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导游词

导游词2018-10-15 22:15书业网

篇一:导游词

宋兵乙:我曾是个无业游民

宋朝皇帝为什么不担心江南地区凭借强大的财力挑战皇权呢?其实当皇帝的,随时都担心有人取而代之,只是宋朝把全国的精锐之师都集中到了汴梁城,集中到了皇帝的身边,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地方势力做大。

和平主义者赵匡胤同志坐江山的时候,麾下的军队才不足40万。就这些军队,赵匡胤还搞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演出,让手下大将把各自的军权都交了出来,集中在赵匡胤一个人手中,这些昔日大将拿着养老钱享清福。和汉高祖刘邦、明太祖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杀功臣相比,赵匡胤处理问题的做法非常人性化。

此后,北宋的军队逐渐壮大,到了北宋中期的时候,军队人数竟然达到了125万人,除了喜欢搞阅兵仪式的隋炀帝外,北宋军队数量几乎是古代中国之最。从军队构成看,士兵主要分两类,一类是驻守汴梁地区的禁军,《水浒传》中豹子头林冲落草前的职业就是80万禁军教头。对,没错,是80万禁军,作者施耐庵并没有夸张,北宋的都城集中了80余万的军队。剩余的军队属于厢军,驻扎在地方各处,人数远比禁军要少,而且待遇也低一些。每个禁军每年要消耗约50贯,厢兵每年消耗30贯,单是这百万大军的军费,就高达四五千万贯。

除了富甲天下的大宋,没有哪个朝代能维持这么大规模的常备军,而且士兵待遇还相当优厚。曾经有位西方学者感叹,当时欧洲小国的君主,都不如汴梁城把门的守卒生活条件好。

北宋养活这么多的军队,是为了作战需要吗?北宋在北方面临辽或金的威胁,在西北方面临西夏的威胁,的确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御敌。但是,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北宋这百万大军对外作战鲜有胜绩,倒是多次被辽国军队深入国境,饮马黄河。

是因为林冲教头对这些禁军的军事训练太糟糕,使得宋军在战场上不堪一击吗?非也,这其中有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北宋招募庞大的军队,并非单纯为了作战,而是为了解决失业人口的就业问题。

各个朝代要获得兵员,无非采取两个办法,一个是征兵,一个是募兵。征兵就是强制老百姓参军入伍,而募兵就是花钱雇佣老百姓参军入伍。宋朝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长期坚持募兵制的朝代,它的大军都是花钱雇佣的,而且还没有退役制度,只要某个人进入了宋朝的军队体系里,就等于是捧上了铁饭碗,一辈子衣食无忧。

北宋时期,高产的占城稻开始推广,农业开始采用水稻和小麦轮种,粮食的大幅增产直接激发了全国人口突破1亿人。宋朝虽然商品经济发达,许多非农业的行业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宋朝的统治者还是为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无业游民头疼不已。

这些无业游民对社会的安定是潜在的威胁,为了消除这个威胁,宋朝再次用钱开路,花钱从这些游民中选择身强力壮的人,补充进军队里,让他们从游民变成了士兵,“每募一人,朝廷即多一兵,而山野则少一贼”,这就是北宋解决失业人口的国策。

宋太祖赵匡胤就是这个国策的奠基者,他曾经说过,灾年最容易出现民变,不过此时募兵也最容易,因为老百姓没粮食,想有口饭吃,给点钱就能招募到士兵;而在丰年,老百姓丰衣足食,即使提高军队的待遇,肯参军的人也寥寥无几,毕竟当兵是一个有生命危险的职业。《水浒传》中描写的朝(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导游词)廷三番五次派官员到水泊梁山招安,就是这一国策的体现。在宋朝皇帝眼中,剿灭山贼太费力气,还不如花点钱招安了这帮草寇省事,反正朝廷有钱。

参军入伍有吃有喝,还有钱赚,何乐而不为呢?在其他朝代非常头疼的兵源问题,在大宋看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宋朝时期也不是没有发生过起义,比如北方的宋江起义和南方的方腊起义,只是这些起义与推翻了汉朝的黄巾起义、推翻唐朝的黄巢起义以及后来推翻明朝的李闯王起义相比,规模小了许多,不会对江山社稷造成致命伤害。不论北宋还是南宋,都亡于外族入侵而不是农民起义,这充分说明宋朝的募兵制在解决社会不安定因素方面还是很管用的。宋江、方腊就算揭竿而起,群众基础也相当薄弱,大宋地界没多少人愿意舍弃性命同他们一起“替天行道”。而且一遇招安,宋江之流带头投靠朝廷,这不能算是叛变革命,只能说被官府金钱的糖衣炮弹打垮了队伍。

但以解决失业问题为目的的募兵制,自然难以获得有足够战斗力的队伍。北宋最初招募士兵,有严格的体检标准,比如上等禁军的身高要求5尺8寸以上,这个标准放到今天,差不多得1米8的个子才能入选;入伍的身高最低标准,在宋真宗时期是5尺5寸,但是标准高了,

就会有许多无业游民进不了军营,有悖于解决失业问题这个基本国策,于是有大臣提出,只要体格健壮,身高矮一点儿没关系,此后最低标准就不断降低,到了宋仁宗时期,入伍标准下降到5尺2寸,换算成今天的计量单位,也就是1米6多一点,社会上的大部分人都有资格入伍了。

这样招来的士兵,身体素质可想而知,林冲这样的禁军教头再敬业,也不可能把素质很低的士兵都练成宋太祖赵匡胤那样的猛将。而且,既然参军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这些士兵保家卫国的荣誉感就丧失了,朝廷不给优厚的待遇,宋兵们就不愿意去打仗。于是,北宋的将军们为了让这帮兵油子能上阵杀敌,甚至违反军规,允许他们吃喝嫖赌,把他们手里的钱都挥霍掉,这样他们才有动力去打仗,去赚赏钱花。有这样一支大爷似的百万熊兵,宋朝对外作战屡战屡败也就不奇怪了。军队如此孱弱,面对北方和西北方的异族虎狼之师,宋朝皇帝该如何应对呢?

