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鹬蚌相争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2018-10-10 05:31书业网

篇一:青少年一定要读的经典寓言故事_鹬蚌相争

战国时,赵国、燕国都不是实力很强的国家,然而赵惠文王无视对赵、燕两国虎视眈眈的强大的秦国,打算出兵攻打燕国。

为了避免一场国破家亡的战乱,燕国的苏代跑到赵国去求见赵惠文王,以游说赵与燕两相和好、共同抗秦。苏代对惠文王说:

“大王您先别谈打仗的事,我且讲个故事给您听:一只河蚌好久没上岸了。有一天出了太阳,河岸上十分暖和,于是河蚌爬到岸上,张开蚌壳晒太阳。河蚌只觉得浑身舒服极了,它懒洋洋地打起瞌睡来。这时,一只鹬鸟飞过来,悄悄落在河蚌的身边,很快地用长长的尖嘴伸过去啄河蚌的肉。河蚌猛一惊醒,迅速用力把蚌壳一合,将鹬的尖嘴紧紧地夹住了。

鹬鸟对河蚌说:

“我看你能在岸上呆多久!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你就会被干死、晒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蚌了。”

河蚌也十分强硬地说:

“我看你能饿多长时间!我今天不松开你的嘴,明天也不松开你的嘴,你就会在这里被饿死,到时候这岸上就会有一只死鹬了。”

两个小东西就这样对抗着,谁也不肯相让,真有要拼个同归于尽的架式。

这时,一位渔人走过来,十分轻易地就捡了个便宜,把蚌和鹬都捉住,满心高兴地赶回家去。

苏代的故事刚一讲完,赵惠文王幡然醒悟。他拍着自己的脑袋说:

“多谢先生的启发,如果我们小国间自相残杀,让秦国从中得利,那我们跟这故事里刚愎自用的鹬和蚌又有什么区别呢?”

于是,赵王取消了攻打燕国的念头。

从这则寓言我们应该认识到,有头脑的人不论干什么事情,都要全面、周密地思考一下,权衡利弊得失后再行动。否则,为了一点点恩怨、矛盾而互相争斗,必定会做出鹬蚌相争的蠢事来。

篇二:s版三年级7寓言两则《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瓦金完小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狐假虎威》教案(s版上册7课)

篇三: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鹬蚌相争、鹦鹉灭火、蛙与牛斗、狐假虎威

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鹬蚌相争、鹦鹉灭火、蛙与牛斗、狐假虎威

乐学宫主点拨

㈠古今词义的异同

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而词汇的发展变化尤为突出。

有些词意义直到今天还是几千年前的意义,基本没有发生什么变化。

⑴词义扩大:

有一个叫仇泰然的官员对他的一名属下说:“某为太守,居常不敢食肉,只是吃菜;公为小官,乃敢食肉,定非廉士。”

——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

古: 。 今: 。

古: 今:去

古: 今:

⑷感情色彩变化: 爪牙

古: 今:

1

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

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渔者得而并禽之。

背诵时间: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蚌方出曝________ 今日不雨________ ..

2.联系上下文,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⑴鹬蚌相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鹬蚌相争的结果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鹬是怎样威胁蚌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中隐含的成语是 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给我们的启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鹦鹉灭火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遂去。后数月,山中大

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濡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然何足道也!”对曰:“虽

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

——刘义庆《宣验记》

背诵时间:

古今异义词 禽

古:鸟兽的总称。虎、鹿、熊、猿、鸟 今:指称鸟类。

【巩固练习】

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

⑴鹦鹉遥见 _______ .

⑵然吾尝侨是山 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鹦鹉为什么“入水濡羽,飞而洒之”?(根据原文写出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蛙与牛斗

蛙于草中,视牛渐近,庞然大物也,嫉之。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

大,似牛乎?”伙曰:“差远矣!”蛙怒,复吸气鼓腹,曰:“今如何?”曰:“与前无异。”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yú),腹裂而死。牛历其旁,践蛙尸于泥中。此谓不自量力者 也。

背诵时间:

【巩固练习】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词。

庞然大物也: ..

嫉之: .欲逾于牛: .

蛙暴起: .

2.翻译下列句子。

遂吸气鼓腹,欲逾于牛,谓伙曰:“吾腹稍大,似牛乎?”

