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朔州礼仪

其他礼仪2018-12-16 04:19书业网

篇一:朔州民俗报告

朔州民俗报告

我的家乡朔州市位于山西北部的太行山脚下,流经城区的桑干河是朔州人的母亲河,黄土高原养育了这里一代又一代的朔州人。朔州市的总面积为1.0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是171.48万。如今朔州市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以及北方农区最大的奶源基地。下面就让我对朔州的基本情况以及当地民俗做一些粗浅的阐述:

1.悠久丰富的历史:距今约28000年的旧石器时代,朔州就开始有人居住,战国之前北狄人一直居住在这里,战国时胡人被赵武灵王征服,归入赵国的版图。秦代设马邑县。隋唐时改为鄯阳郡。唐武德四年(621),正式改名朔州。明时,朔州隶大同府,辖马邑县,应州辖山阴县。清沿明制。雍正三年(1725)置朔平府(治右玉),辖右玉县、左云县、平鲁县、宁远厅和朔州及马邑县。怀仁、应州与山阴同隶大同府。1946年朔县解放,归察哈尔省。1989年1月,国务院批准由原雁北地区划出朔县、平鲁县、山阴县、设立朔州市。 朔州自古地处华夷的交融之地,民风融合了燕北人的感慨悲歌,和雁北人的勇武彪悍,历史上多出勇猛的武将。三国名将张辽,唐初大将尉迟恭,后唐名将周德威,隋末将领刘武周,清初大将鲍承先都是出于朔州的血性汉子。

2 朔州当地的独特饮食习惯:民以食为天,一个地方的饮食文化一定最能反应当地独特的人文文化,说到朔州,最具朔州特色的食品就是羊杂割和沙棘汁了。羊杂割在朔州是很受欢迎的食品,来的这里在大街小巷总能看到羊杂铺子,可以说羊杂是朔州人不可或缺的一道餐桌上的主菜。

说到羊杂在山西很多地方都有,羊杂割在不同地区叫法不同,吃法也有不同。有曲沃、太原、朔州为代表的南、中、北三路做法,北路(朔州)杂割的吃法和制法均显得粗犷,大锅置火上,连汤带料一锅烩煮,随食随留,不拘形式。然后将新鲜的羊煮熟,将其汤,头,腿,内脏(心,肝,脾,羊肚,肠)留下,将羊头和羊腿上的肉撕下来,越碎越好,羊杂部分切成西丝,将这些放一块,加羊汤,再加盐,葱花,香菜,辣椒面(不能太细,越辣越够味),香菜,老陈醋。再把羊肉开水里煮一下,去掉血水,然后换水,放葱姜蒜料酒把羊肉煮熟.羊汤留着备用羊肉切片。吃多少就用羊汤对水煮开。放泡好的粉条,粉条熟了就放羊肉片。最后出锅,放调料,盐,鸡精,醋,辣椒。在朔州吃羊杂最忌讳的就是放香菜, 因为香菜会盖住羊肉的香味,作料一般放葱花就可以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朔州去杂割店吃羊杂时,一般来说杂割店主都会放一口大锅在火上,里面盛上老汤,配好的羊杂都放在一起等待下锅。每来一位客人,老板都会问你吃几两。意思是你要加几两肉,价钱根据你要的肉的多少来决定。不要以为羊杂就是纯肉的哦,里面都会配上粉条。各家的老汤不同配料不同,做出来的口味还真是各有千秋。但是总体来讲和羊肉汤还是相似的,但我以为比羊肉汤强的地方就是羊杂更香,更有味,油也更大,当然担心胆固醇的同志就要望而却步了。吃羊杂一般都是早饭,朔州人讲究喝汤的时候也得有点干粮不是,所以喝羊杂的时候要就着饼。此饼为干面饼,,但是没有陕西羊肉泡那么干,也不用掰碎了吃。就干吃即可,当然也有很多人会把羊杂当做主食来吃,吃一碗羊杂,一天都会饱饱的。

