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阳谷景阳冈旅游区,导游词

导游词2018-11-20 15:53书业网

篇一:我对聊城地接导游工作的认识

我对聊城地接导游工作的认识 聊城位于山东省西部,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有2500年的历史,文化底蕴非常丰富,文物古迹众多,如光岳楼、山陕会馆、阳谷的景阳冈、东阿曹植墓、临清的钞关、舍利塔、清真寺、螯头矶等, 聊城的自然资源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形成了丰富的旅游资源。特别是聊城城区独具“江北水城”特色,享有“中国北方的威尼斯”之称。可见,聊城的旅游资源丰富,而且种类繁多。那么作为聊城旅游形象的地接导游在聊城旅游中所起的作用必然是非常重要的。

地接导游员服务是确保旅游团在当地顺利进行参观游览活动,并充分了解和感受游览对象的重要方面。地接导游员负责的是为到达本地旅游的游客提供全面周到的导游服务,相对于全陪来说,工作更为细致,从接团前的准备工作到最后送客服务的每个环节,地接导游人员都必须进行安排,严格按照导游服务质量标准提供各项服务,按时做好旅游团在本地的接送工作,并按照接待计划做好旅游团在本地参观游览过程中的导游讲解工作和计划内的食宿、购物、文娱等活动的安排,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和出现的问题。而作为聊城地接导游,也同样是在接待聊城游客时按照标准提供各项服务。

作为一个地接导游员,所要提供的导游服务包括很多方面:第一、接团前的准备工作。在接到旅行社下达的接团的任务后,地陪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这是地陪提供良好服务的重要前提。地陪要熟悉接待计划,要熟悉该团的基本情况和安排活动日程。在旅游团到达的前一天,应与各个有关部门一起落实、检查旅游团的交通住宿、行李运输等。在落实好接待事宜后,就要准备带团的必备物品,而且要给自己充电,做好语言和知识的准备。比如是一些外国的游客,就要在语言方面做好相应的准备。最后,不可以忘记个人形象准备,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代表着聊城的形象。第二,就是接站服务。在接站过程中,地陪应使旅游团在接站地点得到及时、热情、有好的接待,了解在当地参观游览活动的概况。在旅游团抵达前,就要确定旅游团抵达的时间并与司机进行联络沟通,提前30分钟到达等候客人,以防造成漏接、空接、错节等事故的发生。当旅游团到达时,要积极主动的去认找旅游团,在接到团以后要及时核实人数和行李,然后提醒游客集合并应道游客登车。在赴饭店的途中,导游员就要开始致导游词,介绍聊城的一些基本概况,对游客表示欢迎,最后预祝旅游愉快、顺利。

客人到达之后,地陪所做工作,第一,在入住饭店后,地陪要协助领队和全陪办理住店登记手续。然后介绍饭店设施和服务,照顾团员入住,并带领旅游团用好第一餐。不可忘记宣布下一步的活动安排。第二,旅游团开始参观游览之前地陪应与领队、全陪商定本地所有节目安排,并及时通知到每一位游客。要及时核对、商定日程,对于出现的不同情况要及时处理。比如说,游客提出一些小的意见,要求去姜堤乐园游览,地陪应及时向旅行社有关部门反映,对合理有可能的项目,应尽力予以安排。但无法满足的要求,要详细解释,耐心说服。接下来,就是带领游客参观游览。对于每一个旅游地来说,这都是旅游的中间环节。如果地接导游员能过融会贯通,将旅游地的每一个景点讲解的栩栩如生,活灵活现,那么对于聊城之后旅游的发展会有极大的帮助。这个环节包括五个部分,分别是游览前的准备工作、途中导游、讲解、景点导游、讲解、参观活动、返程途中的工作。第三,是购物、餐饮。社交娱乐服务。旅游购物是增加旅游收入的重要手段。地陪应该在旅游合同允许的范围内,鼓励并正确引导客人购物。

旅游过程进行完成后,要顺利、安全的送客人离站。送站前要核实、确定交通票据等,在离店前要交运行李,办理退房手续,然后集合登车。然后要致欢送词,帮客人办理离站手续。之后一定要完善解决后续工作。下团后,地陪应该认真、妥善处理好旅游团的遗留问题;按有关的规定和领导指示办理客人临行前委托办理的事宜。

导游服务工作可以通过落实旅游计划实现旅游产品的销售,通过做好接待工作,树立良好的口碑,增加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购买。同时,游客在消费过程全部结束后,可以从对旅游产品的全面评价中,以及对优质服务的感受中强化其美好的印象,做出有利于旅游目的地产品的宣传,建立长期、稳定的客户关系,成为新产品的购买或为旅游目的地增加新客源,从而实现更多的旅游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另一方面,导游又可作为旅游目的地的形象代表的身份,具有其他人无法替代的价值。人的观念与行为,反映着自身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同时也体现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服务的窗口,同时也是观察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文明程度、文化背景、价值观念、道德水准的镜子。

