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文学名人故居

名人故事2018-10-21 05:35书业网

篇一:上海名人故居

上海名人故居

虹口篇

鲁迅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9号。故居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系坐北朝南三层砖木结构的新式里弄住房,占地面积75平方米,建筑面积188平方米。1977年12月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遗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奠基人鲁迅,于1933年4月从拉摩斯公寓迁此。在此居住期间,先后编辑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等七本杂文集,翻译《死魂灵》、《俄罗斯童话》等外国名著,编成《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木刻作品集。并掩护瞿秋白夫妇、冯雪峰等共产党人在此居住。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此逝世。

茅盾故居:位于山阴路132弄6号,现已挂牌。

名人遗迹:新文化运动巨匠茅盾夫妇,于1946年5月自重庆来沪住此二楼一间房。茅盾在此积极从事进步文化活动,为报刊写杂文、文艺评论、翻译作品,为反内战、为李公仆、闻一多被害、为保障言论自由等发表宣言。同年12月应邀访苏。1947年4月回国,写出《苏联见闻录》。同年11月,因白色恐怖严重,中共地下党决定让他转移香港。

郭沫若故居:位于溧阳路1269号。该处1994年2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系坐北朝南假三层花园洋房,占地416㎡,建筑面积406㎡。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现为民居,已挂牌。

名人遗迹:1946年5月,新文化运动巨匠郭沫若由重庆来上海住此,进步文化人常在此聚会。邓颖超、齐燕铭等曾借此招待文化界人士、举行记者招待会。郭沫若在此期间担任《文汇报》副刊主编,为反内战、争和平奔走,组织和参与赴南京促进国共和平谈判请愿团,慰问下关惨案受害者,追祭李公仆、闻一多,纪念鲁迅逝世十周年等活动。1947年11月,郭沫若离沪赴香港。1946年8月,邓颖超曾在此招待文化界人士;11月,进步文化人士曾在此为朱德60寿辰举行庆祝会。此楼现为民居,外观如旧。

丁玲故居:位于昆山花园路7号。该址1999年5月列为优秀历史建筑。系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假四层毗连式公寓。2003年10月,公布为虹口区登记保护建筑。现为民居,已挂牌。

名人遗迹:著名作家丁玲于1933年2月迁入此处,居住面积30平方米。这里亦为中共地下党联络处。在此,丁玲创作了短篇小说《奔》、散文《我的创作生活》等。

沈尹默故居:位于海伦路504号。该处为坐北朝南沿街三层庭院式洋房。占地面积96㎡,建筑面积200㎡。1988年7月,公布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对外开放,属民办公助性质纪念单位。

名人遗迹:沈尹默,诗人、书法家、新文化运动先驱之一。1946年沈尹默自重庆来上海,定居于此,直至1971年病逝。上海解放第三天,陈毅市长即访问了他。沈老在此筹组上海中国画院,倡仪成立市书法篆刻研究会,被聘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任1959、1963年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等。

瞿秋白故居:虹口区山阴路133弄12号,老上海石库门建筑

1899年出生于江苏常州的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瞿秋白纪念馆在瞿秋白故居内建立,于1985年6月18日正式对外开放。1994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瞿秋白诞辰百周年前夕,纪念馆全面整修,完善功能,纪念馆与故居既分开又融为一体,用地面积2282.19平方米。“瞿秋白同志纪念馆”由邓小平同志题写,“瞿秋白同志故居”由茅盾题写。瞿秋白故居于1996年11月20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李白烈士故居纪念馆:虹口区黄渡路107弄15号(原亚细亚里),是一幢坐南朝北的三层砖木结构的老式洋房,建筑面积为160平方米。为黄褐色的卵石外墙,奶黄色的大门,左右两旁镶嵌着李白烈士故居紫铜色挂雕和烈士浮雕。

李白烈士,1910年生,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至1948年被派到上海搞秘密电台工作,和夫人裘慧英携子住在北屋三楼,共三间,计27平方米。党的地下秘密电台设置在小阁楼上。1948年12月29日正式发报时被捕,1949年5月7日被秘密杀害。1985年11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核定李白烈士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2月以区文化局为主负责故居修缮和建筑筹备工作。1987年5月7日正式对外开放,陈云为故居题了馆名,故居隶属虹口区文化局管理。

赵世炎故居:虹口区多伦路145号

赵世炎(1901-1927) 字琴生,号国富,笔名施英。四川酉阳(现属重庆市)人。中国共产党早期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著名的工人运动领袖。

