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失独家庭的伤痛故事

亲情故事2018-11-24 15:11书业网

篇一:社工介入失独家庭

摘要: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行列。养老问题凸显,“失独家庭”的老人,正面临养老困境,如何使“失独家庭”的人,能安度晚年、乐享晚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针对失独家庭养老所面临的困境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途径。当前我国失独家庭大量存在,其数量还在不断增加中,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困难重重。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理念和专业知识以及助人技能为介入失独家庭养老问题提供了可行性,社会工作通过专业的介入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善失独家庭的养老状况,提高失独老人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失独家庭; 问题现在; 社会工作介入

一、失独家庭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 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生育

在中国计划生育的政策已经持续三十余年,全国少生 4 亿多人,它为中国的前行减少了人口爆炸的风险。但是它也为一些家庭增大了生活的风险,失独家庭正是风险之一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

(二)现实原因——生存安全隐患

如今社会进入高风险的时代,生存安全隐患一直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安全,如食品危机、卫生安全危机、交通安全危机、突发性危机事件等,使的每一个生存者能够正常的生活变得愈来愈难

1. 疾病。今天的社会已经进入风险社会,人类的生存面临更多的挑战,而疾病是这些挑战中十分突出的一项因素。如 2003年的 SARS,在短时间内迅速传播,而且死亡率很高。再加上环境污染严重,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这些因素在客观上造成了一部分失独者。

2.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尤其是严重的自然灾害如地震、泥石流等会造成大量人口的死亡和失踪,必然会造成失独者。2008年的汶川地震、2010 年青海玉树地震和 2010 年甘肃舟曲泥石流都造成了大量失独者。以汶川地震来说,按照四川省政府公布的数据,共计 5335 名学生遇难或失踪。死难的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按照最保守的估计,至少有 4000 多的失独者产生。

3.犯罪。犯罪率的不断升高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在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期,社会犯罪率在近两年居高不下。而青年人犯罪又占犯罪中很大一部分。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药家鑫案”,药家鑫被执行死刑后,其父母就成为失独者。

4.其他原因

车祸、工作、生活、溺水等意外事件也是造成失独者的重要原因。近两年频发的校车安全事故,产生了很多失独者。在工作生活中的火灾、水灾、意外伤害以及自杀也会造成大量失独者。

(三)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性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背景和体制下,独生子女家庭具有多方面的脆弱性。独生子女家庭的最大风险 就是子女的唯一性,因而独生子女家庭具有高度的结构残缺风险和父母养老的风险。一旦独生子女遭遇不测,对家庭带来的灾难是毁灭性的。

二、失独家庭问题

1.经济困难、养老资本的匮乏

我国老年人获取养老金的途径主要有儿女赡养费、退休金、养老保险等。相对于城镇,贫困偏远农村地区失独家庭养老资本匮乏现象更为严重。农村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但是当家庭失去了未来的重要劳动力,而且父母又逐渐年老、体力不支时,这时家庭的养老资本匮乏严重。单靠政府以及社会那微薄的经济救助是根本无法解决这一问题的。

2.精神困境

(1)很多失独者不愿意再去接触社会,他们的心理变得脆弱和敏感,不少人出现焦虑、多疑、失眠、恐惧、暂时性失忆。

(2)子女的早逝让他们长期建立起来的家长身份认同消失,自我认同不完整、不完善,容易陷入自我封闭的状态,精神易处于崩溃状态。

(3)出于对没有照顾好子女的自责心理,失独父母常常会产生自我否定、自我厌恶、自我惩罚的情绪,进而对人生意义全盘否定,并沉浸于其中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其晚年生活。

(4)长期处痛苦之中难以自拔。家庭是一个包括经济、抚养、赡养、教育、情感等各种功能的复合体,对个人而言不仅仅是一个生产生活空间,更是个人身份和情感的归宿,因为家庭内的人际关系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家庭是思想感情交流最充分的场所。在正常独生子女家庭中,独生子女父母会在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迎接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不同情境,但是,当唯一的独生子女死去,对父母来讲,首先遭受的是精神上的打击,因为永久失去了孩子这一家庭最大精神支柱。

3.养老困惑

对于“失独家庭”来说,随着独生子女的意外死亡,这一传统的养老方式也随之瓦解。在目前我国社会养老机制还不是很完善的情况下,谁来为他们养老送终是他们面临的一大困惑。从我国的社会养老机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公办养老机构数量比较少,商业性养老机构收费标准比较高。

