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2013年江苏卷高考优秀作文(共26篇) (500字)

高三作文2018-12-19 23:42书业网

2013年江苏高考优秀作文(共26篇)

1999年的话题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开始,江苏高考不论是使用全国卷还是江苏省自命题,都是话题作文或提示语+命题的作文,十多年未出现材料作文。今年,再次出现了材料作文,且被称为“新材料作文”,有很大的变化。为此,江苏省高考作文阅卷专家组的专家,经过反复讨论,写出《评阅者按》。

【真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的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要求: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评阅者按】

今年江苏高考作文的体式,被称为“新材料作文”,比较开放、灵活。十多年未采用这种题型,高中师生多有“陌生”之感。我省中语界,应重温并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现将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概述如下:

提供给考生作文的“材料”,总是多义的。单义的“材料”,十分罕见。

所谓“材料”中“最主要的含义”,往往见仁见智,难以归一。今年的考题体现了这一点,故考生的视角和立意,只要与“材料”的人、事、情、理相关,在“材料”的固有范围之内,就予以认可。这则“蝴蝶与探险者”材料的“含义边界”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美;大与小,互动,等。在此前提下,重点考查考生的文章究竟写得好不好。

写得好的“给材料议论文”,不满足于“解说”材料,不用大同小异的几个事例来“例证”某一“含义”;而是深入“分析”,对某一含义进行分解和剖析,多问几个“为什么”。须知,“材料”只是“起跑器”,凭借“起跑器”发力之后,就得走自己的路,层层深入或变换视角,努力阐明自己认定的“道理”,决不“以例代证”。这是目前高中作文教学必须严重关注的课题,要尽快扭转只会举例、不会说理的局面。

写得好的“给材料记叙文”,不要求与“材料”形似,只强调与材料神似。可以不提及材料、不点击材料;只要有“灵犀”与材料的某一含义相通,即可。考查的重点在于:机智的构思、浓郁的生活气息、生动的细节描写、清新的文彩。最好联系考生自己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给人以亲近之感。一般说来,写记叙文容易避免公理、常识、大道理的生硬表述,容易写出“个性”,容易取得好成绩。这话讲了多年,但应者寥寥,今年再郑重申明一次!同行们皆知,议论文可以“批量生产”、“批量指导”,记叙文则篇篇是“个案”,必须过细地、个别地辅导和点拨。教记叙文更需要耐心和爱心。我省语文教师队伍具有这种耐心和爱心,一定能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得锦上添花!

现公布数篇高考优秀作文,作为今后教与学的参考。为了启发“教研”,我们不再对每篇作文进行“点评”。

江苏高考优秀作文选登(一)

(《现代快报》版)

1、蝶失

索尔仁尼琴曾说:宇宙有多少生命,就有多少中心。

可多数人并未意识到,物质急速膨胀,世界空前繁荣,这一派光鲜场景背后却是伤痕累累的自然。

曾有几个人去山洞探险,因光线太差而点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几日后再去,原本栖息在洞壁上的蝴蝶已远退到山洞深处。他们这才意识到蜡烛——不经意摆放的小小物件,竟让蝴蝶“逃亡”了。

如今,“逃亡”的哪里仅仅是蝴蝶?恐怕是整个大自然。曾经那个天光明澈、风物灿烂的原配世界渐渐远去,浮躁与欲望充斥人们心灵。人们将自己当成了地球的主宰者,忘却了自己也只是地球“住客”的身份,更忘却了万物平等、互相依赖的道理。

或许是没有意识到哪怕很小的行为也会对自然造成巨大影响;或许意识到了,但为了一己私利,将大自然的哭泣与求饶抛到了九霄云外。

有人预言:将来,雷暴与大雨将不再是上帝的行为,而是人类的举动。倘若李太白穿越到现代,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万丈豪情也将化作泪水与哀叹,那种苦涩将比“杜郎重到须惊”深重百倍。自然之殇,比家国之痛,更令人揪心。

缪尔曾言:走向外界,我发现,其实是走向内心。梭罗扛把斧头,在树林间自给自足地诗意栖居。他修剪门前花树,正如他刈除日常生活中的繁文缛节,如同大自然般自由呼吸与生活。而我们呢,走向支离破碎的外界,确实发现它是我们浮躁内心的外化与映照。当自然之光不再照亮未来,人心将在黑暗中徘徊。

我们应该扪心自问,应该开始反思:索取得是否早已足够,何时才能放下浮躁,与自然和谐相处?文明的琐屑与浮华将我们推至深渊,我们也将自然残存的美好逼入死角,当自然彻底走失的那天,也将是人类的终结。

张晓风呢喃: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是呵,蝶失不是偶然。我们何时才能如梭罗一般,坐在时间的溪水里垂钓天上的星星,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看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

2、非宁静无以致远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全国掀起一阵莫言热。而莫言本人在开完一场新闻发布会后便消失在大众的视线,安静创作新作品。

在我看来,莫言便是那只在人迹罕至的山洞中的美丽蝴蝶。人们借诺奖发现了这只蝴蝶,而蝴蝶选择的是退居山洞深处,正如莫言选择远离公众。因为那样的安静环境才适合这些美丽的精灵,适合莫言。

非宁静无以致远,伟人正是懂得寻找宁静才能够成功,而成功也必青睐内心安宁之人。

林徽因曾说:“真正的宁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天依然涛声依旧。”因而真正的宁静是内心的平和,这与“大隐隐于市”是一样的道理。只要内心宁静便能于车马喧嚣的繁华都市有一个宁静之所。

