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悦美文网

柳氏家族墓志铭

墓志铭2019-06-10 22:08书业网

篇一:柳氏风味鱼(初稿1)

汉水源源渔歌绕

——记丹江口圣源实业有限公司发展掠影

片头:

虎啸龙呤正当时,拓步跨越谋新篇。丹江口圣源实业有限公司正以波澜壮阔之势,扬帆起航,千帆竞发,以优质的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倾情演绎中国水都的独特韵味和时尚休闲发展之路。 主体部分:

丹江口圣源实业有限公司是一家由柳氏风味鱼养殖、加工起步,向水产品深加工、休闲度假和生态观光低碳循环产业实施战略转型的综合性涉农企业。公司位于十堰、襄樊和南阳三大城市构成的“三阳腹地”——丹江口市,汉十高速、襄十铁路、316国道、209国道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捷,物流发达。

“名山秀水甲天下,一库清水出好鱼”。 2006年,柳帮仁先生先后投资1000万元成立了淡水养殖及深加工企业——柳氏风味鱼食品加工企业(圣源实业公司的前身),根据当地丰富多彩的食鱼文化,依当地天然野生鱼为原材料,以武当山特有的香料为配方,结合现代中医和特殊的制作方法,所制作的风味鱼香浓可口、咸淡适中、生津健脾、增强食欲,吃后满口喷香的柳氏风味鱼,缔造出一份健康的美味。

“好水出好鱼,好鱼在圣源”。为了让每一位消费者都能品尝到原生态、绿色、有机的野生鱼,圣源实业公司成立了“源头生态渔

业发展专业合作社” 进行生态渔业养殖,投资1000多万元栏库兴建了7000亩天然野生鱼圈养(存养)水域基地。基地位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丹江口水库,山如粉黛、水如碧玉、沙鸥翔集、渔歌互扰,构成一幅幅如诗如画般的人间美景,堪称“亚洲天池”。优良的水质,宽广的水面和丰富天然的野生饵料,孕育了鳜鱼、翘嘴白鱼、蒙古红白、餐条鱼、银鱼、青虾等丹江野生鱼资源。现在基地已实现年捕捞各类野生鱼3000多吨,保证了野生鱼连续供应,也保证了圣源实业所加工的每一条鱼都是天然野生鱼。

公司立足于品牌兴企的发展战略,使用一流的原料,生产一流的产品,树立一流的形象,打造一流品牌的经营宗旨,以营造健康和谐为己任,把真正生态的、绿色的、健康的“柳氏风味鱼”奉献给消费者。公司相继开发了 “风味翘嘴?”、“醉香风味鱼”、“野生翘嘴?”叁种馈赠礼品和“麻辣香鱼条”、“香辣小白鱼”、“麻辣银鱼条”等多种休闲食品,皆鲜香味美为一体,入口生津、开胃健脾、令人食而不罢。

好水出好鱼。圣源实业公司所用的原料用鱼营养丰富、氨基酸含量高,尤其是人体必需氨基酸——萘胺酸、蛋氨酸和体内维生素C含量均高于同类产品的几倍,投放市场以后,立刻赢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2008年公司原料用鱼丹江口翘嘴?被国家认定为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丹江口白鲢、鳙鱼、银鱼等被认定为有机认证产品。公司生产的“丹江”牌鱼产品也先后被中国质量万里行和第五届、第六届中国农博会授予“湖北十佳特色产品”、“金奖农产品“和“中国知名品牌农产品”。“丹江口翘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农业金牌

栏目——《每日农经和《致富经》。

“打造一流品牌,做行业领跑者”,圣源实业公司凭借雄厚经济实力,汇集多方优势资源,不断引进国际先进的生产设备。截止目前,公司拥有先进的QS生产线条,为公司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圣源实业产品的高品质、高需求奠定了坚实基础。公司产品已通过QS质量安全认证,公司营销网络遍布国内外,销售渠道稳定且不断增长,国际市场主要面向日本、中东、俄罗斯、哈萨克斯坦、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国内市场销往全国24个省市,产品成功进入京华超市、好邻居、寿康永乐、家乐佳等大型超市,产品以其加工精细、安全卫生、口味上佳,享有较高声誉,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广泛认可。

近几年来,圣源实业公司在技术开发、产品创新、质量控制、内部管理、企业发展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举措。秉承“加强管理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发展理念,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使企业管理水平得以全面性的提高。

“以人为本,是才必争” ,圣源实业公司为每一位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注重对员工进行科学系统的技能知识再培训;为建立独特的圣源文化和丰富员工工余生活,公司创建了娱乐室、健身房、台球室等文化设施,每逢春节、中秋等节日组织大型联欢晚会,加强了企业的凝聚力和亲和力。如今,公司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资深技术人才与经验丰富的管理人才,为企业登上快速发展的列车打下坚实的基础。

圣源实业人,志存高远。在董事长柳帮仁先生的带领下,积极

调整企业的经营战略和经营方式,以“诚信同荣”为概念,实现目标市场的占领和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在成功打造生态渔业、水产品加工的同时,结合便利富饶的旅游资源,于2009年正式启动生态渔业休闲观光项目。公司目前投资1000多万元,开始基地建设,大力打造一个集生态养殖、休闲观光、度假娱乐为一体的休闲生态渔业。 展望:

丹江、汉江汇流而生的丹江口市圣源人,正以他那自强不息的执着,敢干敢想的睿智,努力绘制多彩的诗篇;展望未来,圣源人满怀信心,充满理想与激情,立足于碧波荡漾的丹江口水库,一如既往地执著于打造丹江野鱼加工企业龙头老大,做行业领跑者而一路奋进!