孔祥熙故居:虹口区多伦路尽端250号

这是一幢在1924年建造的具有浓厚伊斯兰情调的属阿拉伯风格的建筑。凡这类建筑均呈圆顶、尖塔、马蹄形拱、石造花窗格、釉面砖镶嵌。孔祥熙这幢住宅在正门入口及弧形外墙的窗框间,都有带马蹄形连续拱的柱廊,拱券上部有大量经过简化的几何形交织的图案,图案中没有人及动物造型,这是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图案。在室内外墙面上使用釉面墙砖,屋顶有两座马蹄卷四方亭,原亭上有圆顶,20世纪60年代拆除。孔祥熙此宅原有主楼、辅楼,中间隔天井,主楼三层是主人的卧室及办公用房,辅楼二层是工作人员及佣人住房。从多伦路入口及主楼入口都有精制的铁门,上面铸刻“1924年”字样。1958年主楼入口处的铁门被拆除,在“大炼钢铁”年代被当废铁熔化。

孔祥熙是 “蒋宋孔陈”四大家族的老三,他前后担任过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院长、副院长、财政部部长、中央银行总裁。孔祥熙、宋蔼龄孔氏夫妇一生暴敛财富不择手段,其私人财产列于“四大家族”之首,是当初中国最富有的家庭,仅在上海就不止有四处豪宅。

孔祥熙的另一座住宅,在现永嘉路389号。这是一幢西方城堡式建筑,坐北朝南、两层砖木结构。由北边入口,一进门是喷水池,绕过水池是大客厅,厅内楼梯呈s形逐级向上。高级木材制作的扶手上雕刻着华丽的花纹。每层楼上铺设柔软的织花地毯。上楼后先进入布置有中国传统名画的会客厅,旁边是卧室,附近有书房,桌上除文房四宝外,还有不少玲珑剔透的古玩文物。

孔祥熙的第三座住宅在现东平路9号,是一幢德国式建筑。

孔祥熙的第四座住宅在现虹桥路1472号,是一幢西班牙式建筑。

宋蔼龄泼辣专横,从小在家里以老大自居发号施令。婚后她“垂帘听政”,处处为孔祥熙出谋划策。她对孔祥熙管得很严,不让他喝酒,晚上不许他办公。孔祥熙习惯于每天上午10点起床,一个人早餐,每天午饭前必定洗澡,下午办公,晚上接待客人或娱乐到深夜。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政府政治在南京,经济在上海,幕前在南京,幕后在上海,孔祥熙同其他高官一样,每周来往于京沪线(现为宁沪线)。每周末夜班火车9点钟到上海,星期日晚班车去南京。大概因为“妻管严”,孔祥熙与宋蔼龄婚姻没有听说发生过纠葛并育有四个孩子。抗日战争前夕,孔祥熙因劣迹昭著,被蒋介石解除官职。1947年孔祥熙夫妇去了南美,1967年8月16日在纽约逝世,宋蔼龄于1973年1月19日在纽约哥伦比亚区一家长老医院病死。孔祥熙的多伦路、永嘉路住宅现为上海市近代优秀建筑保护单位、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卢湾篇

思南路----上海思南路从前属法租界,叫马斯南路(RueMassenet),取自法国作曲家马斯奈,他的一曲《沉思》,甜美而感伤,揉碎过许多美梦易碎的心。路旁的两条同样静僻的小马路:莫里哀路(今香山路),高乃依路(今皋兰路),都是名从法国作家。这是一条宁静幽雅、林木繁茂的马路。从前这里曾经住过许多名人。思南路61号为时任中华民国的江西都督李烈钧住宅,他的东邻是曾任国民政府湖南省主席的程潜,而思南路 61号则是身居国民政府要职薛笃弼的寓所。

杨森旧宅:卢湾区思南路36号, 是当时时尚的欧式花园洋房。在这里他结交上海各界的名流,在他赴抗日前线前,他把该住所给了自己的朋友照看。而朋友是京戏票友,因此将这里借给一对京剧演员俩姐妹居住,姐妹俩又拜梅兰芳为师,梅兰芳自己家近在咫尺,所以经常来此吊嗓子、演唱和会友,附近的邻里经常可以隔墙聆听梅兰芳大师优美动听的唱腔。思南路36号后来曾是卢湾区首届区委所在地,现为居民住宅。而杨森本人1977年5月逝世于台湾,享年96岁。

周公馆---周恩来故居:卢湾区思南路73号,是西班牙建筑风格的3层花园楼房。

卢湾区思南路51~95号,过去称为“义品村”,是个名人荟萃之地。义品村73号住宅,这就是大家熟知的“中国共产党代表团驻沪办事处”纪念馆,也叫周公馆,它是一幢三层楼的独立式花园洋房。建筑外墙以水泥拉毛装饰,红瓦屋顶,红色百叶窗,简洁而大气。一楼有厨房、卫生间、浴室、佣人房、储存室等,二楼是大起居室,宽敞的餐厅,还有一间主卧室,三楼有三个卧室,其中的两间带卫生间。住宅前有一个约300平方米的南向花园,在绿茵茵的草坪中央,有一棵枝叶茂盛的大塔松,沿着花园周边种着一些郁郁葱葱的树木,使花园显得与世隔绝。据说当年周恩来最喜欢在晚饭后坐在大塔松下的藤椅里和工作人员亲切交谈,研究布置工作。

