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秀作者写的文章,选取不同体裁、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

叙事作文2018-08-08 14:22书业网

篇一:2015课程评价精选作业语文

《21世纪课堂评价》结业作业模板

作者信息

本课程的结业作业要求您选择一个您所教的,且包含有探究内容的主题,为这个主题设计评价计划。在每个模块结束的时候,您都需要使用这个模板,根据所学内容在其中添加新的想法或设计。

第1步:选择学习主题(模块1第2节后完成)

请选定一个您所教的、且包含有探究内容的学习主题。在下面表格处简要介绍这个主题的教学构思,包括这个主题对应的课程标准和学习目标。

第2步:关注21世纪技能,关注形成性评价(模块1第3节后完成)

在模块一中您学习了在教学中考虑21世纪技能的必要性。那么,在您所选的主题中,您将在哪些环节关注学生21世纪技能的培养?将如何运用形成性评价来促进这些21世纪技能的培养?请填写下表。

第3步:选择或创建一个评价量规(模块2第4节后完成)

在您所设计的主题中选择一个您最关注的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个评价量规。您可以从评价项目库中或已有评价量规中选择一个已有的评价量规,结合所选主题进行相应修改,也可以创建一个新的评价量规。

篇二:应用文章的写作过程

应用文章的写作过程

写作过程,就是文章这种精神产品的生产过程。从客观事物经过主观思维作用变成文章,有认识过程和表达过程。本章所讨论的写作过程主要指表达,就是按照预定写作目的、撷取文章诸要素,把它们构成篇章的程序。要把自己的认识、思想、感情、信息用文章表达出来,不管有意无意都要有所准备,这实际上是写作过程的开始。然后要构思,想好了再起草。起草多不能一挥而就、一錘定音,那就要修改。改定之后按一定规格书写下来,这才是成体之文。凡写作大体都要经过准备、构思、起草、修改、书写这个过程,当然,电脑写作会有所不同,最后一道程序就是打印。以下就从这五个阶段介绍一下其中的规律和古今名家的经验和论述。

一、准备

“写作准备”,是指写文章之前对制作这种精神产品的通达道理、准备材料和熟悉技术的阶段。

凡事预则立。作为军事家,毛泽东同志坚持“不打无准备之仗”。这是他指挥战争取得胜利的唯物主义思想原则。写文章也是如此,要有必要的准备才能进入实际表达过程而取得成功,正如盖房要懂得用什么物料怎样盖才适用的道理,要备料还要掌握建筑技术——文章的备料和掌握其必要的知识技能阶段,经过这个必要的阶段,才能进行文章的写作。写作准备,一是长时期的修养、积累,一是短时间为特定文章的学习、查找,主要包括下述三个方面。

(一)明白道理,通畅思路

1、写文章先要懂道理通达

不论什么文章,都有个“理”在。叙事有个事理,说理有个道理,才能让人信服。自己不明理,怎么能说服别人?《文心雕龙》说:“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文章所以能鼓动人,就是因为它是道理的体现。作者心中明白道理,笔下才能顺理成章,写得入情入理,容易为人接受,不合情理难以为人首肯。如写通报表扬某个干部的廉洁事迹,拒贿数额太具体,使人想到难道每次拒贿还先接过来点一点登记造册吗?有点不合情理了。通达道理,有两个要点:第一,道理要站得住,道理错了,写得再好,也是歪理诡辩,不足为训。第二,即使道理上对了,也要比别人理解深、见得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是不行的。所以学写文章,最要紧的是通达道理。

2、思路对头,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

就是想问题的路子正、思想方法对、符合思维规律,而不偏激片面,钻牛角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想到歪道绝路上去。没有这方面的修养,道理讲不清、事实叙不清。同时要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思考问题时头脑清楚,思路开阔,反应敏捷。

3、学习理论,解决世界观方法论问题

文章要写得合乎情理,理路清楚,正确地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就必须先解决作者的立场、观点、方法问题。百多年来无数人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科学的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而党和国家现行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它在我国实际情况下的具体化。要写道理对、理路正的文章,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写的机关应用文章、报刊宣传文章和理论研究文章,必须注意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和党的现阶级的方针政策。当然,仅仅有了这一点还不一定能写好文章,但是没有它却一定写不好。 1

