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西方的饮食礼仪

饮食礼仪2018-03-28 12:55书业网

篇一:中西方餐饮礼仪对比

中西方餐饮礼仪对比

在中餐和西餐以其各自的特点风靡全球的时候,关于两种餐饮礼仪的对比也开始逐渐吸引人们的眼球。两种饮食习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反映着东西方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演变出来的差异。从中餐和西餐不同的餐饮礼仪中,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种酝酿于文化中的不同之处。

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对比之处主要体现在用餐餐具,就坐礼仪,进餐礼仪,餐桌用语等方面。

第一,用餐餐具。众所周知,中餐餐具主要是筷子,而西餐餐具主要是刀叉。中国人自古追求“天人合一”,因此,在使用筷子的时候,由于筷子没有戳,刺等不雅的行为,而使筷子成为了人与食物之间一种和谐的媒介体,并且,此时的食物也不再是人类暴力之下的牺牲品。而西方人的刀叉则代表了对自然界的征服,这与他们的祖先以打猎为生的生活方式是分不开的。

第二,就坐。在进餐就坐时,中国人一般喜欢用圆桌,象征“合”,而且主宾为上,尊右卑左,而且古代中国几乎不允许女性参加重要宴席;在西方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男士要替位于自己右边的女宾客拉开椅子,以示对女士的尊重。

第三,进餐礼仪。关于这一点,中西方既有相同之处,也存在不同之处。相同之处主要有:吃饭,特别是喝汤的时候,不要发出响声。咀嚼时应该闭嘴;不要在餐桌前擤鼻涕或打嗝。如果打喷嚏或咳嗽,

应朝向一边,切忌对着客人,并要向周围的人道对不起;进餐时,始终保持沉默是不礼貌的,应该同身旁的人有所交谈。但是在咀嚼食物时不要讲话。即使有人同你讲话,也应咽下口中食物后再回答。

两种进餐礼仪的不同之处,则与两方长久发展所积累的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其主要体现在:

1·在中国,宴席上的长者或主宾是宣布宴会正式开始的人,如果长者或主宾没有动筷子,那么任何人的提前吃饭都是不礼貌的;而西方则是由女主人来宣布宴会开始,这也是西方国家尊重女性的一种体现。

2·中国人喜欢一群人共同吃一桌子菜,显得亲近;西方人都是每人一份,互不影响。中国人吃饭喜欢热闹,而西方人喜欢安静,幽雅的用餐环境。

3·中国人的宴席上讲究“无酒不欢”,每逢宴席必定要喝酒,一个人酒喝得多少代表了这个人今天宴会上的心情;而西方人则很少大肆饮酒,酒基本上都是作为某些菜的配餐一同端上的。

第四,餐桌用语。在进餐时,说话是一门学问。中国人讲究委婉含蓄,西方人大都直白简单。这就直接导致我们需要学会“看人说话”。比如说,在中国,为了表示礼貌,习惯上会一再劝客人多吃点,而中国人往往是“言不由衷”,明明肚子饿,嘴上却说:“我饱了,不用了。”;直到主人一请再请,才慢条斯理地“恭敬不如从命”;西方人可没有这么好的耐心,如果你说“饱了”,他是一定会当真的,根本不给你留客套的机会,他们会充分尊重你的“个人意志”。还有,

在进餐期间,如果客人夸赞主人家的厨艺精湛,西方人会回答“谢谢”,而中国人可能会说“哪里哪里,做的不好,随便吃点”。

此外,关于中西方餐饮礼仪的差异,还体现在饮食对象的差异上。 西方人认为菜肴是充饥的,所以专吃大块肉、整块鸡等“硬菜”。而中国的菜肴是“吃味”的,所以中国烹调在用料上也显出极大的随意性。西方人在介绍自己国家的饮食特点时,觉得比中国更重视营养的合理搭配,有较为发达的食品工业,如罐头、快餐等,虽口味千篇一律,但节省时间,且营养良好。有人根据中西方饮食对象的明显差异这一特点,把中国人称为植物性格,西方人称为动物性格。

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这种差异又衍生出了不同的饮食习俗和餐桌礼仪。在这一方面,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从哲学角度来看,就是感性与理性的交流碰撞。