特别对于地接导游来说,地接导游代表的是旅游地的形象,游客会通过导游来了解整个城市的形象。所以地接导游在接待游客时,一定要热情服务,提供全面周到的服务。在具体提供导游服务的时候,可以提供一些人性化,超值化的服务。像在带老人团时,导和游的工作都要突出一个“ 稳 ” 字, 讲解介绍时速度要慢,声音要响亮, 服务态度要亲切、热情和周到, 确实做到走路不观景,观景不走路。及时照顾到老人的身体需要。

聊城是一个历史名城,但是在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中,旅游资源不仅仅是局限在文物古迹等方面。对于地接导游来说,要积极的推销聊城的新型旅游产品,促进聊城旅游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会促进聊城导游事业的发展。

篇二:阳谷县资料

阳谷县资料

阳谷县地处山东省西部,聊城市南端,黄河之北,东临大运河,南接河南省。地理坐标为东经115°39?-116°06′、

北纬35°55′-36°19′,南北长32公里,东西宽39公里,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县境北接东昌府区,东邻东阿县,西邻莘县,南与河南省台前县、范县接壤,东南部隔黄河同东平县相望。县委县政府驻阳谷镇,北偏东至聊城市驻地45公里,东北至省会济南市150公里。阳谷县总人口7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17.02万人。男女性别比101:100。人口出生率8.99‰,死亡率4.75‰,人口自然增长率4.24‰。

阳谷县地处黄河泛滥平原,平均海拔高度为39.62米,最高点在县西南的金斗营乡子路堤,海拔高程为44.75米,最低点县东北部七级镇郝林村,海拔高程为34.5米,最大高低差10.25米。地势由西南向东北缓倾,平均坡

阳谷地理位置

降为1/6000—1/7000之间。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在境内泛滥,改道,冲决,泥沙淤积,逐渐形成了微度起伏的缓岗、缓平坡地、浅平洼地三种微地貌类型相间的现代平原地形,三种微地貌类型分别占全县总面积的49.3%、40.9%、9.8%。 土壤:县内土壤共有潮土、盐土、风沙土3个土类,褐土化潮土、潮土、盐化潮土、潮盐4个亚类,86个土种。潮土占土地总面积的68.5%,盐土、风沙土占1.5%。

春秋时为齐国柯邑。秦置东阿县,治所在今县东境阿城镇,属东郡。西汉东阿县仍属东郡,为都尉治所。东汉因之。三国魏、西晋属济北国。西晋末县废,北魏复置东阿县,属济北郡。隋文帝开皇十六年(596)析东阿县置阳谷县,隶属济州。;取东阿县界阳谷亭为名。大业三年(607)属济北郡。唐初属河南道济州。唐天宝十三年(754)改属河南道郓州。五代时仍属郓州。宋景德三年(1006年)阳谷县徙治于孟店(今阳谷镇),属京东西路东平府。金属山东西路东平府。元属山东东平路。明属山东布政使司兖州府东平州。清初改属山东省兖州府。雍正八年(1730)改属东平直隶州。雍正十三年(1735)复属兖州府。1913年属山东省济西道。1914年改属东临道。1927年废道级建制,直属山东省。1937年属山东省第六区。1939年9月成立阳谷县抗日民主政府,属鲁西北行政委员会。1940年,改属鲁西行署第四专署。1941年7月,属冀鲁豫行署第四专署。同年8月,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重新调整区划,改属第十九专署。1942年12月,改属第一专署。1947年9月,改属第九专署。1949年8月,改属平原省聊城专署。1952年11月,平原省撤销,改属山东省聊城专区。1958年12月15日,阳谷县建制撤销,并入寿张县;1961年7月1日,恢复阳谷县,均仍属聊城专区。1967年专区改称地区,阳谷县改属聊城地区。1998年3月,聊城地区改为地级聊城市,阳谷县改属聊城市。1995年6月20日,撤销阳谷县石佛乡、定水乡、阎楼乡,设立石佛镇、定水镇、阎楼镇。调整后,阳谷县辖:阳谷镇、定水镇、寿张镇、七

级镇、石佛镇、张秋镇、阿城镇、杨庄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十五里元乡、郭店屯乡、石门宋乡、范海乡、西湖乡、李台乡、四棚乡、大布乡、翟庄乡。1996年10月31日,撤销阳谷县范海乡,设立范海镇(鲁政函民[1996]47号)。1998年7月28日,撤销阳谷县十五里园乡、李台乡,分别设立十五里园镇、李台镇(鲁政函民字[1998]16号)。2000年6月13日,阳谷县撤销四棚乡,设立四棚镇(鲁政函民字[2000]45号)。2000年,阳谷县辖13个镇、8个乡。总人口722863人,各乡镇人口: 阳谷镇 81841、阎楼镇 47966、范海镇 31624、阿城镇 29571、七级镇 36999、安乐镇 35857、定水镇 27024、石佛镇 34241、李台镇 33326、寿张镇 31254、四棚镇 35935、十五里园镇 43522、张秋镇 44962、石门宋乡 27798、郭店屯乡 28182、杨庄乡 15614、大布乡 28582、翟庄乡 15580、西湖乡 30270、高庙王乡 36480、金斗营乡 2623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截至2002年12月31日,阳谷县辖11个镇、5个乡。2004年,撤销阳谷镇,设立 侨润街道办事处、博济桥街道办事、狮子楼街道办事处。3个街道办事处。5月31日3个街道办事处正式挂牌;2010年9月6日,郭屯举行撤乡设镇揭牌仪式。2012年:阳谷现辖12镇3乡3个办事处,80.43万人口,70万亩耕地,总面积1064平方公里。古京杭运河在境内逶迤穿行30余公里,留下了大量遗址遗迹,厚重的运河文化,铸就了阳谷500多年的商业繁荣。

