光,却例无虚发。

他只让你躺下,可他从不谑尸,碎尸万段的事情他从来不干。正因为另类,他的前辈法朗士,他的精神领袖左拉,他的文学导师福楼拜,都给了他极高的评价。他配得上那些评价。

《项链》是一篇很好的短篇小说,结构完整,节奏灵动,主旨明朗。直接,讽刺,机敏,洗练而又有力。你可以把它当作短篇小说的范例。如果让我来说,我能说的也许就是这么多。事实上,关于《项链》这个短篇,我真的已经说完了。

我真正想说的是另一件事,一个真实的小故事。就在前几天,一位朋友看了我在《钟山》上的专栏,特地给我打来了一个电话。他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你把别人的小说分析得那么仔细,虽然听上去蛮有道理,但是,你怎么知道作者是怎么想的?你确定作者这样写就一定是这样想的么?

我不确定。作者是怎么想的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不关心作者,我只是阅读文本。 为了证明我的观点,我补充说,——我也是写小说的,每年都有许多论文在研究我的作品,如果那些论文只是证明“毕飞宇这么写是因为毕飞宇确实就是这么想的”,那么,文学研究这件事就该移交到刑警大队,警察可以通过审讯作者来替代文学批评。常识是,没有一个警察会这么干;没有一个作家会在文学审讯的记录上签字。

小说是公器。阅读小说和研究小说从来就不是为了印证作者,相反,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像,在激励认知。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说,杰出的文本是大于作家的。读者的阅读超越了作家,是读者的福,更是作者的福。只有少数的读者和更加少数的作者可以享受这样的福。 所以,关于《项链》,我依然有话要说。我所说的这些莫泊桑也许想过,也许从来就没有想过。

一切都来源于昨天(2015年7月11号)。就在昨天下午,我在电脑上做了一件无聊的事情,其实也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我把《项链》重写了一遍。当然,所谓的重写是不存在的,我只是在电脑上做了一个游戏,我把马蒂尔德的名字换成了张小芳,把马蒂尔德丈夫路瓦赛的名字换成了王宝强,把富婆弗莱思洁的名字换成了秦小玉。几分钟之后,汉语版的而不是翻译版的《项链》出现了。故事是这样的——

2005年,在北京,教育部秘书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因为虚荣,她向富婆秦小玉借了一条钻石项链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去了。派对结束后,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王宝强和他的太太四处打工。10年后,也就是2014年,这对夫妇终于还清了债务,他们在国庆长假的九寨沟遇上了富婆秦小玉。秦小玉没能把苍老不堪的张小芳认出来,然而,张小芳十分自豪地把真相告诉了秦小玉。秦小玉大吃一惊,反过来告诉了张小芳另一个真相:“那串项链是假的”。

虽然是自娱自乐,但我的游戏依然有它的理性依据:今天的中国金钱至上,今天的中国资本垄断,今天的国人太物质,今天的国人很虚荣,今天的国人爱奢侈。换言之,今天的中国和1884年——也就是莫泊桑发表《项链》的那一年——的法国很类似。既然社会背景是相似的,北京的故事和巴黎的故事当然就可以置换。

但是,我沮丧地发现,仅仅替换了几个中文的人名,汉语版的《项链》面目全非。它漏洞百出,幼稚,勉强,荒唐,诸多细节都无所依据。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发现它的破绽——

第一,作为教育部公务员王宝强的太太,张小芳要参加部长家的派对,即使家里头没有钻石项链,张小芳也不可能去借。王宝强和她的太太都做不出那样的事情来;

第二,相反,哪怕王宝强的家里有钻石项链,他的太太张小芳平日里就带着这条钻石项链,可她绝不会带着这条项链到部长的家里去。在出发之前,她会取下来。她不想取下王宝

强也会建议她取下;

第三,一个已婚的中国女人再幼稚、再虚荣、再不懂事,在丈夫的顶头上司家里,她不会抢部长太太的风头,她一定会“低调”。当然了,部长夫人的风头她想抢也抢不走,无论她的脖子上挂着什么。——除非张小芳把长城买下来,再挂到她的脖子上去。

以上的三点是最为基本的中国经验,或者说,机关常识。

第四,假货是中国的基础,造假是中国人最普遍、最杰出的生存能力。国人对假货在道德上是谴责的,在情感上却又是依赖的。谁还没买过假货呢?张小芳,一个虚荣的、骚包的女人,她对假货一定是在行的。让她去借奢侈品,这不是张小芳大脑短路,是写作的人脑子短路。

第五,退一步说,这对夫妇真的借了,项链真的被这对夫妇弄丢了,可他们真的会买一串钻石项链去还给别人么?有没有其它的可能性?其它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还项链”作为小说最为重要的一个支撑点,王宝强夫妇的这个行为能不能支撑这部小说?