西餐与中餐一样, 是一种饮食文化, 是文化必然就会有传播和交流,尽管不同的社会历史,不同的民族文化和不同的地域特征,造就中西方迥异的饮食背景,也形成了不同的餐饮礼仪,但从本质上讲,“吃”的内涵并不会因为这些差异而改变,讲究品种多样,营养平衡,搭配合理,重视健康已成为中西方饮食科学的共识,这是中西方饮食文化交流融合最重要的基础。只有交流,才可能了解,才有可能发展。而通过对两种餐饮礼仪的对比,更好地学习餐饮礼仪,则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不同的文化,增进交流,促进发展。

篇二: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餐桌礼仪的对比

摘要: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存在着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多样性的特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影响交际结果的因素。从跨文化的角度揭示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的差异与不同,可以使人们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探究其文化底蕴,提高跨文化意识。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饮食文化;餐桌礼仪;文化差异

进入2l世纪以来,跨文化交际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由于地区差异,不同的民族、国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也是跨文化交际中非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及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及其渊源,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讲,不仅能增加对所学语言文化的理鹪,更能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功率,避免因为不恰当的方式或行为造成误解和交际障碍。

一、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

1.理性的西方人更多关注的是营养与生存

中西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是关注的重点不同,即“营养”和“美味”两者孰轻孰重的问题。在西方国家,饮食大多仅仅作为一种生存的必要手段和交际方式。西方饮食是一种理性观念,不论食物的色、香、味、形如何,营养一定要得到保证,西方烹调讲究营养而忽视味道。他们拒绝使用味精,认为其是既不营养又有副作用的化学产品;生吃的蔬菜,不仅包括西红柿、生菜,甚至是洋白菜、西兰花。因而他们的“色拉” 有如一盘饲料,使我们难以下咽。虽然现在的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蔬菜爆炒加热后会丢失一部分维生素,生吃则避免丢失,可还是宁愿选择前者,因为习惯使然,更是因为味道确实好多了。

2.感性的中国人追求的是美味和享受

在中国,民间有旬俗话: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味道是烹调的最高准则。在中国人的眼里,“吃”远不单纯是为了饱,也不是为了营养,有时吃饱了,还要吃,这是因为受不了“美味”的诱惑而尽情进行味觉享受。但在西方的理性饮食观看来,这种超负荷的饮食不仅造成浪费,而且危害人体。尽管中国人讲究食疗、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滋补,但我们的烹调却以追求美昧为第一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破坏,因此营养问题也许是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

3.西方烹调遵循的是规范与科学

西方人强调科学与营养,因此烹调的全过程都严格按照科学规范行事。菜谱的使用就是一个极好的证明。西方人总是拿着菜谱去买菜,制作菜肴,但相比起来,还是一个非常机械的东西,而这导致了西餐的一个弊端——缺乏特色。当人们身处异地想品尝当地美食时,肯定是不会有人选择肯德基或麦当劳之类食品的。另外,规范化的烹调甚至要求配料的准确,调料的添加精确到克,烹调时间精确到秒。由于西方菜肴制作的规范化,使其毫无创造性。令西方人不能理解的是,中国烹调不仅不追求精确的规范化,反而推崇随意性。翻开中国的菜谱,常常发现原料的准备量、调料的添加量都是模糊的概念。而且中国烹调中,不仅讲究各大菜系要有各自的风味与特色,即使是同一菜系的同一个菜,所用的配菜与各种调料的匹配,也会依厨师的个人爱好特点有变化。同样是一道“麻婆豆腐”,为四川客人烹制和为苏州客人烹制,所用的调料肯定是不同的。而在西方,一道菜在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季节面对不同的食者,都毫无变化。

4.崇尚自由的西方人重分别与个性

在中西饮食文化之中也明显体现出这种“和合”与“分别”的文化特征。西菜中除少数汤菜,正菜中各种原料互不相干,鱼就是鱼,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是在盘中进行的,这体现了“西方重分别” 的社会文化。这种重分别的社会文化同样体现在用餐方式上。西方人奉行的是分餐制,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西方流行的自助餐形式更是各吃各的,缺少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

5.向往和谐的中国人重和合与整体

中国人一向以“和” 与“合”为最美妙的境界,音乐上讲究“和乐”、“唱和”,医学上主张“身和”、 “气和”,希望国家政治实现“政通人和”。称美好的婚姻为“天作之合”,而当一切美好的事物凑集在一起时,我们将其称誉为“珠联璧合”。而这种“和合”的思想体现在烹饪上就反映为“五味调和”。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中国人把做菜称之为“烹调”,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因此中国人烹调不是“1+1=2”那么简单,而是应该等于“3” 甚至更多。

