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衔泥筑巢,的诗句

诗歌2018-11-24 05:12书业网

篇一: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鉴赏专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诗词鉴赏专题

班级 姓名:第小组

观 沧 海 【东汉】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者简介: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曹操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军事著作和《蒿里行》、《观沧海》、《薤露》、《短歌行》、《苦寒行》、《碣石篇》、《龟虽寿》等不朽诗篇。后人并且辑有《曹操集》。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本诗以“ 观 ”字统领全篇,先写“ 实 ”景,客观地写出了浩瀚壮阔、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色,后写“ 虚 ”景,写出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这首诗描写沧海的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洪波涌起 ”写的是动景,“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写的是静景。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是为人称道的名句,请从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抒发感情的角度,对其进行品味赏析。(4分)

这几句诗运用了想象和夸张、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表现手法),创造出一个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藏宇宙的宏伟景象,作者以沧海自比,显示了诗人开阔、博大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诗人渴望统一全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 ※?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情景)描述出来。(2分)

示例:天空中,(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海面上,波涛汹涌,一波紧赶一波,他们相互配合,撼人心魄。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此情此景,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主要写作特色。(写出两点即可)(3分) ①情景交融:借大海的宏伟广阔抒发自己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②虚实结合:写景为实,想象为虚。③动静结合:水的动,岛的静;树木百草的静,秋风洪波的动。④运用夸张和对偶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宏伟气势。(大意对即可。)

※?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博大

※?诗中哪几句是写实景?主要写了哪些景色?显示了什么?(诵读理解)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全是实景,主要描写了沧海水波荡漾的动态景色和山岛挺立,草木丰茂的静态景象。显示了在茫茫苍苍的大海上,波涛起伏,拍打着海岸,山岛耸立,丰茂的草木在萧瑟的秋风中摇曳弄姿,生机勃发,这是多么壮丽的意境,多么美好的山河图画啊!

※?实景是一幅美丽的山水图画,虚景能把我们带进极其开阔,博大胸怀的境界,你能悟出诗人写实虚景的感情吗? (诵读理解)

诗人描写实景实际上在讴歌祖国壮丽的河山,流露出作者热爱祖国的感情。诗人目睹祖国山河壮丽景色后,更加激起要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虚景描写是诗人实际借助丰富奇特想象,来充分表达这种愿望,以沧海自比,勾画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景象来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豪迈气魄。

※ ?你能说出此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诵读理解)

实景也能看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但跟虚景比较,气象略逊一筹,因为诗人的意图在虚景中,所以“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最能体现作者的博大胸怀。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

潮水上涨,江面显得更加宽广,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面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波平浪静,才有“风正一帆悬”的美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船上所见景色,有何特色?(赏析颔联)

“平” “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和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悬”字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的样子,“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如果风虽顺,风力却很忙,那帆就鼓成弧形了。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以小景传大景之神”,通过“一帆悬”的小景,把视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大景也表现出来。“潮平”一词又为颈联中“江春”一语做了铺垫。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受到人们的好评,请任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赏析颈联)

这两句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用“生”、“入”字使之拟人化。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写景逼真,叙事确切,景中有情有理,蕴含了时序变迁、新旧交替的自然规律,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等待,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无法抑制的思乡之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的这么快,诗人离家已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客旅他乡,见到此景,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这两句紧承颈联而来,与首联呼应,使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思乡愁绪。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请体会本诗中“阔”字运用的妙处。描绘里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的壮观景象,气概豪迈。 ※? 诗歌情感的表达也讲求曲折委婉,找出诗中与 “客路”相呼应的词。与“客路”相呼应的词有”行舟、乡书、归雁”。 ※?作者从炼意着眼,用“ 生 ”“ 入 ”字,使“海日”和“江春”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 ※?与“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意思相近的诗词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等,请评析这些名句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共同特点。

【这些诗句的共同特点就是不仅写景相当传神,而且能“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

※?本诗颈联似矛盾实有趣,请评析其中的诗趣。(诵读理解)(以下答案有一点切合即可)

【1、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2、岁暮腊残,连夜行舟,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3、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作者简介: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唐代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易懂,有“诗魔”、“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诗人。

※?诗中作者最迷恋“ 绿杨阴里白沙堤 ”这一景致。(1分)

※?展开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2分)

