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说课稿一等奖

说课2018-10-16 12:14书业网

篇一: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章书主要介绍透镜的基础知识和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本章书是初中物理光学知识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学生掌握光学元件应用的关键内容。整章书的内容安排非常符合新课表的基本理念——“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HM?? yA<

《生活中的透镜》这节书安排在第二节,在学生学习了透镜的基础知识及其对光的作用后,能够进一步对透镜成像的知识有感性的认识。这个顺序安排使学生能具体、生动地认识透镜的成像特点及生活应用,能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求知欲,有利于下节课开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活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相对于旧课程安排先探究规律,再认识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更能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自主制作模型照相机的体会,了解照相机的成像特点

学生通过对比照相机、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特点,能描述实像和虚像的特征

3、情感价值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制作模拟照相机获得成功的愉悦

增加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动手动脑探索生活中的物理规律

三、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通过实验探究和观察,归纳出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

2、难点:能区分实像和虚像

四、备学生

初二学生非常喜欢动手做实验,喜欢提出问题。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大部分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并了解放大镜的基本作用。但对于凸透镜其他方面的应用并不是很了解,所以课前安排学生

制作模拟照相机和触摸投影仪,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课堂上让学生展示作品,交流经验有利于深刻的认识到凸透镜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促使学生不断的自主学习、了解凸透镜的多种应用。

五、教具

照相机模型、投影仪、幻灯片、放大镜、光具座,蜡烛,白屏

六、教学设计

1、引入:

展示一张毕业照片,提出问题:如何把如此美好的笑脸记录在一张小小的纸片上?

学生回答:用照相机; 继而提问:为什么照相机可以实现这一功能?通过什么实现?

学生回答:照相机中的镜头是凸透镜,可以把景物照在胶卷上。

2、新课:

新课教学主要分四部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实像与虚像的基本特征

(1)照相机:使用交流讨论的方法。

A、让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拟照相机,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

B、老师提出问题:一个照相机,它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哪些?学生讨论总结得出照相机的镜头是凸透镜,半透明的白屏相当于胶卷底片。

C、学生活动:通过比赛照相机成像的清晰度,学生自主观察照相机的成像的特点,总结出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像,并且还能掌握调节成清晰的像的方法。

D、老师对学生的观察结果给予肯定。

(2)投影仪:使用观察法。A、摆出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投影仪,老师引导学生了解投影机的主要组成部分:灯泡(光源)、幻灯片、镜头(凸透镜)、平面镜、屏幕。 -

B、老师演示实验:为了更直接的观察投影仪的成像特点,拆下平面镜,正放幻灯片,调节镜头,直接在天花板上得到幻灯片的像。

C、学生通过观察像的特点,能够描述出投影仪的成像特点: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使用实验探究法。

A、学生实验:直接通过凸透镜阅读课本上的文字。描述观察到像的特点:正立放大的像。

B、老师提出问题:要看到清西方大的文字,放大镜摆放的位置有什么要求?

C、学生继续实验,得出放大镜的位置要靠近字体。

学生学习了三种生活用具的成像特点后,发现同样是凸透镜,但可以有不同的成像特点,引起学生进一步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欲望,为下节课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活动打下基础。

(4)实像与虚像:采用观察实验和对比、分析的方法。

A、老师提出要求:学生比较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导学生归纳出像与物是否都分居在凸透镜的两侧。

B、演示实验:让学生观察屏幕上接收像的情况,初步认识实像与虚像形成的原因。

C、老师引导学生画出光路图,加深对虚像和实像形成的理解。

3、小结和拓展

(1)要求学生利用表格总结归纳三种光学仪器的成像规律。展示归纳完整、清晰的表格,增加学生的成就感。(2)让学生积极思考: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用具或现象使用了透镜。 把学生从物理世界带入生活中,使学生形成热爱生活的情感。

七、布置作业

课例点评:

刘志云:(深州市教育局物理教研员)1。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寓言故事为先行,增强课堂和学生的亲和度; 2.让学生明白课堂将要做什么和为什么要做这些,使师生和课程同步;3。通过展示虚拟有趣的情境,揭示真实社会迫切的需要,突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课程理念;4。立足学生,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新理念,使学生体验运用科学方法处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并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旨在落实素质教育。

