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物为了寄意,写景为了抒情,莲图案是为了抒一己之情怀而出现的。
篇一:古代诗歌四首答案
对偶:用两个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平仄相对。意义对称的词组或句子类表达相反、相似或相关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叫对偶。对偶俗称对子,诗句中也称为对仗
互文:定义为文章中某上句省略下句出现的字词,下句省略上句出现的字词,但上句与下句合并后成为一个意思:例: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翻译为:开我东阁西阁门,坐我东阁西阁床。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对偶)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
《观沧海》
一、常识填空
1、《观沧海》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乐府四言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观沧海》的作者是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点出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的诗句是: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总写全景的两句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3、虚写诗人想像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4、最能体现作者博大胸怀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5、诗的前八句描写观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秋风、洪波”写的是动景,“山岛、树木、百草”写的是静景。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本诗作者描写了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抱负。
2、下面的诗句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试作分析。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动静结合,描写大海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表现了岛上的勃勃生机;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表现了大海的磅礴气势。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像之景(或主观感受),体现了诗人的博大胸怀(或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4.本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慷慨悲壮
表达作者宽广的胸怀,和想要统一全国的雄心壮志。
《次北固山下》
一、常识填空
1、《次北固山下》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次北固山下》“次”意为,这首诗作者是王湾,是唐代诗人。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的颔联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2、《次北固山下》这首诗中的千古名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变现时序变迁、新旧交替这一自然规律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四、探究提高
1、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初春。
青山、绿水、潮平、风正、江春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如果你身临其境将会有怎样的感受?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似乎江面与岸齐平,船上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悬”是端直高挂的样子,风“正”表明顺风,同时又是和风,因此帆便端直高挂了。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分析。
①时序交替,触景伤情;
②写景中蕴含哲理,旧事物中蕴含着新事物,表现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5、从这首诗看,诗人处在怎样的境况之中?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远离家乡,漂泊江南水上。
表达了漂泊中的孤独情怀和思乡之情。
(可从“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乡书何由达,归雁洛阳边”等句看出)
6.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它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表现了一种欢乐、积极、向上的情怀。
7.下面不是对偶的一句是(D)
A.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B.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C.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D.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8、辨别下面诗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互文,对偶)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对偶)