有几处早来的黄莺,争先恐后地飞向向阳的枝头唱歌啼鸣;不知是哪家新来的燕子,又在湖边不停地衔泥筑巢。

※?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从动植物的变化描写季节特征,用词准确而精妙,从中找出一处并进行品析。(要求都要掌握)

如“争”生动反映出西湖早春黄莺争鸣活跃的热闹景象,又写出春光给自然带来的活力; 如“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如“几处”照应“早莺”,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准确写出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喜悦之情; 如“乱”“迷”客观真实地再现湖边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让人眼花缭乱的早春之景等等。

※?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其妙处。(品析颈联)

这两句诗抓住了早春的特点,用词生动准确:“渐欲”准确地写出了野花次第开放,渐渐使人眼花缭乱的情景,“才能”生动地写出了小草刚刚萌发的情态。

※?赏析本诗的艺术特点:景中寄情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它既写出浓郁的春意,又写出了自然之美给人的强烈感受。把感情寄托在景色中,诗中字里行间流露着喜悦轻松的情绪和对西湖春色细腻新鲜的感受。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通过描写西湖蓬蓬勃勃的春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好景色的无比赞美和喜爱之情。 ※?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爱(最爱)。 ※?这首诗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写景,以“行 (春行) ”字为线索,同时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 西湖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 “几处早莺争暖树”一句中的“几处”换成“处处”行不行?

不行,因为这首诗写的是初春景象,此时莺还没有完全出来活动,所以不能用处处。

※?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此词语可以看出来?

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流连忘返。从“最爱”和“行不足”中可以看出。

※?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作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天净沙秋 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作者简介: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元代杂剧家、散曲家。 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之誉。杂剧见于著录的有15种;散曲集有《东篱乐府》。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

※?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 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游子的惆怅之情。 ※?“秋思”“秋天的愁思”之意。开头四句写景极力渲染冷清凄凉的气氛,为下文作铺垫,景中带有“悲秋”色彩。以“断肠人在天涯”点题,表明游子思乡之情。

※?描绘这首小令展现的画面

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夕阳下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纤巧别致的小桥,潺潺的流水,低矮破旧的几间茅屋,反而愈发显得安谧而温馨。荒凉的古道上,一匹消瘦憔悴的马载着同样疲惫憔悴的异乡游子,在异乡的西风里踌躇而行。夕阳渐渐落山了,但是在外的游子,何处是归宿?家乡在何方?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征(诵读理解)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名句赏析】古道西风瘦马: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

※?简要分析“夕阳西下”一句的表达作用。

“夕阳西下”一句,通过对落日余晖的描绘,把思乡游子的凄苦烘托得淋漓尽致,用有形表无形,寄情予物,情景交融。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

分) 深秋晚景图

龟 虽寿 【东汉】曹操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诗的结尾四句是属于什么表达方式?诗人通过这四句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议论;在告诉人们:寿命的长短不完全听从自然规律的摆布,一个人如果保养得法,也可以延年益寿,从而推迟“暮年”的到来,去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过 故 人 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作者简介:孟浩然,唐代著名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并称“王孟”后世有“王孟诗派”之称。

※?试描绘“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所展现的画面。 绿色的树木在村边环绕,青翠的远山在城外横斜。

※?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两句流露出诗人怎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尾联的“就”字有什么作用? (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

※?诗人是通过那一句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试分析。

写诗人和朋友在屋里饮酒交谈,轩窗一开,就让外景映入户内,给人心旷神怡之感。 ※?自选角度,对“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作赏析。(要求都要理解记忆)

景。 (2)这两句和后两句的结合,诗人从绿树,青山,村舍,场圃,桑麻等角度,描绘了一幅优美宁静的田园风景画。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诗人从远处到近处观察

,写出故人村庄环境的旷远幽静,心情感到格外的舒畅。

的喜悦心情。 (5)此两句用对偶手法,一近一远,一密一疏,顾盼之态如见,亲切之情可掬。“合”、“斜”二字极为传神,

※?诗人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请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两句为例,简析孟浩然的诗“语淡而味终不薄”的特点。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 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 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 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 但馀钟磬音。

※?晨游山寺,看到幽静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焕发、鸟儿欢唱,袅袅的钟磬声时隐时现。实抒寄情山水及隐逸,超凡脱俗

