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一个完整的新闻报道策划

新闻报道2018-10-26 04:13书业网

篇一:新闻深度报道策划书

“汶川大地震新闻深度报道----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策划书

选题背景: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中国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地震,这是场天灾,中国人民在经历了冰冻灾害之后,又一次考验摆在所有人面前.天动地摇,汶川成为了全中国人民的焦点,那里发生的所有,都牵动着亿万人民的关注.灾难来临之后,人民子弟兵的积极救援,四面八方的抗震救灾物资汇聚.人们在关怀着受难的同胞时,冷静下来,发现被压在废墟里那些可怜的孩子,他们都还没来得及过上他们的节日----六一国际儿童节.是为什么倒下了那么多的教学楼,在这一次地震中,只有一幢教学楼屹立不倒,钢筋为什么都是钢丝?人们需要一个合理的解释.

目标定位:深度报道的策划重在于告诉受众“特别的内容”,全国人民不仅要知道受灾的同胞的苦难,更要知道为什么会没能更好的避难,尤其是对于那些可爱的孩子们.在建设那些教学大楼的时候,监督部门在做些什么,地震是天灾,但如果做好了防范,或许那些书包的主人今天依然可以高高兴兴地过上儿童节.

一.受众分析:

1. 地震发生当天后,全国的大众媒体开始全方位,多角度地报道灾难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伤害,全国三日默哀,国旗降半,全球华人的眼睛都在注视着汶川.

2. 中央电视台对地震进行直播,时刻跟进报道,给人们传播了地震之后的大量信息,让人们对地震发生后的受灾情况有了基本了解.

3. 在一大片废墟中,那些没有主人的学生们的书包是留给人们最深的记忆,为什么只有一幢教学楼在地震之后屹立不倒,桑枣中学是地震留下的幸运,还是悲哀?人们想了解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学楼没有能挺住,桑枣中学幸存是不是该警醒相关的人和部门?哪些部门该为那些倒下的教学楼负责?

因此在这些问题没有能给出答案之时,此则报道为观众揭开一个灾难背后的问责,理性地看待灾难后的重建应该要重视的方面,致使人们警醒,在下一次灾难来临时,能够留住更多孩子的生命,让教室不再成为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站.

二.竞争对手分析

凤凰卫视一虎一席谈就学校建筑倒塌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它是一个群口激辩式的谈话节目,通过正反方的辩论来让真理变明,让事实真相浮出水面,黑暗的幕后暴露在聚光灯下.因为凤凰卫视的特殊体制,一虎一席谈可以更加公正,客观地把事实的真相通过辩论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一虎一席谈会是本此节目的最大竞争对手.

具体分析:

1. 一虎一席谈是个品牌栏目,有了固定的受众群体.

2. 一虎一席谈在政治上的限制会小,因此在此次揭黑新闻中能更公正,客观地交待事实,且不易受到体制的约束.

3. 一虎一席谈请到了很多有名的嘉宾,如黄健翔等名嘴,名星效应使得受众会出现马太效应.

三.自身状况分析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的深度报道节目目标受众定位为全国关注地震灾难灾后的重建,及地震中教学大楼倒塌的事情真相的普通大众.受众定位的人群的知识基础要求比一虎一席谈要低,受众群体的基数会比较大.

具体分析:

1. 凤凰卫视的收视覆盖率在中国内陆远远不及内陆一般的上星电视台.而“为什么受伤的总是学生”是以上星卫视台为平台的一档新闻的深度报道节目.收视群体会大于一虎一席谈.

2. 新闻的深度报道可以深入地采访,能将最真实的画面传达给受众,并且在记者出镜的调查中一步步地接近事实的真相,更引人入胜.

3. 镜头的画面语言能将更多的细节展现出来,比起一虎一席谈的谈话谈出来的更加真实,地震现场倒塌的教学楼用镜头表现会比用语言叙述更直观,更吸引注意力.

四.环境分析:

在地震发生后仍然有大大小小不断的余震出现,记者在进入震区采访的安全会有危险,震后的堰塞湖,传染病等都是要考虑的因素.在中国大陆新闻要符合政府重视的条件的深度报道才能顺利通过,且要通过层层的审查才能播出,在这样一个灾难大背景下,对于这种揭黑幕的深度报道,要如何做到既能真实客观地报道出汶川教学楼在建设中的监管不利,并出现了或多或少的质量问题的事实,又能顺利的通过国家的审查播出.积极地引导震后的灾区的重建工作能够真正有力进行.