我是从小吃羊杂喝粉条长大的因此也对这里的羊杂有很深的感情,很多没有吃过羊杂的人也许会认为这很野蛮,也不卫生,但是如果你想真正的了解雁北胡地的风情,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来吃一碗羊杂细细品味其中的滋味那是很有必要的。

朔州的沙棘汁也是这里的名产之一,沙棘汁又以右玉的沙棘汁最为正宗。沙棘汁由沙棘也就是当地人口中的酸溜溜榨出。沙棘起源于地质运动的冰期和间冰期,经过亿万年严酷的自然选择,沙棘以其超凡的生命力傲立于世,被誉为植物中的“生命之王”、“21世纪人类健康的保护神”。经世界许多国家的科研机构和医疗机构对沙棘的大量研究,沙棘具有独特

的营养保健作用。含有极高的维生素,维生素C的含量每100克鲜果含有80到1500毫克,是猕猴桃的5到8倍,山楂的70倍,西红柿的80倍,葡萄的200倍。胡萝卜素含量相当高。沙棘中人体所必需的维生素E(不饱和脂肪酸)达8(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朔州礼仪)0%以上,用后在人体中能转化为维生素A的含量高于鱼肝油。沙棘中以葡萄糖、果糖为主,钾、钙、钠、镁一应俱全。含有各种微量元素和生物活性物质达190种之多。

过去沙棘汁一直是村民自己榨制的,所以沙棘一直都只是为当地的人所接受。但是现在因为为沙棘有如此的营养价值,所以中国著名品牌汇源果汁集团以和我们朔州人合作,批量生产沙棘汁饮料,使得朔州的沙棘名声远扬,为很多人熟知,从而使沙棘走进国内,甚至国际的市场。

3.当地独特的节日风俗:

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朔州更是煤炭的重要产区。煤炭与朔州人的衣食住行也必然要发生各种联系。旺火就是产生在这种背景下的当地的一种风俗习惯。

垒旺火是山西的一些地放的传统春节习俗。在民间,点旺火有红红火火、旺气冲天的寓意。根据朔州当地的考古证实,在古代煤炭就已渗透到选先民们的风俗民情之中,其中生旺火就是朔州地区的一种风俗习惯。清朝时的《朔州县志》就记述到:“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朔州地区每逢春节除夕和元宵节,家家户户院落门前都要用大块煤炭垒成一个塔状,老乡们叫它旺火,以图吉利,祝贺全年兴旺之意。里面放柴,外面披彩花,贴上大红字条,上写“旺气冲天”等字。午夜十二点,鞭炮齐鸣之时,将旺火点燃。点燃后,火苗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状若浮图,既御寒,又壮观。大人孩子围起一圈,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要来烤火,以图“旺气冲天”。孩子们也可以走街串巷观看评论火堆大小,谁家的火堆大,着的旺,谁家的旺气也大。生旺火之风俗习惯后来在朔州地区又有发展。不但在过年时生,就连平日办婚丧大事或者重大节日时都生旺火,有的是在冬季为了取暖,比如冬季或正月里室外唱戏,就生旺火,让观众烤旺火;有的是在夏季以图吉利比如:农村人们在结婚时生旺火,新娘绕着旺火转,类似南方的“跳火盆”。

在朔州旺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讲究,当以县城里的旺火为最。它有四大特点:

一、选煤精良。在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精心切割成整齐方块;

二、造型美观。必须聘请高明师傅将旺火垒成底小、肚大、顶尖、内空的宝瓶形状,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燃烧净尽而旺火不塌;

三、逐年增高。为了达到一年胜似一年之喻意,要求垒砌旺火时,每年都比前一年增高一些,具体增高的尺寸大小,则由主人心中的期望而定;

四、规模庞大。每年县城的内街道都要垒砌五六十座巨大旺火,其中最大者用80吨煤垒成,高达十余米,可谓规模庞大。每逢元宵佳节华灯初上,这些旺火全部吐出长长火舌,直舔大地苍穹,红光耀眼,灿烂辉煌,恰似一条条吞云吐火的飞龙,激游在锦绣人寰之中,给人们带来“吉祥如意”、“发家致富”“万事如意”的预兆。因此,方圆百里的人潮都要赶来观看旺火,有的人还围着最大的旺火正转三圈,反转三圈,以图来年万事如意,平安吉祥,心想事成。