※?品析首联:首联落笔勾勒出清晨时分后禅房四周的环境,一个"入"字,写出了古寺美景之幽远,一个"照"字又展示出旭日东

※?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描绘颔联所展现的画面。(不能简单翻译)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者简介: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位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

※?这首诗情景交融,诗中第一句通过写景,既点明了 时令(季节) ,又暗写了诗人对王昌龄被贬的同情和关切。诗中还通过想象,赋予客观事物以人的情感,将其人格化,诗人托付 明月 将 愁心 寄给朋友,把自己对朋友的慰籍带到遥远的夜郎西。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B)( D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D.“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E.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 “杨花落尽子规啼”写出了 杨花、子规 的意象(景物),渲染了伤感(或悲凉、凄凉、哀愁等) 的气氛,这句诗 寓

对朋友劝勉宽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遭贬的关心,思念和同情。

夜 雨 寄 北【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作者简介:李商隐,唐代诗人,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与杜牧并称“小李杜”。

※?首句中两个“期”字连用,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两个“期”字,一问一答、一扬一抑,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而欲归不得的心情 。

※?诗中“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有什么艺术效果?

第一个“巴山夜雨”是写实,第二个 “巴山夜雨”是写虚,是诗人想象与友人团聚后再回忆起“巴山夜雨”写诗时的情景。两个“巴山夜雨”重复出现、时空交错、具有回环往复、缠绵曲折的艺术效果。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两句诗,诗人想象了怎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三四句明明写今日离情,却设想未来相逢,相逢之日再诉今日离情,。诗人为何要这样写?

泊 秦 淮【唐】杜牧

※?怎样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花”这两句诗?

这两句引用陈后主荒淫享乐终至亡国的历史典故(用典),通过形象婉曲的议论,表面上批评的是歌女,实际上批评的是那

篇二:古代诗歌鉴赏五个套路

五个套路 搞定古诗词

一、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二、分析技巧型

1. 提问方式:怎样的表现手法?怎样的艺术手法?怎样的技巧(手法)?怎样抒发感情的?

2. 答题步骤:

① 明确告诉其手法。

② 结合诗句证明为什么。

③ 运用这种手法有效地表达出因而产生的情感。

3. 答题示例:

早行

陈与义

露侵骆褐晓寒轻,

星斗阑干分外明。

寂寞小桥和梦过,

稻田深处草虫鸣。

问:此时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 ① 主要用了反衬手法。 ② 天位方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 ③ 两处反衬都突出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漂泊引起的孤独寂寞。

三、分析语言型

1.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语言风格,语言特色,艺术?

2.答题步骤:

①从以下六个词中选一个或几个:雄浑豪放;委婉含蓄;华美绚丽;朴实简练;运用口语;叠词互用。

②结合相关语句说明。

③运用这种语言表现作者因而产生的感情。

3.答题示例:

春怨

打起黄莺儿,

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问: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①此诗特点是清新自然,运用口语。 ② “黄莺儿”是儿话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儿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 ③ 这样非常自然的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四、炼字型

1.提问方式:最生动传神的字是什么?给出一字,是否同意?

2.答题步骤:

①解释此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翻译此句(忠于原文,语言优美)。

③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答题示例: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

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①同意。“看”在诗中是指回望。 ②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然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 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

五、诗眼型

1.提问方式:关键;不能删掉的词。

2.答题步骤:

①解释词义。

②点名中心。

③是全诗的关键。(位于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不在第一段或者第二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3.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一“关键”之说,为什么?

答:①“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 ②这种相思之情是从听到“折柳”引起的。承上启下。 ③是全诗的关键。

篇三:2016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答题模板

诗歌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

4、篇章结构: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5、思想感情有:迷恋、忧愁、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2古诗歌常用艺术手法

1、直抒胸臆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王昌龄)

2、融情于景如:“渭城朝雨浥清尘,客舍青青柳色新。”(《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托物言志如:“千岩万壑处深山,远看方知出高处。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李忱)再如:“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虞世南)

4、托物起兴如“一叫一春残,声声万古冤。”(《子规》余靖)再如“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孔雀东南飞》)

5、巧用衬托如:“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台城》韦庄);侧面烘托如:“红籍香残玉箪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剪梅》李清照)再如:“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春雨》周邦彦)

6、联想巧妙如“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晚次鄂州》卢纶

7、细节逼真如“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约客》赵师秀

8、欲扬先抑如:“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都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春雪》韩愈)