篇二:韩愈《柳子厚墓志铭》高考语文试卷月考阅读试题答案

子厚讳宗元。七世祖庆,为拓跋魏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为唐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江南,其后以不能媚权贵,失御史,权贵人死,乃复拜侍御史。号为刚直,所与游皆当世名人。 子厚少精敏,无不通达,逮其父时,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崭然见头角;众谓柳氏有子矣。其后以博学宏词,授集贤殿正字。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交口荐誉之。 贞元十九年,由蓝田尉拜监察御史。顺宗即位,拜礼部员外郎。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未至,又例贬永州司马。居间益自刻苦,务记览,为词章泛滥停蓄,为深博无涯?澹??运劣谏剿?洹T?椭校?⒗?僦辆┦Γ?仲沙鑫?淌罚??雍竦昧?荨<戎粒?驹唬骸笆瞧癫蛔阄??? 币蚱渫了祝??杞探??萑怂忱怠F渌滓阅信?是??疾皇笔辏?颖鞠噘埃?蛎晃??尽W雍裼肷璺郊疲?ち钍旯椋黄溆绕读Σ荒苷撸?钍槠溆叮?阆嗟保?蚴构槠渲省9鄄焓瓜缕浞ㄓ谒?荩?纫凰辏?舛?檎咔仪?恕:庀嬉阅衔??空撸?砸宰雍裎?Γ?渚?凶雍窨诮仓富??拇收撸?び蟹ǘ瓤晒邸 其召至京师而复为刺史也,中山刘梦得禹锡亦在遣中,当诣播州。子厚泣曰:“播州非人所居,而梦得亲在堂,吾不忍梦得之穷,无辞以白其大人;且万无母子俱往理。”请于朝,将拜疏,愿以柳易播,虽重得罪,死不恨。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梦得于是改刺连州。呜呼!士穷乃见节义。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握手出肺肝相示,指天日涕泣,誓生死不相背负,真若可信;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而其人自视以为得计。闻子厚之风,亦可以少愧矣。 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已能如司马、刺史时,亦自不斥;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然子厚斥不久,穷不极,虽有出于人,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以彼易此,孰得孰失,必有能辨之者。 子厚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年四十七。以十五年七月十日,归葬万年先人墓侧。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其得归葬也,费皆出观察使河东裴君行立。行立有节概,重然诺,与子厚结交,子厚亦为之尽,竟赖其力。葬子厚于万年之墓者,舅弟卢遵。遵,溥涿人,性谨慎,学问不厌。自子厚之斥,遵从而家焉,逮其死不去。既往葬子厚,又将经纪其家,庶几有始终者。铭曰: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选自《柳子厚墓志铭》) 试题一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少年,已自成人,能取进士第 能:凭能力 B.谓功业可立就,故坐废退 坐:因他人获罪而受牵连 C.斥时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穷:穷尽 D.为深博无涯?澹??运劣谏剿? 肆:放任,纵情 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虽少年,已自成人 且万无母子俱往理 A. B. 虽使子厚得所愿,为将相于一时 免而归者且千人 比一岁,免而归者且千人 以彼易此,孰得孰失 C. D. 一旦临小利,仅如毛发比 其俗以男女质钱 8.下列语句括号中补出的词语,与文意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皇考讳镇,以事母弃太常博士,求为县令(于)江南 B. 斥时(若)有人力能举之,且必复用不穷 C. 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故)名声大振,一时皆慕与之交, D. 其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亦)悉有法度可观。 9.下面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柳宗元才华横溢,温文尔雅,急公好义,古道热肠。 B. 柳宗元半生困窘,然而艰难的生活成就了他的文学辉煌。 C. 作者在有限的篇幅中,不惜笔墨针砭时弊,是为了突出柳宗元的高尚。 D. 本文开头写柳氏祖先,结尾写其亲友,是为了强化主旨,绝非闲笔。 10.用斜线( / )给下面短文断句。(5分) 今有三人行贾渡江失舟所载俱

没二人者哭货亡竟倚岸毁瘠而死一人掉头不顾去复积蓄数岁货既俱乃贾于四方遂赢利十倍称大贾焉。 参考答案: 6、C(困窘) 7、D 8、D(“亦”字在文中没着落,与前文不存在同一意义的呼应关系。) 9、A(“温文尔雅”在文中没表现,且与“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子厚前时少年,勇于为人,不自贵重顾藉”“ 使子厚在台省时,自持其身”等内容不合。) 10、今有三人行贾/渡江失舟/所载俱没/二人者哭货亡/竟倚岸毁瘠/而死一人掉头不顾去/复积蓄数岁/货既俱/乃贾于四方/遂赢利十倍/称大贾焉 评分标准:错两处扣1分,共10处,5分。没有0.5分 试题二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其俗以男女质钱 质:抵押 B? 其尤贫力不能者,令书其佣 书:记下 C? 免而归者且千人 且:尚且 D? 虽重得罪,死不恨 重:再次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因其土俗,为设教禁,州人顺赖/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B? ①且万无母子俱往理/②且焉置土石 C? ①无辞以白其大人/②遇有以梦得事白上者 D? ①此宜禽兽夷狄所不忍为/②淡妆浓抹总相宜 16?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为”字,表示被动的一项是()(3分) A? 尝例召至京师,又偕出为刺史 B? 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 C? 是岂不足为政耶 D? 衡、湘以南为进士者,皆以子厚为师 17? 从上面的材料中,你能看出柳宗元身上的哪些品质?请结合其所处环境概括。(4分) 参考答案: 14? C(3分)15? B(3分)16? B(3分) 17? 在穷途困窘、人生低谷中,仍旧勤政为民、笃于情义。(要点:政绩、情义、穷,前两点各2分,最后一点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子厚,名宗元。七世祖柳庆,拓跋北魏时官至侍中,封济阴公。曾伯祖柳?],在唐朝曾出任宰相,与褚遂良、韩瑗一同得罪了武后,死于高宗朝。父柳镇,为侍奉母亲,放弃了太常博士的任命,请求到江南去做县令。后来又因为不能迎合权贵,失去了殿中侍御史的官职,直到那个权贵死了,才重新被用为侍御史。为人以刚直著称,所交往的朋友都是当时很有名望的人。 子厚小时候就精锐敏捷,没有不通达事理。当他父亲还在世时,他虽然年纪轻,已经独立成人,能力考中进士,显露出超凡的气象,众人都说柳家有了个好儿子。以后又因博学宏词科考试合格,授集贤殿正字。他才能出众,端方坚毅,每有议论往往引据古今事典为证,贯通经史百家学说,识见高远,意气风发,经常使在座的人为之折服。他的名声大振,一时间人人都向往和他交游。那些公卿显要们,也争着要把他收到自己的门下,异口同声地赞誉举荐他。 贞元十九年,他由蓝田县尉晋升为监察御史。顺宗即位后,出任礼部员外郎。这时遇上当权的人获罪,同被遣出京城做州刺史。还未到任,又一道被贬为州司马。居官清闲,愈加刻苦自励,专心读书记诵,写作诗文,如江河泛滥,湖海蓄积,其造诣可谓精深博大无有止境,但只能恣意纵情于山水之间罢了。元和年间,曾将他和一道被贬的人召回京城,又再次一道出京为刺史,这次子厚分在柳州。到任之初,他感慨地说:“这里难道就不值得实施政教吗?”于是按照当地的风俗,制定了劝谕和禁止的政令,赢得了柳州民众的顺从和信赖。此地人借钱时习惯用子女作为人质相抵押,如不能按约期赎回,等到利息与本钱相等时,子女就要沦为债主的奴婢。子厚为借钱的人想尽办法,让他们全都能把子女赎回去。其中特别贫穷实在无力赎取的,就让债主记下人质当佣工所应得到的酬劳,等到酬劳和所借钱数相当时,便要债主归还人质。观察使把这个办法下达到其他的州,等到一年,免除了奴婢身分而回归自己家里的就有近千人。衡山飞湘江以南考进士的人,都以子厚为老师。那些经过子厚亲自指点而撰写文词的人,从他们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很好的章法技巧。 当子厚被召回京城而又复出为刺史的时候,中山人刘梦得禹锡也在遣放之列,应当前往播州。子厚流着眼泪说道:“播州不适宜人居住,而梦得有母亲健在,我不忍心看到梦得处境困窘,以致于无法向母亲说明一切,况且也决没有让母子同赴贬所的道理。”准备向朝廷上疏请求,愿以柳州更换播州,即使因此再次获罪,虽死无遗憾。此时正好又有人将梦得的事报告了朝廷,梦得于是改为连州刺史。呜呼!人在困窘时才最能表现出他的气节和道

