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经典金融名人案例

名人故事2018-10-21 05:36书业网

篇一:盘点中国古代的那些理财名人

盘点中国古代的那些理财名人 黄白之物即是身外之物,虽然没有必要时时在意,但是确确实实给我们提供了衣食住行的必然所需,所以我们有必要注意生活中的花销问题,妥善理财才是生活王道。而理财思想自古就有,口袋贵金属为大家盘点中国古代的那些理财名人。

1、白圭

连陶朱公范蠡都来求教的古代著名富商,也是最早提出商贾之论的人,某种意义上说,是他第一次把经商以一门学科知识的形式固定下来,堪称理财之祖先。白圭提出了一套经商致富的原则,即“治生之术”,其基本原则是“乐观时变”,主张根据丰收歉收的具体情况来实行“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在当时的贸易是以货易货,而白圭的高明之处就是准确掌握时常行情,在别人觉得多而抛售时,他就大量地吃进,等别人缺少货物需要吃进时,他就大量抛出。这样低进高出,必能从中取利,积累财富。

白圭为达到理财富国的目的,对各种市场信息极为重视,反映也极快,出手果断。一遇行情变化,立即作出决定,是买进还是卖出,绝不错过任何一次良机,用他的话说就是“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同时,他还能克勤克俭,身体力行,精心创业,是一个自制力极强的人,绝不会因为赚了钱就去挥霍浪费,这很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2、吕不韦

著名秦国商人,不仅是丞相,还是豢养着三千多门客的大财主,但是这三千门客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就可见吕不韦的理财能力是不做赔本的买卖了。 他当年不过是一介商人,就是敢于投资于人,不惜重金支持了秦国流亡公子,最终成为一代名相,并著<<吕氏春秋>>流转千古。与巴菲特相比,吕不韦的投资方式过之而无不及,同样是重仓看好的东西,同样是投资并协助其成长,同样是长线投资,同样是获利丰厚。吕不韦当然是不懂未来收益折现了,但他清楚成功后能给他带来什么,他对秦国公子的价值评估更多是以风险收益比来衡量,长线投资的理念(更可称为信念)支持他一直持有。

3、和珅

古代大贪官“和珅”,堪称中国第一大“富翁”。和珅拥有的家产总计8亿多两白银,折合成今天的人民币,大概有250多亿,若按照13亿人口数量来分的话,预计每人能分得200元。他在理财方面很有能力,一是不断努力,加官进职:小时候,和珅在官学中,除了学书中的知识,还学习官场的学问。不断努力,抓住机会,成为皇帝身边的大红人;二是瞄准商机,大赚钱财:和珅拥有很多土地毋庸置疑,大部分土地都分布在繁华地带。在发生一系列不安定的事件后,很多地主为了保险起见,纷纷出售土地换得金银,使得土地价格大跌。此时和珅瞄准了商机,低价购买大量的土地,然后出租收取极高的地租;三是讲究信用,永久财富:和珅理财之道中,信用也至关重要。和珅收了钱一定会给人家办事,帮助人家升官发财,躲避灾难等,确实很讲究“信誉”。

4、沈万三

这个商业传奇从古到今没人不知晓,沈万三在继承祖业的基础上,不断的发展自己的生意,最后甚至可以自己出钱犒赏三军,可见过人的气魄了。沈万三赚钱主要有三大途径:种田、代客理财、海外贸易。《周庄镇志》记载,“沈万三秀之富得之于吴贾人陆氏,陆富甲江左??尽与秀。”按照现在的逻辑,是一个姓陆的有钱人,把钱都给了沈万三。陆白给沈万三钱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的情况是委托他帮忙理财。

5、范蠡

范蠡,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轻时,就学富五车,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他的人生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在越国,帮助越王勾践实现自己的富国强民之梦,从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二是在此之后,来到齐国,发展经济,致富救民,之后来到陶,经商致富,三聚三散其财,成为一代商圣。