4、社会失衡

(1)失独老人缺乏社会支持,未能很好地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和社会交往,直接导致其社会交往的家庭化影响社会资本和身心健康,突出表现为参与社区活动的频度降低,缺乏社区融入。

(2)一些失独者对他人充满排斥和敌意,害怕与人交往,不愿意看到他人圆满的家庭,甚至抵触、拒绝来自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友善帮助。这种“两难”境况恰好反映了失独家庭的社会失衡状态,他们既渴望外界的支持,又害怕触及内心深处的伤痛。

5、家庭成真正空巢或者解体

(1)独生子女死亡后形成的空巢是实质性的空巢。相对“失独父母”形成的空巢,有子女父母的空巢更多只是形式上的空巢,父母一旦有需要,子女可随时来到身边,但是,“失独父母”无论遇到什么困境都不能再指望子女;(2)“失独空巢”是永久性空巢。对有子女的空巢父母,他们空巢有时可能是暂时的,存在空巢家庭向核心家庭等家庭结构转变可能。对“失独父母”来讲,几乎不存在这种转变

6、医疗服务的不足

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一般都比较差,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存在着诸多病痛和创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身心状况越发堪忧。由于失去子女赡养这一重要的经

济来源,家庭自身难以满足养老任务,尤其是医疗服务的需求更是难以得到满足。他们只能依赖社会服务机构,但是由于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现有的服务机构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7、日常照料的缺位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各器官功能发生衰退,生活自理能力不断下降,老人对养老支持需求越来越多。然而目前我国的照料体系尚未建立起来,老龄人口的日常照料大部分是由子女承担。而这些对于失独父母来说则是一种奢望,而很多的养老机构都不愿意接收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加之我国目前福利性质的养老机构数量还极为稀少,难以满足众多失独家庭的养老需求。

三、社会工作介入失独家庭养老的几个路径

(一)个案工作方法

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为个人或家庭提供“一对一”辅导服务的专业方法,主要目的是帮助服务对象实现思想、心理、行为等内在子系统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失独家庭的介入中,社会工作者通过调查、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与其建立专业关系,为其提供相应的个案辅导服务:

(1)是情绪支持。对于失独家庭的精神创伤和心理困扰,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的倾听、表达同理心、适度的安慰和鼓励等方式,帮助失独者宣泄负面情绪,逐步走出哀伤的情境,使其能够正视现实。

(2)是思想引导。针对许多失独者比较自卑、觉得低人一等的思想特征,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改善自我对话和再构的方式,帮助失独者看到黑暗背后的光明,重新肯定自己,及时走出思想的迷途。

(3)是行为引导。针对一些失独家庭的现实困难和需要,比如就业、就医、再生育、收养子女等,社会工作者可以协助提供相应的信息和资讯,帮助他们圆梦。总之,只有失独者自己跨越心理障碍,积极参与社会,才能达到社会支持的最终目的;相反,如果自己不能够从痛苦中走出来,外界支持再多也无济于事。因此,个案工作方法需要失独者自身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小组工作—形成互动团队

社会工作者在介入这些团体时,首先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调动相关资源,组建失独家庭关爱小组。在小组中,社工应当引导组员进行经验分享和相互交流学习,促进共同发展。开展专题性的小组活动,在活动中社会工作者要成为活动的制定者、引导者和服务者。鼓励失独者自决,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的自身潜力。小组工作能够帮助失独者形成互动团队,互相帮助,共同进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社会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开始全新的生活。

(三)社区工作———建立支持网络

社区工作是运用社区的资源,促进服务对象与社区之间形成双向互动,社区提供归属感为表现形式的心理支持,从而降低失独者的精神风险,能通过社区的支持网络完成社会养老网络的构建,降低失独者的生存风险。

(1)是帮助进行医疗服务。失独老人在遭遇心灵伤痛时,身体也易受到多种疾病的侵袭,因此,社会工作者通过设置于社区的医疗服务机构对失独老人进行医疗服务,这更有利于失

独老人的身心疗养;

(2)社会工作者还可以充当日常照料的指导者。 向服务者传授专业的服务技巧和知识,以缓和与老人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失独老人得到专业的、高水平的日常照料;

