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糖溶解说课

解说2018-10-15 14:12书业网

篇一:糖在水中溶解的教学过程说课

这节课的目标让学生观察糖在水中溶解的过程及所发生的变化,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发现。对溶解的现象产生好奇,并愿意思考“糖怎么不见了”的问题。 首先我创设情境,以一杯不知名水导入,引起学生的思考,“这是一杯什么水,我们怎样知道它是一杯什么水呢?”通过运用一些感观,在尝的基础上知道了它是一杯糖水。再我揭示课题,学生都知道糖是透明的颗粒状的固体,而杯里并看不到糖,这时已经引起了它们的思考和猜测“糖到哪里去了”学生猜测。让学生验证猜测,小组合作完成以黄砂糖代替白砂糖完成这个实验,看糖到底到哪里去了。实验证明糖颗粒变得很小很小,并且均匀的分散在水中。提出“溶解的现象”这一概念。然后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水能溶解的物体很多,这是水的一个重要作用,人们利用这个作用在生产、生活中做了很多事情。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水的溶解”,认识到水对人们的重要性和科学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知道了物品能在水中溶解后,深入探究,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在水中溶解呢?以问题引入,加深学生对溶解概念的理解。小组合作实验,培训每一个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精神。证实实验结果是否和自己的猜测想符合。实验证明,食盐、味精能溶解,面粉、五香粉、砂不能溶解。最后,让学生讨论怎样可以加快溶解,并以小组比赛的形式开展,拓展延伸。

篇二:溶解单元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解的快与慢》,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由三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加热水能加快溶解,第二个活动是搅拌能加速溶解,第三个活动是加快水果糖的溶解的研究,教材设计是为了让我们知道升温,搅拌,捣碎等方法能加快溶解,为后面配制饱和溶解做了铺垫。我给这堂课设计的教学目标是:

知识与技能:知道到温度、搅拌、捣碎等可以加快溶解;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亲历控制单个变量对比活动的过程,掌握控制变量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中对探究某因素是否影响溶解快慢的活动方案设计是比较难的,这是本堂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教法我采取探究发现法,学法采用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形成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我用到的器材有:烧杯,筷子,冷水,热水,果糖,方糖,记录表等

这堂课除了根据教材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如果学生的经验欠缺的话,我将会通过视频和图片,来补充学生原有经验,如果学生的经验丰富的话,我会从他们所得的经验回顾引入,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多做一些,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

在上课之前我会和学生有个谈话,问四年级的学生,跑步比赛比谁快,你们是和几年级的学生比的:学生会回答说四年级,那为什么不和六年级的比呢?学生会说不公平,再问学生,比跑得快,出除了同年级之外还要有什么要求吗?学生会说要有同一起点,一起开始跑,有相同的终点。谈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有一个公平的概念,为新课做了铺垫。

首先这堂课的引入,我觉得引入必须贴近学生生活,我会选取生活中泡糖水的经验引入,我是这样引入的:生活中我们经常泡糖水喝,有什么办法可以使我最快喝到糖水呢?学生会回答加热水,用筷子搅拌等方法,糖溶解是因为加了热水的缘故还是因为搅拌的缘故呢?学生有的说加热水,有的是因为搅拌,也有说两个都起到作用。

这时,我会问:如果让你们设计加热水能够加快溶解的活动,你们准备怎么做呢? 先让学生讨论,再选几个同学汇报他们的方法,汇报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思考控制变量法中,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的操作。

课堂内容有三个活动,都让学生亲历的话时间上可能会来不及,因为热水对学生来说不安全,所以加热水可以加快溶解的活动我做操作,在活动中,我取两个烧杯,一个倒入冷水一个倒入热水,故意一杯倒多一杯倒少,学生看见就会说要倒一样多,这时问学生,为什么要一样多呢?学生会说要公平,那好倒有一样多,接着拿起两块一样的方糖,问哪个先放?学生会说一起放,让学生熟数,123放,做完活动后,学生明白加热水可以加快溶解。这时,再来回顾活动中的相同条件和不同条件,让学生来回答,可以整理出一个记录单。那刚才这个活动是你们教老师做的,那你们想亲自尝试一下吗?比如搅拌可以加快溶解,学生会说想,让学生先把活动中相同的条件和不同的条件自己想一想,写在记录单上,写好后,让几个学生汇报一下,再进行活动,最后可以得出搅拌可以加快溶解。而颗粒大小影响溶解的快慢活动,我是让学生自己回家做,有前两个活动的示范,学生回家完成这个活动,也相当于巩固探究过程。