4、平日提高与临时查考

理论、政策水平当然要靠平日提高,但却也不排斥在写文章之前和写作过程中,查找、翻阅和深入了解本文涉及诸方面的道理。集中精研有关的马克思理论、方针政策和各种有关论著,把精神、理论“吃透”,然后用来分析、解决问题,对材料进行思考,形成正确的论点、主题,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顺理成章,而不至于障碍丛生、步步窘迫。

(二)储备知识、积累材料

1、材料是文章的基本要素

积累材料是写作的重要准备方面。古代叫做“储材”,又称为“积学”,就是积累知识、材料。写文章好像是伸纸操笔就写出来了,有人不明白是什么原因,认为很神秘,其实是平日积累的结果。平日研读经史、书籍,观察了解事物,收集关心信息。这样,有东西要写,才能写出文章,如果肚里没有,怎样聪明的人也生不出灵感,写不出文章的。就像从湖里涝珠、山中采玉,要是本来就没有珠玉,再努力搜求也找不出珠玉一样。正如古代一个笑话说的:秀才作文苦死了写不出,娘子说,我看相公写文章比我们妇女生孩子还难!秀才说,那当然,你们生孩子是肚里有,我是肚里没有硬要写出来,当然难!

2、写作要以知识做基础

写文章必须有一定的知识做基础,而这基础越是宽广深厚越好。知识面宽,就能触类旁通、思路开阔、妙绪泉涌。否则,临时搜肠刮肚,难以写好或写出,就会有“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清末吴曾祺《涵芬楼文谈》说得好:

语曰:“长袖善舞,多财善贾”。此储才之说也。是故,丹青不具,虽善画者不能为采;醯醢不陈,虽善调者不能为味。今进一无所知之人,而责以文事,何以异此?夫储才之法,可蓄之于平日,而不能取之于临时。

没有颜料(丹青),会画的也画不成画;没有调料(醯)、鱼肉(醢),好厨师也做不出美味佳肴。这就跟让一个什么知识也没有的人写文章,终究是不出一样。即使是有技巧的也无法施展。文论家用形象的比喻,讲清了写文章与积累知识、材料的关系。知识包括书本和实际两个方面。所以,广泛积累知识,一是社会生活、实际工作的知识,要见多识广、信息灵通,不可孤陋寡闻、面墙而立,抱住过时的经验不放或把已被证明是错误的当成宝贝。一是书本知识,专业知识,现代化知识,电脑知识、网络知识需要古今中外广泛涉猎,不专看一种书。这就是《涵芬楼文谈》所说:“文之至者,问学不可不勤,见闻不可不广”。

3、储材与查找

诚然,知识材料的积累不能突击于提笔为文之时,而应从平日做起。但写文章之前也可以搜求查找一番的,除了命题考试以外,两方面都不可少。有些大手笔用错了材料,记错了出处,并不是读书少,而是过分相信记忆,临时没有查对。当然基础是平素的储材积学,它还为临时的查找、核对提供了“门牌号码”。要在这个基础上,充分重视和利用写作时所能找到或提供给你的一切有关材料、知识、索引。

4、积累语言材料

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要从外国语言中吸收我们需要的成分,还要学习古人语言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要了解常用文体的专门术语,要防止“洋泾浜”式的词语和生造的词语损害汉语的纯洁和健康。

(三)辨别文体,掌握技能

1、文体的含义及其重要性

2

(1)文体含义。文体就是文章的体裁。随着文章与时代的发展,适应不同内容和功用的需要,产生了不同的文体。在体制样式和语言运用上形成了各自的规律特点,人们把它归纳起来成为文体分类,有的还由国家机关规定下来。

(2)分辨文体是写好文章的前提之一。写文章先要分辨清楚各种文体,明确自己所要写的这种体裁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大体的格式,运用语言材料时有没有特殊要求。在写简单的机关应用文时,可以事先找一些例文看一看:但主要文体的辨别把握和文体感的形成,要靠平素的准备、修养,形成习惯。否则,在文体上“串了行”,不合规格,写作就难以成功。旧社会科举考试不合文体要求叫“不遵功令”,要取消资格;起草文书出现这种情况叫“违制”,唐宋时大学士违制要“引退”;现在违背体例会要影响交际,考试作文体裁错了就不及格。明清科举时有这样一个故事:

《韵鹤轩杂著》云:有一秀才日喜看盲词。适届岁考,场中命题系“子曰,赤之适齐也”,至“与之粟九百,辞。“遂援笔立就。其文曰:“圣人当下开言说,你今在此听分明。公西此日山东东去,裘马翩翩好送行。自古道,雪中送炭为君子,锦上添花是小人。豪华公子休提起,再表为官受禄身。为官非是别一个,堂堂县令姓原人。得了俸米九百石,坚辞不要半毫分。”案出,以为遵功令置劣等。然就文而论。则题中纤悉俱列矣。??