(3)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丰富社区生活的建设者。社会工作者在介入社区时,可以充分考虑到失独家庭的特殊心理,开展形式多样、有利于保护失独家庭切身利益的活动,帮助失独群体打开心扉,参加社区活动,融入社区生活。良好的社区生活有利于失独老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建立正常的社会交往,逐步恢复身心健康。

(4)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调查了解社区资源状况的基础上,使失独家庭的需要与社区资源连接起来。

(5)通过社区教育和宣传活动,比如横幅、宣传专栏等形式,使社区居民了解失独家庭的存在,营造关怀失独家庭的社区氛围。

(6)组织发动社区专干、志愿者、热心人士等,积极为失独家庭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健康维护、经济保障、神关怀等方面的辅助性服务,这是失独家庭走向“自助”的保障。

(四)社会行政

根据生态系统理论,服务对象问题的形成不仅仅在于微观层面的因素,还有可能是来自宏观层面比如制度和政策的影响。社会行政方法就是通过扮演“倡导者”的角色,把服务对象个人和群体在权益保障方面的诉求及时反映给有关政府部门,督促其在法律法规和制度上改进或完善。虽然我国各地陆续出台针对失独家庭的关怀措施,比如经济补助、心理疏导、养老服务,但是必须承认,现有的政策和制度还存在尚需完善之处。

(1)社会工作者因为和失独家庭有着比较密切的接触,可以通过评估服务对象的需要和问题,发挥上传下达的作用,向各级计划生育、民政、妇联等相关部门提出对策建议,促进计划生育、计生家庭特别经济扶助、居家养老、收养子女等相关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帮助失独家庭在宏观层面获得基本的保障。

(2)社会工作者可以把失独家庭的需求及问题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进行反映,以会议提案的形式对政策或法律法规的制订施加一定的影响。

(3)可以联合媒体、公益组织等开展一些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失独家庭的认知,营造全社会关爱的良好氛围。

(五)政府

1、提高经济救助补偿标准

(1)各地财政部门应该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对失独家庭的救助补偿标准,保障其能达到当地绝大多数人群的生活水准,不能让他们因失去子女而陷入精神困境的同时也陷入物质生活的困境。其次,各地政府还应拨付相应的保障基金及从社会抚养费中提取专门资金,用以建立失独家庭关怀基金。这部分基金直接由当地的计生组织管理,保证在失独的第一时间,把关怀基金送至失独父母手里,并给予他们必需的帮助。

(2)可以用计划生育部门征收上来的超生罚款,作为失独基金和失独保险,来优先用于失独家庭,这不仅能帮助因尽计划生育义务而陷入生活困境的夫妇,而且也能体现出“取之于超生,用之于失独”社会扶养费使用的本质属性。

2、建立多元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1)建立专门的失独家庭养老机构。失独家庭之间更有认同感和亲近感,相互之间的交流也有共同语言,他们之间的相互扶持、相互帮助更有助于抗击和化解失去独生子女所带来的

伤痛。为此,应该由各地政府出资,或者由失独家庭和政府共同出资,建立专门的失独老人养老院,让这些失独老人在精神上相互慰藉,生活上相互照顾。

(2)成立失独者协会,通过互助的方式共同养老。可以成立失独者协会,通过协会,将这些失独父母组织起来,让他们按照自愿的原则结伴而居,“抱团取暖”。在失独者协会的监督下,他们可以选择一家作为生活居住地,而别家的房子则可以出租,租金作为他们共同的日常生活费用。这样,他们既可以实现感情方面的互助。

(3)鼓励并帮助失独父母领养子女,让领养子女履行养老义务。父母和孩子是家庭的基本细胞。孩子是父母的精神家园,父母是孩子温暖的港湾。失去父母的孩子渴望家庭的温暖,而失去孩子的父母渴望精神的家园。

参考文献:

[1]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

[2]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3.

[3] 仇志娟.当前我国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问题探析[J].人口与计划生育,2009(2).

[4]刘亚娜.中国失独者贫困状况及救助体系建构[J].社会科学辑刊,2013(5).

[5]安民兵.马斯洛需要理论视阈下的失独中老年人个案调查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2).

[6]方曙光.社会支持理论视域下失独老人的社会生活重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4).