谈到过年当然不只单单的垒垒旺火,在朔州如果过年没有扭秧歌的表演那简直是不可想想的。朔州秧歌戏是融舞蹈、戏曲、武术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形式,可以说是过年时的最重的重头戏啦。

如果要把朔州秧歌分类,那么人们常把以舞蹈为主的秧歌戏称为“踢鼓子秧歌”,主要是在节庆和祝寿等民俗事象中表演;以演戏为主的秧歌戏称为“大秧歌”,剧目以道教故事和民间故事为主。

秧歌舞表演起来,生动活泼,形式多样,多姿多彩,红火热闹,规模宏大,气氛热烈,

闹得热火朝天。每逢重大节日,例如新年等,城乡都组织队,拜年问好,互相祝福、娱乐。另外,不同的村邻之间还会扭起秧歌互相访拜,比歌赛舞,可见扭秧歌对古代农民来说是多么的重要。特别是秧歌在色彩的运用上极具农村色彩,体现了鲜明乡村的风格。村委会市政府一般都会在过年的时候组织彩车扭秧和踩高跷。于是一队队的秧歌对酒会走上大街来,扭秧歌时人们所穿的服装色彩对比强烈,红蓝黄绿,五彩缤纷,如果在平日里这样的打扮肯定会雷到一片,但此时人们却可以尽情的表演,我想把秧歌表演比做东方的狂欢节表演也不足为过的。

大家在锣鼓的伴奏声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表达新的一年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着也就是扭秧歌的意义所在。飘舞的红绸映着灿烂的笑脸,成为朔州大街小巷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4.独特的婚嫁风俗:

“骡驮轿”顾名思义就是使用骡马的轿子。因为朔州人很念久,迎亲是一些传统的朔州人会放弃现代的轿车,而是使用“骡驮轿”这一古老的婚嫁方式来迎亲。“骡驮轿”激起了人们的“怀旧”心情,让婚礼变的古韵十足。

“喜轿”也称“花轿”是旧时婚嫁礼仪性的交通工具,以表示新娘是“明媒正娶的原配夫人”。喜轿有一至五乘之分,为四人抬、八人抬不等。朔州平鲁一带至今还保留着“骡驮轿”的特殊交通工具,即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着一乘三乘以上的花轿。“所使用的两头骡子,是训练有素骡子,体质壮、毛色好、听“骡夫”的话。“骡驮轿”的花轿作功考究、木料结实、雕刻细腻、结构严谨;它同其他花轿最大的区别是结实牢固。“骡驮轿”的花轿装饰其图案皆具有喜庆吉祥和成双成对的意思,如双凤凰、双蝴蝶、双蝙蝠上下盘旋,两两相对组成,含有夫妻之间和和美美、相亲相爱之意;也有双鱼和双兔等,俗称“滑鱼急兔”。“骡驮轿”的花轿中的一个比较重要的部件是“轿杆”,它长而结实、架设在花轿两侧,“轿杆”两端绑有用上乘皮革做成的“达腰”,“驮”的力点就在这里。娶亲这天,“骡夫”最受人尊敬,他们身着黑色新衣;头缠白色毛巾,装束得精精干干。好的“骡夫”即使道路崎岖,他们也既能把“骡驮轿”赶得稳稳当当,又能使人不饱尝颠簸之苦,所以“小红包”往往新娘子送“骡夫”的必需品,出发前新娘子总会给“骡夫”手里塞个红包,才安心上路

当然“骡驮轿”虽然是朔州人所喜爱的独特婚嫁方式,但是像很多的传统的民俗一样也面临着被现在化的,西洋化的生活方式所取代的危险,很多的年轻人并不接受“骡驮轿”,现在使用“骡驮轿”来迎娶新娘的人家多是村里人,也许有一天“骡驮轿”这一具有独特所在风情的婚嫁方式会真的消失。