追溯千年,宋朝在当时可谓超级富国了,这一点贡品只是九牛一毛了。当时,中国就与南太平洋、中东、非洲、欧洲等50多个国家通商贸易。清明上河图描绘的繁华景象千年后仍让世人惊叹不已。但富不简单地等同于强。落后就要挨打,而一个没有尚武精神、没有强大国防作后盾的民族,即使经济再强大繁荣,也同样会挨打,会丧权辱国。 这种优雅舒坦的生活实在太惬意了,宋王朝的大小官员哪里舍得去打破呢?收复的事只能放一边去了。后来,宋朝干脆承认外族对幽云十六州拥有主权的合法性,而宋王朝的子民们,称辽兵为“虎狼之师”,可见全国上下惧怕之深。

敢有敌人,不是为了主动拥有敌人。在这个世界上,只要有竞争存在,优胜劣汰是亘古不变定律。一个民族要生存发展下去,必须有敌情意识,并且不断培育善于战斗的勇气和禀性,否则经济与文化无以依附。一个民族保家卫国的军事才能,是一个民族的立身之本、生存之本。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千年过去了,大宋王朝风花雪月的岁月残废了,没有底力的繁荣早已蒸腾为覆灭的哀曲,不敢有敌人的王朝心理正躺在历史的教科书里直到今天还在呻吟着??

少林寺素以“禅”“武”名扬天下,少林功夫不必多说,是大家能看得见学得到的,而“禅”则不是每个人都能看懂的。当年佛祖释迦牟尼的28代弟子达摩祖师在嵩山火龙洞静坐面壁9年而悟得禅宗,所以有人说,从字面来看,“禅”就是静坐、静修的意思。如果真的如此简单,那世人岂不皆可成佛了。事实当然不是这样。

什么是禅?每个人都听说过“禅”,但真的不是谁都能解释的清楚。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禅”的理解、见解,你所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什么,这就是你的禅----口头禅。少林禅宗不立文字,不写经书,更不传外人,莫说我们这些世俗人,即便是皈依三宝的佛门中人,穷其一生也未必能悟得禅的真谛,而有的人,只一眼、一个点化便识得禅的精髓所在。同样是世间人,差距何以如此之大?只因为人与人不同而已。有人可能会问了:既然禅如此难懂、不可琢磨,那干脆就不要去看不用去想了,何苦为难自己呢?如果你不想了解禅,那你来少林寺做什么?就因为少林寺名气大?就为了看看少林功夫?功夫你也只能看到很肤浅的皮毛而已,秘不外传的少林绝学你是鲜有机会能看到的,不悟禅宗,即便看到少林绝学你也未必识得。所以来到少林寺,还是要研究下“禅”。那有人又问了,为什么要悟禅?有什么好处呢?我只能说:悟得禅宗不一定能让你成佛,但你一定能得到你想要的。禅是让你感悟人生的,懂得了禅,参透了人生,你的一生便是幸福、快乐的。这就是修

禅最基本的目的。一旦你有一个机缘去悟禅,一旦捂透,禅会告诉你很多。又有人会问了:禅会告诉我们什么呢?佛说: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悟禅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音乐的形式,所以,在2007年5月,少林寺第30代方丈释永信大和尚投资1.5亿人民币,在嵩山待仙沟搭建了世界上最大的露天实景舞台,并且邀请了大文学家易中天、大音乐家谭盾、国宝级的舞蹈大师黄豆豆、著名导演梅帅元,共同向有机会来朝拜少林寺的世间人演绎、阐述“少林禅宗”。有些游客来河南旅游第一站便是少林寺,因为河南旅游的文化符号是非常明显的而且过于厚重,“音乐大典”是你翻开河南这本大书最好的一个切入点;有些人游河南最后一站是少林寺,都要返程了,还是没读懂河南,“少林禅宗”便是你最后一个读懂河南的机会。当你看过之后,一定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真的会觉得不虚此行。为什么?因为”少林禅宗*音乐大典“阐述的是佛学禅宗,讲的却是人之一生。它以音乐为魂,以名诗典故为筋骨,以万山之祖--嵩山为时空的背景,用80分钟的时间来洗涤你的心灵,看完之后,方知什么是心旷神怡、什么是回味无穷、什么是忘却烦恼的感觉。整场演绎没有一个故事,只用水、木、风、光、石五种介质来告诉你什么是禅。

本来永信大师设计了4个篇章,是没有水的,当国际知名的音乐家谭盾感受到了禅的意境并且在嵩山整整感叹了3天之后,一定要加上一章---水。谭盾说虽说嵩山是万山之祖,但水更是生命之源,每个生命都是离不开水的,悟禅当从水开始,当你听到”滴答滴答“水声的时候,便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感受到了世界的伟大。这时候,700名演职人员,已经开始向你演绎禅宗了。有人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可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样的禅宗偈语过于晦涩难懂,这些都不重要,简单的也有啊: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也是禅的境界啊。天气放晴后,浣女结伴去河边洗衣服,河对岸,寺里的小和尚在挑水、习武,当浣女与小和尚狭路相逢的时候,情窦初开的浣女忍不住去刁难淳朴的小和尚,小和尚因为心地纯洁无暇,脸一下子就红了。美丽的浣女咯咯咯地笑个不停,这样的场景,音乐自是欢快的,多么美丽的童年。突然电闪雷鸣,人们纷纷起身回家,这时已经是惊涛骇浪的波涛声了。也预示着生命已经长大。肉身难得啊。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身度,且待何生度此身?

当木鱼声想起的时候,便是第二乐章了。木鱼声也是僧人向佛祖表明自己皈依三宝、立志成佛的决心,于我们来说,更像是一声声的呼唤。不知道寺中的修行人可思念家中的父母,更不知道家中父母声声的唤儿声还能不能唤儿归。当牧羊女赶着羊群映入你的眼帘的时候,你那刚刚静下来的心灵,是否又起了涟漪?