梅兰芳寓所:思南路87号(昔马斯南路121号),这是一座4层独立式住宅,钢筋混凝土砖混结构,正面中间可以开足窗户,在感觉上十分明快。建筑的屋顶采用“梦夏式”,即屋顶的坡度是两折的,顶部较平缓,靠近檐部处就比较陡了。经这种变化,屋顶造型别有风味,富有变化,在建筑造型上很有艺术情趣。有人认为这座建筑属西班牙风格,但其实已不纯了,有些地方有法国南部风格,也有些局部(如窗饰等)又有近代新艺术运动风格的特征,所以也可以说它是折衷主义(eclecism)。但无论如何,它具有温馨的可居性。特别是屋前的茵茵草坪,四周丛林深郁,又有名花奇树,更表现出生机盎然的情趣。楼中最高一层为梅兰芳的岳母和女儿居住,梅氏夫妇则住在三楼,二楼是儿子的卧室,底楼为仆人居住,还有汽车库。

梅兰芳(1894~1961),原名梅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兴,生于北京。1931年到上海演戏,当时是在“丹桂第一台”上演《穆柯寨》等剧,颇受欢迎。第二年的初冬再到上海,演出《彩楼配》、《女起解》、《贵妃醉酒》等戏,自此梅兰芳就渐渐出名了。回到北京后,他深受上海京剧改良派的影响,于是就排演时装新戏《孽海波澜》、《邓霞姑》、《宦海潮》,以及古装新戏《牢狱鸳鸯》、《嫦娥奔月》、《麻姑献寿》、《千金一笑》等。后来被评为京剧四大名旦之一,另三位为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其中数梅兰芳名气最响,当时几乎家喻户晓。

1931年“九一八”以后,梅兰芳便移居马司南路121号。当时他出于爱国主义之情,排演《抗金兵》、《生死恨》。1935年3月,梅兰芳先后访问苏联、法国、德国、英国、意大利等,成为驰名世界的艺术家。抗战爆发后,身居沦陷的香港、上海,他蓄须八年,罢歌歇舞,拒绝演戏,靠卖画、典当为生。抗战胜利后,梅兰芳重返舞台,此时多演昆曲。他在表演风格上,无论唱、念、做、妆、饰,均不拘陈规旧矩,推陈出新,有自己的特色,享有“梅派”之称,被看成是中国戏曲表现体系的象征。

梅兰芳住在北京时,他的寓所叫“缀玉轩”。到了上海,他把家中的客厅兼书室取名为“梅华书屋”,取了自己的姓及字(畹华),斋额为清代金冬心的隶书,刚劲有力。京剧“四大名旦”都有自己的斋名,除了梅兰芳有“缀玉轩”、“梅华书屋”外,程砚秋的书斋叫“御霜簃”、尚小云的书斋叫“芳信斋”、荀慧生的书斋叫“小留香馆”,都是那么风雅秀逸,充满诗情画意。这条路上还有著名的哲学家冯友兰寓所。

皋兰路----原名高乃依路(Rue Corneill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诗人高乃依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文安路。1946年改名皋兰路。皋兰路沿路为住宅区,著名住宅有:

皋兰路1号,张学良旧居。

皋兰路2号,卢湾区复兴公园,富有法式情调的小公园。

皋兰路10号,卢湾区眼病防治所(1979年9月--1983年11月)。

皋兰路11号,现为思南路幼儿园。

皋兰路16号,原为东正教圣尼古拉斯教堂(协隆洋行俄国建筑师亚·伊·亚龙设计,昌升营造厂承建,砖混结

构,1932-1934年建造)。“文革”期间被毁掉上部的圆尖顶,改为一家工厂。1999年,作了大修,修复了上部的圆尖顶。现为ashanti法国餐厅。

皋兰路18号,虞洽卿故居。

皋兰路20号,卢湾区早教中心。

张学良旧居:皋兰路1号,西班牙式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张学良在1935年12月中旬第三次到上海就住在此。张在沪时间很短。解放后此楼曾是卢湾区工商联民主建国会的办公处,1992年和1994年大修,保护起来。后改为上海市房地产管理局迎宾楼,并将屋内几处厅室分别取名敬学厅、幕良厅、忆卿厅、少帅厅,厅内壁挂了张学良、赵一荻的照片及张学良的手迹。这是张学良在上海仅有的手迹。21世纪初,此楼改为荷兰驻沪领事的官邸。