五.对策设计

1.硬新闻软着陆,将这次的报道能够真实客观地揭露存在的问题,并且能够积极引导政府所提倡的号召,让灾区的重建工作有力进行.

2.记者采访能够保证安全的前提,深入到灾区捕捉到最真实的画面,对于那些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的问责,对监管部门的失职采访要做到尽可能的全面.

3.对幸存学生的采访尽量不要造成二次伤害,尽人道主义原则,能不触及学生们的伤痛尽量避免.

六.实际操作过程中的大致流程如下:

1.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既包括采访人员的安全工作准备,同时也包括前期案头,选题确定后的采访流程设计.

2.进入灾区的采访,镜头的拍摄到位,采访的人物,地点,调查采访工作尽量细致,对桑枣中学没有倒塌的原因,及网络上流传教学楼内部的钢筋变钢丝的核实,已倒塌教学楼的建设者,监管者的调查有力有序的进行.

3.后期编辑送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顺利通过.

4.播出以后对受众进行一次收视调查,了解播出效果,最后结束本期节目工作.

篇二: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

董天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新闻报道策划迅速取代新闻报道计划而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经常性工作,其突出地位随着新闻竞争的加剧而日益突出。正确认识报道策划的本质及其作用,是搞好新闻报道策划的前提。

一、报道策划与报道计划的异同

对于新闻媒介来说,只要新闻事实一产生,就有一个如何报道的问题。在“报道策划”理念提出之前,我国新闻界运用得较多的概念是“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又称“报道组织”)。“报道计划”与“组织报道”异名同实。比较下面的两个解释,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报道计划”是“编辑根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读者要求,对一个时期或一个专题的报道内容和方法所作的统筹安排。一般包括报道的意图、报道的重点、报道的阶段、报道的重要选题以及报道方式的选择和报道力度的安排等。”

——“组织报道”是“编辑根据报纸编辑方针对每个时期报道的内容所进行的具体安排”,“它着重解决的是:这一时期整个报道的中心和重点、报道的规模、各项报道内容之间的关系、报道的各个阶段的安排、报道中所采用的各种形式的配合、报社内外的报道力量的部署,等等。”

到了20世纪90年代,“策划”理念由商业界引入新闻界,人们开始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稍后,“新闻策划”这一术语又迅速取代了“报道策划”,但不少人都是在“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上使用“新闻策划”。因此,报道策划已成为大行其道的业务理念与操作行为。所谓报道策划,就是在新闻事实发生以后,新闻工作者对采访、写作、编辑、出版或播出等报道活动进行设计与谋划,以确定最佳报道方案,从而取得最佳社会效益的一种策划活动。

在语义上,“策划”与“计划”有相同之处,都是关于未来行动的谋划和安排,所以《辞海》把“策划”解释成“计划”、“打算”之意;但又有所差异,“策划”更强调“筹划”、“谋略”、“对策”等意思,《辞源》就把“策划”解释为“想办法”、“筹划”。现代研究者认为,“在古代,策划的名词性较强,与现在的计划、计策、计谋、对策的意思较为接近。而在现代,策划的动词性含义增强,信息、创意、点子、谋略、目标等要素为其内核,而‘策划’的全面含义为:如何在全面谋略上指导操作者去圆满地实施对策、计策或计谋,从而达到办事的目的。” 所以有学者强调,策划是一种谋略活动,“策划与计划的根本不同在于,前者要求根据目标和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创新,以使行动产生最佳的效果。”

从“策划”与“计划”的异同可以看出,用“报道策划”来取代“报道计划”,不仅转变了话语形式,而且改变了实质内涵。

第一,报道计划的前提是传者本位,而报道策划的前提是受众本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媒走上了产业化运作的道路,传受关系也从传者本位走向受众本位。所谓传者本位,就是新闻传播活动是从传者的需要出发,以传者的愿望为中心,忽视乃至无视受众的需要,强调自上而下的思想灌输。受众本位则与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强调要从满足受众的需要出发,以受众为中心来展开新闻传播活动,从而使传者与受众形成良好的信息互动,提高传播效果和社

