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中国传统个人礼仪

个人礼仪2018-03-28 11:04书业网

篇一:中国传统礼仪文化

简析中国礼仪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

一、前言

在古代,礼仪就是指礼节和仪式的总称。而现在,礼仪就是指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这是现代通俗而简洁的解释。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十分丰富,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 ,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和个人日常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作为曾经经历过2000多年封建历史洗礼的社会,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 ,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 ,自然也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 。对此,我们应保持清醒的认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扬弃 ,让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为个人和社会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礼仪代表着一个人、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外在行为展现。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展现。所以礼仪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人与人交流感情,事与事维持秩序,国与国保持常态,皆是礼仪从中周旋的力量。同时讲究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在社会活动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都会做的恰到好处。总之一个人讲究礼仪,就可以变得充满魅力。

二、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精华

1. 用膳礼仪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这也是人们讲究礼仪的原因之一。尊老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之一。这很明显地体现在传统的用膳礼仪上。对此,开始用餐时是让长辈先动碗筷用餐。用膳礼仪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它里面有很多的礼貌上的要求以及相关的益处。让我一一道来。吃饭时,若不端碗伏在桌子上对着碗吃饭,不但吃相不雅,而且压迫胃部,影响消化。所以要求要端起碗,大拇指扣住碗口,食指、中指、无名指扣碗底,手心空着。咀嚼饭菜时,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这不仅有利于消化,也是餐桌上的礼仪要求。不然会给人留下一副馋相和贪婪的印象。口含食物时,最好不要与别人交谈,开玩笑要有节制,以免口中食物喷出来,或者呛入气管,造成危险,也是讲究卫生的要求;确需要与家人谈话时,应轻声细语。现在有些小同学在吃饭时看电视或看书报,这是不良的习惯,既不卫生,又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还会损伤视力。为此,传承中国传统的用膳礼仪的精华,对我们有益无害。

2. 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

中国是个“礼义之邦”,讲究含蓄有礼。这就体现在汉民族传统婚礼和婚俗礼仪。在古代,看亲是婚姻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环节,特别是男方,尤其要慎重要对待。礼物虽无非烟酒点心之类,并不在乎数量多,价值高,而一定要投其所好,切忌触犯对方父母 的禁忌;衣着打扮要大方入时;言行举止要谦虚有礼。这样看来, 现代的相亲跟古代有一定的渊源。在古代看亲需要注意的地方也对现在有很好的借鉴作用,这样也有利于彼此了解对方。古代迎娶的礼仪如戴戒指 、 改称呼、 回礼、订婚宴、送客、礼车、拜天地、进洞房??这些都是精华。婚礼仪式可以看出一个社会的发展状况、一个民族的文化特点。同时也是历史发展的一面小小镜子。现在,西式婚礼等在我们国家很盛行,但日韩却大多继承者传统的华夏婚礼,我们对于传统的婚礼礼仪复兴,大多取其形而忘其神,甚至,连 “形”常常都敷衍了事。文化这东西,在无形中传承,也在无形中失传。这丢失的不仅仅是我们的礼仪和文化,更多的是我们的传统和底蕴。所以,在西式婚礼的冲击下,我们更要继承我们传统的婚俗礼仪精华,保持一片净土,还原我们的特色。

3.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 古人见面礼仪、古代礼仪用语,是古人道德修养的一部分,在现代很多场合下都有其缩影存在。握手礼、鞠躬礼是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貌,其中握手礼是经过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并不盛行。在日常生活中,“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等用语经常用到。谈话姿势、站姿、坐姿、起姿等礼仪可以使我们在面试中给面试官留下深刻很好的印象,更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与人沟通交流展现出个人独特魅力,更在公共场合里表现出个人良好的修养和风度。古人有特定的礼貌用语,有特定的称谓,有特定的社交用语,如对自己、对方的称呼,交友称谓,(来自:WwW.zaiDian.com 在点网)各种活动常用的敬词,年龄代称,其它谦、敬辞等等。这些,有许多,在日常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

4. 饮食礼仪

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国度里,饮食礼仪自然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在生日宴会、婚宴会上、生意应酬等场合无不在无时无刻地讲究礼仪。在出席这些宴会,若不懂得礼仪,不会有人理解你是率直天真,相反认为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即使你再怎么觉得“冤枉”,也无法“讨回公道”。要想了解餐桌礼仪,就从古代的饮食礼仪说起。古代的饮食礼仪是按阶层划分:宫廷,官府,行帮,民间等。而现代饮食礼仪则简化为:主人(东道),客人了。阶层暂且不谈,但这个“排座次”,是整个中国饮食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现在也在沿用。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位的排法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宴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中国人自古崇尚大宴席,大多生意都是在宴席谈成的。这与古代饮食礼仪有很大的渊源,也是我们现在的一大特色。