风起藩动,当少林武僧舞起少林雄风的时候,不知道您是否看到了壮美的大好河山?当美丽的飞天抚琴起舞之时,您是否感受到了好似梦境的佛国世界呢?

感受最深的,还是“光”这个篇章。“春赏百花秋赏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人人生而平等,世间却不公平。人,总是有富贵贫贱之分的,再卑微的人也有幸福的岁月,在高贵的人也有悲伤的季节。就像每天东升西落的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人生本就苦短,何必奢求太多。忽明忽暗之间、刀光剑影之间、月圆月缺之间、月升月落之间,此情此景,给人内心的冲击无以言表。 采集嵩山之石制作的乐器,演奏出36亿年嵩山的脉动,嵩山是万山之祖,是地球上形成的第一座山脉,它见证了所有的生命形态,身居天地之中的僧人,历经多年潜心悟禅,终于悟透人生,看透生死轮回。而当最后佛祖显现真身之时,更多的人彻底大彻大悟。原来这就是禅,在佛的世界里,生命自得永生。

整场演出真的是极其震撼打动人心的,有人看完失声痛哭,拉都拉不住,眼泪都恨不得流干,尽管这不是一场悲剧的舞台剧但却能如此深深地打动他;也有的人看完后告诉我说:灯真亮、山真高、景真美!我也只对他微微一笑。人与人,果然是不同的。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读懂了释永信那句最简单也最富含哲理的话:我心我佛,阿弥陀佛。

好,各位,我们进入此次河南之旅最精彩的城市,也是中国史书出现最频繁的城市---------洛阳。?

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文明的种子不是标准的圆形,他是一个椭圆形,是有两个焦点的,一个是西安,一个是洛阳。我们国家宋代以前的政治文化中心,一直在西安和洛阳之间游移不定,西安乱,则迁洛阳,洛阳乱,则回西安。打个拟物的比喻,西安和洛阳就像一辆马车的两个轮子,共同承载着中华文明滚滚向前,打个拟人的比喻,西安就像我们中国人的父亲,他是风风光光、气气派派的。而洛阳就像我们中国人的母亲,她是漂漂亮亮、干干净净的。每一个中国人提到洛阳,都有一种特别的感觉,那就是母亲的感觉。无论是武则天、白居易这些杰出的人才,还是洛神赋、洛阳女儿行这些优美的诗篇,都让我们想到了我们中国母亲最青春靓丽的岁月,在此, 导代表1万万河南人民欢迎大家回外婆家看看。?

洛阳,以洛水之北而命名,在 中国的古代,水之北、山之南,阳光可以直接照到的地方叫做阳,水之南、山之北,阳光从南照可能产生阴影的地方叫做阴,在中国有大量类似的地名,像江阴、淮阴、南阳、洛阳。洛阳群山环绕,雄关鼎立,河流纵横,沃野百里,无论对白山黑水、海岛椰林、沙漠戈壁、东海碧波,直线距离均在一千公里左右,有利于统治阶级经略四海,统御天下,故、在中国的历史上,无数英雄豪杰将目光锁定洛阳。我们国家有神话传说的历史是5000年,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3000年,在这3000年当中,有105位帝王在此统治中国,作为我们国家在位皇帝最多、历经朝代最多、统治国家最久的都城,洛阳超越西安成为中华第一王都,司马迁有云;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作为国脉重地, 决定王朝命运的、大规模的、毁灭性的战争,均在此展开,滔滔黄河,冲走多少帝国,巍巍邙山,埋葬多少过客,司马光在洛阳书写资治通鉴的时候,面对洛阳厚重的历史,曾由衷的写道,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

洛阳经过毛主席第一五年计划的工业布局,经过国防大后方的重点建设,经过改革开放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河南仅次于郑州的副中心城市,是中国少有的古典与现代,江山与王权结合得较佳的城市,既有悠久的历史,还有秀丽的山水,更有淳朴的民风,方导很荣幸带各位游历我们的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文化洛阳。

好,各位,我们进市区,进入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洛阳城。

洛阳四宝的导游词

洛水东流去,悠悠千古事。世世代代的河洛子民在这一片土地上反复不断地劳作,积淀了不知有多少的欢笑与苦难。历史的大起大落,犹如一把试金石一般,逐渐地磨炼出这片土地的蕴涵,她的大气、她的精致、她的包容、她的安详??“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无不透露出她的深远与骄傲。如今,洛阳嘉和文化礼品有限公司,凭依悠久历史之厚,秉承绵绵文化之重,选取最能代表河洛文化特色的四样名胜——龙门石窟的卢舍那佛像、白马寺门前白马、关林庙内关公塑像、牡丹花为题材,精工细雕,制成卢舍那铜像、三彩白马、关公木雕和白玉牡丹,并称“洛阳四宝”。不仅是一份充满浓郁的河洛文化风情的礼品,更是常保兴旺发达、幸福安康的象征。

卢舍那大佛,坐落于洛阳南郊风景秀丽的伊水畔龙门石窟之中,是洛阳著名的胜迹。佛身通高17.14米,相传是唐高宗于咸亨三年(公元672年)所建,皇后武则天捐助脂粉钱二万贯。她不仅是人间福愿的依归和吉祥的化身,卢舍那更意味光明和智慧,恰如其分地象征着河洛文化。雍容与大气、仁慈与宁静、神秘与厚重,河洛文化的特色无不在卢舍那大佛上得到鲜明的体现。当你接近时,就仿佛在听她诉说着一千三百年来这片土地的种种变迁和永恒,故而被誉为“东方的蒙娜丽莎”。

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白马载驮着从印度来的佛经与僧侣,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首都雒阳(今洛阳东),皇帝下旨,遂建立白马寺,供奉经像,佛教自此正式传入中国。永平求法,是河洛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骄傲,是华夏民族坚韧不拔、多元包容气质的生动栓释,而作为具体表象的白马和白马寺,也随之流传千古,为人所传颂。

