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遗忘历史

纵观古今2019-07-18 03:06九九文章网荆轲

       刚刚在最新一期的《国家人文历史》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知青代言人梁晓声:从一个绝望的时代走出来》。这是我极为感兴趣的话题。不知从何时开始,我开始关注文革,我不知道那个时代到底有多么疯狂,我也不知道假设我生活在那个时代,我是否还活着。当我真正深入去了解那个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时代时,我惶恐,震惊,遗憾,不久便会陷入深深地思索,冷静地梳理与思考一个离我近四十年的时代。
      
       我作为一个九十年代生人,我的父母对那场狂热运动并无多少记忆。当我极力让他们在脑海里搜寻那时极微的记忆,得到的答案是,那时很小,几乎记不得。这可以理解,母亲生于一九七四年八月初八,父亲生于一九七三年四月十五。正是文革的尾巴,尽管其后有八九十年代的社会的巨大变革,对于连吃饱也不是很容易的父母来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去关注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于是我只好寻找那些三四十年代生人,包括我的姥爷,姥爷,爷爷,姑奶奶(即父亲的姑姑)及姑奶奶的丈夫,那些我主动去搭讪的老人。还有我目前所知道的一个老党员,我称呼他为大爷,尽管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他那一家是我们荆楼的一个分支,和我父亲同辈。他早年在广东当兵,后来转业做了一个粮站的管理员,直至退休。我常与他交谈,他也很乐于讲那些真假难辨的故事。

       如果我梳理一下,关于文革,我最早的了解是在五六年级的一节语文课上。我已经想不起那时为什么老师说起了毛主席,可能是一篇关于他的文章抑或是一首诗。我们归纳中心思想,自然都是夸赞毛主席的一些空话套话。老师在讲台上念着,我们乖乖把脑袋埋在书桌上用圆珠笔一字一字记着。写完之后,老师又对毛主席做了一番评论。前面的赞颂我忘记了,最后她莫名其妙说了一句:毛泽东并不是完美的,他晚年不知道弄死多少人。她说完,我一阵震惊,那时我大约十二岁,不知为什么对此这么敏感。大约是从前我从未听过有人说过毛泽东的不好,村委会大院舞台上有一行字,大约是“大海航行靠舵手”,(这是一首歌,见附录)题字的就是毛泽东。加上姥姥姥爷说过当年毛主席去世时,村委会哭声一片,有许多人觉得没有毛主席以后怎么活啊。我看过一段视频资料,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后,许多人在听到新华社的讣告时,当场大哭,并跑到街上大家常常集会的场所。有许多人都悲痛欲绝,当场昏倒。其实依现在的眼光看,或许有人会觉得可笑,不可思议。但是在那个个人崇拜严重,社会结构及社会秩序及其混乱的时代,毛主席就是神,家家户户都有毛主席的巨幅头像。至今每年九月九日仍有许多纪念活动。据我了解,我的爷爷那一辈人,尽管政治风波离他们不是很近,但是听到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不知为何,泪就下来了。我姑奶奶的说法是,大家都在哭,没有一个不哭的,自己看着也就哭了。

       小学时我看的书籍无外乎一些介绍初级科学的书籍,一些未解之谜,名著倒是没看过几本。至于作文书,怎样写日记的书,各有一本。我倒是庆幸我至今没看过几本作文书。我看的最多的是姐姐的五本《社会》,这可是一本对我有极大启蒙意义的书。按现在的学科分,里面涵盖了历史,地理,政治,物理,生物,化学等学科知识。还有许多自我保护的常识,使我受益匪浅。自然,我最感兴趣的是历史方面的,大约三四年级我已经把中国简单的历史沿革看了好几遍。但是这几本书只是讲到新中国成立,还没提到文革。不过这多少让我对于历史有了许多兴趣以及对于怎样评价历史有了一定的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到了初中,我可以更大范围的搜寻一些好书。大多是历史政治哲学方面的,自然科学也看了不少。不过真正买的很少,我常常是暑假寒假找一个书店,早上早起简单吃了饭,买瓶水。从书店八点开门一直看到下午一两点,直到饿得有些晕才会慢跑着回家。我倒是很喜欢吃些小吃,不过为了买一本书,还是回家吃饭吧。我至今买的最贵的一本书是傅高义的《邓小平时代》,八十五元。只是很可惜的是,放在家没看多少就莫名其妙的没了,我至今没找到,实在很可惜。说实话,由于看的书太乱太杂,以至于我的思维过于发散。许多与我长谈的人都会觉得我说话没有中心,常常是好几个点同时散开,导致他们有时一时缓不过来,只是一直点头。我后来也意识到我的问题,这样的交谈对于一些问题的解决没有什么益处。因为你会发现,我与一个人交谈,大多数时间是我在说,这根本不会解决问题。所以现在我尽量少说,而是倾听。初中看了不少史书,对于文革的了解也多了。对那个狂热年代有了更深的思考,也学会了从小的或是大的范围横向纵向比较历史。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历史事件,从正反两面来评价历史人物,避免把任何人任何事极端化。从经济角度,政治角度,地理角度,人文角度等综合总结历史,评价历史。

