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掩耳盗钟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2021-01-26 13:23书业网

篇一: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从寓言故事读文言文:

愚人食盐、穿井得人、月攘一鸡、掩耳盗铃

乐学宫主点拨

一、寓言特点

所谓寓言,是一种以比喻性的故事来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题材。

寓言篇幅短小,语言简洁,结构单一,一般采用一事一理的写法,它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植物非生物。它通过讲述故事,来借古喻今,借小寓大,借此寓彼。

经常使用拟人、夸张、讽刺等表现手法。

二、世界寓言的有关知识

1.世界三大寓言家:①

2.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和并称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

三、寓言阅读方法

1.把握寓言中的“故事”

乐学宫主点睛:

什么人(植物、动物)+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结果怎样

三、寓言阅读方法

2.领会寓言的寓意

阅读寓言最重要的是通过对故事的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把握寓言的全文。

⑴ 。通过搞清题目的意思,从而弄清寓意,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归纳寓意的方

法。如《画蛇添足》

⑵。通过分析故事情节归纳寓意,这是我们经常用到的一种方法。如《赫尔墨

斯和雕像者》

⑶。抓住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来归纳寓意,也是我们经常采用的一种方法。如

《蚊子和狮子》

⑷。寓言中的某些重点语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我们只要反复推敲,就

能得出寓言的寓意。

领会寓意并不难,看题目理情节,品人物析语句。

(一)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至于他家。主人与食,嫌淡无味。主人闻已,更为益盐。既得盐美,便自念

言:“所以美者,缘有盐故。少有尚尔,况复多也?”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

为其患。

背诵时间:

故事:

寓意:干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哪怕是

好事也会给弄得很糟。

1.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至于他家(愚人) B.更为益盐(增加)

C(再)D(通“反”)

2.翻译句子。

所以美者,缘有

盐故。

3.文中“愚人”之“愚”具体表现在哪里?

造成这一表现的原因是什么?

4.文中“主人与食”的“食”和“便空食盐”的“食”解释上有何区别?

5.这则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二)穿井得人

①②③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

④⑤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

⑥⑦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吕氏春秋》

【译文】

宋国有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要到外边去取水,所以总有一个人在外边奔波。后来他家挖了一口井,于是对人说:“我挖了一口井,家里就多了一个人。”有人听见这话,就向另外的人传话说:“丁家挖了一口井,井里出来一个人。”于是全国的人都争相传播这样一条奇闻。消息传到了宋国国君那里。国君派人到丁家去查问,丁家的人回答说:“我们是说挖井之后多出一个人的劳力可供使用,不是说从井里挖出一个人来。”

1.丁家穿井后,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是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传话的人把这句话听成了什么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月攘一鸡

①②③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

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背诵时间:

【译文】

现在有这么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正派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我就逐渐改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1.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请损之______________ .

⑵以待来年然后已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⑶或告之曰 ___________ .

2.翻译: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启示我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掩耳盗铃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锤毁之,钟况然有声。恐人

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也!

背诵时间:

【寓意】

偷钟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比喻自己欺骗自己,通常是比喻自欺欺人的意思。

课后作业:

吾腰千钱

永之氓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为后?”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注】

①氓:这里指民众,百姓。②咸:全、都。

③绝:横渡。④中济:济:渡,到。中济意指江的中间。

⑤后:落后⑥去:丢弃,放弃。

⑦怠:疲乏。 ⑧且:将,将要。

⑨货:这里指钱。

1.对下列加点词语理解错误的是( )

A.水暴甚(突然猛涨) B.绝湘水(横渡) ...

C.中济(渡河到一半) D.不能寻常(不能上岸)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其”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B.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为后?” ..

C.不应,摇其首。 D.又摇其首,遂溺死。 ..

3.翻译句子。

⑴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 ⑵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

4.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分析,错误的两项是( )

A.最会游泳的落在后面是因为腰缠千钱。

B.腰缠千钱者因为无法除去钱袋而更加疲惫不堪。

C.尽管上岸的同伴一再鼓励,水中人最终因为无力坚持而被淹死。

D.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切不可贪婪成性,以致人财两空。

5.本文刻画了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主要运用了 和 的描写方法。

6.根据文章内容,请你说说文中永之氓溺死的原因,并谈谈从中你受到的启示。 ⑧⑨⑦⑤①②③④

篇二:掩耳盗钟教案

21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自学,掌握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钟”的意思,并遭一个句子

过程与方法:

1.反复朗读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抓住和理解重点词句去理解课文。体会文言

文寓言的魅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寓言的学习,明白其中所包含的深刻道理,从中学习一些处事的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

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难点:理解这则文言文寓言所蕴含的寓意,从中学习一些处事的方法。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老师让大家回家搜集一些寓言。谁能把你知道的寓言告诉老师?