总之,中西饮食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差异,当然,这些差异都具有相对性,几千年来的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也促成中西方的饮食文化的不断融合。全球化态势下的跨文化交际使得多样的饮食文化不断的互补与兼容。今天,享受东西方各具特色的饮食已成为当代人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情。我们在大街上随处可见法式大餐、肯德基等西方的舶来饮食,而中国菜馆也开遍了全世界。

二、餐桌礼仪方面的差异

饮食文化、餐具、进餐方式以及一系列的餐桌礼仪等则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样式和文化取向。现代社会礼仪无处不在,用餐不单是满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经验。而中西方在餐桌礼仪方面的要求也有许多差别,了解了两者的不同防止失礼于人。

1. 餐桌气氛上的差异

总的来说是西方餐桌上静,中国餐桌上动。西方人平日好动,但一坐到餐桌上便专心致志地去静静切割自家的盘中餐。中国人平日好静,一坐上餐桌,便}舀滔不绝,相互让菜,劝酒。中国人餐桌上的闹与西方餐桌上的静反映出了中西饮食文化上的根本差异。

2.餐桌举止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在出席各种正式的会餐时也是比较讲究的,但是在现代风俗变迁和发展中,有进步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有对传统文化习俗的违背。比如就餐时的衣着,要远比过去随意多了,可着中山装、夹克或西服等,这也正体现了传统文化的变迁和发展,(转 载 于:wWw.zAIdian.cOM 在 点 网)这正是中西方文化融汇,相互发生正迁移作用最好的例证。

当今许多西方人,尤其是美国人不喜欢吸烟或喝酒,许多人也不喜欢别人在他们的住处吸烟喝酒。而在当今的中国,许多人既吸烟又喝酒,有一种社会怪现象似乎是“不吸烟不喝酒” 就无以社交。所以在中国的餐桌上依旧存在吞云吐雾、烂醉如泥的“陋习”,尽管他们知道这有伤风范,但依旧不能禁绝之。想必这就是文化迁移和发展的不完全性、不彻底性的表现,我们有必要在正确理解和认识文化现象的基础上,不断推动人文文化的发展,提高民族人文素质。

3.座位的排序

中西都讲究正式的宴请活动的坐次安排。中国人传统上用八仙桌。对门为上,两边为偏座。请客时,年长者、主宾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顺序坐偏座。西方人请客用长桌,男女主人分坐两端,然后在按男女主宾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对于餐桌的规矩,西方人进餐用刀叉,中国人用筷子。当然刀叉和筷子的用法都有各自的规矩。

通过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以及中西方餐桌礼仪的比较,不仅仅反映了各地的文化传统,还折射出不同民族心理、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社会关系、:往会礼仪和社会风俗等方面,即西方文化主张个人荣誉、自我中心、创新精神和个性自由,而中国文化主张谦虚谨慎、无私奉献、中庸之道和团结协作;西方人平等意识较强、家庭结构简单;而中国人:等级观念较强,家庭结构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多为四代同堂等。

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文化障碍而导致的信息误解,甚至伤害对方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善意的言谈会使对方尴尬无比,礼貌的举止会被误解为荒诞粗俗。因此,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

差异,研究 正确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对比研究过程中,各自的优、缺点显而易见。这种研究有利于文化的正迁移作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而促进本民族语言、人文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SAMOVAR,1.A,跨文化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篇三: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差异

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差异

一、引言

食物在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饮食和文化紧密联系,不同国家的饮食文化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中的饮食文化主要指汉民族的饮食文化;西方的饮食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尤英、美国家的饮食文化。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饮食礼仪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笔者相信,对中西方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进行比较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文化的深层次原因,而且能提高我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本文中谈到的中西方饮食礼仪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不同的餐具、时间取向和座位安排。