(3)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拟人)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对偶)
9、结合语境,品读“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表达效果。
运用对偶的手法,写出了江水上涨,水面开阔,一页小舟飞快前行的情景。
《钱塘湖春行》
一、常识填空
1、《钱塘湖春行》从诗的体裁看,它是一首七言律诗,从表达方式看,它是一首抒情诗。
2、《钱塘湖春行》选自《白氏长庆集》,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诗人。
3、该诗押的韵是i,韵脚是低、泥、蹄、堤。
4、这首咏西湖的诗,形象地描绘了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作者绕湖而行,从孤山寺到贾公亭最后到白沙堤,对沿途景物展开描写,描写中还选择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早莺、新燕、乱花、浅草,从而突出了环境和季节的特征。
二、用/划分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三、按要求写出诗句
1、《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篇二:《边城》练习答案
《边城》练习答案
一、正误判断
1沈从文的《边城》中天保、傩送兄弟二人与翠翠一见钟情,都深深爱上了美丽的翠翠。"大老"托媒人提了亲,"二老"为追求翠翠宁可要条破渡船而不要那座"新碾坊",最终兄弟俩约定采用公平而浪漫的唱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让翠翠自己选择。
2《边城》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她天真善良,温柔恬静,在情窦初开之后,便矢志不移,执着地追求爱情,痴情地等待着情人。尤其是结尾处,白塔下绿水旁翠翠伫立远望的身影,具有熠熠动人的人格力量。
3《边城》中,沈从文先生不仅塑造了个性自然美好的人物形象,还创造了典型的湘西自然风 景,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 )
4《边城》在描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图画时,流露出了面对悲凉命运的无奈之情,展现了作家提出的"美丽总令人忧愁"的审美境界。
5沈从文通过《边城》这部爱情悲剧,展示了他的家乡--湘西一带的美丽风景和传统习俗,赞美边民淳良的心灵。
6《边城》以撑渡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寄托着沈从文"美"与"爱"的美学理想。
7“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 “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先生在《边城》的结尾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 )
8在《边城》中,翠翠爱上了大老天宝,二老傩送由于没有得到翠翠的爱,下青浪滩淹死了。
9《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作品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洁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讴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10"那个在月下唱歌,使翠翠在睡梦里为歌声把灵魂轻轻浮起的年青人还不曾回到茶峒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沈从文先生在《边城》的结尾以诗歌般精妙的几笔点缀,给人留下了悠长的惋惜和无限的牵挂期盼。
11.沈从文的创作取材极广,艺术手法灵活多样,但他最执著追求表现的是那种纯真的带有某种原始意味的人性美,他在山青水秀的湘西边地苦苦地构筑他的人生形态。《边城》是这方面 最重要的代表。 ( )
12.翠翠故意遐想着离家出走了,祖父到处寻她不着的情景,主要表现了翠翠年少无知,天真烂漫的少女情怀。 ( )
13.祖父决意多做点事,等他把人渡完再回家吃晚饭。这反映了翠翠和祖父相依为命,家境鲈寒,祖父想多挣点钱来维持生计的客观现实。( )
14.《边城》以一种:平静而又浸透伤感的倾诉,再现了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的悲剧命运。 ( )
15.祖父把他到城里的事情,不告给翠翠一个字,是因为他不想让这些事使翠翠徒增烦恼。 ( )
16.《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了人性的善良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 )
17.沈从文在《边城》中,通过翠翠这一形象,有意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了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 )
18.翠翠边看龙舟赛边等爷爷,傩送捉鸭子上岸时,从对话中得知她是翠翠,就邀请她去他们家等。翠翠
误会了他,轻轻地骂了他。她的黄狗汪汪地叫,翠翠对狗说叫也得看人叫。而傩送却理会成了另一种意思,便大笑着走远了。 ( )
19.《边城》悲哀而又充满无限期待的结尾,实际上包含着作者沈从文对传统的符合人性的农耕文明即将消失的隐忧。 ( )
20.《边城》一方面在有意识地歌颂边地人民的原始人性美,另一方面又似乎不自觉地流露出对这种人性美被封建文明、“近代文明”污染、破坏的忧虑。 ( )
21.《边城》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长篇小说,它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 )
22.“我要坐船下桃源县过洞庭湖,让爷爷满城打锣去叫我,点了灯笼火把去找我。”这是翠翠的 心理描写,表现其天真纯洁性格。 ( )
23.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篁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像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这是环境描写,为祖孙俩夜晚讲故事渲染安宁静谧的气氛。 ( )
