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农村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点滴谈

三年级作文2018-12-18 15:14书业网

农村小学三年级作文教学点滴谈

作为一名农村小学三年级的语文教师,我深感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的差距很大,写字基础,阅读理解,写作能力??尤其是作文方面,种种问题摆在眼前,令人堪忧。特别是三年级的习作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容易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没有内容可写,无从下手,写作时不是咬笔头,就是提笔问字,再不然就是抄一篇作文应付了事,即便是自己绞尽脑汁写出来的,也是一篇流水帐,毫无重点,而且病句、错字连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怎样才能引导他们愿意去写,喜欢去写,甚至爱上写作呢?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三年级作文教学的一些浅见。 一、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他们的一开始就被作文的种种规定搞懞了,吓怕了,那还写什么作文?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呢?我认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主要有以下四条途径:

1.开放命题,激发写作热情

三年级学生刚开始写作文,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留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如果条条框框限制太多,学生的畏惧心理就会更加严重,写出的文章也会内容空洞,缺乏活力。应该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使学生有一种表达的冲动,能够有话想写,有话可写,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于是我就尝试一些如:《××,我想对你说》;《美丽的枇杷树》;《我的新年愿望》;《一次游戏》等这样的文章让学生去试写。写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愿意去写,能把自己的想法通过笔尖表达出来。那么,这就是一个好的开端。

2.欣赏作文,提供模仿阶梯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积累词汇是很重要的,可即便有了丰富的词汇,也不一定能写出生动、形象的作文来。因此,模仿成了学生写作的阶梯。我在三年级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明白,教师们不用担心学生模仿作文,关键是要指导他们怎样模仿,模仿什么。千万不可放任自流,让他们名为模仿,实为抄袭!只有这样,到高年级时,大部分学生才能真实地有创造性地写出自己的文章来!鉴于此,我在学生初写半命题作文《我发现了______的秘密》后,挑选在初写中比较优秀的习作在课堂上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结合具体的优秀作文《我发现了鸡吃石子的秘密》引导学生要写清楚自己是怎么样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然后让学生动笔写作。在批改作文的时候,发现35个学生笔下发现的秘密各不相同,有的写猫吃草是为了治病;有的写燕子低飞与高飞是在做天气预报;有的写蚂蚁搬家是要下雨了;还有的写爸爸看报是关心国家大事,表达了自己的学习意愿。看得出孩子们都在模仿《我发现了鸡吃石子的秘密》的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东西,表现的手法也各不相同,这就使模仿有了生命。

3.感受喜悦,品尝成功滋味

赏识教育的方法,同样适用于作文教学。首先用肯定给学生自信心。任何一名学生的作文被当作范文宣读,小作者的眼睛都会一亮,神情自然骄傲。哪怕有学生写得不成功,也要给予鼓励性的评价。对于较差的作文,我会充分发挥写在作文上的寄语的作用,让学生知道老师对他们的鼓励和期望。如果是自己写的,我会努力找出它的闪光点,哪怕只是一个词语、一个句子,在旁边批上:“好!”“妙!”

或者“棒!”,并在作文后面写上:“你是好样的,相信下次作文还会有更多的好词佳句。”如果是抄范文的,就写上:“书写很清楚,相信你一定会写出一篇属于自己的作文的。”没写完的,就写上:“老师相信你,没写完是有原因的,你下次一定会写完的,对吧?”当他们按我的要求做到了,我又会批上:“有进步,表扬你!”通 过 类 似的寄语,学生能感到老师的理解和信任,知道自己努力的方向,当然会有信心把作文写好了。 4.形式多样,开展作文活动

办好班级的习作园地,把优秀的篇,段张贴在上面,供全班学生学习、欣赏。经常开展讲故事比赛,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增加学生的阅读量,积累丰富的语言。请学生小组合作编故事,编童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进步。通过形式多样的作文活动,学生得到了引发和锻炼,慢慢地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写作水平也渐渐得到了提升。

二、 积累素材

学生写不出作文,主要是缺少积累,觉得生活很平常,没什么可写。常言道:“言为心声”,那么心声来自何处?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会流之不尽。”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帮助引导他们从学习生活中积累作文素材。