而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这个活动我是和课堂小结结合在一起,给每个学生发一颗糖,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让糖在嘴巴里溶解的慢一些呢?学生会回答说,张大嘴巴,含着不动,不接触口水等等,再让学生来做这个比赛,教师喊123开始,有的学生张大嘴巴,有的含着不动,其实这些都是对本节课课堂知识的一个应用,学生其实已经对控制变量法有所掌握,这时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对这堂课做一个小结,学生可以用摇头和点头来回答,这样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再问学生,想在老师让你们快速的溶解这颗糖,你们有办法吗?老师说123之后你们在开始,123,学生就赶紧溶解糖了,这样知识也巩固到了,课堂也比较有趣。

以上是我的说课内容,谢谢!

篇三:溶解的快与慢说课稿

《溶解的快与慢》

宜章县三完小 谷玉清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

大家好!

本节课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理论依据将贯穿于以上流程中。

一、说教材

《溶解的快与慢》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5课。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在前一课《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基础上来探究“溶解的快慢”。引导学生运用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主要因素。教材提供了三个活动素材:搅拌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温度对溶解快慢的影响、怎样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让学生自主经历“问题---假设---验证”的科学探究过程,并在探究过程中建立和完善科学概念。同时,让学生学会运用对比实验,理解科学实验的严谨性。

二、说学情

在前几课的溶解实验中,学生很自然地会注意到溶解的快慢问题,想到是什么因素影响了溶解的快慢,怎样让物质溶解得快一点呢?学生比较容易想到搅拌或用热水的方法,因为他们在生活中都有这样的经验,但没有实证的探究过,因此,学生想动手尝试和探究的欲望就会自然地体现出来。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培养学生探究的

兴趣,引导他们自主地探寻生活中的科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重点。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学生的实际,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可溶性的固体物质在水中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2、过程与方法:

设计加快水果糖溶解的研究实验,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活动过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探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以上就是我确立的三维目标,与此同时,我还确立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比实验,使学生知道加快溶解的方法。 教学难点:对比实验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那么在教学中怎样才能突出的重点和难点呢?我将采用以下的教学策略。)

五、说教法和学法

“如何进行对比实验”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还很陌生,这既是本

课的重点也是难点,需要进行思维和方法上的指导。教学中,我充分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与小组讨论,在交流中逐步认识对比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实验时的主动性,又提高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为此,我确定了以下教、学方法:

1、观察法 2、分组讨论、实验法 3、小组竞赛法

(为了使这节课的探究活动能顺利进行,我进行了以下的课前准备)

六、课前准备

(1)学生分成小组,确定好分工(组长、记录员、操作员)

(2)为学生准备了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搅拌棒、水槽、食盐、肥皂、冷水、热水、方糖、水果糖、小锤、实验记录表等;

因为食盐在热水与冷水中溶解快慢现象的观察不明显,所以我改用两块大小一样的肥皂来代替食盐进行实验,这样有利用学生直观比较物体在溶解快慢与水温的关系。并且把热水改为加热,效果会更明显。

(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如下)

七、教学过程设计

我设计的本堂课由情境导入、实验探究、巩固拓展三部分活动构成,具体的教学活动安排如下:

(一)创设问题情景,激起探究兴趣

上课伊始,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置了问题情境,拿出一瓶纯净水,在水中加入两块糖,让这位同学尝一尝,说出水的味道。

加了两块糖为什么水还不甜呢?在学生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引出课题《溶解的快与慢》

(二)实验探究活动

本环节,我安排了三项实验活动,以帮助学生了解影响溶解快慢的主要因素:

活动1:老师演示搅拌与不搅拌的对比实验

在实验开始前我这样引导、提醒学生:“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老师实验操作中的一举一动,比一比,看谁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这一活动中,在老师演示实验引导下,学生以观察为主,自己发现、自主思考,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并整理出对比实验中哪些条件是相同的,哪个条件是不同的。为什么?这样让学生在探究前进行有效的思考,为下面学生的分组操作运用对比实验进行探究打下基础。

活动2:由学生分组进行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

因为有了前面的观察思考的基础,在这个活动中,我放手让学生自主进行探究。先小组合作讨论:在热水与冷水的对比实验中,相同条件是什么?不同条件是什么呢?怎么控制实验中的变量与不变量?然后进行交流完善实验方案,再进行实验操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很容易就得出了实验结论:加热能加快溶解。这样让学生亲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不仅自主认识了加快溶解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探究实验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掌握了对比实验的要点。

活动3:运用比赛的形式,比一比,看哪个小组能使方糖溶解得最快

活动一开始我这样说:“下面,我们来一场科学实验比赛,同学们有兴趣吗?等比赛完了,我相信同学们还会有更多的发现!”出示比赛题目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用什么方法能使方糖溶解得最快呢?在这里,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时间,让他们讨论、整理自己的研究方案,提高活动的可操作性。

采用比赛形式完成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科学探究带有一定的挑战性,利用比赛的形式有利于调动学生有效参与的积极性,它既是一种检验,又是一种提升,最大程度发挥学生创造

潜能。同时,这也是一个科学知识整合的过程,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

(三)联系生活,巩固拓展

借助于前面的比赛活动,我自然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到这一环节,我说:“看来,同学们的收获还真不少呀。为了让同学们有更多的收获,老师奖励大家每人一颗水果糖。”“其实吃糖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呢,请同学们边吃糖边想,你是用了哪些方法使糖快速溶解的呢?”“如果老师想慢慢品尝这块糖,又该怎么做?”对此,学生们利用已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纷纷举手,争相表达。

本环节突出扩展性,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重视对知识的结构性归纳。同时,把科学概念外化为生活经验,让生活与科学紧密联系,让学生明白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激发爱科学、爱生活的情感。

我最后总结是这样:“同学们,你们看,就是吃糖这样的生活细

篇四: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本课是溶解单元的起始课。教材呈现了三个活动:活动一,学生通过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变化的不同,认识溶解这一概念;活动二,通过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加深对溶解和不溶解的理解;活动三,通过学习 用过滤的方法,理解溶解的本质特征。

这节课的学习将帮助学生发展他们关于溶解的概念以及观察和实验的技能,当学生们掌握了一些观察和实验的技能之后,他们就会在课外继续探究,并能有意识地去关注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学会科学的生活,从中培养学生参与活动时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行为习惯。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过亲身实验,细心观察实验过程,并能用自己的话描述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2、使学生了解有些物质可以溶解于水中,有些物质却不能溶解于水中。 3、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几种固体与水的混合物。

4、感知溶解了的物质是不能从水中分离出来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观察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情况。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描述食盐、沙和面粉在水中的不同现象以及用过滤的方法把沙和面粉从水中分离出来。 二、说学情

溶解看似比较简单的一个生活现象,学生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例如,学生常喝糖水,生病后常喝板兰根或感冒冲剂等,类似这种情况学生们都比较熟悉。一部分学生也听说过“溶解”一词,但不知道就是口语中常说的“化掉了”,更不能准确地说清楚究竟什么是溶解,以及不能准确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溶解。

学情分析

本课是一篇操作性很强的实验课,因此教学时,要尽量让学生亲自做实验,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比较,理解什么是溶解,我先鼓励学生大胆猜一猜,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再通过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让学生在探究中发现,探究中感悟,较好地实现了小学科学课程的培养目标。 三、说教法

基于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小学生的学习特点,我坚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以生为本,教师主导,以思维训练为主线安排本课教学,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运用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实验法进行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自主地、愉快地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相互交流与合作精神,形成注重事实,敢于提出问题的严谨科学态度,发展能力,激发兴趣。 四、说学法

