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形容当地广播,电视台,报纸,了解当地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

广播2018-10-26 16:51书业网

篇一: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如何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一、为什么要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

第一,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是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有些年轻的同志觉得说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太空,离我们太远。实际上我们现在的报道确实跟大局的联系非常紧密,因为你现在做的工作对社会是有直接影响的,因此应当在大局角度下来思考这个问题。特别是现在当前社会的改革正处在关键时期,社会的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还有利益的格局,都是在变化之中。特别是在这样一个变化过程当中,社会的思想意识也是非常复杂的、多元化的。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当前社会思想意识形态的特点就 “多元、多样、多变”。另外经济生活当中也有很多深层次的问题、矛盾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一些和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还不时出现,如就业、医疗、教育等。所以做好突发事件的报道对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是有直接的影响。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舆情研究所2009年的时候有个报告,将09年第一季度同08年的第一季度网络上炒作的热点问题做了比较。发现网络上的群体性事件,短时间高度聚集的网络问题激增。当时每个月平均20件左右,而09年四月份到五月期间一度达到了31件。其中5月份排位最高的前三位网络的群体性事件是邓玉娇案、杭州飙车案以及老汉将广州讨债者

爬桥推下桥事件。邓玉娇案主要的情节就是湖北巴东县一个叫邓贵大,一个叫黄德志,这两个人喝酒完了以后在宾馆里头强行要求一个女服务员(邓玉娇),让她陪着洗浴。遭到拒绝后,他们就拦着她不让走,在这种情况之下,邓玉娇拔出随身带的水果刀把这两个人给扎了,其中邓贵大被扎死了,另外一人重伤。当时网上对这个事炒得很厉害,特别是很关注对于邓玉娇应该不应该判她正当防卫过度。由于强大的舆论压力最后她被释放了,这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这一定程度上表现出老百姓、群众当中有一种仇官、仇富心理,这个实际上从深层次来说是跟当前的社会的改革发展是有关系的。再比如说广州讨债的人爬桥这个事。一个32岁的男人,爬上广州的海珠桥。这个海珠桥从09年4月份开始已经有12个人爬上去要自杀了,其中11个人被公安做工作给救了下来。但是这第12个人,他没有前面11个人那么幸运,他不是被救下来,而是被一个老汉给推下来了。因为这个年轻人爬在桥上造成海珠桥严重拥堵了四个小时,老汉实在看不下去就爬上去给推下来了。后来老人被警察带走了。而这个老人曾经在这个桥下劝下了好几个企图自杀的人,他曾被人们誉为见义勇为的人。这些案例直接反映出社会转型、利益调整过程当中的社会矛盾的一个侧面,直接反映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同情。这是很重要的警示信号,如果舆论把握不好、引导不好,受众就有可能将对个别人的意见转嫁到党和

政府的身上、转嫁到改革开放,把这个帐记在改革开放的帐上,也是败坏党员干部在人民群众当中的形象。因此这类突发事件报道是要严格把握好尺度的。

第二,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是国际舆论形势的需要。从国际上看,现在思想文化的表现也可以用六个字概括“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围绕发展模式和价值观的争论也是时起时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斗争是很尖锐复杂的,特别是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国际传播当中占据着垄断地位。全世界国际新闻报道,当然国际新闻报道现在国际上很多突发的事件,80%以上都是由西方几个主要的媒体垄断。所以像国际上发生的这些重大事件发言权、解释权、报道权,很多程度是掌握在西方少数几个大的媒体手上。而且这些媒体,总的来说对我们很不友好,从深层次来说这也关系到国家利益。他们喜欢丑化中国、妖魔化中国。从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发展到中国责任论。在这个过程当中利用突发事件给我们摸黑是现在西方媒体惯用的伎俩,最典型的就是“七五事件”。应当说近年来境外的三股势力对新疆的渗透活动十分猖獗,系统化、组织化、纲领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他们从渗透的纲领上提出统一的口号“东突是个独立的国家”,统一宗教“伊斯兰教”,统一旗帜“蓝图星月旗”,而且也定下统一目标“实现独立”。“七五事件”现在已经查明不是民族矛盾,而是在西方的渗透之下出现的。西方国家

