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故事邯郸
篇一: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 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 庖丁解牛
望洋兴叹 杞人忧天 愚公移山 滥竽充数 郑人买履
自相矛盾 守株待兔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成语小故事----疑邻盗斧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以为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于是处处注意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越看越觉得那人像是盗斧的贼。后来,丢斧子的人找到了斧子,原来是前
几天他上山砍柴时,一时疏忽失落在山谷里。找到斧子后,他又碰见了邻居的儿子,再留心看看他,怎么也不像贼了。
疑邻盗斧:不注重事实根据,对人、对事胡乱猜疑。
2.揠苗助长
春秋时期,宋国有一个农夫,他总是嫌田里的庄稼长得太慢,今天去瞧瞧,明天去看看,觉得禾苗好像总没有长高。他心想:有什么办法能使它们长得高些快些呢?
有一天,他来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一大片禾苗,一棵一棵地拔真费了不少的力气,等他拔完了禾苗,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他心里却很高兴。回到家里还夸口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好几寸!”他儿子听了,赶忙跑到田里去看,发现田里的禾苗全都已经枯死了
3.不可救药
周朝有位卿士叫凡伯。凡伯不但有诗才,而且善于治理国事。后来,他在周厉王身边辅佐朝政。可是,周厉王飞横跋扈,枉法断事。奸臣则百般诌媚讨好。凡伯直言相劝,列数朝政弊端,奸臣却在周厉王耳边说他的坏话。周厉王对凡伯十分厌烦,从此,奸臣出入宫廷,不把凡伯放在眼里。凡伯十分愤慨,写了一首诗,后来收入《诗经》。诗中抨击奸臣说:“作恶多端,不可救药!”
“不可救药”:病重到不能用药救活。后比喻事物坏到无法挽救的地步。
4.乘风破浪
古代南北朝的时候,宋国有位将军姓宗名悫,他从小就很勇敢,也很有抱负。有一天,宗悫的叔父问他有什么志向,宗悫回答道:“愿乘长风,破万里浪。”意思是:我一定要突破一切障碍,勇往直前,干一番事业。宗悫经过勤学苦练,努力奋斗,终于成为一位能征善战的将军。
后来,人们就用“乘风破浪”来形容不怕困难,奋勇前进的精神
5.一衣带水
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
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6.高山流水
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琴技达到水平,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知道他的想法后,就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耳边仿佛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师告诉他:“你已经学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知道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兴奋色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7.一字之师
指改正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字的老师。
该语出自宋代陶岳《五代史补》。
唐朝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中一个非常繁荣的时期,文学艺术也很发达,其中以诗最具有代表性。当时,不仅诗人多,创作的诗多,而且在艺术上、内容水平上都很高。
在当时众多的诗人中,有一个诗人叫齐已,某年冬天,他在大雪后的原野上,看到傲雪开放的梅花,诗兴大发,创作了一首《早梅》诗,咏诵在冬天里早开的梅花。诗中有两句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写好后,他觉得非常满意。
有一个叫郑谷的人,看到齐已写的这首诗后,认为这首诗的意味未尽。于是,他经过反复思考推敲,将这两句诗改为: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因为他认为既然数枝梅花都开了,就不能算是早梅了。
郑谷的这一改动,虽然只将数字改为一字,只有一字之改,但却使《早梅》更贴切题意了,诗的意境也更完美了。齐已对郑谷的这一改动非常佩服,当时即称郑谷为自己的一字师。
8.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
秋有两个学生,一起跟他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集中精力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他认为学下棋很容易,用不着认真。老师讲解的时候,他虽然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心不在焉,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
结果,虽然两个学生同是一个名师传授,但是,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回答者:_雯_WEN_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2-25 13:29
按图索骥
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南柯一梦
成语释疑: 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成语出处: 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成语故事: 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完)
班门弄斧
采石江边一堆土,李白之名高千古;
来来往往一首诗,鲁班门前弄大斧。
这是明朝一个诗人《题李白墓》。李白是举世闻名的唐代大诗人,死后名传千古。多少文人墨客经过李白墓前,都想停留片刻,吟诗抒发内心感受。而他们这种行为只能是附庸风雅,“鲁班门前班门弄斧”,太不自量力了。
鲁班是战国时代的鲁国人。他是一个善于制作精巧器具的能手,人们叫他“巧人”,民间历来把他奉为木匠的始祖。谁敢在鲁班门前卖弄使用斧子的技术,也就是说,想在大行家面前显示自己的本领,这种太不谦虚的可笑行为,就叫做“鲁班门前弄大斧”,简称“班门弄斧”。这和俗语所说的“关公面前耍大刀”的意思差不多。
其实,“班门弄斧”这句成语早在唐朝就有它的雏形了。文学家柳宗元在一篇序文中就有这样一句:“操斧于班郢之门,斯颜耳!”意思是说,在鲁班和郢人(也是一个操斧能手)的门前
