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表演与身段文字资料
篇一:“戏曲身段”
浅谈“戏曲身段”
摘 要:简述京剧表演艺术中的“身段”,其中包含的种类,以
及戏曲身段动作的编排与运用,和戏曲身段艺术的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戏曲表演;“身段”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
(2011)35-0162-02
戏曲中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做“身段”。它是戏曲中一个重要组成
部分,特别是在传统戏曲中,在传统戏曲唱、念、做、打的“四功”
中,不论那一功都有由内而外、通过形体来表现情节、表达人物思
想感情的外部动作。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都蕴
含着极丰富的舞蹈动作,这些都称之为身段。在传统戏曲中,有不
同行当的身段,有文和武不同性质的身段,有结合一定情节表演性
的身段,有结合道具、服饰组成的身段,有通过武打、技巧构成的
身段??等等。
身段一词从字意来讲,“身”是指身体,“段”当术解。简而言之,
身段就是形体动的艺术,侧重指外部的舞蹈技术;当然身段也含有
表演因素。戏曲身段经过不断继承和实践,在不断创造过程中,形
成了一种富有民族特色的艺术程序,它的一举一动都有尺寸,一看
一望都有规定。因此在塑势造型、形体动作、比拟手势、步法行进、
眼法传神上都有它独特色彩的身法韵律。身段总的说包括神和形两
个方面。形是客观存在的外部舞蹈动作,神是表达内在感情的手段。
篇二:《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京剧表演艺术》复习资料
第一讲 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一、京剧的形成
三次合流:
1、京秦合流: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
二、京剧的发展
1、老生前三杰: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
2、老生后三杰: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
三、京剧的成熟和鼎盛
1、三大贤:余叔岩(老生)、梅兰芳(花衫)、杨小楼(武生)
2、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3、后“四大须生”: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4、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
5、四小名旦: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
6、著名花脸:裘盛戎(“十净九裘”)、金少山
7、著名武生:盖叫天
8、著名小生:姜妙香、叶盛兰
9、著名老旦:李多奎、李金泉
10、著名丑角:萧长华
四、京剧的改革(上世纪50年代戏曲改革)
1、团体改制、剧目整理、创编新剧
2、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
3、现代京剧(革命样板戏):《智取威虎山》、《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等。
第二讲 京剧表演的基本规则与审美特征
一、表演规则
1、以演员为中心的表演体系
2、高度程式化的表演手段(四功五法)
四功:唱、念、做、打、(五功:舞)
五法:手、眼、身、法、步
3、角色与行当
(1)生:老生、小生、武生、娃娃生
(2)旦: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花衫、老旦
(3)净:正净(铜锤花脸)、副净(架子花脸)、武净(武二花)
①脸谱颜色:紫色、红色(红净或红生)、黑色、蓝色、绿色、黄色、白色。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不同的人物性格。
②脸谱分类:整脸、三块瓦脸、十字门脸、六分脸(老脸)、碎花脸、歪脸、僧脸、太监脸、元宝脸、象形脸、神仙脸(金、银粉)、丑角脸、小妖脸。
(4)丑:文丑、武丑
4、京剧音乐
(1)文武场:“文场”指管弦乐,“武场”指打击乐,合称“场面”。
(2)板式:
①西皮板式:
慢板(三眼,即4/4拍,中眼起,极个别用快三眼);
原板、二六、流水、快板(一眼,即2/4拍)
摇板(有板,紧打慢唱)、散板、导板(闷帘导板)
反西皮:出现较少,以散板出现,诉说郁闷情绪时用。
②二黄板式:
慢板(三眼,即4/4拍,中眼起,快三眼运用较多);
二六
快板
导板
二黄导板接回龙
削板
反二黄:大段叙述并表达内心情绪。
快原板(三眼)
③四平调(5 2弦)
④吹腔
5、京剧舞美
(1)衣箱制:大衣箱(文戏服),二衣箱(武戏服),盔头箱(冠帽巾)。
(2)头面:大头(青衣后髻),古装头(年轻女子后假辫)。
二、审美特征:
1、综合性
2、写意性
3、虚拟性
4、技巧性
5、泛美性
第三讲 经典剧目鉴赏
一、经典剧目:
1、《白蛇传》
2、《锁麟囊》
3、《草船借箭》
4、《春闺梦》
二、观剧方式
1、现代化的舞台:实景、多媒体
2、现代化的音响
第四讲 思考
一、如何理解和感悟京剧的革新?
二、如何保护与发展?
