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差不多先生传,讽刺小说

小说2018-10-20 20:22书业网

篇一:差不多先生传答案

《差不多先生传》答案

教学目标:

1.通过了解文章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品味幽默的讽刺语言,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

3.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认识差不多先生的本质,懂得敷衍塞责、马虎从事的危害,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作品的讽喻意义,探究现实意义。 难点:品味语言,感知其讽喻意味。 教学步骤: 一、课前准备 1.词语积累 2.作者

胡适(1891-1962),字,安徽绩溪人。曾任北京大学教授及校长、驻美大使、中央研究院院长。现代著名、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兴趣广泛,作为学者他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进行研究。他还获得三十五个“博士学位”。胡适先生是第一个提倡白话文写作的文学大师,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推动具有巨大的作用。

4.请你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差不多先生档案一

差不多先生档案二

二、课堂导学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导读

1.学生分组活动,填写课前准备4之表格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或自做答案或准备求助。

问题1: 问题2:

2.全班进行交流。 (三)研读文本,深入探究

1、差不多先生最终是稀里糊涂的死了,到底是谁害死了他?

2、差不多先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他个人的问题,这在文中是否有所体现?

以「讽谕」作结,寄托旨意第十段、十一段说明大家不但认同差不多先生的态度,甚至尊崇他、效仿他,以回扣首段「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并直指:「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总结全中国人都像差不多先生一样,从小事的颜色不分、东西不分,到时间、金钱的苟且随便,最后糊涂一死收场。其中「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三句,更明白表示这些「懒」,都是「不肯」所致,而不是「不能」。所以这两段是以讽谕总结全文,使首尾相应,也是作者对国人「差不多」的态度最严厉的讽刺,与最深切的忧虑。

(四)体会讽刺手法,揣摩文章主旨

1.差不多先生死后声誉日隆,大家都称赞他是一个有德行的人并以他为榜样。作者胡适先生对此持什么态度?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差不多先生是确有其人吗?作者为什么要为他立传? 唤醒国人,革除陋习。

三、拓展延伸

差不多先生真的死了吗?你在生活中见过他吗? 学生自由发言。 四、练习 (一)类文阅读

我的她 (俄)契诃夫

我的父母和长官非常肯定地说,她比我早出生。我不知道他们说的是否正确,只知道我的一生没有哪一天不属于她,不受她的驾驭。她日夜不离开我,我也没有打算立刻躲开她,因此,我们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牢固的……但是,年轻的女读者,请

不要忌妒……这令人感到亲密的关系给我带来的只是不幸。我的她日夜不离开我,不让我干活。她妨碍我读书、写字、散步,尽情地欣赏大自然的美……我为她,为她对我的依恋而牺牲了一切:前程、荣誉、舒适……多亏了她的关心,我穿的是破旧的衣服,住的是旅馆的便宜房间,吃的是粗茶淡饭,用的是掺过水的墨水。她吞没我所有的一切,真是贪得无厌!我恨她,鄙视她……我早就该同她离婚了,但是直到现在还没有离掉,这并不是因为莫斯科的律师要收四千卢布的离婚手续费……我们暂时还没有孩子……您想知道她的名字吗?请您听着……这个名字富有诗意,与莉利亚、廖利亚和奈利亚相似……

她叫懒惰。

1.契诃夫是19世纪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我们曾学过他的短篇小说 ,作品充分运用讽刺艺术的力量,刻画了沙俄警官 这个人物形象,表现了作者的爱憎和对社会的批判。

2.本文是一篇杂文,写法新颖别致,令人耳目一新。你认为文章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 拟人,作者要表达的中心意思是无法改掉懒惰的恶习,将一事无成。

3.“懒惰”的危害实在太大,请根据本文归纳出几点。

“她”给“我”带来的不幸:一、害得我倾家荡产;二牺牲了一切:前程,荣誉,舒适等;三、住便宜的租屋, 穿得破烂,吃得糟糕,用淡墨水写作;

4.写文章时恰当地运用反语,可以增强表达效果,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分析。 “多亏了她的关心”一句,表达了我对于懒惰的痛恨,意为“都怪她的错”。

(二)请在下面的文题中任选一题写成小作文。

1.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差不多先生可以重新选择自己的人生,你觉得他会有不一样的人生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吧!