蛙暴起,又吸气鼓腹,须臾(yú),腹裂而死。

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狐假虎威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

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

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背诵时间:

篇四:鹬蚌相争

教学目标

1、学会5个生字及新词。

2、能用“毫不示弱”造句。

3、表演《鹬蚌相争》。

4、知道这则寓言所讲的故事,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重点目标:知道寓言所讲的故事。

难点目标:懂得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几个谜语。不过,这是几个画谜。猜一猜,这是什么寓言故事?

(课件出示图画:狐假虎威、自相矛盾、掩耳盗铃。生猜。)

呀,都猜对了!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鹬蚌相争》。(板书课题,“鹬”“蚌”两个字写在田字格里。)

看课件,了解鹬和蚌

二、新课:

(一)初读课文

1、自由读这则寓言,读准字音。

2、同桌读,互相听一听,他读的正确吗?

3、读生字:(指名开火车读)

“鹬”是一个生字,而且非常不好记,不好写,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呀?(指名说)从这个字的字形我们就能知道,“鹬”是一种……,所以它是鸟字旁。认识了,也记住了。先观察一下老师在田字格里写这个字,跟着老师书空。请你在纸上端端正正地写三个吗?相信你能比老师写得好!

4、读词语:指名领读。

5、比一比,组成词语。(指名)

师:看来同学们对生字和词语已经掌握了。过度: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呢?结果又怎样呢?

(二)、读故事,明道理

1、自己读课文,想一想,鹬和蚌的话应该怎样读呀?

2、同桌试着读一读。

3、指一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读? 再指一组读,评读。

4、同桌再练着读读,可以加上表情、动作。再指读。评价:从你的表情、动作老师看出来了…… 男女生读。注意“生气”“毫不示弱”等词语的读法。

5、“毫不示弱”是什么意思?(看课件,选择)

你能用“毫不示弱”说一句话吗?把它写下来。

6、默读《鹬蚌相争》,想一想为什么鹬和蚌一起被渔夫捉去了。

体会寓意:你从这则寓言中明白了什么道理?(《鹬蚌相争》告诫人们:两人一味争斗,互不相让,就会两败俱伤,让别人得到好处。 )

7、把这则寓言再完整地读一读,注意读出语气。

(三)、表演

1、问:谁还想读?谁这只鹬?你就是这只鹬,你就是这个蚌。老师给你们旁白。

2、想不想把这个故事自己演一演?四人一组自编自演。看那组分工快,合作的好!

4、指1组演。(要有所拓展,让渔夫说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想对他们谁说些什么?(指导:光批评他们也不行呀,还应该告诉他们错在哪。)师对鹬和蚌:听了他们的提醒,你想说些什么呀?

4、出示课件:假如,鹬和蚌从渔夫那里逃了出来,有一天,鹬和蚌又相见了,他们之间会怎样说?渔夫又来了,他们又会怎么做?

5、看来他们也明白了互不相让,只能让别人得利的道理。再读这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四)、延伸

1、这个寓言故事出自古书《战国策》。

2、“鹬蚌相争”也由此变成了一个成语。像这样出自寓言的成语还很多,

三、总结:一个简短的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有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你懂得会更多。

四、作业:续写鹬蚌相争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重点、难点

1、学习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懂得懂得说话做事要权衡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矛与盾》,从这则寓言你明白一个什么道理?生回答。

师:知道说话要实事求是。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齐读课题。

师:念得真准,尤其是“鹬蚌”你也念准了,课题中“鹬”字最难写了,谁来讲一讲,你打算怎么样记住它的?

生:我也有个好办法:“商”字摘掉帽,上面换个“矛”,右边站只“鸟”。就念“鹬”。

生:把橘子的木换成鸟就是鹬

师:你的方法非常简单,你俩都很会记生字。

从课题《鹬蚌相争》看,故事是围绕哪个字展开情节的?生:“争”

师:故事到底是什么事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我们一探究竟。

过渡; 俗话说:“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行程”,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也要有目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请看大屏幕。

二、出示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做事要权衡学得失,互相谦让的道理,根据寓言解释“矛盾”。

3、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发展学生合理想象。

过渡:目标明确了,但要学好文言文首先要读通它,下面就让我们来读课文,看自主

读识

三、自主读识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