洛阳与关公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城南的关林,即是关公的首级葬地,大殿巍峨高耸,雕塑正气浩然,钟鼓庄严肃穆,香火缭绕不息,松柏郁郁葱葱,一片肃雍静谧,所有都在歌颂着关公的忠勇仁义的精神,千百年来,洛阳人在岁岁祭拜关公的同时,无不为这种氛围所熏染,逐步地,将关公精神融入到了河洛文化之中。

“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犹为天下奇。”国花牡丹,自古以来,便浸淫着河洛大地的丰美水土与厚重文化,深深地融入其中。她是河洛文化的生动代表,她的雍容华贵、她的姹紫嫣红、她的秀丽典雅,无时无刻不在象征着河洛文化的历史与内涵——繁荣昌盛、幸福吉祥、富贵安宁。

“一花开五叶”,由六祖导出了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临济宗、沩仰宗等五宗。

达摩预言禅宗“一花开五叶”

达摩到广州后,稍作停留便北上会见梁武帝。梁武帝萧衍晚年虔诚向佛,达摩想探探他到底有没有“真功夫”。但见面后两人话不投机,于是达摩渡长江来到嵩山少林寺,面壁禅观九年,留下了有名的四句偈:“吾本来此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佛教界人士认为达摩这四句偈预言了中国禅宗300年后发生的事,因为在达摩来中土300年后,六祖惠能出现,禅宗一花开五叶——沩仰、曹洞、临济、云门、法眼,五宗相继在公元800年到900年内创立。也就是说,达摩预言中土禅宗传法到第六代,就会开花结果。近来新建的华林寺祖师殿达摩像上方,有一个金漆横匾,上书“一花五叶”四个大字,这四个字闪耀着达摩智慧的光芒。

“ 一花”

达摩说一花,既非一花,是名一花。当年释迦佛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惑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佛即开口说:“我有正法眼藏,涅 妙心,实相非相,微妙法门,咐嘱迦叶。”并授以衣钵。迦叶即为禅宗一代开山祖师,衣钵为信,代代单传。传至二十八代达摩时,印度本土佛教日渐衰微,传人难觅。于是,达摩托衣钵,航海东来。一苇渡江,面壁九年,终于等到了意中传人慧可,亲授了如来衣法。犹如一枝红杏出墙来,得到了中华文化沃土的培植和绿叶的扶衬。

“五叶”

花红还须绿叶扶,达摩面壁等来者。来者谁?衣钵传人也。当时东土有一神光大师,学识渊博,精通玄理。他慕名拜师达摩,立雪断臂,舍身求法,感动了达摩。达摩即传予如来衣法,亲赐法号“慧可”。唐德宗又御赐谥号:“大祖禅师”。此乃禅宗东土第一传人也。达摩灭度后,慧可即托衣持钵,一路寻访,来到大别山最南麓,在司空山和狮子山重开道场和禅堂,并传衣钵于僧璨。嗣后,僧璨传道信,道信传弘忍,弘忍即传慧能。弘忍传授衣法时谓慧能说:“昔达摩大师,初来东土,人未之信,故传此衣,以为信体,代代相承。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

篇二:导游词

2007年,济宁市曲阜明故城(三孔)旅游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而祭孔大典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亲爱的朋友们,大家一路辛苦了,欢迎大家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我是曲阜旅行社的导游员李文静,大家可以叫我小李。今天非常荣幸能成为大家的导游。希望您在这里渡过一段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

孔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e)乎。”下面就让我怀着喜悦的心情开启我们的孔庙之旅。

众说周知,孔子是中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他死后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庙。气势磅礴的孔庙古建筑群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庙被称为天下第一庙。

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庙宇也随之扩大。从古至今,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使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孔庙仿皇宫建筑之制,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66间,门亭54座,碑亭17座,有碑碣近千块,中轴对称布局。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现在我们所在的位置是曲阜明故城的正南门外,城门的北面就是被称为中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的孔庙。我们刚刚走过的这条路叫神道。是古代专门开辟的通向重要庙宇的通道。

朋友们,城门的正上方有“万仞宫墙”四个大字,是隆皇帝的御笔。它来源于孔子得意弟子子贡。鲁国大会诸侯时,有人提出子贡的学问博大精深,可与孔子相提并论,子贡在场,马上站起来说,我可不敢与老师孔子比,人的学问好比一堵墙,我这道墙只有一仞之高,老师的墙有数仞之多。后人为了形容孔子的学问高深,从夫子之墙数仞,到“百仞”、“千仞”到明代皇帝封孔子学问有“万仞”,赞颂孔子学问高深,这四个字原为明朝钦差所写,乾隆为表示他对孔子的尊敬,亲书“万仞宫墙”换上了他的御笔匾额。

朋友们,现在看到的第一座石坊叫“金声玉振坊”,是孔庙的第一座石坊,建于明代,“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zuan)的手迹,“金声玉振”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意思是说孔子学问精湛而完美,如同奏乐的全过程,自始至终完整无缺。

过了金声玉振坊是一座单孔石桥,名曰“泮水桥”,行宫旁泮水池的水相通。

朋友们,前面庙墙外,东西各立一块石碑,叫下马碑,现仅存东边这块,碑上写“官员人等至此下马”。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下轿下马徒步而行,以示对孔子、孔庙的尊敬。

朋友们,我们正对的门坊是棂星门。是第一进院落的大门,明代所建,清代乾隆年间重修,由木制改铁石的。“棂星门”是乾隆御笔。相传棂星是“有二十八宿”中,掌管文化的星,又叫“文曲星”,把孔子与天上管文化的星联系起来,说明文化方面他是最高的。

朋友们我们继续往里走,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门坊是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xian手书。“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至圣是赞扬孔子“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好,朋友们,下面我们将穿过圣时门进入孔庙的第二进院落。前面就是圣时门了,圣时出自《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句,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者。“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过圣时门迎面有座小石桥,叫“璧水桥”,桥两侧偏南各有一座门,东门叫“快睹门”,