[7]姚金丹.社会工作增能视角下失独家庭的分析[J].社会工作,2012(10).

篇二:失独真实

失独真实 “儿子,好好看家,我们出去玩儿啦!”

房间空荡,整洁,甚至像宾馆一般一尘不染。

“儿子,我们回来啦!”

房间依然空荡,整洁,甚至像宾馆一般一尘不染。

董毅去世14年了。

心中难过时,董毅父母会离开北京去旅游。每次离开和返回,都会对着空荡荡的房间打招呼

1999年3月8日,这是58岁的李铭兰痛不欲生的一天。这天,还在上大学的儿子因为突发性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

13年过去了,记者见到李铭兰时,从她脸上已看不出愁容,聊天时说到开心处,还会放声大笑。然而,回忆起儿子的点点滴滴,泪水又禁不住流下来。她说,现在一直在服用抗抑郁药。

“儿子刚走那阵,我像疯了一样,感觉他没死,只是出远门了。他房间的电脑和书柜我一直保留原样,每天我会做一大桌菜,不停地给他的BP机留言,喊他回来吃饭。有时间就去商场给他买衣服。”李铭兰说,一共给孩子买了三个衣柜的衣服,如今还放在家里。

采访中,很多失独父母告诉记者,他们是“两面人”,人前格外坚强;回家后,合上眼却默默在哭泣。他们自称精神上残疾了,余生已难治愈。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日子恰是他们最难挨的时光。

武汉一色织布厂退休职工刘绍敏和丈夫住在一栋破旧的居民楼中,周边正在大规模拆迁,堆满了建筑和生活垃圾。刘绍敏的家面积不足10平方米,卧室由厨房改造而成,阴暗潮湿。因房子漏雨,墙面斑驳陆离。由于刚下过雨,屋里多处还在滴水。室内家具只有床、书柜和电视机是自家的,其余都是亲戚朋友淘汰的。

5年前,他们唯一的儿子马聪五患骨癌去世。

刘绍敏的丈夫马奇文是武汉市牙刷集团有限公司下岗职工,一直靠打工维持生计,儿子的死让马奇文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加上原有的高血压等多种疾病,他每天都得服药。

刘绍敏说,年轻时她曾经怀孕四次,为了响应国家计划生育号召,全都引产了。如今,吃药看病已经成了老两口的家常便饭。面对着将来“做手术都不知道找谁来签字”的晚景,两人不免悲伤。

全国政协委员袁伟霞一直关注失独群体,她曾连续3年在全国两会上提交有关提案。据她的调查统计,失独父母中约90%的人年龄在50岁上下。他们中,50%的人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疾病;患癌症、瘫痪等重大疾病的有15%;他们中60%以上的人还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其中一半以上曾有过自杀倾向??因为家庭发生重大变故,50%的失独家庭经济困难,月收入在1200元以下,20%的失独家庭靠低保生活。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每年15至30岁独生子女死亡人数约7万人,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失独现象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社会问题。

失独者的心里话

“梦在天堂”:我来自福建三明,2002年,我的丈夫因为重症肝炎去世,当时儿子才11岁,没想到当我把儿子养到21岁时,我的儿子遇到车祸。与别人一起摔落到了河里,我的儿子救了两个人,就再也没有从河里上来。每年春晚,节目都很关心儿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我们这些没有儿女的空巢老人,谁来关心啊?(泪如雨下)

“荆棘鸟”:我来自四川德阳,儿子刚走了1年,真实的心情其实很不好。但是在外人看来,我似乎什么都不缺,是那样成功,那样风光。我前年被评为四川省的三八红旗手,去年又被评为“巾帼英雄”,我又是高级工程师,但是,孩子没了,什么都没有了。(痛哭不已)我想着,根本没有谁来为我们送终啊,我们希望晚年应该有一个保障。

“杨菲的父母”:我感叹我们都已不再年轻,感叹我们都没有小孩了,每当我们强作笑颜,其实内心都在滴血。我们现在或许还年轻,还能动,但是一二十年以后,我们都不能动的时候,该怎么办?我想要有尊严地活下去。涉及杨菲的案件,一审已经过去大半年了,但二审却至今没有开庭,我希望法律早点给出公正的答复。