       高中的图书馆倒是让我极为欣喜,因为找到许多现在书店已经下架的书籍或是一些冷门的书。譬如《中国文学史》(四卷本)《世界史》(五卷本)《改革二十年》(上下册)《鲁迅是人是神?》《梁漱溟最后三十九年》《岁月与性情》《哲学的故事》《艺术的故事》《人类的故事》(这三本书是一个系列,是西方经典人文著作,畅销几十年)《后现代概论》《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我与文坛五十年》《一个特立独行的人:王小波画传》《奥黛丽赫本画传》《穿越与经过:当代著名作家访谈录》等等。自然,一些先锋作家譬如苏童,余华的也看了不少。苏童的《刺青时代》《妻妾成群》,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还有王朔的,王小波的,周国平的,曹文轩的,周作人的,巴金的,莫言的,季羡林的都有涉猎。外国作家倒是不多,计划是大学再看。

       高中看的书籍让我开始系统的思考文革的历史意义。官方的解说是一场在错误时间,错误的人领导的政治动乱,致使我国损失极大。(具体见附录)依我看,其实文革是一场实验,一场寻找人类发展道路的实验。只不过这实验代价巨大。这是历史的残酷,也是后人的财富。文革后期的社会变革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我们正好生在这个极为繁荣的时代。正如狄更斯在《双城记》里所说“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的确如此,每个时代都是如此,整个世界都是这样。世界上至今没有完美的发展道路,我想也不会有的。只要我们这个世界,这个国家,这个社会在进步,我们就要有希望,至少不是在退步。不要抱怨,优秀者从不抱怨。

       我姑爷曾和我长谈一次,他今年八十多了,说话口音很重,我必须全神贯注,才可以不误解他的意思。记得上次,我们聊得很是愉快,作为晚辈,我更多是倾听。他每说一段,我便会做一个总结,还好我理解他的意思,总结偏差不大。他很是兴奋,说从来没见过一个年轻人和我这么谈得来。其实我只是对他们的心理很了解,其一,我会适当鼓励赞美他们,让他们很乐意和我分享他们的故事,他们也会有成就感。其二,我必须把握分寸,抓出他们表意的中心,好让他们知道我是认真在听的。当我提到我已计划写点东西时,他给我许多教导。最重要的是写东西要处理好一些历史事件,否则会出事。这我是知道的,尽管现在中国政治氛围还不算很紧张,不过还是要谨慎地处理历史,尤其是关于中共的。譬如你写历史小说,你就要处理好国共的关系,不是你想怎么说都可以的。

        历史是不能忘记的,真正了解历史需要对政治,经济,地理,文学,哲学,心理学,医学,考古学,训诂学等等许多门学科有所了解。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很奇怪我喜欢看那些很冷的书籍。那不是在做样子,只是对其很感兴趣。

