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高考应试作文基本技巧 (精选范文)

写作基础2018-11-24 09:34书业网

第一编:应试作文基本技巧

一、文题分类及审题技巧

清?王夫之《薑斋诗话》中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谈到写作,古人常常把文章的立意放在动笔之前,即“意在笔先”;也就是说,写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前提条件是“立意”。清人崔学古在《学海津梁》一书中说:“作文须先闭目静坐,理会题旨。”这“理会题旨”也就是指立意之前一个更为重要的前提,即我们常说的“审题”。

审题是每一个想获得考场作文高分的学子所不可回避的问题,然而每年总有一些考生因审题的失误而挥泪考场。2003年高考中,江苏小才女费滢滢的一篇《人情与季节》文采斐然,底蕴深厚,然而25分的成绩实在令人为之扼腕。

高考大纲关于审题方面的阐释是“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具体地说,就是一方面要注意文题本身一个整体上的“单向性”原则,做到“准”;另一个方面,要注意分析问题方法上的一个“多向性”原则,做到“全”!要求是得当适度的,而且从近些年来各地的文题来看,大多都很合理适中,没有任何为难考生的痕迹。之所以会出现马失前蹄的现象,主要问题出在考生“重做文,轻审题”上。所以说,写好作文,不仅需要漂亮的文笔,厚重的文化积淀,更需要考生具有较高的审知能力,敏锐的洞察力,语言层面的感悟能力等等,因为作文首先是一种形象与抽象相结合的高级思维活动。

(一)命题作文及审题技巧

“命题作文”是一种较为传统的题型,多用于议论文。其命题主要是以词语、短语、句子的面貌出现的,因此,对考生语言层面的理解能力要求尤高,是高考不同类型的作文审题中难度相对较大的一种。命题作文的审题关键是读懂题目,分清类型 ,明确内涵与外延和界定体裁等等。

今年的作文题目延续天津试卷近几年的一直采用的命题作文的形式。“要求”部分按照考纲的变化由“文体不限”变为“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对于文体的要求更加明确。

“有句话常挂嘴边”这一命题可以说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多元性:主体既可以是自己也可以是他人,还可以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等等;这句话既可以是正面的、积极向上的、有激励作用的,更可以是中性的,对其作出客观的解释和评价。这个题目更贴近生活实际,每位学生都可以有话说,保持了作文命题的公平性。同时又留给学生相当的空间,张扬个性,抒写情感,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因此这个题目总体难度不大,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即命题隐藏了一定的限制性:

1.要突出“常常”和“挂在嘴边”这两个特点。因而一要贴近生活,与名人名言、正式的书面用语应予以区别;二,偶尔提提,不轻易谈起的话,不适于写;三,要有句话,和心中的看法、信念有区别。

2.由于比较容易写,所以,比较容易写得平庸。首先要打开思路,并特别注意在发展等级上拿分。

3.全文应该紧密围绕“这句话常挂在嘴边”来展开,注意开头和结尾的扣题,不要写成话题作文。避免中间内容的游离。

总之,这个命题作文难度不大,融限制性与开放性于一体。唯一不足之处就是这个作文题目考生很容易出现全篇套作的现象。但这个题目反映了一个重要的导向,即引导学生回归生活,贴近生活,积累生活中的点滴,从生活细节发掘写作素材,抒发真感情,表达真实想法,避免话题过大内容空泛的作文。

1、命题作文的特点

近几年来,高考命题作文的“回归现象”十分明显,主要是由它具备的考查优势(特别是防止话题作文较易“宿构”的弊端)所决定的。“新生代命题作文”不仅更紧密的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而且还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如2006年天津的“愿景”),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

式更加多样化。但总体来说,与过去的命题类作文有着非常明显的联系。纵观多年来命题作文的发展轨迹,该类文题有以下几个特点:

(1)命题的浓缩性

命题中所给定的题目往往是一个独词的概念,几乎所有写作的内在要求都集中在一个单音词或双音词上,如过去高考中出现的“习惯”“尝试”,近几年高考中出现的“愿景”“转折”等等。

(2)命题的限定性

标题中的语素或词语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互补的、限定的。如2005年北京考题《说“安”》,即限定了所分析的对象,又相应地限定了文体;2006年北京题《北京的符号》,在强调“符号”这个涉及对象的同时,也圈定了“北京”这个范围,从而避免了考生漫无边际的泛泛而谈。

(3)命题的多样性

在近几年的高考中,命题作文的形式逐渐呈现多样化趋势。从类型上看,独词题较多,多为名词(如“肩膀”)和动词(如“自嘲”);有的是短语题(“人与路”“谈意气”);有的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如“今年花胜去年红”)。另外,近一二年的命题作文多具有前缀解说性或引导性的语言的特点,所以有人士认为是带有“后话题时代”色彩的命题作文,是有一定的道理的!