生:揠苗助长,自相矛盾,郑人买履,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滥竽充数,掩耳盗铃

师:那什么是寓言呢?板书“寓言”二字,谁能够来帮帮老师,告诉我什么是寓言

生:

师总结: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就像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歌,记叙文,说明文,童话等等一样。不过,寓言常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韵味深长的道理。

师:那你能讲讲你读过的寓言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

师:同学们的知识可真丰富。老师就对刚才xx讲的掩耳盗铃非常的感兴趣,于是我昨天就查找了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可是我居然没有找到,不过看到了一个与它很相似的寓言故事 ——《掩耳盗钟》

原来《掩耳盗铃》是从《掩耳盗钟》这则寓言引申过来的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1课寓言二则《掩耳盗钟》(板书) 师:请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读课题

二,揭示课题、解题

师:谁知道掩耳盗钟是什么意思?

生:

师:听了你的回答,我知道了掩耳盗钟和掩耳盗铃的意思是差不多的。掩耳盗钟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板书)

师:《吕氏春秋》是秦王朝丞相吕不韦请他的三千多名食客编写的,当时吕不韦是将这本书悬挂在城门上,说如果有人能改动里面的一个字就赏黄金千两,吕不韦的这个举动就使得这本书名声大噪。现在就请大家一起去体验一下这一字值千金的文章吧。

师:生自由读课文,你发现了什么?与前面所学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生:短小,精炼,读不通,读不懂,文言文

师:大家那现在有可能没读懂,没读通,我们暂且将这些问题放在这里,先听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不过请大家认真听,然后用一两句话来概括老师所讲的故事。

话说在春秋时期,有五大贵族,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范氏和智伯。这个智伯在当时可是最有地位的,他野心勃勃,一心想要称霸。于是他先联合其他三大贵族,用各种阴谋灭掉了范氏,这个在晋国也有一定地位的范氏也经不起这样的折磨呀,于是就败落了。四大家族瓜分了范氏的田地、财产。人去楼空啊,偌大的房子里能搬的都被搬走了,值钱的都被拿走了。就在这混乱之际,有个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他想“这么有钱的人家,总该还剩点值钱的吧,我随便拿点都够我花大半年的了”于是他到范氏家翻东翻西的,

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生概括

师:老师刚才用了大约三分钟的时间才将这个故事讲完,你们也用了一段话才概括。可是书上确仅仅只用了42个字。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再来感受一下文言文给我们带来的短小、精炼的语言魅力吧!

三,整体感知课文

生自由读

师:谁能站起来给我们大家读一读。

请生读

师:刚才大家听明白没有?(预设1,断句不正确。那老师来读一读,看你能不能够听明白,不过,听的时候请听老师断句,最好能在书上做上记号2,大部分正确。某某地方老师听明白了,但是xx地方我还是不太理解。那老师来读一读,看你能不能够听明白,不过,听的时候请听老师断句,最好能在书上做上记号3,完全正确,真不错,老师听明白了,没有听懂的听老师来读一读,不过,听的时候请听老师断句,最好能在书上做上记号)

师读《掩耳盗钟》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

棰/毁之,钟/?U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师:同学们标好停顿了吗?请同学自由练习,等下请几个同学来读一读。

1生:

2生:

3生:

分组读,齐读

师:现在我们已经会读这篇课文了,那么你们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现在请同学对照书上的白话文部分,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课文及白话文部分

师:为了考考大家,现在由我读一句文言文,你们读相应的白话文。

男生读文言文,女生读白话文。调换

3,读注释、释词

师:文言文最难理解的就是字词,那么现在就请同学们读一读书下面的注释,标出你不理解的,和同桌商量一下,可以仿照书上的注释,将它逐一的写出来。如果还是不能解决的,就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

7得:得到 欲:想要 走:跑 则:然而(转折) 以: 之:代指钟 ○

13恐:担心 夺:掩: ○

4,生再读课文,想想这则寓言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是怎样的。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起因: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

经过:则/钟大/不可负,以棰/毁之,钟/?U然有音。

结果: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

(分组分别读)

