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8000字)

科学发展观总结2018-12-14 01:38书业网
教学对象:发展对象

教学目的:深入了解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教学重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其之间的关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和形成

1、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进入21世纪后,我国面临的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发展,但不利因素也可能增多的环境。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面临着历史性机遇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在深刻总结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济教训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以新的时代内涵和实践要求。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

2003年4月10日至15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广东视察时,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2003年6月,胡锦涛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抗击“非典”总结大会上,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十七大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将科学发展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功,新增入党章。

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

1、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代领导人核心——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开始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理论探索

第二代领导人核心——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一国两制等——开辟了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第三代领导人核心——江泽民——三个代表、明确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胡锦涛总书记立足于当代中国特别是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回答,初步揭释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规律。

3、科学发展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贯坚持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要求,是一脉相承的,同时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了现实生活中的价

值、人的权益和人的发展。

4、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深刻变化。一方面,我国抓住历史机遇,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在国际产业分工和生产要素转移浪潮中实现了历史性大发展,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主导制定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经济科技发展方面长期占有优势,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和重组中实际上处于不利形势,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资源能源的净输出国和环境污染的净输入国。这种状况不及时加以改变,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制约不仅将难以承受,而且可能落入所谓的"分工陷阱",成为国际资本的经济附庸。

三、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与精神实质

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

(1)发展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改革开放成效的主要体现

(2)发展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3)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科学发展观所讲的发展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建设的发展,还包括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发展,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整体发展,是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的各项权利,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分享。

3、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

(1)全面。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和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2)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3)可持续。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要求我们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这四方面内容,深刻地内含着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辩证统一,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地位、目的、动力、战略和根本方法,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使党的指导思想更加具有了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更加体现了最广大的根本利益。

四、十七大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

1、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始终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有机统一

2、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统一

3、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有机统一

4、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切实加强、改进党的建设的有机统一

第二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概念的首次完整提出,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中。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

是我国处于机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们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特征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

(1)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其中五个统筹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发展)

(3)必须坚持以人为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4)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

(5)必须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

(6)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是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互相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长治久安。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1)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各项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护。

(2)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3)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

(4)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

(5)全民主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和谐的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6)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7)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8)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9)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目标。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四大要点

第一、要实现社会阶层之间的和谐

第二、要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

第三、要从调整社会结构入手建设和谐社会

第四、关键在于制度创新

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和措施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目标

扩大社会中间层,减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理顺收入分配秩序,严厉打击腐败和非法致富,加大政府转移致富的力度,把扩大就业作为发展的重要目标,努力改善社会关系和劳动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各种社会矛盾,为建立一个更加幸福、公正、和谐、节约和充满活力全面小康社会而奋斗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措施

第一、扭转财力过分向上集中的态势,加强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基层财政的困难

目前我国县乡两级的财政收入约占全国财政收入的20%多,而县乡两级财政供养的人员约占全国财政供养人员总数的70%。

显著穷乡镇和富乡镇有“天壤之别”,负债运营的乡镇财政估计占全国乡镇的2/3。第二、继续加强反腐败、反贿赂的力度,逐步理顺收入分配秩序。

实行透明可监视的“阳光工资”,在不同的地区之间,同一级别的工资可根据物价和消费水平进行调查。

第三、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加强税收执法力度,打击非法致富。

改变目前所得税征收与家庭消费脱钩的状况,增加税务征收力量,提高税务管理和监督的技术水平。

第四、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减少贫困。

完善和改革征用农民土地补偿制度,整合现有的农村贫困救助制度、“五保”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试行的农村老人执行生育政策补贴制度。

第五、促进城市化,改变就业结构。

充分利用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潜力巨大的比较优势,适应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就业结构的转型,力争在未来15年把富余劳动力转移1亿人左右,把第三产业的就业比例从目前的30%左右提高到50%,把城市化率从40%提高到60%。

第六、变“人口大国”为“人力资源”大国

大力发展基础教育,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教育,提高高等学历人口比例;提高医疗保健和健康水平;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第七、建立全民的节约型社会。

生产生活都要节约使用资源,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大力减少空气、水源、土壤等方面的环境污染,争取达到资源、能源消耗速率和生态环境退化速率的“零增长。”

第三节、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一、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两个新概念。它们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共同的特点。科学发展观作为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回答的是“什么叫发展、怎么样发展”这一根本问题;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则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回答的是“什么叫和谐社会、怎样建设和谐社会”的问题。显然,科学发展观是管总的。但是,它们要解决的问题和根本要求,却都是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

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也就是要在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中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尤其是协调好经济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复杂关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全面考察这两者关系,可以进一步看到,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和根本保证,同时它也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1)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十六大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提出了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完成这一任务的关键,一要牢记“机遇”这两个字,即要紧紧抓住本世纪头20年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二要贯彻落实“全面”这两个字,即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为了贯彻十六大精神,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在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前提下,进一步强调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同时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这就决定了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

(2)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等范畴,有一个全面的理解。根据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建设”、“发展”首先指的是经济建设、经济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不仅会带来政治、文化、社会的进步,而且也需要政治、文化、社会的同步发展和有力支持。因此,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等范畴,应该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建设、全面发展的含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它所强调的“五个统筹”,以非常鲜明的态度和语言,阐述了我们所讲的“建设”、“发展”都是全面的建设、全面的发展,满足了实践的要求。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根本保证。

(3)科学发展观指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途径。

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和谐社会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属性或特点,伴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已经形成,同样也需要经过很长的发展过程才能完善和巩固。今天我们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又具有新的时代特点。这就是,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我国从利益关系、经济结构到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多样化”,进入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这一“黄金发展期”与“风险凸显期”并存的特殊发展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一个大问题。党中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时候,提出了三个重要的理念:一是发展,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二是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三是统筹兼顾,达到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综合起来,就是要在统筹兼顾中达到以人为本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在发展中不仅要协调好国民经济内部的各种关系,而且要协调好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各种关系。这就告诉我们,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怎样在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长期的历史性任务,要有持久奋斗的思想准备。当前,我们可以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从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做起,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重点要解决什么问题呢?五中全会回答了这个问题。这就是《建议》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时所强调的四个着力点:一要在扩大就业问题上下功夫;二要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问题上下功夫;三要在理顺分配关系上下功夫;四要在发展社会事业上下功夫。

根据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完善管理体制、提高领导能力等方面着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奋斗。一要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二要学会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畅通群众的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三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只要持之以恒地坚持这样抓下去,就一定能够积极地促进社会越来越和谐。

课后作业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