[清]梁章钜:《制义丛话》

盲词即盲艺人唱的“鼓儿词”。这个命题是让应考的秀才阐发《论语·雍也篇》一段话,原文是:“子华(孔子弟子,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使于齐,冉子(冉有,孔子弟子,为其母请粟)曰:‘与之釜(当时的六斗四升)’。请益。曰:‘与之庚,(二斗四升)’,冉子与之粟五秉(八十石)。子曰:‘赤之适齐出,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争不继富’”。“原思(孔子弟子,名原宪,字子思)为之宰(家邑总管),与之粟九百,辞”。秀才所写,从内容上看是符合要求的,作为鼓儿词,语言、形式都十分熟练,其所以被判为劣等,就是因为体裁不合要求。现在的考试当然与科举制度判然有别,但是作文要是体裁上错了也是不行的。

2、应用文章文体区分严格

应用文章,特别是机关应用文,区别尤为严格。文论家说:“凡人作文字,其他皆得自由,惟史书实录、制诰王言,决不可失体”([金]王若虚:《文辨》)。这里所说的“其他”,指文学作品等,那可以“驰骋雕镌,无所不至”;而应用记实的文章和政府公文,是“决不可失体的”的。所以,要熟悉和掌握各种常用文体的格式和规律,这是写作过程中准备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平时读报、看文件时,注意它的规格样式、语言特点,琢磨比较,历久自然。开始学习某种文件的写作时,模仿是可以的,但要紧的是掌握规律,以免千篇一律。要写一篇文章,便知道它体式的特点,就是能够“辨体”的标志。

写作上准备好了的理想境界是什么样呢?拉法格在《忆马克思》中说:马克思的头脑是用多得令人难以相信的历史及自然科学的事实和哲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同时,他还非常善于利用他长期脑力劳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观察。无论何时,无论什么问题,都可以向马克思提出来,都能够得到你所期望的最详尽的回答,而且总是包含概括性的哲理。他的头脑就像停在军港里升火待发的一艘军舰,准备一接到命令就开向任何思想的海洋。

这就是通达了事理物情,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材料,能够马上动手写作任何 3

体裁的文章。一般人自然不易达到这样的境地。仍拿兵舰打比方,就是总还要临时加添燃料、物资、淡水、食物、弹药等等,然后方能启航。当然,也能达到相对地说装备好了的状态,要力争以最佳状态进入“实战”阶段,往后虽也有临场发挥如何的问题,不过有准备才容易取得好的成效。

二、构思

想清楚才能写清楚。写文章要先想好,想好写什么和怎样写,这就是通常说的构思。构思是写作在形成篇章形式之前的一个高级复杂的思维过程。

(一)构思的含义及怎样认识构思

1、含义

构思是在写作目的确定之后、正式动笔起草之前,对通篇文章的安排、设计。

2、构思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阶段对于写作的重要,古今文论家早已有所认识。他们知道,好文章写得那样流畅自然,像“行云流水”,似乎写的时候是信手拈来,一下子就写好了。其实写以前一定经过艰苦构思。是惨淡经营的结果。构思虽在落笔之前进行,却决定了落笔之后的成败利钝。虽然构思好了之后,起草过程中改变的情况也有;但却绝不可以没想好就动手,边想边写、写到哪儿算哪儿,那就会像是盖一座大楼,事先没有设计蓝图,胡乱堆放、架设一样,是不会成功的。

3、构思有多种形式

古往今来会写文章的人,都是重视构思、善于构思的,当然各人构思的方式不同。

梁朝裴子野起草北伐“喻魏宰相文”,受命之后当晚躺倒睡觉,五更时梁武帝萧衍命人催讨,才起来写就,懂文章的萧衍看了非常赞赏。裴子野是躺在那里构思。他说:“人皆成于手,我独成于心。”后来这蒙头大睡成为构思的一个方法。初唐王勃,写文章先磨好墨,然后引被覆面而躺卧下来,起来后提笔就写,并且不再改动,当时人们说他是“腹稿”。这字眼一直流传下来,人们把这种构思方式叫“腹稿式”。宋代陈师道,写东西时也是躺在床上用被蒙头,家里人都躲开,小孩抱到邻家玩,边鸡狗都轰开,被称为“吟榻”。这办法的奥妙在于构思最怕打断,而“蒙头大睡”别人不便干扰。现在有人把这叫做“卧思”,躺着思考,肢体放松,不仅精神容易集中,而且全身血液集中供应脑力活动所需养料,效率当然高,真的还有点科学道理。