义。当今的人们平日里互相敬慕爱悦,相邀饮宴,追逐游戏,强颜欢笑以示谦卑友好,握手发誓以见肝胆相照,指天画日,痛哭流涕,表示死也不会背弃朋友,似乎像真的一样可信。然而一旦碰上小的利害冲突,哪怕只有毛发一般细微,也会反目相向,装出从来不认识的样子。你已落入陷阱,他不但不伸手援救,反而乘机排挤,往下扔石头,前面说到的那种人都是这副嘴脸。这种事情恐怕连禽兽和异族都不忍心去做,而那些人却自以为得计,当他们听到子厚的为人风度,也应该感到稍许有些惭愧吧。 子厚过去年轻,勇于助人,不知道保重和顾惜自己,以为功名事业可以立见成就,结果反受其牵连而遭贬黜。被贬以后,又缺少有权有势的知己援引推荐,所以最终死于荒远穷困的边地,才能不得施展,抱负也未能实现。假使子厚在御史台、尚书省任职时,能够持身谨慎,像后来做司马、刺史时一样,也就不会遭受贬斥。假使遭受贬斥时,有人大力推举他,也将会重新得到起用而不致陷入困境。然而子厚被贬斥的时间如果不长,其困窘如果不至于极点,他即便有过人之处,而对文学创作来说,必定不会自强不息,从而取得像今天这样的名传后世的业绩,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尽管说让子厚满足了个人心愿,可以使他在一个时期内出将入相,但用那个交换这个,何者为得,何者为失,人们肯定能分辨得一清二楚。 子厚于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逝世,享年四十七岁。他的灵柩于十五年七月一日归葬在万年县祖先墓旁。子厚有两个儿子,长子名周六,才四岁;次子名周七,子厚死后出生。又有两个女儿,都还在幼年。子厚所以能归葬祖茔,全赖观察使河东人裴行立出资相助。行立有节操气概,信守诺言,和子厚结交为朋友,子厚对他也曾尽心尽力,谁知到头来竟然全靠他出力料理。经手把子厚安葬在万年县墓地的,是他的姑舅表弟卢遵。遵,涿州人,生性谨慎,好学不倦。自从子厚被贬斥以来,遵一直跟他住在一起,直到他去世从没有离开过。送子厚归葬以后,还将要妥善安排子厚的家事,这样的人真可以说是一位有始有终的人了。 铭文:这里是子厚的墓室,既坚固又安宁,但愿一切有利于他的后嗣。

篇三:柳传志先祖谱系探源——柳哲姓氏研究文集

柳传志先祖谱系探源——柳哲姓氏研究文集

本文章下载于

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 浙江柳姓来晋寻根

浙江柳姓来晋寻根

(台湾篆刻家柳炎辰刻)

本报2003年10月21日热线消息(见习记者董伟伟)“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600多年前,元代“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在诗中感怀祖籍山西。今日,柳贯后裔宗亲柳哲从浙江金华千里赴晋寻根问祖,要圆“百年回归梦”。 “我的根在山西!”凌晨5时,刚下火车的柳先生一踏上太原的土地便激动地在其通讯录扉页上记下这么一句话。柳姓是当今常见姓氏之一,人口总数约占汉族人口0.10%,现多分布于山东、四川、湖南、湖北等地。现柳姓寻根认祖公认河东(今运城地区)为“郡望”,即正宗,习惯称“河东柳”。 柳哲所保存的清乾隆年间的族谱记载,柳贯为其21世伯祖,其柳姓宗支原籍河东解梁闻喜(今运城一带)。但柳先生族谱自26世以上便全部缺失,自1992年起柳哲同族人便组织柳氏宗亲会寻根认祖,会同历史记载及专家考证,确定了“根”就在山西。 山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的资料显示,柳贯诗中“首山阳”一词应为“首阳山”,改动是为押韵之故。《山西通志》记载,“中条山在河曲之中当永济南者曰‘首阳山’??”这从另一侧面也证实了柳先生宗支祖籍确在山西无疑。令柳先生更为兴奋的是,在研究中心他还确认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后裔的一支也在山西。“没想到还认了祖宗亲戚。”柳哲表示真是不枉此行。 柳先生宗支目前查明,在册人数已有一万余人,他表示族人们都盼望能寻到家族的“根”,同时也有“找到祖籍,共同建设祖宗故里”的意愿。省社科院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主任李吉教授认为,“寻根”的背后其实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产业”的宝藏。中国“李、王、张、刘”等18大姓氏,有9个姓氏“根”在山西,“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唱好“根文化”这台大戏,势必会为我省文化研究及寻求新经济增长点带来深远影响。柳哲先生向记者表示,希望能尽快与山西柳姓族裔取得联系,以慰求根之愿。他的联系电话是:010-62767364;电子信箱:caojuren@vip.sina.com。 (《山西晚报》)