24.“爷爷,你说唱歌,我昨天就在梦里昕到一种顶好听的歌声,又软又缠绵,我像跟了这声音各处飞,飞到对溪悬崖半腰,摘了一大把虎耳草,得到了虎耳草,我可不知道把这个东西交给谁去了。我睡得真好,梦的真有趣。”这是翠翠的心理描写,表现了她的纯洁天真,对美好爱情的朦胧的憧憬。 ( )
25.“翠翠,梦里的歌可以使你爬上高崖去摘那虎耳草,若当真有谁来在对溪高崖上为你唱歌,你预备怎么样?”这是爷爷的语言描写,表现祖父对孙女的爱情的关心。 ( )
26.翠翠曾三次请求祖父不要再渡船。回来陪她,祖父都没有答应,这体现老船夫一心想着赚钱,根本没时间理会他的孙女。 ( )
27.《边城》在翠翠这一形象的描绘上,淡化了社会现实的黑暗与痛苦,着意表现一种理想化的古朴、淳厚的人性美和人情美。 ( )
28.《边城》中大量的环境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反衬翠翠爱情初萌时内心的躁动、寂寞和凄凉。 ( )
29.作品中爷爷给翠翠讲她母亲凄美的爱情故事,带给翠翠的是内心的沉重、压抑以及对爱情 的恐惧。
( )
30.《边城》在创作上融合了古典抒情诗歌和游记散文的艺术要素,加上笔调舒缓,语言古朴,遂形成了一种抒情、优美、古雅、忧郁的艺术风格。 ( )
31.《边城》中,翠翠的爷爷答应了大老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发现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傩送,最终在 懊悔和无奈之中离开了人世。 ( )
32.《边城》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作品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 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讴歌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 ( )
33.《边城》的“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作的都市的梦。 ( )
一、正误判断
8翠翠爱上的是傩送二老,淹死的是天宝大老。
12.表现翠翠青春萌动,受不了“太平凡”的生活,想攀住新的人和事。
13.表现祖父忠厚纯朴,恪尽职守。
21.《边城》是中篇小说。
24.是翠翠的语言描写。
26.老船夫是一个忠厚纯朴的老人,他了解过渡人急切回家的心情,是竭尽其职的一种表现。
28.说法不准确,除了“躁动、寂寞和凄凉”,还应该有甜蜜和平静。
29.“带给翠器的是内心的沉重、压抑以及对爱情的恐惧”明显不合原著之意。
31.爷爷并没有答应大老的提亲。他离开人世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
33.“作的都市的梦”应为“作于都市的梦”。
二、选择题
1.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边城》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描绘了湘西边地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
B.《边城》以一种:平静而又浸透伤感的倾诉,再现了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份哀乐的悲剧命运。
C《边城》是通过抒写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纯情爱、祖孙之间的真挚亲爱、邻里之间的善良互爱来表现人性之美的。
D.《边城》中,老船工在临死前,把翠翠托付给了翠翠母亲当年的追求者杨马兵。杨马兵搬来碧溪蛆和翠翠一块等待傩送的归来。
E.《边城》中,天保在亲情与爱情之间作出了惊人的抉择,他毅然离开家,成全弟弟和翠翠。这也正是小说所歌颂的淳朴的人性。
2.下列有关名著名篇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边城》中,“爷爷”老船夫是淳朴厚道却也倔强的老人,他为翠翠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个好人家,他不计地位的贫寒低贱,内心交错着凄苦忧虑与责任自信。
B.《边城》中,老船夫死之前那晚有许多征兆,比如风大雨大雷声大,白塔坍塌了,撑了一辈子的那条船也被山洪冲走了。
C.《边城》中,翠翠的爷爷答随了大老天保的提亲,但后来发现翠翠喜欢的是二老傩送,在懊悔和无奈中离开了人世。
D.《边城》中,前清解甲流落军官“顺顺”凭着一些积蓄经营木船,事业兴旺发达,又因大方洒脱,仗义慷慨,诚信公道,被推举为“掌水码头”。
E.《边城》中,翠翠和傩送在中秋龙舟赛事上一见钟情,两人的情感是原始山村孕育下的自然的男女之情。
二、选择题
1.D E(D项,杨马兵是翠翠母亲的追求者,也曾到碧溪蛆唱歌给她听,可是她并不理会,杨马兵都不曾料到如今这孤雏唯一的靠山竟然是自己。但是老船工并没有预见自己的死亡,小说中没有托孤一说。这情节不合作品;E项,天保并不是退出竞争,而是觉得自己无望胜过弟弟,所以出走。小说歌颂的淳朴人性不是战胜爱情的亲情,而是青年男女自然的情感和重义轻利的民风。)
2.C E(C项,天保先托人来说喜欢翠翠,爷爷很高兴,让传话的转告天保々车路和马路随他挑,天保走了车路,但翠翠对此事没有反应,所以后来,天保得知弟弟傩送也喜欢翠翠,而自己无法胜过弟弟就远走了,结果出了意外死去了。傩送无法面对哥哥的死亡,父亲又倾向自己娶中寨王团总的女儿,所以也离家走了。爷爷知道自己无力为翠翠的幸福尽力,心力交瘁,带着遗憾离世。选项错在“答应提亲”和“懊悔”的表述上;E项,翠翠和傩送的初次相识是在白河边,当地的风俗是中秋男女整夜唱歌,端午龙舟赛和抓鸭子。当时水性极好的傩送抓了鸭子上岸,看见美丽的翠翠独自一人在黄昏的河边,出于关心让她去自己家的角楼上等爷爷。可是翠翠错误理解了他的意思,还骂了他。后来爷爷提及很不好意思,但傩送的英俊和善良赢得了她朦胧的爱情。那晚,“属于自己不关祖父的,却使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傩送两年后面对也爱上翠翠的天保,表明自己就是在第一次相识时就爱上了翠翠。选项错在对茶峒风俗的表述上。)
三 简答题
1、用几个短语概括傩送的性格特征。
答:勤劳勇敢、热情大方、忠于爱情。
2、用几个短语概括翠翠的性格特征。
答:美丽纯洁、天真无邪、乖巧活泼。
3、用几个短语概括老船夫的性格特征。
答:忠于职守、慷慨豪爽、忠厚善良。
4、用几个短语概括船总顺顺的性格特征。
答:豁达洒脱、公正廉洁、慷慨好义。
5、《边城》叙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
答:《边城》以湘西小山城茶峒及附近乡村为背景,描写一个渡船的老人和他的外孙女翠翠的生活,以及
翠翠与船总的儿子天保、傩送之间的曲折的爱情故事。
6、《边城》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追求?