“历历在目”:我儿子是一个英俊潇洒的小伙,并且找了一个空姐做女朋友,他才25岁,离开我时,也是因为车祸。这里我就不多说了(哽咽失语)??我还要补充一句,我以后尽量不哭了,以后和儿子团聚时,要让儿子看到漂亮的妈妈,让儿子说妈妈变漂亮了,变好看了,再也没有眼袋了。(综合半月谈网记者、广州日报、新华网等媒体相关报道)

地方样本

北京“失独”家庭将获得综合性保险

7月4日,北京市人口计生委副主任彭彧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北京市共有3900个“失独”家庭,其中涉及7746人。未来三年,政府将通过“暖心计划”,每年为每位失去独生儿女的父母出资2800元,购买涵盖养老、医疗、意外险、人寿险、女性安康险等险种在内的综合性保险。

“失独”父母将有五类保险

北京市计生委和人保寿险此次推出的综合性保险计划共涉及五方面保障,其中包括养老金保险,每年保额2900元;疾病身故保险,每年保额5000元;意外伤害、身故、残疾和烧伤保险,该险种的基础保额为3万元;意外伤害医疗保险,每年保额3000元;还有专为女性设置的重疾保险,每年保额为2000元。

根据每年的缴费情况,保险公司还会逐年对不同险种进行一定比例的保额递增。中国人寿保险北京市分公司总经理助理邢晓东介绍,仅养老金保险一项,符合保险金领取条件的投保人,连续投保三年后最多可一次性领取1万余元。

城乡“失独”父母同享保险

“失独”家庭的状况大致有两类,一类是城市人口,基本上有退休金和一些退休保障;还有一类是农村农民,基本没有任何保障。“他们在精神上的痛苦是一样的。” 彭彧华说。

那么,究竟哪些人群可以享受到“暖心计划”的帮扶呢?彭彧华表示,“失独”父母须同时满足六个条件:具有北京市户籍;1933年1月1日以后出生;女方年满49周岁;夫妻双方只生育过一个子女,或者合法收养过一个子女,即独生子女家庭;夫妻双方已经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家庭中目前已没有存活子女,即孩子已经去世。

彭彧华表示,之所以将女性的年龄设定为年满49岁,主要是因为过了这个年龄后,女性就过了育龄期,不能够再生育。

各区县将建“失独”父母家园

“十二五”期间,北京市计生委还将继续推进生育关怀工程,除“暖心计划”外,还有“安康计划”、“服务计划”等。此外还将加快推进心灵家园工程,即在本市16个区县各建立一个市级心灵家园基地。彭彧华说,这就相当于一个“失独”家庭的大俱乐部,大家可以聚到一起聊聊天、打打牌,进行一些休闲、娱乐活动,谁家有了困难还能相互帮助。

据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已投资80万元在展览路街道建起了一个160平方米的心灵家园基地。该区的“失独”父母们就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还凑在一起包粽子,彼此温暖、关爱,如同一家人。(北京日报,记者刘欢)

在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灭顶之灾前,这些父母大多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困难、60年代的“文革”浩劫、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分流下岗。在积极响应“只生一个好”的计生国策后,唯一的孩子却不幸离世,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然从主流中掉队,老无所依。

尊与卑在相遇之前就有了天然的划定。

位于北京海淀区知春路的国家人口计生委人民来访接待室,入口被树丛巧妙遮蔽。在这个路人一不留神就会错过的院落,100多个失去了家中唯一孩子的父母,几乎是以俯叩之姿,从树丫的缝隙间低眉顺眼钻入。

6月5日一早,他们通过网络商议,从各省市联合来京,向国家计生委申请补偿。

“在人生步入中老年的时候,孩子却不幸离开了我们??我们一天天地老去,谁为我们养老送终?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一个孩子,同时也失去了生命的传承,失去了生活的依靠,失去了精神的寄托,失去了最基本的赡养保障。”申请书后,有一千多个失独者的签名。

“失独者”是外界对因各种原因失去独生子女的父母,较多采用的统称。但在这个群体内部,他们多互称“同命人”。

接待室的金色牌匾清楚告知:接待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1:30,周六、周日休息。在这个周二上午,计生委没有回音。而可以想见的是,从下午到次日凌晨,上访行动也不会得到任何答复。

