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甘肃农业十二五规划

农村农业工作计划2018-10-13 08:40书业网

甘肃农业十二五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条件

一、发展基础与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是甘肃农业发展最快、成效最显著的时期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部的精心指导下,全省上下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这一中心任务,按照“抓重点、强基础、保安全、促发展”的工作思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上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狠抓各项措施落实,全省农业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全面完成了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十二五”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发展基础。

1.农民增收渠道逐步拓宽,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十一五”时期,全省各地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开辟农民增收新途径,拓展农民增收新领域,培育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特别是从2008年起,省委、省政府启动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民收入2009—2010年首次超过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收入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现金性收入中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比例大幅提高。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1980元增加到3425元,年均增长11.58%,提前两年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提升。2010年,全省农业增加值达到575亿元,比2005年增加266.94亿元;全省粮食总产958.3万吨,连续7年增产,提前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目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4.7%,较2005年提高5.4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量142.27万吨,水产品产量1.23万吨,蔬菜总产量1208万吨,分别比2005年增长22%、12 %、32 %;全省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990万亩,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显著增强,基本满足了全省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马铃薯、苹果、蔬菜、牛羊肉等鲜活农产品年调出量达1000万吨以上。

3.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全省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以定西为主的马铃薯种薯及商品薯生产基地,河西走廊杂交玉米、瓜菜制种基地,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泾河流域、渭河流域、

徽成盆地五大蔬菜优势产区,定西、陇南为主的中药材生产基地,平凉、庆阳、天水、陇南为主的苹果生产基地;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程度大幅提高。2010年底,全省特色优势作物种植面积达2700万亩,比2005年增加470万亩。已初步形成1000万亩马铃薯、580万亩蔬菜、250万亩中药材、140万亩玉米制种、430万亩苹果和110万亩酿酒原料的种植规模;49个牛羊产业大县,肉牛存栏354万头、肉羊存栏1602万只,草食畜增加值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比重稳步提高;全省拥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36家,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4%,农民专业合作社4800个,带动农户47.5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的能力显著增强。

4.农业适用技术推广成效显著,公共服务能力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牛、羊、猪、鸡等畜禽良种化程度分别达到73%、77%、85%和95%;全膜双垄沟播、测土配方施肥、灌区农田高效节水等一批先进适用农业技术的集成推广,促进了农业科技水平的提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增强。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年度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以上,年增产粮食120万吨以上。设施农业得到较快发展,产出水平明显提升;草食畜牧业快速发展,畜禽规模化养殖占全省总饲养量40%以上;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初步建立,应急防控能力明显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高,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蔬菜、畜、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5.农业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改造中低产田155.3万亩,新修梯田49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17万亩;实施的动植物良种工程及疫病防控体系、农村能源、退牧还草及游牧民定居工程等一大批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项目,使农业基础进一步改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和农业综合执法试点逐步扩大,农业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进,兽医、种子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稳步推进。

(二)基本经验。

1.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是确保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前提。农业工作综合性很强,涉及面宽,组织协调难度大。“十一五”期间,各级党委把农业放在突出位置,从省到县普遍设置了农村工作领导机构,切实加强了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中央连续出台7个1号文件、制定了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的“三农”扶持和保护

政策,组织实施了促农增收“六大”行动和扶贫攻坚计划,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农村贫困面明显下降,有力地推动了全省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2.坚持深化对省情的认识,是推进农业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十一五”期间,全省上下不断深化对省情的认识,坚持顺应天时,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面向市场需求,突出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全膜玉米及马铃薯种植面积双双突破1000万亩。草食畜牧业迅速发展,初步走出了一条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发展路子,培育出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使全省农业发展的水平和层次进一步提升,农业的特色优势和产业经济优势更加凸显。

3.坚持持续增加农业投入,是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各地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种农业补贴政策,落实中央和省级各类补贴76.87亿元,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转移性收入,也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大农业项目谋划与申报争取工作,落实中央农业基本建设投资38.5亿元,使农业发展和农村居民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草原等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省级整合专项资金,强力推进“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使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增长步入快车道。

4.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是提升农业发展水平的根本出路。通过加大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科技攻关,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使农业的发展潜力得到进一步挖掘,农业发展方式开始转变,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得到发展。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领域进一步拓展。

5.坚持创新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基本动力。在坚持土地集体所有权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长期不变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和促进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农业的经营水平和层次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

甘肃农业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一五”时期的快速发展,已经历史性地解决了吃饭问题。同时,在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生态和气候资源多样性的优势,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农业特色优势初步显现,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得到有效发挥。但由于历史和自然原因,农业的基础条件

依然薄弱,农业劳动生产率仍然较低,农业的抗风险能力依然不强,现代农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十二五”期间,将是推进甘肃农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统筹谋划,扬长避短,充分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加快发展。

(一)有利条件。

1.农业发展的环境将不断优化。国家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指导“三农”工作的政策理论体系与措施日益完善。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建设甘肃省循环经济示范区以及支持关中—天水经济区、藏区、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搞好“三农”工作的行政推动力进一步增强。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力量不断加强,齐抓共管“三农”工作的合力已经形成,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证。