前段时间,于丹北大被呛一事闹得沸沸扬扬。文化超女于丹在端了多年的心灵鸡汤后终于被人轰下台。这似乎很意外,可是却又在情理之中。当年的于丹用心灵鸡汤抚慰了无数人疲困的心,可是近年来她不断商业化,只加汤不加料的心灵鸡汤让人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正是于丹在成为美丽的蝴蝶被人发现时,不懂得如何退居深处,如何来保持一颗宁静的心,所以她只能遭到人们反感,最终失去成功。

与她不同的是,红学痴儒周汝昌尽管著作等身却仍躬耕于红楼中;“国学大师”季羡林一直认为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杨绛先生从不开作品交流会,永远都是默默关注这个社会。大师尚且如此,而我们又有何骄傲的资本?我们又凭什么藐视一切?我们又怎能不屑那一颗宁静之心?

反观当今,当郭敬明充满早恋、贪婪、颓废的作品发行时;当韩寒“巴金文采不好”的言论风生水起时;当当时明月的著作爆棚时;当马诺、芙蓉姐姐在网上受到热捧时,谁能告诉我,我们那一颗宁静的心在哪里?我们现在许多人正在慢慢地失去它,从而变得疯狂与骄傲,变得目空一切。

让我们找回最初的宁静,让我们在内心修篱种菊,让我们怀抱谦卑宁静的心走在社会上。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视自己为天地间的一粒尘埃,用宁静平和的心看待世界。我相信,低到尘埃,便能开出花来。

3、何必惊扰美丽

“纷纷花自落”,“春来草自青”,有大美而不言,你我更无须惊扰。

洞穴里的蝴蝶被惊扰后悄悄远去,水中熠熠的石头被捡拾到海滩后黯然失色,谷中幽兰被移植到盆栽中不复冰洁本色。

大多数时候,我们惊扰了美丽却不自知,或许无心,却造成美丽流逝,无可挽回。

还记得那个不复得路的武陵人吗?是怎样的机缘巧合,让他误入桃花源,欣赏到“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胜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恬静安然。既是误入,已然惊扰,不如就此住下,享受与世无争的大美。可他偏要出去,偏要带人来寻,结果可想而知。

这不是陶潜的暗示吗?美丽可遇而不可求,但千万不可惊扰,人心有了贪欲不轨,也就无法再接近美。 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莫不如此。学者钱钟书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多少学者、记者、读者闻风而来,失望而归。钱钟书总是深居简出,潜心于学,几乎与世隔绝。他曾这样幽默地回绝别人,“既然你觉得那些蛋很好,又何必要见下蛋的母鸡呢?”也正如那句话“寂寞出学问”,钱钟书的《管锥篇》《谈艺录》,无一不是字字珠玑。

有时,想象中火树银花、烟霞满天的美丽,却被自己轻易破坏。传闻中的百花深处,姹紫嫣红,只是一条寻常的巷道;传说中的天涯海角只是貌不惊人的石头,却骗走无数三生三世的誓言。

有人说,太美的地方不必去,放在心里。武陵胜景,烟波浩渺,竹西佳处,通通放在心里,不要去。现实往往不如想象中美好,所谓幻灭,就是希冀过大,败兴而归。倒不如在想象中,在心里,促使那份美的可能,让美不受惊扰,永远留存。

美丽的物,美丽的人,美丽的地方,只可远观,不可靠近。有时会惊扰了它,美丽也不复存在。

有徘句“一期一会”,翠绿的肥叶上欲滚落的露珠,天际间掠过的一只飞鸿,从你眼前鸿鸿而过的白衣少女,无一不是美,你又何必惊扰,安静享受这一瞬间的恬美宁静。

何必惊扰美丽,“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万物皆有本心,而本色最美。懂得的人,一定不会去惊扰这可以转瞬即逝也可保存心间的美丽。

4、我心中的蝶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昨日,天气闷热。清晨起身,两脚肆意将被子踢开,背起书包,向教室冲去,丝毫不顾床铺的凌乱与不整。午间回舍,见一衣衫褴褛的中年男子满头大汗站在宿舍门口焦急等待,渴盼的眼神望着走廊尽头,期待着自己孩子熟悉的神情与身影。只见他皮肤黝黑,头发杂乱,穿着件玄色衬衫,裤脚挽着,活像一个渔翁。

“叔叔,您好。您是大伟的父亲吧?”我客气地打了一声招呼,然眼里却有一丝鄙薄和蔑视,打开了宿舍门。

“娃子,你好啊??”

“大伟吃饭去了,要不您先等等?”

“行啊??”他慢步走进宿舍。微风拂过,我闻到了他身上浓浓的汗味。我似乎有些不满。“叔叔,您等等他吧,我先吃饭去了。”我冰冷冷地甩了一句,冲他眉毛一挑,拂袖而去。

饭后,炎炎烈日。明天要高考,风拂天地,更拂动着我烦躁的心。

当我推开宿舍门时,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定睛一看,自己的床铺被收拾得整整齐齐,连盆中堆放几天的衣服也不翼而飞,挂在了走廊中间。而他,大伟的父亲,仍在卖力地拖地。

“叔叔,您??”我一时语塞,“您??帮我??您??”我眼中一阵酸胀,“太??太谢谢您了!” “没事,都是孩子。”他冲我憨憨一笑,“都是孩子,都需要照顾。”

我的心如同受到了飞来石的撞击,似花瓣一般散落开来。远离父母,却让我体会到人间的温暖。回忆我鄙薄势利的态度,我深深地低下了头。

随后,我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鲁迅说过:“生存不是苟活,温饱不是奢侈,发展不是放纵。”然而却有太多太多的人在生活中苟活着,享受奢侈,忘掉了自己最初的样子。难道我的祖辈不也跟他们一样,在底层中挣扎过吗?