会效果。 于是,如何根据受众的需要、兴趣来确定报道的选题、内容、角度、方式等,就成为媒介需要精心策划的重要问题,而不是简单地根据传者的需要和愿望作一个报道计划就可以万事大吉。

第二,报道计划带有较强的被动性,而报道策划具有充分的主动性。报道计划的被动性表现在两个层面:对于媒介领导者而言,报道计划的目标、内容、方式往往是由上级主管部门事先确定,媒介领导者所制定的报道计划不过是上级主管部门意志的图解;对于一般记者、编辑而言,只需要按媒介领导者的主观愿望和要求加以执行就算完成任务。而报道策划则意味着媒介机构从领导者到一般记者、编辑,都必须主动地根据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根据媒介自身的定位,根据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自主地确定报道的目标、内容和方式,创造性地完成传播任务。

第三,报道计划的实施带有明显的静态性,而报道策划的实施具有强烈的动态性。在传统的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一经制定,媒介机构及其编采人员往往是按部就班地开展工作,缺乏灵活性,缺乏应变性,缺乏创新性。而报道策划则强调,实施过程中必须灵活应对实际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修正原来的报道方案,通过不断创新来取得最佳传播效应和社会效果。

二、新闻报道策划的本质内涵

从总体上讲,“报道策划”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对传统新闻工作中“报道计划”或“组织报道”的一种发展,一种创新。这种发展和创新的实质就在于,报道策划是对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性的充分肯定。

作为对未来报道活动的思考与谋划,报道策划实质上是一种思维活动,也就是一种意识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客观世界对于人的意识具有决定作用;但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不是被动的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能够对客观世界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反作用。意识的这种能动性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因此,报道策划所强调或高扬的新闻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能动作用的认识论原理。

首先,报道策划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根据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一个具体表现,是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马克思说:“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行动与动物的活动不同,它总是在一定的目的、主张、计划的指导下进行。新闻工作者在报道事实之前先产生某种动机和目的,并为实现这个动机和目的而谋划相应的对策,正是为了增强新闻报道的目的性、计划性,有条不紊地开展新闻报道工作。

其次,报道策划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二个具体表现,是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活动能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够从认识现在而探索过去,推测未来。为了使新闻报道更充分更深刻地反映当前社会现实,报道策划总是立足现在,着眼未来,在占有丰富材料和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设计出独具匠心的报道方案,促进新闻报道的创新。

再次,报道策划是一种具有积极指导作用的活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历来强调,意识通过实践而对客观世界产生改造作用,这是意识能动作用的第三个具体表现。意识的能动性不仅表现在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以这些思

想为指导去改造世界,把主观的东西变成客观现实。报道策划并非为策划而策划,它在把握现实的基础上所形成的最佳报道方案,正是为了更好地实践,是为了让新闻工作者按照富有创意的报道方案把报道工作搞得更加出色。

三、新闻报道策划的积极作用

由于报道策划是认识能动性的体现,所以是否进行报道策划,传播效果大不一样。实践证明,报道策划对于推动新闻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强化舆论导向。需要进行报道策划的题材,往往是那些具有重大社会意义的事件、现象、问题。一般地讲,这些事件、现象、问题往往涉及到方方面面,纷繁复杂,不易把握。经过报道策划,新闻工作者就可以更好地认识其本质,把握其精神,从而深化报道主题,做好舆论导向工作。1990年初,新华社发了一批建设成就的报道。第一篇是介绍1989年全国钢产量突破六千万吨,这本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经济日报》夜班编辑却将稿件删成简讯放在一版很不起眼的位置,豆腐干一块。后来报社经过策划,推出了《6000万吨钢意味着什么》的述评。随后,新华社又发了煤产量突破10亿吨,粮食若干万吨,化肥多少万吨,棉花是多少的报道,《经济日报》编发这些报道后又如法炮制,分别写了“意味着什么”的述评,深入地阐明了经济建设成就的具体内涵。但是,这些成就与人民群众有什么关系呢?为回答这个问题,报社在五篇“意味着什么”之后又推出了五篇“变迁”,即《吃的变迁》、《穿的变迁》、《住的变迁》、《用的变迁》、《行的变迁》,让老百姓从生活的变化感受到了变化的不寻常。美中不足的是,这些报道还没有把人民群众生活上的变化和重点工作建设成就联系起来。于是,报社又采写了《在吃的变迁背后》等五篇通讯,让读者深切体会到建设成就与生活水平提高的关系,既有思想深度,又有可读性,产生了良好影响。

