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盘县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写作指导2018-03-08 10:39书业网

篇一:盘县2012年中考工作安排

盘县2012年中考工作安排

2012年中考由市教育局统一命题、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科目、统一考试分值,考试和评卷由盘县教育统一组织和实施.

一、报名时间:2012年4月1日至4月10日,文化中考报名、体育中考报名和地理、生物补考(往届生和本县户口在外省外地区就读需回盘县参加中考的考生没有地理、生物成绩的考生,统称社会考生)报名同时进行,文化中考报名号和体育中考报名号必须相同,即同一个号。

注:地理、生物补考报名需单独使用电子表格进行报名(报名号与文化中考报名号和体育中考报名号必须相同)。

二、考试时间:

1、中考时间:2012年6月15日—17日。

2、地理、生物补考时间:2012年5月26日上午9:00—11:00,实行闭卷,全县是否实行统一一个考点考试(待定另行通知)。

3、八年级地理、生物考试时间:2012年7月2日上午9:00—11:00,由教研室统一与期末质量检测统一安排。

三、考试科目及分值:中考考试科目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50分含听力30分)、综合理科(理化合卷:150分,其中物理90分、化学60分)、体育成绩(50分)按分数呈现,总分650分。除体育学科外,其他学科考试范围见《考试说明》,地理、生物补考,考试范围以课标为准。

综合文科(政治、历史合券)实行开卷考试,政治、历史的权重各为0.5,成绩按等级呈现,分别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次,不以分数形式计入中考总分。按150分命题,其中政治75分、历史75分。考试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等级公布(具体等级由市教育局统一划定,A等控制在10%以内;B等控制在35%以内;C等控制在40%以内;D等控制在15%以内)。

去年八年级考生的地理、生物成绩(2011年7月4日已考)和今年社会考生地理、生物补考的成绩按等级呈现,分别为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四个等次,不以分数形式计入中考总分。按150分命题,其中政治75分、历史75分。考试成绩按比例折合成等级公布(具体等级由县教育局统一划定,A等控制在10%以内;B等控制在35%以内;C等控制在40%以内;D等控制在15%以内)。由乡(镇)将考生成绩输入报名软件。

三、考核科目和综合素质评价:

2012年中考成绩不在执行综合素质加分,由学校对考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其评价内容为:思想道德素质、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五个方面,请各乡(镇)学校教师认真进行评价,评价结果分四个等到级A(优秀)、B(良好)、C(合格)、D(不合格)呈现,并将结果输入报名软件。

四、省级示范性高中招生的高一新生,综合文科、地理、生

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应在B等以上。一般普通高中招生的高一新生,综合文科、地理、生物和综合素质评价成绩应在C等以上。

五、报名费:按黔价费(2008)63号文件执行,每生收报名费85元。

六、2012年所有九年级毕业生必须参加中考(已分流去读职高的除外),鼓励往届生毕业参加报名,严禁任何学校以任何理由和形式限制或拒绝学生(含往届生)报名参加中考。 七、关于社会考生,均在户口所在地进行报名,报名时绝不能将社会考生插在本乡(镇)应届生中间,应放在本乡(镇)应届生后面,约不允许将社会考生变为本校的应届生进行报名。这部份考生在报名输入考生信息时,班级一栏为空,毕业学校一栏填考生实际毕业学校名称,不能统一填成报名点学校名称,各校要对考生的信息进行公示,招生办报名汇总后,要查这部份考生的学籍。

篇二: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比较与研究

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比较与研究

盘县党校 李晋平

[摘要]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随着六盘水市工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人口的大量集聚,传统城镇化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必然要求通过推进新型城镇化来促进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更快地实现城乡统筹,更好地解决民生领域问题。

[关键词] 城镇化 进程比较 六盘水市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新型“四化”描绘了今后改革的重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部署2013年经济工作的时候将“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作为一大主要工作任务提及,提出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一时间“城镇化”成为一个亮点被媒体热捧并放大化,从高层的屡屡提及,到业界的热议,再到资本市场的反映,城镇化俨然成为了拉动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头号种子选手”。城镇化发展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通常以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六盘水自1978年建市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进入“十二五”时期,城镇建设步伐加快,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市集聚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但六盘水市由于城镇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在对六盘水市城镇化水平进行了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城镇化进程现状及制约因素,并提出其对策。