阳谷县辖3个街道办事处、3个乡、12个镇:侨润街道、博济桥街道、狮子楼街道、 阎楼镇、阿城镇、七级镇、安乐镇、定水镇、石佛镇、李台镇、寿张镇、十五里园镇、张秋镇、郭屯镇、西湖镇、大布乡、高庙王乡、金斗营乡。 侨润街道地处阳谷县城东北部,是阳谷县新城区的主要区域,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中心。阳谷县属于中原经济区规划中的山东区域之一。

全年共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城乡商品交易市场53处,同比增加0处,成交额7.202亿元,同比增长0.17%。实现进出口总额3900万美元,其中出口3000万美元。新签利用外资项目3项;合同外资额2201万美元,增长35.3%;实际利用外资1155万美元,增长13.2%。主要旅游景点有5处:景阳冈龙山文化遗址、景阳冈、海源阁、狮子楼、海慧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2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实现旅游总收入360万元,增长20%,其中外汇收入2万美元。

1999年底,阳谷县境内人口共有25个民族,其中汉族占总人口的99.66%。回、布依、俄罗斯、鄂伦春、锡伯、满、壮、蒙古、苗、土家、朝鲜、白、达翰尔等24个少数民族共3180人,占总人口的4‰。在各少数民族中,回族3145人,占各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8.9%。回族多系元、明、清时期因经商、婚姻等关系自江西吉安、山西洪洞及山东省泰安、济宁、冠县等地迁入张秋镇后又流散于沿大运河之七级、阿城及十五里园、范海等地,在集镇自成街道,在乡自成村落。其他各少数民族多系建国后因工作及婚姻关系来阳谷定居或流入。

景阳冈位于阳谷县城东16公里张秋镇境内。传为《水浒传》中描述的武松打虎处,

阳谷县景阳冈(19张)

也是龙山文化城遗址所在地。总占地面积33.3公顷,其中水面10公顷。景区内沙丘起伏,莽草丛生,林荫蔽日,一派荒野景象。其主要景点有三碗不过冈酒店、乡民告示处、县衙告示处、山神庙、武松打虎处、石碑、虎啸亭、武松庙、湖心岛、钓鱼台、碑林、虎池、猴山、鹿苑、箭场等20余处。 “武松打虎处”石碑为南宋时期所立。山神庙: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共3间,建在长30米、宽25米、高4米的土台上,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庙内塑有武松打虎造像。庙的左前方立有原中共山东省委书记舒同题写的“景阳冈”石碑,右前方立有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的高3米的 “虎”字碑。虎啸亭:位于景区西部,六角单檐,由徐悲鸿的夫人、书法家廖静文题名。碑林:在山神庙以北。因武松打虎的故事广为流传,故到景阳冈参观旅游的学术界名人大都在此题词、赋诗、作书、绘画。有关人员整理后,刻石立碑。多年积累,碑林渐成规模,到2001年底,有碑刻46碣。武松庙:在北冈之巅。门匾额“武松庙”为赵朴初所书。园内东亭内为武松打虎处碑,西亭内为新铸大钟。大殿系五开间三进深歇山式建筑。殿内正中为武松塑像,像上悬“勋业昭彰”四字匾。墙内饰有国家一级美术师和民间艺术家合作的多幅木质彩刻壁画。“武松打虎”浮雕石像:伫立在山冈前。由著名画家刘继卣创作。象征着除暴安良、见义勇为的武松精神。“天下第一虎”石:位于景阳冈南部,传为武松打死的那只老虎的化身。“景阳春晓”石:位于景阳冈南端的一块神奇的巨石,它形体美妙,正看如一“山”字。上刻著名书法家刘艺所书“景阳春晓”四字。2001年,景阳冈被定为国家三A级旅游景区。

唱响“武松故乡”文化品牌,弘扬阳谷精神。打开阳谷波澜壮阔的历史文化画卷,武松的故事家喻户晓、名扬天下,千百年来,塑造了“正义豪情、勤劳质朴、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阳谷精神。依托“武松故乡”这一名片,阳谷先后建设了景阳冈风景旅游区、狮子楼文化旅游城等景点,联合梁山、郓城和东平共同打造“大水浒旅游文化区”。2008 年阳谷县被山东省旅游局命名为“武松传奇,英雄故里”旅游区,进一步打响了“武松故乡”品牌。2010年5月20日“2010山东阳谷·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在阳谷狮子楼旅游城广场开幕。开幕式后,一场文艺演出拉开文化旅游节序幕。举办千年古城·水浒文化旅游节是对外推介阳谷,唱响“千年古城、武松故乡”城市文化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古城区已形成以狮子楼为主的水浒文化旅游区,以紫石街为主的商业步行购物街,以紫汇湖为主的娱乐、休闲、购物园区,千年古城格局初步形成。

