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2018-03-28 12:47书业网

篇一:中国饮食礼仪

第五章 中国饮食礼仪

教学内容:

1. 食礼的含义及分类

2. 中国古代饮食礼仪的发展

3. 中式宴席活动的性质

4. 现代中式宴席的各种礼仪

第一节、食礼

一、食礼概念

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筵方面的社会规范与典章制度、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赴宴人和东道主的仪表、风度、神态、气质的生动体现。

二、食礼内容

饮食礼仪:在饮食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社会规范与道德规范

饮食礼节:是饮食礼仪的节度和饮食礼貌的综合评价

饮食礼貌:是餐饮活动中表示敬重与友情的日常行为规范

饮食礼俗:与礼义、礼制、礼义相关且在民间流传已久的饮食风习

饮食礼义: 筵席时为表示某种敬意而隆重举行的各种仪式

饮食礼制: 被国家礼法所肯定的饮食典章制度和重要经籍

三、食礼的分类

1、按时代划

原始社会食礼

奴隶社会食礼

封建社会食礼

资本主义社会食礼

社会主义社会食礼

2、按民族划分

汉族食礼

少数民族食礼

3、按用途划分

敬贤养老食礼

祭神祀祖食礼

重教尊师食礼

生寿婚丧食礼

贺年馈节食礼

接风饯行食礼

诗文欢会食礼

社交游乐食礼

百业帮会食礼

民间应酬食礼

第二节、古老的中国食礼

最早出现的食礼,与远古的祭神仪式直接相关。原始社会的先民,把黍米和猪肉块放在烧石上烤炙而献食,在地上凿坑当作酒樽用手掬捧而献饮,还用茅草扎成长槌敲击土鼓,以此来表示对鬼神的敬畏和祭祀。 ——据《礼记礼运》描述

后来食礼由人与神鬼的沟通扩展出人与人的交际,以便调节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逐步形成吉礼、凶礼、军礼、宾礼、佳礼等“先秦五礼”,奠定了古代饮食礼制的基石。

为发挥“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的作用,周公通过“制礼作乐”对皇家和诸侯的礼宴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儒家学派的三大宗师——孔子、孟子、荀子,又继续对食礼加以规范,补充进仁、义、礼、法等内涵,将其拓展成人与人的伦理关系;他们的学生还对先师的理论加以阐述、充实,最后形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著作,使之成为数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的核心与灵魂

由于强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则不宁”,食礼与其他的礼,成为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贵族等级制度的社会规范及道德规范,维系压迫、剥削制度的思想工具。

古代食礼中有一部分积极健康的内容,就是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往来,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它被广大劳动人民群众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第三节、中式宴席礼仪

一、宴请活动的性质

1、礼仪性

如为迎接重要的来宾或政界要员的公务性来访;为庆祝重大的节日等举行的宴会,属于礼仪上的需要,这种宴会要有一定的礼宾规格和程序。

2、交谊性

主要是为了沟通感情、表示友好、发展友谊,如:接风、送行、告别、聚会等。

3、工作性

主人为解决某项工作而举行的宴请,以便在餐桌上商谈工作。

二、请客方餐前须知

1、宴请的准备

确定宴请目的、名义、范围和形式

确定宴请时间和地点

发出邀请

定菜单

现场布置

××女士:

为×××,谨订于××年×月×日

(星期×)晚×时在××宾馆举行宴会。

敬请光临!

请答复 ×××(盖章)