答:作品7、《边城》中“爷爷细致地刻画了纯真的男女之爱、和美的亲属之情、质朴的邻里之睦,生动地展现了边城人民健康、优美、纯朴的民风和人情,讴歌了一种淳厚的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和人生,表达了作者内心对理想人生的执着追求。
”向翠翠所说的求婚的两种方式。
答:一种是走车路,就是婚姻由家长做主,请了媒人到女方家提亲;一种是走马路,就是婚姻由小伙子自己做主,那就为姑娘唱三年六个月的歌。
8、用一两个细节说明老船夫待人接物的性格。
答:重义轻利。①渡头为公家所有,故过渡人不必出钱;给钱,不要,三斗米,七百钱,够了;②老船夫去买肉,人家不要他的钱,他不想占人家的便宜。
9、简述《边城》翠翠母亲的故事及作用。
答:小说的第一章,作者交代了翠翠母亲的故事:她和一个军人唱歌相熟后有了私情,军人服毒自杀,她在生下孩子之后也追随赴死。作用:通过翠翠父母的爱情悲剧,反映湘西人民在“自然”“人事”面前不能把握自己命运,一代又一代重复着悲剧人生,寄托着作者民族的和个人的隐痛。
篇三:练习题答案
八年级语文期中复习古诗鉴赏练习题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首联在全诗中所起的作用如何?
2.颔联,把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矛盾吗?为什么?
3.颈联中“寒”“暖”应怎突出样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
4.尾联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春望 》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4、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5、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烽火连三月)写战乱频繁。“家书抵万金”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
6、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泊秦淮》 ( 唐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南宋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僵卧孤村”,处境本来寂寞凄凉,但诗人并“不自哀”这是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风吹雨”的含义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情操?
2、仔细体会它丰富的内涵。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的作用。
4. 诗中第二联 , 运用比喻的方法 , 将国家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诗人以 “ 风飘絮” 形容国势如柳絮飘散 , 无可挽回 , 以 “ 雨打萍 ” 比喻。
5..对尾联 “ 人生自古谁无死 , 留取丹心照汗青。 ” 这一名句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唐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已亥杂诗>>(清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
《七律长征》
1.首联是全诗的总纲,既充分显示了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为全篇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2. 把它们合在一起说看似矛盾,其实是一种反衬手法,作者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极言其小,是为了表现红军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魄。
3.“寒”和“暖”都是写人的感受。前句突出金沙江水流湍急,惊涛拍岸,两岸悬崖峭壁,地形险要。后句突出大渡河卢定桥险恶的环境,“寒”和“暖”相互对照,状写了红军征服“万水”途中所战胜的两种异乎寻常的艰难,突出了红军克敌制胜,一往无前的大无畏精神,照应首联,抒发了红军战士把“万水千山”视为“等闲”的豪情壮志。
4.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红军第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更表达了他对夺取长征全部胜利的信心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1、《春望》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春望》这首诗表达诗人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
2、诗人前四句描绘了哪些景物?诗人是怎样用景物来衬托这种感情的?
答:前四句描绘景物:山河、草木、花、鸟。以景衬情,既以京城的荒凉景象作正衬,又以春天的美好景象作反衬,处处照应,意在言外。
3、说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诗中“破”字和“深”字的深刻含义?
答:“破”“深”二字写出了安史之乱时长安城里萧条凄凉的春景,渗透了诗人忧时忧国的无限沉痛之情。
4、赏析名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答:这句诗用对偶手法,用质朴的语言道出了战火纷飞的年代,道路阻塞、音讯隔断时的内心感受,容易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5、诗中烽火本指(古代打仗时传递信息的烟火)。这里指(战争)。(烽火连三月)写战乱频繁。“家书抵万金”表现作者(思念家乡和亲人)的真挚感情。
5、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及含义。
答:诗人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伤时事而流泪,鸟也因离别而惊叫,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也有情,以物情写人之情,委婉曲折,真挚深沉。
1、“烟笼寒水月笼沙”为全诗创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答:为全诗创造了一种朦胧、迷茫、空幻、冷漠的环境气氛。
2、“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作者对此态度如何?