父母们在没看到结果前不打算离去。但他们入住的宾馆和所属各地方计生委已经得到通知:前者不得继续接待,后者火速来京领人。

深夜1点,接待室没有关灯,也没有关门。外面多了几辆警车值班。呜咽之声断断续续,飘入北京初夏的夜空。

过不去的坎

生不逢地,死不逢时。

在这个实行计划生育的独特国度,已经有上亿的新生儿降临,他们从来没有兄弟姐妹,其中一部分又因天灾人祸,未尝尽人生百味,便先于父母离世。

在遭遇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灭顶之灾前,这些父母大多经历过上世纪50年代的经济困难、60年代的“文革”浩劫、70年代的上山下乡、80年代的一胎限制、90年代的分流下岗。在遵照国家政策多年之后,唯一的孩子突然离开,他们发现自己的人生已然从主流中掉队,亦被国家政策所遗弃。

“我们对得起这个国家,你让我们做什么我就做了,结果最后还成了维稳对象。”在上访现场,一位失独妈妈对本刊记者说。

表面上看,没有孩子是失独家庭和普通家庭的唯一不同,但实际却是,没有孩子,两种家庭在任何生活细节上都迥然不同。一个三口之家,失去年纪最小的人口,从此不啻灭门。

独生子女意外伤亡导致计划生育无后家庭的产生。学者王广州等根据计划生育政策历史将无后家庭定义为:“年龄在49岁以上﹑只生育过一个子女﹑现无存活子女”的家庭。

由于没有孩子,计划生育无后家庭也可以称之为计划生育“空巢家庭”。

“孩子是中国父母的希望和保障,所以中国人把儿女看得比天还大。”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穆光宗说,一旦独生子女家庭失去唯一的孩子,父母的养老送终便是无解之题。“失独甚至引发一种连锁反应,物质不能弥补。夫妻之间会互相埋怨,感情可能就破裂;

悲恸摧毁父母身体,家庭可能就瓦解。独生子女家庭本质上是风险家庭,因为总有一个风险比例,让他们中的一部分将来成为失独家庭。”

2008年的汶川地震使中国集中出现了一批失独家庭。因为每年都去灾区慰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和北川中学校长刘亚春成了老朋友。那场地震让后者成了当地抗震救灾的模范典型,但也让他成了一个失去妻子的丈夫和失去儿子的父亲。

不管何时,于丹去办公室找刘亚春,都是看到他脸上嘻嘻哈哈,但却是一根接一根地抽烟。有次,于丹无意中瞥见,报纸下搁着一本名叫《父爱》的书。她才发现,几年过去,刘亚春的内心一直没走出来。

“失去父母的孩子可以长大,但失去孩子的父母是怎么都过不去的。”于丹说。

穆光宗曾对辽宁省辽阳市自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的死亡人口数据进行过统计分析。在0-30岁的295名死亡人口中,0-10岁的死亡人口比重为16.27%,0-15岁的为26.44%,18-30岁的高达66.44%。当最后一种情形不幸发生,孩子的母亲通常也过了生育年龄,情非得已,多数人只能放弃再生育。

无论什么原因,一旦再生育失败,失独便成为中年父母们不可逆转的伤痛。他们要么不愿意出门,要么不愿意回家。

“你能想象么,我们除夕一起去洗浴中心过的年。”一位上访的妈妈说,“人家过节,我们躲劫,劫难的劫。哪里没有鞭炮声,我们就去哪里。”

“正常人永远理解不了我们。”不止一个父母表达了这个观点。听起来像是对计生委的无动于衷给出解释,也像是对素昧平生的来访者礼貌地告以非充分信任。

为了逃避有关孩子的一切邻里家常,一些失独父母成为流动人口,他们切断与亲朋的联络,找到一个陌生地方苟活。进养老院、上手术台,他们都找不到儿女为自己签字。部分失独的爸爸抛下失独的妈妈,另辟一段婚姻,只为不让自己无后。

生活没有按下停止键,但按下了静音键。不带商量,不带迂回,孩子就这样走了。所有的喧闹、忙碌、紧张、困顿、压抑、隐忍,连同它们所换回的那种叫天伦之乐的美好,一并消失了。