(4)命题的激发性

当今的命题作文,较之以往,更注重尽可能地激发、调动考生的联想力和想象力。如2005年天津的《留给明天》,2006年上海的《我想握住你的手》,都是在文题之间留有空白:把什么留给明天?“你”会是或应该是谁?命题人有意不把话说尽,留给同学发挥,以达到对应试者写作上思维能力全面考查的目的!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近几年高考作文题虽然淡化了文体,但议论文依然是“主流板块”。特别是命题作文,其题目多适用于议论,而2005年的北京题《说“安”》和重庆题《自嘲》更是限定了议论文体。

2、命题作文的审题技巧

(1)独词类命题作文的审题

独词类命题作文,其形式多以双音词的面貌出现。这类文题看似简单,而实际上却相当复杂。要想“准确全面地理解题意”,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理解本义,挖掘内涵

如《尝试》,《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中有“经历;体贴”“试验”等义项,然而,这仅是词语的表层义,也仅是审题的起步点。细细品味,其内涵则会变得极为丰富:首先,“尝试”一词,不仅侧重于具体的实践,而且还涉及相关人物的人生体会和感悟。其中既有感性色彩,又有理性认知,二者缺一不可。其次,“尝试”一定是第一次所从事的事情,是主体的初体验,而非具有以往的经验性。其三,“尝试”具有较明显的目的性,是为了得到一个验证而有意识地、有计划地从事某一件事情,事件具有明显的“必然性”,而非“偶发事件”。如果所写事件是人物偶然遇到,或是一个巧合,则很容易信笔而书,偏离题意。

②虚实相生,拓展层面

如《习惯》,有实与虚两个层面的理解:一是指“长期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行为、倾向”,这是从个体的角度来讲;二是指“社会风尚”,这是从群体、社会的角度来讲,是第一个层面基础上的引申。理解到这一步,对问题的把握就比较全面深刻了。如写某一个范围的人群,在一个相同的社会背景下长期形成的行为习惯、社会风俗、思维模式、传统观念等等。或褒扬,或剖析,或贬责;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文章就会丰富饱满的多,写作的空间也因此会变得非常广阔。而有的考生在审题上没有注意这一点,审题面过于狭窄,只从诸如

“穿衣吃饭”等个人生活习惯,或生活表象上去考虑,作文的水准自然只能停留在一个简单的概念上,一般的分数尚且难以保证,更不用说形成突破了!

③转换角度,多维思考

2006年天津高考题:

《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收录了一个新词——愿景,词义是:——所向往的前景。 请以“愿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60分)

天津的《愿景》几乎是该年度公认的最有难度的一道考题。对于考生来说,其难度主要体现在审题方面,令人绞尽脑汁,有下笔千斤之感。这主要是由于考生审题办法不多,考前缺乏审题方面的系统训练造成的。其实,换个角度,甚至是相反的角度去想,思路会很快为之豁然开朗起来。一般来讲,大部分考生只是站在今天对未来的角度来理解“愿景”,这种一维的视角对于一部分考生来说,就会无法区分它同“远景”“憧憬”“愿望”的区别;如果同时站在未来的角度看今天,就会发现愿景不是凭空形成的,而是由我们“当时的取景框和视野所决定的”。它源于人们对现实中的缺陷、误区和不满足,是在试图找出改善的办法的同时,眼前所出现的未来的美好景象。而这里的“现实”和“未来”,又可理解为时间尺度上的任何一个点。借助于英语时态来讲,远景可以是“将来时”的,也可以是“过去将来时”的,如此等等。这样,对考题的理解才是多维的、全面的、深刻的,“价值型”材料(如忧国忧民的杜子美“安得广厦千万间”的愿景,报国无门的陆放翁“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愿景;“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朦胧诗人海子的美好愿景,“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的当代诗人食指的愿景等等)