是先睹为快的意思,西门叫“仰高门”赞颂孔子的学问十分高深。

我们现在进入的大门,称“弘道门”,建于明朝,是明朝孔庙的正门,这三个字取自《论语》中“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再往里走是“大中门”,大中门是宋朝时期孔庙的大门,原名叫“宫和门”,字的意思与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张有关,“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朋友们,过了大中门便是孔庙的第四进院落了,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门楼叫同文门,始建于宋代,这座门是一座独门,左右无墙。以前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在主体建筑之前常有小型建筑作为屏障,以表示庄严,作用。“同文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同文门是奎文阁的屏障,那后面这座主体宫殿就是奎文阁了,奎文阁原是孔庙的藏书楼,始建于宋代,“奎星”,二十八宿之一。被人们称为“文官之首”。所以,金朝章宗为赞颂孔子是天下文官主,将原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奎文阁内现为孔子圣迹图陈列。孔子圣迹图现存三套,描绘了孔子一生主要活动。

过奎文阁便是十三碑亭院,院内有十三座碑亭,保存了唐、宋、金、元、明、清及民国时期所设立碑刻57块,从书法上看,真草隶篆、座座不同,其中有蒙古文、满文与汉文对照石碑,通过十三碑亭可窥见出历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变化。

孔庙由这里起分为三路布局,并列五门,中为“大成门”,左边是“金声门”,右边是“玉振门”,再往西为“启圣门”,再往东为“承圣门”。

经过大成门,在大成门里东侧有一石栏,栏内有一棵桧树,相传为孔子亲手所植。树东侧有明万历年间才子杨光训题写了“先师手植桧”的碑石。

先睹为快的意思,西门叫“仰高门”赞颂孔子的学问十分高深。 我们现在进入的大门,称“弘道门”,建于明朝,是明朝孔庙的正门,这三个字取自《论语》中“人能弘道”的句子,以此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汤和文武周公之“道”。 再往里走是“大中门”,大中门是宋朝时期孔庙的大门,原名叫“宫和门”,字的意思与孔子中庸之道的主张有关,“大中门”三字匾额系清高宗乾隆手书。

朋友们请看,前面就是我们常提起的杏坛了。宋代以前孔庙内并没有杏坛。宋朝时增设了杏坛,相传孔子当初是在土台上,大杏树下给弟子们讲学。杏坛的建筑结构较为别致。这种结构在全国来说也是不多见的,四面悬山,十字结脊,从四面观看形状一致,具有独特的建筑特点,大家可以仔细品味一下。

朋友们我们无奈终于来到了孔庙最重要的宫殿大成殿了,大成殿是孔庙的主体建筑,是祭祀孔子的中心场所。 “大成”出自《孟子》“孔子之谓集大成”。 大成殿和北京的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东方三大殿。殿高24.8米,阔45.7米,深24.89米。四周环有28根用整个石头雕成的龙柱,工艺精湛,造诣很深。 尤其殿前廊10株深浮雕的滚龙柱实为世之罕见,10棵柱子20条龙,上下对翔,升腾盘绕戏一颗珠子,神态各异,无一雷同,越看越有动意,跃然石上栩栩如生。这是徽州工匠的杰作。皇帝来曲阜朝孔时,孔家都用黄绫把龙柱裹起来,不让皇帝直接看到龙柱,因为超过了金銮殿,怕皇帝不高兴,加以责怪。其余18根柱是八棱的浅浮雕龙柱,一个棱面刻九条龙,每根柱子八个棱,八九72条龙共计雕刻1296条龙。这是罕见的石刻艺术瑰宝。

好,朋友们,今天的游览到此结束。在这一路的旅程中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同时希望大家喜欢我的服务,有缘我们再会。

篇三:大明宫导游词

1、丹凤门遗址

丹凤门是大明宫的正南门,它建于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沿用历史长达240余年,

是唐朝皇帝进出宫城的主要通道。丹凤门上部建有丹凤楼,是皇家颁布赦令,举行宴会等大

典的重要活动场所。丹凤门北对大明宫主殿含元殿,东西为顺城街,直南为长安城南北长1500

米,宽176米的丹凤门大街,与唐大雁塔遥相呼应,构成了唐长安城的重要景观轴线,展示

了盛唐皇室的无上威仪。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曾改“丹凤门”为“明凤门”,约四年后恢复旧称。丹凤门

作为皇帝宣赦的固定场所,每逢宣赦日,门前一侧立高杆,上悬金鸡,一侧臵鼓,百姓聚集

门前广场,待皇帝登楼,囚犯在鼓声中被引至门前,赦令宣读完毕,当场释放,唐人杨巨源

有诗为记:“丹凤楼前歌九奏,金鸡杆下鼓千声”。现在的丹凤门遗址位于今西安市自强东路道北地区,2005年经考古发掘揭露,丹凤门规

模之大、门道之宽、马道之长均为目前隋唐考古之最。发掘出的残存门址由墩台、门道、隔

墙、马道、城墙等部分组成,均为夯土结构。实测门阙墩台东西总长74.5米、南北宽33米,

共开五孔门道,门道均宽8.5米,道中设石门槛,与史籍中“凤门五开,十扇开闭”记载相

符。墩台两边宫城内侧各筑一条宽3.5米、长54米的马道用以登城。丹凤门的考古发现对研

究唐长安城和中国都城考古均有重要价值,被文物考古界誉为“盛唐第一门”。 唐李益曾有诗:

《大礼毕皇帝御丹凤门改元建中大赦》大明曈曈天地分,六龙负日升天门。 凤凰飞来衔帝箓,言我万代金皇孙。 灵鸡鼓舞承天赦,高翔百尺垂朱幡。 宸居穆清受天历,建中甲子合上元。 昊穹景命即已至,王事乃可酬乾坤。 升中告成答玄贶,泥金检玉昭鸿恩。 云亭之事略可记,七十二君宁独尊。 小臣欲上封禅表,久而未就归文园。

2、含元殿遗址

含元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南起第一座殿宇,属皇宫前朝三大正殿之首,规制宏伟,地位