电话×××××××年×月×日

2、确定拟请的人士、就餐的人数、开支计划

3、确定拟设宴的餐馆卫生情况和烹饪质量

4、预先知道客人民族、信仰,是否有禁忌或排斥某种食物

5、提前与餐馆联系,预定座位,并了解停车的难易情况

7、宴请当日再次和宴请的客人联系,提醒并确定出席与否

8、可提前订好菜单,待客人入座征求意见后交给服务员

9、请客方应提前15-20分钟到达餐厅,迎接陆续到达的宾客

10、拟订菜单的数目不宜过少或过多,应量力而行。

三、客人赴宴前须知

1、及时告知设宴主人是否赴宴,如赴宴是否能准时

2、赴宴前应保持身体清洁

3、赴宴的服装应与宴请的人士相符

4、如果身体突然感到不适,应及时和主人联系取消赴宴

5、切忌携带未受到邀请的其他友人和子女及配偶出席宴会。

6、应携带一定数目的现金,已备救急之需。

7、应事先告知家人自己赴宴的地址和大致时间

8、如果是参加家宴,一定要事先购买礼品,不能空手赴宴

9、尽量避免携带多余的物品,否则宴客方可能误认为所携带的物品为礼物而造成尴尬局面。

四、入座礼仪

正式宴会,一般都事先安排座次,以便参加宴会者入席时井然有序,同时也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貌;非正式的宴会不必提前安排座次,但通常就坐也要有上下之分。

1、以主人的位置为中心,如有女主人参加,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中心,以靠近主人者为上,依次排列;离门最远的、面对着门的位置是上座,离门最近的、背对着门的位置是下座,上座的右边是第二号位,左边是第三号位,依次类推。

2、在遵从礼宾次序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相邻者便于交谈;

3、主人的陪客尽可能插在客人之间,以便与客人交谈;

4、应等长者坐定后,方可入座;

5、客人应等主人邀请才可坐下;

6、主人不可让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

7、需要中途离席时,跟同桌的人招呼一声是绝对必要的;

8、离席时,应帮助隔座长者或女士拖拉座椅。

9、用餐后,须等男、女主人离席后,其它宾客方可离席。

五、进餐时主人须知

宴会的成功有赖于主人的热情好客,慷慨招待和细致周到的组织安排。从礼节上讲,主人的职责是使每一位来宾都感到主人对自己的欢迎之意。

1、迎宾和引宾入座

宴会开始前,主人应站立门前依次招呼每一位来宾,待客人大部分到齐后,再回到宴会场所中来,分头跟客人招呼、应酬。

入席前,烟、茶不可全部假手他人或服务员代劳递送,主人应尽可能地亲自递烟倒茶。

2、致词、祝酒

上菜后,主人要先向客人敬酒,说一些感谢光临的客气话。

3、上菜、介绍菜肴

要照顾到客人的用餐方便,及时调换菜点或转动餐台。

主人应确保不冷落任一位客人,不应依客人的身份不同而加以明显的区别对待,应当关照每一名客人,令其感到备受重视和享受主人的友谊。

4、侍应和斟酒顺序

5、适时结束、送客

席散后,主人要到门口,恭送客人离去。

对那些在宴请中照顾不多的客人,说几句抱歉和感谢之类的话。

六、进餐时宾客须知

1、服从主人的座位安排,入座后不可旁若无人,也不可眼睛直盯着盘中菜肴。

2、在主人致词时,应停止任何交谈,认真倾听并视情况鼓掌感谢和致意。

3、点菜

如果主人安排好了菜,客人就不要再点菜了。

如尚未安排好点菜的宴会,点菜时不要选择太贵的菜,同时也不宜点太便宜的菜。

4、取菜时,应取靠近自己一方盘中的菜,不能在盘中挑来拣去,也不可只夹取自己喜欢食用的菜肴,一次取菜不应太多。

5、斟茶

座位最近茶壶的人应负责斟茶,次序由最长者至最年轻者,最后为自己斟;

当人家为你斟茶时,礼节上应该用手指轻敲桌子以示感谢和敬意。

6、注意吃相要文雅、从容

不要发出声响或因进食过快而打嗝,席间不得不打喷嚏、咳嗽时,应转身用手捂住嘴鼻,并向邻座表示歉意;

吃食物时要用食物就口,不可将口去就食物;

嘴内有食物切勿说话,若进餐中遇别人问话,可等食物咽下后再回话;

进餐时同别人讲话,最好放下勺子、筷子,如不放下,也不要用手中的餐具挥舞或指指划划。

7、不要批评菜肴的质量和味道,决不要将此次菜品与既往历次相比,如系主人亲自烹调食物,勿忘予主人赞赏。

8、筷子的用法

忌敲筷,把它们当鼓槌是非常失礼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点点或打手势示意; 忌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饭中;

筷子通常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放在碗上或两边各放一根。

七、喝酒礼仪

中国人的好客,在酒席上发挥得淋沥尽致。人与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时得到升华。 中国人敬酒时,往往都想对方多喝点酒,以表示自己尽到了主人之谊,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兴,说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会觉和有失面子。

敬酒有序,主次分明 劝酒适度,切莫强求

本章思考题

1、食礼按用途可分为哪几类?