渗透的渠道有三个:地下宗教、非政府组织以及媒体渗透。因此,像这样的突发事件我们如果报道的好不好就直接牵扯到国家的意识形态安全,国家的利益和形象的问题,就不利于中国在国际舆论斗争中争取主动权。因此,大的突发事件的报道应该要在大的国际背景下来考虑。

第三,要做好突发事件报道是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现状的迫切需要。当前现在信息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有了互联网、手机,从传播方式来说现在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舆论的环境更加复杂,传播的途径更加多样化。根据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他们的一个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止2009年12月我国网民的规模以后达到了3.84亿,增长率为28.9%。受3G业务开展的影响我国手机网民一年增加1.2亿,规模已经达到2.33亿,占整体网民的60.8%。应当说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上互联网程度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了。庞大的网民群体和互联网的普及率,较高的互联网的普及率成为突发事件它扩散、传播的客观条件,给它的传播提供了客观条件。另外从传播的特性来说,网络传播受时间和空间限制比较少,因为现在一个地方发生的突发事件只要一上了网,全球同步第一时间就都知道了,这是过去没有过的。另外互联网的传播具有直观、形象、通俗、大众化的特点也成为网络传播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往往一个局部性的事件能迅速波及全国,甚至传到国外。这个说明网络的作用现在非常大,有很

多事情可以被放大。因此在网络化、信息化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改进突发事件报道,这也是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

二、突发事件报道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应该报道的没有报道。比如说1994年11月27号,阜阳一家歌舞厅发生了大火,烧死了几十个人。当时新华分社、新华社分社及时向总社报了这个信息,但是由于几个有关的政府部门对要不要报道、如何报道的意见不一致,以至耽误了时间没有报。结果十天左右,在新疆的克拉玛依友谊馆发生了一场更加严重的火灾。一千多名师生在那参加会演,结果有三百多人被烧死,因为着大火门口很小,着了火以后人争前恐後的往外跑,把门口堵死了,很多人都出不去,有的被活活烧死了,有的窒息死了。这两个火灾非常相象,如果当时阜新那场大火及时报了,各地都加强了防火的意识,检查了各种消防设备,那么可能12月8号的大火是可以避免的。

第二个问题就是突发事件虽然报了,但人们关心的重要内容没有报。这个主要表现在有关部门和地方领导在自然灾害和责任事故发生以后,对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情况还有事故的原因不愿意公开报道。就是这类的报道给人的印象,就是只有灾没有害。跟以往相比现在我们多了解放军、干部群众等参加救灾行动,这有利于把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我们

篇二:微博与报纸不存在竞争--报业新媒体反思

微博与报纸不存在竞争--报业新媒体反思 2011年8月22、23日,北京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梅宁华的一句话被微博风传,他说,微博只是一个个小粉丝圈,只要传统媒体不放大微博的影响力,微博 什么也不是。很多专业人士都在嘲笑这句话是在掩耳盗铃,他们认为,微博是报纸的最大危机。但我认为,如果从微博与报纸之间的关系来理解这段话,它是完全成 立的,微博是粉丝圈,是社交媒介;而传统报纸是大众媒介,两者是不同的渠道,满足不同的需求,报纸不应对微博有过分恐惧和担心,微博甚至应该是报纸的好朋 友。报纸应该做的是,怎么利用微博,为扩大报纸影响力做贡献。

2011年7月23日,温州附近发生特大动车追尾事故。在这起举世关注 的事故中,微博成为事故最早的信息来源,是寻亲的信息平台;微博扮演了辟谣阵地、献血倡议发出者和提倡慈善等角色。微博在新闻传播、人员救助等方面起到了 巨大作用,在海量的信息流通过程中,直观地反映了民意走向。微博的价值在这起事件中得到最直观的呈现。报业更是意识到微博对于报业的价值所在。