1、探究学习。通过实验观察对实验现象进行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

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五、说课时:本课预设为2课时 六、说学具准备

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利用以下材料辅助教学: 教师演示实验器材:过滤装置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每组3个烧杯,3根搅拌棒,食盐、沙子、面粉各一小包,简易过滤装置,滤纸,记录表 七、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提示课题。

小明家来客人来了,要倒水给客人喝,但白开水淡而无味,小明就加点白糖。接着拿来筷子搅拌下,发现糖不见了。引出课题:《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板书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我以生活中常见的生活情境导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注重了教学情境生活化,从孩子的经验出发,从孩子的生活出发,孩子的兴趣很高,能积极主动的进行到新课的学习。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处处有科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为学生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设计实验,展开活动。

1、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个实验活动 活动一: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

※提供实验器材,学生自己尝试做实验,自行观察食盐、沙子在水中的变化 ※组长领取器材 1)介绍实验步骤,

A、将盐与沙子分别放入烧杯的水中; B、用玻璃棒进行搅拌;C、让两杯溶液静置一会儿。

(●将实验记录表格发给学生,强调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实验中看到的现象填写在表格中)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记录单

(设计意图:实验是一项探究性的活动。通过学生实验、观察、比较食盐、沙在水中的状态,亲身体验溶解和不溶解的现象。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动力,主动探索。)

2)汇报观察结果 (板书)

物质 不搅拌 搅拌后

放置一会后

食盐颗粒慢慢变小 颗粒慢慢消失 颗粒消失 沙子不变 不变不变 活动二:面粉在水中的溶解

1、学生实验:取一小匙面粉,放入一个盛水的玻璃杯内,静静观察一会儿,看看面粉在水里的变化,然后再用筷子轻轻搅拌一会儿,观察面粉在水中的变化。

2、组织讨论汇报:怎样描述面粉在水中的状态呢?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填写记录单(二)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记录单

3、汇报观察结果 (板书)

面粉不变分散在水中 沉淀在水底

(设计意图:采用提问设疑的方法提出,面粉在水中溶解了吗?在实验中面粉的出现带来了新的问题,面粉在水中的变化到底更接近于沙还是食盐呢?面粉溶解了吗?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和比较)

第二课时:

4、我们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中溶解了,有些物质在水中没有溶解,其实我们还能用过滤的方法来进一步观察。这就是过滤器。(出示过滤装置:铁架台,漏斗,烧杯,滤纸,玻璃棒)介绍过虑装置(图示一)

(设计意图:在小学阶段科学实验教学中,介绍科学实验器材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而且是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操作的关键一步。学生得到材料却不知道如何使用,在他们手中材料也就成了玩具,失去了材料的意义。)

3、讲解过滤实验的步骤和注意点。

过滤实验中要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靠”。(图示二)

第一步,折滤纸。在过滤前,我们先要准备好滤纸,要将滤纸对折两次,沿一条边打开,放入漏斗中。滤纸要紧贴漏斗内壁,这叫“一帖”。

第二步,过滤。过滤时,漏斗的颈部要靠住烧杯的内壁。这是“三靠”中的第一靠。要把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这是第二靠。然后把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倒液体时,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这是第三靠。

倒液体时还要注意,你们看滤纸的边缘是低于漏斗边缘;那么我们倒下去的滤液液面一定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液体就会不经过滤纸直接漏到下面。这就是“二低”。

(设计意图:过滤实验是一个要求很高的实验。必须按要求做才能把不溶解于水的物质分离出来。)

过滤装置的使用(图示二)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利用图画方便学生观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过滤这个难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也为下一步学生分组实验的正确操作提供了帮助,确保分组实验效果的成功率,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学生们在实验活动中,不但能加深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还可以培养他们的科学协作精神。)

5、学生分组实验:分别过滤三个烧杯中的特质,并观察滤纸,汇报观察结果。

水能溶解一些物质实验记录单(三)

6、过滤法得出:面粉不溶于水。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