2011.03.10《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课程嘉宾:赵群(上海戏曲学院教师,白素贞饰演者)
1、本月3月12日演出《白蛇传》经典三折《金山寺》(昆曲)、《断桥》(京剧)、《雷峰塔》(京剧)李瑞环选编版本。
2、《白蛇传》代表演出版本:
(1)1981年,田汉编剧电影李炳淑主演《白蛇传》,仙境感。
(2)刘秀荣主演《白蛇传》,活泼、干练。
(3)赵艳霞主演《白蛇传》,朴实、亲切。
二、课程嘉宾:王凯(上海戏曲学院教师,许仙饰演者)
1、同光十三绝画像
2、许仙:文小生。岳云、陆云龙:武小生。
3、公鸭嗓(变声期);四大徽班;花雅之争。
4、湖北出土9000年前笛子?(错误信息)
5、《三堂会审》(王金龙与苏三)“苏三起解”
三、学生提问:
1、演出中叫好? 答:演员与观众的互动。
2、演员与琴师的即兴配合与沟通如何处理?
答:应按既定计划表演,更加投入,但不能影响与乐队合作。
提示思考:
2011.03.03章伟国老师提到:“戏曲‘以字带腔’,歌曲‘以腔带字’”?
(不够准确)
2011.03.17《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京剧形成过程中的三次合流
花雅之争后:
1、京秦合流:京腔与秦腔。
2、秦徽合流:秦腔与二黄。
3、徽汉合流:二黄与西皮。
★通常认为徽秦合流、徽汉合流、京剧形成三次。
京剧形成:京腔、昆腔、秦腔、皮黄腔
二、京剧发展过程中的代表人物:
1、老生前三杰:余三胜(汉派)、张二奎(京派)、程长庚(徽派)
(1)余三胜:多旋律、曲调优美,擅唱花腔。
(2)张二奎:高亢、明亮。
(3)程长庚:精致、动人,声音高、宽、厚,表演规范。
▲北方人吐字发音“团”字多,南方人吐字发音“尖”字多。
▲湖广音、中州韵、团尖字、上口音(吃、街、知等)
2、老生后三杰:汪桂芬、孙菊仙、谭鑫培
(1)汪桂芬:中气充足,嗓音高亢。
(2)孙菊仙:气力充沛,五音具备。
(3)谭鑫培:甜润沙亮,刚柔并济。
2011.03.24《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课程嘉宾:罗怀臻(剧作家,京剧《典妻》编剧)
1、走进剧场:对戏曲、剧场的敬畏。
2、走进戏曲:戏曲不是客体,是主体,是母体,走进自我。
二、课程嘉宾:冉长健(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京剧《典妻》导演)
1、京剧是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
2、新编京剧《典妻》(共五场,全场1小时50分)
(1)剧情(略)。
(2)人物形象定位?
3、京剧的高度程式性——民族审美密码。
4、空景——空灵、抽象的舞台布景。
实景——现代戏曲中的意象表达。
三、课程嘉宾:常秋月(荀派传人,京剧《典妻》主演)
▲嘉宾回答学生问题:
1、教育部推行“京剧进校园”。
2、程式不是封闭、固定的系统,是元素,在新的时代需要新的整合与创造。
3、每种艺术都有其独特性与局限性,一切形式都是载体,要传达的内容不会随载体过时。
4、实景分层次,主要为后景,演员主要在中场,不会影响表演。
2011.03.24《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一、看《典妻》感受
1、混搭:京剧唱腔、歌曲、舞蹈。
2、新编现代戏的问题?