二、不同的餐具:筷子与刀、叉

(一)人与自然的关系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导致了人类不同的欲望、态度和行为(Samovar et al.,2000:75)。换句话说,对自然的文化取向影响着人们对待自然和安排日常活动的方式。中西饮食礼仪差异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中西方国家使用不同的餐具:筷子或刀、叉。很明显,选择不同的餐具绝不是出于偶然,而是不同文化取向的反映。根据克拉克洪的观点,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三种不同的文化取向:(1)认为人类屈服于自然;(2)认为人是自然固有的一部分;(3)人类凌驾于自然之上(Neuliep,2000:104)。奉行第一种价值取向的人们被认为是生活在全能的大自然的支 配之下的,大自然则被认为是占支配地位的、人类所不能控制的力量。第二种价值取向认为人们应该尽可能地与大自然和谐相处(Samovar et al.,2000:76)。第三种价值取向则迫使人们征服自然并且利用自然的力量为人类服务(同上),奉行这种价值取向的人们认为人脱离于自然而且有力量甚至有权力尽可能地支配自然。

(二)中国饮食文化中的筷子

如上所述,中国属于第二种价值取向的国家。事实上,从古代起,中国就奉行这种价值取向并将之付诸实践。简言之,正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人对待宇宙或自然的传统态度是“天人合一”(贾,1997,59),在这种价值取向下,中国人行事时力求与自然平衡,尽量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强烈反对并尽量避免攻击或侵略。在中国,使用筷子的人们因为没有刺、戳的不文雅行为而显得比较优雅、有教养,他们对待食物的态度也显得文雅、温和。著名的法国文学批评家罗兰·巴特曾经谈到筷子的使用,他说,筷子不像刀叉被用来切、刺或戳食物,因此食物不再是人类暴力下的牺牲品而变成了人们通过筷子和谐传递的物质(刘,2002:74)。事实上,在这种意义上,筷子已经成为人与食物之间文雅的媒介,而且它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的关系。

(三)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刀、叉

克拉克洪的第三种价值取向在许多西方国家得以体现,在这些国家,人们相信自然界是要被人类控制、驯化和征服的(Neuliep,2000:105)。由于生态或历史的原因,许多西方国家的祖先靠打猎为生。肉就成了人们的基本食物来源并逐渐成为了人们的主要食物。为了在严峻、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人们必须擅长狩猎即使用如刀、叉、剑、矛等武器与动物搏斗或杀死动物,这就导致了他们侵略与冒险的性情。与筷子相比,刀叉代表着暴力、残忍和对食物的毫不掩饰的毁坏。事实上,西方国家的饮食方式体现的是人类对自然界的征服。因此,在整个进食过程中,西方人不停的切、刺、戳,这在某种程度上再现了他们残忍的搏斗或杀戮。虽然人类早已摆脱了野蛮状态步入了文明时代,现在刀叉仍然被作为传统的餐具,提醒我们古代人猎取食物的艰难以及人与自 然分离的状态。

三、不同的时间取向:迟到与准时

(一)单向计时制与多向计时制

对大家来说,守时似乎是一个普遍的观念。然而,正像跨文化交际学讨论的其它问题一样,不同

国家的人的时间观念和时间使用因其文化而不同。换句话说,不同文化中,人们的时间观念大不相同。即使在同一种文化背景下,不同活动中人们的时间观念会不同。爱德华·霍尔指出,文化按以下两种方式安排时间:单向计时制或多向计时制(Hall,1989:46)。他还指出,单向计时制是西方欧洲国家和美国的特征,而多向计时制则是亚洲、非洲、和拉美国家的特征。同时,霍尔还认为这两种时间取向是不相容的。因此,实行单向计时制和实行多向计时制国家的人们会发生误会或冲突。正像霍尔描述的那样,“尤其令美国人痛苦的是实行多向计时制国家的人们处理约会的方式,他们的准时和美国的人的准时完全不同,多向计时制文化中的事情似乎处于一种不断波动的状态。没有什么事情是固定或确定的,尤其是关于未来的计划,甚至很重要的计划在将要实施时也可能会有变化”(Hall,1989:47)。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迟到与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准时是揭示单向计时制与多向计时制之间差异的最常