5,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U然有音”,齐读。 师: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1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2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3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4,评价,说寓意

5,联系生活实际,读感受,说现象

6,总结

四、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 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

2、选择作业:

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

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篇三: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案

《寓言两则(掩耳盗铃)》教案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寓言两则(掩耳盗铃)》

教学目标:

1、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4、讲一讲《掩耳盗铃》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自己想做坏事而又想要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 课时划分: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要上课的时候,你们听到了什么样的声音呢?是不是丁零丁零,铛铛的声音呢?这是我们铃铛的声音,在告诉我们上课了回到教室去上课。是不是说明铃铛有提醒的作用呀,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个有关于铃铛的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看看这则有关于铃铛的故事又能告诉我们什么呢?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朗读课文,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读了课题,同学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了解题意)

同学们知道“掩”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掩耳”的动作。(遮住耳朵) 盗 :什么意思?就是偷

掩耳盗铃的意思是什么?(捂住耳朵偷铃铛)

师:我们知道了课题的意思,现在,我们大家读读这则寓故事,边读边用“O”把生字圈出来,读一读。

1、检查读情况,初步理解寓言内容

师:同学们都读了这篇寓言故事,有谁能告诉我故事吗?

同:。。。。

师:《掩耳盗铃》这则寓言,讲一个人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人家的门铃铛,当场被人发觉。故事只有5句话。先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

2、读准字音

师:先自己读读课文,检查课文中的生字、认读字能不能读正确,句子能不能读通顺。(指导学习掩、盗、铃、偷、捂”5个生字及新词,认读“铛、零”2个字)

三、读懂寓言 明白道理。

(一)盗铃人的总体印象

师:同学们掩耳盗铃的人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汇报:我觉得掩耳盗铃的人很笨。(笨、可笑、愚蠢??)

师:你们是不是也觉得他很可笑、愚蠢?

师:默读课文。你们从哪句话看出他很可笑用直线画出,从哪个词看出的用△标出。

(二)体会盗铃人愚蠢的做法

1、分析偷铃人的想法

出示:他知道,那个铃铛只要用手一碰,就会丁零丁零地响起来,被人发觉。 师:读读这句话,你从哪个词体会出他笨?他明明知道什么?大家都说一说。 师:你能不能读出他明明知道,还这样去做!

2、情景体验偷铃人的想法

师:偷铃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就会被发现,他还是想去偷铃铛,他心里怎么想的?

出示:他想:“如果把耳朵掩起来,不就听不见响声了吗?”

师:老师也带了一个铃铛,用手一碰就会响。(老师先摇一摇铃铛)我们照偷铃人的想法试一试,大家捂上耳朵。(老师再摇铃铛)(学生捂耳朵体验??确实捂住耳朵就听不见铃声了)

师:偷铃人想的有道理呀?他挺聪明的!哪笨呀?

生: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没捂住别人的耳朵,所以被发觉了。

3、分析偷铃人的做法及结果

师: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伸手就去摘铃铛。他这种行为就是(自以为是)(自作聪明)(自欺欺人)正因为这样,他的手刚碰到铃铛就被发觉了。

4、理解全文意思,说明寓意

故事只有5句话,说那个人想偷人家门上的铃铛;接着说那个人知道手碰铃铛会发出声音,别人就能发觉,他便想出了掩耳朵的办法;最后说他掩着自己的耳朵去偷铃铛,立刻被人发觉了。这则寓言告诉人们:做了坏事想叫别人不知道是不可能的,自作聪明的结果是自己害自己。这种人是极可笑的,讽刺做了不该做的事,自己欺骗自己的人。 四、学讲故事,深化理解

1、读熟课文,将寓言故事讲清楚

师:这么一个小故事,让我们知道了偷铃人的行为很可笑,还让我们懂得了道理,我们将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道理。自己练一练吧!(学生练习讲故事;找一个人讲一讲。)

2、观看动画,学习讲故事的方法。

作业:

1、回家将故事讲给家长听。

2、练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明明知道 碰→响→发

掩耳盗铃 掩 伸 偷

没想到碰 → 发觉

篇四:21寓言二则掩耳盗钟

21寓言二则掩耳盗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掌握“掩耳盗钟”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插图、动画理解本文意思,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并用这个词造一个句子。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重点:理解这则寓言的内容和寓意。

教学难点:能用“掩耳盗铃”造句。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略)

二、揭示课题、解题

1、听故事

猜猜故事的结尾,来给这个故事取这个名字:掩耳盗钟(板书),读题。说说“掩”