3.农产品刚性需求稳定增长。随着工业强省战略的深入实施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的关联度、城乡统筹的能力和力度将进一步增强,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提供了更大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要求,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4.发展特色农业的区位优势明显。甘肃深居西北内陆,地形狭长,地貌形态复杂,气候类型多样,特别是气温差别大,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隔离条件好,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各地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面向市场,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全省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基础条件不断改善,初步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特色产业发展路子,为进一步提升特色农业产业综合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不利因素。

1.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仍然薄弱。甘肃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降水稀少,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严重短缺,干旱等自然灾害频发多发。近年来,灌区改造和小流域治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小型农田基本建设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全省70%的耕地是山旱地,受自然条件影响大,生产水平长期低而不稳。近年来,中东部全膜覆盖技

术推广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土地立地条件差的基本面貌没有大的改变。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草原生态退化、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尚未得到有效遏制,农业生态保护任务艰巨。

2.农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十一五”以来,在中央惠农政策和省级产业扶持政策的推动下,尽管全省从总体上而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步伐明显加快,主导产业、特色产业优势日趋明显,河西走廊农业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局部地方已向现代农业发展迈进。但广大中东部地区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发展依然缓慢,传统农业比重大,农民收入水平低,而且差距仍在扩大,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较大。

3.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服务水平较低。“十一五”以来,农业产业化、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虽然较快,但总量少,服务单一;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力还不够强,与农民的利益联接机制还不够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还比较低;农产品发展层次低,品牌建设滞后,市场认知度不高,运输成本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村金融发育迟缓,企业和农户融资渠道窄,融资困难。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和输转,农业劳动力的季节性、结构性短缺问题日益突出。更为严峻的是农村劳动力总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老人、妇女成为农业生产劳动的主要力量,使农业科技知识普及难度加大,培养新型农民及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艰巨。

4.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十一五”期间,特别是近三年来,全省农民收入增长虽然较快,但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2946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3.8%,而且省内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差距还在拉大;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农村贫困面大,扶贫开发任务艰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难度大。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跌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多,自然灾害对种养业的约束加剧,重大疫情不断发生,农业生产的风险难以掌控,农民经营性收入增长难度加大;外出务工农民就业技能不高,工资性收入增长乏力;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长有限。

第二章:发展思路、原则与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发展现代农业为主题,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产品市场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

基本任务,立足省情,发挥优势,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产品,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积极发展设施高效种植、畜禽水产设施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创建农产品知名品牌,开拓农产品新的市场空间,大力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业,积极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强化基础,保障有效供给。

必须毫不松懈地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改善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提升农业装备水平,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及自然灾害的能力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

(二)坚持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

推动产学研结合,提高对农业科技成果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再创新能力。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力争在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关键环节上取得突破;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培训与推广,着力提升农民科技素质和应用转化能力,不断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三)坚持突出特色,促进区域发展。

立足特色资源,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进一步优化农业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布局,做大做强特色优势产业,做精做优特色优势产品;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培育骨干龙头企业,聚集产业规模,促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提升产业层次;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休闲观光农业,拓展农业功能。

(四)坚持保护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以草原为重点的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和旱作农业,同步推进循环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坚持市场导向,尊重农民意愿。

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和指导农民开展生产经营,尊重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确立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通过政策引导、项目和资金扶持,调动农民发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生产积极性。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业产业化水平和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升。“十二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760亿元,年均增长6%左右;粮食总产达到1100万吨(220亿斤),实现较高水平的总量平衡,“菜篮子”①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把甘肃建成马铃薯产业大省、草食畜牧业强省和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力争达到6000元;农产品加工实现增加值200亿元以上,农机总动力达到3200万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5%;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明显改善。

第三章:区域布局、发展方向与发展重点

一、区域布局与发展方向

按照“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区域互补、突出特色,分类指导、梯度推进,产业带动、提高效益”的原则,根据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各区域所处功能区、农业自然环境条件、现阶段农业发展基础、生产方式等,将全省农业发展区域布局如下:

(一)沿黄农业产业带。

主要包括临夏州、兰州市、白银市的沿黄河灌溉农业区。

该区域农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交通条件优越,人力资源丰富,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和产业聚集条件。

发展方向:建设沿黄灌区粮食生产基地,重点发展高原夏菜、瓜果、奶牛和生猪为主的设施养殖等高效农业,积极发展城郊农业,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层次和贮运能力。

(二)河西走廊农产品主产区。

包括酒泉、张掖、金昌、武威4市的走廊绿洲农业区。该区域是我省农业资源条件较好、农业经济发展较快、水平较高的区域,是主要的灌溉农业区。

发展方向:该区域以建设节水高效现代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稳定玉米、专用春小麦、马铃薯等粮食生产,重点发展杂交玉米、瓜菜花卉为主的制种产业及蔬菜、棉花、酿酒原料等高效种植业;建设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专用马铃薯和酿酒原料(啤酒大麦、啤酒花、酿酒葡萄)基地;大力发展草畜产业和瘦肉型生猪规模养殖、冷水鱼养殖产业,建成牛羊产业和草产业基地;逐步形成种植、养殖、饲草(料)加工、农产品加工及冷链贮藏物流体系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区、循环农业示范区建设,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和循环农业发展。稳步发展非耕地设施农业,探索资源节约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三)陇东农产品主产区。