河东吾土首山阳梦里时时问故乡 文化旅游打出“姓氏牌” 山西柳宗元后人进京恳亲

文化旅游打出“姓氏牌” 山西柳宗元后人进京恳亲

信报记者刘易/文并摄

??

14日上午,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政府在北大宣布,“华夏柳氏恳亲暨柳宗元文化研讨会”将于今年9月在沁水县一个仅有200人的西文兴村举行。据称该村居民均为唐代柳宗元之后,村里的古建筑“柳氏民居”已列入沁水旅游开发项目。而为筹备该会?主办方希望柳传志等柳姓名人莅临。

??据介绍,西文兴村位于太行山深处,交通不便,人均年收入不到1000元,全村

人90%姓柳。

??该村支书柳栓柱告诉记者,西文兴人是柳宗元后人的一支,有族谱碑刻为证。明朝时柳氏后人屡次中举为官,他们在村内大兴土木,修建大院、祠堂、魁星阁等建筑,一直保存至今。1986年,西文兴村柳氏民居被山西省政府确定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柳栓柱说:“1998年我担任村支书之后,感觉柳氏民居具有极大开发价值,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找到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著名古建筑专家陈志华教授很快应邀前来,他对柳氏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给予了高度评价,此后,清华师生曾多次前来考察。”

??“清华大学的重视引发连锁反应,2001年,县里把柳氏民居定为旅游招商项目,2002年,在太原经营房地产的孙聚才在招商中中标。随后孙出资3000万元,先在县城和西文兴村间修了一条19公里的柏油路,然后在村外500米处修建新村,全村居民准备迁往新村,旧村将作为保护区和旅游景点。”

??“我们是个小村,只需要一点帮助,就能发展起来。”柳栓柱说。

??据了解,孙聚才中标后成立了山西沁水柳氏民居实业开发公司,该公司是“华夏柳氏恳亲暨柳宗元文化研讨会”的承办方。举村搬迁的计划,来自清华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所等单位制定的《西文兴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

?? 在发布会现场,著名的北大“边缘人”柳哲拎着一兜打印材料向记者们散发,题目是“关于建立华夏柳氏文化旅游线的设想”。他认为这次恳亲能加强“柳家人”的联系,发扬光大“柳氏文化”。柳哲还希望那些保留着柳氏家谱、族谱的人和他联系,以便追根溯源,把中华柳氏“联在一起”(柳哲联系电话010-62767364,电子邮件:caojuren@vip.sina.com)。曾任国家教委副主任的柳斌、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都在他的联络名单之内。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布赫发言时说:“山西有很好的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希望大家多帮帮它。”北大的韩国留学生柳浚炯则到现场来认亲寻根。(2004年2月16日《北京娱乐信报》)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 柳哲 邮编100871010-62767364,86517312,13051818154 电子邮件:caojuren@vip.sina.com 网址:http://weiming.tougao.com

开户行:中国工商银行北京分行 户名:柳哲 赞助账号:9558800200111349995

柳传志先祖谱系探源 柳传志系黄帝柳下惠柳永后裔

柳传志系黄帝柳下惠柳永后裔

据光绪17年、民国37年重修的《京江柳氏宗谱》和《洋内柳氏族谱》证实,柳传志系黄帝、柳下惠、柳永后裔。《京江柳氏宗谱》,光绪17年(1891)由柳预生等纂修,思成堂木

活字本,卷首谱序,卷一纶音等,卷二家训、宗训、宗诫等,卷三世系总图,卷四至六世系表,卷七家传,卷八铭记,卷九艺文,卷十祠规等。《京江柳氏宗谱》民国37年(1948)则由柳诒征等纂修。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太仆寺卿年家眷姻弟蒋寅于康熙丁丑年应邀为《京江柳氏宗谱》所作的谱序中写到:“柳氏为展氏食邑,后世因以为姓,犹敬仲之于陈,毕万之于万也。此受姓之所由?P。溯其渊源,为姬公之分族,详其宗派由和圣(柳下惠)以肇基,至秦有柳安者,由鲁迁于河东,载在史书,为河东之祖,嗣是英贤辈出,代有伟人。河东柳氏与陇西李氏,清河崔氏,并称望族,至唐则隆隆昌炽,益加盛焉。其名标史籍,指不胜屈,而最著者,公绰仲郢诸君子,敦节尚义,树范人伦,家政肃然,世传孝友,当世士大夫家莫不以为宗范。宋室肇兴,承风五代士踵陋习,文格卑靡,独仲涂嗜古,慨然欲上继柳州与昌黎分席,而一时分体始振。仁宗时, 耆卿亦饶有文誉,而于音律尤精,东坡每见其词自谓不及。特不拘小节,未获大用,卒葬丹徒土山,详于县志,而同时有柳?湔撸?谰拥ね剑?撬吻炖??杲?浚??司阌谢菡??ш惹渲?螅??招糁??说ね搅?罩?技?谡咭病<澳隙筛咦谏苄耸?四辏??儆栏吹墙?浚?赜诳ぶ荆?瞧涿缫嵋?∷涫老的芽迹???ね街???运我岳矗?桃阎?庞诩虿嵋印=窭粗埂⒖?丝?涝洞?危?薮踊?迹??銎涠眉撬?埃?献增锕??麓?髦郏?诚迪喑校?来?乓叮?爰?墒椋?刮?页耍?灰杂杌穆??市蛴谟琛!闭蚪?耸浪锪?刈鳌吨匦拮谄桌?浴分行吹剑骸案亲运侮惹涔?季尤螅?屎蟾咦谀隙桑??鹣嗳裕?按似纂海?囱晌薮妗!苯??棺?独粗沽??怪久?沸吹健傲?虾佣?离校?蚊髦?剩?湓诘ね秸撸??写?恕! 钱志彤所撰《楷人柳君墓表》写到:“君,讳可法,字楷人,其先以和圣食邑受姓,由鲁迁于河东,显于唐,其占籍京口之祖,则宋屯田员外郎耆卿先生也。越元明,代有隐德。”另《楷人柳公暨元配封宜人张太君合葬墓志铭》写到:“按状柳为河东右姓,其先以和圣食邑柳下,因以为氏。自六朝至唐宋,代有传人,庆历间耆卿先生侨寓于润,殁葬丹徒之土山,载在郡志,是为吾郡柳氏始祖。”柳可法,字楷人,柳传志为其11世孙。《京江柳氏宗谱》卷四世系表一世祖柳鲲的介绍中写到:“宋工部屯田员外郎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世系中断,前代无考。京岘山祖茔,公与月溪公居其末二冢,其上尚有五冢,生卒名字俱缺。”

