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三峡好人影评

影评2018-11-20 10:45书业网

篇一:张凯 《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影评

摘要:此影评分为影片总评、叙事方法、镜头语言、电影语言的运用、人物分析和结语几部分,其中影片总评对影片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叙事方法对影片叙事方法进行了介绍、镜头语言则表现了贾樟柯导演对于镜头的运用感觉,电影语言运用则介绍了贾式声影剪辑,人物分析是对影片人物进行详细的介绍。

关键字:抗争、无奈、选择、牺牲,

影片总评

三明和麻妖妹,一对非法的婚姻,在16年后相爱了。沈红和她丈夫,一对合法的婚姻,在2年后分手了。这事对影片最简短的概述。影片用独特的视角,鲜明的主题,细腻的拍摄手法和奇特的艺术构思造就了这部经典影片,令人为之震撼!电影一开始,就是一个长镜头—— 在这个长镜头中,我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底层流民中国”。他们背井离乡,他们流离失所,他们命贱如草,他们自娱自乐,然后自生自灭。他们听着或唱着那些烂大街的流行歌曲,他们在露天场所跳交际舞、打麻将,或是去看草台班子的走穴演出。为了寻求活路,他们可能会为50元人民币而卖命,或是去随时都可能丢掉自己性命的媒矿打工。而他们的孩子则有多半会“世袭”他们的贫穷,不到十五岁便辍学,然后去中国南方的血汗工厂打工,或是进城当保姆、当小偷、当小姐。 镜头所到之处,我们看到的是三峡移民的抗争、无奈、选择、牺牲。在这里,巨变浓缩为“拆”、“拆”、“拆”,数千年的生活方式销毁于一旦,人际关系经受着不可控制的扭曲,这些是你在电视新闻中看不到

的场景,是变迁浪尖的众生相。贾樟柯以其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给了这一百万没有话语权的人一个声音。这个声音不是豪言壮语,也不是哭天抢地,没有一丝虚假和煽情,这是一个竭力自我压制的呜咽声,只能用心灵才能听到。光凭这一点,贾樟柯已经做了一件功德无量、名垂千古的事,金狮的份量相对于题材本身的份量,可谓小巫见大巫了。

贾樟柯导演的影片三峡好人以独特视角关注拆迁过程中三峡人民的生活,用质朴的表演和新奇的艺术手法传达一份努力生活的渴望。像格非评卡夫卡时所说:若是抱着听故事的心愿阅读,那必定要失望的,拍摄中注重生活细节,还原人物本色,是“有故事性的纪录片,有纪录片特色的故事片”。而真正打动人的是影片深处散发着不浓不淡的人性关怀,导演与演员共同用浅浅的笔触却恰到好处地直击社会现实,我想这也是近年来最具有人文气质的一部好片子了。 叙事方法:

影片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再现两个简单的百姓故事。

《三峡好人》在故事的叙述上是一个三段嵌入式的双线索平行叙事结构。首先是韩三明寻人的故事,中间插入了沈红找人的故事,最后又回到了韩三明寻找的叙事中来。故事以两条线索展开,一条是寻回爱情。山西汾阳的煤矿工人韩三明与麻幺妹的非法爱情故事。另一条是舍弃正当的婚姻。山西太原的护士沈红到奉节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见面后却发现他们的生活完全不一样,决定离婚。这和一般的双线索叙事的处理方法不一样。通常的叙事是两条叙事线索平行、交叉,

最后集于叙事情节的高潮,同时到达一个顶点。而《三峡好人》的两条线索并未出现交叉,自始至终都是两个独立的故事,它们相互不影响,导演通过与两个山西人都有关的“小马哥”、飞碟(UFO)与三峡游船的汽笛声,始终让两个故事虽然若隐若现地有一定的联系但却永远没有相交的可能。这样诡异的辨证法,是贾导演常用的杀手锏。 唯一让两个故事有关联的是中间出现一个陌生的男孩唱网络歌曲,一首是《老鼠爱大米》唱给韩三明;一首是《两只蝴蝶》唱给沈红。