包括平凉市、庆阳市所属县区。该区域土地面积大,雨养农业发展条件较好,是全省重要的农产品产区。

发展方向:以粮食生产为主体,大力发展优质苹果产业基地、蔬菜、苜蓿草、白瓜籽、黄花菜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建立名优及创汇农产品基地。积极推进猪、禽规模化,牛羊标准化养殖,提升水平和层次,实现陇东现代农业发展新突破。

(四)中部重点旱作农业区。

主要包括白银市会宁县、定西市所属县区、临夏州(沿黄灌区除外)及天水市北部部分县。该区域降水较少,时空分布不均,是全省主要的旱作农业区,也是重要的粮食产区。“十二五”时期,随着旱作农业技术创新与推广、农业结构的调整,将是全省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区域和果品、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优势主产区。

发展方向:该区域以旱作集雨高效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调整结构,继续实施压夏扩秋,重点发展全膜双垄沟播玉米、马铃薯等高产高效粮食作物,积极发展区域特色小杂粮生产与加工;推进现代旱作农业示范区建设,提高粮食单产和品质;建设优质中药材基地,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推进猪、禽规模化、牛羊标准化养殖,提升水平和层次。

(五)陇南及天水南部山地特色农业区。

包括陇南市所属县区、天水市南部县区。该区域自然生态条件好,降雨充沛,气候湿润,农业生物资源丰富,果品、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区域优势明显。

发展方向:该区域以发展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积极发展马铃薯,适当压缩山地感锈小麦面积,稳定粮食生产;突出发展油菜、特色林果、冬春蔬菜、中药材、猪(禽)养殖、食用菌等特色产业(产品);建设特色林果基地、建设渭河流域及“两江一水”流域设施及冬春蔬菜基地、特色中药材基地、猪(禽)规模养殖基地;积极发展茶叶、油橄榄、蜂产品及蚕丝等特色产品精深加工,全力推进产品质量认证,创立品牌、拓展市场、提高综合经济效益。

(六)甘南及祁连山等高寒牧区。

包括甘南州及祁连山区。该区域是我国西部青藏高原地区及河西走廊重要的水源补给区和生态屏障,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

发展方向:该区域以保护生态、突出特色、发展生态畜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工程,落实草原生态补偿机制,加强草原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转变发展方式,推进草原畜牧业健康发展。积极发展乳制品、清真牛羊肉等畜产品精深加工。着力抓好青稞、油菜、藏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在适宜地区建设补饲和救灾牧草基地。

二、行业发展重点

(一)种植业。

按照“稳面积、攻单产、提质量、增效益”的发展思路,实施四个1000万亩工程,促进粮食、蔬菜、水果等大宗农产品生产;开展农产品原产地认证和品牌创建,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全力抓好粮食生产。以旱作农业、节水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为抓手,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示范推广小麦全膜穴播覆土栽培,推行农作物机械化耕种收、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等,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粮效益。

提升特色优势产业。做强现代特色种业。着力打造以河西地区及沿黄灌区为主的玉米制种、以定西市为主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以临夏州等地为主的油菜制种等三大种子生产基地,力争在“十二五”建成国家级高水平标准化种子基地。发挥区域特色优势,

积极建设蔬菜、花卉制种、中药材、水果、蔬菜、酿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提升特色产业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地方性特色产品。以建设小杂粮、黑白瓜籽、食用菌、兰州百合、庆阳黄花菜等特色产品生产基地为重点,以提高品质、规模发展、品牌创建为抓手,全力提升特色产品的发展层次和效益。

(二)畜牧业。

依托农作物秸秆资源、人工种草和草原牧草资源,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加快发展人工种草、草产品和饲料加工,建设饲草储备大省和草食畜牧业强省;积极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加快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加强畜禽疫病防控、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保障饲料和畜产品质量安全。

做大做强牛羊产业。以牛羊产业大县为重点,发展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推广养殖综合配套技术,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提高能繁母畜比例,增强畜牧业发展后劲;积极发展清真牛羊肉加工,大力培育产品品牌,提高畜牧产业化水平,增强辐射带动能力。

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立足牧区发展基础和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和畜群结构,以牦牛、藏羊、甘肃高山细毛羊为重点,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加强牧区草原生态保护,促进草畜平衡发展。逐步形成农区、牧区互动发展的牧区畜牧业发展新格局。

提升猪禽产业。建立和完善猪禽良种繁育体系,积极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高养殖管理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发展肉蛋加工,推动加工转化升值。