第六,就算他们买了一条钻石项链去还给人家,一条钻石项链真的需要教育部的秘书辛苦十年么?对了,还要搭上他的太太。

第七,好吧,辛苦了十年。可张小芳为什么要去洗十年的脏衣服呢?她那么漂亮、年轻。这年头哪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会洗十年的脏衣服?张小芳挣钱的方式有许多,唯一不可信的方式就是做苦力。

第八,作为仅有的知情者,秦小玉白白地赚了一条钻石项链,她真的会在第一时间把事情的真相告诉张小芳么?这种可能性有没有?有。更可能没有。

第九,这年头,一个年轻漂亮的女人有些物质,有些虚荣,只不过借了一条项链想在派对上出点小风头,这怎么了?怎么就伤天害理了?你一个作家利用手上的那点写作权力,恶意升华、草菅生活、肆意糟践,刻意安排人家过了十年的不幸的日子,你这不是仇富,而是变态。你的写作心理是不健康的。一位女士的小虚荣怎么了?那么多的官员在那里搞形象工程,动辄损失几个亿、几十个亿,这样的虚荣你不管不顾,你无聊吧?你吃了药再写好不好?你的情感方式不适合做一个作家。

第十,就因为女人的那点小虚荣,这个社会就虚伪了?贪婪了?吝啬了?腐朽了?肮脏了?愚蠢了?残忍了?丑恶了?卑劣了?奸诈了?在中国,女人的虚荣什么时候有过这么大的能耐?造成中国严重社会问题的因素有许多,恰恰不是女人的虚荣。拿女人的虚荣来说这么大的事,只能证明你的浅薄与无知。你的理性能力远远达不到写作的要求。

我只是随随便便的列举了十个理由,如果你愿意,你也许还可以找到另外的十个理由。我只是纳闷,我更好奇。——这么好的一篇小说,什么都没动,仅仅替换了几个汉语的姓名,怎么就这样狗血了的呢?但我可以复责任地说,这不是魔术,也不是娱乐与游戏,相反,它的内部隐藏着真正的文学。我的能力不足,学养不足,我恳请文学研究领域的专业人士好好地面对一下这个独特的文本,虽然这个文本是狗血的、漏洞百出的。

也正是纳闷,也正是好奇,我把《项链》里头所有的姓名都换回去了。再看看,这一次我又能看出什么呢?

我说过,《项链》是清晰的,——大家都知道莫泊桑想说什么。但是,诡异的是,或许是被汉语版的《项链》吓着了,当我回过头来再一次阅读《项链》的时候,我的心里似乎有了阴影,我似乎不那么相信莫泊桑了。我从《项链》里头看到到了别的。这些“别的”也许不是莫泊桑的本意,我该不该把它们说出来呢?

我知道莫泊桑有严重的忧郁症。但是,如果我不把我再一次阅读《项链》的想法说出来,我也会忧郁。

在莫泊桑的《项链》里,我首先读到的是忠诚,是一个人、一个公民、一个家庭,对社会的基础性价值——也就是契约精神的无限忠诚。无论莫泊桑对资本主义抱有怎样的失望与

愤激,也无论当时的法国具暗藏着怎样的社会弊端,我想说,在1884年的法国,契约的精神是在的,它的根基丝毫也没有动摇的迹象。《项链》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项链》里的契约精神一点也不复杂,那就是“借东西要还”。这不是哲学的理念,而是生命的实践。在践约这一点上,路瓦赛先生和他的太太马蒂尔德为我们树立极好的榜样。即便是莫泊桑,在项链遗失之后,他可以挖苦路瓦赛夫妇,他可以讽刺路瓦赛夫妇,可莫泊桑丝毫也没有怀疑路瓦赛夫妇践约的决心与行为。莫泊桑不怀疑并不是莫泊桑“善良”,是他没法怀疑,除非他不尊重生活事实。能在教育部混上书记员的人差不多可以算作一个“正常”人了,他的太太同样是一个“正常”人。