他的一些经商理财之道现在看依然不过时。一是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贱进如珠玉,贵售如粪土。这就是当代的生意之道,或者是投资投机之道。商品的价格贵到极限就会便宜,便宜到极限就会贵。当一个商品贵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就要抛出,如抛出粪土;当一个商品便宜到一个极限的时候,就要买入,就如买入珠玉一样。二是务完物,无息币。求十一之利。这是说,要经营不易坏的商品,手里不要留有太多现金,要然资金流转起来。三是富好行其德,三致千金。致富后,人要懂得散财。

从古至今,理财都是伴随着人们的一生,而且永远都是生命中重要的主题!口袋贵金属认为,古人的理财之道有很多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的地方,我们可以学习他们的智慧经验,形成现代理财观念,会理财,会生活。

篇二:历史名人理财领域的天壤之别

历史名人理财领域的天壤之别

爱因斯坦、牛顿、马克思、鲁迅、胡适,这些响当当的历史名人怎么也跟理财挂不上钩吧。可偏偏就是这些大家公认的“死脑筋”,在理财领域有着天壤之别。不信,小编蜜蜂聚财带你往下看。

爱因斯坦是大科学家,数学公式、物理曲线无人能敌。如果你就此认为爱因斯坦是个不善理财的天然呆,那就大错特错了。他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让几千美元的股票升值到25万美元。他的诀窍是什么?找合适的人去理财。虽然爱因斯坦自己对理财并不擅长,但他知人善任,聘请了一位财务顾问替他打理家财,才取得了这样优异的业绩。

与爱因斯坦齐名的科学家还有牛顿。牛顿的一生是极“牛”的,他是近代经典力学的开山祖师,也曾任英格兰皇家造币厂厂长。不过,他平生唯一一次炒股,却如同经历了2015年中国股灾一般。1720年4月,牛顿投入约7000英镑购买了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仅两个月就股价翻番,随后卖出。但到了7月,股票又继续增值了8倍,这让牛顿悔不当初。“恍然大悟”后,牛顿大概就开始变笨了,他随之决定加大投入,最终巨亏2万英镑。哈哈,看来术业有专攻,牛顿明显没有爱因斯坦那般知人善任的“头脑”,抑或是在这个期间被苹果砸到了?

大家别以为马克思只是一位哲学家,其实人家更是一位经济学家。1864年,马克思当时在伦敦做研究工作,经济上一直比较拮据。有一次,他获得友人600英镑的遗赠,很懂经济学的马克思决定用它来投资股票,最终赚取了约400英镑的净利润。即使如此,马克思的股票操作也非常谨慎。他瞄准英国股份公司开始飞速发展的时机,分批次购买了一些英国股票,之后他耐心等待市场变化,股票价格上升一段时间后就迅速地逐一清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人家写的,比现在某些“砖家”要强多了。

再转过头看看咱们国内的名人。大文学家鲁迅其实极善理财,他不准别人拖欠稿费,锱铢必较。《鲁迅日记》有他写的十分详细的日常生活各种收入与支出记录。1929年8月28日,北新书局的老板李小峰设宴宴请鲁迅、林语堂夫妇、郁达夫夫妇等文化界名流。鲁迅因与李小峰的版税问题与众人争执起来,林语堂在日记中写道:八月底与鲁迅对骂,颇有趣,此人已成神经病。但就是在这种思维主导下,鲁迅慢慢积攒起自己的财富。其实鲁迅的做法也没错,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他并没有做出伤天害理的事情,索要自己应得的财富有何不妥?想想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借出去的钱都不好意思开口要,如果鲁迅在世,完全可以成立一家“索要公司”,专门处理这些不好意思开口的账务,生意一定火爆。