虞洽卿故居:皋兰路18号,是当年名闻上海滩的商界领袖人物虞洽卿住宅。一代商海豪杰虞洽卿旧居,闻人历史,环境清幽,带有私家花园,该楼宇与孙中山、张学良等名人故居毗邻。

香山路----原名莫利爱路(Rue Moliere),为1914年法租界公董局修筑,以法国戏剧家莫里哀命名。1943年汪精卫政权接收上海法租界时改名香山路。短短的香山路上,居住过原国民党的立法院长孙科,共产党高官胡厥文,而和思南路相交的南昌路和复兴中路上,更是名人荟萃。既有政界要人,如“国民党元老重臣”吴稚晖、叶楚伧的寓所、中共创始人之一陈独秀、进步人士杨杏佛、何香凝、柳亚子,也有文化艺术界泰斗级的人物,如刘海粟、林风眠、赵丹等等。香山路6号奧古斯丁會寓所(Residence of Augustinian)的舊址現已成為了由上海年輕藝術家成立的藝廊 –– AM Art Space。

孙中山故居:莫利爱路(后译莫利哀路)29号(今香山路7号)。

民国7年(1918年)6月26日至民国13年11月21日,孙中山和夫人宋庆龄居此。这是中山先生生前最后居住的寓所,他的《孙文学说》,《实业计划》和《民权初步》等重要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居至民国26年。故居建于20世纪初,为两层欧式楼房,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013㎡,建筑面积452㎡。外墙饰以灰色卵石,屋顶铺盖洋红色鸡心瓦。楼前正方形草坪,三面绕以冬青、香樟和玉兰等树木花圃。民国7年,4名加拿大华侨购赠孙中山。为筹集革命经费曾抵押予银行,由几名华侨赎回。

柳亚子故居:复兴中路517号。他于1936年至1940年在此定居。抗战期间,上海沦陷后,柳亚子将其称为“活埋庵”,意在国事危殆之时,无能为力,留居“孤岛”,犹如活埋。现已挂牌,并不对外开放。

名人遗迹:柳亚子,诗人、同盟会会员、南社社长,因反蒋被通辑逃往日本。1928年回国,抗战时期从事民主活动。抗战胜利后,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开除党籍。1949年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

丰子恺故居:陕西南路39弄93号。现已挂牌,并不对外开放。

名人遗迹:丰子恺,散文家、画家,建国后曾任上海中国画院院长、美协上海分会主席。1954年至1975年丰子恺居住在这所房屋,寓所题名“日月楼”。 丰子恺生前喜为自己的寓所命名,如浙江上虞白马湖畔的"小杨柳屋",上海江湾及后来在其故乡石门湾的"缘缘堂",

遵义南潭巷的"星汉楼",重庆刘家坟的"沙坪小屋",上海陕西南路长乐村的“日月楼”。 “日月楼”是一幢西班牙式的别致洋房。门前还辟有一个花园。远远望去,红色的瓦房被碧天绿树簇拥映衬,令人心旷神怡。从前门小花园踏入台阶,走进客厅,里面摆设着陈旧的大菜桌、长沙发、酒柜等零杂家具。在上楼梯处,是一间小厨房和卫生间。二楼室内有阳台。中间有一个梯形的突口,既有南窗,又有东窗、西南窗,还在天窗,白天可看日出日落,夜间能赏当空皓月,"日月楼"果然恰如其题名。

静安篇

篇二:东城区主要名人故居情况介绍

毛 主 席 故 居

位于东城区景山东街三眼

井吉安所左巷8号 。是北京市

级文物保护单位。这是一所简陋

的小院,北房三间,左右各带一

间耳房,东房两间。1918年9

月,毛泽东为组织赴法勤工俭学

事首次来京,开始住在湘乡会

馆,后住在豆腐池,终因交通不

便,同来几人联系不便,同新民会总干事肖子升出面,以北大学生的名义租了此地的三间北房。据罗章龙《回忆新民学会》记载,当时同住的有肖子升、陈绍林、毛泽东、罗章龙、欧阳玉山、蔡和森共8人。毛泽东在《新民学会会务报告》中提到:"八个人居三间很小的房子里,隆然高炕,大被同眠。"罗章龙回忆他们寓此期间,为了节省开支,自己做饭吃,因南方人不会做面食,闹出种种笑话,房东曾教他们做面食。从1918年秋到1919年春,毛泽东在此地住了六、七个月,后离京赴上海。

老 舍 故 居

老舍故居位于东城丰富胡同19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

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1951年12月被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作品

内容丰富,《四世同堂》、《龙

须沟》等名篇家喻户晓,在文

革中不堪凌辱,投湖自尽。这

里是老舍先生1949年从美国

回国后买的一所小宅子,稍事

修葺后,于1950年3月携全家迁入。该院为北京旧式极普通小院,小门坐西朝东,门内一小院,只有两间南房。其西有一狭长小院,北为一座三合院是故居的主要部分。就在这里,老舍写了著名的《方珍珠》、《龙须沟》、《茶馆》等脍炙人口的名篇。