2、中式宴请活动的性质有哪些?

3、简述参加中式宴会应注意哪些问题?

篇二:饮食礼仪

中西文化差异之

饮食礼仪

10级生物系(2)班 叶毅 10410802047

摘要饮食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饮食是任何其他动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动物以饱腹而足,而不同的人对饮食的认较深的文化内涵,从而形成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 饮食文化、饮食礼仪、餐饮习惯

引言 饮食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受各地、各民族的宗教、历史、政治、经济的影响,因而各地、各民族的饮食礼仪呈现出不同的风貌。了解各种不同的饮食礼仪,对于新世纪“地球村”的居民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正文如下:

一、 饮食文化

饮食文化是人类在饮食方面的创造行为及其成果,凡涩及人类饮食发方面的思想、意识、观念、哲学、宗教、艺术等都在饮食文化的范围之内。

世界上的饮食由于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物产等的不同,形成了各异的风格。世界菜系的分类,大致可为三大菜系:中国菜系,包括中国、朝鲜、日本、东南亚若干国家及南亚一些国家,以中餐为代表,这是世界人口最多的一个菜系;法国菜系,包括欧洲、美洲、大洋洲等许多国家,占地面积最大,以西餐为主体;土耳其菜系,又称清真菜系,包括中亚、西亚、南亚及非洲一些国家。

中国文化的诸多特征,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因为人口压力以及其他多种原因的存在,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助烦下咽,因此菜就越做越精妙绝伦。这样就衍生出中国饮食文化的特征如下:一是中国烹饪技术发达;二是中国人的食谱广泛,凡能够食者皆食,毫不禁忌;三是菜肴流派众多,如鲁、川、?W、闽、苏、浙、湘、徽等人们常说的中国“八大菜系”,各具风韵;四是中国人将“食”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

二、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外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西方人的饮食重科学,重“以人为本”。重科学既讲求营养 ,故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多从营养学的角度去考虑菜肴的结果和食品的成分。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注重菜饭的意、色、形,追求色、香、味,注重菜肴的外部表现和口感。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很少

考虑到饭菜的营养性。因此,中西饮食观念不同,西方饮食倾向于科学、理性,中国饮食倾向于艺术、感性。

西方人饮食强调科学与营养,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牛排的味道从纽约到旧金山的是同样的,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几种。另外,规范化的烹调要求调料的添加量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

中国的烹调与之截然不同,不仅各大菜系都有自己的风味与特色,就是同一个才,其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特点有所不同。就是同一厨师做同一个菜,也会依不同季节、不同场合、用餐人的不同身份加以调整,如冬季味浓郁,夏季味清淡。此外还会因厨师自己临场情绪的变化,做出某种即兴的发挥。因此,中国烹调特别强调随意和创新。对食品加工的随意性,导致了中国菜谱的一再扩大:原料的多样,刀工的多样,调料的多样,烹调方法的多样,再加以交叉组合,一种原料便可做成数种以至数十种、十数种菜肴。

正如台湾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一书的序言中说:“文化异,斯学术异议。中国重和合,西方重分别。”中国人一向以“和”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中国烹调的核心是“五味调和”,调和的最终结果要美味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味来调和烹制。中国菜历来将烹与调和为一体。

西方正菜中鱼就是鱼,鸡就是鸡,蜗牛就是蜗牛,牡蛎就是牡蛎。所谓“土豆烧牛肉”,不过是烧好的牛肉佐以蒸熟的土豆,绝非集土豆牛肉于一锅而烧之。即使是调味的作料,如番茄酱、芥末粉、柠檬汁、辣酱油,也都是现吃现加。以上种种都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三、 中外饮食礼仪文化比较