“孩子,这儿我买了个西瓜,天儿热,你和大伟两个把它切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一定要好好考。孩子,身份证、准考证不要忘了??”

“叔叔,我??”我哽咽着。

“还有明天啊,千万别紧张。”

“叔叔,我??”我哽咽着。

傍晚,他瘦小的身影挪出大门,我目送他远去。

小小的蜡烛,让蝴蝶退到山洞深处。可是同舍的你,你知道吗?你父亲的一举,让我心中的蝶向爱的深处飞去。

5、寻找适宜的环境

箍桶老人将他的铺子迁得更远了。

镇上的人忍不住纷纷询问,老人只一摆手:“我只想找个更适合做箍桶的地儿罢了。”

小镇是个古镇,青砖灰瓦,淙淙流水,静谧安恬得如一只温顺的猫,眯着眼走在吴侬软语的咿咿呀呀里。 镇子以箍桶闻名,很有几个手艺不错的工匠。这样安静优美的环境里,工匠们心无旁骛地把祖上的手艺磨了又磨,日益精进。

直到一天,高跟鞋和凉伞踏进了古镇的宁静中,重金买下了一个箍桶,如同一粒石子投入了湖心。 一石激起千层浪。

工匠们再无心做工了。他们把铺子迁到了通衢处,花重金装饰了铺面,淳朴的手艺人开始了拉锯谈价的勾当。

只有老人将铺子往里迁了迁。仍旧是简朴得有点简陋的店面,仍旧是一个小木牌上有点笨拙的字“箍桶”。 老人在安静的环境里琢磨着他的手艺。

拿起一块木料,先是顺着纹理仔仔细细地端详,用指腹摩挲着纹路,然后刨木。桶身处宽长,桶沿窄短,疏密有致。上墨线时,老人的手一下一下有规律地摆动,一道黑色渐渐成型,不用尺量,那定是精准的。可谓“超乎技而近乎道”。

满地盛开的刨花与原木清香中,老人指点着自己的江山。如梨园戏骨,一个转身便做到了极致。

老人手中的箍桶,不是商品,而是有血有肉有灵魂的艺术品。

一切都是因为老人懂得,作为一个箍桶匠,他要学会寻找一个适宜做箍桶的环境。即使为外界所扰,也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分。

我一路踏进老人新开的铺子,穿过明亮的喧嚣的店面,穿过放着洋洋得意的用黑色加粗的字体写着“请勿触摸”的牌子的桌子,那里摆放着粗糙廉价的灵魂。老人的铺子里清静、简单,只有一台吱呀不停的电扇与老人的箍桶们。

铺子外安静幽美,真是个适宜做手艺的地方。

老人暂时歇了工,在门前的小凳子上抽起了旱烟,悠然自得。见到我,笑着招呼我:“丫头,看这儿环境多合适。”

是啊,人应该如洞中的蝶,当外界环境侵扰时,寻找适宜的环境。这样,才能守住自己的本真。

6、安然相对不惊飞

面对人类一往无前的探索,自然如同洞壁上栖息的美丽蝴蝶,向纵深之处隐匿而去。我们,或许早该意识到,是时候了,对环境应留下一段敬畏又适当的距离。

美国有一首流传已久的诗:“在田纳西放一只坛子,原野上的一切将绕此重新展开。”这,无疑是将人的影响置于了世界的中心。人,在所向披靡的征途中为自己加上了无上的尊冕。的确,天地有大美,壮阔无垠,可天地又是如此的脆弱,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对其造成无法逆转的影响。而这些影响,注定会成为人们想要承担却又无法承担的重任。对此,我们可以做的并不很多,只有在一开始便小心翼翼,不误闯入自然不容侵犯的领地。

对自然环境保有一定的距离,实在也是出于一种对人自身的保护。自然脆弱,人实则更为脆弱。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是无往不胜的,而作为个体,又何其渺小。试想,当我们大呼“山登绝顶我为峰”时,背后又隐藏着多少对于高山的畏惧与不安。而面对后退的蝴蝶以及更多逝去的美丽,我们追随的脚步里又还凝聚着多少无奈与担忧。我相信频发的灾难是自然备受重压后愤怒的呐喊。人会不会有一天像古龙所描述的盖世英雄,“登上了山顶,却发觉自己已一无所有。”那样的人类会不会感到万分的孤独与惶恐?