2.有利于发掘新闻价值,满足受众需要。所谓新闻价值,就是新闻(事实)满足受众需要的各种属性。新闻报道对新闻(事实)的新闻价值把握得越好,也就越能满足受众的新闻需要。因此,要搞好新闻报道工作,就必须充分发掘新闻价值。报道策划往往是若干新闻工作者一起研讨报道对策,集中了集体的智慧,不仅可以敏锐地看到眼前发生的事实,而且可以敏锐地回忆过去所发生的历史,可以科学地预测未来,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发展趋势,及时而准确把握发掘新闻价值。1981年8月29日,湖北《孝感报》接到一份通讯员来稿,说应城县一个叫杨小运的农民,愿意在完成当年一万斤粮食统购任务的基础上,再超售万斤粮,但有一个条件,就是要求国家奖售给他一辆永久牌自行车。报社领导吩咐要闻版编辑认真处理,编辑却把稿子“报废”了。9月3日,报社总编辑外出采访回来,在废稿堆中“抢救”了这篇稿子。因为在当时,刚刚实行农业生产责任制,杨小运的“交换”思想是对计划经济的一种挑战,有进步意义;而且有关部门和社会舆论都在担心农民不肯平价卖给国家,这个农民却作出了肯定性的回答。《孝感报》9月5日编发这篇稿子后,迅速形成了一股“新闻冲击波”:县委、县政府当即作出了凡超售万斤粮的农户,可以享受名牌紧俏商品的奖售;上海永久自行车厂得知杨小运点名求购永久牌自行车的情况,在科室、车间发动了一场讨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同时发布了《农民兄弟要“永久”,“永久”工人要尽责》的消息,在全国掀起了一个“工农互相促进,各自挑起重担”的热潮。《孝感报》也因为“杨小运报道”而名闻全国。

3.有利于强化报道创新,提高传播效应。新闻报道是对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的及时反映,作为新闻报道内容的新事物、新观念、新问题从根本上决定了报

道创新是新闻工作的内在要求。而且,在传媒产业化运作过程中,新闻竞争的加剧,受众水平的提高,使新闻报道的创新变得更加迫切。从某种意义说,报道策划正是新闻工作者为了适应这种日益凸显的新闻创新要求才出现的。因此,报道策划的开展,必然有利于强化报道创新,提高传播效应。2000年元旦前后,各类传媒都开展了“千禧报道”。由于有不同的策划,各媒体的千禧报道也就各有特色,丰富多彩。比如,《北京青年报》、《羊城晚报》、《成都商报》都开展了跨越国界的环球采访,但这几家报纸所推出的报道却各不相同。《北京青年报》由记者奔赴全球24个不同时区报道世界各地迎接新千年的景象,在1999年12月31日和2000年1月1日推出了声势浩大的100金版;《羊城晚报》也兵分几路进行环球采访,连续七天推出了

“赤”“橙”“黄”“绿”“青”“蓝”“紫”7组特刊;《成都商报》派出24名记者分赴24个时区,从1999年12月8日到2000年1月12日,进行了长达月余的跟踪报道,及时发回世界各地人民喜迎新千年的盛况,并且还让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适当开展一些宣传成都、表达友谊的公关活动,追求一种相互沟通的双向传播效果。