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食礼是饮膳宴?方面的秩序和规范,餐饮活动中的文明教养与交际准则。如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等都体现着“礼”。饮食礼仪的形成与传统文化思想、宗教信仰、思维模式、地域文化等等有密切的联系。为使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地进行,达到预定的目标,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动为准则。

(一) 共食制与分餐制

在中国,吃饭时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特别是用圆桌,就是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日本、韩国、东南亚的大部分国家和地区都采用此方式。

西方风行分餐制。首先是各点各的菜,想吃什么店什么,这也表现了西方对个性的尊重。及至上菜后,每人一份各吃各的,各自随意添加调料,一道菜吃完后再吃第二道菜,前后两道菜绝不混吃。尤其是自助餐,讲个人的独立、自主提到首位。

西式餐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友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

所以我们谈“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二) 座位座次的安排

中国人十分看重座位的安排,因为它代表着无数难以言说的意义。西方人对座位也很讲究,但讲究的内容却与中国大不相同。

在中国的大多数宴会上,位高权重者或年长者首先入座并坐首席是司空见惯的事。这是因为中国人将长幼有序、尊重长者作为排座的标准。一般情况下,最尊重的地位是坐北朝南或正对门厅处,称为上席、首席等。但长期以来,尤其在封建社会,中国的宴席或多或少地缺乏对女性的尊重,许多地区有“女人不上席”的习俗,即使上席,女性所坐的位置一般也不显著。

在西方,人们则将女士优先、尊重妇女作为宴会排座的标准,同时也作为宴会上其他行为的标准。

中西方座次不同的讲究主要是不同的思想和社会风尚等造成的。中国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与思想提倡贵贱有等、夫妻有别、长幼有序的思想和行为标准。受此影响,中国古代还形成了浓厚的歧视、忽视妇女的思想。且中国长期以来农业为本,强调“家国同构”的关系,而农业生产主要依靠经验,人越老则经验越丰富,便以为年长者是家与国稳定和繁荣的关键,很早就形成了风尚(年长)尊老的社会风尚,因此中国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在贵贱相等的前提下,便尊重老者、以老者为先。在西方,影响力最大、渗透面最广的文化是基督教文化。基督教认为基督耶稣是上帝派到人间的救世主,而玛利亚作为唯一生育、养育上帝之子耶稣的人,有高贵贞洁的形象和慈爱、谦卑的品格,理应受到极大尊重,被成为圣母。人们将基督教文化对圣母的虔诚尊敬扩展和延伸,便产生了尊敬世间妇女的社会风尚。骑士作为武士,不仅忠于君王、信仰上帝,还由敬爱圣母折射出对理想女性的精神爱恋,形成了忠诚、勇敢、高尚、文雅的骑士精神。此外,文艺复兴时期提出的平等、博爱思想也使尊重妇女的社会风尚发扬光大。而在对待老人的问题上,由于西方许多国家的畜牧业、商业比较发达,更需要强壮、易动和勇于冒险做人,而人越老就越丧失这些特点,于是难以形成尊老的社会风尚,人们常常不愿谈论年龄、害怕衰老。

时代在发展,交流在加速,不同文化的相互借鉴在潜移默化地进行。如现在的中餐以开始注重食物的营养性、健康性和烹饪的科学性;西餐也开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发展。中外饮食礼仪文化将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补,从而被人们不断理解和借鉴、取长补短,使生活更加美丽多姿。

第二节中国饮食礼仪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富有特点的饮食

礼俗,发达的程度也各不相同。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之邦”、“食礼之国”。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中国人尚礼,推崇“民以食为先”、“民以食为天”。《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根据文献记载可以得知,在周时代,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以后是社会实践中不断得到完善,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筵席、餐饮上的礼尚

往来越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所接受,演变成各种合理的饮食礼仪与礼俗,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