5. 窗花

在朔州过年的时候贴窗花是这里必不可少的节日习惯。窗花,又叫刻纸。窗花是一种镂空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其载体可以是纸张、金银箔、树皮、树叶、布、皮、革等片状材料,这朔州材料多为大红纸 。剪纸在中国农村是历史悠久、流传很广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剪纸,就是用剪刀将纸剪成各种各样的图案,如窗花、门笺、墙花、顶棚花、灯花等。这种民俗艺术的产生和流传与中国农村的节日风俗有着密切关系,逢年过节抑或新婚喜庆,人们把美丽鲜艳的剪纸贴在雪白的窗纸或明亮的玻璃窗上、墙上、门上、灯笼上,节日的气氛便被渲染得非常浓郁喜庆。剪纸的内容很多,寓意很广。祥和的图案企望吉祥避邪;娃娃、葫芦、莲花等图案象征多子,中国农民认为多子便会多福;家禽家畜和瓜果鱼虫等因与农民生活息息相关,也是剪纸表现的重要内容。作为民间艺术的剪纸,具有很强的地域特点:陕西窗花风格粗朴豪放;河北和山西剪纸秀美艳丽;宜兴剪纸华丽工整;南通剪纸秀丽玲珑。剪纸虽然制作简便,造型单纯,由于其能够充分反映百姓的生活内涵,具有浓郁的民俗特色,是中国农村众多民间美术形式的浓缩与夸张。从对剪纸的了解中,可以便捷地了解中国民间美术的其它方面。

总结:经过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朔州的经济得到迅速发展。城市规划也基本形成,功能日臻完善,各种经济文化设施齐全。行政办公区、居民生活区、生态园林区交错布置。朔州已经成为屹立于塞外的园林化的城市,城市绿地面积415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25%,人均公共绿地13.5平方米,居全省第一,人均居住面积28平方米,名列全省前茅;城市燃气利用陕京天然气管道供气,是山西省首家用上天然气的城市,气化率达75%。荣膺建设部“全国园林绿化先进市”、“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先进市”和“2009中国经济最具创新力城市”称号。

朔州人在这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下,继承了塞北人民的热情与好看,又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展现出朔州人文明礼貌,现代时尚的新特质。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一定会给你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热情的朔州欢迎你,现代的朔州欢迎你!

篇二:应县丧葬礼仪调查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系别: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 郑 伟

运 城 学 院

2015年5月

毕 业 论 文

系别: 中文系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姓名:郑 伟

指导教师: 高胜利

运 城 学 院

2015年5月

应县丧葬礼仪调查

——以杏寨乡赤堡村为例

摘要:古往今来中国被世人称为礼仪之邦,国人非常重视各方面礼仪,而丧葬礼仪则是尤为独特的一种礼仪。应县丧葬礼仪经过几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本文采用亲自访谈调查的方法,对应县赤堡村的丧葬礼仪进行了实地调查,获取了第一手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完成论文写作。论文详细描述了赤堡村丧葬礼仪的全过程,揭示出该地丧葬礼仪反映的民俗特点及折射出的文化内涵,最后根据当地丧葬礼仪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而提出了一些建议与改革对策。

关键词:丧葬礼仪;应县赤堡村;特点;文化内涵;建议

Ying County funeral etiquette survey

——takeing Chibao of Xingzhai tow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Chinese is known to the world as a state of ceremonies since ancient times, people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all aspects of etiquette, and the funeral etiquette is etiquette is a unique. Ying County funeral ceremony after the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of thousands of years, the etiquette custom of showing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his paper use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method, the corresponding Chibao of Ying County apricot funeral rituals conducted a field survey, obtain first-hand information, and on this basis to complete the thesis writing. This paper describes in detail the whole process of the Red Fort village funeral etiquette, which reflect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reflects certain cultural connotation, according to a series of problems of local funeral etiquette and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reform.