篇二: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狐假虎威鹬蚌相争 画蛇添足 井底之蛙滥竽充数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 螳螂捕蝉,惊弓之鸟,亡羊补牢, 掩耳盗铃, 画蛇添足,南辕北辙,唇亡齿寒,黔驴技穷, 揠苗助长,叶公好龙,画龙点睛,画蛇添足, 买椟还珠,狐假虎威,
守株待兔:守是 守候、等候 的意思 , “株”是指 露在地面上的树木的根和茎。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守候在树旁,等着捡撞死的兔子。比喻不主动地努力,存着侥幸的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
邯郸学步: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 狐假虎威: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人。
· 百发百中: 形容射箭或打枪准确,每次都命中目标。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 捕风捉影:风和影子都是抓不着的。比喻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 杞人忧天:杞国有个人怕天塌下来。比喻不必要的或缺乏根据的忧虑和担心。 · 井底之蛙:井底的蛙只能看到井口那么大的一块天。比喻见识狭窄的人。 · 望梅止渴:原意是梅子酸,人想吃梅子就会流涎,因而止渴。后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 杯弓蛇影:将映在酒杯里的弓影误认为蛇。比喻因疑神疑鬼而引起恐惧。 ·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 不合时宜:不适合时代形势的需要。也指不合世俗习尚。
· 守株待兔:原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 愚公移山:比喻坚持不懈地改造自然和坚定不移地进(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寓言故事邯郸)行斗争。
· 曲突徙薪:把烟囱改建成弯的,把灶旁的柴草搬走。比喻事先采取措施,才能防止灾祸。
· 抛砖引玉:抛出砖去,引回玉来。比喻用自己不成熟的意见或作品引出别人更好的意见或好作品。
· 自相矛盾: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 滥竽充数:比喻无本领的冒充有本领,次货冒充好货。
· 刻舟求剑: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 叶公好龙:比喻口头上说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真爱好。
· 亡羊补牢:羊逃跑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比喻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
· 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 · 掩耳盗铃: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 买椟还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篇三:寓言故事 文言版
画蛇添足
楚有祠者①,踢其舍人卮酒②。舍人相谓曰③:“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④;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⑤,子安能为之足⑥?”遂饮其酒⑦。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⑧。
——《战国策》
①祠(cí)——春祭。
②舍人——古代王公贵族手下的办事人员。卮(zhī)—— 古代盛酒的器具。 ③相谓——互相商量。
④引酒——拿过酒杯。引,取过来。且——将要。
⑤固——本来。
⑥子——对人的尊称。安——怎么。
⑦遂——就。
⑧亡——失去。
寓意: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不卖弄聪明,不节外生枝。否则,非但不能把事情做好,反而会把事情办糟。
惊弓之鸟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①,仰见飞鸟。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
而下鸟②。”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③,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④。”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⑤,——飞徐者,故疮
痛也⑥;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
闻弦音引而高飞⑦,故疮陨也⑧。”
——《战国策》
惊弓之鸟的故事 注释;
①更羸(léi)——战国时的名射手。京台——高台。
②虚发——虚拉弓弦,不放箭。下鸟——使鸟落下。
③有间(jiàn)——过一段时间。
④孽(niè)——病。
⑤徐——缓慢。
⑥故疮——旧伤。
⑦引——伸,展。这里指伸展翅膀。⑧陨(yǔn)——从高处掉下来。
惊弓之鸟的寓意:
细致的观察、严密的分析、准确的判断是更羸虚拉弓弦就能射落大雁的原因。这种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只有通过长期刻苦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培养出来。现在常用“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来形容受过惊吓,遇到类似情况就惶恐不安的人。
买椟还珠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①,熏以桂椒②,缀以殊玉③,饰以玫瑰④,缉以翡翠⑤。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⑥。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⑦。
——《韩非子》
[注释]
①为(Wéi)——制做。木兰—一种高级木料。柜——这里指小盒。
②桂椒——香料。
③缀(zhuì)——点缀。
④玫瑰(méigui)——一种美丽的玉石。
⑤缉——装饰边沿。翡翠(fěicuì)——一种绿色的美玉。
⑥椟(dú)——小盒。还——退回。 ⑦鬻(yù)——卖。
买椟还珠故事的寓意
启示: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十分可笑。
寓意:
1、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事来。
2、商人过份注重外表,使装饰外表的价值高于珠子的价值。可以用来形容一些厂商为了获得利益,过份装饰外表,使得外表的价值高于商品的价值,从而使商品的价格提高了许多。
3、现代还用作比喻花很高的资本取得了更少的回报,卖椟的人用一个“椟”得到了“珠”。
4、形容目光短浅,取舍不当的人。
5、美丽是可以营造的,但真正的美丽却不应有丝毫的人工雕琢,它应是真实的沃土中盛开的鲜花!!如果一个事物真正美丽,那么他是不需要任何外界的帮助来衬托他的.