一、座次礼

“排座次”,是整个中国礼仪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从古到今,因为桌具的演进,所以座次的排位也相应变化。总的来讲,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家席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左手边依次为2、4、6……右手边依次为3、5、7……直至汇合。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边为主客。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然后首席的左手边坐开去为2、4、6、8,右手边为3、5、7。如果为大宴,桌与桌间的排列讲究首席居前居中,左边依次2、4、6席,右边为3。、5、7席,根据主客身份、地位,亲疏分坐。

《红楼梦》描述贾府一次中秋赏月的宴饮活动,“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上门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家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圆围住”。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我国古代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当时的宴饮活动,不但座位安排很有讲究,“面东为尊”、“左为上”;而且迎接宾客要打躬作揖,席间宾主频频敬酒劝菜,筷要同时举起,席终“净面”后要端茶、送牙签等等,礼仪十分繁缛。现在是礼仪之邦,人们在宴饮活动中重视礼节、礼貌,几千年来已形成了文化传统,其中表现伦理美、形式美的一些规律,一直沿用到现在。

常见的现代家庭宴饮,座次安排灵活,总是以尊敬老人、尊敬师长、尊重宾客、爱护儿童为原则。台面碗盏布局,均衡匀称,主菜放当中,副菜围成一圈。宴会中贯穿这样的礼仪、礼节,并非是对吃的情趣的束缚,而是表现人们的道德文化修养,在饮食生活中体现一种形式美、伦理美、人情美。

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盘、碗、筷、匙几种。在正式的宴会上,水杯放在菜盘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手。筷子与汤匙可放在专用的座子上,或放在纸盘中。公用的筷子和汤匙最好放在专用的桌子上。酱油、醋、辣油等佐料应一桌数份,并要备牙签和烟灰缸。宴请外宾时,还应预备好刀叉,供不会使用筷子者使用。

二、上菜礼

礼产生于饮食,同时又严格约束饮食活动。不仅讲究饮食规格,而且连菜肴的摆设也有规则。《礼记·曲礼》中就有着宴会食序的记载,先是饮酒,再吃肉菜,而后吃饭的程序和现在大致一样。在有十六种菜肴的宴会上,菜肴分别排成四行,每行四个。带骨的肴放在主位在左边,切的炖肉放在右边。饭食靠在食者左方,羹汤则放在右边。切细的和烧烤的肉类放远些,醋和酱类放在近些。姜葱等佐料放在旁边。酒浆等饮料和羹汤放在同一方向。如果陈设干肉牛脯等,那就弯曲的在左,挺直的在右。上菜时,要用右手握持,而托捧于左手上;上鱼肴时,如果时烧鱼,以鱼尾向着宾客;冬天鱼肚向着宾客的右方,夏天鱼脊向宾客的右方。

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应按照下述顺序:

先上冷盘,后上热菜,最后上甜食和水果。宴会上桌数再多,各桌也要同时上菜。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鱼尾朝向正主位。

现在上菜的方式大体上有以下几种:一是把大盘菜端上,由各人自取;二是由招待员托着菜盘逐一往每个人的食盘中分让;三是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三 用筷礼

中国的筷子是十分讲究,“筷子”又称“箸《?》”,远在商代就有象牙制成的筷子。《史记·宋微子世家》中记载,“纣始为象箸”。用象牙做箸,是高贵的标志。做筷子的材料各不相同,考究的有金筷、银筷、象牙筷,一般的有骨筷、竹筷、木筷,现在有塑料筷。

中国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一桩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诺贝尔获得者李政道曾说:“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发明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这两根神奇的棍状物能施展出夹、挑、舀、撅等功能。比较起来,西方人大概到十六七世纪才发明了刀叉。日本的学者曾测定,人在用筷子夹事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有关联。因此,用筷子吃饭是人手巧,可以训练大脑使之灵活。

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人们对使用筷子也形成了一些礼仪上的忌讳:

一忌敲筷。即在等待就餐时,不能坐在餐边,一手拿一根筷子随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盏或茶杯。有人以为这种礼仪规范是跟乞丐讨食时才会用筷子敲打碗盆就成了饮食中的大不敬。