镜头语言

《三峡好人》在镜头运用上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景、中近景这两个景别用得特别多,还有就是全景和大全景也相当多。特写很少,这部影片基本上没有镜头的推、拉和机位移动的拍摄,只有不多的几次摇镜头,这些语言和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语法, 影片为了表达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大量的使用了长镜头,保持了对事物表达的连贯性。影片很多时候人物是近距离出现在镜头前,而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这种画面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影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在三明拆房子的工地上,废墟中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水,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静物》

艺术特征

电影语言的运用

《三峡好人》里最值得称道的,则是在以前电影里见惯的贾式声影剪辑。韩三明与小马哥在饭桌上互打电话听手机玲声时,韩三明手机响起的是九十年代红极一时的流行歌曲《我的思念》,而小马哥手机响起的却是《上海滩》。从小马哥手机铃声直接切入长江画面的蒙太奇,实在是令我喜欢得不得了。这一段,声与影的结合。相信只有明白《上海滩》这首歌出处、与小马哥有何联系的人才深谙妙处,再由唱着浪里淘不尽喜欢悲忧的歌声联系到长江三峡现状。这一个蒙太奇不能不说是贾导在玩这种由个人哼唱或小道具配乐再联系现状的声影结合的顶峰。在《三峡好人》里不止这一处有这种贾式的声影处理,不过其它的都显得稍为一般了,没有这一个剪辑那般震撼,但也一样的颇具效果。在韩三明工地上那个嘶声力竭唱着《两只蝴蝶》的小孩歌声,再平行剪辑到大桥场景上把歌声换成音乐原声、寻夫的女主角同时出场。这一个处理一样令人感到莫名的感动。在粗糙的氛围里猛然得到升华,在贾的电影里一直都有着这种带动观众情绪的小高潮处理,当然,最为高明的一段,就是手机铃声剪为长江这段,堪称神来之笔。这种声影压仰与释放过程调动起情绪并把两个毫不相干的故事平行剪在一起的场景转换,不能不说贾导在《三峡好人》里的技术意识比起以往要更为纯熟了

视听语言补充的补充作用

人物分析

韩三明表面上是个老实懦弱的男人,而实质上是个真正的男子汉,真正的男子汉不需要像项羽那样力拔山兮,气盖世,高大威猛。而是当你面对残酷的现实,你是否有勇气来面对,即使会有牺牲。当韩三明得知自己的妻子需要三万块钱赎身时,就暗暗下定决心,即使自己死在煤矿,也要救妻子出来,最后举起酒杯一饮而尽:“我要带夭妹走!”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将男子汉的气概诠释的淋漓尽致!中国导演中不乏有勇气正视平凡人、失败者的生活和存在者,却绝少有导演像贾樟柯那样,有想像力将平凡人和失败者描绘成英雄。环顾今日的中国影坛,除了贾樟柯,还有谁愿意用摇摄的方式,三番四次给予煤矿工人韩三明一种英雄式的注目礼?

沈红----赵涛,贾樟柯的御用女主角。影片里吹风扇一幕令人难忘,那也是她的真实呈现。她说,墙上有一个电扇,这样一个巨大的决定、巨大的决心其实没有那么容易下,内心那种躁动不安,那种反反复复是不是可以让她来吹电扇把四川的潮湿,把四川的闷热,把内心的焦灼演出来?最后她作出了决定离婚,获得了尊严。

结语:

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主动将镜头视线下移,用直面生活的原生态叙述方式,为我们呈现了普通人的生存状态,是贾樟柯电影一贯的审美追求。从《三峡好人》中,我们不无惊叹地说:贾樟柯的摄影机深入到了这个普通人的灵魂深处。正是由于他对这一“灵魂深处”的持续关注,为中国当下电影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

