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礼仪

其他礼仪2018-12-25 02:08书业网

篇一: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

钟杨

(12级人文学院英语系3班)

摘要: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标志,影响了上下五千年,深入到现代礼仪教学中。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是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体现和文化 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影响着礼仪的发展,同时礼仪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

解读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礼仪 中国 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的价值

中华民族素以重“礼仪”而著称。在古代,许多外国友人来到中国,看到这里

的人民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符合礼仪的规范为美德,以

至于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

为“礼仪之邦”!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几位大思想家:法国的伏尔泰、英国的坦布

尔、德国的莱布尼兹和沃尔夫等,都非常推崇以礼仪为主要内容的孔子学说。伏

尔泰认为孔子礼仪中所宣扬的都是高洁的道德,非常实际,他要求欧洲人面对中

国文化一要赞美,二要自惭,三要模仿。坦布尔认为孔子学说是一部伦理学,涉

及政治道德、经济道德、公众道德和私人道德。他说:“政府无道德,老百姓无

法安居乐业;老百姓无道德,政府无法安定与正常运转。”他们由于有如此鲜明的

学术取向,被他们的同胞戏称为“欧洲孔子”。

孔子毕其一生制礼作乐,是着眼于社会的稳定和老百姓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

活,为此他要通过礼、乐把大家往文明之路上提升。他的努力在两千多年后的欧

洲得到很多外国同行的高度评价,是其思想魅力导致的结果。由此亦可令我们相

信当年他们给予中国“礼仪之邦”的称誉,绝非溢美之词,而是对我国古代精神文明所达到的较高水平的肯定。

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形成

在我国历史上,礼仪规范出现得很早,商朝的时候就有礼仪了。当然,那时候的礼仪还比较粗疏,比较简单。但尽管如此,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的萌芽,有几个特点是值得后人思考的:

一是商殷的礼仪不会凭空产生,它的出现基于物质条件的丰富。《周易·序卦传》中说:“物畜然后有礼。”这里的“畜”,就是“储存”的意思。物质丰富,有了若干储存了,才有可能关注礼仪。后来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在思想上与此一脉相承。这与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基础先于观念形态的上层建筑的观点也是颇近似的。

二是最早的礼仪并非某个帝王或圣人所制定,而是老百姓集体地约定俗成,它往往与民间的习俗相联系在一起,是一种以民俗为根基的行为规范。活跃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著名文史专家刘师培就说过:“上古之时,礼源于俗。典礼变迁,可以考民风之异同。”(《古政原论》)学者李安宅也有类似的看法,他说:“根据社会学的研究,一切民风都是起源于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某种应付方法显得有效,即被大伙所自然无意识地采用,变成群众现象,那就是民风。等到民风得到群众的自觉,以为那是有关全体福利的时候,就变成民仪了。直到民仪这东西再加上具体的结构和框架,它就变成制度。”(《〈仪礼〉与〈礼记〉之社会学的研究》)这就把俗与礼的关系以及俗如何入礼说清楚了。

三是最早的礼仪规范还不是在人际交往层面上进行规范,而是人神关系上的规范。也就是说这作为民风起源的“人群应付生活条件的努力”中的“生活条件”,当时还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条件,而是人们精神领域中信仰生活之条件。因此,《礼记·表记》中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这对确证商殷时代就有了礼仪文化很有帮助。

三、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在上篇的句子中,“鬼”与“礼”是指当时殷人事神的两种不同方式:“鬼”是一种以神的威压使人为之震慑的方式,而“礼”则是一种较为文明的与神交流沟通的方式;“先鬼后礼”的结果就如同“先罚而后赏”一样,对神只心存敬畏却

不觉得亲近。总之,这就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礼,是祭祀神灵的规范,与社会学范畴的伦理还未挂上钩。