积极开展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开展天祝白牦牛、早胜牛、河曲马、甘肃黑猪、陇东黑山羊、河西绒山羊等地方畜种资源保护,积极开展肉牛、肉羊品种选育、改良和开发,形成畜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在适宜地区积极发展养蜂、养蚕及特种养殖,拓宽畜牧养殖新领域。

(三)渔业。

坚持特色、生态、安全、高效和市场导向原则,发挥高原冷水渔业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以鲑鳟鱼、鲟鱼等为重点的特色渔业,建立健全特色渔业产业体系;加强渔业资源

保护,推进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建设;积极推进休闲渔业发展,拓展渔业发展领域和功能。

(四)农机服务业。

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提高农机总动力,为现代农业提供装备保障;调整和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因地制宜推广山地型、小型、新型农机具,促进大中小型农机具共同发展,扩大农机化覆盖面;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等增产增效和资源节约型农机化技术,构建农业机械专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机化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机服务水平;加强农机安全监理,提高监管服务能力。

(五)农产品加工业。

依托特色优势农产品基地,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着力发展以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制种、果蔬、乳品、酿酒原料为重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加工业。推进农产品加工由传统粗加工向现代精深加工转变,尽快改变长期以来以出卖原料为主要方式的落后局面,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由分散向园区集中,扶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优势产区园区聚集,形成产业集群。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做大总量、提高层次、做优品牌,提高产品综合竞争力。

第四章:主要任务与重点产业

一、主要任务

(一)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及物质装备条件建设。

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灌溉农业区,加快田间配套和节水改造,新增灌溉面积50万亩;旱作农业区,新修梯田750万亩。实施土壤有机质提升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等培肥地力技术,确保农田土壤肥力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加强农田路、渠、林网配套,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加快推进农业装备机械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机遇,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小型、专用型农业机械,实现大中小、高中低、动力与机具、粮食机械与其他机械合理配置,促进农业机械化区域间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积极扶持日光温室、塑料大棚等设施种植,加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标准化改造和建设,提高设施农业和标准化养殖水平。

(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支撑能力建设。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密切协作。加强自主研发,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技术集成配套和行业协调发展。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基地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着力推进玉米、脱毒马铃薯等现代种子产业发展,实现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转变;组织农业科研机构、企业协作攻关,研究开发先进适用种养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保护技术、农机农艺结合技术、先进技术应用新模式,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力度,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园、科技示范园建设,发挥各类农业科技园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快推进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服务能力建设,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的推动作用。

注重农业人才队伍建设。重点抓好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和农业适用人才两支队伍建设。加快培养、培训农业发展所需的科研领军人才、农业推广骨干人才、农业实用技术带头人和农村经营型人才,为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提供人才支撑。切实加强农民培训工作,从适用技术和劳动技能两个层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培训,全面提高农民务农、务工的技能水平,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收入增加。

创建现代农业示范区。依托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优势区,积极探索区域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在种植业高产创建及标准园建设、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场建设的基础上,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布局集中连片、生产设施先进、体制机制健全、示范带动效应较强的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场),争创一批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场),以此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环节多、链条长,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稳步提高,必须抓好各重点环节的工作。

加强农业产地环境监控。重点做好对农业生产环境特别是土壤、水域环境(尤其是城市郊区和工矿区周边)的监测,确保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无污染。

狠抓农业投入品的监管,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源头。重点做好对农药、兽药、植物生长调节剂、动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营销和使用监管,杜绝不合格投入品进入农业生产环节。

抓好农产品生产全程控制。重点引导农户、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进行生产,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自觉建立健全生产记录,推行“联户联保”种植和“小区养殖”,实施农产品标识管理,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工作力度。实行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检相结合,增加监测数量、品种、频次和项目,扩大检测范围,随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动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针对监测中反映的问题,对可能存在质量安全隐患的区域、产品和环节,及早做好预防措施,切实提高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

(四)健全和强化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强化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根据现阶段农业发展的特点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通过健全机构、提升能力,进一步建立健全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植保植检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农业综合执法体系,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储运、市场流通、信息服务等设施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健康发展。探索建立农民与合作社、合作社与农业企业的利益联接机制,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保障农民的话语权,降低农民的农产品交易成本。

加快推动农村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事业,着力破解农村融资难题,降低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和投保成本。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加强产品展示及品牌宣传,完善冷链贮藏、信息发布、质量检测、物流配送、农商联手、农超对接、产销对接等市场体系。培育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形成流通成本低、运行效率高的农产品营销网络。积极开展农产品品牌创建和原产地认证,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加强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农业灾害监测体系,增强监测预警效能;健全灾害信息传递方式与途径,提高应急反应速度;加强灾害应急装备设施建设,建立应急储备机制,增强应急处置能力。

(五)推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强化农业资源保护。强化草原战略资源的地位和作用,加强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落实生态补偿机制,转变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发展高原特色畜牧业。加强耕地资源保护,进一步完善耕地占用补偿机制;加强水产资源保护,建设水生生物自然保护区,开展水生动物放流增殖,建立外来生物风险评估和检测体系。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秸秆、粪便、农膜等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积极发展循环农业。以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等循环综合利用为重点,探索建设具有区域产业特色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和农业循环经济基地,重点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四大模式②建立,实现节约农业资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双赢”的目标。