据《辞海》“柳永”条介绍“柳永(?-约1053),北宋著名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从《京江柳氏宗谱》多处提到“屯田员外郎”“耆卿”即为柳永。宋“庆历间耆卿先生(柳永)侨寓于润,殁葬丹徒之土山(据笔者所知,柳永墓所有多处,也许是后人纪念他,建有衣冠冢),载在郡志,是为吾郡柳氏始祖”等可知镇江柳氏为柳永之后,而且是他的归葬之地。柳传志自然是柳永的后代。《京江柳氏宗谱》的被发现终于破解了柳永身后有无后人的千古之谜。

另外笔者发现的另一广东柳氏族谱《洋内柳氏族谱》,详细记载了从黄帝到柳下惠柳永的谱系。据谱系推算,柳下惠系黄帝42世孙,柳永分别为柳下惠38世孙、黄帝79世孙。该谱对柳下惠有如下记载:“无骇公子,柳氏受姓始祖,坟葬山东兖州滋阳县治汉名瑕丘宋改嵫阳,明清改滋阳,因之今属山东济宁道”。据该家谱记载,广东洋内柳氏自山西永济而湖北襄阳、浙江金华东阳、衢州龙游、丽水长松、云和、景宁英川村、福建浦城、广东潮阳峡山镇洋内等几近十迁。谱系由于各种原因曾经散失,经《洋内柳氏族谱》主编柳钰展与族人柳标盛二上福建寻祖问根终于失而复得。一上福建寻访莆田市汕头乡、湄州湾柳晋村、惠安县湖边村,是次幸得于湖边村族谱记载之源流,在其族人柳明枝协助下,取得有关资料,但洋内祖宗源流序系未明,为查明谱系再次北上福建,在其族人柳明枝指引下,寻访寿宁县鳌阳镇,福安县柳溪乡,查核该乡宗谱,终于将洋内谱系梳理清晰,从黄帝而柳下惠而至现在的洋内柳氏。洋内柳氏族人于1999年编修了《洋内柳氏族谱》,该族谱由洋内柳氏子孙、时任清远市市长,现任广东惠州市委书记柳锦州题写谱名,并题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这确实是柳氏子

孙所担负的使命与责任。笔者为此在近年发起成立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向海内外柳氏宗亲发出了公开信,倡言天下柳氏一统,正在筹办“天下柳家人”网站(010-62767364,http://caojuren.vip.sina.com

),编辑《华夏柳氏通谱》,并提出建立“华夏柳氏文化旅游线”、“唐宋八大家韩柳苏曾欧阳王宗亲联谊会”和“开发永济柳氏文化”的构想,已经得到了不少海内外柳氏宗亲的响应。该族谱柳永谱系的记载与有关史料也有部分有出入的地方,甚至有个别明显的错误,但不影响该族谱被发现的重要价值。笔者目前还没看到原始古谱,愿与对此感兴趣的专家和柳氏族人一起进一步搜集有关资料和族谱,进行深入考证和研究。

柳下惠系出黄帝,为其42世孙,具体谱系如下:1黄帝2少昊3?极4帝喾 5后稷6不窟 7姬鞠陶8笃公刘9庆节 10皇仆11差拂12毁喻13公非14高圉15亚圉16公叔祖17古公 18季历 古公长子太伯,次子虞仲,幼子季历,季历又称公季,公季有子名昌,古公意欲传位给昌,便要立季历,于是长子太伯、次子虞仲逃离到南蛮地,学当地土著人纹身、断发,以示不回中原之志,给弟让位。 19周文王 公季传位给昌。昌就是西伯后人尊号的文王,即周文王,建立了西周王朝。周文王尊循祖业,效法古公、公季的成规,笃行仁政,尊老爱幼,礼遇贤人,天下人归之。 20周公旦 ,文王四子。相辅武王子成王,制礼作乐,有吐哺握发之功,以治天下。 21伯禽 ,性情敦厚,公德兼全,为鲁大夫。周公公子武王崩,成王幼。周公留相西京,因封伯禽于鲁,为鲁国公。食采于柳下,居焉。 22考 字于贤。 23加升,字汝炀。 24必显 ,讳昂,居山东章力县,官河东郡侯,武王以河东郡封之。一云受郡之祖也。 25永定 26熙公27幽公28魏公29历公30元献 31茂真32武公33 懿公34伯衔 ,字伯御。 35是孝 ,字安然。 36崇发 ,字展良,有子孙徙居四川成都府,府前寺心阶立业,居焉。37允富38先存39鲁子展,谥公子夷伯,字伯展。 40完公 ,谥鲁公子。 41无 骇42展获,谥曰惠,即展禽,柳氏受姓第一世祖。展喜,一名罕喜,字符驳,居扬州昆峡县南村。