5.社交礼仪

当今社会,社交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的作用愈显重要。通过社交,人们可以沟通心灵,建立深厚友谊,取得支持与帮助;通过社交,人们可以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对取得事业成功大有获益。古代的礼貌待人、容仪有整、仪尚适宜在现代有很大的价值意义。中华民族素来注重通过适合的形式,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遇到重大节日和发生重要事件,多有约定俗成的仪矩。如春节、元宵、中秋、重阳等等,几乎每个节日,都有特定的礼俗。在古代,婚、丧和节庆等活动是作为社会生活中的大事来对待的,其礼仪规定得格外详尽而周密,从服饰、器皿到规格、程序和举止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对公司开张、儿女婚嫁,各种节庆等活动有借鉴作用。古代的与人为善与人相处、礼尚往来的形体语言可以让人们有效地进行交流。古人认为,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在现代也是一种标准。

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糟粕

1. 愚孝愚忠

儒家提倡孝,特别是汉代独尊儒术,以孝治天下。这本身是件可喜的事,但愚孝愚忠是不提倡的。在古代流行于世的一对口号是:君叫臣死,臣不死,臣为不忠;父叫子亡,子不亡,子为不孝。《二十四孝图》里的《郭巨埋儿》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就打算埋掉儿子,供养母亲。看似孝心,实则残忍。这也是一个生命,这样做违背了人性。从汉代实行“举孝廉”以后,有人为了“孝廉”之冠,在孝字上大做表面文章,误导后人出现了许多令人啼笑皆非的所谓“孝子”。 如周木问安、献章求嗣这两个典故正是讽刺那些搞表面文章,对父母愚孝的人。本这种行为已是误导性行为,但有些人却以此为荣,不断效仿,就真成了愚孝。到了宋代,朱熹的“三纲五常”更是规范、禁锢人们思想、行为。因此,孝敬父母不需要拿什么来衡量,也不用整天挂在嘴边,孝敬父母要从心里发出来。用理性的思维看待忠孝。

2. 跪拜礼

近年来,有广东东莞几位家长带着就读幼儿园的孩子给老师行跪拜礼表示感恩;学者钱文忠向恩师季羡林三叩九拜;有35位徒弟对师傅赵本山行跪拜大礼??那么当下,学生究竟该不该向老师下跪呢?是否要以这种方式来感恩呢?跪拜礼是封建社会中尊卑贵贱等级制的重要礼仪表现形式。行跪礼在很多人眼里,早已成了一个封建糟粕的代名词。它的本质,是让人丢掉尊严、表示屈膝和臣服,是一种表示贵贱等级的礼仪。因此,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统治者都?用跪拜礼作为维持统治秩序的手段之一。跪拜礼绝对没有民主、平等的理念,从来都是尊卑有序,官贵民贱,以下拜上,卑躬屈节。在封建社会,跪拜礼被推而广之,诸如师生间、长幼之间。但其本质,依然是封建等级制的反映,是学生和小辈对师长的一种屈从。 跪拜礼是一种充满奴性的封建礼仪,是一种不平等的礼仪,是一种复古倒退的礼仪,是一种开历史倒车的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糟粕。生活在平等民主社会的我们,应该丢掉这种陋习。

3. 旧婚俗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

旧婚俗中也有不少对广大妇女的压迫摧残,比如:父权、夫权、族权,三从四德。比如:“在家从父,出嫁从夫”,是封建社会套在广大妇女身上的枷锁。丈夫外出,妻子也要老老实实守在家里理家务、养孩子。比如中国古代用于休妻的“七去”(又称作“七弃”): 一是不顺父母,二是无子,三是淫,四是妒,五是有恶疾,六是口多言,七是窃盗。七出内容与之类似,包括:无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盗窃、妒忌、恶疾。从其内容来看,主要是站在丈夫及其家族的角度并考量其利益,凡是因为妻子的行为或身体状况,不能符合于这个考量,夫家或丈夫就可以提出离婚。因此可说是对于妇女的一种压迫。特别是其中的“无子”和“恶疾”两条,丝毫无关妇女的品质问题,反映出人道主义在旧时的普遍缺失,无民主平等可言。

