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作文
篇一:寓言故事作文:马狗和兔子
寓言故事作文:马狗和兔子
一个小山村里住着老大爷和老大娘一家,他们养了很多牲畜和家禽。辛勤的马每天跟着大爷下地干活;忠实的狗给大娘作伴、看家;大爷每天从地里带回很多鲜嫩的青草给兔子吃。
一天,一向任劳任怨的马翘起尾巴轻蔑的对狗和兔子说:你们从来不帮主人干活,每天就知道在家里吃闲饭,白养你们了,哼
狗也不示弱伸直了喉咙对着马大声嚷道:我咋没用了?我每天给大娘作伴、看家,你没看见吗?然后又转身冲着兔子嘟囔:兔子才没用呢,就知道吃。兔子听了他们的嘲讽,停下来想了很久,什么都没说,又低下头默默地吃起草来。
有一天大娘突然生病了,病得很厉害,为了给大娘补充营养,大爷杀了两只大兔子炖了给大娘吃。没几天大娘就痊愈了。
从此以后,马和狗再也不说兔子没用了。
河北保定曲阳文昌小学三年级:lizeyu2003
篇二:寓言故事类作文材料及范文7——17(作者:邢建军)
寓言故事类作文材料及范文
【作文材料7】
“抛却外在,追求内在”——
秋天到了,一棵梨树和一棵苹果树都结果子成熟了,人们把果子全摘了下来,把两棵果树的叶子弄得七零八落。梨树看着自己浑身的疤痕伤心地想:明年我说什么也不结果子了。第二年秋天,苹果树依然结出许多红彤彤的苹果,人们像往常一样采摘果子的同时把叶子又弄得七零八落。由于梨树一个果子都没结,身上的叶子完好无损,它得意地对苹果树说:“怎么样,我的叶子长的多茂盛,像你那样多难看啊!”这样连续了五年,梨树被砍成了一堆柴火。
全面理解以上材料,写一篇议论文,不少于800字,要求:字迹工整,卷面清晰。
材料分析: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事情的结果是“梨树被砍成了一堆柴火”。
究其原因,原因是“梨树怕自己难看了,就不再结果子了。”
可见,梨树追求的只是外在的好看,丢掉的是内在的价值、意义、实用。 因此,最佳立意:
外表的虚荣(面子)无关紧要,内在的价值最重要。
华而不实不是最美,实用才是最美。
华而不实、外在的光华美丽与内在的价值或实用的辩证关系。
范文1:
丢下虚浮,让灵魂发光
河北定州中学 邢建军
歌德曾说:“外在美只能取悦一时,内在美方能经久不衰。”可见,只有丢下外在的虚浮,追求人生价值的实现,才能让灵魂发光。
为何枝繁叶茂的梨树会落得被砍成柴火的下场?或许是因为它忘了,不是枝繁叶茂就能取悦于人,那累累硕果才是它生长的价值。一切外在的都是虚无,没有内在的充实,它注定只能被淘汰。
有些人的名字被历史铭记,在岁月的洪流冲刷下,依然熠熠生辉。他们被人们所铭记,并不是依靠光鲜亮丽的外表,而是发光的灵魂。
就像那个自称农民的伟大科学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个衣着朴素、皮肤被晒得黝黑的科学家。他并非每天西装革履、空谈理论;也不是每天只考虑自己的衣着是否像个科学家。他在意的只是自己的研究有无进展,自己的理论有无进步,自己的成果能否为国家和人民带来更多更大的福利。他抛却了那些所谓的光鲜亮丽,低下头埋头苦干,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所以,我们和历史记住了他的名字。
就像我国伟大的学者、文学领域的丰碑——季羡林老先生,他从时代中一步步前行,见证了中国一个世纪的成长历程。他是一个连国家领导人都十分尊重和敬佩的老人,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坛上的一颗巨星。可现实中的他,却一直穿着朴素,与常人无异。人们从未见过他打扮,只见他在北大的校园里,在属于自己的那块儿文学田地上辛苦地耕耘,最终硕果累累。所以,每当提起他的名字,我们都会肃然起敬。
可在如今这样一个喧嚣浮躁的社会里,人们一直狂热于外在的华丽,却将内在的价值实
现掩埋进时代的尘埃。
我们看到人们互相攀比,只注重外表的华美,却让内心的泉水干涸;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作家、学者只注重表面功夫,却无丝毫的实力内涵;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面子工程”拔地而起,见证着这个社会日益严重的虚浮之气,虚伪之风。