到了周朝,“周人尊礼尚施,事鬼神而远之。”(《礼记·表记》)原来周人比之他们的祖先商殷人来是现实主义者,他们把礼纳入实用的范围(“尚施”)。当然,他们还不至于先进到否定鬼神的存在,但在“事鬼神”的同时又与鬼神拉开距离(“远之”);于是这“礼”便成了人间社会之礼,这“仪”也就是人际交往实用之仪。在西周时,礼仪为社会划定等级秩序,定名分,成制度,规定好人们在生活的不同领域、不同场合所必须恪守的准则等等。礼仪作为治国的手段为西周确立了以血缘为基础的宗法制度。比起商殷的奴隶制社会来,历史向前迈出了巨大的一步。所以生逢东周礼教衰微乱世的孔子,才满怀向往之情地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他根据当时社会的具体情况和需要,在周礼的基础上使整套的礼仪进一步完善,并创造性地用“乐”(音乐,也指广义的艺术)与之相配合,使理性的规范与情感的内化结合起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由此可见,“礼仪之邦”不仅是给予我文明古国的一种美誉,也是对人类精神建构与其间蕴涵的普世性价值的认同。

篇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

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清代思想家颜元曾说过:“国尚礼则昌,家尚礼则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

用膳礼仪——开始用餐时一定是长辈先动碗筷。咀嚼饭菜要闭嘴咀嚼,细嚼慢咽,并且尽量做到食不言。

行走之礼——古代常行“趋礼”;“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见面之礼——拱手礼;作揖礼;跪拜礼

入座之礼——尊者上坐,卑者末坐

饮食之礼——与人同饮,莫先起觞”; “与人共食,慎莫先尝”。

小孩长大成人时要行成年礼,成年礼在中国社会称为冠笄之礼。

男子20岁行加冠礼,重新取一个名号,表示该男子具有了结婚、承担社事务的资格。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中国人的礼仪原则是自卑尊人。在与人交往时要放低姿态,谦恭待人、尊重他人,以赢得他人的尊重。

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君子之道

其一、价值观。

儒家学者大多把义利之辩作为君子、小人的根本区别;把重义轻利视

为君子人格的基本标志。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其二,处世观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和而不同”、“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群而不党”、“与人为善”、“成人之美”。

孝悌;友恭;诚信;智勇

孝”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各部经典都有阐述。君子需是一个行孝之人,“君子笃于亲”。什么是“孝”?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

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为己之道--修身

其一、慎言敏行。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其二、知礼好学。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其三自省自律

“吾日三省吾身。”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克己复礼为仁”

其四、安贫乐活。

论语》中的君子的理想是“谋道”,而不是“谋食”“求安”。孔子最得意的学生颜回,孔子称其为“贤”,他所处的环境“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但颜回志在得道,而“不改其乐”。但真就乐以忘忧吗?孔子认为是不忧个人的利害得失“君子忧道不忧贫”,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论语·卫灵公》)而是忧

天下的利害得失。忧天下之忧,不忧个人之忧,这是君子的做法。其五,内外兼修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

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有懂得礼仪,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中庸之道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修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运,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的智慧焦点昭显在三个方面,即中庸之道的三个核心理念,它们分别是:

(1)过犹不及。“过犹不及”是《中庸》第一章的浓缩,说的是办事情要把握火候,做到适量、适度;

(2)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执其两端,其中用于民”是《中庸》

第六章的精华,意思是说既要善于分析事物的坏处,也要看到事物的

好处,过与不及两端的认知都掌握,规避最大的风险,采纳适中的政策用之于民;

(3)通权达变。“通权达变”是对《中庸》灵魂的把握,无论是中,抑或和都只有在既定的原则下,依据实际情况,懂得跟随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通才能够实现

孔子用“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来盛赞虞舜的中庸之德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行不中道,立不中门”

公平,公正,中正,刚正不阿,不搞邪门歪道,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总结

1. 中国传统文化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结力的文化,

这种文化的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的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这有助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便是以和谐民族的性格、精神而影响和传承的,而现代社会综合国力的构成中,民族凝聚力作为国家的软实力,为社会发展、改革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2. 中国传统文化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