4. 祭祀礼仪

在古代,人们认为,人的命运牢牢地掌握在冥冥阴间的鬼魂手中。人们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往往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倍觉人生短暂,朝不保夕,灾难重重,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并由此引发对未来世界的神秘感,促使人们到精神世界那幻想的偶像中去寻求心灵的寄托与慰藉。从这个意义上讲,鬼魂祭祀也便成了一种对人生的精神补偿。祭祀鬼魂,总会得到鬼魂的关照,如此,精神上稍得安慰。如此祭祀礼仪就产生了。但死亡祭祀对于生者是一种无休止的折磨,它造成了社会巨大的社会财富的浪费。首先,丧葬祭祀是对生老者肉体的直接折磨。丧葬祭奠诸事,礼俗繁杂冗长,有吊唁、设祭、出殡等几十项礼节,折腾人力,损人精神,一场丧事下来往往搞得人筋疲力尽。其次,丧葬祭祀造成巨大的浪费。除钱财外,土地的浪费也是十分惊人的,我国是一个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的国家,一年如此,十年百年之后怎么办?如果继续让鬼居扩展下去,总有一天我们就会被挤出地球生活圈的。另外丧葬祭祀使生者成为死者的奴隶。办丧事珲奢,在历代都有人反对,然而始终行不通。多数丧家不是有迫不得已的苦衷。

四、小结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有精华的,也有糟粕的。对此,我们应该以客观的态度,理性的思考去解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学会分析传统礼仪文化哪些是精华、哪些是糟粕,在很多礼仪里面有的不全是精华,所以我们要学会分辨,不要盲目地吸收,思考着怎么将它们化为你的优势所在。另外,对待中国传统礼仪文化,我们要摒弃不好的,继承发扬好的一面,正如“历史是不能忘怀的,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不能丢,丢了就没了根,树就不能茂盛地茁壮地生长了,因此始终记住:华夏民族积淀了几千年的底蕴不能丢。让我们的文化继续传承下去,让我们始终保持自己的特色。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一、礼仪的概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二、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各个角度上看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 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三、礼仪的实质

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礼物、礼貌、礼节,

都必须是出于敬意的。“不敬则礼不行” 。敬者,诚也。不论是一声询问,一次拜访,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而决不能口是心非。即使是一次真诚的注视,一席倾心的聆听,也都是致敬之礼。正因为对意诚情笃的推崇,我们的先人往往很看重“礼”的由来和方式,以“敬”的成分之多少分辨礼物之贵重与否。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礼仪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礼仪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它反映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社会主义礼仪的实质除了“敬”这一共性以外,还有它特定的内容,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言行文雅,表里一致。平等待人,就是和人来往相处时,既不以年长、位高而骄傲、自负,也不因年轻位低而自卑自惭;对外宾,也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份高低,都应一律平等。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感情、愿望、爱好以及劳动成果和正当利益。言行文雅,就是和别人交往时,言谈举止高雅优美,彬彬有礼恰到好处。表里一致,就是要以诚待人,光明磊落,而不虚情假意。社会主义礼仪的这种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四、总结

“礼仪之邦”不仅是给予我文明古国的一种美誉,同时也是对人类精神建构与其间蕴涵的普世性价值的认同。曾经有一位韩国的文化官员说过这样一句话“19世纪是军事征服的年代,20世纪是经济征服的年代,而21世纪是文化征服的年代”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这里的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而礼仪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那就要求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构建中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成分,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篇三: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复习资料

第一章 礼仪文化概说

一、“礼仪”的基本涵义

1. 中国古代对礼仪的理解

“礼仪”一词,由“礼”和“仪”组成。我国古代礼仪往往既是鬼神的仪式,又是人们的行为规范。

“礼仪”在我国古代,作为道德规范和准则,内容十分复杂。就伦理制度、伦理秩序而言,我们称之为“礼制”、“礼治”、“礼教”;作为接人待物的形式和惯例,我们可称之为“礼节”、“礼俗”;作为个体修为涵养,我们又可称之为“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我们还可称之为“礼让”。作为道德伦理的礼仪,无处不在,“国无礼则不正”。

2、“礼仪”的多元化理解

从修养角度,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礼仪即教养,素质体现于对礼仪的认知和应用;

从道德角度,礼仪被界定成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曰行为准则;

从交际角度,礼仪既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也是一种交际方式或方法;

从习俗角度,礼仪是待人接物的一种惯例。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

从审美角度,礼仪是一种形式美,是人心灵美的必然外化;从传播角度,礼仪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相互沟通的技巧。

3、“礼仪”的基本界说

礼者敬人,礼者养也——孔子。

中国人民大学外交系教授、礼仪专家金正昆认为,礼就是尊重,是一种道德的要求。礼者敬人也;仪就是一种规范形式。礼仪概括起来就是敬人之道。 礼仪是律己、敬人的一种行为规范,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的过程和方式。是各民族在长期的交际生活中,集体创造并共同遵守的一种用符号形式表现出来的包含有尊重、爱护、关心、伤悼他人等意义的具体的行为规范体系。