柳永系出柳下惠,为其38世孙。具体谱系如下:1惠公 ,无骇之子,柳氏受姓始祖。2?公仕卫,赠贤大夫,称为社稷之臣。3元伯 ,兄弟五人,时称五马。4彤公 5 雎公 6柳安7惟隗8守满9泰10允11祉12怀实13丰14颖,讳景就,字子兴。后汉建武丁亥三年三月上置四亲庙,在洛阳功封晋阳侯,镇古巢蛮洞。15罄,封关内侯。16以超,字让立,一字伯延。后汉永元戊戌十年三月笃举,授益州刺史。17柳宰,字文友,后汉永兴癸未元年授平阳守,置山西平阳路。18公施,讳惠,字受亲。后汉建安元年丙子以扶王立国功,封关内侯,守古州八蛮洞。19仁卿,由永丰县转徙饶州府乐平县。20轨,讳朝馥,字中正,一字正春。西晋泰始乙酉元年进士兼内外侍郎郎中,升廷尉。21景猷,讳回头,晋侍中。22纯,一名文纯,字子畴。西晋太常卿。东晋中宗建武丁丑元年,考授文林朗、太常卿,授东监军,平阳太守,关内侯。23习,字季言。仕晋,为襄阳侍讲,升尚书郎。妣潘氏,由河东徙居襄阳。24延宗25肃26元晔27恺28伯矩29琦30懋31份32汪33惟进34恢,字一范35弘镒36壁37舜徒38耆卿,讳永,字三变,崇安人。宋仁宗景佑进士。授屯田员外郎。寿八十

二。葬丽水县东四里飞凤落。详形坐乙向申。伯卿,字三复,俊卿,字三接。39日兴40良侃41仁缉、仁阜、仁晕42仁缉,子一文祥,仁阜子五:长文瀚,次文赞

,三文亮,四文囊,五文选,仁晕子二:长文广,字继大,次文聪,字继芳。

只可惜柳传志的17世祖柳鲲与柳永之间谱系中断,所以无法正确推算柳传志为黄帝、柳下惠、柳永的几世孙,但有一点可以确认,柳传志为黄帝、柳下惠、柳永后裔无疑。

柳传志先祖谱系探源 柳传志谱名传善字伯禾

柳传志谱名传善字伯禾

《京江柳氏宗谱》对柳传志有如此记载:“传善,字伯禾,谷书长子,生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 2005年春节前夕,笔者电话采访了柳传志叔叔柳连书先生,他告诉笔者柳传志谱名叫传善字伯禾。他在电话中对笔者说:“我的哥哥,传志的父亲柳谷书生前非常重视敬宗睦族,几乎每年都要回镇江扫墓和走访亲戚。你要是早几年前认识他就好了,他肯定会支持你对柳氏家族的研究。我们现在手上已没有家谱。不过我从民国37年(1948)重修的《京江柳氏宗谱》上曾抄录了柳传志的介绍。柳传志谱名叫传善字伯禾,我们从小叫柳传志为传善,谷书长子,生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二十九日。谱上的柳传善的出生年月日,我查了一下,与有关柳传志生平介绍资料也是吻合的。我们兄弟四人,老大叫谷书,其次为连书、复书、源书。柳谷书有儿女四人,老大叫传善,后改名传志,老二是女儿叫传欣,老三是儿子叫传明,老四是女儿叫传扬。”另外柳连书先生还介绍了他在南京工作的弟弟柳源书,说他对家族的事比较关心。笔者非常感谢柳连书、柳源书、柳传扬等人提供的线索,从而顺利找到了柳传志的先祖谱系。笔者相信,《京江柳氏宗谱》的发现,对于研究柳传志的生平、思想和家世都将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另外柳源书在电话中也告诉笔者“我们家在解放前有个‘善化堂’,也是‘资本家’,《京江柳氏宗谱》就是我们家排印的。记得解放之后,我们家里还有老工人在印刷排印。还有祖传书店,在公私合营前后就处理掉了。后来破四旧,1955年我父亲去世的时候,将几屋子的木版和家谱等资料都送给江苏省图书馆了。”

柳传志先祖谱系探源 柳传志先祖谱系行传

柳传志先祖谱系行传

一世

鲲,字化鹏,乡饮大宾。明景泰六年乙亥生,嘉靖十年辛卯卒。寿七十七岁,葬京岘山。配何氏,子二惟、泗。

按:宋工部屯田员外郎耆卿公迁润,其后世居之。世系中断,前代无考。京岘山祖茔,公与月溪公居其末二冢,其上尚有五冢,生卒名字俱缺。公世居郡城西关外土桥,明正德庚辰年武宗微行临京口,曾幸其宅,亲承温旨,其徭役,语在杨文襄公纪事中。公生平为乡党所推重。太守礼为乡饮宾,盖其忠厚隐德,佑启后昆,我柳氏无穷余庆基诸于此矣。二世

淮,字脉枝,号月溪,行一,化鹏公长子,恩授迪功郎。明宏治十五年壬戊五月十一日生,万历十三年乙酉九月二十四日卒,寿八十四岁,附葬京岘山祖茔。元配梁氏,继配郭氏,子一:方,继配出。

谨按:公洁身修行,不慕荣利,自甘淡泊,和易近人,坐享高年,当事申其行谊,蒙授恩职,乡里荣之。

三世

方,字小溪,行一,月溪公子,以次子子泰职,敕赠承德郎,盐运司分司。明嘉靖七年戊子闰十月初四日生,万历十六年戊子五月二十三日卒,寿六十一岁,葬黄山正穴,陈太安人合焉。

配陈氏,以次子子泰职,敕赠太安人。明嘉靖十年辛卯九月十九日生,万历十六年戊子五月二十四日卒,寿五十八岁。

子三 :子春 、子泰 、子华 ,女一,适高恒斋。

篇四:忠而见谤 从政为民_李锦全

忠而见谤从政为民——韩愈、柳宗元、苏轼思想的比较

李锦全

中山大学 哲学系, 广东 中山 510275

摘 要:韩愈、柳宗元、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们都曾出仕朝廷,具有忠君爱民的思想和行动,取得相当成效。因忠而见谤,其仕途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挫折,贬谪到边远地区,但最后的结局并不完全相同。这与客观遭遇不同有关,但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差异也会带来重要影响。