5。突破教材编写顺序,把本节课的难点(凸透镜成像特征的探究)放在最前面,使整节课围绕它的结论展开,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渗透理解、活化应用。单刀直入目标准确。6。图文并茂、声色俱佳,交流互动和展现情境牵动着所有学生的心弦,诱导着所有学生积极思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殷卫建(深州市乔屯中学):今天有幸学习了李老师《生活中的透镜》,受益匪浅。该课的亮点为:1、李老师教态好,充分利用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边思考边探究,达到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目的。2.李老师说话抑扬顿挫,亲和力特别好,这一节课好像在和学生交流,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新的知识,他具有表演艺术家的风度。

马艳萍(深州市第一中学):这节课的设计思路非常好,真正体现了新课程物理教学的理念,使教学内容变的如此生动贴近生活,这样能给学生极大的兴趣,留下深刻的印象。李老师语言风趣、幽默,更是把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发挥到了极至,非常棒!更值得大家学习,也为我们今后的教改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

白翠松(深州市第一中学):李老师的让故事走入课堂的思路很吸引人的眼球,我对于他的《压强》这节课已经有体会,这节课可以说是那些的延续,或者说是他的物理故事的延续。把故事容入物理,让物理进入故事,把物理的理论与语文的故事结合在一起,创新!我期待的李老师所有的物理故事快点生成!学习提高!

课本动手动脑1、2、4 《生活中的透镜》课后反思:

1. 问题的设置存在一定的缺陷;

恰当的问题设置是一节成功的课可所不可或缺的,但在本课的问题设置上有的问题存在一定的偏差,根本原因是把学生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考虑的不足,没有想这个问题是否是不可或缺的。

2. 学生的评价问题:

对学生的发展性评价是新课标纳入的新内容,怎样评价学生的表现才是恰如其分的应是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应注重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上课时评价方式太过单一,现在看来完全可以做的更好。

3. 师生交流过少

师生交流过少影响到学生的信息反馈,直接表现就是回答问题不积极,对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不了解,老师就会做无用功,影响教学效率,这里面有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4.有的地方不够流畅,出现了暂时的空白,语言也存在继续修饰的必要。

篇二:王斌物理说课稿《通过透镜看世界》

物理说课稿《通过透镜看世界》

满城区市头村中学 王 斌

尊敬的各位评委和老师们,大家好!

我是满城区市头村中学的王斌,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通过透镜看世界》,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这六个方面来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章在光的世界里第七节,是在学习了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知识后进一步展开对透镜成像规律应用的学习,是透镜对光的作用和成像规律知识的巩固和应用,它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对宇宙及其微观世界的探索,让同学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到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科学,改变世界的科学,是对前面内容的补充又是对物理学习的深化与推动。

本节教材的特点是:第一、强调动手,锻炼能力;第二、拓展视野,激发兴趣。

二.学情分析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学生底子薄,但是他们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同时又刚接触物理,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掌握欠缺,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让学生逐步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让他们认识到物理学对日常生活和当今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

(一)依据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望远镜、显微镜的结构。

(2)了解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体验利用两个透镜组成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实验操作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宇宙世界和微观世界进行观测的兴趣。

(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情感。

(3)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树立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结合对教材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重点:让学生利用凸透镜自行组装望远镜和显微镜的两个动手操作过程。 难点:是如何启发并正确指导学生完成这两个实践活动。

(三)、教具应用

学生器材:学生光具座、两组焦距不同的凸透镜、一组凹透镜、食盐颗粒。 教师器材:生物显微镜一台;电子白板、多媒体课件。

四.教法学法

为使学生顺利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 情景创设法 :通过创设情景,引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作探究法:通过合作探究,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实现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能力。

3. 交流讨论法:通过交流讨论,使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拓展思维空间,培养思维能力。

“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叶圣陶

因此在学习方法上,我给于学生以下指导:

1、任务引领法:每个小组确认自己的任务,有得放矢,集中方向,团结一心,用已有的任务引导本组学习。

2、小组合作探究法:团队力量胜于个人,只有合作才能共赢。

3、自主学习法:我们教学的根本在于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如何在课堂中学会主动的有效的学习是每一位学生的最终目的。

五.教学过程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配乐欣赏——引入课堂 《遥远的宇宙空间》 《奇异的微观世界》

歌德曾经说过,“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学习。”

因此我在这里应用了情境创设法教学,让学生通过欣赏观看未知世界的图像来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建立本节课良好的开端。同时引出问题:科学家是如何观测到遥远的宇宙世界和看清奇妙的微观世界的景象呢?引出望远镜和显微镜,板书课题第七节《通过透镜看世界》那么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架望远镜和显微镜,重温科学家的探索历程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入课堂。