茅 盾 故 居

茅盾故居位于东城交

道口后圆恩寺胡同13号。是

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茅

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

字雁冰,笔名茅盾。浙江桐乡人。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伟大的革命文学家。从1916年从事文学活动以来,先后创作了《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等大批杰出的文学作品,还撰写了

大量文艺论著,翻译介绍了许多外国作品,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 茅盾自1974年12月搬到这里居住,直到1981年3月27日在北京病逝。在这

座极普通的两进四合小院

里,由20余间阴阳合瓦的鞍

子脊平房组成。前院开了两

个陈列室,后院室内完全按

茅盾生前样子陈列,室内东侧临窗工作台上的日历是他病重前一天亲手所翻的最后一页---1981年2月9日。茅盾逝世后,将25万元稿费捐作设立"茅盾文学奖"的奖金,用于繁荣祖国长篇小说的创作。此地被辟为"茅盾故居"。

孙 中 山 逝 世 纪 念 地

孙中山逝世纪念地位于东城地安门东大街23号。是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1866-1925)名文,字德明,后改号逸仙,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和领袖。1924年12月31日,孙中山扶病抵京,临时寓居于此,当时这里是民国时外交总长顾维钧

私邸。该宅为三进院

落,房屋为硬山合瓦清

水脊顶,四周绕以回

廊,西北部为花园。孙

中山当时住在西院第二进北房内,病发经诊断为肝癌后期时,又移回此宅,2月24日在此口授遗嘱及致苏联遗书,3月12日于此逝世。其治丧委员会在其居室外挂"孙中山先生逝世纪念室"匾。西墙上悬挂着著名的总理遗嘱。

陈 独 秀 旧 居

东城区北池子大街箭杆胡同20号(旧门牌9号)的院落,为陈独秀旧居。陈独秀(1880─1942),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9月起主编《青年》杂志(后改为《新

青年》,)提倡民主和科学。1917年

专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1918年底和

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倡导新文

化,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主要领导人

之一。"五四"运动后,接受和宣传马

克思主义。1920年发起组织中国共产

党上海发起组,1921年在中共"一大"上当选为中央局书记。直到1927年,历胜地中共最高领导。后因在大革命后期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在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上被撤销总书记职务。其后对革命前途悲观失望,并在党内成立小组织,进行反党活动,1929年11月被开除出党。1932年9月被国民政府逮捕,1937年出狱,1942年病故于四川江津。

旧居大门北向,有台阶两步,门为只占半间房的小型如意门,合瓦清水脊,上有门簪两个,刻有"吉祥"二字,青石门礅两个,上雕石狮 ;院内有北房三间,硬山合瓦清水脊,其东侧有耳房一间半(另半间辟为街门),南房四间,均为合瓦过垄脊。该院原有东房二间,但在盖民政部大楼时被拆,现只剩门窗立面做为院墙。1917年陈独秀由上海赴北京大学任教时就居住在这里,《新青年》编辑部也随之迁于此。1919年6月11日,陈独秀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被北洋政府逮捕,在李大钊等社会贤达极力营救之下,陈于当年9月16日被释放,后于1920年1月离京返沪。2001年3月,该院被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田 汉 故 居

田汉故居位于东四北大街细

管胡同9号。是东城区文物保

护单位。田汉,原名田寿昌,

戏剧家。曾与聂耳合作《义勇

军进行曲》。该院为两进四合

院。外院大门一间,倒座6间,

东西厢房3间,过厅7间;里

院正房3间,前带走廊,左右各带1间耳房,东西厢各3间,均为合瓦硬山顶。里院不大,院内种了些树木花草,其中一

篇三:温州近现代名人故居

民国时期的温州文化名人

朱自清(文学家)旧居

1923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来自南方教书,辗转来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任教。在温州期间,与“书画传家二百年”的马孟容、马公愚酬唱,写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佳句。所写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温州中学校训。所撰《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其中描写仙岩梅雨潭的《绿》,想象奇谲,意境隽永,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而脍炙人口。

朱自清来温州后,住处几经周转,最后租住城区四营堂巷55号王宅。王宅为五间三进合院木构建筑,中间分一堂、二堂、三堂,两边对称各设一间厢房,为温州晚清民国时典型的民居建筑。因旧城改建,温州市政府决定将该房向东迁移200米重建保护,房屋整体结构全部按原貌修复。朱自清曾居住的厢房布局按当时的格局陈列,旧居现被列为温州市文保单位。

谷超豪(数学家)祖居 市区白鹿洲公园(建设中)