鲁迅如此,我国另一位大文学家胡适如何呢?1917年,27岁刚刚留学回国的胡适,在北京大学任教授时的月薪为280银元。1931年,胡适月薪600银元,加上他着作的版税、稿酬等,估算每月收入为1500银元,相当于现在人民币45000元,年收入达到50(来自:WwW.CssYq.com 书业 网:经典金融名人案例)多万元,生活非常富裕。但是,胡适不注重理财,经常吃干花净,长期没有积蓄。《胡适日记》想必大家也是有所耳闻,总之小编是只记住了六个字,打牌、打牌和打牌??抗战爆发后,胡适的生活开始拮据起来。到了晚年,他经常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年轻时,要注意多留点积蓄。”胡适晚年流寓美国时,曾因年老多病,被美国“医保”拒之门外。这导致他心脏病复发入院治疗时,医疗费也成了难题。对此,他不无感慨地说过这样的话:“美国资本主义很坏,我这个年纪大了后,我想保险,他们嫌我年纪大,还嫌我心脏病。”哎,胡适与鲁迅,两种理财观,两种人生??

篇三:名人成功实例

伟大理想造就伟大的人。

伟大理想造就伟大的人。诗人流沙河说:“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前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

周恩来少年时代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正是由于这种伟大理想的导引,他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国家的振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受到了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尊重。1976年,周恩来总理不幸病逝,当时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下令纽约联合国总部为周总理下半旗致哀。

马克思早在中学时代就树立了为人类谋求幸福的远大理想。他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这种崇高的理想激励马克思克服重重困难,战胜一次次挫折,坚持斗争,为全人类的解放做出了卓越的成就,成为全世界敬仰的伟大人物。

由此可见:崇高的理想可以催人奋进,不会陷入个人的狭小天地中。树立远大的理想使我们有自己的航向,并为此目标奋力拼搏。

张海迪 5 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她因此没有进过学校,童年时就开始以顽强的毅力自学知识,她先后自学了小学、中学、大学的专业课程。张海迪 15 岁时随父母下放聊城一个贫穷的小山村。在那里给村里小学的孩子们教书,并且克服种种困难学习医学知识,热心地为乡亲们针灸治病。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难,创作了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绝顶》。散文集《鸿雁快快飞》、《向天空敞开的窗口》、《生命的追问》。并翻译了许多外国作品。她的长篇小说《轮椅上的梦》已经在日本、韩国出版。

张海迪以自身的勇气证实着生命的力量,正像她所说的“像所有矢志不渝的人一样,我把艰苦的探询本身当作真正的幸福。”

张海迪,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袁隆平在没有科研资料、没有科研环境甚至挨批挨整的情况下,总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做点事。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技术,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6年10月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雷庆瑶3岁那年被电击致失去双臂。但这位坚强的女孩却克服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学会了用双脚穿衣、做饭、吃饭、写字、缝补衣裳、骑自行车、游泳、绘画等等。经过不懈努力,她终于在全国残运会上得了游泳金牌,被一所体育学院录取,圆了大学梦。因成功出演电影《隐形的翅膀》女主角,获2007年华表奖优秀儿童女演员奖、第十七届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新人奖。现在的雷庆瑶在四川乐山师范大学读心理学。

毛泽东青少年时代就树立了立志报国的志向。中学时,同学称他“身无分文,心忧天下”。他认为:要想拯救苦难的中国,必须要有足够的知识。因此,他学习时分刻苦。最终他领导中国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

郭晶晶的理想:在国际比赛中夺得金牌,为国争光。5岁开始练跳水,15岁她首次参加奥运会,连续经历了两届奥运会的失败,骨折,改变技术,视网膜脱落??直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她一举夺得两枚金牌。2008年8月17日,北京奥运会,在“水立方”蝉联获得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为中国代表团取得2008奥运会第三十五枚金牌,成为当之无愧的“跳水皇后”,同时也是中国运动员中获得金牌和奖牌最多的运动员。

陈景润 从小喜爱数学

1933年5月22日,陈景润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郊的闽侯县胪雷村。父亲陈元俊在闽侯县邮局工作,靠他一个人的微薄收入养活全家人。