3、新编《赵氏孤儿》更被认同。
二、接课程内容:
2、老生后三杰:
(3)谭鑫培:
<1>嗓子好,声音厚;先武生,后老生;将武生优美身段移植到老生;比较全面,文武昆乱不挡。
<2>剧目丰富,大约100多出。
<3>对京剧的改革:唱腔刚柔并济,比较圆润。
①表现力上有很多丰富和发展。当时正值清王朝行将灭亡之际,有人称“靡靡之音”“亡国之音”。 ②湖北人,融汇湖广音结合中州韵和京韵,成为京剧整体。
③琢磨人物表现。
④做功突出。
⑤模仿生活,但不照搬生活。
★谭鑫培师承程长庚、余三胜,以余为主。以腔取胜。全面,成为今天京剧老生各派之源。 汪桂芬师承程长庚、张二奎,以程为主。以韵取胜。继承缺创新。
孙菊仙师承程长庚、张二奎,以张为主。以气取胜。票友出身,功底不足。
★京剧欣赏的三大要素:腔、韵、气。
3、谭鑫培之后,京剧由成熟走向鼎盛。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演员:
余叔岩、梅兰芳、杨小楼
(1)余叔岩:余三胜之孙,9岁登台。(周信芳7岁登台,七龄童)
①余叔岩由于身体不好,演出较少,所以有些神秘感。
②音量不够,外号“余三排”。
③一生录18张半唱片,成为京剧一书中经典的经典,教学经典资料。
④强调强弱区分、音速的快慢,京剧中称“尺寸”;
强调音乐色彩,简单运用装饰音,音色丰富,层次多样。
▲课后观摩上海京剧院《智取威虎山》
2011.04.07《京剧表演艺术》课程笔记
▲余叔岩:新谭派。
▲言菊朋:老谭派。
▲前“四大须生”: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承上启下)。
▲后“四大须生”:马连良、杨宝森、奚啸伯、谭富英。
(2)杨小楼:
武生行当的一代宗师。开创武生表演中“武戏文唱”的先河,更加注重文方面的表现,而不仅是技巧的展示,将京剧的武生表演艺术推向高峰。
(3)梅兰芳:
上海的开放社会、新女性的出现,为梅兰芳的成就奠定了社会基础。
1913年,第一次到上海演出。
▲倒二出:压轴戏。最后一出:大轴戏。
篇三:京剧艺术简介
京剧艺术简介
中国传统戏剧与印度梵剧、古希腊悲喜剧一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三种戏剧。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不分,是我国的国宝。
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已有200年历史。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将文学、音乐伴奏、表演等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质中体现其各自的个性。京剧具有很强的虚拟性,突出表现在道具上,如夸张的衣袍、帽子,以及舞台装饰,重意而不重实。同时,京剧的表演模式具有一定的程式性,内容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构成中国戏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
梅兰芳表演体系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联)体系、布莱希特(德国)体系共同构成世界三大表演体系。梅兰芳表演体系是指在中国戏剧的长期发展历史中形成的一整套包括表演技巧、舞台设计、人物造型等一系列内容的表演形式的总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美学成就的戏剧文化。梅兰芳表演体系而非特指梅兰芳一人的表演,应该说,梅兰芳继承了前人的经验和过去的传统,再加上自己的刻苦练习,形成了一个完美的舞台形象,被中外观众所认可,是中国戏剧艺术的杰出代表。以“梅兰芳”来命名也是因为自梅兰芳始,中国戏剧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为世界人民所喜爱。
京剧,又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讲究四功和五法。四功是指唱、念
、做、打;五法是指手、眼、身、法、步。京剧形成于北京,1790年,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进京,进京后与京地其他戏剧相融合,形成皮黄戏,皮黄戏传至上海后被称为“京剧”、“京戏”,后确定下来。京剧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时至今日,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恢弘,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 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表现手段,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指演唱,分为带乐器演唱的彩唱和不带乐器演唱的清唱;“念”即带韵律的对白,分为京白和韵白。“唱”和“念”二者相辅相成,构成歌舞化的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 “歌”。“做”指武蹈性很强的表演动作、身段、姿势、面目表情等。舞台上的舞蹈、魔术也叫“做”。“打”指武打和翻跌的技艺,有时为了表演的好看,会采用兵器。“做”和“打”结合构成歌舞化京剧表演艺术两大要素之一的“舞”。这四个方面是戏曲演员的主要训练内容,虽然有的演员擅长唱功(唱功老生),有的行当以做功(花旦)为主,有的以武打为主(武净)。但是要求每一个演员必须有过硬的唱、念、做、打四种基本功,才能充分发挥作为综合性歌舞剧的戏曲艺术表演的功能。更好地表现和刻画戏中的各种人物。戏剧的主要角色有生、旦、净、末、丑。