2.在你的身边,有没有“迟到小姐”、“长舌先生”之类的人?能不能模仿本文的写法为他们立传?

3.读完《差不多先生传》,你有什么感想?联系实际写出你的读后感想吧!

五、课后反思

篇二:差不多先生传

《差不多先生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 、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1、教师:印发“作者简介”、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学习资料,并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通过“作者简介”资料了解作者,完成字词预习及修辞方法的学习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形似字注音组词

赔撇 瞪 账

倍瞥 橙 帐

焙蔽 凳 伥

蓓弊 澄 胀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精 明:机灵聪明

精 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德 行:道德和品行

圆 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学生解词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词语在文中表达的含义,并学会区分多义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1)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2)外貌特征

眼 睛:看得不很清楚;

耳 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思 想:不很细密

(3)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4)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注重引导学生在把握写作顺序时注意表示时间性的关键词)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

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教师注重引导学生揣摩课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进而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中心。) 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可适当引导小组讨论,也可适当点拨。)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学生在上面理解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分析体会并回答)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答案不必拘泥,重点培养学生理解和表达的能力。)

三、修辞方法的学习

找学生结合资料,讲解对设问、反问、反语的理解,其它学生可置疑并补充。 明确;

1、设问、反问、反语的含义及特点

设问:在阐明观点前,有意先提出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的一修辞方式。它不要

求别人回答,而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重语气的一种修辞方式。它只问不答,激发

人们思考,叫人们从问话中得出答案,也是明知故问。

反语:正话反说,也就是说反话。运用反语,表意明确、深刻,增加文章的幽默感,也可

以引人深思,并增加文章的感情色彩。

(教师适当补充)

2、设问和反问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它们有什么样的异同?

同:都是疑问的特殊形式,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异:设问是自问自答,目的是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是只问不答,但人们从问话中可以得出答案,作用是为了加重语气。

(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理解修辞的作用,并通过对修辞的运用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3、从文中各找出设问、反问和反语的例子,并分析运用这种修辞的作用。

(1)设问:开篇设问,幽默风趣,引起读者的注意。

(2)反问:差不多先生的语言大都运用了反问,表现了差不多先生做事马虎、敷衍了事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讽刺、批判色彩。

(3)反语:差不多先生临走时说的话没有意义,文中却把它称为“格言”;差不多先生一生没有功德,文中却称赞他“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差不多先生不是高僧,文中却称他为“圆

通大师”。

四、总结

1、学生总结

(可从词汇积累、感情体悟、技巧心得等多角度归纳总结)

2、教师总结

上完了这一课后,希望同学们明白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国势积弱不振,尤其是科学远落后西方国家,归根到底就是国人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凡事只求“差不多”,每人抱着“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混吃混喝,不求有功,但求无过,长此以往,国家怎能走上富强康庄大道?胡适先生为了除去国人的“差不多”的通病,虚构了“差不多先生”,希望藉此纠正大家敷衍塞责的习惯,创造一个属于中国人的新世纪。各位同学,希望大家学完本文,能够检讨缺失,奋发向上,迎接光明的未来。

五、作业

目标检测,并仿写作文《假行家先生传》

附:

一、作者资料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原名嗣糜,学名洪驿,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安徽绩溪人,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

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篇三:第十二课差不多先生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解反问、设问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2.方法与过程:在阅读感悟过程中,注重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反问、设问、反语等修辞对文章表情达意的作用,把握作者塑造差不多先生的动机和寓意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使学生理解凡事敷衍了事、不肯认真的害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一)检查预习