篇二:《三峡好人》影评

都是好人,和三峡有了牵连,与20世纪末世纪最大水利工程有了某种联系,便在我们眼前展开了一幕幕“小人物、大背景”的凄凉故事。

(一)两个人的故事

韩三明,一个山西挖煤的民工,十六年前花三千元钱从四川奉节青石镇5号“娶”了个幺妹回家,生了一个女儿后,其妻子被“公安”当作拐卖人口解救回了四川,那时幺妹年轻,心里还存在很多爱情、生活的美好梦想,毅然抛弃了与韩三明的婚姻和家庭生活。

十六年后,韩三明为了见自己女儿一面,在三峡建设高潮时期、在移民拆迁高潮时期坐船到奉节寻找奉节青石镇5号的“麻幺妹”和“女儿”。知道幺妹随着货船到宜昌运货,要很久才能回来,便加入了拆迁民工的队伍,在奉节住了下来。

当见到麻幺妹,一对曾经的苦命夫妻在破旧的帐篷前简短的沟通了十六年来的生活,“你过的好吗”,“不好”,十六岁的女儿到比四川还南方的广东东莞打工去了。韩三明决定带麻幺妹回山西,但是得知麻幺妹替哥哥还三万元债务把自己“送给”了船主,于是带着拆迁民工兄弟一起回山西挖煤挣钱回来赎幺妹。

沈红,另一个从山西来到奉节的女护士,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来寻找两年没有联系的丈夫,没有丈夫的电话号码,只有去丈夫已经离开的原工厂查找,最后在丈夫的战友带领下见到了自己的丈夫,两人在江边蹩脚的跳了段舞,沈红提出自己喜欢了别人,提出离婚,然后在丈夫的默许下离开了奉节。

(二)三大背景

背景之一:三峡移民。

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四川很多地方都处于新形成的库区之中,最后海拔185高程以下的居民都必须搬迁或者移民,2006年蓄水156米高程,三峡移民构成了中国世纪之交的最大风景。电影中用如下几个镜头表述了这样的场景:坐船到崇明岛的移民;到移民办质问移民款发放的居民;丈夫残废的妻子最后被迫选择去广东;被水淹没的青石镇5号和小马哥

的家;在船上度日的麻家弟兄……,不管如何,背井离乡终归是与高兴难以挂钩的,最近曝光的移民资金被挪用的案子更是加深了三峡移民的悲怆。

背景之二:拆迁与建设

老奉节城将被水淹没,拆迁成了三峡工程库区范围内很多地方的显著风景,轰然倒下的墙体,满目皆是的废墟。在拆迁中还有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保护,有些文物可能永远无法移动到博物馆加以保护,可能要沉默于库区水中。与之对应的是新城市的建设,拆迁是建设的前提,虽然要建设就要先破坏,但是在三峡库区中的拆迁显然包含了血腥的韵味。电影中:拆迁指挥部的工作人员被打破头颅,群起拎着刀棒的指挥部工作人员;每人50元出去摆平拆迁钉子户的小马哥及其弟兄们;响起上海滩雄浑歌曲的瓦砾中的小马哥的尸体;人们处事不惊、麻木寻常的表情和拆迁构成了明显对比,墙倒了,血流了,钱有了。依靠拆迁积累原始资本的血淋淋的“淘金”运动成为了三峡工程中的隐藏的一部分。

拆迁积累了资金,资金变成了投资,投资变成了挂在墙上的光荣榜,投资者-企业家-政协委员等成了三峡缔造的有一拨致富者。电影中:老板花了两亿多的“天堑变通途”的工程居然在客人来后没有给灯光夜景供电,老本很不高兴,拿起电话打给了一位官员,在电话中用命令的语气说“一、二、三、亮”,整个大桥顿时灯火辉煌,老板得意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我们看到,官员成了金钱指挥下的奴隶。

背景之三:底层人民的生活

在韩三明做的船上,底层的民众被社会的底层混混要挟进去学魔术,强行教学费,同样麻木的表情、默默的忍受,变成了长期受奴役看不到任何希望、不能有任何挣扎的写照;