其实,人完全可以与自然一同诗意地栖居,其关键在于不互相侵扰,不事征服。古人也寻幽探险,也流连于“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但他们的态度是如此的虔诚而小心。他们只是竹杖草鞋,手攀足踏,也适可而止。我以为,这样的探险,才是真正触摸了自然的心跳,却不将其惊扰的方式。如此,既将人的环境诗化,也使万物自然的环境留得一份清静。我们可以自在地欣赏环境所赠予的天光云影,花柳水月,却切不可去探求、征辟自然的禁地。古人所谓“天人合一”,我宁愿将其理解为是人在天地之间安详地栖息,而让心神畅游于世界。

很喜欢陆放翁一句词:“沙鸥相对不惊飞。”这固然是说人要少机心,但人若能对环境毫无机心,不事窥看,自然想必也可与人安然相对不惊飞了。

高考优秀作文选登(二)

(《新华日报》版)

7、细心呵护生命

“我对待他人的生命像对待精致的瓷器,轻拿轻放,唯恐损伤。”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杜绝小过失造成大伤害,才能收获信任,收获感动,收获继续行善的力量。

探险的人们已经屏住呼吸,放松脚步,但不经意间留下的蜡烛,却逼迫美丽的精灵离开它们的家园。柴静在《看见》一书中说道:“道德不是没有弱点的,我们要看清它,然后抑制它。”因而,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努力将伤害的可能减小,不使自己善良的心蒙上愧怍的阴影。

时下人们热议陈光标等人高调的慈善行为,他们公布慈善行动的诸多细节,对救助对象的隐私不够尊重。事实上,再多的恩惠也抵不过对人自尊心的一次小小伤害。自尊心受伤了,不会当下发作,但会在日后慢慢发挥负面的作用,它的影响不可估量。并且,真正的慈善不仅要求双方的平等,更应该抱着欣赏的态度,发现彼此的美好。这样的慈善在尊重的前提下,彼此都经历心灵的洗礼,除去善良之心上多余的附着。一方除去自卑的阴云,一方除去作为幸运者而愧怍的隐忧。日后想来,这是多么温暖的经历。

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能够建立平等的沟通,从而给予直达内心的慰藉。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我说:“不仅慈悲,更要懂得。”

杨绛先生作为一名大家闺秀,但她一生都因悲悯之心而与平凡的劳苦大众建立友谊。她写《老王》,写一名车夫的不幸;写《林奶奶》,写一名帮佣的坚忍。我相信,每个人都原有与杨绛先生一样的善良。“人之初,性本善”,但在一次次沟通不畅的付出爱的行动中,灰了心。

因而,细心呵护之“细”就极为重要。常常是一个细节消除彼此的芥蒂,常常一个不经意的小举动引起内心的荡漾涟漪。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一点点建立起来的,细心呵护的每一举动都在为这一工程添砖加瓦。当信任建起,善意就畅通无阻。在和谐关系中感受到的愉悦感,砥砺善心继续前行。

细心呵护他人的生命,像对待娇艳的花朵。如此,才能获得“一花一世界”的尊重,才能感受“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的美的感动与力量。

8、萤火星空

假期里,全家到天目山度假。一日吃完晚饭,父亲提议在山间散散步,大家欣然同意。

我挽着妈妈的手走着,山道上没有照明的大路灯,只是隔几步有一只灯笼,里面当然是灯泡,不过光线是昏暗的,别有一番情趣。我抬起了头,惊讶地发现了一片星空,繁星满天,忽明忽暗。我从没见过这么多的星星,惊喜地叫大家看。大家也都叹服这片星空的美,爷爷却说他童年的星空比这还美。或许吧,谁叫我是头一次看到这么美的星空呢?在爷爷看来,我真是大惊小怪。

就在这时,妹妹又发出了惊喜的感叹,指着草丛中的一个闪亮的小精灵询问那是什么。妹妹都快上小学了,怎么连萤火虫也不认识,我告诉她那是萤火虫,她若有所思,恍然大悟道:“我在书上见过!”便欣喜地去捉那只萤火虫。不知为何,听了她的话,我的心里突然不平静了,淡淡的忧伤油然而生。我像她那么大的时候,还在树丛里捉过萤火虫呢。我家楼下灌木丛里的萤火虫消失多久了?为什么我都没有发现?

我呆呆地望着头上的星空,曾几何时,我都没有这样抬头看天了?生活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里,抬头望见的都是高楼大厦,我们都快忘记仰望星空的姿态了。人们不断入侵着黑夜,私自将黑夜点亮,一个个不夜城迅速兴起,而黑夜的精灵——萤火虫却被逼退到了不为人知的角落,这不是一场美学暴乱是什么?

妹妹没捉到那只萤火虫,伤心得快哭了。婶婶安慰她说不要紧的,有个公园为营造浪漫气氛,七夕会放生萤火虫,到时带她去看。妹妹喜笑颜开,我却陷入了更深的忧伤。这些可爱的小精灵如今却成了人类敛财的工具,怪不得刚被放生的它们又会迅速地躲起来,生怕被人类撞见。

人类不断地发掘着,开发着,自然的美离我们越来越远。当星空变成太空,婵娟变成月球,想象力变成生产力,这世界还有什么美感?透过人类浅薄的裙摆,我们看到的只是诗意的匮乏和美学的缺失。

《诗经》中“熠熠宵行”的萤火照路的浪漫场景已然消失,难道我们要让萤火虫真正仅存在于书本吗?美好的事物在消失,人类却越来越顽强。殊不知,这种破坏最终损坏的是自己。

人类啊,停手吧,还我们一片萤火,一片星空。

9、嘘,请轻轻地

嘘,轻轻地,请不要惊扰了它们。它们是生命,是历史,是记忆。当你经过时,请轻轻地,轻轻地。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弘一法师如是说。自然自有其规则,生命的传承,四季的流传有着默认的规律,我们不应打扰,几支小小的蜡烛便能惊扰一洞的蝴蝶。尊重自然,敬畏生命,动物园、海洋馆里的闪光灯只能让生灵哭泣,鲜活的美丽决不是只有这样才能留住。游客们,请你轻轻地走过,莫要吓到了它们,好么?