在契约社会里,对一个“正常”的人来说,契约精神已不再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国家意识形态,而是公民心理上的一个常识,是公民行为上的一个准则。它既是公民的底线,也是生活的底线。这个底线不可逾越。可以说,离开了契约精神作为精神上的背景、常识上的背景,无论其它的背景如何相似,《项链》这部小说都不足以成立,它的逻辑将全面崩溃。

在契约这个问题上,路瓦赛和马蒂尔德都是常态的。我有理由把这样的常态解读成忠诚。在项链丢失之后,我们丝毫也看不到这一对夫妇的计谋、聪明、智慧、手段和“想办法”,换句话说,我们看到的只有惊慌与焦虑。这说明了一件事,他们的内心绝对没有跳出契约的动机,一丝一毫都没有。

所谓的惊慌与恐惧,骨子里是践约的艰辛与困难,同时也是契约的铁血与坚固。契约精神是全体民众的集体无意识,在路瓦赛夫妇的身上,这种集体无意识在延续,最关键的是,它在践行。正因为他们的“践行”,《项链》的悲剧才得以发生,《项链》的悲剧才成为可能,《项链》的悲剧才能够合理。

《项链》其实是非常文明的悲剧。不是“文明”的悲剧,是“文明的”悲剧。

但是,对于作家来说,或者说,对于小说来说,“忠诚”是无法描绘的。可以描绘的是什么?是性格与行为,——是人物的责任心,是担当的勇气,是不推诿的坚韧。要回答《项链》这部小说里头有没有忠诚,只要看一看路瓦赛夫妇有没有责任心就可以了。忠诚与责任心是合而为一的,一个在理念这个领域,一个在实践这个范畴。

非常遗憾,敬爱的莫泊桑先生,你全力描绘了马蒂尔德的虚荣,你全力描绘了命运对马蒂尔德的惩戒,但是,为了使得《项链》这部小说得以成立,吊诡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你不经意间塑造了另一个马蒂尔德:负责任的马蒂尔德和有担当的马蒂尔德。

也许我们不该忘记莫泊桑对“十年之后”马蒂尔德的外貌描写。这是《项链》里头极为动人的一个部分。他描写了马蒂尔德的“老”,他还特地写到了马蒂尔德“发红的手”,这是粗糙的、长期泡在碱水里的、红肿的、标准的、“劳动人民”的手。在莫泊桑的本意里,这个“老”与“发红的手”自然是罚单,——你就虚荣吧,你已不再年轻,你已不再美丽。

我在这里很想谈谈另一个问题,那就是作家的性格。有些作家的性格是软的、绵的,有些作家的性格是硬的、狠的。哪一个更好?心理学告诉我们,性格无所谓好也无所谓坏。但哪一种性格更适合做作家,这就不好说了。“手软”可以成就一个作家,“手狠”也可以成就一个作家,这和文学的思潮有关。

但是,总体上说,有能力、有勇气深入的作家总是好的。我喜欢“心慈”、“手狠”的作家。鲁迅就是这样。“心慈”加“手狠”大概可以算作大师级作家的共同特征了。用李敬泽的说法,写到关键的地方,“作家的手不能抖”。李敬泽说得对。是的,你的“手”不能“抖”。你“手抖”了,小说就会摇晃,小说就会失去它的稳固和力量。小说家是需要大心脏的。

在虚拟世界的边沿,优秀的小说家通常不屑于做现实伦理意义上的“好人”。莫泊桑就“手狠”。“发红的手”就证明了莫泊桑的“手”有多“狠”。是的,对于一个曾经的、光彩照人、众星捧月的女性来说,还有什么比“发红的手”更令人不堪呢。在这里,莫泊桑的手必须狠,否则就不足以惩戒,就不足以批判。

