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辛弃疾导学案 [1500字]

历史典故2018-10-10 09:08书业网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学习目标】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经历、思想、词风特点及诗作的背景和内容。

2、感悟辛弃疾词的豪放风格,体会诗人的情感。

3、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词人的丰富形象及作品的抒情方法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及诗词鉴赏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1.熟读成诵,品味诗词语言。

2.明确词中感情,深刻理解词人无路请缨的悲愤心情。

难点:1.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和典故的内涵。

2.体会词人感情,并感受其形象。

第一学时

【知识导学】

一、作者简介

辛弃疾(1140——1207),________(朝代)词人,字________,号_________,山东历城人。史上伟大的_________派词人、 爱国者、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也天生一副英雄相貌。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_________”。 史上与李清照并称“___________”。 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其词题材广泛,善于熔铸典故,以文为词;词风以豪放为主;著有词集《_________________》。

二、相关知识

(一)用典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言简意赅,以一当十。

(二)辛词名句积累

1、少年不识愁滋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3、明月别枝惊鹊,_____________________,稻花香里说丰年,________________。 七八个星天外,____________________。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4、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5、众里寻他千百度,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6、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7、____________________,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灸,_________________。沙场点秋兵。马作的卢飞快,___________________。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_________________!

8、我志在寥阔,畴昔梦登天。

9、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10、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基础演练】

(一)、通读全词,结合注释,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

遥岑( ) 玉簪( ) 螺髻( ) 鲈( )鱼 堪脍( ) 倩( ) 揾 ( ) .......舞榭( )狼居胥( ) 佛狸祠( )( )( )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遥岑远目:

玉簪螺髻: 断鸿:

风流: 脍:

北顾: 倩:

可堪: 揾:

烽火扬州路:

【合作探究】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写作背景

辛弃疾于绍兴十年(1140)生于被金人占领的山东,这时距北宋的败亡已13年。辛弃疾21岁时,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他乘机聚集成两千人的队伍,起义抗金。接着又率众投奔南宋王朝。《水龙吟》作于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建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时年35岁。这时,他自江北率领人马来到南宋已有十多年了,却一直没有受到朝廷的重用。那是因为他有着几种特殊的身份,使得朝廷对他不能信任:一、他是仕金官员的后代;二、他曾参加过农民起义军;

三、他是个意志坚决的主战派。辛弃疾这三重身份,都触犯了当权者的忌讳。所以,朝廷只给他一些地方官当当,决不肯让他带兵去抗金复国。在这种境遇下他深感受压抑,内心充满了愤懑不平。当为了消愁解闷而登上赏心亭时,面对着大好江山,反而是无限感慨涌上心头,遂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抒情词。建康(今江苏南京)是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都城。赏心亭是南宋建康亭上的一座亭子。据《景定建康志》记载:“赏心亭在(城西)下水门城上,下临秦淮,尽观赏之胜.”

一、赏析上片:

1.词的上片,以写景开端,作者描绘了哪些自然景物?这些景物描写,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融入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2.上片的最后一句作者用了两个动作来表达内心的情绪,能说说这两个形体语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吗?

二 赏析下片:

提示:下片抒情。作者运用了几个历史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抒发了自己内心的孤寂与忧愁。

3. 作者写了哪几个典故?

4.“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5.作者用了哪几个动作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绪?

6.通读全词,结合作者的经历,分析词中所抒发的“登临意”是怎样的思绪?

三、总结本词典故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第二学时

【学习目标】

1、理解《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运用典故,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

2、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写作背景】

开禧元年(1205),作者时年66岁。这之前,辛弃疾因政敌的弹劾而被罢官。先后被闲置达八年之久!直到嘉泰三年(1203)又被朝廷召人京师,并派他出任镇江知府,这首词便是在镇江任上所作。这时宰相韩侘胄想用北伐做幌子来笼络时人,以提高自己的威望,扩大自己的权势。辛弃疾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镇江任职的。他本以为到这里能有所作为,可以积极备战练兵,积蓄军事实力,准备北伐。但很快他便发觉了韩侘胄是为了邀功,只想草率出兵;而朝廷则毫无北伐复国之意。于是作者深感失望和气愤!他登上了北固亭时,联想起历史上这里的人和事,再回忆自己的经历,并对照自己的现实处境,更加感到悲愤不平!便以怀古为名,借用历史典故,把自己的一腔怒气和怨恨尽情地在这首词中发泄了出来。

1、全词有哪些典故?

2、思考典故一:上阕中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寄托了什么情怀?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3、思考典故二:刘义隆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望敌军而仓皇失措。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4、思考典故三:诗人写佛狸祠下的迎神赛会的一幕景象,是什么心情?