        遗忘,不是历史。
                                                                                                                                                                      二零一三年七月十四日
                                                                                                                                                                                                                                               附录:
(1) 在这场所谓的“大革命”中,包括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大批中央党政军领导干部、民主党派负责人、各界知名人士和群众受到诬陷和迫害。党和政府的各级机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政协组织,长期陷于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公安、检察、司法等专政机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机关都被搞乱了。
在长时间的社会动乱中,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比例关系长期失调,经济管理体制更加僵化。这十年间,按照正常年份百元投资的应增效益推算,国民收入损失达五千亿元。人民生活水平基本上没有提高,有些方面甚至有所下降。自七十年代起,正是国际局势趋向缓和,许多国家经济起飞或开始持续发展的时期。但是,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中国不仅没能缩小与发达国家已有的差距,反而拉大了相互之间的差距,从而失去了一次发展机遇。     这场由文化领域发端的“大革命”,对教育、科学、文化的破坏尤其严重,影响极为深远。很多知识分子受到迫害,学校停课,文化园地荒芜,许多科研机构被撤销,在一个时期内造成了“文化断层”、“科技断层”、“人才断层”。据1982年的人口普查统计,全国文盲和半文盲达二亿三千多万,占全国总人口数的近四分之一,严重影响到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文化大革命”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乱,党的建设和社会风气受到严重破坏。一些投机分子、野心分子、阴谋分子和打砸抢分子乘机混到党内并窃取一部分权力,无政府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个人崇拜以及各种愚昧落后的思想行为泛滥开来,致使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受到严重削弱。
党内外广大干部群众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对“左”倾错误的抵制和抗争,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这种抵制、抗争和斗争是十分艰难曲折的。“文化大革命”的严峻考验表明:党的八届中央委员会和它所选出的政治局、政治局常委会、书记处的成员,绝大多数站在斗争的正确方面。我们党的干部,无论是曾被错误地打倒的,或是一直坚持工作和先后恢复工作的,绝大多数是忠于党和人民的,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的信念是坚定的。遭到过打击的知识分子、劳动模范、爱国民主人士、爱国华侨,各民族各阶层的干部和群众,绝大多数没有动摇过热爱祖国和拥护党、拥护社会主义的立场。为了抵制“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同林彪、江青等人进行斗争,共产党员张志新等惨遭杀害。     正是由于各级干部、党员和工人、农民、解放军指战员、知识分子的抵制、抗争和斗争,“文化大革命”的破坏性作用受到一定限制。也由于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克服频繁的政治运动的重重干扰而顽强努力,经济建设仍取得一定进展。科学技术取得若干重要成就,包括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发射试验,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郭永怀、邓稼先等许多科学家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农业科学家袁隆平在1972年育成一代籼型杂交水稻,为我国的粮食生产作出重大贡献。在国家动乱的情况下,人民解放军仍然英勇地保卫着国家的安全。当然,这一切决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恰恰相反,是抵制“文化大革命”的干扰而取得的。如果没有“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事业会取得比这大得多的成就。     “文化大革命”是错误理论指导下的错误实践。它留下了永远不应当重犯这类错误的深刻教训,从反面为党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提供了历史借鉴。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策。”(引自百度)

 
(2)《大海航行靠舵手》,原名《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创作于1964年春天,由李郁文作词,王双印作曲,曾在周恩来总理的指导下稍作曲子上的修改。该曲是一首歌颂毛泽东思想的歌曲,反映了当时中国工农兵群众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也因此该曲在文革时期传唱度极高。该曲歌词简短,曲调明快,琅琅上口。另外,该曲曾在第三世界相当风行(据统计,世界上曾有一百多个国家传唱)。


(3)20世纪60年代初,举国上下正掀起学习毛泽东著作的热潮,王双印被工农兵群众学毛著的热情所感动,便与同在哈尔滨歌剧院工作的词作者李郁文合作,谱写了这首歌颂毛泽东思想的革命歌曲,最初的歌名是《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1]
王双印在当年的“第二届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上演唱了该歌,一时引起轰动。[1]
1964年6月,周总理在哈尔滨欢迎朝鲜领导人崔庸健时,王双印在迎宾晚会上演唱了该曲。演出结束后,周总理特地接见了王双印。总理评价歌曲:“这首歌写得好,曲调明快,歌词形象生动!”并提出“个别音符是否可改用切分音”的建议。交谈结束之后,词曲作者根据总理的建议作了相应的修改。
后来,王双印又接受了原北京电视台(即今中央电视台前身)文艺部副主任王敬之的建议,把歌曲的名称由《干革命靠的是毛泽东思想》改为《大海航行靠舵手》。

(4) 
大海航行靠舵手
万物生长靠太阳
雨露滋润禾苗壮
干革命靠得是毛泽东思想
鱼儿离不开水呀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鱼儿离不开水呀
瓜儿离不开秧
革命群众离不开共产党
毛泽东思想是不落的太阳
郁文 词
王双印 曲
英文版:
Sailing the seas depends on the helmsman
Life and growth depend on the sun
Rain and dew drops nourish the crops
Making revolution depends on Mao Zedong Thought
Fish can't leave the water nor melons leave the vine
The revolutionary masses can't do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
Mao Zedong Thought is the sun that forever shines
Fish can't leave the water nor melons leave the vine
The revolutionary masses can't do without the communist party
Mao Zedong Thought is the sun that forever shines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