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关于相知的喟叹

纵观古今2019-07-17 17:34九九文章网看繁花落尽

  春秋的时候,有一个叫俞伯牙的琴师,技艺非常高超,他的演奏美妙如天籁,常常会引来大群的鸟儿随着他弹奏的音律翩然起舞,合着他的琴声关关鸣啼。听到他的琴声的人无不赞叹其音色美妙绝伦。然而俞伯牙的内心却无论如何高兴不起来,因为人们都知道他弹琴的技艺出众,却没有人能说出他所弹奏的琴声想要表达些什么。他所听到的只是盲目而肤浅的称赞与阿谀之声。他把他的苦恼告诉了他的老师,老师说::
  
  “你最好能离开这繁杂喧嚣的人群,去蓬莱岛吧!那里人迹稀少,面对大海!这样或许能遣散你内心的沉郁之气。”
  
  俞伯牙听从老师的建议来到了蓬莱岛,面对波澜壮阔,浩渺无垠的大海,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云;背倚山林树木,郁郁葱葱,一种奇妙的感觉油然而生。俞伯牙情不自禁取琴弹奏,音随意转,他把自己内心浓烈而苦闷的情怀和大自然的美妙融入了琴声当中。
  
  一天,俞伯牙正在弹琴,无意间看到一个砍柴的樵夫站在一旁凝神倾听。俞伯牙没在意,心想,一个樵夫懂得什么?装模作样地充高雅,不定一会就走了。
  
  俞伯牙不理彩那樵夫,继续陶醉在自己的琴声中。没料到那个樵夫不但没走,反而随着琴声时而凝思不语,时而摇头晃脑低声吟哦,眼见着已经沉醉在俞伯牙的琴声里了。
  
  俞伯牙想,我试试你。看你是不是真懂我的琴声?哪知道俞伯牙叮叮咚咚一弹,那樵夫就赞叹:
  
  “善哉!巍巍兮恍若高山。”
  
  俞伯牙心一惊:
  
  哎呀!这樵夫竟能听懂我在描述高山!是不是蒙的啊?且再试他一试。于是又弹奏了一曲,那樵夫又赞叹不已:
  
  “善哉!漡漡兮恍若流水。”
  
  俞伯牙心里一阵狂跳,也顾不得弹琴了,冲过去下次抓住樵夫的手连声道:
  
  “你竟能听懂我的琴声!你竟然在这里!”
  
  原来那樵夫叫钟子期,就在这山里住,每天上山砍柴路过这里都要听一阵俞伯牙的琴声,他能从琴声中领略到俞伯牙复杂而落寞的内心世界。而俞伯牙因为无意间觅得一个知悉自己心声的挚友而欣喜不已。
  
  至此,俞伯牙和钟子期两个人相见恨晚,成了无话不谈的莫逆之交。
  
  这样的时光持续了大概有半年,俞伯牙因为有事要离开蓬莱,走前告诉钟子期,他准备把第一次演奏给钟子期的描述高山和流水的曲子合而为一,等他回来了再弹给钟子期品鉴。
  
  过了几个月,俞伯牙如约回到了崂山,在赶往钟子期家里的路上,他遇到了钟子期的老父亲,老人悲凄地告诉俞伯牙,钟子期在他走后不久就得了重病,不幸去世了。临终前嘱咐老父亲,要在俞伯牙归来的路上等候俞伯牙,告诉他不能再听他弹琴了!但俞伯牙的琴声会伴永远随着他。
  
  满怀着内心的惊咤与悲痛的俞伯牙来到钟子期的坟前,呆呆地看着青草凄凄孤独而落寞的坟茔,向自己唯一的挚友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弹起了凝聚了一生心血和两人深厚友谊的作品《高山流水》,弹完后俞伯牙仰天长叹:
  
  “钟子期去了,还有谁能听懂我的琴声啊!要这琴还有什么用?”
  
  悲痛万分的俞伯牙把琴摔碎在钟子期的坟前后怅然离去。
  
  这个故事记载在郑国人写的《列子.。汤问》一书里,虽不是正史,但在其他的文献也能看到。所以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应该没问题,但其中有一些问题值得商榷,比如俞伯牙既然已经把琴摔碎,《高山流水》这首曲子也就成了千古绝唱,哪这首曲子又是如何流传下来的呢?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深究的必要。重要的是,是什么原因使这个故事能流传到现在?我想,这可能是因为《高山流水》的故事契合了人们内心深处渴望被认可,渴望与趣味相投的人产生共鸣的强烈愿望!
  