Key words: funeral etiquette;Chibao,Ying County;characteristics;cultural connotation;suggestions

目录

引言·······················································1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1

(一)调查地点简介·········································1

(二)调查的目的···········································1

(三)调查对象及方法·······································1

二、当地的丧葬礼仪·········································2

(一)入棺之前的礼仪·······································2

(二)入葬之前的礼仪·······································4

(三)安葬之时的礼仪·······································6

(四)下葬之后的礼仪·······································7

三、反映出的特点及文化内涵·································8

(一)土葬占据主导地位·····································8

(二)体现了儒家孝道思想···································8

(三)佛教观念渗入·········································9

四、建议与对策·············································10

(一)简化一些没必要的仪式·································10

(二)采用环保文明的丧葬方式·······························11

(三)破除一些封建迷信思想·································11 结语·······················································12 参考文献···················································13 附录·······················································14 致谢·······················································21

篇三:山西民风民俗

山西民风民俗

衣食住行是一个地区主要的民俗形式,亦是形成地方生活习惯和人性特征的重要因素。其中衣饰和行旅的变异性较大,而饮食则不同,比如,晋东南人连吃三日白面,就想吃小米饭,而吃惯白馍的晋南人,恐怕连一顿高粱面也吃不惯。晋中人爱吃面食,醋总是离不开的桌上佳品。再比如民居,山西民居的特色就非常明显。现在拣极有典型性衣食住行风俗作一介绍。

山西人的衣食往行--莜面擦鱼鱼

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 >>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正月十五闹红火图片集

清徐背棍、铁棍图片集

山西民间玩具--布老虎

信仰民俗 >> 山西土产 >>

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农神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灵信仰、宗教信仰

巫 术、占 卜、风 水

神灵信仰

党参、平定砂货、大同铜火锅

太谷饼、平遥牛肉、清和元头脑

龟龄集、推光漆器、沁州黄小米

汾酒竹叶青酒、醋乡话醋

山西面食、太原面食

山西各地土特产品:太原土产;朔州土产;大同土产;临汾土产;运城土产;忻州土产;阳泉土产;吕梁土产;晋中土产;长治土产;晋城土产

生活民俗 >> 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 >>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婚俗、彩礼与

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山西民间庙会:芮城合河古会、晋祠古庙会、乡宁油糕会、广胜寺古庙会、芮城蟠桃古会、大同城隍庙会、旧大同晾脚会、大同其它庙会

山西民间游艺与竞技:翻花、打麻将、猜谜语、九连环、七巧板、猜拳、行酒令、太原酒令、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其它游艺竞技

生活民俗 >>生活民俗 >>

山西民居习俗:村落、民居概况、建房风俗、合龙口、建筑材料、建房程序、民居形式、民居院落、四合院、地窨院、大同穿心院、长治民居、窑洞粮仓、居室陈设、防护设施、民居图片

民居实例:柳氏民居、姬氏民居、丁村民居、砥洎城、张壁古堡、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何家大院、常家大院、阎锡山故居、孔祥熙故居、碛口西湾村、碛口李家山村、沁河古村落群

民间婚俗:挑盖头

村落:乡村、人口构成、村落命名、村落构造、村落功能、民间社团、风化

家庭家族:婚姻、形式与功能、离婚与丧偶、家庭的继嗣、家族结构、家族称谓、家务、家产、家教、家庆、家祭、亲戚称谓、亲戚交往、认干亲

山西人的衣食住行:衣饰特点、服饰类型、饮食特点、饮食习惯、日常饮食、风味小吃、节日饮食、行旅特点、道桥旅店、行人类型、旅行用品、行旅风俗

山西各地民俗采风 >>

山西俗语"麻胡"考;山西庙会漫说;山西面塑艺术的传承创新与发展

风俗与风俗志;《清一统志》中山西各地风俗一览;清末民初山西婚俗的变迁;山西民风的变化;

雁北人的土豆粉丝;晋北人吃土豆;晋北人吃糕

晋北春节生旺火

大同婚俗、大同丧俗、大同出生俗、大同起名俗、大同农事俗

忻州婚俗;忻州人的挠羊赛;忻定原摔跤活动溯源;