随处可见的麻将桌旁的人们,将被拆迁的楼房里,江边的废墟旁,拆迁指挥部里面,生活在麻将的哗啦声中被定格,没有变化、没有别的慰藉,没有改变的可能,没有精神的支撑,生活没有亮色,只有苦闷中的自娱。

拆迁民工除了喝酒,就是看那些“光头”和“美女”们的声嘶力竭的歌唱和丰乳肥臀的扭捏,精神变成了如此的不堪,生活变成了如此的单调,与那些在企业俱乐部里面打球、跳舞

的“上流社会”比起来,高尚和庸俗可见一斑,然而,这种“高尚”同样的庸俗不堪,底层的民众真的没有了出路了吗?

路边拦着沈红渴望打工做保姆的小女孩,以及韩三明未见过面的出外打工的女儿,让我们对这片土地更是悲悯有加,难道世界上最美丽的三峡大地真的无法养活这些善良的人们了吗?打工成为了这个世纪广大农村的主题词,农民工成了这个世纪最悲苦的代名词。看看麻家兄弟每人一碗的面条,看看在贫苦面前失去招待能力的麻家兄弟,看看那些头上包着纱布的底层民众,为了口饭吃、为了活命和生存的挣扎状态,还有那些没有泯灭的人性光辉,让我们震撼。

拆迁民工面对去山西挖煤的高薪水诱惑,同时面对每年死十几人的危险,大口喝酒,没有争论、没有犹豫,在生活面前,生存和贫困让他们没有可能去选择,危险相对贫困来讲一样可能剥夺他们的生命。

(三)好人,工程背后的人性

韩三明,悲苦的找不上来媳妇的山西老粗,迫不得已花钱买了个媳妇,当媳妇和女儿被公安解救回四川,虽然,幺妹可能不是被暴力逼迫而是被贫困逼迫,甚至可能是自愿通过这种方式为家里挣钱的结婚。由于对婚姻的不甘,借着打击拐卖妇女的运动而离开韩三明,然而十六年后,更加困苦的生活降临在她身上,依然是为了哥哥欠款依附于另外一个男人。

韩三明从父女之情出发,要来看望自己的女儿,而后看到前妻生活凄苦,决定回家挣钱替幺妹还债。一个山西老粗,一个没有真正爱情体会的男人,从自己的人性最深处的善良和宽容出发,选择了拯救幺妹。

好人,不是因为爱情,不是因为回报,就因为十六年前的曾经的露水夫妻,和一点点亲情,依然选择了责任,人性的光辉在底层百姓的身上照亮了这个世界。

沈红,一个具有知识的现代女性,却具有十分古典和传统的东方女性美德。支持自己的丈夫出来创业,支持整个家庭,没有丈夫的电话,两年来,只是静静的等待丈夫的电话,

电话里面没有甜言蜜语,只要知道妻子的存在电话就挂了。忍受,中国再传统不过的美德,通过两年的等待体现的淋漓尽致。

郭斌,沈红的丈夫,依靠着大老板,另外一个女人,自己也当上了拆迁公司的老板,功成名就,忘却了自己的女人和妻子,整天忙于应酬,感情在轰轰烈烈的三峡工程背景下慢慢迷失了。郭斌,不存在忍受,他什么都不缺,只是在苦苦的熬着,不能主动抛弃自己的妻子,不能面对自己的家庭和现在的成就之间的矛盾,懦弱和不负责任构成了他的生活,人性的挣扎构成了他的矛盾,他选择了回避,不讨论婚姻,不关心家庭。

沈红,一个好人,静静的提出了自己的离婚借口,她喜欢上了别人,把离婚的责任归结在自己身上,既没有像一般的妇女那样苦苦纠缠,也没有想到要从丈夫那里获取什么。只是忍受到了不能再忍受的时候,等待婚姻等到没有希望的时候,选择了离婚。