尊崇,与北京故宫太和殿地位相当。含元殿建成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自建成起,就成为都城长安的主要标志建筑,称

著当时,传名后世。关于含元殿的殿名,按唐人李华《含元殿赋》所说:“含元建名,《易》

乾坤之说,曰含弘光大,又曰元亨利贞,括万象以为尊”。说明含元二字源于《易经》。武则

天时曾改成“大明殿”,使殿名与宫名相统一,至唐中宗即位后才恢复旧称。 含元殿殿堂坐于三重高台上,台基高3.5米,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东西两侧有

翔鸾、栖凤两阁和供大臣登殿的龙尾道。殿、阁之间有飞廊相接,两阁之下有南北排列的东

西朝堂、肺石和登闻鼓、钟鼓楼、左右金吾杖院。殿前至丹凤门间有广场和专供皇帝出入宫

城的御道。这一建筑组群,构成了唐代大明宫内规模宏伟、礼制庄严的外朝听政区域,是唐

王朝的皇权象征和国家标志。含元殿作为外朝场所,主要用来举行元日、冬至大朝贺仪式,及一些特殊活动。唐朝的

元日大朝贺源于古代的朝贡制度,是通过贡物和朝觐的方式来规范中央与地方、宗主国与藩

属国之间关系的一种礼仪,而日本、天竺(印度)等远来之国的朝贡,则属于友好往来与文

化交流的意义。唐朝冬至大朝贺始于开元八年,唐玄宗时开始施行,此后各代皇帝照行冬至

朝贺,仪式规模则参照元日朝贺。每逢朝会日,含元殿场面热烈,皇太子、文武百官、地方

朝集使分别向皇帝拜贺新岁;还有少则数国,多则十国,操着不同语言,穿着不同服饰的外

国使节或首领,列队登上含元殿,依次觐拜。每逢此时,含元殿都成为各民族政权开展外交

和文化交流的大舞台。据日本史籍载,曾有日本遣唐使因朝列位次不及新罗(今朝鲜半岛),

提出抗议,玄宗特许将日本使节调至东列第一,新罗则调到西列第二,留下千古佳话。 唐代诗人每每被含元殿的恢宏气势和大朝会的盛大场面所震撼,留下了许多咏颂含元殿

的篇章,如王维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崔立之的“千官望长至,万国拜含

元”,张祜《元日仗》诗:“文武千官岁仗兵,万方同轨奏升平。上皇一御含元殿,丹凤门开

白日明。”更有李华做《含元殿赋》,洋洋三千言,颂尽含元殿乃至大明宫的气象万千。 可惜的是,至唐朝末年,天下纷乱,硝烟四起,大明宫多次遭遇黄巢、朱玫等军阀战乱

损毁,含元殿也最终毁于兵祸之中,存世220余年。 现今的含元殿遗址位于今西安市东北部自强东路以北,唐朝灭亡后,历代都有史地研究

者亲临考察。上世纪初,日本人足立喜六第一次拍下了含元殿遗址全景。 解放后至今的多次考古发掘表明,含元殿遗址整体保存状况基本完整,遗存有主殿的夯

土殿基,栖凤阁、翔鸾阁的夯土基址,及部分残损的建筑构件。含元殿址依龙首塬南缘而建,

殿基高15米多,雄踞于全城之上,前景开阔。殿身主体东西面阔十一间,75.9米,南北进

深4间,42.4米,高3.5米。面积3210平方米,与北京故宫太和殿近似。殿外四周有宽约5

米的“玉阶”三级,建有最高等级的重檐庑殿顶,左右外接东西向廊道,与翔鸾、栖凤二阁

相连。此二阁为三重子母阙形式,下方为高大的砖砌墩台。由于破损严重,仅存长约28米的

斜坡道,为原龙尾道遗址。含元殿包括二阁在内建筑群总宽约200米,气势恢宏,是最能反

映盛唐气魄的物质体现,也充分反映了大唐盛世的建筑艺术水平。 1998-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日本三方对含元殿实施了遗址保护工程,形

成了现在游人可以看到的含元殿遗址台基。

3、龙首渠支渠遗址

清《唐两京城坊考》中有记载:“龙首渠,一名浐水渠,隋开皇三年开。??西北,分为

二渠,东渠北流,经通化门外至京城东北隅,折而西流,入东内苑为龙首池,余水经大明宫

下马桥下。”龙首渠支渠遗址位于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南沿以南130米处,为。 大明宫考古发掘后,在含元殿遗址一层大台以南130米处发现一道东西向的一条人工渠

道,已探知区域长度400余米,渠道口宽3.6米,深约1.6米,渠道两壁较陡直,局部有砖

砌护岸,渠上又建筑有3座间隔几乎等距的桥梁,中央桥址正对含元殿遗址,东西宽17米;

东、西侧桥址正对东、西朝堂,西侧桥址东西长6.85米,中央桥梁应为御桥,东西桥梁则为

文武百官上朝前的下马桥。水渠的这种规格建制对后世宫室制度的建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8年大明国国家遗址公园整体保护工作中,对龙首渠及其上御桥进行了展示复原。

4、东朝堂遗址

大明宫内有两座朝堂,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宫时,分臵于翔鸾、

栖凤二阁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组群的一部分,为百官候朝的场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会见百

官。据考古发掘,东朝堂位于含元殿翔鸾阁遗址南面30米处,遗址坐北朝南,曾经改建和扩

大,早期建筑简单,包含一座大型庑殿和一道东西向墙垣,基台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73