二、礼仪文化的基本特征

1、普泛性和情境性

2、认同性和规范性

3、稳定性和流变性

三、礼仪文化的基本功能

礼仪文化的最基本的功能就在于与“世道人心”的紧密相联。如果把社会和主体之外的客观外界比作是宏观世界的话,那么个人的心理、行为乃至个人的所有生活习俗,则可称之为微观领域。总而言之,礼仪文化的基本功能有三,一为规范世道,二为塑造人生,三为调节人心。

1、规范与控制功能

2、塑造与教育功能

3、调节功能。

四、礼仪文化的基本分类

1、按地域来分

按地域划分,有北部、南部、东部、西部等分类,也可有中原、荆楚、巴蜀、吴越、三晋、三桂??等等地域分类,它强调的是礼仪文化的地方色彩。

譬如,把握中西传统礼仪文化的一般性差异:

家族为本与个人为本。

注重人情与讲求务实。

重视身份与追求平等。

谦恭含蓄与情感外露。

崇尚礼仪与法律至上。

2、按行为时代划分

就中国礼仪文化而言,有先秦、秦汉、魏晋、隋唐、宋元、明清和近现代礼仪文化。如此区分突出了文化的时代特色。从时间顺序上来观察,可以更清晰地窥见礼仪文化的发展和流变的走向以及它的脉络。

3、按行为性质划分

按照礼仪行为所涉足的世界划分,可分为世俗礼仪和神圣礼仪。

4、按行为群体划分

有乡民礼仪、商人礼仪、贵族礼仪、教师礼仪、学生礼仪、公务员礼仪等各个群体或行业的职业礼仪,这样的区分,揭示出群体的区分关系,有明显的群体特点。

5、按行为内容类划分

如果把礼仪文化置于行为内容的总体结构之中来观照,可以把礼仪文化分解

为日常交往礼仪、节日礼仪、人生礼仪饮食礼仪、服饰礼仪等等。

五、中国传统文明礼仪的现代价值

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等是中国传统文明礼仪中最具积极性和普遍性的礼仪规范。这些文明的礼仪规范对于当今社会个人素质的修养,和谐人际关系的协调,和谐文明社会风气的塑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都具有一定的现代价值。

1. 尊老敬贤

尊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大特色,是孝敬父母尊敬老人和长辈,是一种美德,也是一个文明人的象征。这种传统礼仪,对于形成温情脉脉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序和谐的伦理关系,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起着重要作用。

敬贤就是崇敬品德高尚的人、有才能的贤达之人,也就是敬贤纳士。敬贤是一个人的品德,也是一种美德。

2. 仪尚适宜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尚”是尊崇、注重的表征,仪尚适宜就是要人们通过比较适合的形式,来表达人们内心丰富的情感, “仪尚”的实质就在于有效地表现其自身与事物发展的适合度。事实上,每一个重大节日,都有其特定的礼俗,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已经形成了一种传统的美德。这些规定的可贵之处就在于“适宜”上。即仪式的规模在于得当,把握好各种仪式的规模,坚持适度的原则。

3. 礼貌待人

(1)与人为善。其一,要求人们在与人的交往中,必须尊重他人的意愿,体谅别人的需要和禁忌;其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应该体现一种表里一致的人格,只有这样相互之间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摩擦,达到互敬互爱,友好相处;其三,在交往中,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其四,在与人的交往中,幽默与善意的玩笑往往给人带来轻松愉快,但决不可戏弄取乐。

(2)礼尚往来。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礼尚往来”的民族。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这就是说礼节上应该有来有往,换句话说就是,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过度和不及都是不合适的。

3. 容仪有整

(1)衣着容貌。事实上,帽正纽结、鞋袜紧切是现代仪表的基本要求。一个人的衣着打扮应该与自己的职业、年龄、生理特征、生存环境和交往对象的生活

习俗相适应。

(2)行为举止。举止不可轻浮,应该庄重、谨慎而又从容,合乎礼仪规范。

(3)言语辞令。语言是人们思想、情操和文化修养的一面镜子。 “言必信,行必果”。在交往中,一定要取信于人,不要巧言令色;一定要说话谨慎,当说则说,当默则默。

综上所述,尊老敬贤、仪尚适宜、礼貌待人、容仪有整是华夏传统礼仪的精华。这些传统文明礼仪,从外在形象来看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也向人们传递着一个人对整个生活的内心态度。毫无疑问,传统文明礼仪对我国社会历史发展具有积极影响。

