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闭幕词2018-12-16 04:00书业网

精选范文:学术研讨会闭幕词(共2篇)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这次由天水杜甫研究会和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陇南师专协办的“纪念杜甫流寓陇右1250周年”学术讨论会和纪念会,开得十分圆满和成功。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杜甫研究会向这次盛会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同时,请允许我代表与会的全体代表,向支持这次大会召开的天水市各级领导、成县各级领导以及天水师院和陇南师专的各级领导和参加这次会议服务工作的各位老师和同志们所提供的周到的完满的服务表示最衷心感谢!

在会议中,与会的学者对杜甫的陇右诗作了深刻和全面的评价。对杜甫在公元759年弃官西走,来到秦州、同谷等地所作的117首诗歌所体现的丰富文化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高度的评价。认为杜甫从此脱下了官服、走进了逃难的难民队伍中,真正开始了他接近下层黎民百姓、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漂泊流离的生活,并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后人民在战乱之中的悲苦生活,在身份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一个朝廷命官变成了一个逃难的难民。在思想上更加直面现实,更加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从一个普通难民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主义诗歌道路上,将忧国忧民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思想层次,是一次巨大的思想飞跃。在诗歌艺术探索方面,他做了更深更广的艺术探索,由以前以做古体诗五古和七古体裁为主,转向了对近体诗五律、七律及排律为主的诗歌创作,对唐代诗歌艺术水平做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五律和七律等近体诗是最能代表唐诗艺术的最高水平。从此,中国诗歌史进入了以近体诗创作为主的诗歌时代,而杜甫的诗歌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样板。他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唐诗达到了音乐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是唐诗由少年时代走向成年时代的成熟标志,最能显示出唐诗的艺术特色。而陇右诗(大多是律诗)正是体现了杜甫诗歌开始全面提高唐诗艺术的一个关键时期,最值得关注和研究。

此次会议外地学者与当地学者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受益匪浅。使我感受最深的是陇右的学者们,对杜甫的陇右诗的深刻研究及他们对杜甫的衷心热爱。他们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填补了杜诗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充分地展示他们雄厚的学术实力,对杜甫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致意和祝贺!

杜甫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文化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上的食粮。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中国人民度过了历史上一道道激流险滩,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历史上哺育了一代代政治家、文学家、学者和仁人志士,为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起着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是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的资源,他对诗歌艺术创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及其优秀的诗篇,为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和文学艺术提高文化水平,起着巨大的作用,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挖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和各位女士先生老师同学们!我们这次研讨会和纪念会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把杜甫研究作为一次文化事业来做,并将研究和普及结合起来,将杜甫文化与当今的文化建设坚定地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发扬光大杜甫的文化精神贡献我们的力量。在此献上小诗一首(先朗诵一遍,再吟诵一遍):

应邀乘机赴陇参加天水纪念杜甫流寓陇右1250周年研讨会

纵飞直上白云天,下视秦州重叠山。

鸟鼠山间馀鸟道,鱼龙川畔少渔烟。

少陵圣迹千年在,大雅歌诗万古传。

今日我来赴佳会,共研杜老陇秦篇。

最后,我宣布,大会胜利闭幕!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学术研讨会闭幕词(共2篇)]

篇一:学术会议闭幕词

金秋十月!秋高气爽,阳光明媚!在历史名城泉城济南召开的“全国社会心理学2003年学术会议”,经过三天紧张的报告与研讨,即将胜利闭幕。在此,我谨代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感谢济南大学对本次全国社会心理学学术会议的召开和顺利进行所做的巨大奉献,感谢全国政协常委、济南大学副校长张承芬教授及其领导下的会务组的辛勤劳动。会议进入筹备以来,张承芬教授、潘晓生教授、王本发教授、宋尚桂教授、唐本钰老师、张景焕教授、李雪同学为会议做了大量工作,张承芬教授还亲自考察,为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选择了最体现齐鲁大地深厚文化积淀的黑陶礼品。这里,我建议大家热烈鼓掌,对他们对会议的无私支持和辛勤付出表示衷心感谢。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还得到了曲阜师大教科院及院长宋广文教授的大力支持,我代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对宋广文院长和曲阜师大教科院对大会的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三天来,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议代表不顾鞍马劳顿、坚持认真研讨,对中国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诸多问题发表了自己富有建设性的见解,我谨代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理论与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社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和研究生同学对会议的参与!