人们或许忘了,那些自以为是的光鲜亮丽,有时只是哗众取宠;而那些空有华丽外表的虚浮作品,必将被时代淘汰,被人们遗忘。
泰戈尔曾说:“我的存在,是一个永久的惊奇。”我们不要用那些虚浮的外表取悦于人,而是要通过实现内在价值,让自己的灵魂在历史的长河中,经久不衰。
范文2:
除去形式肤浅,保留价值内涵
河北定州中学 邢建军
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形式,都有自己的外表,追求这些的,需要“除去”,保留或残留下来的才是他们的价值、内涵所在。
苹果树仍在结果,梨树如果变成木柴照亮人间提供温暖,也是价值所在。
人是复杂的高等动物,人们追求的华丽外表、功名利禄都是形式,是表面的,对于世界而言没有多大的意义和价值。那么他们满足了一些什么呢?满足了人们的虚荣、欲望、享受。一切都那么肤浅,只停留在物质上。
提升到精神上的“消费”具有意义和价值。同样的时间、精力、金钱花到精神上就大为不同了,因此贝多芬又弹奏了一首世界名曲;爱因斯坦又向未知世界前进了一小步;文书著作又出品了。
我觉得从根本上说精神就是价值,有内涵;物质就是形式,很肤浅。从直接来看,那些面子工程拔地而起,带来的是更大的经济损失;那些外表时髦发型前卫的大学生,失去的是珍惜人生内涵的机会;那些政府官员,只是呼喊着“几年变几样”的口号,真正惠及百姓的实事却微乎其微。
相比之下,沈从文先生向未知世界走去,用生命作赌注的拼搏奋斗精神;陈家顺躬身为民、体恤民生不怕吃苦的精神;梅兰芳先生不为日本人演唱,蓄须明志的爱国精神才是真正的价值和内涵。
人类形式与价值就是如此区分的。
水汇成了海洋,仍然是液体的形式,但内涵和价值却变得浩渺、磅礴;树聚集成了森林,仍然是树木的形式,但内涵和价值已变得广阔、葱郁;沙凝聚成了大漠,仍然以土的形式存在,但内涵和价值已变得令人畏惧。可见,价值越大,力量越大,无关乎任何形式。
我呼吁大家去苦心孤诣地做些什么吧!况且来这个世界一个轮回如此短暂,为何不留下些痕迹就离去呢?果树带给人们果实,木柴带给人们温暖,我们总要留下些什么。
人的可贵之处,在于有他自己的思想,并且能够将这些思想表达出来。
人的幸福之处,在于能够让自己留下来的东西,成为他人理解的对象。
除去形式、肤浅吧,保留内涵、价值吧,让它们去影响孩子、大人、人类,乃至世界。
【作文材料8】
“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
木人和泥人是一对刚结识不久的朋友。这天,他俩在河边玩耍,为了给对方一丝清凉,木人调皮地向泥人身上泼水,泥人吓得连滚带爬的逃走,没命地喊:“杀人了,救命哪!”
篇三:寓言故事作文
寓言故事作文
自以为是的乌鸦
永泰实验小学 五年(6)班 柯蓝指导老师:陈美珠
乌鸦,一直不被人们所喜欢的。可是自从乌鸦家族出了一个能用石子喝到水的乌鸦后,人们对乌鸦的看法便发生了一些改变。几百年来,乌鸦的子孙后代都以那只乌鸦为榜样,深受启迪,几千年过去了,它们依然还是那么沾沾自喜,叫的更
加鸹噪了。一天,两只乌鸦飞到了人类的施工地里,在里面大步流星的走来路去,好像上司检查下属似的。突然,一只乌鸦看到前面有个大洞,还从里面传来了“轰轰轰”的响声,便对另一只乌鸦说:“嘿,你看,前面那个大洞是什么呀!”另一只乌鸦摇头晃脑地想了许久,也没得出个结果,于是,好奇心驱使着它们去大洞旁看看。
它们跟小孩子似的一样蹑手蹑脚地走到大洞旁,伸脖一看,原来是个戴着帽子的工人在有水的井里忙活着!它们饶有兴致地看了这个人好一会儿,发现他在井里到处打量着,好像上不来似的。(它们完全忽略了梯子。还有,那个人其实是在测量一些数据。)它们觉得,这个人有些可怜,一定要把他救上来,便想用老祖先的办法——扔些石头,让水升上来,那么人也就浮上来了,它们都在为自己的这个想法得意。没过多久,它们就在大洞旁边发现了一个装满石头的推车,便把石头叼到嘴里,再重重地丢下去。两只乌鸦以为自己扔得太慢,还叫了许多伙伴来一起扔。石头像雨点一样落向井中。这时,那个人才发现了异样。周围的水越涨越高,并且有石头不断砸在自己的身上。他疼得不住挥手,在洞里蹦来蹦去,大声呼喊着:“救命!救命!”而那些乌鸦,则在忙着扔石头这项“伟大”的工作,根本听不见那人的叫喊声。就这样,水越来越高已经漫到了他的脖子,那人想爬上梯子也来不及了,就一直被困在洞中,呼喊着“救命”,浑身还被砸的伤痕累累。那两只乌鸦还全然不知问题的严重性,竟以为那人在玩“洞中潜水”呢!