6、不要太注重外表,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7、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人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
郑人的眼睛只盯着那只精美的盒子,结果却丢掉了真正有价值的宝珠。可见,做什么事情都要分清主次,否则就会象这位“买椟还珠”的郑人那样做出舍本逐末、取舍不当的傻亭来。
和氏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①,奉而献之厉王②。厉王使玉人相乏③,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别其左足④。
及厉王薨⑤,武工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
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⑥。王闻之,使人问其故⑦,曰:“天下之则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⑧?”
和曰:“吾非悲别也,悲夫宝玉而题之以石⑨,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 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⑩,遂命曰:“和氏之璧”。
——《韩非子》
①玉璞(pú)——里面含着玉的石头。
②奉——两手捧着。
③玉人——玉工。相(xiàng)——仔细看,审察。
④诳(kuáng)——欺骗。刖(yuè)——古代的一种酷刑,把受刑人的脚砍掉。 ⑤薨(hōng)——古代称侯王死叫“薨”。
⑥泣(qì)——眼泪。
⑦故——原因。
⑧奚(xī)——为什么。
⑨夫(fú)——代词,那个。题——命名,称为。⑩理——雕琢、加工玉石。
和氏之璧的故事寓意:在事实和真理面前,敢于坚持自己正确的认识,不怕砍去双脚,甚至不怕杀头,这就是和氏可贵的品格。正因为有了这种品格,和氏终于使是文王作出了合乎事实的结论,恢复了他的名誉,并使宝玉得见天日。对待是非都应具有这种精神。
邯郸学步
昔有学步于邯郸者①,曾未得其仿佛②,又复失其故步③,遂匍匐而归耳④。
——《汉书》
[注释]
①昔(xī)——从前,过去。步——行走,走路。邯郸(Hándān)——战国时赵国国都。
②曾——这里相当于“乃”,意思同“却”。仿佛——大略、大概。
③故步——原来走路的步法。
④匍匐(púfú)——爬行。
邯郸学步的故事,邯郸学步的道理:勤于向别人学习是应该肯定的,但是,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如果象燕国寿陵人那样,盲目鄙薄自己,一味崇拜别人,生搬硬套,亦步亦趋,结果必然是人家的优点没学来,自己的长处却丢光了。
东施效颦
西施病心而颦①,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②,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③;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④。
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⑤。
——《庄子》
[注释]
①西施——春秋时代越国的美女。病心——心口痛。颦(pín)——皱着眉头。
②里——古代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即二十五家为里。这里泛指古时居民聚居的村落。美之——认为这种姿态很美。
③坚——紧紧地。
④挈(qiè)——带领。去之走——赶快离开她。去,离开。走,快跑。
⑤彼知颦美而不知颦之所以美——她只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很好看,而不知道(西施)皱着眉头的样子为什么很好看。
寓意:
东施长得虽然不漂亮,但只要老实本分,不装模作样,人们也不会讨厌她。这则寓言告诉我们,向别人学习要有正确的态度,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盲目仿效,生搬硬套,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杯弓蛇影
(乐广)尝有亲客①,久阔不复来②,广问其故③。答曰:“前在坐④,蒙赐酒⑤,方欲饮⑥,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⑦,既饮而疾⑧。”
于时⑨,河南听事壁上有角⑩,漆画作蛇(11),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12)。”广乃告其所以(13),客豁然意解(14),沈疴顿愈(15)。