(六)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以新农村建设“十六字”方针为指导,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着力抓好特色产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农村能源和农村环境改善等重点工作,推进新农村建设。

实施扶贫攻坚。根据全省“十二五”扶贫规划所确定的目标,以少数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中部干旱地区、南部高寒阴湿地区、河西特困移民区等集中连片贫困区为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着力抓好科技扶贫、产业扶贫、智力扶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全力推进农村能源建设。在继续实施好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的同时,拓展农村能源发展领域;结合畜牧养殖方式转变,加大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养殖小区沼气工程发展比重;在高海拔地区和太阳能富裕地区,加快发展太阳能,多途径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合理布局建设农村能源后续服务网点,开展物业化管理服务试点,提高农村能源服务水平。

积极实施农村清洁工程。重点抓好农村清洁工程等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试点,建立农村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实现农村庭院整洁、水源清洁和田园清洁化,建设乡村清洁工程示范点。

推进游牧民定居工程。继续实施游牧民定居工程,改善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牧区生产发展方式转变,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七)积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

以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快培育生物育种、生物肥料、生物饲料、生物质能产业;加强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膜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产业发展,节本增效,保护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加快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河西戈壁非耕地设施农业,拓展农业新领域,培植农民增收新的增长点;加快鲜活农产品冷链贮藏、物流配送等产业的开发与建设,培育一批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构建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

(八)确保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针对现阶段农民收入来源结构,分析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渠道和潜力。“十二五”时期,必须继续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生产环节的投入,着力提高农民来自家庭经营环节收入的比重;必须整合培训资源,进一步加大对农民培训和劳务输转的扶持力度,确保农民工资性收入较快增长;必须全面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快建立生态和利益补偿机制,加大补贴范围和力度,稳步提升农民转移性收入占比;必须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条,着力培植增收新的增长点,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二、重点产业

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着力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战略性主导产业。

进一步强化马铃薯、草食畜两大产业的主导地位,提升产业发展整体水平和层次。

1.马铃薯产业。加快新品种选育,优化品种结构,实现脱毒种薯全覆盖。抓好四大基地建设:以定西市、兰州市等为主的中东部高淀粉、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张掖

市、武威市祁连山沿线等为主的食品加工专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以陇南市、天水市为主的早熟菜用型马铃薯生产基地;以定西高寒阴湿区和武威市、张掖市冷凉灌区为主的优质种薯生产基地。加强马铃薯仓储能力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抓好以定西市为主的精淀粉及变性淀粉加工、以河西沿山冷凉灌区和沿黄灌区为主的马铃薯全粉和薯条薯片等休闲食品加工。整体推进,形成技术研发、良种繁育、原料基地、加工企业、市场流通、信息发布相互配套的产业体系,建设马铃薯生产大省。

2.草食畜产业。以肉牛、肉羊产业大县建设为重点,以特色化、规模化、标准化为基础,逐步向养殖园区化发展,着力推进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加快牛羊品种改良步伐,建立健全牛羊良种繁育体系、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和畜牧业信息化体系;全力推进草业开发与秸秆青贮氨化利用;完善活畜及畜产品交易市场。实施牛羊产业进位工程,确立战略性主导产业地位,建设草食畜牧业强省。

专栏1:草食畜产业重点项目

(1)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扶持建设一批规模牛羊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和标准化规模养殖场。

(2)良种繁育与供应体系:合理布局,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牛羊良种扩繁场、人工授精站点,实施牛羊良种补贴。

(3)秸秆青贮:在牛羊产业大县扶持建设一批类型多样、承担主体多样的青贮窖,引导发展一批青贮氨化流动服务队(站)。

(4)活畜交易市场:在临夏州和河西、陇东地区建设肉牛、肉羊活畜交易市场。

(5)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在重点区域建立健全畜产品质量监测监督机构,分期分批对布局合理的奶站配备质量检测设备。

(6)草产业:在河西走廊等地建设草产业基地,为本省及西藏、新疆、青海等周边省区提供救灾补饲饲料。

(7)龙头企业:扶持一批养殖规模大、有一定品牌优势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

全力推进中药材、种子、水果、蔬菜、酿酒原料等重点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1.中药材产业。稳定种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品品质,加快推进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基地,在4大优势产区③,重点建设10大陇药④和3大濒危资源保护抚育生产基地⑤。加强仓贮和流通能力建设,建立健全中药材质量检测体系;积极培育发展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支持建设一批产品达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标准的中药材饮片加工和浸膏提取生产企业,提升中药材精深加工层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建设全国一流的优质中药材药源基地、饮片加工基地、储运交易中心、道地药材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发布中心。

专栏2:中药材产业重点项目

(1)品种选育与种子种苗繁育:开展品种提纯复壮,主产药材新品种系统选育、引种筛选、野生资源栽培驯化研究。在四大产区建设中药材工厂化种苗繁育中心。

(2)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鼓励制药企业与基地农户共同建立《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基地。