唉,看来别人的创意可不能随意模仿,否则就会弄巧成拙,闹出各种笑话,甚至可能是不可收场的悲剧!
教师点评:小作者有丰富的想象力,所以把>故事编得绘声绘色,并能给人以启迪!
篇四: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
寓言故事类材料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一个聪明的年轻人,很想在一切方面都比他身边的人强,他尤其想成为一名大学问家。可是,许多年过去了,他的其它方面都不错,学业却没有长进。他很苦恼,就去向一个大师求教。大师说:“我们登山吧,到山顶你就知道该如何做了。”那山上有很多晶莹的小石子,煞是迷人。每见到他喜欢的石子,大师就让他装进袋子里背着。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师,再背,别说到山顶,恐怕连动也不能动了。”他疑惑地望着大师。“是呀,那该怎么办呢?”大师微微一笑。“该放下。”“那为何不放下呢?背着石子咋能登山呢?”大师笑了。年轻人一楞,忽觉心中一亮,向大师道了谢走了。之后他一心做学问,进步飞快。
请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拟标题,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
【思路提示】
其实,原材料结尾还有这样一句话:“其实,人要有所得必有所失,只有学会放弃,才可能登上人生的高峰。”有了这句话作文立意也就显而易见了。 1、要放弃陈旧的观念、落后的方法、不好的习惯、错误的做法等等。
2、要放弃心理的包袱,轻装上阵。
3、放弃次要的、局部的不紧要的东西,是为了保全重要的、整体的和眼前紧急的东西 4、放弃需要勇气、胸襟和智慧。
该得则得,该放则放
凡事都有一个度和量,过分追求自己的所得,往往会适得其反,失去更多。该得则得,该放就放,一张一弛乃
人生一大智慧。
人生即哲学,要有所得有所放。有时,人生需要加法,追求名利、追求知识、追求成功、追求富贵;但有时也需要用减法,远离名利、看淡成败、安于淡泊。
做人该得则得,该放则放,就能更清醒科学地悟透人生的内涵,合理安排人生的进退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使人生不至于走向极端。
在科学上有一个关于分寸的定论叫黄金分割,德国的科学家刻卜勒则称之为神圣分割,就是最具有美学价值的比例,也就是我们人类的视觉感到最舒服的造型。其实在生活当中,黄金定律几乎无处不在。旗帜的长宽、人体上下部的长短、窗子的大小、一天当中气温冷暖的比差,甚至阳光的强弱,都有一个科学的定律在发挥作用,这也就是人生的分寸。掌握好了进退的分寸,我们才知道什么该得什么该放。什么都不肯放下,不但会劳损自己的筋骨,
还会惹祸上身。
范蠡、文种帮越王勾践复国雪耻灭了吴国,范蠡功成身退,做买卖去了。他曾劝文种离开,可文种还是迷恋于功名,不听范蠡之言,不懂得放下,最后被勾践所杀。 可见,做人还是掌握好得和放的分寸较好。实际上,懂得放下而使人生免灾的例子也实在不少。
清末,曾国藩回湖南组建湘军,先后攻克太平军几个重要城市,最后攻陷金陵,曾国藩因此受封一等侯爵。可是也就在这时,曾国藩发现他的湘军总数已经达到30万众,是一支谁也调不动,只听命于他的私人武装。
曾国藩感觉到了顾命大臣功高震主的问题,他开始自削兵权,从而解除了清廷的顾虑,使自己依然得到信任和重用。历史上,有不可尽数的立下绝世功勋的人都没能逃脱“狡兔死,走狗烹”的命运。曾国藩与他们的区别在于他及时地把握好了得和放的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