——《晋书》
[注释]
①尝——曾经。亲客——关系亲密的客人、朋友。
②久阔——久别。
③其故——这里指久别不来的原因。
④坐——同“座”。
⑤蒙——承蒙。
⑥方——正要。
⑦意——心里感到。恶(Wù)——厌恶。
⑧疾——得病。
⑨于时——在那个时候,当时。
⑩河南——晋朝郡名。听事——官府办事的厅堂。乐广当时为河南尹。角——角弓,用牛角装饰的弓。
(11)漆画作蛇——(在弓上)用漆画成蛇 的花纹。
(12)如初——如同上次一样。初,起初(的),第一次(的)。
(13)告其所以——告诉他(杯中有蛇影的)原因。所以,表示“……的原因”。 (14)豁然——心情开朗的样子(豁,huò)。意解——怀疑解除。
(15)沈疴(chén kē)顿愈——重病立刻痊愈了。沈疴,积久难治的病。
寓意:
乐广的朋友被假象所迷惑,疑神疑鬼,差点儿送了命。乐广喜欢追根问底,注重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杯弓蛇影”这个谜。在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要问一个为什么,都要通过调查研究去努力弄清事实的真相,求得正确解决的方法。
塞翁失马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高山流水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林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像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 译文: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篇四:经典寓言故事
给管理者的四个小故事管理者首先应该具备的素质:
- Capability 能力,具备管理的能力
- Credibility 信任,能以身作则,能起表率作用
- Courage/Desire 勇气和愿望 (这点很多人会忽略。遇到问题时,也知道问题在哪里,但不敢管,只做老好人,能管好吗?另外,如果一个人有管理能力,也得到上下级的信任,但他对管理不感兴趣,能管好吗?)
要管理好一个企业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人往往又都是非完全理性的,我们在企业做的成功的时候总是经常忘记一些基本的东西,这些东西又往往使企业陷入了难以自拔的泥
潭。下面就这几个小故事拿出来与诸位共享,与各位共勉:
一、嗟来之食
《礼记·檀弓下》记载,一年,齐国大荒,黔敖准备了些食物放在路边等候受灾的人来吃,有一个饥民眯着眼睛来了,黔敖就冲他喊道:“嗟,来食!”(嗟是指不客气的招呼声,相当于现在的“喂”)那饥民睁大眼睛瞪着黔敖说:“我就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饿到今天这个样子的”。黔敖当即道歉,但那饥民坚决不吃,终于饿死了,后来就用“嗟来之食”表示带侮辱
性的施舍。
启示:不食嗟来之食是一种气节的象征,多少年来被传为佳话。但是用到我们的企业管理之中就存在着问题:一个企业的生存的目的是什么?获得利润,这一点大家都清楚,但是又不仅仅是追逐利润,我们还要考虑对社会的贡献程度等一系列的东西,这一点也是我们不用怀疑的。我们虽然不能够将利润作为我们的企业的惟一目标,但是如果连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那么这个企业还会存在下去吗?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学会不断从企业外部获取能量。不食嗟来之食,就意味着与外界断绝了所有的可以与生存相关的关系,独自去发展,这样下去只能是自己自我封闭,得不到更快的发展。所以我们不能够拒绝嗟来之食,相反,还应该大力利用外部力量促使企业的生存周期加长,只有学会借鸡下蛋才能够促使企业更快地发展。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是宁死不食“嗟来之食”,所以企业的基础总是不够强大,现在我们的企业在这一方面做得已经是相当先进了,这一点以IT业为代表。中国的IT行业网站纷纷在美国的纳斯达克股市上市就是争取企业生存之道
的杰出代表。
二、狐狸和乌鸦的故事
一天,乌鸦得到了一块肉,被狐狸看到了。狐狸很想从乌鸦嘴里得到那块肉。由于乌鸦在树枝上嘴里叼着肉,狐狸没有办法在树下得到,对肉的垂涎三尺又使它不轻言放弃。它眼珠一转:“亲爱的乌鸦,您好吗?”没有回答。狐狸只好赔着笑脸:“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乌鸦看了狐狸一眼,还是没有回答。狐狸摇摇尾巴,第三次说话了:“您的羽毛真漂亮……嗓子真好……,可以给我唱首歌吗?”乌鸦听了非常得意,就唱了起来。这是肉从嘴里
掉了出来,狐狸叼着肉再也找不到了,只留下乌鸦在那里“歌唱”。