4.有利于形成独家报道,推出新闻精品。都市新闻传媒崛起以来,新闻竞争日趋激烈, “新闻大战”已成为记者的家常便饭。只要新闻事实一发生,各家媒体都会派出自己的记者去“抢新闻”。在这样的形势下,新闻传媒不仅要努力向受众提供独家新闻,而且也要尽力推出独家报道。如果说“独家新闻”主要是指“新闻事实”的独家,那么,“独家报道”则是在其他媒介对某一新闻事实已经作出报道的情况下强调报道视角和思想观点的独家。怎样抢到独家新闻,需要策划;如何形成独家报道,更需要策划。报道策划在促进媒体推出独家新闻和独家报道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987年5月6日,大兴安岭发生了后来震惊中外的森林大火。两天之后,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中播发一条简讯。《中国青年报》闻讯后立即组织报道。应当怎样报道这场火灾呢?以往,在灾难发生之后,传媒总能把灾难化为“凯歌”,灾难一结束,报刊上的英雄赞歌就连篇累牍。《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辑经过一番策划,认为抢灾救灾中有着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需要我们去讴歌,但决不应仅仅止于讴歌。灾难就是灾难,无论怎样回避,它首先应是灾难,是悲剧。因此,他们形成了一个想法:要突破以往的灾难报道模式,对这场特大火灾进行深入的剖析,尽可能做到真实地摹写客观面貌,仔细观察在特定环境中人性的卑琐、崇高与升华,展示人性在灾难中的瞬间的两极闪现。于是,经过深入采访和精心构思而写就的三篇报道《红色的警告》、《黑色的咏叹》、《绿色的悲哀》,分别在《中国青年报》1987年6月24日、27日和7月4日刊出,受到各方面好评,被认为是“《中国青年报》新闻思想成熟的标志”,是“当代中国新闻史上的经典之作”。

篇三:如何认识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性20 (精选)

如何认识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性

摘要: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则可以抢占先机,实现新闻的“独家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凸显新闻中,也很锻炼一个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

关键词:新闻报道 策划 重要性

进入信息时代后,新兴媒体蓬勃兴起,不同媒体组成的信息网纵横交错,笼罩了所有能发生新闻的时空,“独家新闻“在日益开放的社会语境和竞争激烈的媒介环境中越来越难,新闻的同源化现象开始蔓延。好的新闻报道策划,则可以抢占先机,实现新闻的“独家报道”。可见新闻报道策划的重要性不仅仅是凸显新闻中,也很锻炼一个从业人员的各方面素质,本文就报道策划浅谈下自己的个人见解。

新闻报道策划是新闻传播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遵循事物发展和新闻传播活动的基本规律,围绕特定目标,对已占有的信息进行科学地分析和研究,着眼现实,发掘已知,预测未来,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方案和策略,以求最佳传播效果的创造性的策划活动。

一、新闻报道策划的意义

(一)新闻策划是媒体竞争的重要产物,是媒体制胜的法宝。当前,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凝聚创新思维、体现创新成果的新闻报道策划,将成为媒体制胜的法宝。一次成功的新闻报道策划,不仅可以催生出高质量的稿件和别出心裁的版面吸引一批新的读者,而且能够发挥新闻单位的社会功能,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更多的是报道共享的新闻资源,谁报道的角度新、可听可看性强,谁就得到上下两头(上头是党和政府,下头是人民群众)的关注,谁就能增加受众对媒体活动的参与,增强媒体对受众的黏合力,由此来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二)媒体效益的

良好离不开新闻策划。新闻报道策划不是闭门造车和凭空臆造,必须植根于社会生活。因此,作为媒体,生存需要资本,发展需要资本,怎样

让受众关注你、喜欢你,让商家企业来投资做广告,让领导时刻关注重视,仅依靠常规报道,常态节目是不够的!必须在规定动作中要有自己独创的动作来

吸引大家的眼球和耳朵,这就促使我们媒体必须要不定期的搞新闻策划。

(三)新闻策划是提高编辑、记者个人素质和业务水平的有利平台。在当今媒体竞争激烈的年代,人才的竞争是最根本的竞争。任何一个媒体的新闻工作者都应学会策划、搞好策划,把新闻传播工作搞得更好,这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要求。因此,经常策划一些重大报道,可以让编辑、记者进入理(变为“更”)广阔的领域,在艰苦的调查分析、采写制作过程中得到锻炼、得到提高。

二、新闻报道策划道(?)的实施前提

(一)价值的前提决定新闻策划的运作

新闻策划的导向价值包涵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新闻价值。二是宣传价值。新闻报道是一种舆论引导,它总要表明报道者对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某一现象、某一活动的意见和态度,一经刊播它就产生对社会对人们的舆论导向作用。在新闻报道中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我们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在进行任何一项新闻策划时必须时刻记住的。导向价值是我们进行新闻策划时首要考虑的基本前提。导向错了,尽管参与者都吃了苦,报道也很有艺术性,但这样的策划也是失败的。 策划一篇好的报道,除了把握好它的采写、撰写和发表的时机外,它的内部结构、外部表现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最好的艺术内涵和外部包装,才能给受众最大的震撼力和吸引力。

