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文培训工作新闻好标题集锦
篇一:关于举办新闻和公文写作培训班的通知
关于举办新闻和公文写作培训班的通知
场属各单位、部门:
为做好全场宣传工作,提高信息上报质量和水平,同时结合公文写作形势发展需要,提高公文写作水平,规范公文报送程序,拟于5月25日举办新闻暨公文写作培训班。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参加培训人员
各单位(部门)宣传通讯员、材料编写人员以及宣传和材料分管领导,如其他人员有兴趣也可参加。
二、培训内容
新闻采集、写作、编辑技巧与案例分析;公文基础知识、行政机关常用文种、公文写作、公文处理常见问题例释,公文归档范围及保管期限等专业知识。
三、培训时间
25日上午9:00-12:00: 培训新闻采编
25日下午3:00-6:00: 培训公文写作
四、培训地点
总场四楼会议室
五、其他
参加培训人员务必于开课前10分钟入场完毕,培训期间不得抽烟、喧哗,手机要调成振动或静音状态,自觉保持会场安静。
请各单位、部门接到通知之后于二十三日上午下班之前将参加培训人员名单报到党政办张康鹏(qq或者邮箱均可),联系电话13627891930。
二O一二年五月二十三日
篇二:公文标题练习
公文标题练习
公文标题是公文的“眉目”,也可称作“眼睛”和“窗口”,尤可堪称公文所有组成项目中最精华的要素。它最能体现行文主旨和行文关系,最能体现公文内容和文种的正确使用,最能体现公文处理法规的最新规定,最能体现语法、修辞和逻辑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技巧,也最能体现作者的才华和智慧,因此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行文单位制作公文的水平。公文标题不规范,往往会影响一个单位乃至整个系统的形象。所以要提高公文质量,就必须高度重视公文标题的规范化。我们今天就和大家一起就公文标题的规范拟制进行共同的学习和探讨。
一、文种使用技法
(一)公文标题不可张冠李戴
公文标题“张冠李戴”主要指对法定公文和非法定公文分辨不清,把“规范”、“计划”、“要点”、“安排”、“方案”、“总结”、“制度”、“讲话”等一般常用公文以及“办法”、“细则”等法规规章混同于法定公文,冠上法定公文版头,直接编排文号上报或下发。如《关于实现全省党风根本好转的规划》,则不可作为“万能”标题。正确的行文方法是:若呈报省委或中纪委,可修改为《××省纪委关于呈送实现全省党风根本好转规划的报告》;若直接下发,可修改为《××省纪委关于印发实现全省党风根本好转规划的通知》。
(二)公文标题不可乱抬身价
“乱抬身价”主要指司空见惯的“两告一通”的滥用,即应该用某些社会事务性文书(如广告、启事、声明等)而不用却滥发公告、通告和通知。其中,对“公告”认识和使用上的误区尤为严重,至今仍有人主张行文单位不分级别高低、发文对象不必面向国内外。近年出版的新书,仍有不少错误阐述,所举“范例”多带明显的广告色彩,必须彻底纠正。
(三)公文标题不可文种并用
“文种并用”指两种法定公文文种在标题中同时使用,除比较常见的“关于……请示报告”外,还有“关于……请示函”、“关于……决定(批复)的通知(通报、决议)”等。矫正一般应根据公文内容及行文关系合理选择其中的一个文种,“函呈”不分的“请示报告”则应将“请示报告”改为“函”。
(四)公文标题不可文种错用
“文种错用”专指法定公文不同文种的混淆错用。
1.“呈发”不分而错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将应该呈报上级的公文错用了“通知”、“决定”等下行文文种,或者将“通知”“决定”等下行文主送给了上级机关,结果闹出了下级给上级发通知和作决定的笑话;二是将应该下发所属单位公文错用“报告”、“请示”文种,或将“报告”、“请示”类上行文主送给了下属单位,结果闹出了上级向下级“报告”、“请示”的笑话。
2.“函呈”不分而错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不相隶属机关之间商洽工作、询问和答复问题不用函而错用“请示”或“报告”;二是向无隶属关系的有关主管部门请求批准不用函而滥用“请示”和“报告”;三是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不用报告而误用“函”;四是向上级机关请求指示不用请示而误用“函”。
3.“函发”不分而错用。主要表现在通知和函不分而错用上:一是某些单位出于自己业务工作需要,把本属于商洽性的函错用成“通知”;二是上级机关把向下级机关发的指示性或事项性通知错用成“函”。另外,也有的该用“函”却错成了“通报”。如《××市财政局关于……情况的通报》(主送各区、县人民政府……),用“通报”行文违反行文关系,可修改为《××市财政局关于通报……情况的函》。(“函”为文种,“通报”为事由中的动词,和“文种并用”之病误不同。)