古阳谷八景

【盟台遗响】盟台,即春秋时齐桓公会盟台。会盟台传说是春秋时期齐

阳谷县风光(20张)

桓公召集天下诸侯议政富国的地点。指挥洼传说是齐桓公会盟于阳谷时,取土建会盟台形成洼地,会盟时七十二路指挥在此相聚,故称指挥洼。指挥洼是阳谷城中唯一的水面,面积达80亩。春秋鲁僖公三年,齐桓公作为霸主约宋、江、黄三国诸侯会盟于阳谷。《左传》谓此次会盟的原因是“谋伐楚也”。会上,齐桓公还谈了“无障谷(不要切断上游水源),无贮粟(不可储存粮食而不救灾),无易树子(不可更换嫡长继承人),无以妾为妻”等内容,史称“大会”

【紫荆余韵】紫荆即紫荆祠(紫荆堂),阳谷县城老南门内原有“紫荆祠”,今阳谷县有紫荆街。阳谷县城紫荆堂源于原朝城县,后阳谷县城内有紫荆堂,为明万历年间知县李荫建;据传,隋朝田真、田广、田庆兄弟三人,兄弟重义。长兄田真居朝为官,大弟田庆为兰田知县,三弟田广任北京城镇定府镇县知县,兄弟虽各处为官,但祖业存在,合住一堂。家庭和睦,祖爱孙敬,享受不尽的天伦之乐,田府庭前有一株紫荆树,树大一围,郁茂异常。每年春暖花开时节紫荆花开,花红似火,鲜艳夺目,独领风骚。更为家庭增添无限欢快喜悦。祖公见儿孙满堂,人丁兴旺故立言:今后一家要象庭外紫荆花一样,兴旺昌盛,红红火火,树不死,不准分家。但田广之妻不贤德,想单独吃独食,欲分财各立炊自立,故每日使女仆将热洗脸水泼于树下,久而久之紫荆树枯萎了,阖家老小见状大吃一惊,究其根源,原是郭氏所为,为严家教祖公命将郭氏休走。后紫荆树不受热水烫根慢慢又枝叶茂盛,复活如初。经过此事,紫荆花不死成了家和的象征,世人则喻其为兄弟花。

【月堤环向】月堤又名鲁堤,在阳谷城西北15里,与城南鲧(gǔn)堤相对。以其在城西北,如新月之钩,环绕过境,故名。鲁堤自莘县经阳谷入聊城,为汉成帝时王廷世运土塞黄河决口所增筑。

【阿井胶泉】指阳谷阿城阿胶厂内的古阿井

关于神农氏发掘古阿井的传说:神农氏,又称烈山氏、厉山氏,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农业和医药的发明者。话说一日,他在深山采药,忽然望见一处清澈见底的清泉涌动,他掬而饮之,顿觉甜润可口,神清力增,他忙招人来这里掘井,因为周围长着阿魏草,相沿呼为阿井。阿井在今阳谷县城东阿城镇西北约3公里处,这个传说因历时久远无从考证。阳谷古阿井,又称阿胶井,在今阿城镇西北2公里处。南距东阿古城东南郊遗址1公里余,北距古城北门遗址半公里多。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载:“?东阿县故城?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常煮胶以供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故世俗有阿井之名。”井深数丈,以青砖砌就,井口以长方形青石板覆盖。井北有六角六柱石亭,为清光绪五年 (1879) 重建,造型古朴, 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井”字内还有—点。正面石柱楹联为“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源泉”,横额“济世寿人”。亭旁旧有接官厅和龙神祠。据孙星衍《岱南阁集·重修阿井碑记》谓:“阿井辟自上古……海内古迹,莫先于此……或神农于此尝味寻源。”传说阿井系济水潜流所注,旧泉有九孔,泉窟中住着一条蛟龙。唐朝大将尉迟恭(即尉迟敬德)曾以钦差大臣至此,重修阿井。历代多有写阿井的题咏,唐元稹在一首五古《赛神》中写道:“阿胶在末派,罔象游上源。灵药所巡尽,黑波朝夕喷。神龙厌流浊,先伐鼍与鼋,鼋鼍在龙穴,妖气常郁温。”

这是见到的最早写阿胶井的诗。其他人的诗篇中也有“蛟龙窟”、“龙诞”“龙湫”一类记述关于龙的传说的诗句。现代文人谢肇淛曾在东昌府(治今聊城)和张秋工部分司两任地方官,他作有一首七古《阿井》,具体生动地描写了阿井和阿胶的熬制,对官司的催取盘剥流露出不满,表现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济水付流三百里,逐出珠泉不盈咫。银床玉甃开苍苔,设沥争分青石髓。