1形似字注音组词

赔 撇 瞪

倍 瞥 橙

焙 蔽 凳

蓓 弊 澄 12《差不多先生传》

2解释下列词语

从从容容:①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②(时间或经济)宽裕 精明:机灵聪明

精细:精密、细致

一命呜呼:指死。这种说法通常带有幽默或讽刺意味 德行:道德和品行

圆通:(为人做事)灵活变通,不固执己见

3作者介绍

学生结合课前作者资料,填空了解作者

本文的作者_____,现代_____,_____。原名_____,字_____。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期间,发表__________,提出文学改良应从“八事”入手。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__________,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__________,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__________月刊。1932年主办《独立评论》后,政治上依附了国民党当局,一生著作宏富。1962年病逝于台湾

(个别学生完成填空,不足处其他学生补充)

(二)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人说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美国作家奈斯比也说过类似的话,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举世闻名,可是中国人的因循怠惰,也同样远近驰名,为了革除国人这种根深蒂固的不良习性,胡适先生杜撰了“差不多先生”这个带有寓言色彩的人物形

象并为他立了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传记,一起认识一下这位差不多先生。

二、整体感知文章

(一)多媒体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把握文章语言的幽默性

(二)文章内容学习

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找出文章中的关键语句或关键词回答问题来初步了解“差不多先生”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学生整理文章内容,快速作答

明确:

1、“差不多先生”的籍贯、外貌特征、常说的话各是什么?表现出他怎样的个性特点?

(1)籍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

(2)外貌特征

眼睛:看得不很清楚;耳朵:听得不很分明

鼻子和嘴:对于气味和口味都不是很讲究;记性:不很精明 思想:不很细密

(3)常说的话:“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

(4)个性特点:苟且、马虎、敷衍塞责

2、文章记叙了“差不多先生”的哪些事迹?是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

(1)小时候,差不多先生的妈妈叫他买红糖,他却买了白糖回来。

(2)读书时,差不多先生的老师问他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老师纠正时,他却说山西和陕西差不多。

(3)差不多先生当伙计时,常把“千”写成“十”,把“十”写成“千”。

(4)差不多先生搭乘火车,迟了两分钟方到火车站,弄不明白火车为什么不等他。

(5)差不多先生让中医王大夫代替汪大夫给他治病,结果一命呜呼。

叙述“差不多先生”事迹时运用时间顺序

(三)文章中心的学习

1、品味下列句子的深层含义,注意加点词语

(1)提起此人,人人皆晓,处处闻名。他姓差,名不多,是各省各县各村人氏。你一定见过他,一定听过别人谈起他。差不多先生的名字天天挂在大家的口头,因为他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

(2)他死后,大家都很称赞差不多先生样样事情看得破,想得通;大家都说他一生不肯认真,不肯算帐,不肯计较,真是一位有德行的人。于是大家给他取个死后的法号,叫他做“圆通大师”。

(3)他的名誉越传越远,越久越大,无数无数的人都学他的榜

样。于是人人都成了一个差不多先生。——然而中国从此就成为一个懒人国了。

明确:

(1)作者在这里强调“差不多先生”是“各省各县各村”人士,每天挂在大家的口头上,是“中国全国人”的代表,目的在于指出像差不多先生一样凡事马马虎虎,不求认真,不求准确,是中国人的通病。

(2)不多先生死后,人们都称赞他,叫他“圆通大师”,说明中国人差不多都染上了差不多先生的习性。在这里,作者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忧虑。

(3)这句话在文章的结尾,回应了前文,指出国人做事不认真、得过且过的劣根性愈来愈厉害。作者希望能唤醒国人,革除这种毛病。

2、思考作者为“差不多先生”立传的用意是什么?

教师明确:讽刺像差不多先生这样马虎敷衍、得过且过的处事态度,警醒世人做事要认真。

3、小作文训练:联系实际,谈谈“差不多先生”处事态度的危害及你得到的启示。(200字左右)

小而言之,害自己,学业、事业无法取得成就;大而言之,害社会、害国家,人人都竞相效仿,形成恶劣的社会风气,“中国从此就成了一个懒人国了”。所以,每人应从自身做起,凡事认真对待。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