就像所有的报业新媒体技术运用一样,微博对于报业的价值和意义更多的是在于间接的,比如,提高报业的影响力、让办报变得更简便易行、推广活动等,没有看 到微博能给报业带来任何直接的经济效益。即使对于新浪网,这个拥有最多微博用户的网站,微博依然没有带来多少直接的经济效益。就如同QQ对于刚开始创业的 腾讯一样,只有这个平台被搭建得差不多的时候才有盈利的空间和可能。

但是,这些,对于报业来说又有什么关系呢?我认为,报业与新媒体的关系就应该是这种关系,完全依靠新媒体赢利不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利用新媒体来提高报纸影响力,提高办报效率,间接提高赢利能力,是报业应该做的,也是可以做的事情。

从博客到微博

微博这一概念译自于英文单词microblog,也被称为微博客,但不同于博客,它比博客更短,互动性更强。它是一种互联网新技术,是一种可供人们发布 个人最新简短信息的网站,也是一种全新的传播理念。用户可以通过Web、Email、即时通讯工具(如QQ、MSN)和手机等方式,随时随地更新自己的个 人微博,文本限制在140字之内。目前新浪、腾讯微博限定140个字,网易限定163个字,搜狐为200字。微博的实质是“即时信息流”,其特点是实时、 开放、短小、精悍,任何人都可以发表微博、查看微博、转发微博、发起及参与话题等。可以说,微博具有不拘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方式、任何人的便捷特 性,从这点上说,《南方都市报》说“南都无处不在”,是不是也隐含着这样的意思,虽然它不仅仅只有微博。

微博的准入门槛低,具有更强 的互动性,同时微博绑定手机,再加上对字数的限制,适应了“快餐时代”人们的阅读和交流需求,随后众多报纸也纷纷开微博。在中国,2007年,饭否网将微 博概念引入中国,2009年下半年以来,新浪、腾讯、搜狐、网易等门户网站纷纷开启或测试微博功能,微博在中国形成了一股潮流,网民取其谐音以“围脖”相 称。在2009年12月31日出版的《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网络单元”,新浪微博上榜。“致敬理由”

中说,新浪网2009年8月推出的新浪微博,“首 次为?微博?这一新型信息传播渠道寻找到在中国安全落地的解决方案,并成功利用明星效应吸引人气。短短几个月,新浪微博已成为中国使用人数最多、知名度最 高的微博客网站”。

微博与报纸不存在竞争关系

2010年3月,SOHO董事长潘石屹在接受《经济 观察报》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对于传统媒体,确切地说是对报纸的失望情绪,所以近来“很少接受平面媒体的采访”,“一些重要的信息都是通过微博发布”。 (《潘石屹:微博影响远超博客》, http://tech.sina.com.cn/i/2010-03-27/02053992439.shtml)

很多人把这段话理解为微博给报纸带来的冲击与危机。其实不然,潘石屹是名人,他需要更特别的话语权,更希望所有媒体按照他的思路与想法进行报道;但媒体 代表大众,不可能完全如他意,喜欢微博,想怎么表达就怎么表达,潘不喜欢平面媒体也是必然。没必要一定要与报纸的危机联系起来。

人的 需求是多元的,既有表达的需求,如发微博;也有被动接受的需求,如看电视、看报纸。不应用一种需求来否定另一种需求的存在。每一种媒介形态都有其存在的价 值。微博在满足人们表达需求的同时,为其他人带来的却是表达的泛滥与无序、失真;上至政府、下至百姓,都在为微博的表达无序而烦恼,最近央视甚至为微博的 这个痼疾做了专题探讨。而报纸、电视只为一小部分人表达提供机会,但正因为少,所以才精,所以才需要通过层层审核,所以才显示出表达秩序,很多人也习惯于 这种被动接受。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微博与报纸是互不搭架的两种渠道,互不构成威胁,最理想的状态便是互相利用。