本次会议不仅是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次重要会议,也是我国战胜非典之后心理学界的一次盛会。本次会议收到论文与摘要143篇,到会代表125人,150人参加了会议的开幕式。大会论文摘要和参加会议的代表涉及全国21个省市自治区,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军队和企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三天会议报告、研讨、交流的时间虽然短暂,但成功达到了交流成果、沟通感情、促进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的预期目的。在18日晚济南大学举办的欢迎全体与会代表的招待酒会上,老中青三代学者齐居一堂,气氛融洽而热烈,感情在学术传承中交流,学术在真情沟通中弘扬。

本次会议有13人次进行了大会报告,70人次进行了分组报告,18日晚由王登峰教授、杨中芳教授主持的的学术沙龙也得到了与会代表的踊跃参与。

本次会议有两个鲜明的特点:

[学术研讨会闭幕词(共2篇)]

篇二: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学术研讨会闭幕词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这次由天水杜甫研究会和成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陇南师专协办的“纪念杜甫流寓陇右1250周年”学术讨论会和纪念会,开得十分圆满和成功。在这里我代表中国杜甫研究会向这次盛会表示最衷心的祝贺!

同时,请允许我代表与会的全体代表,向支持这次大会召开的天水市各级领导、成县各级领导以及天水师院和陇南师专的各级领导和参加这次会议服务工作的各位老师和同志们所提供的周到的完满的服务表示最衷心感谢!

在会议中,与会的学者对杜甫的陇右诗作了深刻和全面的评价。对杜甫在公元759年弃官西走,来到秦州、同谷等地所作的117首诗歌所体现的丰富文化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成就做了细致的分析和高度的评价。认为杜甫从此脱下了官服、走进了逃难的难民队伍中,真正开始了他接近下层黎民百姓、关注现实、关注民生的漂泊流离的生活,并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后人民在战乱之中的悲苦生活,在身份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一个朝廷命官变成了一个逃难的难民。在思想上更加直面现实,更加关心普通百姓的生活命运,从一个普通难民的角度来观察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主义诗歌道路上,将忧国忧民的思想提高到一个新的思想层次,是一次巨大的思想飞跃。在诗歌艺术探索方面,他做了更深更广的艺术探索,由以前以做古体诗五古和七古体裁为主,转向了对近体诗五律、七律及排律为主的诗歌创作,对唐代诗歌艺术水平做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五律和七律等近体诗是最能代表唐诗艺术的最高水平。从此,中国诗歌史进入了以近体诗创作为主的诗歌时代,而杜甫的诗歌为人们提供了最好的学习样板。他精益求精的创作态度,使唐诗达到了音乐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结合,是唐诗由少年时代走向成年时代的成熟标志,最能显示出唐诗的艺术特色。而陇右诗(大多是律诗)正是体现了杜甫诗歌开始全面提高唐诗艺术的一个关键时期,最值得关注和研究。

此次会议外地学者与当地学者广泛交流,相互学习受益匪浅。使我感受最深的是陇右的学者们,对杜甫的陇右诗的深刻研究及他们对杜甫的衷心热爱。他们

所取得的丰硕研究成果,填补了杜诗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充分地展示他们雄厚的学术实力,对杜甫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学术贡献,在这里我向他们表示深深的致意和祝贺!

杜甫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一面旗帜,他不仅是中国伟大的诗人,也是世界文化名人。杜甫的文化精神和伟大的人格为我们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上的食粮。他的爱国主义精神,引导中国人民度过了历史上一道道激流险滩,增加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在历史上哺育了一代代政治家、文学家、学者和仁人志士,为提高整个民族的人文修养和文化素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起着一个思想家和政治家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他追求社会和谐的理想,是我们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的资源,他对诗歌艺术创作“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精神及其优秀的诗篇,为我们建设当代先进文化和文学艺术提高文化水平,起着巨大的作用,总之杜甫的诗歌是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挖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和各位女士先生老师同学们!我们这次研讨会和纪念会就要结束了,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同把杜甫研究作为一次文化事业来做,并将研究和普及结合起来,将杜甫文化与当今的文化建设坚定地结合起来,为进一步发扬光大杜甫的文化精神贡献我们的力量。在此献上小诗一首(先朗诵一遍,再吟诵一遍):

[学术研讨会闭幕词(共2篇)]

应邀乘机赴陇参加天水纪念杜甫流寓陇右1250周年研讨会

纵飞直上白云天,下视秦州重叠山。

鸟鼠山间馀鸟道,鱼龙川畔少渔烟。

少陵圣迹千年在,大雅歌诗万古传。

今日我来赴佳会,共研杜老陇秦篇。

最后,我宣布,大会胜利闭幕!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谢谢大家!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