儿子没了 失独老人曾出走

失独老人张红今年64岁,现在一个人租住在通州区一间二十多平方米的小屋里。在这儿,失独老人张红每个月要拿出退休金的三分之一交租,600元每月。

每天一睁眼,失独老人张红就有十几个小时的时间需要“打发”,儿子走后,她开始研究起电脑来,“以前儿子在的时候教我我不学,现在连个老师都没有”,但张红愣是自己琢磨出如何更换桌面。现在,一打开电脑屏幕,她和儿子的照片就平铺在上面。儿子的坟选在

篇三:关爱失独家庭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惠民、爱民政策,特别是“失独家庭”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温暖,感受到有社会的关爱和支持,让他们的晚年生活在精神和物质上得到宽慰。以“失独家庭”主要为对象,通过形色多样的捐赠、帮助、自助、互助活动,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和心理阴影。

二、项目背景

独生子女因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家庭,称之为“失独家庭”。 从相关资料中了解到:目前农村失独家庭经济上的压力较大,个别家庭因为孩子病发时高额的医药费使他们还背负较大的外债。而精神的孤独、自卑、封闭是他们目前最大的无法逾越的鸿沟。目前,失独父母们最担心最惧怕的,不是死而是生病,特别是那些单身失独父亲或母亲。而农村失独家庭困境更加严重,经济的来源只是城市的十分之一,贫困加精神上的创伤更需社会加以关注。

通过我们爱心志愿联盟前期的走访调查认为:目前,我们爱心志愿联盟最应该为他们做的是:一是分类实施心灵抚慰;二是搭建他们走向社会的平台,使他们从被动转为主动走向社会;三是需要志愿者为失独家庭提供定期的访问、关爱和问候,组织一定的活动,让他们极早融入社会。

三、项目目标

(一)总目标:及早的从丧子的痛苦中摆脱出来,更健康地生活。积极主动地融入社会。

(二)具体目标:

1.摆脱失独家庭的孤独和自我封闭现状,让这个特殊的群体首先从颓废、自我封闭的状态中走出来。

2.接受现实,找到知音,找到兴趣相同的同伴,互帮互助。

3.建立融洽家庭关系。

4.整合、链接多方社会资源,提供各类服务。

四、项目实施流程

我们打算通过一对一的走访、交谈、倾听、疏导、电话问候、志愿者服务、相互介绍认识等形式,为失独家庭设计走向社会的平台,逐步解除孤独自卑,慰藉心灵,重塑阳光、快乐、健康的生活氛围。全年节假日问候关心不少于8次(包括上门、邮寄贺卡(贺信)、短消息等),电话问候每周1次,志愿者医疗服务每月2次,全年服务总人次不少于600人次。 搭建组织架构

实行项目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法,根据失独家庭的数量,成立志愿者服务小组,开展服务。

(二)个案服务

1.走访:了解失独家庭的基本情况,包括1、子女姓名、出生年月、死亡原因;2、家庭经济保障情况;3、身体状况、心理状况以及个人爱好状况;4、目前家庭面临的最大困难和需求;5、对今后养老问题的设想以及愿景。

2.预估及建档:预估他们内心对失子之痛的创伤程度、愈合程度、接受程度以及对自己今后生活的态度,了解目前存在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建

立一户一档。

3.开展服务:根据上门走访和评估,根据失独家庭的需求心理、身体状况、个人爱好,作进一步的沟通,开展“三个一”的服务,从关怀他们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疏导开始,志愿者上门携带简单的医疗器械,为失独老人进行简单的量血压、测血糖、用药咨询等,根据预估的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服务方案。

(三)服务方案

1.一个温馨生日:每个失独家庭在女案主或男案主生日的时候,由志愿者上门给他们送一个蛋糕,一起过一个温馨的生日,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关爱。

2.一周问候:志愿者建立一周问候一次的制度,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减轻他们的孤独无助感。

3.一月关怀:建立由爱心联盟医疗志愿者参与的失独家庭身体关怀小组,每月为失独家庭提供量血压、测血糖和用药咨询等服务2次,让他们认知到“自身的健康就是子女在天国的希望”的生活目标。

对于无特殊情况的进行定期走访、电话慰问;对于有问题需求的,及时介入,开展专业服务

(四)主题活动

通过社工和志愿者的介入及帮助,逐步打破失独家庭的封闭、自卑与孤独状态,建立与失独家庭之间的信任与互助网络,使他们的生活不再单一、苦闷。更重要的是,希望通过主题活动能够使