关键词:韩愈;柳宗元;苏轼;忠而见谤;从政为民

韩愈、柳宗元、苏轼都是历史上的文化名人,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按照儒家的传统理念———“学而优则仕”,他们都有过从政生涯,并且都有忠君爱民的思想。在封建时代黑暗的官场中,有正义感的知识分子,如不能趋炎附势、同流合污,就很难得到立足;即使能进当朝,也会因忠而见谤,备受摧折。韩、柳、苏等三人,就都受到贬谪到边远地区的惩罚。他们爱民之心不死,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还是尽力为人民作点好事,关心民间疾苦,加强对群众的亲和力,因而受到当地群体的爱戴和传颂。三人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并不完全相同,所以其人生归宿亦有不同。

韩愈(768-824),字退之,原籍孟州河阳(今河南省孟县)。父亲韩仲卿,韩愈三岁丧父,“故鞠于兄舍”。到十二三岁时,兄韩会亦在韶州任内染病身亡,由嫂郑夫人抚养成人。他虽经历孤苦的童年,但聪明好学,自称“愈也布衣之士也,生七岁而读书,十三而能文”(《与闵翔邢尚书书》)。韩愈进身科举并不是很顺利,年二十时,“乃来京师,见有举进士者,人多贵之,仆诚乐之,谋求其术”(《答崔立之书》)。当时他在乌燧家中教乌家两个儿子读书,兼为投考进士做准备。经过三次失败,到贞元八年(792)25 岁时,始考中进士。

按照唐朝的制度,经过礼部录取的进士,还要经过吏部博学鸿词的考试及格,才有做官的机会。韩愈两次参加鸿博考试失败,并三次向宰相上书,并未解决问题。后随董晋和张建中的幕僚,并参加“调选”,被选授为国子监四门博士。贞

元十九年(803)七月,他同柳宗元、刘禹锡等被任命为监察御史,这才是“有官守、有言责”的实授官职,当时他已 36 岁。

韩愈中进士后,经过十年奋斗,才取得实授的官职。他并不因此而逢迎权贵以保存禄位,而是执行言官的职责,以忧国爱民之心向朝廷上谏书。他要求唐德宗罢除宫市,并上表提出京畿诸县天旱人饥,主张停止征收赋税。幸臣京兆尹李实却诬陷进谗,昏庸的皇帝偏听偏信。这年十二月,监察御史韩愈、张署、李方叔三人同时被贬,韩愈贬为连州阳山县令。韩愈这次贬官的原因可归纳为两点:

一是极论宫市的弊政。朝廷派内官到街市掠夺民间财物,在宫中设市贩卖,供皇帝宫人取乐。白居易笔下的“卖炭翁”,就是被宫市掠夺的受害者。对此弊政,“谏官论之不听,(韩)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旧唐书·韩愈传》),却反而获罪。

二是论关中的旱灾。唐德宗贞元十九年,关中“自正月不雨,至于秋七月”(《通鉴》卷 236),韩愈上表谏称:“今年以来,京畿诸县,夏逢亢旱,秋又早霜,田种所收,十不存一。”“至闻弃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树,以纳税钱。寒馁道涂,毙踣沟壑。有者皆已输纳,无者徒被追征。臣愚以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韩愈上表刺到京兆尹李实的痛处。为隐瞒真相,德宗问人病苦,“实奏曰:‘今年虽旱,谷田甚好。’由是租税皆不免。人穷无告,乃撤屋瓦木,卖麦苗以供赋敛”(《旧唐书·李实传》)。昏庸的唐德宗相信这位颠倒是非的幸臣,反而将韩愈等人降罪。此事真相正如皇甫??所说:“(贞元)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籍,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缗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皇甫持正文集·韩文公神道碑》)

韩愈上谏书为民请命,体现出以民为本的精神,却受到昏君幸臣的?g害。贬谪“圣旨”一下,宦官就来逐迫上路:“中使临门遣,顷刻不得留。病妹卧床褥,分知隔明幽。悲啼乞就别,百请不颔头。弱妻抱稚子,出拜忘?L羞。?o?a不回顾,行行诣连州。朝为青云士,暮作白首囚。”(《赴江陵途中寄三学士》)韩愈这首诗完全是写实之作。唐时京都长安,距离连州阳山约有四千里。当时又逢严冬,天寒地冻,沿途登山涉水,艰苦程度可知。韩愈到阳山任所后,所见尽是穷乡僻壤,兼之“言语不通”,所以说“阳山,天下之穷处也”。但是他在阳山约近一年,接

触了不少群众,增进了相互间的感情,从而改变了对阳山落后的看法。永贞元年(805),唐顺宗即位大赦,韩愈一面感到高兴,一面写了一首《县斋有怀》诗:“禾麦种满地,梨枣栽绕舍。儿童稍长成,雀鼠得驱哧。官租日输纳,村酒时邀迓。闲爱老农愚,归弄小女姹。如今便可尔,何用毕婚嫁。”此时眼中的阳山,和初来时的印象就不一样。韩愈在阳山时间不长,有何德政不大清楚,但史称他“有爱在民,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新唐书·韩愈传》)。从群众的追思,亦可证明他在阳山有过亲民的德政。韩愈遇赦离开阳山后,仕途经过多次转折,渐入顺境。但是,元和十四年(819)正月唐宪宗迎奉佛骨,是时“王公士庶奔走施舍,唯恐在后,百姓有废业破产,烧顶灼臂而供养者”。对此情况,“要为圣朝除积弊”的韩愈,乃上书极谏,称佛法未传入中国之前,帝王多数长命,天下太平,百姓也安居乐业。“至汉明帝时始有佛法,明帝在位才十八年耳,其后乱亡相继,运祚不长,宋、齐、梁、陈、元魏以下,事佛渐谨,年代尤促。”(《旧唐书·韩愈传》)这等于说奉佛会导致早日亡国。