温州数学名人馆便是依托谷超豪祖居——谷宅布展而成。谷宅原位于鹿城区高盈里11号,建于清中期。2006年,因旧城改建需要,由高盈里整体搬迁至白鹿洲公园里进行保护。谷超豪,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10月20日,一颗国际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还被命名为“谷超豪星”。

宅院坐西朝东,系七间二进合院式民居。面阔28米,进深30米,占地778.4平方米,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谷超豪少年时曾生活于此,宅建于清中期,平面布局严整,均匀。门厅、正厅为单层硬山建筑,厢房为三间两层楼房,抬梁穿斗式的梁架,宅内用花墙分隔成八个大小不一的天井,其中布置水井、花台、草木,庭院幽深逸静。谷宅用料精良,装饰简朴细致,为典型的温州传统民居宅院建筑。数学名人馆选取了温州各个时期较为代表性的29名数学家,大致上以数学家的出生年代为顺序。分为早期温州数学活动展区、温籍数学名人展区、温籍数学新秀展区、辅以温籍数学名人塑像、发绣、视频等内容, 全面展示了温州数学之乡的特点和风采。

孙诒让(朴学大师)故居 瑞安万松路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是我国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和大教育家,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他学问体大思精,,成就遍及经学、史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多方面,一生著述丰富,《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为其代表作,章太炎冠以“三百年绝等双”,其《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

著有《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著作,章太炎赞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称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

孙氏故居玉海楼为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位于瑞安市安阳镇道院前街5号,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2平方米。故居前后二进,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花厅、东西回廊、主楼、东西厢房、轩房。屋面结构均为硬山顶,设龙凤吻,封火山墙,门窗主要有格扇门、槛窗、支撑窗,具有浓厚的浙南地方特色。故居建成后孙氏居此直到逝世.

孙诒让故居属于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分两地,一为他的出生地,瑞安潘岱街道办事处砚下村;一为瑞安市区的玉海楼。前者为当地现存的一座二进式大宅院,背靠青山,砖木结构,翘檐灰瓦,门台高耸,颇有气势。玉海楼位于瑞安

城头东北隅道院前街,含孙诒让故居和百晋斋,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三面环河,前后两进各5间,左右回廊、槛窗花式多样。楼西为百晋斋,俗名“船厅”。斋前有园,名“颐园”,园内种植四季花木,中凿荷池种植白莲,至今盛开不衰。斋后为丁字廊,其西为孙诒让故居。故居前后三进,门厅5间、花厅5间、正楼7间,左右轩楼各3间。故居后为花园。

夏承焘(词学家)旧居 鹿城区登选坊40号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当代词坛泰斗。历任浙江大学、浙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台湾温籍女作家琦君恩师,有词学专著近30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最负盛名,被誉为“一代词宗”。

夏承焘旧居位于登选坊40号,是一座晚清院落,大院前后两进29米深,夏承焘当年居住的是前进的西首正间、边间和厢房。西首厢房里,一个塞得满满的书柜和墙上一幅杜甫《春夜喜雨》的书法横匾,以及另一间木板门上贴着的一副“萼绿神仙牡丹富贵,金屏吉庆玉镜团圆”对联,似乎还留有当年文脉书香的遗韵。

章纶(政治家)故居 乐清仙溪凤凰山南阁村

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明朝名臣,著作有《章恭毅公集》、《困志集》等。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在礼部侍郎位置上20年得不到升迁,年过花甲伤心辞官回乡。去世后被追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章纶生前不得大用,死后却官脉绵绵传承。长子章玄应曾任广西补政使;次子章玄会是鸿胪寺主簿;孙章九思是袁州同知;曾孙章朝凤是广西参议。

风凰山麓的乐清仙溪镇南阁村是章氏聚居地,被浙江省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的章纶故居分尚书第、藏书楼遗址、笃忠堂以及他死后建立的牌楼群。其中南阁牌楼群是雁荡山景区知名景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五座牌楼依次矗立,分别书写着“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会魁”,彰显着章纶及其子孙几代人的功名。

苏步青(数学家)故居 平阳县腾胶镇卧牛山村

苏步青(1902-2003),著名数学家,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获理学博士学位,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70余载,不但在微分几何领域独领风骚,著作等身,而且“毕生事业一教鞭”,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数学栋梁。一生与诗结缘,有《苏步青业余诗词钞》、《数与诗的交融》留存。

苏步青故居位于平阳县腾蛟镇卧牛山下,是一座保持很完整的,具有典型浙南山区风格的农家院落。故居的整个院落占地5亩多,围墙用大溪中的枕头石砌成。跨进古老木门台,里头就是一排7个开间的木结构老屋,典雅又古朴。四周全是古樟和古榕,故居的右侧有一株百年古藤,藤蔓的主干是棕红色的,长得很是茂盛,遮盖着院子的一角;屋前长着一株榕抱枇杷的合欢树。故居里还设立了纪念馆,陈列着大量苏步青的生平事迹及照片。