陈景润从小喜欢算术,白天,他带领小弟弟坐在小板凳上,数手指头玩;晚上,哥哥放了学,就求哥哥给他讲算数。稍大一点,挤出帮母亲下地干活的空隙,忙着练习写字和演算。母亲见他学习心切,就把他送进了学校。从小学到高中,他的数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1953年秋天,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当数学教师。因为讲课口齿不清,他被四中史无前例地设为只负责批改作业的老师。这使陈景润十分苦闷,课余时间研究华罗庚的《堆垒素数论》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寄托。

“陈氏定理”轰动世界

陈景润主要研究解析数论,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一生献给哥德巴赫猜想。

陈景润对数学以外的兴趣是极其有限的。 在陈景润最后的岁月里,他曾经竭尽全力冲刺哥德巴赫猜想。

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陈景润在北京医院去世,年仅63岁。他为科学事业做出的最后一次奉献是:捐赠遗体供医院解剖。

他为哥德巴赫猜想而生,亦为它而死。

张茵的祖籍是黑龙江省鸡西市,1957年出生于广东,父母都是“南下”军队干部。1982年,父亲平反,张茵终于有机会攻读她喜爱的财会专业,为她日后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985年,27岁的张茵放弃了深圳一个待遇优厚的合资企业的财会工作,带了3万元钱只身到香港闯荡。

由于之前曾受中国一造纸厂委托去香港收购废纸。张茵开始涉足将稻草浆造纸改为环保造纸这个领域,她很快了解到内地纸张短缺的情况和巨大的市场潜力。

1990年2月,张茵夫妇开始在美国拓展废纸回收业务,成立了中南控股公司。

2002年,中南跃升为美国集装箱出口用量最多的公司。

1987年,在香港做了不到两年,张茵就开始在大陆寻找造纸厂作为合作伙伴,和辽宁营口造纸厂的合资很快获得成功。随后,她又在与武汉东风造纸厂、河北唐山造纸厂进行的合资经营中积累了不少经验。1988年,张茵在东莞建立了独资造纸厂——— 东莞中南纸业,生产生活用纸。

1996年,张茵果断地在东莞投下1.1亿美元,设立玖龙纸业。1998年7月,

第一条生产线建成投产,每年可生产20万吨高档牛卡纸。2000年6月和2002年5月,张茵又先后斥巨资在东莞基地安装了两条生产线。至此,玖龙纸业以三条生产线、百万吨产能确立了中国包装纸板龙头企业的地位。

其后,玖龙的脚步丝毫没有慢下来,东莞基地新生产线还是一条接一条地上;同时又挥师北上江苏太仓,迅速形成95万吨产能,几乎是再造了一个玖龙。2005年初,产能已达235万吨,年底,产能又上升近百万吨、达到330万吨,在中国市场的占有率为17%。玖龙纸业已超越晨鸣纸业成为全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纸巨头。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特别是作为“世界工厂”生产的产品都需要高质量的包装物,玖龙纸业产品供不应求,被可口可乐、耐克、索尼、海尔、TCL等知名企业所采用。

2005年底,玖龙在内地持有物业,她的厂房、楼宇,估值已经达到24.61亿,张茵已经是巨富了,不过,张茵对此似乎仍不满足。而是希望寻找机会,将财富放大,在此情况下,玖龙纸业上市,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

2006年3月3日,是一个值得张茵和玖龙纸业铭记的日子。这天,玖龙纸业在香港主板上市。

从张茵登上胡润富豪榜至今,刚好7年,2003年,她以25亿排在17位,2006年以270亿成为中国女首富,名噪一时,2007年以770亿成为当年的榜眼,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财富不足50亿,排名在50以后,而2009年,张茵财富急剧回升,以330亿的财富排名第一,重登女富豪榜首的位置。在七年之痒中,玖龙纸业经历沉浮,依然坚挺。追寻张茵的创业之路,可以发现中国制造业企业家的人生轨迹。

从“废纸回收”到“中国首富”,张茵用二十年的时间完成了一个财富神话。她是一个真正白手起家的女人,可以自豪地称“我的每一分一厘都是靠自己的努力赚回来的”。

2010年,53岁的张茵及其家族以财富380亿元排名女富豪榜第一。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