报纸微博粉丝不多

现在大部分的报社都开了报社微博,有些报社还要求记者编辑也到网上去开微博,甚至还有粉丝量的考核。

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及从业人员意识到了微博所带来的媒体震动,除了大部分媒体人开通新浪微博之外,大部分的主流新闻机构,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各省级 卫视、各省报、都市报、地市报,都开通了微博,甚至一些报纸的旗下栏目都有微博,而且不止在新浪开微博,还在腾讯、搜狐等有微博的地方,都注册了微博账 户,就怕别人抢注了名字。

报纸办的微博有两种,一种是报纸网站开设的微博,这个很奇怪,报纸网站本来受众就寥寥,还要开设微博,影响 力小不可避免。不过,微博平台技术本来就很简单,用户如果不多的话,成本也很低。报纸开通微博平台虽多,但相对于其他新媒体渠道,也无需多少投入,无伤大 局。另一种是在新浪、搜狐、腾讯等新闻门户网站上开设的微博;这种微博由于平台粉丝众多,微博影响力也更大。

虽然报纸对微博非常积极 踊跃,但是在微博的海洋中,报纸微博的力量还是非常地渺小。相较于一些名人微博,报纸微博的声音还很微弱。截至2011年8月23日24时,新浪“人气关 注总榜”居首位的姚晨粉丝数量为10948837,而报纸中排名第一的《南方周末》粉丝

数为1107666,都市报中排名第一的是《南方都市报》,粉丝数 为1103492。根本不是同一数量级别的。

报纸微博人气较弱,实际关注的人数较少,发布的信息易淹没在微博浩瀚的信息海洋中。

微博对于报业的价值

虽然国外的Twitter已经吸引了3.6亿美元投资,每秒发出信息1000条,但至今仍未找到有效的赢利途径。同样,国内的新浪微博和腾讯微博也没有 明确的赢利时间表。在这样的情况下,粉丝数那么少的报纸微博根本就别指望依靠微博实现赢利。利用微博提高报纸影响力,提高办报效率,间接提高赢利能力,倒 是报业应该做的,也是可以做的事情。

1.突发事件的异常依赖。

虽然报纸微博相对于那些明星微博来 说,粉丝数量少得可怜。但由于自身媒体的品牌影响力,以及长期依赖积淀的公信力。相对于微博这个才一两年的新生事物来说,人们更相信那么多年历史的报纸说 的话,即使是报纸微博说的,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在突发事件中,微博能吸引来很多的关注,也提升报纸本身的形象和影响力。

2010年8 月7日夜22点左右,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发生特大泥石流。8月8日凌晨3时23分,网友kayne在新浪微博上发出了第一条求救信息:“水灾,停 电,几乎一幢楼的人们都围在这烛火旁。”在这样的突发事件中,这条微博也备受关注。2011年7月23日,温州附近发生特大动车追尾事故后,微博第一个发 出信息,此后,在新浪微博中,关于该话题共有4581899条相关微博,连续两天位于热门话题榜之首。微博成为人们在突发事件中可以倚靠的信息重要来源。

《东莞时报》是个地市报,但由于在好几次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视角新锐,版面新颖,而引起广大微博使用者的关注,微博的使用者遍布全球,使《东莞时 报》名扬四方。特别是一些涉及到报纸当地的突发事件,报纸微博不仅能够吸引来自本地读者的目光,也能吸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关注。

2.形成社区凝聚力。

在报纸网站中开设的微博,像一个由报纸编辑、记者、读者等组成的小社区,不仅用户比较集中,而且讨论的话题也相对集中。如《齐鲁晚报》微博中的用户以山 东省内的为主;大家发表的信息、交流的内容也是以山东省内的事情为主,甚至是围绕《齐鲁晚报》报道所涉及话题而展开。像《齐鲁晚报》微博首页中的 “6·03暴雨”、“拍泉城”、“晒被之争”等专题,如果不是《齐鲁晚报》读者,对这些话题的关注可能没有多大兴趣。同样,《广州日报》的大洋微博中“西 关小吃”、“广州房产”、“高温”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