人言此水重且甘,疏风止血仍祛痰。黑驴皮革山拓火,灵胶不径走邮函。

屠儿刲剥如山积,官司催取朝飞缴。驿骑红尘白日奔,夭占疲癃竟何益。

我素珍重勤封闭,免造业钱充馈遗。任他自息仍自消,还却灵源与天地。

古阿井水色绿而重,清冽甘美,富含钙、镁、钾、钠等 10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用以煮胶,易除杂质,且能增强疗效。历代此地生产的阿胶被视为上品,享有“真胶”、“贡胶”之誉,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头等奖。

【谷山春哓】阳谷缓岗占全县面积的48.7%,俗有“阳谷三山不见山”之称。

【古塔夕照】阳谷古有塔,在夕阳辉映下云绕雾笼,风景如画。

【沙河雁渚】过去阳谷城南沙河,每到秋季,大雁过此,群群停留,甚为有趣。以上景现已不存。

【关圣铁马】阳谷城中有关圣祠,祠内关云长身边有铁马两匹,传说是宋高宗赵构发诏书命铸造铁马,以谢救济驾之恩。康王遗迹康王,即宋高宗赵构。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初封康王,据《阳谷县志》记载:定水镇之北原有康王城为南宋高宗初封处。又传阳谷城东北角有康王故宅。相传当年康王南渡时,为金兵所追,河无渡船,难以涉过,紧迫间,有马奔驰而来,康王骑之,过河脱险,马忽然委地而坠,此马乃关圣祠中之泥马也。康王登位后,下诏书命铸造铁马两匹,以谢神灵。从此以后,此关圣祠俗称“铁马关圣祠”。 此典故与泥马渡康王相合

篇三:聊城历史文化及景点介绍

运 河追溯历史,聊城巨变,发端于水。1289年,途经聊城的会通河,被开凿疏浚成为京杭运河的重要河段。浩瀚的运河水穿城而过,八百斛之舟迅流无滞。繁荣的运河漕运,使聊城成为沿岸九大商埠之一,繁荣昌盛达四百年之久。直到清末,运河淤塞,水运衰落,商机不再。

聊城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因位于古聊河西岸而得名,“水城”的美誉。聊城市地处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居鲁西,临河南、河北,位于华东、华北、华中三大行政区交界处。聊城早在原始社会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从事农业生产。可以追溯到距今约六七千年的8座龙山文化城,它们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最大的龙山文化城。可见,古济水西岸是当时一个极其重要的政治文化中心。

夏商周时期,聊城经济和社会发展较快,农业和手工业比较发达。商初大臣伊尹曾“躬耕于有莘之野”,辅佐商汤灭夏桀,世称贤相。周时有“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春秋时期,聊城为齐国西部重要城邑。有谋士计然。战国时期,聊城为诸侯争战之地。时有著名兵家孙膑、名士鲁仲连威名远播。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的辉煌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到明永乐九年(1411)间曾数次兴工开通会通河,纵贯中国南北的大运河为聊城的发展繁荣带来勃勃生机,临清、聊城成为沿运九大商埠之一。聊城“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外籍商人会馆傍河而立,有崇楼高阁、殿宇名刹,清康熙帝4次来聊,乾隆帝9次驻跸聊城。

聊城古称东昌,历史悠久,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极为丰富。现有名胜古迹446处,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风景如画的东昌湖,面积达

4.2平方公里,聊城古城坐落在湖中央,形成了“城中有湖,湖中有城,城湖一体”的独特的古城格局和风貌,是著名的中国北方水城,被誉为“东方威尼斯”。全市主要旅游资源聊城山陕会馆,临清舍利塔、清真寺,东阿曹植墓,阳谷景阳冈等。

建于明代的光岳楼,气势恢弘,“虽黄鹤、岳阳亦当望拜”。建于清初的山陕会馆,雕刻精细,布局严谨,是我国会馆建筑中不可多得的艺术杰作。被誉为“东昌三宝”之一的宋代铁塔,古朴雄浑,苍劲挺拔,是我国现存为数极少的铁塔之一。清代四大私人藏书楼之一的海源阁,收藏之丰富“为海内之甲观”。在市区周围,还分布着武松斗西门庆的狮子楼、武松打虎的景阳冈、鱼山脚下的曹植墓,以及古阿井、迷魂阵、鳌头矶、舍利塔等一大批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聊城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是著名学者傅斯年、季羡林、国画大师李苦禅、民族英雄张自忠和党的好干部孔繁森的故乡。

一、忠实守诺的诚信精神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是人类最可贵的文化资本,也是儒家所一贯提倡并力求践履的道德原则和行为规范。春秋时期,聊城与鲁国毗邻,孔子曾多次到聊城授业讲学,其弟子子路、闵子骞、冉有等曾长期在聊城活动。可以说,聊城自古就深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和滋润,并经过千百年的薪尽火传,使人们躬耕之余,承接着数千年递送的诚信古风。《隋书》中曾对聊城人的诚信大加褒扬,称“今其人尚多好儒学,性质直怀义,有古之风烈”。