当然,这样构思的方法倒也不必模仿。各人情况不同,习惯不同。有人就不怕闹,在吵闹声中反而不“走神”。宋朝杨大年每作文就跟门人、宾客饮酒、下棋,在笑闹声进而构思,一边用小方纸写出,让门人抄录。清朝毛西河,早年家里条件不好,外屋是私塾,自己一边回答学生问题,一边批改作业,一边跟里屋夫人顶嘴,一边构思文章,也写得很好,被誉为“五官并用”。这种方式被称为“随意式”。相传毛泽东许多名文就是在延安时到山上挖一个小坑,把凳子翻倒坐着解手,一边构思文字,写得那么好!所以方式不必强求一致,重要的是领会其神髓。

现代鲁迅等人的构思也很得法,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很多人从中得到了启发,可以叫做“长期酝酿法”:

鲁迅在写一篇稿件之前,常常有一个很长的酝酿时期。有时候遇见朋友,他就会谈起来,说他看到了什么材料,想写个什么东西;有时候也不讲,静静地读书,默默地思索,或者暗自打腹稿。

许广平:《鲁迅先生怎样4

对待写作和编讲义》

就算三五百字的短评,也不是摊开纸就动手,那张躺椅,是他(指鲁迅)构思的好所在,那早晚饭前饭后的休息,就是他一语不发,在躺椅上把所要写的大纲起腹稿的时候。

许广平:《欣慰的纪念》

此外,还有一种是“提纲式”,写长一点、难度大的文章,先拟好提纲,修改提纲。还有所谓“拼接式”构思,即抓住一条主线,把选用的材料排列拼接而成文,多用于报情况、通信息、备考查等类文体。

还有一种构思方式,就是几个人在一起讨论(或是同做这件工作的,或是意见一致而合作的),议出几条,然后分工去写,由一个人通改,或由一人执笔,写好再议。可称得上“集思广益式”。在起草一些重要文件或机关应用文章时,用这种办法很好。但必须有一人为主,来“拍板”、“定盘”。如果是重要公文,必须由此项工作的领导人主持;也可以由知道精神多、情况熟或文字好、写作经验丰富的人为主。

4.构思迟速的奥秘何在

写作的快慢主要在于构思的迟速。在讲求效率的时代,写文章也要快。特别是一些公务文书、新闻文字、见报文章和考试作文,是有时间限制的。要想写得快,就应了解构思迟速的原因。

构思迟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里确与才思敏钝有关,但主要有与技巧生熟,准备如何以及文体、篇幅有关。才思敏捷的,像曹植写《铜雀赋》,拿起笔就写出来了,这虽然表现了他的写作才华,但主这才华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他具有高度文化修养,从小受熏陶、训练,掌握了熟练的技巧。写得快的,“倚马可待”。那是东晋时桓温北伐,袁虎因罪免官随军效力,要写公文,袁虎倚在马身上手不停写,一会儿写了七页,而且很好,传为佳话。这实在是因为他免官在军熟悉情况,原先又熟悉程式化的公文文体,文字修养很高的缘故。

有准备是重要的,有人甚至提前写好,就是所谓“宿构”。像二次大战时,英国丘吉尔与法国的戴高乐发表过许多精彩的即席讲话,大都是“宿构”。唐朝王勃著名的《滕王阁序》,在宴会上挥笔立就,对仗那样细密工稳,很可能也是“宿构”,至少知道滕王阁,心里琢磨过,也许就是打了“腹稿”。提前构思未必不好,因为重要讲话、文件、社论等,是不应该草率行事的;如果学识、阅历不够,情况不熟,下车伊始即兴讲话或摇笔即来,就不免闹笑话,甚至造成不良影响。但事先写好却并不可取,因为容易和当时未料到的情况发生凿枘、偏差。列宁许多具有重大影响的讲话,并没有准备讲话稿。我国革命战争时代,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代革命家和一些干部,常常能开口就来,讲得头头是道。邓小平等接见外宾、参加会议的讲话,记下来就是文章;而即席讲话更富魅力,更具有当场抓住问题、理顺思想,应时而适宜。如果不点小事也念稿子,便觉索然无味。此外,为考试押题“宿构”,也不足取。