二忌掷筷。在餐前发放筷子时,要把筷子一双双理顺,然后轻轻低放在每个人的餐桌前;距较远时,可以请人递过去,不能随手掷在桌上。

三忌叉筷。筷子不能一横一竖交叉摆放,不能一根是大头,一根是小头。筷子要摆放在碗的旁边,不能搁在碗上。四忌插筷。在用餐中途因故需暂时离开离开时,要把筷子轻轻搁在这伙子上或餐碟边,不能插在饭碗里。中国从很早的时候起就有以食品祭祖的风俗,祭祖时,考虑到死人和活人不一样,活人用筷子进食时很方便,而死人已脱离躯壳,只有灵魂漂游在冥界,不再能自如地使用筷子。所以,祭品的碗盘上面才竖插筷子,而平常生活中如果将筷子竖插在碗或盘上,就算是犯了忌。

五忌挥筷。在夹菜时,不能把筷子在菜盘里挥来挥去,上下乱翻,遇到别人也来夹菜时,要有意避让,谨防“筷子打架”。

六忌舞筷。在说话时,不要把筷子当着刀具,在餐桌上乱舞;也不要在请别人用菜时,把筷子截到别人面前,这样做是失礼的。

横筷礼是指将筷子横搁在碟盘上,那是表示酒醉饭饱不再进膳了。如果筵席中暂时停餐,可以把筷子直搁在碟子或者调羹上。现在用膳时,即使先吃好的人,也不立即收拾碗筷,等全桌用膳毕再一起收拾,可以说这是古代横筷礼仪的延续,表示“人不陪君筷陪君”。

四 进食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与者是独立的个人,所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特征,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有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在内进行的,如家庭、某一社会团体内进

篇三: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传统饮食礼仪

2、学习培养文明的规范的传统饮食礼仪习惯

3、掌握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习惯

教学重难点

文明的规范的饮食礼仪常识

教学过程

中国人的饮食礼仪是比较发达的,也是比较完备的,而且有从上到下一以贯通的特点。《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中国至迟在周代时,饮食礼仪已形成为一套相当完善的制度。这些食礼在古代社会发挥过重要作用,对现代社会依然产生着影响,成为文明时代的重要行为规范。

一、宴饮之礼

有主有宾的宴饮,是一种社会活动。为使这种社会活动有秩序有条理的进行,达到预定的目的,必须有一定的礼仪规范来指导和约束。每个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规范化的饮食礼仪,作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行为准则。

汉族传统的古代宴饮礼仪,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门外;客至,至致问候,延入客厅小坐,敬以茶点;导客入席,以左为上,是为首席。

席中座次,以左为首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让菜,客人以礼

相谢。

宴毕,导客入客厅小坐,上茶,直至辞别。席间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规程。

现代的标准规程是: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八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侧上;上全鸡、金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二、待客之礼

如何以酒食招待客人,《周礼》、《仪礼》与《礼记》中已有明细的礼仪条文,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礼仪的具体内容。

首先,安排筵席时,肴馔的摆放位置要按规定进行,要遵循一些固定的法则。

带骨肉要放在净肉左边,饭食放在用餐者左方,调味品则放在靠近面前的位置;酒浆也要放在近旁,葱末之类可放远一点;还要注意摆放的方向,左右不能颠倒。这些规定都是从用餐实际出发的,并不是虚礼,主要还是为了取食方便。

再次,待客宴饮,并不是等仆从将酒肴摆满就完事了,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事情要做,要作引导,要作陪伴,主客必须共餐。陪伴长者饮酒时,酌酒时须起立,离开座席面向长者拜而受之。长者表示不必如此,少者才返还入座而饮。如果长者举杯一饮未尽,少者不得先干。