米,南北宽12.45米,晚期向东移16余米,东西缩至68米,南北增至16米。

5、西朝堂遗址

大明宫内有两座朝堂,为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四月重修大明宫时,分臵于翔鸾、

栖凤二阁之下,是含元殿建筑组群的一部分,为百官候朝的场所,太子和宰相也在此会见百

官。西朝堂对应立有登闻鼓,官民若有冤情,可立于肺石下申诉或挝鼓以闻达皇帝,达到昭

雪冤情的目的。西朝堂位于含元殿栖凤阁遗址南面30米处,尚未进行考古发掘。

6、宣政殿遗址

是大明宫中的第二大殿宣政殿,也是大明宫前朝中轴线上三大殿之一,属于中朝正殿。

这里是皇帝常朝和百官办事的行政中心,是大唐处理国事的地方,盛大的庆典一般在含元殿

举行,宣政殿是真正的权力中心。新帝即位、册封太子、科举殿试、读时令等重要政治活动

也在这里举行。大家现在可以看到的宣政殿殿址东西长近70米,南北宽40多米。文献记载

宣政殿前院廊南有宣政门、东西有日华门、月华门,院内有钟楼、鼓楼,殿院东西有中书省、

门下省、弘文馆等唐朝重要的中央决策、咨询机构。从德宗贞元七年(791年)至宪宗元和三

年(808年),皇帝每年的五月一日都要在这里大会群臣。京官九品以上,外官因朝集在京者,

一律就列,场面极其隆重。官员们到达这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所有在大明宫上朝的官员,都要登记在册,登记的

内容不仅有姓名官职和年龄,甚至包括身高和形体特征,经过一连串严格的确认之后,官员

们最后才能到达大明宫中的宣政殿。在这里曾经举行过一场特殊的殿试,主考官就是赫赫有名的唐玄宗李隆基。公元712年,

唐玄宗刚刚即位就亲自考核吏部最新任命的一批县令,结果一百多位考生当中,只有一人为

可造之材,二十多人基本合格,一半之上为滥竽充数之辈,唐玄宗开始下决心改革科举制。

7、紫宸殿遗址

紫宸殿是大明宫中轴线上的第三个主殿,是内朝正殿,为唐代君臣每天议决国事的地方。

当时只有五品以上和五品以下的重要官员才有资格被宣召入紫宸殿(称为“入閤”)。紫宸殿

也曾举行宴见四夷君长、外国使节,庆贺重大军事胜利,举行制举考试等活动。殿基南北宽

近50米,殿址破坏较多,仅东边残存一部分夯土基,西边仅有片段的夯土。

8、麟德殿遗址

麟德殿是宫内宴会乐舞、接见外国使节、设立道场的主要场所,是大唐等级最高的宴会

厅。麟德殿大约建于唐高宗麟德年间,所以以「麟德」命名。麟德殿是唐大明宫内规模最大

的一处宫殿建筑,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单体建筑,整个宫殿坐落在一万多平方米的大台上,

面积达到五千多平方米,建造麟德殿共用了192根柱子,是今天故宫太和殿的3倍。大家可以看到麟德殿是以前、中、后三殿串联形式布局的,为什么是三殿呢?中国古代

建筑由于是土木结构的,梁架的跨度不能太大,这种三殿相连的设计,既解决了梁架的跨度,

使宫殿的面积扩大,又解决了建筑的安全稳固和外形的美观。在唐代一千三四百年前建筑一

个殿就这么大面积,如此规模拿现在的财力来建筑这个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站在这里大

家是否可以感受到唐朝的气息呢?据说在麟德殿大宴时,殿前和廊下可坐下3000人,并表演百戏,殿前还可以击马球。武

则天曾经就在这里接见唐代时期世界各国的来使!公元703年,武则天在此会见并设宴款待

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唐代宗曾在此一次欢宴神策军将士3500余人。当时,唐代的官员以能

出席麟德殿宴会为荣。

唐朝诗人张籍的《寒食内宴》中这样描述盛唐时期唐大明宫麟德殿的盛景:瑞烟深处开

三殿,春雨微时引百官。这座宫殿代表了大唐盛世的奢华与荣耀,见证了唐王朝一步步走向

兴盛的足迹。

9、清思殿遗址

清思殿,是宫内起居便殿,为皇帝游乐、休憩之地。请看,清思殿殿址仅存基台部分,

东西33米,南北宽约29米,基台南端东西各有一斜廊。唐敬宗即位以后,曾对清思殿进行过大规模重修,唐代的史料记载,清思殿曾安装铜镜

三千片,耗费了十万黄金和白金箔。殿堂遗址内确实发现了很多铜镜的残片,还出土了镏金

铜饰残片,多枚黑白围棋子和一件出入宫门的鱼符等。 清思殿名字很雅致,但当时这里却总是一派热闹的景象,这里曾经是一个球场。唐代盛

行马球,连皇帝都亲自上场参与。唐三彩中就有很多打马球的人物形象。考古工作者发现,

清思殿前的这个马球场地面非常坚硬,1000多年的时光都没有让它损毁。据文献记载,当时

修建马球场除 了砸夯,还要在地面浇油,而这种油很可能就是当时民间的食用油。浇满油的球场即使

下雨个把月,地面也依然干爽平整。公元880年,当黄巢的起义军向长安挺进的时候,僖宗正在清思殿主持一场耸人听闻的

赌局,四个高级官员,用击马球的方式来决定任职的地方,获胜者优先选择富庶之地。

10、翰林院遗址

翰林院占据夹城南部长400余米的一段,翰林院南端约100米长部分发现建筑遗址五座。

翰林门为一个门道,宽5米多,进深8米多,臵有石门槛两道。翰林是皇帝的文学侍从官,翰林院从唐朝起开始设立。选拔擅长文辞的翰林学士入内起

草诏制,晚唐以后,成为起草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翰林院是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的一

个带有浓厚学术色彩的官署,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波动,但性质却没什么大的变化。翰林院里任职的人称为翰林学士,简称翰林,是传统社会中层次最高的士人群体。当时

在翰林院供职的有词学﹑经术﹑合炼(炼丹)﹑僧﹑道﹑卜﹑祝﹑术﹑艺﹑书﹑弈等各色人才,

称为待诏,即听候皇帝随时召见和差遣。其中词学之士最受重视。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张九龄,张说等都曾当过翰林学士,在这里供职多年。李白渴望报