构思迟速跟体裁、篇幅有关。曹植七步成章,写的是一首短诗。西晋左思《三都赋》十年写完,因为叙写具体的都邑形胜、山川物产、草木鸟兽,需要实际材料,当时又没有类书参考,都得自己收集,不可能短期完成。要谁七步写一篇《三都赋》,也写不出来,马克思的《资本论》写出了四十年;毛泽东的《纪念孙中山》很快就能写好。所以,文论家刘勰说:“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若学浅而空迟,才疏而徒速,以斯成器,未之前闻”(《文心雕 5

篇三: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

文章分类知识

体裁分文章体裁和文学体裁。文章体裁: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散文。文学体裁:诗歌、小说、戏剧、散文。

文章的体裁,一般人把它分做记叙文、论说文、抒情文、应用文四类。现在分别说明如下:

(一) 记叙文:记叙文是记事文和叙事文的合称。记事文又叫做记述文,是把个人看到的、听到的或是想像的情形,将人物、地方或事物的形状、色彩、状态、情景、性质、效用、方法记述下来的文章。叙事文,又叫做叙述文,是叙述人物或事物的动作、变化,使人知道事实经过的文章。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写人的记叙文一般是(1)一事一人 (2)多事一人 (3)两人文章

(二) 论说文(初中常常分成说明文和议论文两种):论说文包括说明文和议论文。 说明文是解释事物、阐明事理、分析因果、说明意义,使人知道事物、事理或因果知识的文章。

初中常见的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说明:解说实体事物的形状、结构、性质、特征等的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说明:阐释抽象的事理、本质、关系、规律等的说明文。这类说明文的特点在于通过对现象的说明,达到剖析本质的目的。

科学小品说明:用文艺的笔调介绍科学知识,既有科学性,又有文艺性。这类作品题材广泛,短小精悍。

科普说明文说明:语言比较平实、非文艺性的介绍知识、普及科学的说明文。 解说词说明:对事物、人物进行讲解说明的一种说明文体。是配合实物、图画的说明。

1、阐释性说明文

从几个不同侧面来解说事物、阐释事理的说明文叫阐释性说明文。有关历史、

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科学卫生、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字或教材、科学实验报告、器物使用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说明文说明事物的特征和本质,阐述事物的变化过程和规律,解释原因,阐明事理,旨在不但使人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语言、文艺等方面的知识性文章或教材以及考察实验报告、器物工艺说明等都属于这一类。2 、述说性说明文

通过简述概况或情节来介绍事物的说明文叫述说性说明文。电影、电视剧各戏曲的剧情简介,小说和其他文学作品心的内容提要、连环画或某些摄影照片的解说词等都属于这一类。这类说明文以夹叙夹议的方法,记录物象变化、人物经历,诸如自然现象记述、工艺流程介绍、人物生平简介、书刊介绍、电影戏剧作品的内容提要、重要建筑物的解说词等均属于这一类。

3、文艺性说明文

运用形象化的手法来介绍事物、阐述事理的说明文叫文艺性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具有较多的文学色彩。知识小品(或叫科学小品)、名胜古迹、文物的说明简介等都属于这一类。一般说来,前两类的写法比较平实,重在对事物或事理的条分缕析的解说。后一类的写法活动活泼,富有情趣,多采用文艺笔调。议论文是发表自己的主张,批评别人的意见,列举理由和例证,来确立自己主张,使别人信服为目的的文章。议论文有三要素,即论点、论据和论证。论点的基本要求是:观点正确,认真概括,有实际意义,恰当地综合运用各种表达方式;论据基本要求是:真实可靠,充分典型;论证的基本要求是:推理必须符合逻辑。议论文要考虑论点,考虑用什么作论据来证明它,怎样来论证,然后得出结论。它可以是先提出一个总论点,然后分别进行论述,分析各个分论点,最后得出结论;也可以先引述一个故事,一段对话,或描写一个场面,再一层一层地从事实分析出道理,归纳引申出一个新的结论。这种写法叫总分式,是中学生经常采用的一种作文方式。也可以在文章开头先提出一个人们关心的疑问,然后一一作答,逐层深入,这是答难式的写法。还要以是作者有意把两个不同事物以对立的方式提出来加以比较、对照,然后得出结论,这是对比式写法。