  历史上有很多关于相知的故事。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这句话出自《战国策.赵策》。豫让,本姓姬,春秋战国时期晋国人,是晋国大夫智伯的家臣,智伯很赏识豫让并像兄弟一样对待他。后来赵国,韩国,魏国一起灭了晋国,赵国的赵襄子杀了智伯,三家分割了智伯在晋国的领地。赵襄子最恨智伯,就把他的头盖骨用来盛酒作乐。豫让被迫逃进了山里,他发誓要替智伯报仇。为了不被赵襄子认出,豫让用漆涂黑了身体,吞炭使自己声音变得嘶哑,费尽心机寻找机会刺杀赵襄子,但好几次都没有成功,后来被赵襄子抓住。审问豫让时,豫让坦然地说:“是啊!智伯待我如国士,如兄弟,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你不仅杀了他还侮辱他的尸体,我一定要杀了你以报答智伯对我的知遇之恩。”
  
  赵襄子觉得这个人是个很懂得知恩图报的义士,就免豫让一死。而豫让知道自己报仇无望,就要了赵襄子的衣服,夺过卫士的佩剑斩杀衣服以表示斩杀了赵襄子为智伯报了仇,然后挥剑自杀。
  
  “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句话因这个悲壮而惨烈的故事流传了下来。
  
  西汉的大文豪司马相如,工辞赋,善鼓琴,凭一曲《凤求凰》赢得了才女卓文君的芳心。卓文君在四川邛开酒馆维生,于是两人相约私奔,从临邛跑到成都,日子过不下去了,又返临邛(读“琼”)。卓文君的老爸为他俩的真情所感动,终于认了这门亲事,并以百万钱和百名仆从的大礼资助他们。两人虽经波折,终归一心,琴瑟和谐,白头到老。这段姻缘脍炙人口,长期以来被街坊茶肆传为佳话,也是我国古代因“知音”而结同心的如意眷侣。
  
  东汉时的蔡邕,通经史,善辞赋,精音律,因琴艺闻名京都,并有专著传世。蔡邕夜里弹琴断了一根弦,他六岁的女儿在隔壁听到了,就说断的是第一弦。蔡邕故意弄断第四弦,居然又被她听出来了。这个女孩就是国人皆知的蔡文姬。正因她出身于音乐世家并有着超凡的艺术天赋,后来才写出了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在我国音乐史上,像蔡邕、文姬这样的父女“知音”恐不多见。
  
  竹树苍郁我婆娑,
  
  故知回眸来相问。
  
  为觅陈迹君婀娜,
  
  摇首嗟吁今生错。
  
  这是清雍正年间,御笔钦点的探花刘墨林写与京城第一,才艺,貌俱全的歌妓苏舜卿的一纸长短句,刘墨林,性格张扬不羁,才华横溢,其所著文章诗句连雍正皇帝都极为赏识,偏偏一次邂逅使他们相见恨晚,彼此惺惺相惜。而事情的发展则最终把这份美丽的爱情引向悲惨的覆灭。这对名动京城的才子佳人最终落了个令人叹息的结局:苏舜卿不堪忍受奸人的玷污既羞且愤,饮鸩自杀。刘墨林受圣命奔走于西北军中,最终也被奸人所害,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的惋叹与痛惜。
  
  热播电视剧《一代枭雄》里有这样一段镜头给我印象很深:女子雅致高洁,心若幽兰,与她长相厮伴的是一台古琴,那女子从小到大一旦有什么心事和烦恼,都会诉诸于琴声,只有这台琴才能懂得女子的心事,女子与琴已相互融入了对方的生命。一天古琴不慎摔落毁坏,女子的心刹时也跟着碎了,有晶莹的泪在眼里打转但却最终没有流下。随即女子重病不起,任人焦急询问只是呆呆不语,不久便香消玉殒,撒手人寰。我想,那一缕香魂想必是和她那相伴一生的琴又在一处了吧!
  
  这女子与琴的相知令人伤怀!
  
  。。。。。。
  
  从古至今,相知便是一个被人们争相谈论的话题。
  
  “千古知音最难觅”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不逢知己酒不香”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
  
  这一声声怅叹,是从古至今人们内心对相知的渴望以及无比强烈的抒怀!
  
  人海茫茫,一颗孤寂的灵魂四处飘荡,在寻找另一颗同样满怀着焦渴的灵魂。人的一生当中要遇到许多许多的人与事,然而能在生命中留下痕迹的却不多,至于能遇到能洞悉彼此内心世界的人,无疑是一生当中最值得庆幸的事了。
  
  有很多的人一生怀才不遇,平淡而落寞,在生命的长途中身单影只,踟蹰而行,直到老去,他的生命也不会迸发出一丝的火花。这是一种悲哀!虽然这悲哀可能会被表面的浮华所遮掩,但在灵魂最深处,它会化作一种痛——这种痛远没有肉体的痛来的那样剧烈,却比肉体来得更为深刻。这种痛能在不经意间慢慢地,悄无声息地,一点一点浸入到你的灵魂,直入骨髓,伴随你的一生,直至到——死!
  