一个被妻子抛弃的山西老粗,宽容而富有责任;一个被丈夫抛弃的山西女护士,宽容而富有贤淑;一个为钱嫁给韩三明的四川幺妹,为了婚姻的理想离开了韩三明,悔恨中带着悲苦,也是个好人,知道年轻时候不懂事,实际是被贫困和生活逼迫的无路可走;一个为钱离开家到三峡创业的复员军人,为了事业离开了沈红,内疚中带着挣扎,也是个好人,知道自己无法提出离婚选择了逃避,实际是被所谓事业俘虏而人性尚未完全丧失的普通人。

三峡,

好人多,

伴着滚滚的长江水、轰隆隆倒下的瓦砾废墟,命运被搅拌成丝丝苦咸的云烟,飘荡在三峡库区上空。

篇三:《三峡好人》影评

《三峡好人》电影镜头分析(第一段落)

传媒学院08新闻班 贺琰 084030308

《三峡好人》是导演贾樟柯的作品,影片以纪实手法讲述了两对普通中国夫妻的爱情故事,影像和节奏上延续了贾樟柯的一贯风格,从容而抒情。2006年获得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获得2007年外国电影年度十大榜首。以下将对影片的第一叙事段落——主人公韩三明的出场,然后寻找前妻,直到第二个故事的主人公出现,进行镜头分析。

影片开始有几秒钟的黑场镜头,除了出现有关工作人员名单的字幕之外,只有轮船的汽笛声、江水浪涛声和依稀的众人讲话的声音,显出苍凉,比喻历史的进程以及在历史的进程中人的渺小,透出厚重的历史感。

约到01:50时,开始出现画面,背景音乐为川剧《林冲夜奔》,并且是经过处理的音乐效果,将音乐的节奏拖慢,并通过交响乐配乐造成宏伟但是却空旷的、遥远的音乐效果。通过这些效果的叠加,加强了一种遥远的、苍凉的历史感。同时“林冲夜奔”本身讲的是林冲迫不得已背井离乡去逃亡的故事,暗示导演对于后来故事的一个基本的态度——即对于三峡移民工程的怀疑和对三峡移民的悲悯。可以说,背景音乐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对于影片有很重要的意义。

01:50——03:44是影片的第一个镜头,表现在一艘长江上的轮船上的乘客的情况。,就在这一个镜头中,出现了对几十个人的描绘和表现。镜头一开始是虚焦镜头,慢慢转为清晰,至02:50又出现一次虚焦,又转为清晰镜头。镜头不断从左至右平行移动,是一个不断匀速移动的长镜头,除了韩三明出现的时候稍稍上仰,没有出现任何俯仰的运动。并且这个镜头为中景镜头,可以看到轮船上的人的大致的样貌和动作。这个镜头用一种画卷式的方式,展现中国人的真实的状况,是一种对“众生相”的生动描绘。其中的两次虚焦,有点类似于省略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方面强调这幅“众生相”的画卷很长,人生的百态,一方面也用虚化的描绘,暗示每个人都是这(来自:WwW.CssYq.com 书业 网)众生中的一个,能在这些人当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是影片中最为精彩的一个镜头,它表明导演的一种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观察、一种客观记录但是又对普通大众心存悲悯怜惜的广博的情怀。这也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03:44——04:15为第二、三个镜头。第三个镜头依旧是从左往右匀速运动,表现江岸的三峡景色,采用画卷式手法。第四个镜头沿用第一个镜头的手法,继续出现船只上的游客形象。镜头一至四为此叙述段落的以一分段。

从17:03开始进入故事的叙述,韩三明开始寻找前妻,此为第一叙事段落的又一分段。第一个镜头为三峡库区残破的街道和建筑。第二个镜头为韩三明站在房顶上看奉节的全景。镜头随着韩三明的向右移动,又呈现出一种从左到右匀速运动的状态。韩三明的形象仍为中景拍摄。但是韩三明很快走出了画面,而画面呈现出奉节的破败、残损的城市样貌,停留了6秒的时间。这说明这个镜头的重心不在于表现韩三明这个主角,而是想通过对韩三明的跟随式的拍摄,客观的、与主人公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三峡工程的真实的样貌。第三个镜头画面为废墟上的工人在拆房子,仍表达导演对于奉节的观察。随后的几个镜头,韩三明进入画面,开始走,镜头仍为从左向右缓慢运动。其间镜头几次离开韩三明,描绘一片废墟中,抱着猫的男人、乘凉的工人对于韩三明的异样的目光,并且韩三明最终