近些年来,重建、修葺古迹的新闻挤满了版面。就如地坛。“淡褪了??”“荒芜??杂草??”史铁生笔下呈现的是这样的地坛,在我们心中的也是这样的地坛。然而现在却修整过了。当年那个年轻人的车辙已不见了,我们满心的感怀似乎也已是无处安放;轮椅上安睡的灵魂,已被惊走了吧。

嘘,请轻轻地。老房子承载的欢笑悲伤,被轰轰作响的机器碾过,与砖瓦粉碎在了一处。你以为只是拆迁,粉碎的却是历史和记忆。你们说那是开发保护,实质却是压榨掠夺。老年人待在家中不敢出门,是因为他们已不认得平整洁净,不知道此径通向何方。

不是说发展不好,而是认为经济的发展付出了太大的代价。人们的领土扩张,钢筋水泥的森林终将吞并周遭。绿化啊,只是补救的措施。猛虎尚能轻嗅蔷薇,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却未能完全实现。人类把那些脆弱的美丽置于荒野,它们终会化为齑粉。

规划,请把所有这些,尽可能考虑进去吧。予自然于时间,没有人是主宰。让那些不应被打扰的保持原状吧,别用随手点起的蜡烛惊醒静栖的精灵,你未曾放在心上的,影响却会惊人。

我走在博物馆里,向高声谈笑的人们作出安静的手势。有人懂了,表情肃穆地观赏沉淀了历史的文物。当然,依然有很多人视而不见,或是投来惊疑的眼神,又按下了闪光灯。路还很长,我知道。

风生袖底,月到波心。挥挥衣袖,什么也不带走。轻轻地,放慢脚步,让沉睡的安稳在它们的美梦。 嘘,请轻轻地。

10、小巷深深

当我重回那条充满记忆的小巷时,那棵年迈的枇杷树依旧等在那里,只是树上的枇杷因为无人采摘,正寂寞地烂去。

好像当年不是这样的景象吧。我们这群顽皮的小孩又怎么能忍住自己的馋意,每天上学放学两次的“探望”必不可少。只是结了一个小小的果儿,也会让我们兴奋不已。这棵年迈的树爷爷,似乎在我们的叽叽喳喳中重新焕发了生机。清晨的露珠晶莹透亮,午时的阳光温柔撩人,就连晚上,也有繁星缀空,哄着枇杷果安然入睡。

终于等到了果实累累的那天,黄澄澄的果子似乎从天而降,像小灯笼似的,点亮了我们这些馋虫的眼睛。 比这枇杷果子更让我暖心的,是巷中渐渐亮起的灯光。

我放学回家,正能赶上各家各户烧起了晚饭。油烟在灯光中朦胧地飘出窗子,飘进巷子,飘到我心里,似乎一点也不呛人,反而是满街的温情。

而我在回家之前,总能找到东西垫垫肚子。不远处的木门“吱呀”的一开,李婆婆就会招呼我:“姑娘,来呀!”不等我跑过,她就会笑眯眯地递出点好吃的。

我至今仍能记得她脸上的皱纹是如何和蔼地攒成一朵花的。相比之下,她儿子接她去新家时,她笑得一点也不安心。她留恋这巷中的亲密无间,尽管斑驳的墙角略显破旧;她留恋黄昏时分的灯光,尽管幢幢灯光更显寂静。

我又何尝不是呢?搬出这巷子之后,谁来亲切地唤我一声“姑娘”,端我一碗甜蜜的银耳汤?谁来轻轻地打我一下,却转身为我摘下树上的枇杷?谁家的灯光,能伴我走完回家的路?

我本来天真地以为,这小巷中的柔情,定会养孕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我走了,还会有人住进去。可是当四周高楼耸立之时,这一片古巷缠绕的地方,却成为了孤岛,人迹罕至。车鸣声四起,谁又听见了枇杷树微弱的叹息?小巷中流淌着城市最初的血脉,如今却被无情地抽干。

那些淳朴的感情再也无处栖息了,它们躲到了小巷的深胡同里,它们躲到了人心不见天日的角落中。惟有那里的干净无扰,才能保住这人与人之间单纯的关爱。

11、一“石”激起千层浪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应视为中国当代文坛的最大收获。一个有着诸子百家、三国红楼的文化大国,也由此正式迈向世界。

可随之而来的愈演愈烈的“莫言热”却让人始料不及。正如洞中那些色彩斑斓的美丽精灵,仅小小的蜡烛就会对它们产生如此大的影响,那么“莫言热”的漫天火光又会让我们的文坛变成怎样?