但是,从另一个意义上说,马蒂尔德是在一夜之间“老去”的么?她的手是在一夜之间“发红”的么?显然不是。这个“老”与“发红”是渐变的,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十年。在过去的十年里头,马蒂尔德目睹了自己的面庞慢慢地“老”去,目睹了自己双手慢慢地“发红”。她也许流泪了,但她没有放弃,她没有逃逸。所以,这里的“老”和“发红”就是责任,就是忠诚。

的确,莫泊桑“手狠”。当他通过自己的想像看到马蒂尔德的双手慢慢“发红”的时候,另一个概念必然相伴而生,那就是“十年”。在《项链》里,莫泊桑用了一半的篇幅在惩戒马蒂尔德,他给马蒂尔德“判了十年”。这附带着又告诉了我们另一件事,那就是马蒂尔德的耐心。

我对耐心这个东西特别地敏感。之所以敏感是因为我有一个发现,这个发现想必朋友们都会同意,当代的中国是没有耐心的。我们热衷于快。我们喜爱的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益就是生命”。这太滑稽了,这个振奋了我们几十年的判断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它让高贵的生命变得粗鄙,直接就是印钞机上吐出来的印刷品。我们人心惶惶,我们争先恐后,我们汗流浃背,我们就此失去了优雅、淡定、从容和含英咀华般的自我观照。没有耐心,极大的伤害了我们这个民族的气质。

耐心有它的标志,——我们能像还钱一样耐心地挣钱;——我们还能像挣钱一样耐心地还钱,就像马蒂尔德所做的那样。其实我想说的是这个意思,挣钱的态度决定了还钱的态度,还钱的态度也决定了挣钱的态度。挣和还都特别重要,没有人只挣不还,也没有人只还不挣。要好,两头都好,要坏,两头都坏。

心情愉快,我终于要说到钱了。

关于钱,《项链》告诉我们,在

1884年前后,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法国教育部的书记员收入是可以过上中产阶级生活的。我说“中产阶级生活”倒也没有胡说,无论莫泊桑怎样描写马蒂尔德对自己的生活多么不如意,但是,她的家里有一个来自“布列塔尼”的女佣。因为女佣的存在,再怎么说,马蒂尔德也是衣食无忧的,甚至可以说,是丰衣足食的。 一个鬼魅的东西终于出现了,这个鬼魅的东西叫钻石项链,换句话说,奢侈品。再换句话说,奢侈的生活。这条项链有多奢侈呢?算起来吓人一条,等于公务员一家十年的收入。

这句话还可以换一个说法,1884年前后的法国,一条钻石项链可以维持十年的中产阶级生活。

我想说,这样的生活是多么地美好,这个美好就是正常。我愿意把所有正常的生活看作美好的生活,——你是丰衣足食的,只要你别奢侈。

莫泊桑为什么对马蒂尔德的虚荣不能原谅?说到底,她奢侈,最起码,她有奢侈的冲动。 健康的、美好的社会不是不可以有奢侈,可以,但是,只能是少部分奢侈;健康的、美好的社会也不是不可以有贫穷,可以,但是,只能有少部分贫穷。

最为糟糕的社会是,一方面有大量的贫穷,一方面有大量的奢侈。我说这样的社会最糟糕,依据的是生活的常识:这样的社会不正常。这个不正常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贫穷太容易,奢侈也一样容易。从这个意义上说,1884年的法国是多么地正常。

所以,莫泊桑先生,息怒。在我看来,你所批判的那个“法国社会”是多么地正常,多么地美好。我宁愿相信,你所批判的不是金钱、资本和西方,你所批判的仅仅是人类顽固的、不可治愈的奢侈冲动。是的,奢侈冲动它才是原罪。

最后,我想说一说《项链》作为一篇短篇小说的大前提。

《项链》这篇小说有一个所谓的眼,那就是弗莱思洁的那句话:“那一串项链是假的。”这句话是小说内部的惊雷。它振聋发聩。我相信第一次读《项链》的人都会被这句话打晕。换句话说,真正让我们震惊的是什么呢?是假货,或者说,是假。这就是所谓的大前提。

但是,这个大前提恰恰又有一个更大的前提,那就是真。从接受心理的角度来说,“假”在什么条件地下才会使人吃惊?很简单,“真”的环境。同样,如果环境里头到处充斥着“假”,或者说,整个环境都是“假”的,那么,这个“假”将失去它的冲击力、爆发力和震撼力。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