戴蒙(学者)故居 永嘉溪口乡溪口村

书院为清乾隆年间重建。二层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前后各有一院落,入口在西南角,正屋面宽五间,穿斗式梁架结构,正屋悬山顶,两翼楼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建筑四周糙砌块石围墙。故居清末重建,平面大致呈三合院形式,天井较大,院落地面铺砌大块卵石。门台侧开,正对书院大门。正屋面宽五开间,前厢面宽三开间,后厢面宽一开间,分列正屋两侧。梁架结构大致同书院。屋面施小青瓦,正脊两端饰金鸡状正吻,造型生动。建筑四周糙砌块石围墙。

戴蒙书院是楠溪江耕读文化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楠溪江居民“读可荣身,耕以致富”的追求和向往。书院、故居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布局、梁架结构颇具地方传统特色,建筑雕刻精美,为楠溪江流域清中后期建筑质量较高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戴蒙故居:温州市永嘉县溪口乡戴蒙书院内,省文保。戴蒙,生卒年不详,南宋学者,太子讲读,温州望族“溪口戴氏家族”名人,其家族从祖辈开始“一门七进士”,即北宋学者、与其弟学者戴迅合称“大小戴”的戴述;戴蒙之叔父、衡州知府戴栩;南宋学者、工部尚书、石鼓书院山长戴溪(1141—1215);戴蒙之父戴龟年;戴蒙之子、南宋文字学家戴侗(生卒年不详,代表作《六书故》)以及他自己。此外,戴溪之子戴桷为太仆寺少卿,封永嘉开国男。

王名世(武状元)故居 龙湾永中街道(永昌堡内)

王名世故居:温州市龙湾区永昌堡内。王名世(生卒年不详),明朝武举“三元”,囊括武解元、武会元、武状元为一人,温州望族“英桥王氏家族”名人。

琦君(文学家)故居 瓯海区瞿溪镇三溪中学内

琦君1917年7月生于温州瓯海区泽雅镇,是著名的散文大师,台湾当代十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台湾地区曾获得“台湾文艺奖”,“文协散文奖”、“中山文艺奖”、“儿童读物金鼎奖”等大奖,多篇文章被收录到港台、大陆中小学教科书。

琦君故居位于瓯海区瞿溪镇三溪中学内,这座砖木结构的百年建筑,始建于1921年,其正面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以红色作为主基调,象征着这里曾经的荣华,背面则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显得现代而时尚,整座建筑体因为建成的年代而带有浓厚的民国色彩。故园原本有多座建筑,几经风雨,至今保存完好的只留下这座“养心寄庐”。

黄绍箕(进士)故居 瑞安市小沙巷九曲弄

位于市区小沙巷九曲弄的黄绍箕故居,其主楼、读书楼、照壁等建筑结构已修缮一新,于2007年12月4日重新对外开放。

黄绍箕故居原为蔘绥阁藏书楼,与孙氏玉海楼、项氏水山亭统称为“瑞安藏书三大家”。故居坐西朝东偏南五度,中轴线由照壁、大门、主楼组成,南侧3间读书楼,占地面积约820平方米,建筑面积595平方米。2003年,黄绍箕故居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黄绍箕故居周围面貌破旧,回廊已变成了民居,地面也破损不堪,目前在修缮。

黄绍箕(1854-1908) 清末大臣。字仲弢,号漫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之子,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旋升侍讲。历任四川乡试考官、武英殿纂修,

为清流健将。

赵超构(报界宗师)故居 文成县西坑镇梧溪村

赵超构故居位于文成县龙川乡下村新屋巷6-8号,坐北朝南,清晚期建筑,原由台门、正屋、两侧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现只剩正屋二层五开间带两耳房,正屋硬山顶屋面,正脊为江南较为常见的砖砌抹灰清水脊,脊头塑尖叶状,铺双层小青瓦,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上压花岗岩质阶条石,明间前设踏步一级,与甬道同宽,甬道两侧用花岗岩质条石压边,中间铺碎石加泥土夯实。正屋明间进深七柱九檩,中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底层双步廊,明间为敞厅,置屏门,分隔前后空间,屏门绦环板,用剔地起突法雕刻戏曲人物及花卉图案。裙板素白无饰,屏门前设木质踏步通往二楼。三合土地面,前檐柱皆用青石质鼓形柱础,下设花岗岩质柱顶石。前檐“牛腿”雕刻“狮子戏球”、“狮子捧子”、戏曲人物等图案,雕刻精美。正屋后檐用雕刻花卉卷草纹的斜撑和水波纹替木。后窗绦环板透雕万字纹。耳房二楼山墙前部分用砖砌成墀头。二层前设通廊,外檐置直棂式栏杆。正屋后面设卵石垒砌的围墙,围墙用青砖砌成望柱和拦板,望柱方形,砌有凹槽。耳房二层,中设腰檐。