3.获得新闻线索。

这是很普遍的用途,在很多事件中,报纸都将微博这种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2010年9月16日,南昌昌北机场,准备去北京的江西宜黄拆迁事件两位当事人遭遇围堵,两人躲进女厕,双方上演40多分钟的“女厕攻防战”。《凤凰周 刊》和《新世纪周刊》两位记者及其他网友,在新浪微博等平台上对此事进行了直播。《现代快报》记者在微博上发现了直播内容,立刻意识到这是宜黄拆迁事件后 续进展中的重大事件。于是,记者一边关注、梳理微博直播的内容,一边找到当事人的电话进行了解核实。微博直播结束时,《现代快报》记者已经通过电话了解到 所有细节,并与一位当事人进行了对话。当日,《现代快报》的报道和社评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财经网”“新周刊”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媒体官方微博以及众 多媒体人都进行了转发。影响造大了。

微博的私信报料,比起纸媒传统的热线电话报料,相对专业和有效。报社以前每天接到的上千个电话 中,真正见诸报端的有效报料仅一二十条。大量电话不是与新闻线索无关就是报料人道听途说的假线索。而微博报料首先得是微博用户,即网络对报料人的身份进行 了筛选,其线索的有效性也相对靠谱。这也是纸媒借助网络开通QQ、 MSN和网络论坛报料平台之后,又一个全新的网络化报料平台。而且,微博远比一部电话 的触角更广。

4.进行真正意义的互动。

在以前,网络诞生之初,报纸就想借网络与读者互动,但是实际情况确实虽然网络很方便,但是反馈仍然不及时,互动很少。手机报诞生后,报纸一想,手机报也可以互动啊,读者看了手机报发个短信,互动也就实现了,但是手机互动非常麻烦,现实中利用手机进行互动仍然很少。

其实,在现实中,任何媒介形态都不缺少互动的技术和条件,缺少的是受众互动的需求。如果从技术条件上讲,报纸也是完全可以互动的,来信、来电、来访,都是报纸与读者互动的一种方式,关键是这种互动,有多少读者会真的去实施呢?

写到这里,我就在思考一个问题,当读者面对的是一个单位的时候,他真的是没有互动的需要与欲望的。只有当他认为,或者潜意识地认为,他所面对的交流对象是一个人,是一个跟他一样的人的时候,互动才成为可能的需要和欲望。

微博是个人化的媒体。互动成为可能。

隐藏在微博背后的都是人,即使是个单位,别的粉丝也在潜意识里把它当成是一个人。

我认为,这就是微博的互动有效而又盛行的原因。

河北邢台桥西区张家营在拆除村民建筑时,造成一村民被碾死,这一源于“天涯社区”的帖子被博主发到微博后,引起了众多“粉丝”的极大关注,12小时内便 有7000余人转发,评论不断。《新京报》等媒体迅速前往事发地进行采访,并推出连续报道。此后,《新京报》的报道又被微博“粉丝”链接转发,形成了良性 互动。

5.微博内容成为报纸报道内容。

微博关注点大多是网民当前最关注的东西,有些新鲜有趣,可 读性很强。很多报纸都在报纸版面上开设了微博专版或者栏目。如《新京报》的“微博大义”栏目,《青年时报》的“微

言大义”栏目,《都市快报》的“微生活” 版面。虽然大多数报纸并没有将微博定为固定栏目或版面,但是微博内容已成为报纸内容的一部分。尤其是涉及社会热点话题时,微博的内容更显突出,比如两会微 博、世界杯微博。

有一些报纸开设了微博栏目,有的栏目叫“微说”、“微言”、“微观两会”,有的版面干脆就叫“微博”。这些版面形式 设计新颖,采用了网页和微博的很多元素,有的模仿国内一些知名网站微博的设计形式,内容多是直接引用代表委员、媒体记者和网友的微博,成为两会报道的一种 形式创新。