从媒体们狂轰滥炸的报道到各大书店的莫言系列加班赶制,到山东高密县欲斥巨资扩建红高粱地。颗颗巨石纷纷抛下,搅乱了一池静水,让这场文学的胜利变为一场中国式的狂欢。

严肃文学向来不是热闹的。我们的媒体、读者及所有手持蜡烛的人,应适时停下探寻的步伐,为我们的文学保留下一点空间,为我们的作家守住一片宁静的湖泊。

正如张承志在《又见春天》中所描述的那样:“作家的眼中有的只是一片辉煌的幻影,绝不会看见红地毯和金钱。”是啊,在一个真正的作家心里,金钱、名利与荣光都仅仅是一片幻影,他们所需要的是一个寂寂然的创作环境。所以,石越少越好,浪越小越好。

伟大作品的出现需要时光的打磨,岁月的洗礼,内心的寂然安宁。特朗施特罗默,那个瑞典作家,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写作,沉浸在诗歌的曼妙里。甚至以几年一首的速度创作着,终于在他九十二岁高龄的时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我想,除了他内心的笃定,宁静的环境也是不可缺少的吧。不然,那些诗中的精灵如何自由的飞翔。

这个时代,总是“石块”太多,不由地想起千年前子贡于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的大街上喃喃的那一句:“愿有所息。”斯言,同样适用于今天,适用于千层浪的文坛,适用当代人的不息探索、穷追不舍。

愿有所止,愿有所息。

愿文坛在经历这片波折后能获得一丝安宁。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作家涌现,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在寂寂之中爆发出惊人的光芒。

无“石”、无“波”的文坛自可静水深流,滋养我们的文学,让时代的莫言与《蛙》不再孤独。

12、这么小这么大

最爱的妈妈:

但愿同展韶华锦,挽住时光不动摇。女儿成年已三月有余,号称“不老美女”的妈妈这一年皱纹未增几许,银丝倒多不少,爸爸更是双鬓斑白,昨天还说要去焗油。这一年来你和爸爸真的付出太多,而我却总在不经意间以极小的细节影响着你们一天的心情。

人家都说“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而我还没嫁出去呢便急着要飞走。有时你会问我大学想考哪里,我要么不耐烦地说还没想好呢,高考还没考呢,急什么?要么就是报出一个离家很远的地方,让你管不着我。昨天我们又谈到了这个话题,可是我的回答还是不能让你满意。你说:“咱就考××大不好吗?”而我拒绝了你的“央求”。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你眼中的不舍与哀伤,好像女儿明天就要离开你一样。你看你这狠心的女儿总在一言两语间将你伤害得体无完肤。

妈妈,女儿真对不起你。

记得小学时有个经典的问答,你记得父母的生日吗?这对我来说太容易了,就像手机号码我也只记得你和爸爸的。但结果总是真的到了生日这天,我却粗心地忘了。

今年你生日,我买了一盒卡片,召集所有好朋友给你写祝福。我挑了张最漂亮的,写下“礼物兑换券”,承诺要用第一份薪水给你买什么什么,似乎太遥远了些,但含蓄如我只能这样表达对你的爱和感激。回到家你不在,我把卡片拿给了爸爸。爸爸一边感动一边羡慕地翻看着,直到最后发现自己也有张“礼物兑换券”,差

点激动得哭了,嘴里还说着:“还有我的啊?用不着买什么??”而我听爸说,你回家后也是一宿未眠。你看这么一份小小的祝福都能让你们感动成这样。

妈妈,女儿真的很感激。

早上一醒来你便在我的房门上挂了粽子和糕,名曰“高中”。我视而不见直奔卫生间,你一把把我抓回,非要看着我头撞“糕粽”。就这么一撞,原有的紧张不安竟一下子被撞走。这么灵!

妈妈,女儿真的很感谢。

小小的蜡烛能使久未见光的蝴蝶迁至洞穴深处,我小小的举动和言语或伤害着你或感动着你。那伤害虽是由我无心之过引起,却也足使你的心滴血;那感动虽是小小卡片祝福造就,却也能够让你一宿笑得合不拢嘴。女儿日渐长大,愈加懂这小非小。勿以善小而不为,女儿将会在小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不会再伤害到你们。

爱你的女儿

6月7日

高考优秀作文选登(三)

(《南京日报网》版)

13、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人们点燃蜡烛,怀着对自然、对生命的虔诚放轻脚步,唯恐惊扰蝴蝶,却实则造成对这些美丽精灵的惊吓。 殊不知,我们一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影响了生命的安宁,惊扰了生命的平静。不打扰,不涉足,让生命处于其最自然的环境,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

尊重生命,莫要惊扰,万事万物都有其舒心的环境。星野道夫跋涉在自然之中,从涅瓦湖畔,到撒哈拉,到北极,他用摄像机捕捉自然最灵动的生命。他从不惊扰生命的安宁:不走近天鹅,不在麻雀窝中安装微型摄像头,永远穿着与自然颜色相调的衣服,静默地伫立、取景。他拍的相片总是那样和谐与安详。大师对自然有最深的爱,对生命有最深刻的理解,所以不惊扰,不忍心破坏那固有的安宁。

相比当下,许多野生动物园以保护动物的之名将其圈养,自然保护区的熊猫被置于游客的闪光灯下,看似是保护,其实是对这些生物的环境、安宁的破坏。

我们总怀着一颗善心,去做一些实际上破坏生命安宁的事,看似微不足道、不会有影响,有时却是对生命最深的伤害。

对自然如此,对人类社会也是如此。

我想起柴静的《看见》。她去采访艾滋村的儿童,那些孩子们见到摄像头都躲得远远的,见到城里人总是流露出惊恐的神情。正如柴静所说:“闪光灯伤害了他们,我们的怜悯伤害了他们。”是的,这些生命需要的是让他们舒适的环境,是安稳的生存,是我们对他们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可以关爱,却不要涉足;给他们安宁,给他们内心的静与理解,这才是对生命最深沉的尊重。 莫惊扰,让生命安宁。