议论文是用逻辑、推理和证明,阐述作者的立场和观点的一种文体。这类文章或从正面提出某种见解、主张,或是驳斥别人的错误观点。新闻报刊中的评论、

杂文或日常生活(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秀作者写的文章,选取不同体裁、不同文化背景的文章让学生学习可以丰富学生的见闻,)中的感想等,都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议论文结构

1.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2.可分两大类

a.纵式: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

例1.“层层深入”式,先提出论点后,先从消极方面论证,然后进一步从积极方面论述.

例2.“起录转合”式:开头破题,引出论述问题;接着承接开头,阐述所论述的问题;“转”是双各个角度证明论点;最后归结,就是“合”。b.横式: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

例如:

有“总论——分论——总论”式,先提出论点,而后从几个方面阐述,最后总结归纳;

有“总论——分论”式,先提出论点,然后从几个方面论证。

有“分论——总论”式,对所要论述的总是分几个方面剖析,然后综合归纳出结论。

总之,分析议论文的结构,先要弄明白中段落层次间的内在联系,还要注意文章中起着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段,过渡句以及过渡词语。

(三) 散文:散文具有记叙、议论、抒情三种功能,与此相应,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三种。

⒈记叙散文

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写人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要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来,不须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叙事中倾注作者真挚的感情,这是与小说叙事最显著的区别。

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鲁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实是它与小说的区别。

另外,这类散文中还有一种偏重于描写景物的一类,这种散文描写一地的景物,除一些风土志以外,主要是游记性散文。它的内容十分广泛,山川景色、风俗民情、名胜古迹都属记游范围。游记散文最主要的特点是:作品所描写的景物必须完全真实,不允许夸饰和虚构;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实录,而是作者融情于物,达到情景交融。

⒉抒情性散文:凡是抒写个人的情感,如喜、怒、哀、乐、爱、恶、欲,以及微妙情绪,如忧悒、颓唐、宁静、兴奋等心灵感触的文章,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现,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见。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将情感融于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事物,借助象形联想或意蕴联想把主观情感表现出来。如杨朔的多数散文,矛盾的《白杨礼赞》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将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赋景物以生命,明写景,暗写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刘白羽的《日出》等。 散文的特征

⒈较强的纪实性

散文具有较强的纪实性质。但对纪实性的理解,至今仍有较大分歧,比较有代

表性的意见有三种。

一是主张绝对真实:“描述真人真事,是散文的首要特征。散文家们要靠旅行访问,调查研究了积蓄丰富的素材,要把事件的经过,人物的真实,场地的实景,审察清楚了,然后才提笔伸纸。散文特写决不能仰仗虚构。它和小说、戏剧的主要区别就是在这里。”(周立波《散文特写选·序》,《散文特写选(1959-1962)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二是主张“大实小虚”:“散文写作,在选材上也并不是绝对地排斥任何虚构的。也就是说,在保持题材上大体真实(请注意,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学科学中的‘真实性’的含义,故称之为‘题材的纪实性质’)的前提下,某些细节的虚构,乃至某个次要人物的虚拟,不但在创作实践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许的,而且有时甚至是很必要的。??关键则是要‘大实小虚’。”(韩少华《散文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写作论》)

三是供实用的散文,要严格地写实;供欣赏的散文,允许有虚构的成分存在:“谈散文创作,我们还不能不谈虚构。虚构是文艺创作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它对于概括社会生活、塑造典型形象、突出作品主题均有不容忽视的作用。散文创作也不一味地排斥这种方法。具有写实特点的散文体裁之所以不排斥虚构,是因为人们写散文,自古以来就有供实用和供欣赏的分别。供实用的散文,只能严格地写实,不允许有任何虚构;而供欣赏的散文,在写实上就不那么严格,允许有虚构成分存在。”(冠显《散文写实说》)

⒉取材的广泛性。散文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大千世界几乎无不可写。可以不分古今,不分中外,不分大小上下,凡能给人以知识、美感,陶冶人的情操的东西都可信手写来,缀成优美的篇什。其次,表现在写作散文时,可以在一个主题的统率下选取不同时间、空间的材料,十分自由。

⒊议论性散文

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

它与抒情散文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一体。鲁迅先生的杂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