1、教师范读积累

农村学生一般都比较少课外书籍,尤其是作文类书籍,他们要么是没有足够的钱买书籍,要么就是不知买哪类书籍,还有就是家长不够重视学生的学习。学生基本没条件没办法去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素材,那些后进生就更不用说了。为了使学生们改变这种状况,每天我都会抽出10分钟的时间,选择简短而富有哲理的文章或同龄人的优秀作文读给他们听。但农村三年级学生还不一定能做到专心倾听,因此,教师的范读必须声情并茂,必要时还需配以相应的手势和动作,并且在读文章之前教师先浏览一次,提一个或两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当然,提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专心听,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因此所提问题不能像讲课时那样深刻,必须浅显点,只要专心听就能回答的问题。比如:“你认为文中哪一句话写得最好?”这样进行美文听读,日积月累,学生们都有了读书的欲望和渴望。听多了,想多了,学生们组织文字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写起作文来也就会有话可说。

2、学生读摘积累

通过听读,学生的读书欲望增强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教材和教辅读物,指导学生个人有目的地积累素材。比如,认为写人的作文难写的学生就让其侧重积累写人方面的内容。这样,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使教师的指导作用能不断转化为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使学生的学习方式由依赖性向独立性转化,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人,表现为“我要学”“我能学”。因此,除了早读,每周我还会利用一节课作为读书课,读课文,读优秀作文集,读学生自己买的作文书。还要求人人有一本积累本,让学生将读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或者将语文百花园的“采集本”内容写在积累本上。每周评比一次,看谁积累的内容最多、最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积累多了,写作时就能信手拈来,水到渠成。有个别学生实在记不住,就看好词佳句,力争用好词佳句把句子写得更生动、更具体。

3、 学生感悟积累

感悟,是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有感触而领悟。感悟积累其实就是让学生采取日记的形式将每天的喜怒哀乐用细腻的笔触写出来,为以后的习作积累感性材料。叶圣陶老先生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

活是学生习作的不竭源泉,农村孩子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有特别的生活场景:星期天可以与一群小伙伴去摘野果、挖竹笋、摸鱼儿等;放学后帮助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如养鸡喂鸭、种菜锄草、洗衣煮饭、帮助左邻右舍带孩子等??都可能让学生产生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将这些体验不加限制、不受约束地在日记中记录下来,就是一组组活生生的作文素材。学生就在这样的七彩童年中感悟生活,放飞梦想,在生活中学会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勤于积累,作文就不愁没素材了。

三、指导习作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了丰富的素材还不一定能把作文写好。写作正如砌房子,有了一块块的砖,还必须按一定的方法把砖垒起来,才能变成一座座房子。他们虽然有了这样或那样的素材,但是还必须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组织起来,才能写出一篇篇作文来。农村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孩子有家长的重视和指导,又是刚开始学写作文,因此,语文老师就是他们真正的启蒙老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学的迁移原理,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例如学习描写一处景物,可以在学习课文时教学写作。比如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14课《庐山的云雾》时,就让学生观看有关庐山的图片资料,使学生对庐山有一些直观的了解,对庐山的景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加深印象。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描写一处景物的方法。到了正式写作,再带学生到野外观察,确定观察位置和观察点,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和了解景物的特点。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并使他们懂得观察的重要性,逐步养成细致观察的好习惯。写起作文就不觉得难了。

通过多次的按顺序观察,整理自己的思路,再加以一些有趣的想像,学生慢慢地有兴趣有信心写作文了,我再从“开头,中间,结尾”等结构方面进行指导,循序渐进,使他们能独立写出结构完整的作文来。

四、修改作文

许多农村学生在进入三年级之前就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作文难写”的思想,加上他们见识少,知识面窄,家长不重视作文,所以他们根本不能顺利写出一篇作文来。绞尽脑汁,好不容易憋出一篇来了,却又毛病重重。因此,语文教师必须耐心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首先,我会选一篇比较有代表性的病文抄在黑板上,用修改符号进行示范性评改,让学生都知道修改作文就是那么一回事,一点都不难。其次,让学生将自己的初次作文在草稿本上隔行抄写清楚,自己用简单的修改符号在原文中自行修改。这次修改主要是针对错别字词和标点符号。再次,老师根据学生的自改情况再从句子排列和谋篇布局等方面加以评改。这次评改主要是指。 不足之处。指出病句的原因。最后,学生再根据教师的评语在六人小组互改中不断斟酌、推敲,取长补短。得出一篇完整的优秀作文,“好作文是修改出来的”。示范评改、学生自改、教师评改、小组互改,一来二去,学生的作文修改好了,作文能力也提高了。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作文的题材来源于生活,取之于生活,只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加强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中学会思考,学会提问,学会积累,农村小学生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这时教师还用发愁学生不愿意写作,不喜欢写作,不爱写作吗?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