陕西日报社在近期甚至打算用一个多余的刊号资源创办一份专门刊登微博内容的周刊。

6. 新闻或活动推广。

报纸开微博,可以将正在发生的新闻或记者正在采集的过程进行实时直播,让微博简短的文字告诉“粉丝”今天正在发生什么、报纸正在关注什么、明天的报纸将 要刊登什么。这样,“粉丝”对新闻的关注就实现了前移,而这种互动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报纸出版周期的不足,使得读者在微博上对正在发生的新闻“先瞥一 眼”、“窥见一斑”,而后在报纸出版之后尽兴阅读。

也就是说,因为有了微博的介入,读者对报纸新闻的关注不再局限于第二天早上,而是 贯穿于整个的采写与出版周期中,形成了一条“关注链”,拉近了读者、“粉丝”和报纸之间的距离,也在心理感觉上缩短了新闻出版周期。当然,除了在微博上与 “粉丝”进行新闻通报和互动外,精美的报纸版式也可在第一时间传上微博,让“粉丝”先睹为快,吸引“粉丝”购买第二天新出版的报纸。一些媒体利用微博及时 跟进,报道活动的进展情况,使活动引来更多的关注,也营造了“现场直播”感。比如,中央电视台微博在2011年7月底报道郭美美事件之前几个小时,就在微 博中预告今晚几点将有有关郭美美的调查节目,吸引人们去观看。(本文为《中国报业》2011年第9期“报业观察”专栏文章)

篇三: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相对于报刊、户外、广播、电视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第一个重要的特征是偶发(haphazard)。由于新媒体的UGC成分相当重,因此它的内容发布显得没有规律。对于大多数传统媒体而言,内容出版是有时间设置的,所以电视台电台节目都被称为program,一种可以事先设定的程序。但新媒体不是。

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碎片(fragmental)。有一种说法叫“微内容”。大抵意思差不多,并非整块的内容,而是一片一片的内容。但“微内容”的说法只是形容了量上的特性,没有涉及到“质”上。碎片,我个人认为,是更好地表达出新媒体特性的词组,因为看上去很多内容只是零碎地堆砌在一起,而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

碎片化的内容是由于去中心化造成的。新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所谓“颠覆”就是指这个。但事实上,去中心化这个态势是长久不了的。人类由于大脑接收信息的需要,会导致那些重新整合信息的中心化渠道出现。搜索引擎是极好的例子。

第三个特征是个人化/个性化(personalized)。blog是最显著的例子。一个提供博客架站程序的wordpress,由于开放其代码架构,使得网上有成千上万数不清的模板可供使用。于是,每一个blog都显得与众不同,如果blogger自身还有模板开发能力的话,还可以造就全世界只有他/她这一块的模板。

当然,不是所有的新媒体都有很强烈的个人化色彩(比如BBS),但的确有相当多的新媒体形式赋予了用户尽可能展示自己的工具。这种个人化的特征,直接拷问着“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的句式。换而言之,互联网,其重心开始由数据(信息)向人转变。

结合程乐华老师的说法,这种个人化直接带来了网络上的补充自我和补偿自我的出现。 偶发性和碎片化两个特征可以合力成为新媒体的第四个特点:连续的议程设置(continuous agenda-setting)。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的经典理论。关于这个理论的讨论和补充汗牛充栋不可胜数,简单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媒介不仅可以告诉我们想什么,还可以告诉我们如何想(判断什么事情是重要的)。

媒体的议程设置效果是得到实证支持的,但媒体们很少对一个议程进行连续的设置:a电视台就b电台的内容进行跟踪,然后c报再跟进(在中国,这种情况不是没有,但很少见,比如:十七大报道算一个连续的议程设置)。但新媒体却不是,它们喜欢连续式的进行议程设置,我称之为“链式传播”。每一个节点的影响力都有限,但合起来的力量是巨大的。典型的例子就是blog的话题接龙游戏:怪癖。