侍食年长位尊的人,少者还得记住要先吃几口饭,谓之“尝饭”。

虽先尝食,却又不得自己先吃饱完事,必得等尊长者吃饱后才能放下碗筷。少者吃饭时还得小口小口地吃,而且要快些咽下去,随时要准备回复长者的问话,谨防发生喷饭的事。

尊卑之礼,历来是食礼的一个重要内容,子女于父母,下属对上司,少小对尊长,要表现出尊重和恭敬。

三、进食之礼

饮食活动本身,由于参于者是独立的个人,,各个人都可能有自己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不同习惯。但是,饮食活动又表现出很强的群体意识,它往往是在一定的群体范围内进行的,在家庭内,或在某一社会团体内,使各个个体的人的行为都纳入到正轨之中。

进食礼仪,按《礼记·曲礼》所述:

“虚坐尽后,食坐尽前。”在一般情况下,要坐得比尊者长者靠后一些,以示谦恭;“食坐尽前”,是指进食时要尽量坐得靠前一些,靠近摆放馔品的食案,以免不慎掉落的食物弄脏了座席。

“食至起,上客起,让食不唾。”宴饮开始,馔品端上来时,作客人的要起立;在有贵客到来时,其他客人都要起立,以示恭敬。主人让食,要热情取用,不可置之不理。

“客若降等,执食兴辞。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如果来宾地位低于主人,必须双手端起食物面向主人道身,等主人寒暄完毕之后,客人方可入席落座。

主人延客祭,祭食,祭所先进,肴之序,遍祭之。”进食之前,等馔品摆好之后,主人引导客人行祭。食祭于案,酒祭于地,先吃什

么就先用什么行祭,按进食的顺序遍祭。

“三饭,主人延客食?(zì切成的大块)。然后辨肴,客不虚口。”所谓“三饭”,指一般的客人吃三小碗饭后便说饱了,须主人劝让才开始吃肉。

宴饮将近结束,主人不能先吃完而撇下客人,要等客人食毕才停止进食。如果主人进食未毕,“客不虚口”,虚口指以酒浆荡口,使清洁安食。主人尚在进食而客自虚口,便是不恭。

卒食,客自前跪,彻饭齐以授相者。主人兴辞于客,然后客坐。“宴饮完毕,客人自己须跪立在食案前,整理好自己所和的餐具及剩下的食物,交给主人的仆从。待主人说不必客人亲自动手,客人才住手,复又坐下。

当代的老少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都多多少少承继了古代食礼的传统。我们现代的不少餐桌礼仪习惯,都可以说是植根于《礼记》的,是植根于我们古老饮食传统的。

餐桌上的仪态

何时入席

如果你是客人,等主人示意你坐下时,才坐下。如果主人径自坐下而没有示意你坐在哪里,你就坐在最靠近他的位置。

如果你是主人,则以和缓的动手,指向某张椅子并对客人说:“请坐这里。”

自行取菜

自行取菜时明智的做法是,在第一轮的时候只拿少量的食物。暂停进食

当你暂停用餐,无论是要停下来喘口气、聆听别人的说话,或者离席去打电话,请把你的叉子和刀子向内带点角度,一左一右的斜放在盘子上。

酒桌上的礼仪.男人必学.女人必知

如果自己真不能喝,就别开第一口,端着饭碗夹了菜一边吃着去 如果确信自己要喝,就别装墨迹,接下来就是规矩了

规矩一:酒桌上虽然“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但是喝酒的时候决不能把这句话挂在嘴上。

规矩二:韬光养晦,厚积薄发,切不可一上酒桌就充大。 规矩三:领导相互喝完才轮到自己敬。

规矩四:可以多人敬一人,决不可一人敬多人,除非你丫是领导。 规矩五:自己敬别人,如果不碰杯,自己喝多少可视乎情况而定,比如对方酒量,对方喝酒态度,切不可比对方喝得少,要知道是自己敬人。

规矩六:自己敬别人,如果碰杯,一句,我喝完,你随意,方显大肚。 规矩七:自己职位卑微,记得多给领导添酒,不要瞎给领导代酒,就是要代,也要在领导确实想找人代,还要装作自己是因为想喝酒而不是为了给领导代酒而喝酒。比如领导甲不胜酒力,可以通过旁敲侧击把准备敬领导甲的人拦下。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