(3)中药材加工:在陇西文峰等四大加工园区,发展一批《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中药材加工和生产企业,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研发。

(4)市场流通体系:建立健全中药材区域中心市场、产区市场和产地市场,实现产需对接、货畅其流。

(5)质量检测体系:在重点县区建设中药材质量检测站,逐步建立市场准入制度,推进中药材质量追溯制度建设。

(6)资源利用与技术创新:建设中药材品种资源保护与野生药材人工繁育中心。针对中药材产业关键环节,开展科研攻关,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和产品综合开发利用能力。

(2)种子产业。着力打造以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杂交玉米、瓜菜,以定西市为主的脱毒马铃薯种薯、天水市为主的航天育种及以临夏州为主的油菜等国家级标准化种子基地;扶持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龙头企业发展;加强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健全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督检测网络和完善种子检验设施,提高种子检测能力,保障用种安全。加强种子市场监管,维护诚信种子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种子基地健康有序发展。实现我省由种业大省向种业强省的跨越。

专栏3:种子产业重点项目

(1)育种创新能力建设:加大对新品种研发的扶持力度,建立农作物品种改良中心、扶持企业育种创新基地建设。

(2)标准化种子基地建设:通过争取国家种子工程项目,扶持建设一批农田路、渠、林配套,灌溉条件有保障、生产水平较高的稳定的标准化种子基地。

(3)种子企业建设:通过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途径,扶持一批诚实守信、育繁推一体化发展较好的种子企业。

(4)种子管理与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健全种子(薯)执法监管机构、建设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抗性鉴定站等监管和服务机构,提高综合监管和服务能力。

(3)水果产业。重点支持平凉、庆阳、天水、陇南等市的重点县区发展苹果产业,建立规范的良种苗木繁育基地,稳步适度扩大优势区域种植面积,调整优化品种和布局结构,改善果园基础设施条件,深入开展标准果园创建活动,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强科研和技术攻关,加快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强化果农技术培训,提高果农果园水平;扶持果农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组织化程度;推进贮藏加工业发展,拓展延伸产业链条。创建品牌,拓宽营销渠道,扩大出口,增加效益。

4.蔬菜产业。重点支持河西及沿黄灌区、渭河流域、泾河流域、陇南两江一水沿岸和陇东川区等优势产区蔬菜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蔬菜标准园和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快新品种选育、引进和推广、集约化育苗,大力发展设施蔬菜生产;加快产地市场体系、冷链设施和加工能力建设,增强均衡供应和市场调节能力,提升产业发展水平;打造“高原夏菜”品牌,建设全国重要的“西菜东调”基地和西北地区冬春淡季蔬菜供应中心。

专栏4:蔬菜产业重点项目

(1)新品种引进与选育:坚持引进与选育相结合,逐步实现蔬菜品种“本土化”。

(2)集约化育苗:在蔬菜主产县(区)扶持建立蔬菜工厂化育苗中心和专业大户。

(3)标准化生产:建设“高原夏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和设施蔬菜基地;积极创建国家级标准化蔬菜园。

(4)科技创新体系:围绕高海拔冷凉区粮菜复种模式、河西荒漠戈壁非耕地设施农业发展,创建新的蔬菜产业配套技术体系。

(5)市场流通设施: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扶持建设区域性蔬菜交易市场,扶持蔬菜冷藏、冷运、冷销等“冷链”体系建设。鼓励发展“产销对接”、“农超对接”、“连锁经营”、“农商联手”等新型经营业态。

5.酿酒原料产业。建设一批以啤酒大麦、啤酒花和酿酒葡萄为主的规模大、质量优的优质酿酒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扶持一批经济实力强、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大的加工龙头企业,加快区域化、专业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建设步伐,提升酿酒原料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水平,建成研发能力强、生产规范、质量优、加工水平高的酿酒原料产业基地。

专栏5:酿酒原料产业重点项目

(1)啤酒大麦产业:加大新品种选育,建设原种基地和良种基地;在河西地区、引大工程区和沿黄灌区建设啤酒大麦核心原料基地;完善啤酒大麦质量检测体系,提高种子和商品原麦检测手段和能力;解决啤麦混杂霉变,提高商品原麦纯度;扶持麦芽加工龙头企业发展。

(2)啤酒花产业:提纯复壮现有品种,引进选育高α-酸酒花品种;扶持加工企业提升加工工艺,发展新型浸膏生产。

(3)酿酒葡萄产业:建设酿酒葡萄无病毒嫁接苗木繁育基地,发展有机酿酒葡萄示范基地,开展酿酒葡萄原料原产地标识注册,支持加工企业技术改造。

(三)地方性特色优势产品。扶持庆阳荞麦、糜谷,定西豌豆、扁豆,会宁谷子,临夏蚕豆等抗旱特色小杂粮生产及加工;扶持庆阳白瓜籽、黄花菜、兰州百合、苦水玫瑰,陇南茶叶、油橄榄、蚕桑,天水等地的蜜蜂养殖;扶持鲑鳟鱼、鲟鱼等特色水产品养殖;加大对甘南、天祝藏区中藏药、牦牛、藏羊产业的扶持力度。实施甘肃黑猪、八眉猪、蕨麻猪、天祝白牦牛、早胜牛、山丹马、河曲马、甘肃高山细毛羊、河西绒山羊、陇东黑山羊、靖远滩羊、庆阳驴等地方品种资源保护,开展选育和改良工作。