“盗”的意思,做做“掩”的动作——捂。连起来说一下这个词的意思。

2、过渡:我们的课本把这个有趣的故事完整讲述出来了,我们来走进这个故事。

三、自学,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拼单把课文读通顺。

(2)把本课的生字、新词在课文中画出来读几遍。

(3)再读课文,画出不明白的词语、句子。

(4)熟练地诵读课文。

2、学生自学。

3、检查自学情况。

(1)读带生字的词语卡片,纠正读音。

(2)指名度读课文。

4、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分小组讨论:故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和结果怎么样?指名说一说,讨论结果。

3、重点理解课内容和寓意。

(1)理解字的含义:掩——捂,盗——偷、窃,亡——逃亡,欲——想、要,走——跑,椎——槌儿,闻——听。

(2)在书上画出“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U然有音”,齐读。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槌儿打钟的后果,没有就此打消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

①同示思考题:掩住自己的耳朵,用槌儿砸钟的人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企么?

②那个人用手捂住自己的耳朵,他就听不见声音了。但是他能捂住别人的耳朵吗?

(4)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个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

(5)那个人一开始就“明明知道”砸钟的后果,为了达到目的,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好的办法。可事实证明,他只是“自作聪明”,他的做法在别人看来是“十分愚蠢的”。

(板书:自作聪明,十分愚蠢)

(他捂住了自己的耳朵,而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

{6)谁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则小故事。

(7)指导朗读。

①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出自作聪明的语气。

②齐读全文,注意诵读时要把盗钟人自作聪明的愚蠢表现出来。

五、揭示寓意,总结扩展

1、出示思考题:

(1)掩耳盗钟的人愚蠢可笑在什么地方?

(2)你应该从他身上吸取什么教训?

(3)这则寓言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学生分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2、提示寓言《掩耳盗盗钟》与“掩耳盗铃”的关系。同桌总结,用自己的话说说成语“掩耳盗铃”的意思。

3、组织学生表演课本剧《掩耳盗钟》。

4、总结扩展。

想一想,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掩耳盗钟”的事?联系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感想,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六、作业设计

1、小黑板:选择成语填空

掩耳盗铃亡羊补牢揠苗助长

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不顾孩子实际,让孩子学这学那,这真是( )! 我发现了自己的错误,赶紧改正,还算()吧!

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 )、自欺欺人吗?

2、你喜欢读寓言吗?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从哪儿知道的?

3、选择作业:①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②找几个小伙伴,把这个故事演给别人看;③把你课外看到的其他寓言故事讲给同学们听;④用“掩耳盗铃”说一句话并背诵这则寓言。

板书计划:

掩耳盗钟 自作聪明 十分愚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的生字、会写本课的生字。

2、懂得文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诵读这则寓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掩耳盗钟》,它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国古代有不少流传很广的寓言故事,它们往往借助浅显易懂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道理,这些寓言故事见于各类文献之中,如《战国策》《淮南子》《韩非子》等,后来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一则寓言。

二、学习目标

1.会认本课的2个生字,会写本课的3个生字。

2.懂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本文的寓意。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成语“画蛇添足”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

4.有感情地诵读这则寓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2.幻灯显示:

(1)读准祠 赐 谓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引酒且饮之( )

②丁壮者引弦而战( )

(3)说说句子大意: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活动安排:复述故事比赛,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则寓言故事派代表参赛。

最后师生评议,评出优胜者,颁发小奖品。

四、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指名诵读“画蛇添足”。

2.串讲课文:同学串讲,老师适时指点。

3.学生分小组讨论问题:这则寓言的寓言是什么?然后交流。

明确:“画蛇添足”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4.能力训练:这则寓言已成为常见的成语,请造一个句子。教师可先示范造句。学生造句后,组织大家评价是否恰当。

5.全班齐读“画蛇添足”一文。

6.请举出生活中与之同类的事例,并谈谈你从文中所获得的启示。

五、总结:

画蛇添足:事情已经完成了,再做多余的事,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画蛇添足》是讽刺寓言,有生动的喜剧情节,活泼风趣,让读者在轻松的阅读中忍俊不禁,并从中体会其蕴含的道理。

六、布置作业

1、复习字词,熟读课文。

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并写出句子的大意。

未成,一人之蛇先成,夺卮酒,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板书计划:

画蛇添足: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不恰当

22.齐天大圣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会义10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会写8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