(二)、 “动手做”实践活动--制作望远镜和显微镜

本节包括两个“动手做”实践活动。教学中,我采用合作探究法和交流讨论法。将学生分成两队六小组,每组有组长,副组长和三名成员,各有分工。三组望远镜制作、三组显微镜制作。这样既可以组内交流,又可以在两队之间比较,体现竞争与合作。

第一步,提出目标、任务引领:①晴天时,利用自制望远镜观测狼牙山英雄纪念碑与目测纪念碑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望远镜发挥了什么作用?②利用自制显微镜观测食盐颗粒有什么样的形状?显微镜发挥了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每个小组确认团队的任务,有得放矢,集中方向,团结一心,用已有的任务引导本组探究。

第二步,强调实验操作的安全和规范。首先,透镜属于玻璃制品,为了防止落地而造成损坏,应该让学生在简易光具台上进行操作,并轻拿轻放,这样也利于使多个透镜光轴重合。其次,应禁止学生用手触摸透镜的玻璃表面,以免玷污,养成爱护实验器材的习惯。第三,要避免学生将调整好的“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观察的现象发生。

设计意图:培养正确的实验操作习惯、体现课堂安全教育。

第三步,分组制作,交流探究。

因为望远镜和显微镜对于许多学生而言是比较陌生而充满神秘感的,因此学生在得知本节课的内容后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不会有明确的思路,这时,我会提出以下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的问题:

1.一个凸透镜放大效果如何?

2.两个凸透镜叠加放大效果是否更好?

3.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的搭配放大效果如何?

4.透镜间的距离改变,效果是否会变?

5.多个透镜组合效果如何?

①组装探究:让全体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带着这些问题,进入动手操作阶段。教材中也提供了相关的指导,我没有限定学生的操作规程,给予学生足够的自主空间。

在操作过程中,因为透镜比较多,可以鼓励学生作不同的尝试,包括采用两个凸透镜、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两个凹透镜、多个透镜等多种组合,其中还可以对透镜焦距作选择,对观察方向作选择等等。在实现望远和者显微功能后,可以让学生改变两个透镜之间的距离,观察望远或显微效果的变化。整个探究过程采用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来完成,在自制显微镜制作成功后,适时出示教具教学显微镜进行观察,让学生自己重温显微镜的构造(在生物课上已经学习)。

②观察总结:在各组学生都已经调整好自己的望远镜后进入观察,进行比较。(晴朗的天气,三组一起观察远处狼牙山上英雄纪念碑,同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另外三组制作的显微镜我们用来食盐颗粒的形状。这样做突出小组的成就感。)。这样的环节目的在于增加学生的动手兴趣。在操作基本完成之后,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心得,总结出望远镜、显微镜的基本组成。并回答动手做之前的提出的问题。学生的回答往往是不完整的,教师应给予指导。

板书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结构、作用。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

到在这里就完成了教学的重点,同时也突破了难点。

(三)、课堂展示——体验成就

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望远镜,看哪一个组或哪一个同学做的望远镜精致、美观、适用。评选出来的作品,写好名字,将收入学校的科技作品室保存,以作纪念。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体验成就感,成就感是永远的动力。

(四)、深化课堂——挖掘潜力

提出问题:我们都已经知道了望远镜和显微镜的构造和基本作用,那么望远镜和显微镜工作原理的光路图又是怎样的呢?我们有兴趣的同学呢,希望你们在课下根据我们原来的学习,绘制一下,看一看我们哪一组绘制的更准确!

设计意图:让我们的优秀生能吃的更好!更大程度的发挥和挖掘他们的能力。

(五)、物理欣赏——体验魅力

①对于望远镜与显微镜发展历史,分别简单说明伽利略望远镜、开普勒折射望远镜以及牛顿反射望远镜的性能以及适用范围等,并且可以结合本册教材中涉及的哈勃太空望远镜,说明望远镜的重要用途以及技术变革等等。对于显微镜也可以做这样的简单介绍,如介绍从胡克发明的第一台显微镜到目前常用的显微镜进而到电子显微镜、扫瞄隧道显微镜的历史沿革等。在涉及的内容中,学生往往因为不了解这些望远镜的原理而产生疑问,可以让他们通过查询资料获取相关信息。发挥和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②在对历史的回顾之后,可以让学生欣赏课文中的和教师自己搜索的一系列图片,体会自然界的奇异与和谐,例如因为太远而肉眼无法观察到的月球上的环形山,因为太细微而无法感知的西瓜表皮上的绒毛等等。此外,可以比较肉眼和望远镜、显微镜这些仪器的分辨能力的差别,让学生体会科学技术扩展人类视觉的能力。正常人眼最多能分辨大约为0.1mm的细微物体,而隧道显微镜可以看到直径数量级为10-10nm的原子;人的正常视力(指小数视力1.0)能够在5m之外分辨边长约7.3mm的“E”字,而哈勃太空望远镜的“视力”是看到约16 000km外的萤火虫!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生活、科技的推动作用,意识到科技的无穷力量,意识到自然界是可以为人类所认识的,从而又一次验证物理学是认识世界的学科和改变世界的学科,激发了学生长久学习物理学的兴趣。