一、六盘水市人口及城镇化发展现状

2012年末六盘水市常住人口数为285.9万人,较2011年末增加0.9万人,增长0.31%。其中:六枝为49.46万人,盘县为103.73万人,水城为70.43万人,钟山区为62.28万人,分别较上年增加0.10万人、0.26万人、0.14万人和0.40万人,增速分别为0.20%、0.25%、0.20%和0.64%。城镇新增就业8.64万

人。六盘水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离土不离乡”,即城市扩建或就地办企业吸引农村人口进企业工作,这在城市边缘的郊区比较明显;二是“离乡不离土”,即外出打工或办企业搞经营,这在地处偏僻、二三产业不发达的乡镇特征明显。2002—2012年是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发展较快的时期,在这十年中,许多重大项目建设,产业结构调整等加速了经济社会发展,在土地的征用、房屋拆迁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和中心城区转移流动。从六盘水市农村人口转移的总量、规模和趋势来分析,转移人口规模逐年增大,速度呈现加速态势。2002年,农村向城镇转移就业人口15600人,十年来农村向城镇转移人口的总数达45.3万人,平均每年增速达23%, 比2002年增长231.9%。

(一)从纵向发展看,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逐步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近年来,随着六盘水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全市城镇化水平逐年提高。2012年六盘水市城镇人口达117.22万人,城镇化率为41%;同2000年城镇人口60.44万人、城镇化率21%相比,十二年增加56.78万人,城镇化率增加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67个百分点。

2013年4月10日,六盘水市时代城市综合体、帝都城市综合体、明硐城市综合体、荷城城市综合体、盘县西铺(红果湿地)城市综合体、六枝人民路城市综合体等6个项目方案均取得专家组充分肯定,全部同意列入“省100个”城市综合体名单。加上2012年底通过省专家组审查通过的凤凰山城市综合体、体育中心城市综合体、红桥城市综合体3项目,六盘水市共有9个城市综合体通过审查列入“省100个”城市综合体名单。六盘水市各县区也积极打造城市综合体,比如盘县拟申报建(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盘县政府工作报告)设东湖湿地公园城市综合体、黔锦花园酒店城市综合体、蛾螂铺城市综合体、刘官温泉度假城市综合体、南湖酒店城市综合体和干沟桥城市综合体。其中,东湖湿地公园城市综合体已申报为省级城市综合体,黔锦花园酒店城市综合体已申报为市级城市综合体,其余四个正在做申报市级城市综合体的前期工作。因此,六盘水市2012年城镇化率达41%,比上年的38%增长3个百分点,比前面提及的十二年城镇化平均增速高1.33个百分点,“十二五”城镇化进程步入快车道。

(二)从横向对比看,全市城镇化水平整体上仍不够高

1、与全国、全省发展水平比。由于贵州省在我国属于经济欠发展地区,多

年来,我省城镇化速度始终没有超过全国城镇化发展水平。进入21世纪以来,六盘水市城镇化水平虽然逐年有所提高,但除了2011年和2012年比全省发展水平分别高3.04个、4.5个百分点外,从2007年到2010年,六盘水市城镇化率均低于全省城镇化发展水平,发展相对滞后(见图1)。

图1:六盘水城镇化率与全国、全省比较

2012

2012010

2009

2008

2007

010204152.5751.349.746.6645.744.930

城镇化率%()

405060

2、从六盘水市辖区县发展水平看。2012年钟山区的城镇化率达80%以上,盘县的城镇化率为34.5%,六枝的城镇化率为46.8%,水城的城镇化率为35%,市内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差异较大。

(三)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所处的阶段

根据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的历史经验,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镇化呈现出“S”型的变动轨迹,其全过程可粗略划分为三个阶段:低速增长阶段(城镇化水平低于30%)、高速增长阶段(城镇化水平在30%—60%之间)和成熟的