9、欲抑先扬如“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论。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贾生》李商隐)

10、以动写静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鹿柴》王维)再如:“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王维)

11、以静写动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王维。全诗以落花、明月、鸟鸣点染云溪山的夜景,以静写动。花落、月出、鸟鸣虽是动景,然而最终的目的是要写出山间的幽静。

12、以虚写实如:“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双调]水仙子寻梅》乔吉)

13、以实写虚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李煜)词中将抽象的“愁”化为具体可感的江水滚滚。

14、虚实相间如:“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从今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西塞山

怀古》刘禹锡)前四句,只一句写晋军,往下全写东吴,可实写东吴,也虚写晋军。

15、乐景写哀如:“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时是归年。”(《绝句二首》杜甫)再如:“江上信美,终非吾土,何日是归年。”(《越调平湖乐》王恽

16、巧用问答如:“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杜甫)再如:“何人一纸防秋疏,却与山窗障北风。”(《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阅之有感》林景熙)

17、巧用比喻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再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

18、巧用讽喻如“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临安春雨初霁》陆游)

19、巧用借代如:“住近湓江地低湿,终岁不闻丝竹声。”“丝竹”代音乐(《琵琶行》白居易);再如:“但令归有日,不敢恨长沙。”(《度大庾岭》宋之问)“长沙”代贾宜。

20、巧用双关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21、巧用夸张如:“白发三千长,缘愁似个长。”(《秋浦歌》李白);再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琵琶行》白居易)

22、巧用拟人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崔护)再如:“有请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春日》秦观)

23、巧用对比如:“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店,只今唯有鹧鸪飞。”(《越中览古》李白);再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雁歌行》高适)

24、巧用白描如:“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商山早行》温廷钧)再如“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

25、巧用典故如:“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金陵驿》文天祥。“旧家燕子”典出刘禹锡《乌衣巷》。

26、巧用象征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27、巧用反复如“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再如“莫,莫,莫??错,错,错。”(《钗头凤》陆游)

28、巧用互文如:“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再如“主人下马客在船。”(《琵琶行》白居易)

29、巧用曲笔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再如“邯郸驿里逢冬天,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邯郸至除夜思家》白居易)

30、言有尽而义无穷如:“今夜未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债中行》岑参)再如“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渺茫。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

31、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如:“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王维)诗人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个雨后的早晨田园生活的宁静闲适而又美好的生活图景,正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32、开门见山如:“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忆江南》白居易)

33、卒章显志“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白居易)“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34、首尾呼应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

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35、不着一字尽现风流如:“寒雀满疏篱,争抱寒柯看玉蕤。忽见客来花下坐,惊飞,蹋散芳英落酒卮。痛饮又能诗,座客无毡醉不知。花谢酒阑春到也,离离,一点微酸已著枝。”(《南乡子》苏轼梅花词,和杨元素)写寻梅,全诗56字,竟不见一个“梅”字。正所谓“不着一字尽现风流”。

36、平中见奇如:“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 《(过山农家》顾况) ; 诗句似不经意,叙述小事,而农家气息、山农形象却跃然纸上。 3诗歌鉴赏答题模式

诗歌鉴赏表达程式: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4.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5.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

一)。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是直抒胸臆。

间接抒情:

1.借景抒情,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托物言志,如《墨梅》、《石灰吟》,一般是咏物诗;

3.托物寓理,如“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般是哲理诗。

描写手法主要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反衬又有动静衬,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寂衬,如“日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以乐景衬哀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

(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如“野花留宝靥,碧草见罗裙”。

(3)对比。

(4)白描。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田野无闲田,农夫皆饿死”。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比兴。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先言它物引起所咏之物。

(2)比喻。(3)拟人。(4) 夸张。

(5)双关。如“东(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衔泥筑巢,的诗句)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晴”暗指感情的“情”。

(6)用典。如“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反语等。

4.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题示例:

早行陈与义露侵驼褐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答:主要用了反衬手法(步骤一)。天未放亮,星斗纵横,分外明亮,反衬夜色之暗;“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步骤二)。两处反衬都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心中由飘泊引起的孤独寂寞(步骤三)。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4.答题步骤: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春怨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

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4.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5.答题示例: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地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

二)。只一“看”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3.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4.答题示例: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答:“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