(2)短语类命题作文的审题

①明晓关联, 辩证分析。

短语式命题作文史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语组合而构成,所以就会形成概念之间的不同关系,准确的审题离不开对其关系的把握。

如“清流与活源”,其中的“活源”与“清流”是一种内在的条件关系,题目暗含着朱熹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所谈的道理:只有源头充满永不枯竭的活水供应,才能使溪流永葆清澈、新鲜,充满活力。明白了这个关系,联系我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我们就可以从读书与创造,生活与写作,实践与理论等诸多方面入手了。

再如2006年江苏考题:

有人说,世上本无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

有人说,世上本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没了路。

还有人说??

请以“人与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自定立意;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该题在题目之前加上了一段源于鲁迅先生及有关一句仿写的话作为导入语,突出地表现了对于词语之间关系的重视程度。导入语中的前两句“有的人”有两种选择:“走的人多有路”和“走的人多无路”,具有一定的的思辨的色彩,但无论哪一种选择,“人”与“路”之间都是一种内在的因果关系。抓住了这一点,既可以写一代代人“荆棘中的开创”,也可以反思现实中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第三句“还有人说”虽然欲言又止,但对考生就题目中概念之间关系的理解能力考查,早已暗含其中。审题时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势必会影响全盘的写作。

②以问领审,填充空白

命题中的短语,其概念较为浓缩,所以审题时除了读懂其字面的表层义以外,还要深入推

敲其深层意,乃至言外之意。

2005年天津考卷《留给明天》,是一道涵义丰富而隽永的题目,但却不易打开思路。但如果针对字里行间所留有的联想和想象的空间,有针对性地提出一系列问题,题目就会变得较为容易理解。如“把什么留给明天?”“为什么要留给明天?”“怎样留给明天?”等等。就第一个问题而言,相应的答案便会有很多:自然万物中,傲雪的寒梅“把冰清玉洁,不染尘俗的精神留给了明天”;山间的幽兰,“把甘于寂寞,热爱生命的精神留给了明天”。历史长河中,老子、庄子、孔子、孟子、柏拉图、康德、叔本华、尼采,把后人受用不尽的深邃思想留给了明天;李白、杜甫、屈原、司马迁、托尔斯泰、莎士比亚,把丰富的精神食粮留给了明天??这里问题的提出,是一种发散式思维,是帮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来审视命题的概念,从而多角度地、全面地、全新地理解其内涵,继而准确地把握题意,写好文章的重要而有效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考写作中,掌握一些好的思维方法,是最终成功的前提!

③ 抓住题眼,捕捉要素

一般说来,文题的重点是指文题当中揭示意义,体现中心,点明重点或表明感情色彩的词语。这个关键词也叫“题眼”。抓住了题眼,就是抓住了文章的写作重点。其次,文题中的其他词语也都包含着与“题眼”相辅相成的要素。抓住了“题眼”和要素,文题对于考生来说,也就没有了什么神秘可言。

2006年湖南考卷:

“意气”一词,《现代汉语词典》列有三个义项:

意志和气概,如意气风发;志趣和性格,如意气相投;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如意气用事。

请联系你自己的感受和认识,以“谈意气”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这是一个动宾短语的题目。“意气”是其“题眼”所在,《现代汉语词典》有关的三个义项是写作立意的基点。题目与义项构成分总关系:其一,意气风发,表明充满自信,斗志昂扬,走向成功。据此可谈“挥斥方遒”的革命青年;也可追溯横穿大漠,旌旗辉煌于西域的张骞。其二,意气相投者,可谈俞伯牙、钟子期流传千古的“高山流水”的美妙乐音;也可谈“相逢一笑泯恩仇”,渴望海峡两岸,天下一统的共同情怀。其三,意气用事,可谈小则害己,大则误民误国;也可谈以之为戒,“韬光养晦”“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英明决断。思维的空间,会因你审题的到位而在瞬间打开,使你“心游万仞,思接千载”!另外,该题中的“谈”字,是其题目中不可忽视的要素,它确定了“意气”这个核心内容的写作形式——议论文体,“题眼”与要素兼顾方可!