4.报告请示不分而错用。主要指该用请示的却用了报告,该用报告的却用了请示。如《中国人民银行××市支行关于申请拨给灾区贷款专项指标的报告》,可修改为《关于申报专项救灾贷款指标的请示》;《全国工业普查领导小组关于两年来工业普查准备工作情况和今后意见的请示》,“工作情况”无须请示,文种应改为“报告”(此种“呈转性报告”也不能用“意见”取代)。
5.公告通告不分而错用。主要是将“通告”错用成“公告”,
如《××市供电局关于……某一区域暂时停电的公告》、《×××关于……禁行公告》、《×××房屋拆迁公告》等,均不属于向国内外宣布重要事项和法定事项,“公告”改为“通告”为宜。
6.通告通知不分而错用。多将通告印发或播发成通知,如《关于注意交通安全的通知》、《关于使用文明礼貌语言的通知》、《关于节约用电的通知》、《起坟通知》等,面向社会公民或有关方面,“通知”改为“通告”为宜。
7.通报通知不分而错用。主要有有四种情况:一是习惯性地认为通报只是批评错误而缩小了其使用范围,不适当地让通知取代通报;二是把握不准它们的区别,需要传达重要精神或情况时也用通知行文;三是将指示性通知错用通报行文;四是将批转性通知错用通报行文。对文种功用理解错误或对事由“已然”和“未然”的时态认识不清,表述不当,则往往会把通知错成通报。如《关于对参与嫖娼活动者必须严肃惩处的通报》、《××部关于加强打击走私倒卖黄金犯罪活动的通报》,可视公(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公文培训工作新闻好标题集锦)文内容将文种改为“通知”或分别删掉“必须”和“加强”。
8.批复通知不分而错用。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将下级的呈转性报告未用通知批转,而错用批复;二是将下级的请示未用批复回文,而错用批转性通知。例如上世纪80年代影响较大的公文《中共中央对〈关于进一步开展学习宣传张海迪活动的报告〉的批复》、《国务院批转进出口管理委员
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关于建立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协会的报告〉的通知》(主送进出口管理委员会和国家经济委员会),曾被许多著述和教材误作了范文。
9.批复决定不分而错用。主要反映在安全、交通等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对事故和违纪人员处理时的不规范行文。规范行文应是上级针对下级的请示予以批复,或针对下级的处理意见作出处分决定;而应改变下级向上级报“处理意见”或“处分决定”,上级据此给下级“批复”的错误做法。
10.通报决定不分而错用。主要指用于奖励时两文种错用的情况。如《×××关于授予×××等同志……标兵称号的通报》,“通报”宜改为“决定”;《×××关于表彰×××同志见义勇为行为的决定》,“决定”宜改为“通报”。
11.批复“复函”不分而错用。主要表现:一是主管部门对询问问题或请批事项的不相隶属的单位错用批复行文;二是上级机关针对下级机关的请示不用批复而错用“复函”行文。如《关于同意建立××市供销合作社工人中、高级技术培训站的批复》,××市劳动人事局主送××市供销合作社,违反行文关系,“批复”宜改为“函”;《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规定〉中有关问题的复函》,是针对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请示的答复,“复函”宜改为“批复”。
二、要素去留技法
(一)公文标题不可随意省略行文单位
篇三:如何写新闻标题
如何写新闻标题
尚自强
一、新闻标题的地位、功能、类型、结构
新闻标题的地位:书看皮,文看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给读者的“第一印象”,甚至可以说标题比导语还重要。
新闻标题的功能:新闻标题具有提示内容、评价内容、吸引阅读、美化版面等功能。 新闻标题的类型:新闻标题可分为单一型标题、复合型标题、实题、虚题等类型。单一型标题只有主题,没有辅题,一行题居多,也可两行、三行,字号无区别;复合型标题既有主题,又有辅题,均为多行题,主辅题字号有大小之分;实题是新闻标题中叙述事实的部分,着重表现具体的人物、动作和事件等;虚题是新闻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着重说明原则、道理、愿望等。例如:
允许“生财有道” 不可“为富不仁”(虚题)
大东门集贸市场举办有毒有害商品展览(实题)
新闻标题的结构:
新闻标题的结构可分为主题、引题、副题等。