淳朴的打平伙风俗

五台民情乡俗;五台婚丧礼仪;五台积弊陋习;灵邱人踢毽子

晋南婚嫁民俗;晋南生育民俗;晋南民间禁忌;晋南治丧亲历记

晋南六月六走麦罢;晋南人吃辣椒

晋南血故事

洪洞三月三接姑姑

运城婚俗:抹黑与抹红、和顺:儿子娶媳妇逗公公、沁源:儿子娶媳妇逗婆婆

河东礼馍;五寨面鱼

黎城襄垣人互相说笑打闹

岢岚民间的捏油灯

汾阳民俗;临县婚俗见闻

柳林人的赶牲灵与偷枣

太原酒令、太原剪纸风俗

祁县的剪纸艺术;记载远古文化遗存的中阳剪纸

民间艺术

民间剪纸、民间面塑、民间炕围画

民间玩具、民间雕刻、民间木版画

太原曲艺、山西戏曲、唱票

山西民间刺绣:绣荷包、绣衣、童帽、耳套、肚兜、马甲、童鞋、绣鞋、鞋垫、围嘴、钱袋面、腰包、窑帘、信插

山西民间年画:福寿图、献寿图、福寿中堂、麻姑献寿、连年有余、吉庆有余、祖国花朵、木版年画、戏曲年画、门神年画、春节门画、春联、窗花

山西民间社火:闹花灯、闹红火、放烟火、高跷、跑旱船、跑竹马、小车舞、挑椅舞、狮子舞、龙舞、龙舟舞、中黄高台、倒悬花鼓、铁棍与背棍、渔翁戏海蚌、沈老爷坐轿、晋南血社火

黄河灯会、太原社火

怀仁旺火、平定塔火、南庄架火

信仰民俗

在山西及至全国,神灵信仰、各类禁忌与自然崇拜的各种形式做为一种民俗,随着历史的发展,有的已经消失了,有的发生了变化,有的依然被保存了下来,它们都是民俗研究中不可忽略的部分。

居住禁忌、婚姻禁忌、生活禁忌

农神崇拜、动物崇拜、植物崇拜

神灵信仰、宗教信仰

巫 术、占 卜、风 水

威风锣鼓、绛州鼓乐

生活民俗

山西民间婚俗:议婚、定婚、出嫁、迎娶、婚礼、拜堂、洞房、回门、太原婚俗、彩礼与嫁妆、远娶与远嫁

山西民间生育民俗:得喜、添喜、报喜、坐月子、满月、抓周、奶妈、起名、开锁、抚养、生辰

山西民间葬俗:初终、入殓、吊祭、出殡、祭奠、灵棚、祭品、喜丧

山西春节民俗:祭灶节、除夕、春节、立春、春联、窗花、年画、饺子、爆竹、压岁钱、迎喜神、破五、人节、谷神节、石头节、正月十五元霄节、太原年俗

山西其它传统节日:填仓节、青龙节、寒食节、清明节、四月初八、端午节、六月六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送寒衣节、开斋节、冬至节、腊八节

山西民间庙会:芮城合河古会、晋祠古庙会、乡宁油糕会、广胜寺古庙会、芮城蟠桃古会、大同城隍庙会、旧大同晾脚会、大同其它庙会

山西民间游艺与竞技:翻花、打麻将、猜谜语、九连环、七巧板、猜拳、行酒令、太原酒令、跳绳、踢毽子、打秋千、挠羊赛、滑冰、放风筝、其它游艺竞技

立春风俗

东郊迎春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

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前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也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春帖子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者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春牛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咬春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病,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合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十分明显。

一、原始信仰长期留存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如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生产的传统习俗。《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2]可见, 对土地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的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日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项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在衣食住行中,原始信仰习俗也常有反映。如造房建坟便与堪舆术紧紧连在一起,请阴阳先生看风水选宅地,是动工前的第一步。从破土开工到建成进宅,每个重要环节都要选择吉日良辰,整个过程有着一系列的巫术、祭祀、禁忌活动。其中,上梁仪式尤为隆重,梁上要贴"上梁大吉"、"姜太公在此"等红纸条幅;工匠登高时要唱《上梁文》,然后在梁上将馒头、散钱等抛下,以驱煞、镇鬼;有时还要在正檐下挂一面铜镜,用来照射妖邪。凡此种种,不一而述。我们从殷墟甲骨文中的"卜居"记载,《尚书》中《召诰》、《洛诰》两篇所述周成王选都洛邑时的龟卜过程,敦煌文书中保留的《建宅文》[3]、《镇宅文》,[4 ]以及后世层出不穷的风水图书中可以看出, 营造活动中的原始信仰是源远流长,绵绵不断的。