见的例证。

(二)中国饮食文化中的迟到

由于中国属于实行多向计时制的国家,中国人在参加宴会活动时通常会比安排的时间晚一些。通常,他们会迟到半个小时或更长时间。为了填补这段“空白”时间,人们安排了一些娱乐活动比如玩牌、聊天等,并提供茶水、瓜子或各种各样的糖果以供那些早到的人消磨时间。主人和客人对迟到现象都习以为常,并不把这种有意或无意的迟到看作是不礼貌的行为或对邀请的不尊重。有时,主人甚至会故意把时间定得早一些以给客人的迟到提供更多的空间。然而,这种时间取向并不总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随着跨文化交际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年轻人逐渐受到西方国家单向计时制的影响,开始欣赏并遵守准时的规则。

(三)西方饮食文化中的准时

与中国人不同,实行单向计时制的文化中的人们会遵循准确的时刻表。时间一经确定很少变动。通常,在参加正式宴会或赴约时,每个人都应该准时到。有时,人们迟到一会儿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超过十分钟,否则他们的行为就会被认为不恰当或对主人和客人的冒犯。在美国,如果有人迟到了20 分钟,他就必须道歉。如果他迟到的时间超过30 分钟,他就会被认为不礼貌或者遇到了紧急突发事故。总之,单向计时制文化中的人们如果违反了准时的规则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贾,1997:134-135)。

四、不同的座位安排

事实上,人们的位置观念不是先天继承的而是在成长的文化环境中获得的。因此,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位置的需求、关于位置的交际规则以及位置体现的价值观念都会不同。座位安排只是一个例子。事实上,正如萨姆瓦所指出的,文化甚至影响到座位安排的方式和意义(Samovar et al.,2000:165)。因此,座位安排反映了不同社会对社会地位和座位所反映的人际关系的不同理解。关于宴会中的座位安排,中西方国家之间存在两个主要差别:南、北与左、右;男士优先与女士优先。

(一)南、北与左、右

在中国,宴会中面南的位子通常被认为是最尊贵的位子,而面向北的位子相对卑微一些。这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联系。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与大臣议政时总是面南背北而坐。另一方面,大臣觐见皇帝时总是面向北。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南”这个词在中国人心目中才被提升到较高的位置,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权力以及地位。因此,在正式的宴会上,面南的座位会留给受人尊敬的或有权势的人。__然而,在西方国家,情况则完全不同。古代,一个人在刺别人时通常会右手持匕首。只有当客人被安排坐在主人左边时才不方便被人行刺,而有利于主人阻止刺杀以保护客人。(毕,1999:86)。因此最尊贵的客人被安排在主人左边。现

在,西方人在安排宴会上的座位时考虑最多的是心理的需要而不是身体的安全,这就导致了这样一个规则,主人右边的位子比他左边的位子更尊贵些(同上)。

(二)男士优先与女士优先

关于正式宴会上男士和女士的座位安排,中国和西方国家遵循各自的原则。在中国尤其是在古代,在任何正式的宴会上几乎找不到女士,这与中国的男人主宰社会的传统观念相符合。因此,根本没有必要考虑女士的座位安排。今天,虽然女士出现在正式宴会上已被人们普遍接受,虽然西方的“女士优先”的原则已被逐渐接受,在许多社交场合中国的女士仍然喜欢和女士坐在一起。而且,当尊重老人的原则和“女士优先”的原则相冲突时,大多数中国人会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 (杜,1999:201)然而,在西方国家,“女士优先”的原则是人们的传统观念和重要的行为方式。这个原则的根源可以追溯到许多西方国家主要宗教和世界观—基督教。在基督教中,耶稣的母亲,圣母玛利亚备受推崇和尊敬。基督教认为尊重妇女的观念和行为是一种高贵的美德。在十二和十三世纪时期出现了一个特殊的阶层,其实阶层。在骑士和他们的显赫地位的影响下,骑士创立了一套社会行为方式,被称为骑士风度。在西方从古代的宴会上就能看到女士一点不足为奇。然而,有一点与中国不同的是,西方国家的妇女在宴会上通常会分开就坐,这反映出男女之间的平等。

五、结语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国家的饮食文化差异,中西方国家的饮食礼仪存在很大差异。笔者相信,对中西方国家饮食文化中的饮食礼仪进行比较,可以帮助我们增强跨文化交际的意识,使我们认识到宽容、理解以及尊重文化差异对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至关重要。另一方面,尽管中西方饮食礼仪存在差别,随着文化全球化的发展,这两种不同的文化正在相互融合。在理解和尊重文化差异的同时,我们应该适应文化全球化的趋势,与时俱进,成熟地应对跨文化交际中的各种问题。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