韩愈这次又自认是为民请命,为国尽忠,结果几乎遭到杀身之祸,经裴度等说情,乃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这次贬官是在正月十四日,时值严冬。他“即日奔驰上道,经涉岭海,水陆万里”,和上次贬官阳山有点类似的遭遇。他在潮州任职只有八个多月,但他对群众的亲和力影响特深。前面说他在阳山,“民生子,多以其姓字之”;这次到潮州后,当地山水都称之为韩,至今未改。韩愈亲政,为何对当地群众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值得地方官员们深思。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任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柳氏在北朝是著名的门阀士族,从北魏、北周到隋、唐是累世显宦。高宗朝,“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这个家族逐渐走向衰落。柳宗元由于对其祖先“德风”与“功业”的向往,表现出强烈的重振“吾宗”的意愿和对功名的追求。他想做个忠臣孝子,既关心国运,又要重振家声。他在少年时已颇有大志,曾称“颇慕古之大有为者”。为要实现“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的政治抱负,他出仕后就参与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改革集团,投身到变革现实的政治斗争之中。事与愿违,柳宗元参与的“永贞革新”很快失败了。当时正当 33 岁

的盛年,此后则是贬谪流放。永贞元年(805)九月,他被出为韶州刺史;还未到任,又得到贬为永州司马的诏命。他在永州生活将近十一年,到元和十年才暂时被征召回京,接着又被出为柳州刺史,再过四年他就去世了。正如刘禹锡的《重祭柳员外》所说“出人之才,竟无施为”、“生有高名,没为众悲”,使人不能不感到深深的遗憾。他在永州和柳州获得人民的尊敬和长久哀思,也未尝不是一生的幸事。

柳宗元和韩愈是同时人。柳比韩小五岁,早逝五年,享年 47 岁,英年早逝。两人同是忠君爱国之士,都具有以民为本的思想。他们都反对朝廷的弊政,受过贬谪的处分,柳宗元受迫害更为深重,但虽忠而见谤,从政而爱民,却终身不变。柳宗元被贬谪去永州,带着年近七旬的老母,还有表弟卢遵和堂弟柳宗直同行。一家人乘舟过洞庭湖,再溯湘江往南走,时令正值初冬,黑云蔽日,冷雨寒风,连舟行也前进受阻。舟行到汇入湘江的汨罗江口,柳宗元想起楚国遭谗放逐的贤臣屈原,停舟凭吊。他是带着同病相怜的心情进入永州的。柳宗元到永州后的处境不如韩愈的贬谪。韩愈当阳山令和潮州刺史虽在边远地区,但所任均是实职,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利民实事。柳宗元贬到永州,名义上虽是朝廷命官,但任职全衔是“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员”。这里称“员外置”即是编外的“闲员”,是既无官舍又无实职办事的空衔。因此他初到永州,寄住龙兴古寺内,以后几年也没有固定的居址。到元和五年(810),他感到中原北望无归日,只好买地筑室,成为永州的居民。在无权无位的情况下,他又怎样为民呢?

一是柳宗元抱着终为永州民的心情,更容易和农夫野老接近,对民间疾苦有进一步的认识。他写的《田家》诗,揭露当时农家一年艰苦劳动所得,却是“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自眠”、“蚕丝尽输税,机杼空倚壁”,无论衣、食都变得空无所有。他写的《捕蛇者说》,对当时暴政作了深刻的揭露:“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他亲见亲闻,哀民生之多艰,比做京官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二是柳宗元更加深刻体验到为官之道。朝廷设置官吏,本应为民造福。他赞赏范传真“为吏者人役”的观点,认为当官吏的要为人民服役,因为官吏受人民供养,要使人民受惠才问心无愧(《送宁国范明府诗序》)。可是,现在“受其值”而“怠其事”的官吏是“天下皆然”,“岂惟怠之,又从而盗之”,不但不为人民做事,反而掠夺人民的财物,人民迫于权势,敢怒而不敢言,但一旦官逼民反,

能不有点“恐而畏”的预感吗!(《送薛存义序》)柳宗元在永州长达十年,虽有心无力,无法为民做实事,但对民生之多艰有更深刻的认识,预感到贪官恶吏会造成的社会危机,从而更坚定要“官为民役”的责任心。当他再次贬谪为柳州刺史时,虽形同流放,毕竟是一州之长官,还可以有所作为,为人民留下一些“善政”。韩愈的《柳州罗池庙碑》有过一段概述:“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修洁,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人相慈孝。步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以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之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以上这些政绩,正是柳宗元实践“官为民役”所取得的成果。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他自幼颖悟,博闻强记,“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宋史·苏轼传》),“奋厉有当世志”(苏辙《东坡先生墓志铭》)。他少年时代十分敬佩范滂,已有关心国运、不惜以身许国的决心。宋仁宗嘉?二年(1057),苏轼与弟苏辙同科进士及第。嘉?六年至英宗治平元年(1061—1064)苏轼赴凤翔任签判,开始从政。这几年,他强调要关心民生疾苦,“多方优裕其民”。治平二年苏轼还朝,因妻王弗与父苏洵相继病逝,又还乡并服丧三年,到神宗熙宁二年(1069)再回京师判登闻鼓院。此时王安石已任参知政事,助神宗变法。苏轼对朝廷弊政虽也主张改革,但认为熙宁变法以理财为先,推行时多有聚敛扰民之处,因而坚决反对。他多次向朝廷上书,甚至在《再上皇帝书》中声言:“今日之政,小用则小败,大用则大败,若力行不已,则大乱除之。”

苏轼强烈反对新法,招致新党的攻击,不得不寻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他赴杭州任通判;此后,又历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他认为:为官之道就是要让百姓能够活下来,而人民之所以起来造反,是由于饥寒交?g,百姓“相率而为盗,正理之常,虽日杀百人,势必不止”(《论河北京东盗贼状》)。基于这一清醒的认识,他在地方做了许多安抚工作,施了一些利民的德政。如兴修水利、改进农业生产条件、救灾备荒、减轻赋税等,他都不遗余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拥

Copyright @ 2012-2025华悦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