5、思考典故四: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上片借孙权和刘裕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片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片忠心,并表示自己不被朝廷所用的激愤。

【体会情感】

同是登临,同是用问句结束,两首词分别表达了词人怎样不同的心境?

【小结】

辛词无论从内容和艺术表现来说,都丰富而多采。在不同的题材下,表现了不同的风格与情调。有时豪迈奔放,慷慨激昂;有时委婉清新,情味深永;有时诙谐嘲戏,趣味横生。特别是他的爱国词章,忧思悲壮,都是发之于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止是真挚动人,而且热情澎湃,给人们精神上以强烈的感染力,引起人们奋发有为的心情,是我国抒情诗中最可珍贵的遗产之一。

【拓展延伸】

阅读下面这首辛弃疾词,完成题。

西 江 月 遣 兴

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注释】遣兴∶遣发意兴;觉:觉悟;信着:随便写;何如:怎样。

全词三见“醉”字,这“醉”中隐含着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辛弃疾词两首》答案

第一学时

作者简介

南宋 幼安 稼轩 豪放 苏辛 济南二安 稼轩长短句 辛词积累

1、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却道天凉好个秋

3、清风半夜鸣蝉 听取蛙声一片 两三点雨山前

5、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7、醉里挑灯看剑 五十弦翻塞外声 弓如霹雳弦惊 可怜白发生! 合作探究

1、明确:长天、秋水、远山、落日、断鸿

“一切景语皆情语”,“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情。 营造出苍凉空阔的意境;诗人融情入景,表现出江南游子的愁恨,怀念中原,报国无路。

2、明确:“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一句。“把吴钩看了”,借吴钩闲置身旁,烘托出词人虽有沙场立功的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阑干拍遍”表示胸中那说不出来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形象地表现出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3、明确:①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西风风来,很想吃家中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便弃官还乡。

②三国时许汜不关心天下大事,只想买田置产。

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

4、写辛弃疾自伤不能实现理想,又叹无知己,得不到同情与慰藉的孤寂。抒发作者内心的孤独与痛苦。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5、明确:看、拍、会、登

“吴钩”本是战场杀敌之锐器,现在却闲置身旁,烘托词人空有满腔雄心壮志,却是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

“栏杆拍遍”是胸中说不出的抑郁苦闷之气,借拍打栏杆来发泄,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

“无人会、登临意”感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却无人是知己。

6、明确: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愿望和对于自己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处境的悲痛和愤慨。

第二课时

1、明确:孙权 刘裕 仓皇北顾 封狼居胥 佛狸祠 廉颇老矣

2、明确:孙权: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刘裕: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几次大举北伐。

共同点:建功立业,令人仰慕。

表达自己力主抗金和恢复中原的伟大抱负,同时借古代帝王来讽刺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无耻行径。

3、明确: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准备,不能草率行事。用刘义隆典:以史为鉴 告诫今人。

4、明确: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表达了自己的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就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表达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5、明确:以廉颇自况,虽64岁仍想为国效力:可当政者不接受他的建议,又有小人挑拨,他感到悲愤,担心像廉颇一样被弃置不用。抒写了自己虽有远大抱负,而朝廷却不重用,壮志未酬的苦闷。而这正是全诗的主旨。

【体会情感】

明确:《水龙吟》正值壮年的词人,慷慨激愤,拍遍栏杆,忧愤难泄,恨恨地唱出:“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搵英雄泪?”英雄无泪,只因未到伤心处,辛弃疾却黯然流泪,那是因为他的心在滴血!词人为山河破碎、朝廷偏安贪逸而愤激落泪。为自己飘零失所、年华流逝而伤感落泪。为壮志难酬、且又无人理会而寂寞落泪。

《永遇乐》步入晚年的词人,屡遭打击,空怀抱负,雄心不死,渴望听到:“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已经到了这样的地步,辛弃疾仍不心死,做着英雄的“梦”,他做寻觅孙权的梦,是因为时无英雄;他做刘裕业绩的梦,是因为南宋萎靡,难成大器;他做元嘉草草败绩的梦,是为警戒时人,不要重蹈覆辙;他梦见中原的烽火,是因为他伤时忧国;他梦见廉颇待诏,是希望自己虽老也能重用,一展夙愿。然而,梦终归是梦,辛弃疾心里也十分清楚,留给他的只有无尽悲痛。抗敌救国的热情,壮志难酬的激愤

【拓展延伸】明确:因其力主抗金而不为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借酒消愁,免得老是犯愁。又由于社会现实的黑暗而忧心忡忡,满腹牢骚和委屈,不便明说而又

砂河中学自主探究学案

年级: 高一 学科:语文 学科组长:郭志强 执笔教师:王琛 学习课题: 辛弃疾词两首 日期:2014/5/26 不能不说,所以,只好借用这种方式,来畅快淋漓地宣泄他的真情实感。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