城镇化社会(城镇化水平高于60%)(见图2)。

图2:城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六盘水市2012年的城镇化率为41%,据此标准,目前六盘水市的城镇化水平和进程处于高速增长阶段。

二、六盘水市城镇化进程中的制约因素

虽然目前六盘水市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增长时期,但粗放型增长的特征仍然比较明显,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水平都较低的城中村及小城镇充当了城镇化的主体,极大地限制了城镇化质量的提高。

(一)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联动发展过程。工业化意味着各种生产要素资源在空间上的高度聚集,客观上要求作为载体的城镇发展与此要相适应。从理论上来讲,由于六盘水市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城镇化水平应当伴随着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而提高,两者是相适应的。2012年六盘水市的工业化水平为55.85%,城镇化率为41%,城镇化与工业化之比为0.73,均低于国际公认的1.4—1.5的合理水平,城镇化相对滞后,工业化相对超前。

(二)城市缺乏核心带动力

经济学家认为,城市人口规模(也可以是经济规模)越大,它与周围其他城市的相互作用就越大。因此,在一定的范围内,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越大,其规模效应就越明显,对周围地区的劳动力、资金、资源的吸引力就越强大。当区域内生产要素向城市集中时,城市能够对其进行更有效的配置,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使整个区域经济水平得以提高。当城市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达到一定水平时,城市又能够通过扩散效应来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由于六盘水市建市(1978年)时间较晚且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城市发展基础薄,城镇发展规模小,中心城市应有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得以充分显现,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作用发挥不够。

(三)城镇化质量较低

由于六盘水市的城镇基本为工矿型城镇,因厂设城,因矿设镇,城镇功能缺失、承载能力低下。城市基础设施欠账多,城镇框架小且开发步伐慢,这些因素都影响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三、提升六盘水市城镇化水平的对策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中,城镇化水平目标值为60%,而六盘水市2012年只有41%,距离目标值还有19个百分点,要完成这一目标需加倍努力。因此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迫在眉睫。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城镇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

传统理论认为工业化是城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三产业是城镇化发展的后续动力。工业化推动城镇化的发展,城镇化能够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反过来,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会增强城镇的吸纳能力,加速城镇化的进程,为工业化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城镇化与第三产业的发展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2012年六盘水市第三产业发展明显不足,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3.01%。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第三产业,有利于调整与优化产业结构,还能够切实有效地吸纳更多的劳动力进城就业,促进城镇化进程。

(二)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

六盘水市201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的比重为42.56%,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为24.56%,一产高于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18个百分点,就业人员比重过大。通过农业生产专业化,农业产品商品化,加工销售集约化等途径,推进发展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将富余人员转移到二三产业特别是第三产业中,增强第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也是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的一条有利途径。

(三)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城镇人口的吸纳能力。 六盘水市各县区要增加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城市改造力度,完善和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创造优良的就业环境和较充分的就业机会,进一步健全教育、交通、生活、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以增强城镇安置人口和吸纳就业的能力。

(四)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文明城市。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环境的污染,这就要求加大对环境污染的整治力度。2012年六盘水市第二产业固定资产投资361.1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这就要求企业必须加快利用先进技术改造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坚决淘汰落后的生产力,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同时各县区要树立保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理念,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结合

篇三:六盘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六盘水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

访问次数: 发布日期:2010-03-01 08:54:01 字体:【大 中 小】

(2010年2月3日在六盘水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市长 何刚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的同志提出意见。

2009年政府工作回顾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2009年是我市发展进程中非常艰难的一年。面对严峻考验,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努力克服困难,狠抓工作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呈现出经济回暖、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社会稳定的良好态势。

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12.38亿元,增长1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4.78亿元,增长23.8%。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74.04亿元和37.12亿元,增长20.55%和24.94%,一般预算支出82.15亿元,增长30.1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10.88亿元,增长18.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13116元和3083元,分别实际增长7.2%和12.7%。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为424.05亿元和308.25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82.17亿元和84.26亿元。