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这一现象感到不满(或愤恨等)。因为《后庭花》是亡国之音;在国事衰颓之年,还有人沉溺于歌舞升平;作者感到无比愤怒和忧虑。
3、“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是批评歌女吗,为什么?
答:不是。而是一种曲笔,字面上是批评商女,其实一是斥责陈后主君臣轻荡招致危亡;二是揭露达官司显贵沉湎声色,腐化堕落;三是忧虑那即将重蹈覆辙的晚唐王朝的命运。
1、“僵卧孤村”,处境本来寂寞凄凉,但诗人并“不自哀”这是为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不自哀”的原因是“尚思为戍轮台。”因为诗人日夜思念的是抗击敌人,收复失地,一个以国家安危为重的人,是不会为自己的年老体衰而悲哀的。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渴望收复失地、渴望为国战斗的豪情。
2、“风吹雨”的含义
“风吹雨”在这里含有两层意思:一是写眼自然界的风雨,二是象征意义,它象征南宋王朝风雨飘摇的命运,有倾覆的危险,诗人巧借自然界的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自然地联系起来,使“铁马冰河”的梦境和“为国戍轮台”的壮志有机地融为一体。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表现了作者怎么样情操?
答:这两句诗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表现出文天祥为正义事业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
2、仔细体会它丰富的内涵。
这两句诗丰富的内涵:(1)人总有一死,但要死得有价值,要能光耀史册。
(2)为民族、为正义、而献身,死得其所,重于泰山。
3、“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这两句诗的作用。
答:(1)对过去战斗经历的回忆(2)忧国忧民的表现(3)点题
4. 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无依 , 时起时沉。
5. 这一句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 , 表明了自己以死明志的决心 , 充分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节 。
1)品味“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诗,简述你对其中蕴含哲理的理解。
答:诚挚的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
(2)感悟诗人的情怀,说说这首诗为什么在古代送别诗中是别具一格的。
答:这首诗摆脱了一般送别诗常有的感伤凄楚的情调,而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劝勉友人欣然赴任,表现了宽阔的襟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1、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答:全诗抒发了自己辞官离京时的复杂感情,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勇于献身为国家效力的情怀。
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物春泥更护花。
答:落花纷纷绝不是无情飘洒,化作春泥愿培育出更多新花。作者移情于物,形象贴切,构思巧妙,寓意深刻。作者以落花自喻,表达自己辞官后志在培育一代新人的愿望。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古诗赏析复习题
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①齐鲁青未了 未了: 不尽 ②会当凌绝顶 会当: 终要,终当
2.对这首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D)(2分)
A.诗的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
B.这首诗描写了泰山的神奇景色,抒发作者仰慕赞叹之情以及企望攀登绝顶的心情
C.“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D.“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是实写,下句是虚写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3-4题
浣溪沙 苏 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3.下面是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2分)
A、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表现了环境的清幽
B、“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黄昏时萧萧细雨中杜鹃的啼叫声,正所谓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更显静谧
C.下阕抒情,为了表现时光易逝、青春难留的思想,作者用河水西流的现象阐述了人生不可以重来的道理
D.全词语言浅显,音韵和谐,情、景、理交融
4.词的下阕抒写了作者 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的看法,表现作者 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 的生活态度
三、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B)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A.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
B.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渺不可知的感觉转到晴川草树的景象,文势波澜起伏
C.尾联紧承前三联,用烟波浩渺的长江烘托作者的归思,与开头意境相应,情融景中
D.此诗起、承、转、合出神入化,文思如行云,富于变化,历来被推崇为题黄鹤楼的绝唱
四、阅读古诗《望岳》,完成6-7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遮天蔽日(或“巍峨高大”、“高大雄伟”) 的形象(2分)
7.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
答:这里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或“这句富有哲理的话表达了作者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或“这句话抒发了诗人的壮志情怀:昂扬向上、积极进取、勇于攀登、俯视一切??”若从诗句字面含义去理解也可
五、阅读下面的诗文,回答文后提出的问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8.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
9.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A )(2分)
A.首联点明登临位置,从“帘旌”到“夕阳”,写景由远及近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风霜”语意双关,“沧波”情景交融,于无限悲凉中收束全篇
六、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0-11题
望 岳
杜 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