适时留下课下作业:请同学们查阅资料撰写一篇关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科学小品文,为大家介绍望远镜和显微镜的种类和各自在不同领域所发挥的用途。

设计意图:再次激发学生在课下学习物理,和对宇宙空间及微观世界的观测拓展视野的兴趣,唤起对宙空间及微观世界的憧憬! 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操作与自由分析始终贯穿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要求。同时也体现了我对物理课堂的快乐教学、激励教学的宗旨,不断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能力,不为一时的得失,而失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快乐。

(六)、课堂评价——强化训练,巩固提高

篇三:生活中的透镜说课稿

《生活中的透镜》说课设计

盛山初中 王林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本节是初二物理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的第二节,是在学生对透镜对光的作用规律基础上安排的一节内容。其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生活中的透镜及成像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第二节用可惜探究方法深入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做好铺垫。本节主要介绍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应用和成像特点,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从观察和实践中得出结论。让学生体验物理只是产生的过程,并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探究物理规律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了解透镜的应用和成像情况。

难点:在观察的基础上,是协商获得图透镜成像的感性认识,并初步了解实像、虚像的有关知识。

二、说学生状况

初二年级的学生虽然观察、思维能力有限,但思想很活跃,要充分利用学生对实物(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感兴趣的特点,激发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任课教师需设计有利于他们自主学习;创建让他们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情景,引导他们对物理现象作仔细观察,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学习上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探究、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的趣味性,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与实际的意识。

四、说设计理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本节内容主要是给学生创设情景,提供实物观察,进行探究,形成凸透镜能成不同像的感性认识。再通过渗透一些小实验,进一步拓展透镜成像的物理知识,充分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物理教学基本理念。

五、说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设计理念,针对本节内容,确定采用在教师引导下,通过创设情景、观察实验、验证分析交流结论等过程,能请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情况。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具体方法包括:讲授法、观察法、讨论法、对比法等。

六、说学法

为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科学规律。针对本节内容和以上教法,学生主要学习方法为观察、分组讨论和合作归纳法。

七、说教学程序

(一)回顾复习光学知识

1、你是怎样区分虚像和实像的?

2、透镜可分为凸透镜和凹透镜,那么什么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什么作用?

(二)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通过优美照片的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透镜在生活中应用是如此的广泛,激发学生的学

生兴趣!

(三)探究解决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是透镜在生活中的主要应用,这部分内容也是教学的中心内容。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主要采用探究的方法分三部分知识来解决问题。

1、照相机

《1》通过演示观察各种照相机,对镜头获得直观印象。教师在发挥指导作用,指出镜头相当于凸透镜。教师针对照相机原理图,讲究拍摄的具体的原理,是学生对照相的过程有宏观的认识。

《2》通过展示照相机的成像视频,探究成像的特点,是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2、投影仪

投影仪是教学中经常使用的仪器,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对投影仪的成像的原理有非常直观的认识,不仅可以了解其结构,而且可以更充分低了解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在投影仪中平面镜的作用。

3、放大镜

放大镜是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到得凸透镜,学生并不陌生。通过多媒体展示,是学生直观地了解到成正立放大的像,为了增强趣味性,和延展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是学生体验学习知识的乐趣。

(四)梳理反思深化问题

本节内容需要反思深化的是一个难点问题:实像和虚像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特意在各种成像中引申并强化实像与虚像,而最后多媒体课件的展示,使(来自:www.zaidian.cOm 书 业网: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说课稿一等奖)学生对实像与虚像的区别更加深入的认识,进而突破这个难点 。

(五)应用练习评价反馈

通过相应题目的练习,大多数学生对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掌握的的非常好,反映比较积极。

(六)回顾总结

让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回顾,自我总结我学到了什么?我明白了什么?目的是促进只是的内化,同时,在板书的设计力求简洁、明快,突出三种应用成像特征的对比,便于学生记忆。

(七) 作业布置

除基础题外,强调学以致用,凸显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如了解什么是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 注重能力的提高。如:用分离原理将投影仪分离成两个可单独使用的仪器。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