主题,主题是标题中的核心部分,主题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中的主要部分。主题在整个标题中所用的字号最大,居于最显著的位置。
引题,引题引出主题,通过交代和说明相关的背景、意义、目的、原因、气氛、性状等引出主题。通过直接叙述主干事实的起始部分引出主题,使长主题短化。通过提出疑问和发表议论引出主题。
副题,副题解释和补充主题,对主题起解释和补充的作用。副题补充主题中未交代的事实,补充主题所述事实的结果或影响,印证主题的观点或回答主题的提问,解释主题中概括的事实或描述的细节。例如:
此风不可长(引题)
南京出现万元宴席 (主题)
消费者为外商 国人不可攀比 (副题)
二、新闻标题写作的基本原则
1、准确,题文相符,题合文意,概括得当,新闻标题必须符合新闻事实,这是新闻标题最基本的要求。
2、通俗,通俗易懂,简洁明了,一目了然,新闻性和可读性并举。标题中禁止使用过于专业或晦涩的词语,严禁出现常人不熟知的人名、地名,或引起歧义的地名缩写。杜绝枯燥的专业术语,或者公文式的话语,口语化和漫画化往往是通俗、形象的基本策略。如,《奥巴马头三脚踢得不错》。
3、简洁,做到一语破的、一针见血的点出文章最为精彩的部分,把新闻的核心内容揭示出来。一般情况下标题中最好不要出现重复字眼和标点符号。
4、新鲜,在明白达意的基础上,找一个不常用的方式、不常用的词儿,来说说它,常能 “出奇制胜”。如,《帕瓦罗蒂:不唱了,以后洗澡都不哼哼了》。
5、活泼,活泼生动,幽默有趣,生机勃勃,动感强烈。
6、鲜明,文章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扬什么、批评什么,是非分明,毫不含糊,旗帜鲜明地体现在标题中。
7、形象,就是读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犹如面对电影镜头。
8、善美:标题要“善”,要有人文关怀;标题要“美”,要符审美习惯,考虑版面和画面的美观需求。
三、新闻标题写作的相关技巧
1、直白式,直接明了表明文意。
2、方法式:“如何??”
3、询问式:“你是否???”
4、建议式:“去??最??”
5、预告式:“今年最重要的??将是??”
6、反差式:反差对比能产生冲击性和刺激性。如,《住宾馆 坐飞机 吃西餐 河南小伙20元游遍欧洲》
7、悬念式:公布一部分信息,控制一部分信息,靠公布的信息引起公众对隐藏信息的好奇。如告诉过程,不告诉结果;告诉“是什么”,不告诉“为什么”。如,《毛泽东为何选择王洪文?》
8、用典式:把当下最流行的话语、句式,运用到标题中,既有亲切感又有新鲜感。如,《中央拨款4万亿 拉动内需“不差钱”》。
9、套名句:这里的“名句”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出自古典名著名篇,也可以出自影视剧片名、歌词、广告词等。
10、逆向式:看似违背常情,实则“新”寓“奇”中,有磁石吸铁之效。例如《我渴望有个后妈》、《渴望停电》、《真想做个差生》、《享受唠叨》、《100分,我恨你》等。
11、数字式:巧拿数字炫出声色,标题中运用数据,能够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效果。
12、共鸣式:巧动情感拨动心弦,要把自己对稿件内容的喜怒哀乐等种种感情融入笔端,以此吸引和引导读者看完你的稿件。
13、对偶法:用结构相同或相似,字数相等的两个语句来表达相似、相反或相关的意思。
(1)正对:对偶的两部分,在意义上相近似。如:
回归后第一个夜晚,香港岛兴奋得彻夜不眠??(引)
九七回归齐乐颂 万千灯火共心声(主)
——1997.7.2《羊城晚报》
(2)反对:对偶的两部分,在意义上相对立。如:
四川国际电视节“繁荣”背后有隐忧(引)
清宫戏四面开花 少儿剧寥寥无几 (主)
——《羊城晚报》
(3)串对:对偶的两部分,在意义上相关联(承接,连贯,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如:
一妇当关断总阀 五家半月断水喝(主题,因果关系)
众邻居一怒之下告到法庭(副)
——《羊城晚报》
14、拈连法:利用上下句的联系,巧妙地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用于乙事物。如:英文打字机打得“火热”(主)
货紧价扬现象将持续到明年(副)
——1993.5.15《粤港信息日报》
15、顶真法:前后词语紧紧相连。如:
羊城大嫂“老来俏” 俏丽明艳“也争春”
——《羊城晚报》
16、比拟法:把物拟作人,叫“拟人”;或者把甲物拟作乙物、把人拟作物,叫“拟物”。
(1)拟人法:
征地造房为啥等煞人?(引)
一道公文背着39颗印章旅行 (主)
希望有关部门舍繁就简,多办实事,加快住宅建设 (副)
——1980.9.19《文汇报》
(2)拟物法:
断粮!让“寄生虫”无法寄生 (主题,把人拟作物)