第五章:重点农业基本建设工程

按照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整合现有农业建设项目,扩大投资规模,全力推进“八大工程”建设。

一、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大规模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网,改善农田田间生产条件,提升耕地基础地力,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快灌区节水工程改造与更新,加大旱作农业区梯田、集雨蓄水设施建设力度。开展农家肥积造和秸秆还田,大力推广提高土地肥力和耕地质量的先进适用技术。

二、新一轮“菜篮子”建设工程

以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泾渭河流域、徽成盆地等蔬菜重点产区、牛羊产业大县和猪禽生产重点县及特色渔业基地为重点,提高蔬菜、肉、蛋、奶、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均衡供给能力。新建和改造一批综合批发市场、产地专业批发市场,完善交易基础设施,提高“菜篮子”产品流通效率。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监管体系,推进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进一步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四个1000万亩农业增产增效工程

(一)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工程。

以中东部旱作农业区、河西沿祁连山地旱作农业区为重点,积极调整种植结构,全力推广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技术,实施旱作农业新增5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项目,主攻单产,增加总产,建成在全国具有引领作用的旱作农业示范区。 专栏6:1000万亩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工程重点项目

(1)农业基础建设:通过新修梯田、改造中低产田、修建集雨水窖、发展集雨节灌等措施扩大旱作农业覆盖面,提高旱作农业生产水平。

(2)农技推广能力建设:建立健全旱作区县级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和跨乡镇农技推广区域站;新建小麦、玉米、马铃薯等重大病虫害预警与控制区域站。

(3)财政补贴项目:实施全膜双垄沟播和全膜覆土穴播技术推广补贴及收割机具补贴。

(4)旱作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对县、乡两级农业技术专业人员和农民技术员培训。

(二)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

推进以定西市为主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实现全省马铃薯种植脱毒种薯全覆盖,狠抓高产创建、贮藏与加工,推进定西马铃薯产加销一体化示范区建设,提升马铃薯产业整体水平。

专栏7:1000万亩马铃薯脱毒种薯种植工程重点项目

(1)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组建“甘肃省马铃薯工程技术中心”,设立马铃薯专项基金,研究解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问题。

(2)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实行种薯生产许可证和质量检验合格证制度,确保生产用种安全合格。建设脱毒原种生产基地,配套种薯贮藏库(窖)设施;建立省级及主产县种薯质量检测中心。

(3)龙头企业培育:以贴息或以奖代补方式对各类马铃薯企业给予扶持。

(4)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定西等市建设马铃薯专业产地批发市场。

(三)1000万亩农田高效节水工程。

实施好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农田高效节水示范工程,创建国家级节水农业示范区。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压减高耗水作物种植面积。将工程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有机结合,大力推广膜下滴灌、管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等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专栏8:1000万亩农田高效节水工程重点项目

(1)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推广滴灌、膜下滴灌、管灌、垄膜沟灌和垄作沟灌等技术。

(2)高效农田节水核心示范区:在项目县建立核心示范区,以点带面,带动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

(3)节水技术创新:开展农田高效节水技术、施肥技术、配套品种、种植模式、农机具配套等方面的综合试验研究与创新,构建高效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四)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

重点建设以中东部及天水苹果为主的水果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一批苹果标准园,努力提高果品品质和效益。

专栏9:1000万亩优质林果工程重点项目

(1)苗木繁育体系建设:在苹果主产市、县两级建立苹果育苗基地。

(2)标准化生产基地:在苹果主产县区扶持建设一批高产稳产的标准化果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国家级示范性苹果标准园。

(3)贮藏处理和市场营销体系:在苹果重点县区建立一批果品贮藏库和产后处理生产线。

(4)科技支撑体系:围绕苹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问题,立项支持科研攻关,组建省级苹果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指导组。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

从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手段入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技术支撑能力。加快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实现对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不断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加大“三品一标” 农产品认证的政策扶持力度,提升“三品一标”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公信力。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生产过程可控制、质量可追溯的目标,努力确保农产品的消费安全。

专栏10: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工程重点项目

(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启动县级农产品质检站建设,健全和完善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站),在所有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

(2)推进农业标准化:健全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到“十二五”末,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标准达到1000项,基本满足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监管服务需要。创建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县(区)10个,省级农业标准化

示范县(区、场)100个,在示范区内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控制,实现质量安全可追溯管理。

(3)农产品品牌创建: “十二五”末,“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到1500个,年产量达到1500万吨。

(4)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建立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支持县级农业部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服务体系。