(3)句子类命题作文的审题

以完整的句子形式出现的命题作文并不多,近一两年较为典型文题是2005年辽宁卷和2006年的上海卷。

(辽宁卷)题目:今年花胜去年红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上海卷)以“我想握住你的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对于这一类命题作文,首先要抓住最为关键的字眼,特别是其中的谓语动词。辽宁题中的“胜”字有“超过”“更为优越”之意,具有明确的导向性,同时兼有对比之意;上海题中的“想”“握住”是其中的关键词语。“想”,是指未实现的事情;“握住”表现了一种使距离更加接近的愿望,前者是后者的限定。关键动词的意思及相互关系是考生首先要注意的问

题。

其次,是弄清命题的象征意义。辽宁卷的“今年花胜去年红”一句出自北宋词人欧阳修的《浪淘沙》:“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该句意思是说,今年的花儿开得比去年更红。明年的花又会比今年更加灿烂夺目。花的美好,象征着对“今天必胜于过去,将来必胜于现在”的信念。考生可由此谈自我的超越、成长,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也可以谈环境、生活中的美好变迁等等。

其三,理清前后词语之间的关系。辽宁题中的“今年花”于“去年花”,包含着一种前后的对比,过去于今天的发展与变化的关系,不可或简单地讨论今天,或简单地追忆昨天,造成肢解命题的现象。上海命题中“我”与“你”之间,更是充满了各种可能的关系。“我”是主体,是叙述、议论、抒情的主角,体现了一种重生活体验的创作精神;“你”则具有更为丰富的外延。“你”可以是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空间,不同的背景下的人物,也可以是在主体的眼中人格化的世间万物,甚至是一种理念和精神。握住不同对象的手,便会生发出不同的主题:“握住”父母的手,是一种亲情的交流,是一种理解与沟通,是一种“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感恩;握住和海外游子的手,是一声悄然的问候,是一段青春的畅想,是一个不尽的情结;握住时间的手,是“白驹过隙”“逝者如斯”叹惋;握住自然的手,是和谐发展,“天人合一”的心愿。总之,“我”与“你”“握手”的畅想之间,是一种关系的形成,是一种情感的爆发,是一种思想的交流,是一种心灵的碰撞。

2006上海卷范文示例(有修改)

我想握住你的手

我想握住你的手!当你想要离开我的时候,当你想要消逝的刹那,握住不放,直到永远! 沈从文曾对你说过:“我们相爱一生,但一生还是太短。”

而我,只想握住你的手,不想说任何话,因为任何话也概括不了我对你心灵的表白。 为什么,为什么我要握住你的手,紧紧不放-----

因为,文学———是你!是你!是你让我看到人世间的悲欢离合,是你让我体味一个个诗一样的人生;是你让我懂得人生的真谛;也是你让我克服一个个险境,超越极限!

还记得诗人食指的那首诗吗?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

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

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真的,就是这一切,在我颓靡之时,如清泉般淌过我的心底,如烈火燃烧我的热情! 是你让我看到了李白执剑出长安,苏东坡漂泊入海南,吴敬梓一身落魄修儒林,曹雪芹满腔哀思寄红楼;是你,让我看到基督山伯爵的仇恨,苔丝的美丽与凄凉,娜拉的出走,安娜的卧轨,保尔的追求,海伦的奋斗;是你,让我穿越时空,让我体味人间!

还是你,在一个深夜,翻出你,欣赏你,爱你,喜你,尤其爱那些诗词。

在深夜感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宏大和“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细致;感受“马作的庐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的豪迈与“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感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浪漫。

在这么一个深夜里,因为有你而充满色彩、味道;因为有你,而变得丰富精彩。 依旧是你———在我灰心的时候对我说:“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来不是被打败的。”在我奋斗的时候对我说:“就这样,有志者事竟成。”在我成功的时候对我说:“满招损,谦受益。”

是你让我充满自信,让我喊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是你让我保持天真之性,能与孩童一起唤出“白玉盘”,能作美丽嫦娥的幻想。 是你,把我托起,托起我的精神,我的肉体。

是你,让我把痛苦延展成薄如蝉翼的金饰,涂满精神的家园。

是你,吹开了我闭塞的几近枯萎的花蕾,绽放在青春的芳甸。

一切都因为你———文学!要我怎么放开你,要我怎么失去你!

让我———握住你的手!请你,不要闪躲,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