生指的是男性角色,但不一定是男性演员。从年龄上分为老生、中生、武生和猴生。老生一般是中老年男子,挂胡子的也叫须生,胡子成为“髯口”。小生又分为巾生、穷生和官生,巾生多指秀才,秀才按政府规定可戴头巾;穷生指的是穷秀才;官生指的是当官中状元,表现得志得意满。武生是以打武为主,不画脸谱,如赵云、武松。猴生则是比较特殊,专指演猴的演员。
旦指的是女性角色,按年龄分为老旦如佘太君和小旦;按性格可分为青衣、花旦、武旦、刀马旦。青衣指的是即将结婚或者已婚的女子,衣服以青衣为主,长衣,对襟,演唱节奏缓慢;花旦一般是活泼的女性,穿袄,不穿裙装;武旦则是表现人物的英勇,如:穆桂英;刀马旦则是以打为主。梅兰芳曾经将“花旦”和“刀马旦”融合在一起,开创“花衫”,代表作品:《贵妃醉酒》、《霸王别姬》。1927年,《顺天时报》评选出“六大花旦”——梅兰芳,代表作《贵妃醉酒》;尚小云,代表作《昭君出塞》;程砚秋,代表作《荒山泪》;荀慧生,代表作《红娘》;徐碧云;朱琴心。在京剧艺术表演中,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旬慧生四位京剧表演艺术家以风格独特的演技(梅派扮相的“样”,唱腔尾音自然下垂;程派的别具一格“唱”,尾音上提;荀派俏丽扮相的“浪”,唱腔尾音腔化和尚派表演的“棒”,唱腔尾音干掷)在京剧舞台上尽领风骚数十年,为京剧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净,也叫做“花脸人”女性角色没有脸谱,但是可以化妆。净有正净和副净之分,正净以唱为主,副净以武打为主。从脸谱上看,有整脸、碎脸、歪脸、象形脸、无双脸。整脸即是指整个脸谱采用一个颜色,如:关羽红脸、曹操白脸、张飞黑脸;碎脸指的是花脸,如:程咬金的脸谱;歪脸指的是脸谱画的不对称;象形脸指的是舞台上代表动物的脸谱;无双脸是用于特殊人物,突出人物性格,如:包拯,黑脸带月牙;项羽,熊猫眼,以白为底色。在脸谱中,颜色有一定的象征意义。红色代表忠义正义;黑色代表刚正大胆;白色代表阴险;紫色代表刚正;黄色代表凶猛残暴;蓝色代表刚强勇猛;金色代表佛;银色代表妖。脸谱是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程式,借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寓褒贬、别善恶”的艺术功能。一般应用于净、丑两个行当。脸谱不可范重,因为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靠脸谱来区分角色的。使观众能够通过外表,窥其心胸。因而,脸谱被誉为角色“心灵的画面”。
丑,也被称为“小花脸”,角色有好有坏。丑被分为武丑、文丑、小丑、彩旦。武丑能打斗,如:时迁;文丑可以是狗头军师,也叫“官丑”,衣饰较短,光头;小丑指的是性格活泼的小孩子,一般不念对白念京白;彩旦即是女丑,俗称丑婆子,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西施》里的东施。
除了角色,京剧中的另一个重点就是道具。京剧表演者的行头,在表现不同时代的人物均用明朝样式,无论季节,样式统一,且不分地域,戏装多用丝绸所制。不同的角色所用衣饰有所不同。文官用乌纱,着袍,配有装饰用的玉带脚穿厚底靴;武将插有靠翎、雉羽、靠旗。年轻将领用雉羽,如:周瑜,正面大将用靠旗。旦在出场时,则是头戴凤冠。道具—般称为“砌末”,在京剧中避免使用实物。
在告别了封建社会之后,京剧艺术迎来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展时期。1964年~1966年间,由江青等人组织领导,京剧大家庭添加了新成员——“革命现代京剧”。代表作品有《智取威虎山》、《红灯记》、《沙家浜》、《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由于这些作品描写的都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武装斗争和经济建设的现代生活,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政治意义。在那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我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发展缓慢,这些作品的确有一定的不足,但是它们仍是艺术与现实相结合的产物,带有一定的时代特色,并且在高标准、严要求的指导下,取得了一定成绩。
京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不断总结吸收前人的宝贵经验,又结合当时时代环境下的有利因素,融合了我国传统文化,汲取了一些地区人们的风俗习惯,是中华文化的一个表现形式。这门蕴含了中华文化精髓的舞台艺术,不仅是在过去的时代里的流行事物,在物质文化、精神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它依然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造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身影。诚然,京剧在现代社会已不复曾经的辉煌,现在的它也不再是老少皆宜的兴趣所在,但是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它都是我们的国宝。就像我们现在的学生不可能如古人那样熟背四书五经,但是这样丝毫不妨碍我们去理解古人的思想。纵然我们现在有了各种各样的娱乐方式,尤其是当代的年轻人,对这种节奏缓慢,方言性强的表演形式很难产生兴趣,上茶馆,逛戏院,早已不是人们茶余饭后的最好消遣,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戏剧艺术是我们民族文化中不可替代的伟大成就,它和相声、歌舞等艺术形式一起,共同构筑起中华艺术的大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