林清玄说:“我一直以为当时最缺的,一为从容,二为有情。”

对待生命,我们要从容,不惊扰,不惊吓。对待生命,我们要理解,要有情。真正有了爱,才会懂得尊重生命,让生命安宁。

下一次去山洞,莫点蜡烛吧,让生命得以安宁。

万物自在,和谐相依。

莫惊扰生命,让其安宁、恬静。

14、放下纱幔

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有的美丽杜绝尘世,纱幔覆面。对待这种美丽最好的方式就是放下纱幔,不要惊扰他们。

古书中提及的田野山村,风景秀丽,绿水环绕。有的村落乐意与外人接触,自我发展,最终成为集市都邑。有的却对外人的欣赏抱着无所谓,甚至躲避的态度,如同材料中的蝴蝶躲避蜡烛,桃花源躲避武陵渔人的二次造访。可见,不是所有的美丽都爱慕世人的青眼。

我非桃源中人,但桃源中人的心境却可想见一二。桃园之美不仅在其风光美,还在其宁静生活之美、善良人性之美。远离了外界的乱世纷争、苛捐杂税,桃源人平静安然地度过了数百年。外界初见桃园,或许会抱着欣赏珍惜的态度,然而谁能保证外界带入的光明希望的火种,不会再宁静安谧的土地上燃起贪婪、战争的野火呢?欲望伴随着对美丽的窥视而来,没有谁能控制。哪里有欲望,哪里就会有攫取和破坏,历史上血淋淋的教训,我们领受得不少了。

退一步说,即使外界对绝尘之美的干扰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大,美丽本身就真的那么在乎世人的欣赏?卡夫卡的文学成就举世公认,他生前却不为人知。不是才韪凉于世,而是他根本没有借文名显赫的欲望。在死前他还曾嘱托遗产执行人焚毁其书稿,其态度可见一斑。故而,我们为自己四处找寻美丽所编造的借口——所谓“美丽等待我们发现”,并不总能成立。

谁说千里马需要伯乐?《马说》不过是韩愈为求统治者关注人才的一家之言而已。真正的千里马不愿伏于槽枥间,也不见得就愿意供人驱使、日行千里。为千里马考虑,最好的方法是放归自然。野马来自山间,饮风餐露,本来就不该受束缚。人为的驯化,从马的角度考虑,是对原始自然的奔放美的束缚、惊扰。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人们四处开发旅游胜地,造成土地荒漠化、河流污染等一系列生态问题。所谓赏人间胜景,不过是对自然的窃取。自然风景如若同蝴蝶一般有灵,应当也会躲到世界深处去吧。

绝尘之美不应受惊扰。若无意间见其美貌,明智者应放下纱幔,让这份美丽安然静处。

15、守之本,达之谐

壁有明烛,彩蝶不栖。

探险者们本无心惊扰,却因随意之举,将蝴蝶迫入山洞深处。缘何?

万事万物都有其固有状态,是谓之本色。自然经累世更迭,如一远古贤者,修身行吟至今,道已有成。一种经岁月积淀的状态会构成一种稳定,一种经时间拷问的秩序会成就一种和谐。而人为的介入与改变,会打破这样一种平衡。洞壁几烛且让彩蝶不能安栖,更遑论三峡大坝之类的浩大工程。黄河已成地上悬河,洞庭万顷碧波亦成往事。曾经的山水明镜,而今不过一句笑谈。

本色已破,何美之有?只是人类似乎忘了,自己也同样是自然秩序中的一环。地震台风仍频,PM 2.5超标,空洞的大气,燥热的地球??这是人类不安于本分,不守护自然本色所必须付出的代价。

然而,千百年前的地球,亦是有泊船渔歌,山鸟乐人的美景的。又是什么,使当今的人们,只在钢筋混凝土的巨兽中,看着账头不断增长的数字就能心满意足?

究其根本,人类在打破自然本色之前,早已失却了心的本色。

人之初,性本善。这是心的固有状态,心的本色。

善,不仅是与人为善、与自然为善,更是与己为善。别让欲望遮蔽了双眼,别让物质拖累了梦想,别让利益埋没了本心。

现代人多戚戚于贫贱,汲汲于富贵,而放弃了对伟大精神的崇敬和追逐,忘记了对本色的维持。

余秋雨出任上海戏剧学院校长时,黄佐临先生叹了句“可惜”。秋雨懂得,校长已近“政界”,一个文人若是接近了外物的繁杂,便再难回归本色,回归文化的本位与生命的真实。故他只是整顿了“文革”以来的不良风气,在强调以本色育人后辞职从文。守护本色,是此间的抛却,更是秋雨在任期间的一系列举措,教会更多人坚守本色而不随波逐流。

守本者当如是。守得本色不变化,更能入世以本色救世。人们需要的正是守住本心的教育,使精神丰满,才有更为自觉的意识与认知,去守护自然的本色,去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以不变应万变,正是守本的智慧。守之本,达之谐。

16、不可惊扰的寂静

学术的寂静,犹如天山雪莲,不可惊扰。

小小的却不切实际的言论犹如那小小的蜡烛,会激起一场巨大的舆论,让本来单纯、潜心学问的学者犹如受惊的蝴蝶,失去了心灵的净土。

纵观当今学术界,有多少学者被各种“门”缠身?