出画以后,画面中出现一只流浪狗。这些镜头的重点仍是观察、记录。并且最后的流浪狗有比喻的意味,不仅象征韩三明的背井离乡寻找前妻(亲情、爱情),更象征三峡移民流离失所的生存状况。

其间镜头几次拍摄奉节城的全景,镜头进行摇和移的运动,同时背景音为单调嘈杂的拆除房子的敲打声。这个镜头与前一个镜头,韩三明拿着十元的人民币,对照着看迷蒙烟雾中风景优美的夔门。紧接下一个镜头。自然这种宁静、秀美的风景与正在拆除的奉节城的破败、杂乱、嘈杂形成鲜明的对比,更不禁令人思考,今后随着三峡工程的实施,夔门是否也会变得像奉节城一样破败,最终消失于水底。在此有形成一个对比讽刺。

随后的一个段落叙述韩三明寻找前妻未果,决定留在奉节一边加入拆迁队打工一边继续寻找。28:26背景音乐《林冲夜奔》再次响起,形成虚幻、苍凉的意境。两个固定机位画面,表现在拆除的房子的废墟上,一对穿着白色防护服的人员正对废墟进行消毒。随即为同一场景中的几个分切镜头,跟随消毒的人拍摄了拆除的房子中的一些情况。穿白色防护服的人几次出画,镜头的重点为对画面中静物的表现。这些静物的形象有:一只小孩穿的雨鞋,一幅挂在墙上写着“努力”的字画,明星的海报,奖状,挂画,锅灶,盆栽的植物。画面与音乐的效果互相呼应,形成浓厚的情感表达效果,即导演对于这些曾经被人使用过、蕴含了与房子的主人的故事和情感而如今成为废墟和垃圾的静物,倾注很强烈的感情,希望借助这些东西进一步表达他对于三峡工程的思考。

33:55开始,韩三明与小马哥边吃饭边谈话的场景。这个镜头近四分钟,由小全景非常缓慢地推为接近中景的景别,然后机位和景别几乎不动。期间两人虽然一直进行谈话,但是导演并没有采取分机拍摄的形式,而是保持着固定的机位和中景。这种拍摄摈除了绝大部分的主观因素和主观情绪,只是保持一定距离的记录故事人物和故事的进程,镜头和屏幕成为观众的眼睛,可以让观众最直接最真切地感受到事实,可以说是“用事实说话”。故事情节的推进全靠台词。实际上这个情节与韩三明寻找前妻没有必然的联系,但是导演借由小马哥的形象说出心中想说的话。

在第一叙事段落的最后,出现了一个超现实的镜头,画面中出现了漂浮的UFO,并且连接第一、第二叙事段落,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整部电影中这样的超现实镜头在影片最后还出现了一次,一幢废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种手法颇受争议。其实导演的观点和使用这种镜头的原因早已阐明。在出现UFO的镜头之前,是一个拍摄电视机画面的镜头,电视中播放的是移民离开故乡时的哭泣、挥别。可以说这是一种对三峡移民工程强烈的讽刺。为了一个水利工程,让那么多人远离故土、远离亲人、流离失所,是很荒诞的。UFO是一个具有内涵的意向,象征这些移民的前途命运,也许就像UFO一样,不明不白地出现离开,也不知走向何方。移民工程也像UFO一样,充满荒诞和不真实,但是却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导演通过这些意象,讽刺着这种社会现实,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

总的来说,贾樟柯在这部影片中,主要通过画卷式的拍摄、对主人公保持距离的拍摄,保持一种比较客观的记录方式。但是又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镜头对比等方式,表达强烈的感情和对三峡工程的看法和思考。这种“用事实说话”手法的运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