失独家庭成员能积极地重建身体和心理双重的健康心态,重新融入社会,快乐、健康、有尊严地面对他们的夕阳生活。我们乐东爱心志愿联盟拟开展以下主题活动:

绿色传递——生活的希望:赠送每个失独家庭一盆绿色植物,可以是芦荟,也可以是其它绿色植物,象征绿色生命的勃发,同时也是失独老人与志愿者建立信任的第一步。鼓励有意愿或喜欢养花的失独老人,将绿色植物以小养大、以少养多,到一定的时候将繁殖的绿色植物集中起来,组织喜欢养花的老人,相互交流养花的经验,感受种花种草的乐趣,以便找到知音,并在今后的生活中互帮互学。

2.感恩母爱——给妈妈的一封信:5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是中国的母亲节,以志愿者的名义向每一位母亲邮寄一封信和送一束康乃馨,表达对母亲的关怀和热爱。

3.献爱儿女——回家活动:志愿者回家认养“父母亲”,并和失独家庭建立“一对一”亲子关系。

4.温暖陪伴——爱的传递:志愿者携带中秋食材和月饼模具,邀请有意愿的失独老人共同制作月饼,陪他们度过中国人极为重视的举家团圆的节日,同时,将制作的月饼分送给高龄老人,体验特殊人群之间的相互关爱。同时,志愿者联系社会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医疗健康、生活照料服务,帮助失独家庭克服心理障碍,回归社会,帮助失独家庭走出心理、生活困境。

5.除夕团聚——家的味道:失独家庭最为难熬的日子就是万家

团圆的日子,别家热热闹闹,他们却愈发凄寂与悲凉。为了改变失独老人在失独以后产生的负面情绪、负面认知以及负面心情,可以由志愿者自带食材,到失独老人家一起做菜烧饭,共度除夕,一起过春节,引导和鼓励失独家庭的社会参与与融入,增进社会资本,减少社会排斥。

五、项目可行性分析及成效

(一)项目可行性分析:

1.要通过组织走访,要与失独家庭面对面接触,倾听失独者的困难和诉求。

2.由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志愿者有能力为失独家庭提供各种服务,挖掘个人潜能,增进社会福利与和谐。志愿者的介入可以为失独家庭提供心灵抚慰,排解孤独,重塑信心,融入社会等帮助,并有效地解决实效问题。

3.通过主题活动、志愿者活动使失独家庭得到一定的精神慰藉,使他们重新认知生命和生活的目标,摆脱自卑和封闭,及早融入社会,消除因失独之殇而带来的生活、生命的负影响。

(二)项目成效

通过志愿者的介入,为失独家庭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满足失独家庭的精神需求,使他们寻找或建立一定的倾诉对象,接纳现实,扩大交际范围,从而达到“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目标。该项目不单纯是物质上的帮扶,更是开创了精神慈善的先河。

六、项目可能遇见的风险及应对措施

1.失独老人产生排斥心理,不接受志愿者的服务。他们认为这种创伤谁也无法替代和愈合,特别是失独妈妈。

应对措施:首先,志愿者要抱有“接纳”的心态,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为失独家庭(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失独家庭的伤痛故事)提供服务,多联系他们参与活动。第二,要坚持耐心和真诚,力所能及为他们做些事,送些温暖,并根据个人爱好参与他们的活动,以取得他们的信任。第三,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帮助他们走出伤痛,减少自卑,走出困境。 个别失独老人可能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设想或要求,将志愿者上升到对政府,对社会的不满。

应对措施:首先,服务时尽量让失独老人进行发泄,保持耐心,然后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释。第二,志愿者的服务要让失独老人感受真诚和社会政府的关注。第三,建立一对一联系交流沟通机制,逐步将失独老人作为特殊人群给予关爱和照顾。城镇的主要是精神的,而农村的则主要是精神和经济两方面,在经济上,要尽可能向他们进行倾斜,并帮助寻求一定的工作岗位和致富渠道,及早让失独老人达到“自助”的目标。

七、项目经费预计

该项目以物质帮扶和精神抚慰为主,重点对失独家庭进行情感慰藉,物质帮扶主要以节日礼物的形式进行慰问。资金预算为:困难失独家庭1000元/年·户,其他失独家庭500元/年·户,每年需安排项目资金10万元。

八、项目评估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