一年来,我们着重做了以下工作:

第一,沉着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经济形势回升向好。紧紧抓住中央扩内需、保增长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到四批中央新增投资7.99亿元,一批多年来想办而又没有办成和久拖不决的重大项目获得国家批准并开工建设,为应对危机保增长提供了坚强支撑。面对4月份以来工业经济持续负增长、经济发展增速放缓的局面,以稳定煤炭、电力生产为核心,加强经济运行调节,从11月份起工业经济转为正增长,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认真落实国家“家电下乡”等扩大消费政策措施,全面推进“万村千乡”和“双百”市场工程建设,积极扩大农村居民消费,有效促进了经济增长。

第二,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农业农村经济加快发展。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市县投入农业专项资金1.76亿元,增长28.22%,兑现农资综合补贴、种粮直补9504万元。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首批224户工矿企业与160个村结对,共投入各类资金2亿元。粮食生产连续7年实现丰收,总产量达86.02万吨,增长2.21%。马铃薯、蔬菜、畜牧养殖等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水平进一步提高,马铃薯种植面积达183万亩,产量达229万吨,较上年增长30%;新增商品蔬菜基地2.16万亩;肉类总产量达到11.34万吨,同比增长18.41%,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8.6%,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推进,土地流

转加快。农民有组织进入市场的力度加大,新增农村专业合作社49个。开展各类农民培训44万余人(次)。建成沼气池2万口。

第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六沾铁路复线建设加快。长昆快速铁路、六盘水火车站改造及货场搬迁等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公路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完成投资22.85亿元,其中市县财政投入4.3亿元,较上年增长34.4%。水盘高速公路全面施工,六枝至镇宁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水城至六枝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境内段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建成红果至响水、羊场至柏果等一批二级公路293公里,开工建设大河至木果、响水河至三块田等一批运煤公路397公里,建成通乡油路182公里,开工建设通村公路1020公里。动工建设六盘水月照机场试验段,机场路路基建设基本完成。开工建设中寨、野钟码头,建成毛口码头一期工程;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和白河沟供水工程开工建设,双桥、旧院、鱼洞坝、卡河水库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完成8.37万亩烟水配套工程,治理病险水库6座,新增、改善和恢复有效灌溉面积4.5万亩,解决13.41万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7.8平方公里;开工建设1个500KV和一批220KV、110KV输变电工程,完成投资12.7亿元。加大农村电网改造力度,在全省率先实现户户通电;3G通信网络建设加快推进,移动、联通、电信等通讯公司投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3.6亿元;凉都大道全线建成通车,人民路东、西段及龙井北路建设有序推进,麒麟公园建成开园,市中心城区第二气源输配系统一期工程建成投入使用,水城河两岸截污管网全线贯通,建成市中心城区医疗垃圾集中处置场,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第四,加快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工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进一步做大做强煤炭、电力、钢铁、建材等支柱产业。骨干煤矿建设继续加快,煤矿机械化采煤、瓦斯监控系统等装备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原煤产量达5126.58万吨,增长14.5%;发耳电厂3#机组建成,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600万千瓦;盘县煤(焦、化)钢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基地项目开工建设,水钢技改稳步推进,完成钢产量319.21万吨,增长3.9%;盘县三合水泥厂等一批水泥生产项目建成,全市水泥年生产能力达500万吨;煤化工发展加快,老鹰山煤基气化替代燃料项目一期工程完成设备安装,盘南煤化工、水城玉舍循环经济型煤焦化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矿山机械、机电产品等产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有色金属工业、轻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175.26亿元,增长4.8%。

第五,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建设,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对23户年耗标准煤5000吨以上的重点企业开展节能降耗监控。继续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工作,重点对煤炭洗选行业进行整治,取缔关闭77家洗煤厂。4个县级城镇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行。积极推进煤层气综合利用,新增6.25万千瓦瓦斯发电装机容量。省下达我市的节能减排目标基本完成。加强重点水域的保护和治理,玉舍水库库区环境整治取得初步效果,北盘江、三岔河出境断面水质达到水功能区Ⅲ类水质标准以上。加大生态建设和保护力度,完成石漠化综合治理56.2平方公里、营造林面积17.85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7%。继续推进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