聊城人的诚信精神在治政、德教和百姓生活中俯拾皆是。齐景公时,晏子曾为东阿(今阳谷县阿城镇)宰,面对景公的不当之赏,晏子不仅不受,反而向景公反映实情,表现了可

贵的诚信精神。战国时期茌平人淳于髡,受齐威王派遣,向楚王献鹄,途中鹄飞,他仍拿着空笼去见楚王,楚王不仅不为失鹄而怒,还羡慕“齐有信士若此”。唐代聊城诗人魏万因崇敬李白而千里相访,感动得李白以平生最长诗篇相赠,并受托编辑李白的诗集。魏万不负重托,将历尽艰辛收集到的李白诗词编成《李翰林集》,使李白游历名山大川的诸多诗词得以完整保存、流传后世。从聊城遗留下来的一些习俗看,诚信的例子也随处可见。解放初期,聊城仍流行着“对瓦”卖牛的习俗,即在买卖双方将牛的价格谈好后,先将一片瓦块摔成两半作为信物,等过一段时间发现牛没有问题后,双方再凭借各持瓦块完成交割。目前,茌平、高唐一带,仍流行着先吃饭后付款的风俗,而且结算以客人报数为准。民众以互讲诚信,不以为欺,入财利之场而不污,行商贸之业而不奸为风尚。新中国成立后,聊城在执行党和国家的政策时,总是态度坚决、雷厉风行,也说明聊城的文化中具有诚信的传统精神。

二、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这是开放、充满活力的齐文化的显著特点。聊城人创新精神的渊源,发端于善于创造先进工艺技术著称的东夷文化,但更多地还是得益于齐文化的滋养。春秋战国时期,聊城隶属于齐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处文化土壤造就一个地方人群的文化性格,在齐文化的长期熏陶下,聊城人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创新意识。在人类由荒蛮走向文明的漫漫征途上,聊城历代志士仁人在思想、制度、军事、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精神,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远古时期,相传伏羲曾在阳谷一带研究天文地理,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黄帝的史官仓颉在东阿潜心造字,死后葬于此,至今铜城镇存有仓颉墓。夏商之交,伊尹躬耕于莘野(今之莘县),教民种谷植桑,带来中原农业文明的大发展。战国时期,出生于阳谷的杰出军事家孙膑创立了增兵减灶等战法,所著的《孙膑兵法》为我国重要的古代军事典籍。三国时的著名文学家曹植在任东阿王期间,不仅诗作出新、千古流传,而且深爱声律,属意弦音,是佛教音乐中国化的创始者,创制的“鱼山梵呗”“传为后式”,直到今天仍兴盛世界。唐初高唐人吕才撰写的《阴阳书》,极大地丰富了唯物论、辩证法,为我国哲学思想宝库增添了新财富。宋代医学家成无己,首次完成了对“医学之祖”——《伤寒论》的注释,对中医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明代临清艺人刘茂基创造的山东快书,至今广为流传。由于聊城人聪明能干,敢于创新,历史上曾创造了众多闻名全国乃至世界的土特名产。东阿阿胶已有2000多年的生产历史,自西汉至明清一直为贡品,并获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东阿阿缟,临清贡砖、哈达,聊城毛笔,阳谷白洒等都曾为上等贡品,在国内居于重要地位。

三、拼搏进取的图强精神

《易传》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也是聊城人图强精神的生动写照。

聊城历史文化中的图强精神,突出表现在反侵略、反压迫上。特别是在近现代,聊城农民起义和武装斗争此伏彼起。光绪年间,境内人民掀起了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义和团运动,朱红灯、王立言等率领数万拳民,“麋集蜂拥,刀戟齐举”,焚烧洋人教堂,杀死反动教士,痛击清军,重创西方列强,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留下了壮丽的篇章。抗日战争时期,在日军进犯、国难当头之际,中共聊城地方党组织、人民军队和广大群众同仇敌忾,高举统一战线的旗帜,大打人民战争,同进犯日军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殊死斗争。在战斗中英勇牺牲的临清人张自忠,是为国捐躯的唯一的国民党上将军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中殉职的最高级别将领;时任山东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的范筑先,在聊城保卫战中壮烈殉国。他们的事迹和英名在人民心中树起了永恒的丰碑。

据考证,大禹治水的主要区域之一就是鲁西北平原。“禹治九河,徒骇为首”。流经聊城

境内的徒骇河、马颊河及古黄河,均为禹当年治理过的河流,至今聊城境内仍有禹堤、鲧堤遗址。元代至元年间,根据寿张县令韩仲晖和太史令边源的提议而开凿的会通河,减轻了民众负担和运输不便之苦,使南来漕船无需转经陆运,便直达京师。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聊城人民继承优良历史传统,艰苦奋斗,同心同德地战胜了3年严重自然灾害,渡过了生活困难时期。改革开放之初,聊城在全省率先实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一举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聊城历史文化中的图强精神,还表现在尚文重教上。在与贫穷落后的搏击中,聊城人非常清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把发展教育作为改变贫穷的措施之一,使尚文之风渐渐树立起来。对此,《老残游记》中称,这里是“家家富足,户户弦书”。明清之际,聊城文运大开,儒学星列,书院林立,私塾遍布,一时“科目鼎盛,贤士辈出”,仅东昌府就有中进士者290人,中状元者5人。平民教育家武训行乞办学的义举,更佐证了聊城人兴学图强的思想。对武训的行乞办学,清廷大加褒扬,授予武训“义学正”的称号。文化教育的繁荣造就了很多名人志士,唐初名相马周、哲学家吕才,明代文学家谢榛,现当代国画大师李苦禅,国学泰斗季羡林等都是聊城人。