广州对多次无故拒绝再上岗者停发救济金生活费 (副题)
——羊城晚报
17、嵌入法:人名(地名、物名)嵌入法,把一些包含意境的名字点化成标题,或巧借姓名的谐音制成题目,能起到一语双关、新颖别致、情趣盎然的效果。如:
传世江山最多娇 痛惜关山难留月(引)
国画大师关山月遽然去世(主)
——2000.7.4《羊城晚报》
18、谐音法。利用读音相同或相近,而字形字义都不同的词形成声音上的反复,这种相同的声音与不同的意义正好揭示了事物的某种联系。如
洗洗洗 洗雪百年国耻
喜喜喜 喜庆香港回归 (主)
——《新民晚报》
19、双关法:用同一词语关顾两种不同的事物产生“表里”两重意思。言在此而意在彼,生动而幽默。如:
甲方不按合同办事,反说乙方没有缴纳租金(引)
解决纠纷,合作社用的是“土”办法(主)
——1998.9.13《羊城晚报》
20、倒反法:字面意思和实际意思正好相反,富有讽刺、幽默意味。如:
好一个大寨式的先进党委(主)
邢台县仅三十八万人 冤案四千八百多宗(副)
21、复迭法:反复陈述同一词语,借以突出内容,加强语气。如:
啤酒气足 群众气消(主)
南昌啤酒罐头厂接受批评,提高啤酒质量 (副)
——1980.1.25《人民日报》
22、回环法:标题中的某些词词序颠倒一下,可造成一种回环往复的情趣,令人回味无穷。如:
喜嫁三“千金” 谢辞金三千
——1983.10.21《湖北日报》
23、排比法:排列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字数大体相等的语句来表达相似或相关的意思。如:
富裕起来的农民的新要求(引)
吃细粮 住新房 看彩电 骑“凤凰”(主)
这则报道的目的并非鼓励农民把钱都花在吃住上,而是从一个侧面看一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并启发人们想一想,还有哪些工作需要跟上去 (副)——1984.1.6《辽宁日报》
24、对比法:把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比较(对照)。如:嘉定一社员突患急性阑尾炎——
腹痛如绞求医急 三家医院冷似铁
——1980.6.7《文汇报》
25、反常法:把两种看似不合常情,违反常理而实际上具有深意的事物联系在一起做成标题,可以引发读者的好奇心,激发读者的探究欲,使标题引人入胜,发人深思。如:七国首脑 八张面孔
——1991.7.13《中国青年报》
26、比喻法: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比喻与其相似的抽象的事物。如:
黄河上游水电站建设进入新阶段(引)
胜利截流腰斩“黄龙”(主)
——1980.1.1《人民日报》
27、借代法:标题不直书人物和事物的名称,而以别称代替,给读者以新颖感,使其联想。如:
为新街口闹市区综合治理做出贡献的人们(引)
“3860部队”(主)
——1993.7.19《南京日报》
28、引用法:直接引用报道对象有代表性的话做标题。如:
逢源大厦工地没日没夜连续打桩,附近居民不堪忍受屋震床撼之苦(引)
“我们晚上要睡觉!”(主)
——1993.5.5《羊城晚报》
29、描写法:形象再现新闻事件中最典型的场景,给读者形象感。如:
报告司令员:一营有27名官兵烂脚,14人染上皮肤病,但没有一人撤下抗洪第一线?? (引)
话音落,将军已然泪夺眶(主)
——1998.8.10《羊城晚报》
30、悬念法:引而不发,用含蓄的语言引导读者思索、联想。如:
尿布里忽闻婴啼(主)
护士粗心险丧一命(副)
31、设问法:胸中早有定见,话中故意设问。
(1)提问。如:
公平秤能否真姓“公”?(主)
要看校秤员是不是胳膊朝“理”弯(副)
——1983.10.10《新民晚报》
(2)诘问。如:
广州市保安员屡屡施暴的事件时有所闻,保安员的素质已成众人关心焦点,保安队伍形象建设已引起重视(引)
此等保安员,保的什么“安”?(主)
——《羊城晚报》
32、问答法:把已弄清楚的新闻事实,故意据事发问,然后跟着作答。如:120平台上,三个推土机手围炉夜话(引)
何事萦怀?大江截流!(主)
——《羊城晚报》
33、呼告法:撇开读者,直接对第三者说话,借以表达激动的心情,加强词语的感染力。如:
新自来水厂选址仍在论证。“以水养水”力不从心。广州城难道要临渴掘井么?(引)快做,也许还来得及(主)
——1993.3.12《羊城晚报》 34、感叹法:将深沉的思想或强烈的感情,用一种呼声或类似呼声的词句表达出来。如: 关卡重重 手续繁琐 公公点头 婆婆摇头(引) 企业自建职工宿舍真难(主) 市纺织局造房五万平方米的计划,不知何时才能落实(副) ——《文汇报》 35、差错法:在标题中故意造成某种差错,以吸引读者注意。如: 扬州钢铁厂出现一个不等式(引)
1+1>2 (主)
书记厂长合作好,十三年亏损变盈余
——1986.4.8《新华日报》
(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