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初中作文 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

中考作文2018-10-14 09:00书业网

相关联想和相反联想

一、相关联想:由一个人或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一个人或事物,又叫接近联想。

如:黑板——粉笔——老师 浪淘沙 北戴河(1954年夏)

毛泽东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鱼船。一片汪洋都不见,知向谁边?

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北戴河〕在河北省东北部渤海边秦皇岛市西南海滨,是著名夏季休养地。

〔幽燕(yān烟)〕这里泛指河北省。我国古代的幽州和燕国,都在今河北省北部一带。

【佳作范例】 爱 竹

周作人

我对于植物的竹有一种偏爱,因此对于竹器有特别的爱好。首先是竹榻,夏天凉飕飕的顶好睡,尤其赤着膊,唯一的缺点是竹条的细缝会得挟住了背上的“寒毛”,比蚊子咬还要痛。有一种竹汗衫,说起来有点相像,用长短粗细一定竹枝,穿成短衫,衬在衣服内,有隔汗的功用,也是很好的,也就是有夹肉的毛病。此外竹的用处,如笔,手杖,筷子,晾竿,种种编成的筐子,盒子,簟席,凳椅,说不尽的各式器具。竹的服装比较的少,除汗衫外,只有竹笠。我又从竹工专家的章福庆(“闰土”的父亲)那里看见过“竹履”,这是他个人的发明,用半截毛竹钉在鞋底上,在下雨天穿了,同钉鞋一样走路。不见有第二个人穿过,但他的崭新的创意,这里总值得加以纪录的。 这时首先令人记忆起的,是宋人的一篇《黄冈竹楼记》。这是专讲用竹子构造的房子,我因小时候的影响,所以很感得一种向往,不敢想得到这么一所房子来住,对于多竹的地方总是觉得很可爱好的。用竹来建筑,竹劈开一半,用作“水溜”,大概是顶好的,此外多少有些缺点,这便是竹的特点,它爱裂开,有很好的竹子本可做柱,因此就有了问题了。细的竹竿晒晾衣服,又总有裂缝,除非是长久泡在水里的“水竹管”,这才不会得开裂。假如有了一间好好的竹房,却到处都是裂缝,也是十分扫兴的事,因此推想起来,这在事实上大抵是不可能的了。

不得已而思其次,是在有竹的背景里,找这么一个住房,便永远与竹为邻。竹的好处我曾经说过,因为它好看,而且有用。树木好看的,特别是我主观的选定的也并不少,有如杨柳、梧桐、棕桐等皆是,只是用处较差,柳与桐等木材与棕皮都是有用的东西,可是比起竹来,还相形见绌,它们不能吃,就是没有竹笋。爱竹的缘故说了一大篇,似乎是很“雅”,结果终于露出了马脚,归根结蒂是很俗的,为的爱吃笋。说起竹谁都喜爱,似乎这代表“南方”,黄河以南的人提到竹,差不多都感到一种“乡愁”,但这严格的说来,也是很俗的乡愁罢了。将来即使不能到处种竹,竹器和竹笋能利用交通工具,迅速运到,那末这种乡愁已就不难消灭了。

(《周作人小品?恬适人生》)

【想一想】

1.作者从自己对竹有一种偏爱写起,展开了丰富联想,请从文中找一找,他具体想到了什么?请你为作者整理一下展开联想的思路。

2.中国文人对竹有一种特殊的喜好,因为它能让人联想起清高而有气节的人格理想。请你也试着对“竹”展开联想,看看能想到什么?

【练一练】

1.相关联想的两个事物之间往往时间与空间上比较接近,如“纸——笔——写作——修改”等,试着对以下事物展开不间断的相关联想。

月亮—— —— ——

二、相反联想:不是顺着相似和相关的方向展开联想,而是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即由某一人或某一物想到跟他们有对立关系的另外的人或事物,这种联想叫相反联想,又叫对比联想。

有的人

——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有感

臧克家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姓名: 10-4大班作文资料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思考:诗中写了哪两种人?

我国著名作家许地山在他的《落花生》中写道:

“花生的用处固然很多;但有一样是很可贵的。这小小的豆不像年好看的苹果、桃子、石榴,把推们的果实悬在枝上,鲜红嫩绿的颜色,令人一望而发生羡慕之心。”

思考:这段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把两种相对的人或事物同时呈现出来,在对比中有所取舍,有所褒贬,从而表达了作者更鲜明的态度。有的时候直接用相反联想去写自己所要讽刺的人或事物,可能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