  也有的人的生命当中风光无限甚至轰轰烈烈——至少在外人看来是这样的!但在他内心却有着另一个不为人所悉知的多彩世界,这个世界在一生的绝大多数时间里不得不紧紧地关闭着,因为真正能够像俞伯牙和钟子期那样能够产生强烈的心灵撞击的人却不知在哪里!于是,他内心的在他多彩的生命中便注定有一抹寂寞而厚重的铁灰色被掩藏在内心的深处。。。。。。
  
  从这一点来讲讲,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幸运的!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蔡邕和蔡文姬,女子与琴。。。。。。他们无疑也是幸运的,因为他们在茫茫人海中毕竟有缘相遇,相知相惜,相互抚慰彼此焦渴的灵魂,他们有幸能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去温暖对方,并照亮了彼此的生命。
  
  “空谷生幽兰,居深山不因无人而不芬芳。”
  
  兰,雅致高贵,是内心洁白高远的人的自励自勉,但其中似乎有几分高处不胜寒的孤独与落寞。这种孤独与落寞想必只有整日面对着此起彼伏的谄媚与阿谀之声的俞伯牙最能体味吧!
  
  真正的相知可以不分阶层,不分性别,拒绝功利,远比黄金和钻石珍贵。黄金和钻石原本浑然天成,是天地间的化物,而一旦被人雕琢成商品,贴上标签,摆上货架,它也就失去了原来的那份纯净,成了被世俗的尘埃所包裹着的浊物。
  
  两个相知的人可以从未谋面,但彼此的心灵一定是相通的!是那种“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上了,轻轻地说一句:哦,原来你也在这里”的默契。
  
  1962年,作家刘白羽由北京到上海治病,当时他的长子滨滨正患风湿性心脏病,他放心不下,便让滨滨也到上海看病。遗憾的是,由于治疗效果不佳,滨滨的病情不见好转,又要返回北京。刘白羽无奈,只得让妻子汪琦带病危的儿子回家。
  
  母子俩回北京的当天下午,刘白羽心神不定,烦躁不安。这时,巴金、萧姗夫妇来到了刘白羽的病房。俩人进门后,谁都没说一句话,默默地坐在沙发上。其实他们非常了解滨滨的病情,都在为他担忧,生怕他路上发生意外。
  
  病房静悄悄的,巴金伸出手握住刘白羽微微发颤而又汗津津的手,轻轻地抚摸,萧姗则一边留意刘白羽的神情,一边望着桌子上的电话。
  
  突然电话响了,萧姗忙抢在刘白羽之前拿起了电话。当话筒中传来汪琦母子已平安抵达北京的消息后,三个人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都露出了笑容。
  
  原来,巴金估计那天北京会来电话,怕有噩耗传来刘白羽受不了,于是携夫人萧珊专程前来陪伴他。当两个人起身告辞时,刘白羽执意要送到门口。他紧紧地握住巴金的手,一再表示感谢。巴金却摆了摆手,淡淡地说,没什么,正好有空,只想陪你坐一坐。
  
  在最沮丧、最无助的时候,那个愿意陪你坐一坐的人,才是真正的朋友!才是真正的相知!
  
  真正的相知是不一定非要为对方做什么,它是独立与人格之间的相互呼应和确认,它能使人独而不孤,互相读取自己存在的意义。
  
  由此说来,热恋中的情侣不能算作相知,支撑着这团烈火的不过是男女之间的情欲。一旦这团火焰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逐渐地归复于平淡,常相厮守相伴于柴米油盐的琐碎与平庸,随之而来的是日渐浓郁的亲情,这亲情里或许会有相知的成份,但并不纯粹!
  
  酒桌上的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更与相知无关,大祸临头之际顷刻便作鸟兽散,酒酣耳热时的种种意气风发早化作酒气发散了开去。。。。。
  
  生意场上,官场上的朋友基本上与相知无关,相关的最终只是自身的利益。。。。。。
  
  豫让为报仇刺杀赵襄子的行为,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相知,真正的相知是相互的。智伯欣赏豫让,把他像兄弟一样看待,这叫做“知遇之恩”,是智伯居高临下的给予,豫让因此感激。但豫让却不能,智伯也没有打算让豫让走进他的内心世界。真正的相知是平等的,不存在居高临下的给予,也不存在感激。因此,豫让的报仇只能算作回报!只属于义气的范畴。
  
  。。。。。。
  
  其实,真正意义上的相知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也无所谓深刻,它简单而纯粹!
  
  就像太阳与水滴的相知成就了彩虹的绚丽旖旎;
  
  就像大树与泥土的相知成就了大地的勃勃生机;
  
  就像清风与花朵的相知成就了姹紫嫣红的多彩世界;
  
  就像江河与大海的相知使得我们所处的这个星球上的亿兆生灵得以繁衍生息;
  
  。。。。。。
  
  ——原来相知从未曾死去,也不仅仅停留在传说和经史典籍里,它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你渴望遇到的那个人这时也许和你一样,正在这个世界的某个角落等待着你的出现,等待着那璀璨的流星雨瞬间划过生命天空的那一刻!
  
  那一刻必将灿烂!那一刻必将成为永恒!
  
  看繁花落尽于2014年秋有感记之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