第二章 中国传统礼仪经典与古代五礼

中国人自古尚礼,素以“礼仪之邦”的盛誉著称于世。中国古代因有礼仪之大、服章之美,故美称华夏。《周礼》、《仪礼》和《礼记》不仅是古代文人必读的经典,而且是历代王朝制礼的基础,对于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不言而喻。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五礼的内容相当广泛,从反映人与天、地、鬼神关系的祭祀之礼,到体现人际关系的家族、亲友、君臣上下之间的交际之礼;从表现人生历程的冠、婚、丧、葬诸礼,到人与人之间在喜庆、灾祸、丧葬时表示的庆祝、凭吊、慰问、抚恤之礼,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一、吉礼

吉礼居五礼之首,它主要是对天神、地祗、人鬼的祭祀典礼。《礼记·祭统》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其主要内容可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是祭天神,即祀昊天上帝;祀日月星辰;祀司中、司命、风师、雨师等。 第二是祭地祗,即祭社稷、五帝、五岳;祭山林川泽;祭四方百物等。 第三是祭人鬼,主要为春夏秋冬享祭先王、先祖。

国家祀典。主要有封禅、郊祀、祭社、腊祭、五祀、高?、宗庙祭祀、傩祭等样式。

封禅。封禅是皇帝祭天地的大典,在泰山筑坛祭天,称为“封”;在泰山下的小土山建台祭地,成为“禅”。

郊祀。皇帝在国都外的郊地举行的祭天地仪式。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就是明清皇帝郊祀留下的遗迹。

祭社。是专祭大地、作物神和高山大川的仪式。社是土地之神,稷是作物之神,社稷的祭祀是农业国中重要的祭典。社的规格很多,从皇帝到平民都有祭祀。在民间祭社的基础上,又衍化出对城隍和土地的崇拜和祭祀。

腊祭。是在农历十二月庆祝丰收,祭祀先祖和百神的一次大典。所祭神包括农神、作物神、田间亭舍道路诸神、兽神、水利设施神等,是丰收之后对神灵的报谢。

五祀。春祭户,夏祭灶,季夏祭中蕾,秋祭门,冬祭行。汉魏时将“行”改为“井”、“中罾”,都是些家宅之神。古时是国家祭典,后来成为民间礼俗。时至今日,民众对门神、灶神、井神、厕神、床神一类的崇拜和祭祀还非常普遍。

高?。是古代的生育神,皇室祈求生子的仪典。

宗庙祭祀。宗庙,或称庙寝,古代天子、诸侯祭祀祖先的地方。宗为尊,庙为貌,先祖之形貌所在。祖先崇拜和祭祀权,体现权力传承的威严和秩序,所以在宗法社会里,上至帝王公侯,下至庶民百姓,每个家庭都十分重视宗庙祭祀。

傩祭。是迎神和驱逐疫鬼的礼仪。古代分为国傩、军傩、寺院傩和乡人傩。国傩是朝廷大典。

民间祭祀礼俗。祈龙求雨、文庙武庙祭祀、行业祖师爷祭祀、对财神喜神及各种俗神和地方保护神的祭祀,甚至祭祖、庙会等。

二、凶礼

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它的主要内容有:以丧礼哀死亡,以荒礼哀区礼,以吊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1.丧礼。是对各种不同关系的人之死亡,通过规定时间的服丧过程来表达不同程度的悲伤。诸如服丧的时间、丧服的样式、举哀的程序、殡丧的格局等,历来都有严格而琐细的规范要求。

2.荒礼。是对某一地区或某一国家受到饥馑疫疠的不幸遭遇,国王与群臣都采取减膳、停止娱乐等措施来表示同情。

3.吊礼。是对同盟国或挚遇有死丧或水火灾祸而进行吊唁慰问的一种礼节。

4.桧礼。是同盟国中某国被敌国侵犯,城乡残破,盟主国应会合诸国,筹集财货,偿其所失。

5.恤礼。是某国遭受外侮或内乱,其邻国应给予援助和支持,派遣使节前往慰问并给予援助。

以上五种礼仪中,桧、恤是国家事务,只有国王和宰臣才可实行此礼;丧、荒、吊则不仅可由国王施行,各级贵族也都举行。延至后世,此类礼制在民间也随处可见。民众之间的哀悯抚恤救助慰问,成为亲友邻里之间的重要礼俗。

三、军礼

军礼是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军礼主要有大师之礼、大均之礼、大田之礼、大役之礼、大封之礼。

1.大师之礼。是天子亲自出征的仪礼,威仪盛大,为了调动国民为正义而战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