如果这个新媒体还有很强的个人化特征的话,自我便代入了。媒体拟人化后,就使得这个媒体的可信度增高,议程设置力量会更具有穿透性。

最后一个特点,当然,不是最不重要的:互动性(interactive)。不过,这个特点已经被说滥了,我就懒得再大肆唠叨了。

唯一需要在这里指出的是:跨平台的互动。网络媒体天然具有互动的功能,但很多互动完成于媒体之内,比如在某篇文章下发表一个评论。但新媒体提供了跨平台互动的技术,比如blog的 trackback和pingback功能。但截止到目前为止,至少在中国,跨平台的互动还没有成为大规模的态势。

一、新媒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传媒界近年来兴起了一个热词,那就是新媒体,那么,到底什么是新媒体呢?一般认为“新媒体”就是指继报纸、电台、电视台之后在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包括:互联网、网络广播、网络电视、手机电视、IPTV、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触摸媒体等。其主要特点是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公交车上的移动电视、医院视频、银行视频等遍布大街小巷,网络电视、数字化报纸、多功能手机等全方位出击,新媒体无孔不入的存在方式让被动接受知识的人们学会了主动,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敏锐判断。

由于高新技术这样一个强大的力量在推动,我国新媒体发展已初具规模,呈现出几个趋势(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形容当地广播,电视台,报纸,了解当地近期发生的重要事件),主要表现为:

(一)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体系已经比较成熟。

新媒体是一种传播方式,新媒体带来的是传播方式不同。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新媒体技术已经完全成熟,计算机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中心环节,互联网成为基本载体,光电传导、电子纸也日趋成熟。我国新媒体传播的硬件技术和支持条件已经成熟,特别是在通讯领域,技术上不但与国际发展水平相当,甚至有几十项技术能够领先于国外发达国家。

(二)新媒体的接受群体普遍化。

新媒体以锐不可挡之势给传媒业带来巨大变革。新媒体的出现,直接“夺”走了相当一部分读者。据统计:截止2009年底,我国网民人数已达3.8亿,大约每5位网络用户中就有3位使用网络视频服务;移动电话用户超过7.4亿,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达2.33亿。新媒体深刻改变了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习惯,人们摆脱了必须按点按固定节目收看电视、收听广播的束缚,可以随时随地捕捉,交流信息。

二、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手机电视、移动电视、IPTV、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兴起,让信息的传播变得更加迅速、快捷和个性,但同时也让传统的报纸、广播电台、电视台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和冲击。

(一)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在传统的媒介环境下,报纸、广播、电视在传媒界或新闻界一直保持着“三足鼎立”的状态,占据着绝对的垄断地位,控制着信息的选择权、发布权及主要流向。然而,当电话、手机、网络等新媒体不断出现后,媒介生态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虽然传统媒体随着社会的发展,自身的规模也在不断壮大,但是它却赶不上媒介领域的膨胀速度,传统媒体在整个媒介领域的占有率持续下降,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垄断地位被打破。

(二)新媒体消除了传统媒体之间信息传播的界限。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最大的区别在于传播状态的改变,即由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表现形式也日益丰富,读者不仅可以接受信息,也可以提供甚至创造信息。我们所接触的传统媒体,比如电视、报刊、广播,都有自己的领域和自身的群体,信息的传播过于封闭并带有局限性,只是机械式的定期向社会发送新闻资讯,形式趋于单一。然而互联网的出现则大大的击掉这一壁垒,电视和网络之间没有了明显的界限,相互的融合给受众提供了更加人性化的试听平台。大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在发生改变,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更喜欢一种高效率,更便捷的阅读方式,比如通过手机资讯的定向定制,手机报的出现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三、传统媒体发展走媒介融合之路不可否认,新媒体生机勃勃、前途无量,但是新媒体替代旧媒体并非一蹴而就,更何况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依赖依然很深。作为传统媒体,当务之急是在新媒体的围剿中调整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优势,依靠新的科学技术,找准结合点和突破口,尽快实现与新媒体的融合,在融合中发展,在发展中融合。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