中国的传统服饰,按礼制的规定,必须与一定的信仰活动相适应,故有所谓的"祭服"。此外,民间还流行许许多多用以避邪的衣服和饰品,如五毒背心、五香布袋、辟邪鞋饰、玉佩、护身符等。饮食生活中,船家食鱼忌翻身,不称"箸"而称"筷";河南人做饭忌说"少"、"没"、"光"、"烂"、"完了"、"不够"等词语;东北人包饺子忌不捏褶,因为捏光边象"和尚头",不吉利,而且包成的饺子忌摆成圈,必须摆得横竖成行,才能财路通达,这些禁忌习俗都是我们常闻常见的。事实上,饮食中的原始信仰很早就盛行了,如汉代便有"俗说:雷鸣不得作酱,雷已发声作酱,令人腹内雷鸣。""俗说:腊正旦食得菟髌者,名之日幸,赏以寒酒。幸者,善样,令人吉利也。"之类的记载[5]。又据《山海经》的记载:"招摇之山......有木焉, 其状如谷而黑理,其华四照,其名曰迷@①gǔ,佩之不迷。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②@②(猩猩),食之善走。""扭阳之山......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其名曰鹿蜀,佩之宜子孙。""柢山......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③下,其音如留牛,其名曰@④,冬死而夏生,食之无肿疾。"[6]这种食用、 佩戴某种东西

就可以取得某种实际效用的观念正是模拟巫术的观念,而后世盛行的吃什么补什么的说法,如以"吃了熊心豹子胆"来形容别人胆大妄为,显然与之一脉相承。至于喝了中药,将药渣倒在大路上的习俗,很明显与接触巫术有关。

在民间社会生活中,祭祀祖先和村社保护神一直是家族、村落的重大事务,而社交往来时,以某种信仰仪式或赌咒发誓来互相约束、取信,也是人们经常采用的方式。在人生仪礼中,原始信仰渗透得尤深。如围绕生育,就有五花八门的生殖崇拜、祈求子息的习俗和产妇、产房禁忌,以及一系列为婴儿祈福的仪式。结婚迎亲时,也有许多巫术活动,撒谷豆攘三煞至少在西汉时就已流行[11],以弓箭镇邪,悬铜镜驱崇等,早在唐宋文献中已有记载[12]。丧葬因与鬼魂观念和祖先崇拜联系在一起,信仰活动更是形式繁复,名目众多。从山顶洞人在尸骨上撒赤铁矿粉到《仪礼·士丧礼》中的有关记载,各种丧葬信仰习俗不断地发展演变,长期延续。

再从中国的传统节日看,也大多源于上古祭祀,尽管不少节日在后世的演变中,或融合成多重内容的综合节日,或发生了性质上的变化,但祭祀的内容仍或多或少地保留着,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除各种岁时农事节俗外,还要分别祭祀青帝句芒、赤帝祝融、白帝蓐收、黑帝玄冥;中元节、冬至、除夕,都有祭祀祖先的仪式。

原始信仰习俗在传承中始终表现出浓重的神秘性,人们觉得这些习俗是不可捉摸和无法解释的,在神秘莫测的气氛中产生的恐惧、敬畏心理便导致了盲目信从的民俗行为。这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和民族的民俗深受宗教影响的状况,形成了明显的差异。

二、宗法观念影响深远

诚如许多学者所指出的,建立在农业经济基础上的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宗法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所依托的社会结构。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虽发生过种种变迁,但以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制度及其遗存和变种却长期保留着。这种以宗法为特征的社会结构定势,对民间风俗产生了长期的、重大的影响。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