四、崇商尚贸的重商精神

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促使商业兴起。考古发现中有春秋时期的大量贝币,表明当时已有商贸活动存在。秦汉时期,大量锦绣、罗、毂不仅进贡宫廷,并且销往朝鲜、蒙古、波斯、罗马等地。至唐代,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交换的私营商业体系,博州的平绸,阳谷、东阿的绢均有出口。宋元时期,圆铃大枣、乌枣畅销江南。临清哈达先后销往中国西藏和印度、尼泊尔、蒙古等国。元朝末期,由于京杭运河的开通,水运交通便利,使当时的张秋、东昌、临清成为南北漕运之要冲,带动了城乡工商业的发展,客商往来频繁,商品交换活跃。明清时期,商业更加繁荣。东昌为当时沿河九大商埠之一,被誉为“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江北一都会”。临清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素有“小天津”之称,临清钞关税收占运河漕运税收的四分之一。当时,聊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江浙、秦晋等地客商争相涌入,运河两岸,会馆林立,金店、银号、书坊、笔庄、药铺、茶馆等十万商户鳞次栉比,遍布城区。这种繁荣景象使我们不得不想:运河流经之地多矣,聊城为什么能够脱颖而出、迅速崛起并且繁荣昌盛达400余年呢?根本原因就是大运河的波浪催醒了聊城人固有的商业意识,强化了聊城人的重商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使这里的纺织、制造等各业兴隆,为对外贸易打下了物资基础;有了这种精神,才营造了商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有了这种精神,才铸就了聊城辉煌的商业文明。

五、仁厚宽容的蹈和精神

“蹈和”,为聊城山陕会馆山门匾文,这既是商人所应遵循的原则,也是聊城传统精神的一种体现。蹈和的含义,就是在保持各种因素本质的基础上,使它们达到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彼此相容相通,人与社会的发展都处于和谐的氛围中。历史上,聊城人饱受战乱之苦,同时也经受了多种文化的冲击。可贵的是,无论是血与肉的搏杀,还是精神文化的撞击,都没有在这里播下仇恨与对立的种子,各种文化不仅没有受到排斥与压制,而且能够交融相长,共同发展,达到了一种新的、更高的境界。这与聊城历史文化中仁厚宽容的蹈和精神是分不开的。汉韩延寿为东郡(聊城秦汉时属东郡)太守时,称当时的聊城“政教大行,最号易治”。“扬州八怪”代表人物郑板桥,曾任范县(治所在今莘县古城镇)知县,调任潍县知县后,曾赋诗一首:“范县民情有古风,一团和蔼又包容。老夫去后相思切,但望人安与年丰”。这都充分体现了聊城人仁厚宽容的蹈和精神。

在聊城历史上,曾发生过四次较大规模的文化冲突。

第一次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时期。当时,聊城处在东夷与中原交界地区。伴随着部落间的征战,东夷文化和中原文化不可避免地在这个前沿地带相互冲击,聊城较早地接受了这两种文化的洗礼。东夷文化和中原文化在这里并进而在东部其他地区经过长时期的渗透融合,形成了一种更为先进的文化形态。这种新的文化形态就是后来闻名遐迩、光辉灿烂的齐鲁文化的雏形。

第二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中国社会正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礼崩乐坏,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激烈的变迁。聊城是齐国西部的重要城邑,处在齐文化、鲁文化、三晋文化、燕赵文化相互冲突、融合的交界地区,随着诸侯争霸,以“仁”为核心的鲁文化、“重工商利物”的齐文化以及“慷慨悲歌”的燕、赵文化,在聊城不断撞击消长,最后达到融合渗透。

第三次是在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南北文化大交融时期。是时,聊城境内黄河岸边的碻磝城(今茌平韩集高院墙一带,后为济州治所),为南北政权争夺的战略要地,王城(今北杨集东南、丁块西南一带)为平原郡治所,北魏孝文帝所推行的改单性、说汉话、穿汉衣、和汉人通婚、倡导儒学教育等许多民族大融合政策,使南北双方的文化得以在这里融合为一体,先进文化在这里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

第四次是在元明清时期。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随着会通河的开凿,穿越聊城的京杭大运河成为纵贯我国南北的交通大动脉,京津、江浙、燕赵、秦晋、荆楚等各地文化纷纷传入聊城,与齐鲁文化融汇成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运河文化。这种新型的文化包含齐鲁文化、吴越文化、秦晋文化、京津文化等多种文化成分,具有兼容性文化特色,其显著特征就是在农业文化中融进了商业文化,这在当时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以上四次大的文化冲突,带来的不是文化的消蚀与退化,而是文化的融合与更生,多种先进的文化,不论其来自何方,都在聊城找到了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都在这里开出灿烂的花朵,结出丰硕的果实。各种文化能在聊城兼容并包,聊城人仁厚宽容的蹈和精神起了内在的根本性的作用,没有蹈和精神就不会形成融合,更不可能有后来的协调发展。