第六,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活力不断增强。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工作有序推进,市水务有限公司组建完成,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正式实施。金融改革步伐加快,邮政储蓄银行六盘水分行正式挂牌;投入4500万元新增41个农村金融服务网点,实现全市乡镇金融机构全覆盖。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新进展,运用BT、BOT模式建设了一批基础设施。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基本完成。政府机构改革进展顺利。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实现增加值158.24亿元,增长12.55%。与大连市及友好城市、周边地区的交往日益加深,区域经济合作不断深化。全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74.52亿元,同比增长23.04%。

第七,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各级财政共投入民生方面资金34亿元,较上年增加了11亿元。认真落实国家“五缓四减三补贴”等政策,全市就业形势稳定;市级财政投入1000万元建立了创业基金,全市新增城镇就业1923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2%。全面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保险扩面征缴任务超额完成;发放城乡低保资金3.3亿元,共保障7.9万城镇困难人口和28.85万农村贫困人口,城乡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分类施保;新建10所农村敬老院;成立了慈善总会;全市农村贫困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的民用煤补助资金达1亿元以上;发放1498万元对1.16万城乡困难群众实施了大病医疗救助。完成14973户农村危房改造和12万平方米的经济适用住房,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1665万元,2.3万户煤矿棚户区改造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加强扶贫开发工作,减少4.8万农村贫困人口。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全年无重大以上事故,实现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双降”,全市煤矿百万吨死亡率为1.93。信访和维稳工作进一步加强,确保了建国60周年等重大节庆活动期间的社会稳定。扎实推进“平安六盘水”建设,群众安全感有所提高。

第八,加快发展社会事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不断增强。各级财政用于教育事业的投入进一步加大,共安排教育资金10亿元,较上年增加了3亿元。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完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薄弱学校改造工程70所;“两基”巩固提高工作取得成效,六枝特区、水城县通过省政府“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市一中双水校区和市三中凤凰校区建成招生;整合地企职业技术教育资源取得实质性进展;高等教育实现重大突破,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六盘水师范学院;开工建设六盘水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市人民医院住院综合大楼主体工程基本完工,新建和改扩建14个乡镇卫生院、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319所村卫生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45%;认真做好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完成7.5万户地氟病防治炉灶改良任务;理顺了市级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人口计生工作水平稳步提高,人口出生率为12.6%。,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5.12%。科技、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继续发展。汽车应用压缩焦炉气(COG)技术取得成功并通过省级鉴定;完成1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保护了一批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市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上取得一金一银好成绩;建成855个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完成市中心城区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平移工作。老龄、妇女儿童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步。国防建设进一步加强。民族、宗教、旅游、外事、侨务、对台、档案、气象、人防、青少年、工会、红十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

过去一年,我们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政府自身建设。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各类公开办事制度不断完善,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不断提高。“五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依法治市全面推进。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继续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切实加强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

各位代表!在历史罕见的挑战和风险面前,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总揽全局、审时度势、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委深入研判形势、科学决策、有力应对的结果,是全市各族干部群众凝聚共识、迎难而上、团结拼搏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全市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市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改革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资源依赖型经济结构和粗放型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统筹城乡发展任务十分艰巨;经济与社会发展协调性还不够;政府自身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2010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衔接“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一年,总体上机遇与挑战同在、希望与困难并存。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及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坚持“能快则快、又好又快”,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统领,以扩大投资为抓手,以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为保障,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圆满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为“十二五”时期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85%。以内;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我们将把握好以下原则:一是坚持扩大投资与扩大消费相结合。在继续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扩大投资规模、优化投资结构的同时,认真落实国家扩大消费需求的各项政策措施,不断增强群众消费能力,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二是坚持把当前发展与长远发展相结合。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同时,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把改善基础设施条件、调整经济结构和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为实现更高水平、更持久的发展创造条件。三是坚持加速工业化、加快城镇化与推进农业现代化相结合。把工业化作为壮大经济实力、提高生产水平的核心任务,把提高城镇化率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有效扩大内需的重要抓手,把农业现代化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途径,使之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四是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加快发展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根本途径,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公共资源配置更多地向民生领域倾斜,在加快发展中着力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实现科学发展。