(5)加强队伍建设:对市、县、乡三级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人员进行全面培训,提高监管能力和技术水平。

(6)建立风险预警和应急管理体系:为省、市、县、乡四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机构配备必要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设备,开展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及早采取预防措施,提高防范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能力。

五、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程

1.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加大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力度,加强草原“三化”治理和有害生物防控,全面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和草畜平衡制度;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农牧民增收;扶持草场围栏及游牧民定居工程,转变传统草原牧业发展方式,加强草原服务体系建设。

2.渔业生态保护建设。建设渔业生态保护区,建立渔业生态保护区资源与环境监测体系,开展渔业生态保护区相关科研工作。实施人工放流增殖,设立水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机构,制定水生野生生物保护地方性法规。

3.农村清洁工程建设。以自然村为基本单元,开展秸秆、粪便、生活垃圾等有机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和循环利用,推进人畜粪便、生活垃圾、污水向肥料、饲料、燃料转化;扶持废旧农膜回收与加工利用,治理白色污染;继续实施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 专栏11: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重点项目

(1)继续实施退牧还草和退耕还草工程。

(2)启动实施河西走廊北部风沙源区草业生态工程、黄土高原草原综合治理工程、沙化草原治理工程。

(3)人工草地建设工程:在适宜地区开展人工种草,推进草产品加工,建立省级及县级草种及草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站。

(4)草原监测预警与监理体系建设工程: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监测站和草原监督管理机构监测点。

(5)草原有害生物治理工程: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草原生物灾害监测防治站(点),强化草原生物灾害管理,提高应急防治能力与水平。

(6)草原自然保护工程:建设黄河首曲等草原自然保护区和疏勒河流域草原保护工程。

(7)草原防火体系建设工程:建设区域性草原防火指挥中心,县级草原防火站及国境(省境)防火观测站,组建快速机动扑火队伍,进行防火隔离带建设。

(8)草原采矿采油区植被恢复工程:通过草原改良、围栏封育等综合措施,恢复草原植被,维护草原生态安全。

4.保护性耕作工程。实施保护性耕作工程项目,推动耕作制度改革。在河西灌区和陇中黄土高原旱作区选择建设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省级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支撑体系。

专栏12:保护性耕作工程重点项目

(1)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建设。选择69个重点旱作县(场),建设189万亩保护性耕作示范区,辐射、带动400万亩。建设内容有:更新配置保护性耕作专用机具,实施机耕道修缮、土地平整等田间工程,建设机具停放场、库棚等附属设施,加强项目县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建设。

(2)技术支撑能力建设。建设省级保护性耕作工程技术中心。

六、循环农业与农村能源工程

1.循环农业。以实施《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为契机,以循环农业综合示范区、循环农业示范项目和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为平台,以资源利用节约化、生产过程清洁化、废弃物利用资源化为主线,积极实施循环农业项目。

专栏13:循环农业重点项目

(1)农业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张掖市、武威市、定西市特色农副产品加工循环经济基地和甘南州、临夏州、陇南市生态农牧业循环经济基地。

(2)生态示范园:抓好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农业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建设。

(3)农业循环经济重点工程:①节约型农业技术推广工程。节水、节肥、节药、节能农业技术及保护性耕作技术等。②废弃物循环利用工程。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生物有机肥、生物饲料开发、农膜回收利用等。③利用“三荒地”示范种植甜高粱、甜菜等能源作物,发展生物质能产业。

2.农村能源工程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快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加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建设。扶持藏区、贫困地区及移民集中地区发展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示范推广秸秆固化替煤燃料、省柴节煤灶、节能炕、高效低排节能炉等能源利用新模式。

专栏14:农村能源工程建设重点项目

(1)农村沼气综合利用工程:新建户用沼气70万户,加大养殖小区沼气和联户沼气工程、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力度,健全县、村两级服务网点。

(2)太阳能利用工程:在甘南、河西等太阳能富集地区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户用太阳房等。

(3)秸秆能源化利用工程:对不宜通过畜牧业利用和覆盖还田的农作物秸秆通过固化替煤燃料进行循环利用。

(4)农村生活用能节约工程:积极推广省柴节煤灶、节能炕、节能炉等农村节能设施。

(5)农村小型电源工程:在牧区、林区推广太阳能光电板及蓄电池;推动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和小康居民示范村建设。

(6)农村能源能力提升工程:依托各级农村能源部门,建设农村能源服务、培训、监测机构。

七、农产品加工增效工程

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鼓励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整合资源,集群发展。支持各地发挥优势,重点发展马铃薯、草食畜、中药材、酿酒原料、果蔬、种子等农产品加工业。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着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

专栏15:农产品加工增效工程重点项目

(1)马铃薯淀粉精深加工:扶持定西市、张掖市等地发展马铃薯精深加工业。

(2)畜水产品加工:加快分割冷冻加工、酱制加工等精深肉制品和乳品加工业发展。

(3)优质中药材加工:支持定西市、陇南市等地建设优质中药材加工基地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