仁厚宽容的蹈和精神深刻影响着聊城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并逐渐成为人们讲礼义、重和谐的社会风尚。元末明初,聊城因战乱和水、旱、蝗、疫之患,一度人口稀少,明政府多次组织向聊城移民。明洪武三年(1370)至永乐十五年(1417),近50年时间数次从山西省洪洞、潞州、泽州和山东省登(今蓬莱)、莱(今掖县)二府大规模向鲁西移民。随着山西移民的不断迁入,民俗方面也出现了西风东渐之势,许多山西民俗被带到了聊城,今鲁西人的许多方言和礼仪习俗,仍然打着当年大移民的深深烙印。移民与原籍民众和睦相处,相互汲取文化优长,共同为聊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明清时期,山陕、江浙、京津等众多外地客商长期选择聊城为生财之地,也说明当时的聊城社会和谐,发展环境优良。在聊城,无论达官贵人,还是百姓庶民,都把仁厚、宽容、和善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来尊崇。相传,清朝开国状元傅以渐为武英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期间,其聊城家人因盖房与邻居发生划界纠纷,写信向傅以渐求助解决。傅以渐看后,回书相劝家人:“千里送书为堵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中人遂按他的意见将墙内移三尺,邻居深为感动,也主动退让三尺,于是出现了至今犹存的六尺巷。后来,康熙皇帝南巡,在聊城听说了这件事,对其老师的此举甚为赞赏,并为六尺巷题名为“仁义胡同”。

因为聊城古城池位置和布局状若凤凰,故素有“凤凰城”之称。对此,还有一个传说。 传说,聊城一带原是一片梧桐林,住着一对凤凰,统率着林中百鸟,过着幸福的生活。有一年发大水,东海一条恶龙来到此地,驱走了凤凰,使这一带变成了一片汪洋,人们叫它东州湖。地方官见湖波荡漾,周围林茂花繁、景色优美,便想在湖边建城,但工匠们感到工

程艰难,均不敢承担。这时,来了两个人,一个叫王东,一个叫王昌,他们自告奋勇,愿意承建。原来这两人就是被恶龙赶走的那对凤凰所生的儿子。王东、王昌建城,凤凰率百鸟送来木石用料,不长时间,一座雄伟的湖城建成了。人们为了纪念凤凰在建城中的功绩,便将该城起名为凤凰城。后来,东海恶龙又兴风作浪,企图摧毁新城。此时,王东、王昌即力战恶龙。恶龙逃往东海,扒出一条水道,引海水来灌城。为救凤凰城的百姓,王东、王昌兄弟二人钻入水下,用身子堵住了水道。人们为感谢两兄弟献身保城救众的高尚品德,便将凤凰城又改名叫东昌城。

光岳楼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她与岳阳楼、黄鹤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它是宋元建筑向明清建筑过度的代表作,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着重要地位,1988年光岳楼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简介

光岳楼位于聊城旧城中央,其主体结构建于1374年(明洪武七年),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它在形式上承袭了宋元楼阁遗制,在结构上继承了唐宋传统。光岳楼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面积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光岳楼主楼为木结构,4层5间,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且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瑛’碑,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名称由来

山东省聊城市光岳楼 明弘治九年(1496年),考功员外郎李赞到聊城,见此楼高壮极目,天下所无,但及今百年,尚寞落无名,因与当时东昌府太守金天锡商定,命名“光岳楼”,“取其近鲁有光于岱岳”。该楼是一座由宋元向明清过渡的代表建筑,系我国现存明代楼阁中最大的一座。在形式上它承袭宋、元楼阁遗制,结构上继承了唐、宋时代的传统风格,同时和明初其他建筑也有若干相似之处,开“官式”建筑先河。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楼阁,由楼基和4层主楼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方形高台,占地1236平方米,边长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由交叉相通的4个半圆拱门和直通主楼的50多级台阶组成。主楼为全木结构,四面斗拱飞檐,因有回廊相通。全楼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块块题咏刻石精工镶嵌,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神光钟暎”匾,乾隆帝诗刻,清状元傅以渐、邓钟岳手迹,郭沫若、丰子恺匾额、楹联至为珍贵。

人文历史

光岳楼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聊城的象征,她与岳阳楼、黄鹤光岳楼楼并称中国三大名楼。光岳楼位于聊城古城中心,外观为四重檐歇山十字脊过街式楼阁,由墩石和主楼两部分组成。墩台为砖石砌成的正四棱台,高9米,四层主楼筑于墩台之上,高24米。光岳楼通高和四边长都是33米,也就是古代的九丈九尺,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之极,寓意其不可超越。明洪武二年,东昌卫守指挥事陈镛为了与元朝残余部队作战,将宋熙宁三年所建土城改建为砖城,并于洪武七年利用修城条木修建了这座高达百尺的更鼓楼,所以初名“条木楼”,后又因地而名“东昌楼”。当时建造此楼的目的是为了“严更漏,窥敌望远,报时报警”,随着明王朝统治的巩固,此楼的军事作用很快被遗忘,但光岳楼却以它的雄伟高大而名扬天下。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