(二)事实的前提是新闻策划的运作基础

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一切新闻策划都必须以事实为前提,离开了基本事实的报道只能是空想、幻想和假报道。

1、新闻事实要求“新”。它主要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一是事实发生与新闻报道之间的时间距离最短,也就是报道的时效性最强;二是从事实所反映的信息量来说它最大,受众接触到它的可能性最小。作为一张新闻纸,它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人民想知道的事实报道出来,发挥它快速报道的优势;从人们的接受心理来看,人们比较容易接受来自最新的信息。在一系列的论点中,那些对听众来说比较新的论点会对他们产生较强的说服影响,这个规律叫做“新奇律”,这就是人们在新闻策划中常常追求新的一个理论根据。新闻策划关注的

“新”大致上有以下几类:新近产生的事物,新近消亡的事物,新近发现的事物,新近变动的事物,新的经验,新的问题,等等。

2、新闻事实必须“真”。 新闻策划以事实为前提。如果事实是虚假的或有失实的地方,由此而形成的报道必定立不起来。一个好的选题,一个好的策划,如果基础出了问题,其他的劳动全是白费了。这是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新闻事实的真实要求构成新闻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因果等都必须真实。这里说的是全部要素,而不是一个或一部分,也就是说,凡是新闻涉及到的每个事实都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容不得一点虚假或假构的。

3、报道角度追求“奇”。 新闻界常有人说:你无我有,你有我新,你新我快,你快我奇,总之,要写人所未写的文章,要干人所未干的事业。说到新闻策划,策

划者总是想计高一着,出奇制胜,这里除了报道事实的新奇和报道意义的新奇外,还要追求报道的角度和报道的方式上的新奇。

4、准备工作要有“底”。对于一个成功的报道,特别是一个重大报道的新闻策划,准备工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1)信息准备,一是采访线索的来源,一是表现方式的资料收集,二者缺一不可。

(2)人员准备,一个报道队伍一般来说可分两部分,一是策划的领导者,(另)一是策划的实施者。对于策划的领导者来说,不仅要了解整个报道的内容和报道方式,还要对参与策划者的情况有所了解,到时候用起来自如;一个重大选题的报道,往往要涉及很多方面,会有许多变化,最后形成什么样的模式,都要给参与者说清楚,以便让他们“胸怀全局”地进行某一方面的工作;根据报道涉及的不同方面的轻重缓急难易程度,调配不同的人员,并随时掌握他们的情况,以便补充和加强;对于初次参加策划活动,特别是参加大型或重要报道的策划活动的新手,领导者要鼓励他们,既讲重要性又讲可行性;既讲复杂性又将有利性,以便让他们树立信心,大胆上阵;对于报道中容易忽视或容易出毛病的地方,要提前打招呼,提醒参与者注意,以便减少损失。

(3)设备准备,主要指报道和传播的工具,如文字记者的笔、采访本,摄影记者的摄影器材,广播记者的录音器材,电视记者的摄像器材以及报社、电台

和电视台的印刷、发射、转播和交通工具等设备。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已有的和可能争取到的设备入手,制定自己的策划选题和表现方式。

此外,新闻报道策划的生命还在于创新,并在实践中探索新闻报道策划的规律。总之,新闻报道策划涵盖了从构思、选题、可行性论证到策划执行、信息反馈、效果综合评价等多个相辅相成的环节,是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一项系统工程。新闻报道策划难在创新,贵在创新。不断创新的新闻报道策划,有赖于策划人员的新闻敏感和采编人员的业务素质,也需要一定的激励机制作保障。只有在新闻实践中始终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正确运用策划手段,才能永葆新闻报道策划的活力,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使媒体更好地肩负职责与使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丁柏铨,新闻采访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63-64

〔2〕 于媚;试谈新闻策划[j];传媒观察;1996年12期

〔3〕 彭鹰;还“新闻策划”的本来面目[j];新闻界;1997年01期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