赵超构(1910-1992),笔名林放,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1936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写了《延安一月》,被认为是中国记者写的第一篇反映延安实况的力作。1946年任上海《新民晚报》总主笔。一生受到毛泽东主席七次接见。该故居为其祖父乡绅赵廷儒(1858-1930)所建,是赵超构幼年时期居住的房子。

高则诚(南曲之祖)故居 瑞安市阁巷乡柏树村

高则诚纪念堂,位于浙江省瑞安县阁巷镇柏树村集善院西侧,即高郎桥的东南方。1988年春动工,1993年建成。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雄浑,堂顶龙蟠虎踞,门台庄重典雅,门前一副楹联:“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横额为“南曲祖师”。大门正门上方悬挂着的遒劲洒脱的“高则诚纪念堂”六个大字,系当代大戏剧家曹禺亲笔,匾额上配上古铜绿色字体和绛红色印章,显得格外雅观醒目。现已重新装修

高则诚,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瑞安崇儒里(今阁巷镇柏树村)人。约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卒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曾官处州录事、浙东阃幕都事、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掾等。今仅存诗55首,词曲4首,文12篇。《琵琶记》是他的名篇,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有40多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在中国戏剧史上,《琵琶记》是一座里程碑,高则诚是一位划时代的先驱人物。高则诚的《琵琶记》代表了中国南戏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明清传奇的先声,把中国戏剧创作引向新的阶段,开创了中中国戏剧繁荣的新时代。

刘基(政治家)故里 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谥号文成,文成县名就是由此而来的。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兵书《百战奇略》、散文集《郁离子》。刘基树开国勋业,兼传世之文章,后人尊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人豪。

刘基故里,地灵出人杰,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建于天顺三年的刘基庙(墓)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刘基故里现存完好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书院、刘基读书路、

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自然景观分别有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

夏鼐,

字作铭,温州人,中科院院士,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界的引路人和掌舵者。

夏鼐故居坐落在市区仓桥街102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四处院落组成,正中院落为门屋、厢房、正屋。门屋面阔五间,为带西方风格的砖木建筑,砖砌抹灰立面,后带拱券外廊 。门屋北为天井,天井东西各为三间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厢房,天井北为正屋,五间二层歇山顶建筑,前后带廊,廊柱均为砖砌抹灰方柱 。正屋为夏鼐小时起居的地方,西南小院正屋二层为夏鼐小时读书的书房 。为市级文保单位,建于19世纪下半叶。故居坐北朝南,五间两进合院式,总面积2000平方米,夏鼐生于斯,学于斯,婚于斯。前进是平房,后进是楼房,后进楼下西正间据说是他读书、结婚的房子,穿过后进,后门连着另一座爬着藤萝的小院,据说原来是地主的后花园,两院中间,窄径曲处有一口长满青苔的水井,井里有金鱼游弋。而如今,他的书房、婚房都住着其他住户,时间长的有30多年。

张璁

(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明朝首辅,俗称张阁老,因积极参与明朝著名的“大礼议”论战,被明世宗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在位期间,清廉奉公,政声显著,追赠太师。 在温州的地图上,张府基、大士门、妆楼下、三牌坊都是因张璁而命名。那么多的地名都指向同一个人,而且都集中在市区,其辉煌比拥有墨池坊、五马街、百里坊(现百里东路、百里西路)的王羲之似乎还更胜一筹。在松台山脚,在九山河边,当年的张璁住所据说“匝垣里余”,如果按现制,也就是说其外墙就长达500多米,可见是如何的豪门大宅。但现府第仅剩的三根牌坊柱出土后却被铲车野蛮挖断。张璁故居所剩下的,如今只有地名。

章纶

(1413—1483),字大经,乐清仙溪镇南阁村人。明朝名臣。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在礼部侍郎位置上20年得不

到升迁,年过花甲辞官回乡。去世后被追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 章纶故居位于凤凰山麓的乐清仙溪镇南阁村,1991年被我省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的章纶故居分尚书第、藏书楼遗址、笃忠堂以及他死后建立的牌楼群。尚书第坐南朝北,是章纶晚年的住处,乐清市文保单位,原来是三进四合院式木构建筑,现存前后两进,面积约480平方米,计有照壁、台门、楼房、左右厢房。前进台门上,中悬“尚书第”的金字红匾。正屋为五间楼房,重檐硬山顶,基本保留明朝风格。尚书第的西侧有“藏书楼”,为章纶归田后建,如今仅剩下遗址和原拱门的颓垣残壁了。另还有“笃忠堂”,是其子章玄应为祭祀章纶而建的纪念堂,明宪宗赐额,清道光年间重建。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