效朝廷,为大唐建功立业。在大明宫金銮殿,李白即兴赋诗,为宫廷歌手填词助兴,唐玄宗

欣赏李白的稀世才华,留他在翰林院待诏。唐玄宗时期的翰林院有点类似皇家文学艺术委员

会。生活在翰林院的李白终日无所事事,常偷偷溜出去在长安的酒肆喝闷酒,他满怀报国志,

可惜无用武之地。

11、凌霄门

我们现在来到的凌霄门是北宫墙的西宫门,又称“青霄门”。这里位于北宫墙正门玄武门

西355米处,当时,凌霄门只有一个门道,宽仅2.2米,无门基座和柱础,也没有设门楼。虽然“凌霄门”只是一座小门,但历史上却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唐肃宗宝应元年(762)

四月十六日,宦官李辅国和程元振曾在此门发动政变,扶助代宗即位,史称“凌霄门之变”。唐肃宗在“马崽驿之变”以后,北上灵武,登极称帝。收复京师以后,入居大明宫期间,

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和皇后张氏均立有大功,很得肃宗宠信,所以权势日盛。特别是李辅国

不但掌管了禁军大权,而且又兼兵部尚书、殿中监等20余职,常在右银台门处理军国政事,

甚至可以代替皇帝颁布诏令,宰相和朝官都要仰辅国鼻息。而皇后张氏也非善辈,不但“持

权禁中,干预政事,请谒过当”,而且还将肃宗次子建宁王李倓诬陷致死,进而还想威害太子

李豫,专制朝政,步武则天后尘,夺取最高权力,临朝称制。 宝应元年四月初,唐肃宗身染重病,在长生殿养疾。张皇后看到唐肃宗已病入膏肓,危

在旦夕,唯恐太子李豫即位以后,对己不利,便秘密派人将肃宗的另一个儿子越王李系引入

麟德殿中,企图废立太子。四月十六日这天,张皇后矫诏召太子入宫。宦宫李辅国和程元振

得知此事后,当即在凌霄门布臵禁军,并将太子李豫由少阳院护送到飞龙厩中,加以保护。

接着,又派兵将麟德殿团团包围,逮捕了越王李系,又将张皇后囚禁于别殿。四月十八日,

肃宗听到这一消息后,惊吓而死。程元振当即将太子接至九仙门,与文武百官相见,并行监

国之礼。四月二十日,太子在长生殿肃宗灵堂前即帝位,是为唐代宗。不久,越王李系和张

皇后相继被杀。“凌霄门之变”至此结束。

12、银汉门篇二:西安导游词 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古城西安观光游览。西安,一个被人们赐予太多太多美妙

称谓的地方。尤其通过今年世园会的召开,西安再一次把她特有的魅力展示给世人。今天我

将带领大家一步步走近这座古老的城市,这可是一个看不完、听不尽、吃不烦、逛不够的地

方,希望您带着轻松的心去聆听、去观察、去感受、去品味。一起去品古都上下五千年历史

神韵,尝老城街头巷尾美食七滋八味,阅西安改革三十年城市全新风貌,观新区科学规划建

设热火朝天。

地理位置】

西安是陕西省省会、副省级城市,是陕西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西安位于黄河流

域中部的关中盆地,北临渭河,南面是秦岭山脉,山脊海拔2000-2800米,是我国地理上北

方与南方的重要分界。西安市辖9区【新城、碑林、莲湖、雁塔、灞桥、未央、阎良、临潼、

长安】4县【蓝田、周至、户县、高陵】,总面积10108平方公里,总人口843万,其中市区

面积3782平方公里,人口大概646万左右。 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雨量适中,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春秋两季是旅

游黄金时期。大家远道而来,也许您是带着自己潜意识中的“西安印象”【古老陈旧、黄土飞

扬、干旱缺水、满目苍茫】来的,现在看见西安是否有出乎意料的感觉呢?其实这里历史上

素有“八水绕长安”之说,指的是西安城四周的八条河流:渭河、泾河、沣(fēng)河、涝

(lào)河、潏(yù)河、滈(hào)河、浐(chǎn)河、灞(bà)河。渭、泾是其中两条大

的河流。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写道“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

而异态”,描写了汉代上林苑的巨丽之美,之后就有了“八水绕长安”的描述。大家现在能看

到西安这般的景象和市政府的重视和规划是分不开的,这些河流流经于此也让这座城市有了

勃勃的生机和灵气。【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

紫渊径其北。终始灞浐,出入泾渭;酆镐潦潏(fēng hào lào yù),纡馀委蛇,经营乎其内。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上林赋》】

【陕西得名于西周,是大西北的门户,面积20.56万平方公里,所在的位置兼具南北,

联通东西,所以陕西所处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渭河虽发源于甘肃,但是流经陕西,联接灞

河、泾河、浐河等最后汇入黄河,因此渭河是黄河上最大的支流,它和它的分支流冲击而成

的平坦台面就是今天陕西省的中部,我们也把它叫做关中平原也可称为渭河平原。渭河与长

安关系十分密切,在古代有很多物资就是通过渭河运到长安,而“泾渭分明”这一成语也来

源于这条大河。】

【历史背景】

在中国旅游界有几句俗话:二十年中国看深圳,一百年中国看上海,一千年中国看北京,

而五千年中国则看西安。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首站来到西安,他对西安的评价就很高,

他说:“要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它的历史”。由此可以看出,西安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

化古城,在这片物华天宝的土地上,五千年的古国文明从这里发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长安大道沙为堤,早风无尘雨无泥。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长相思,在长安。

忆来唯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历史上提到长安的诗词很多,那么大家可能会问了:古人在诗词中如此的夸赞西安,究

竟是怎么回事呢?

西安,古称“长安”、“京兆”,从古到今曾用名中,以“长安”最为长久和著名,长安,

意为“长治久安”。

西安,在《史记》中被誉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地,由周文王

营建,建成于公元前12世纪,从此便揭开了西安千年帝都的辉煌史书,西安有着3100多年

的建城史和12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21个王朝和政权建都于此。是13朝古都【西周、秦、

西汉、新莽、东汉(献帝)、西晋(惠帝、愍帝)、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