启示:我们在大多数的时候都谴责狐狸的狡猾。可是如果我们在市场上都像乌鸦一样被人欺骗,那么我们就不仅仅是谴责狐狸了,而是欲哭无泪了。一个企业有了生存的基础后,不仅仅要满足自己的业务范围,要扩大自己的业务自己又没有那个技术或设备,怎么办?这时候狐狸就是我们的最好的老师:只要看好了的项目,不管有多大的困难,我们也一定要拿下。狐狸尚且知道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何况我们的企业管理者?决不轻言放弃是我们
企业生存的基本目标和永不言败的关键因素。
中国“长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不幸选错了战略伙伴就是一个被骗的“乌鸦”的典型。
三、鞋子中的沙子
一次,在一次长跑运动会中,一个运动员觉得自己鞋子里有些不太舒服,但是因为比赛已经开始,也来不及再停下来。但是跑的越长,却发现自己的脚越痛,到最后一圈不得不停下来。脱下鞋子一看原来是一粒沙子,这粒沙子把脚都磨破了,无法再进行比赛了。就这
样只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与奖牌擦肩而过。
启示:鞋子中的沙子虽小,但是同样可以在一个时期内影响我们的目标的实施。我们在企业管理中一定要学会发现企业中存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重视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了一定要及时处理,做到未雨绸缪,不能够让隐患再持续下去,否则的话只好像那个运动员一样到最后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眼睁睁地看着机遇跟自己说再见。我们的企业好多情况下都是认为我们的企业已经足够强大了,那些小问题都是不足为惧的,所以到最后企业不得不以倒闭关门了事。太多的企业是这个故事的现实演绎者,我就不举例子了。
四、邯郸学步
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的步法非常优美,便不顾路途遥远,特地到邯郸去学步法。少年到了邯郸,见那里人走路的步法确实与寿陵的不一样,并且比寿陵的要优美得多。他觉得不虚此行,打算好好地学。他跟在人家后面摹仿着走。但不知为什么,他总觉得学不像。于是他决定完全放弃原来的步法,照邯郸人的步法走路。但是到头来,少年非但没有学会,反而连原来怎样走路的步法也忘记了,不得不爬回寿陵去。
启示:我们的企业在太多的时候都是在模仿成功企业的做法,但是正是这种模仿使企业成了邯郸学步,别的企业的核心的竞争力的东西没有学来,还把自己的本来的文化内涵丧失殆尽。邯郸的步伐美妙是因为它有自己的文化内涵在其中,我们盲目照搬只会使自己成为不会走路的“四不像”。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机构设置跟西方的基本一致,管理技术基本是从西方引进的,我们的企业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如外国的企业成本低、效益好?----像燕国的少年一样没有学到别人内涵是其中的关键因素。燕国少年没有学会邯郸的步伐,我们假如大家都学会了邯郸的步伐那么他还会觉得好看吗?只有做适合自己企业的文化、适合民族的品牌,那么这个企业才是真正地学会了走路。我们现在欣喜地看到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反思这个问题,开始打造自己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在这一方面,海尔就做得比较好,她不但学到了德国海尔的技术,还因为拥有自己的核心文化与原产于德国的海尔品牌进行了
激烈的竞争,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总结:
嗟来之食告诉我们应该时刻记得企业生存是企业存在的根本之道,不可意气用事,要充分利用外来资金来发展壮大自己;狐狸和乌鸦的故事告诉我们企业要抓住机会,不断地扩张自己的业务“地盘”,不达目的就要不断努力;鞋子里的沙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及时善于发现和处理企业中存在的各种小问题,不能任由问题滋生蔓延;邯郸学步则告诉我们不要全盘照搬别人的成功的经验,要有自己的文化内涵。经济基础、战略扩张、及时发现问题、保持自己的文化内涵这四个方面是构成企业成功的必要因素,他们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缺少了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都有可能成为企业垮台的致命之伤。但愿这四个小故事能够给
我们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