先有阎崇年被掌掴,后又陷入“悬赏门”。再后来“季羡林遗产门”引起一片哗然。余秋雨、于丹、易中天等一批从《百家讲坛》走向大众的学者遭遇非议??

这些学者从书斋中走出,走向媒体,走向大众,现身各种讲坛,到处“走穴”,一年出多部畅销书,遭来羡慕嫉妒也是必然。

原因首先是学者们自身不懂得守住内心的寂寞与清净。面对媒体的追捧,他们没有能稀释掉那些浮名,一人夸之,万人从之,接受下与他们学术涵养不符的名誉,失去了寂静,从高位摔下也是必然。

然而,作为大众一员的我们,作为传播信息的中坚力量,慎于言,是不可推卸的责任。

当普及的微博成了公民发表言论的又一平台,“微博骂战”也愈演愈烈。我们是否想过,传播那些不切实际的言论时,身为文化名人的学者们会遭遇怎样的惊扰与伤害?

我们自以为转载批评是对正义的呼唤,然而不明实情的我们却实在是被那些舆论制造者所利用,一次一次去惊扰学术的寂静,将学者的私生活公布于众,让学者无法潜心学问。你看那些书里,有多少雷同之语?

不懂得正确评判言论的正确性,不懂得给学者一片寂静的土壤,就正应了泰戈尔的那句话:“人人手持心中的圣旗,满面红光走向罪恶。”

复旦秦绍德“寂寞出学问”的呐喊是对学者坚守自身心灵净土的呼喊,亦是对公众给学者一片寂静天堂的呼喊。

总有一些大师习惯于寂静。

与当代文化名人们相比,季羡林老先生的三拒头衔是一种睿智,不问世俗尘埃,清净红尘美好。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成名之后过了半辈子的隐居生活,他逃离成人世界,逃离喧嚣,或许只是为了守住自己内心的净土。书中的那段话是多么适合作他的墓志铭:“我整天就干着这种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有一些人在慎言慎行。

白岩松等微博名人正用尽全力地引领微博走向正义,走向公正,走向单纯。

诚愿有更多的学者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诚愿更多的公民慎于言论。

还学术一片寂静安然,会有更多的大师在静默中生长,迸发出遒劲的学术张力。

那天山上的雪莲啊,寂静中,是如此优美动人。

17、热爱自然,留有尊重空间

简嫃说:“人来到这个星球上,不过是一场美丽的寄居。”我们与这世间的万千生灵,在这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不过皆为沧海一粟,全无高下之分。

人与世间性灵既皆为独立个体,便当互敬互畏,留有尊重、自由呼吸的空间。生灵是多么纤弱敏感呵,纵使人类屏住呼吸,放轻脚步,但那些小小的蜡烛所携带来的人的气息,终究是令那些美丽的蝴蝶悄悄飞走了。

席慕容曾在书中写到,一次与友人漫步冬林,却在进林之前被友人叮嘱要轻声细语,万不可惊扰了那些酣睡的冬树。林中之树静静伫立,寂静,安然,腰间围裹着粗绳制成的“冬衣”,在这和煦的冬日暖阳普照之下,恰似恬然而睡。而林中工人皆是一副敛声屏气的谨慎模样,唯恐惊扰了它们。席慕容对此颇有感触。她说,人与自然的互敬互重,是最和谐美丽的图景。

真正的热爱,不应以企图占有、掌控甚至改变为表现形式。真正的热爱,是怀有一颗谦卑、平等的敬畏之心,任那些自在之物,可以坦荡荡背负天地、面朝青云、自由呼吸,在和煦的阳光之下尽态极妍。

一位建筑学家在谈及古建筑的保护时曾说:“最好的保护方式,不是糟蹋改变它,也不是修治供奉它,而是自在坦荡地以其本色伫立在那儿。”我想,这对于我们敬畏、保护自然亦是适用的。

所谓的改造自然、造福人类已然导致了种种毁林开荒的结果,而那些企图以“人类智慧”所行的保护自然之法,亦是不可取。真正的敬畏保护,便是不以一己之私妄图改变什么,任其自在而处,翩翩起舞,岂不最好?

或许我们也应学梭罗一般,自在坦荡,与我们的瓦尔登湖比邻而居,日出而行,日落而归,看着天边云卷云舒,而非将我们的意志强加于自然,非得那湾湖水如自来水一般洁净无瑕才罢休。这种控制,是一种不尊重,违背了我们人世间行走的目的。

留有尊重的空间,是平等、博大之心的体现,亦是真正的热爱。

莫让那些美丽的蝴蝶远飞。退一步,世界海阔天空,和谐动人??

18、吹灭那支蜡烛

人们从不停止对美的追求,有的人尽其一生追逐着美,渴望成为历史性一刻的唯一见证者,他们得到了掌声和鲜花,但是当美暴露在灯光之下时,它便不再是美了。

正是这样的刻意追寻让美无处躲避。山洞中的探险家在蝴蝶看来是入侵者,他们点亮了这个洞穴,“肆无忌惮”地欣赏着他们眼中的美,却不知道他们忽视的细小动作对于蝴蝶来说是怎样的伤害。它们别无选择,只有退让、退让??而最终必会无处可退,那该是怎样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