围绕上述总体要求、主要预期目标和主要原则,我们将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紧紧抓住国务院将我市纳入资源富集区开展循环经济区试点这一难得的重大历史机遇,把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循环经济理念布局全市经济发展的推进方向、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唱响循环经济发展的主旋律。

切实抓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要求,以推进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加强循环经济发展专题研究,制定全市循环经济发展总体规划及煤炭、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在此基础上,确定年度推进计划,并建立循环经济项目库。同时做好与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衔接工作。深入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一是抓好企业层面的小循环。大力支持和鼓励境内企业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改进设备和工艺流程,推行清洁生产。重点在废渣、废水、废气、余热、余压的综合利用上下功夫,加快推进煤矸石发电、煤矸石制砖、粉煤灰生产建材及洗煤废水、

矿井水的循环利用和煤矿瓦斯抽采、焦炉煤气的回收利用,积极推广尾矿回填充填新技术,培育一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企业;二是抓好集中区层面的中循环。选择一些特色产业集聚区或工业集中区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总结经验,推广实施。实行区内区外差别政策,引导区外企业向集中区搬迁集中,实现集中区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搞好关联企业之间的资源链、加工链和产品链的对接延伸,培育一批生态型循环经济集中区或基地。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充分运用六盘水市城市总体规划第三轮修编成果,重点抓好红山石桥、老鹰山、红果以及发耳、黑塘、大用、木岗、盘东北、盘南等循环经济新型工业集中区建设;三是抓好社会层面的大循环。大力开展循环经济的知识普及和宣传教育,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的消费理念,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和公众参与度。

建立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鼓励政策。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认真清理和梳理循环经济发展的有关优惠政策和办事程序,并完善地方配套政策,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切实落实好国家节约资源、开发绿色能源、可再生资源利用等优惠政策,积极利用清洁发展机制等国际资本、各种社会资金参与循环经济项目建设,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发展。 坚持把发展循环经济同节能减排工作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通过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一是抓好结构性节能减排。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标准,加快淘汰高耗能、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产力。加强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二是抓好工程性节能减排。深入实施建筑节能、绿色照明、电机改造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实施节能减排重大技术改造,努力实现能耗稳定下降和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三是抓好管理性节能减排。着力抓好电力、冶金、建材等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降耗监控。切实抓好污水处理厂、医疗垃圾处理场、垃圾填埋场和火电厂脱硫设施的运行管理。

在大力抓好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的同时,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把石漠化治理作为生态建设的首要任务,扎实推进4个县、特区、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完成78.7平方公里治理任务。继续推进林业重点工程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建设,完成营造林任务15万亩以上。加强森林防火工作,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67%。以内。加强玉舍水库等城镇和农村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与治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全面完成国有重点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加强乌蒙山国家地质公园等自然遗产保护,并积极做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有关工作;坚持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并重,提高土地、矿产、水等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水平。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新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保护区。开展城乡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努力保障城市发展、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切实落实国家和省关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的政策,进一步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二)坚持以农民增收为纲,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切实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统筹促发展、强基增后劲”的要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民素质作为全面推进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任务,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强大动力,充分利用我市立体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突出、可开发利用山地坡地较多、农民增收空间较大、特色农业发展前景广阔的优势和潜力,围绕“大种植、大养殖、大加工、大市场”目标,以“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生产要素社会化、土地流转规范化”为抓手,努力促进我市农业的跨越式发展。

农业产业化方面,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产品,着力扩大农产品规模、改善品质、提高商品率。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增产2%以上的同时,大力发展畜牧养殖、马铃薯、蔬菜、干鲜果、茶叶、苦荞、生姜、中药材、烤烟等特色产业,完成马铃薯种植面积200万亩,建成30万亩马铃薯商品基地;新增1万亩商品蔬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切实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