尽管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它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对外兼容,这正是依靠儒学“和而不同”的精神而实现的。儒学在保持其学统传承的同时,总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以我为主地汇通、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的优秀成果。儒家文化对外来文化的强大吸收能力和它强大的同化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更加出色的承

篇三:中国传统文化—礼仪

一、礼仪的概述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在其五千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礼强烈地影响和制约着中国人的思想言论和行动。古代时,许多来到中国的外国友人,看到这里的人们普遍接受礼仪的教化与熏陶,在言行举止上以礼仪为美德,以至于人们待人谦恭温和,相互间关系融洽,心里钦羡之余,发出由衷的感叹,称中国为“礼仪之邦”。重礼仪、守礼法、行礼教、讲礼信、遵礼义已内化为一种民众的自觉意识而穿于其心理与行为活动之中,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及基本表征。孔子的“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著名思想家颜元的“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亡”等都充分反映了礼与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相伴而生、相伴而长。

礼之产生,可以溯到远古时代。首先它是人类协调主客观矛盾的需要。自然的人伦秩序是礼产生的最原始动力,人们为生存和发展相互依赖,逐步积累和自然约定出一系列“人伦秩序”,这是最初的礼,后又有“圣贤之人”如黄帝、尧、舜、禹等为“止欲制乱”而制礼,身体力行为民众做榜样,从而使礼在“维稳制乱”中发挥了作用,也正因如此,人们更加遵礼尚礼。其次,礼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祀活动。远古时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认识自然的能力低下,无法解释和征服自然现象与自然力,于是人们把关于人的灵魂观念扩大到他们所接触的自然界万物,从而产生了“万物有灵”的观念,开始用原始宗教仪式等手段来影响神灵,如祭祀、崇拜、祈祷等,期望以虔诚感化和影响自然神灵,以使其多赐福少降灾,原始的“礼”便产生了。

二、礼仪的分类及功能

由于礼仪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各分支礼仪内容都是相互交融的,大部分礼仪内容都是相互贯穿的。 一般分三大类:

第一类是日常生活礼仪:包括见面礼仪、介绍礼仪、交谈礼仪、宴会礼仪、会客礼仪、舞会礼仪、家居礼仪、馈赠礼仪及探病礼仪。

第二类是节俗节庆礼仪:包括春节礼仪、清明礼仪、端午礼仪、重阳礼仪、中秋礼仪及结婚礼仪、殡葬礼仪和祝寿礼仪。

第三类是商务礼仪:包括求职礼仪、会议礼仪、公关礼仪、公务礼仪、谈判礼仪 、迎送礼仪及谈判禁忌知识等

礼仪的主要功能:一是礼仪有助于提高人们的自身修养;二是礼仪有助于美化自身、美化 生活;有助于促进人们的社会交往,改善人们的人际关系;礼仪还有助于净化社会风气。

各个角度上看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团体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企业文化、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企业形象的主要附着点,大凡国际化 的企业,对于礼仪都有高标准的要求,都把礼仪作为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获得国际认证的重要软件;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礼仪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三、礼仪的实质

在人们的礼仪交往中,礼仪最好的表达莫过于恭敬二字。礼物、礼貌、礼节,

都必须是出于敬意的。“不敬则礼不行” 。敬者,诚也。不论是一声询问,一次拜访,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而决不能口是心非。即使是一次(转载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保留我国传统文化礼仪)真诚的注视,一席倾心的聆听,也都是致敬之礼。正因为对意诚情笃的推崇,我们的先人往往很看重“礼”的由来和方式,以“敬”的成分之多少分辨礼物之贵重与否。所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就是这个意思。所以,礼仪不是凭空产生,而是人类情感的结晶。礼仪受社会意识形态制约,它反映一个时代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特征,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社会主义礼仪的实质除了“敬”这一共性以外,还有它特定的内容,这就是:平等待人,尊重别人,言行文雅,表里一致。平等待人,就是和人来往相处时,既不以年长、位高而骄傲、自负,也不因年轻位低而自卑自惭;对外宾,也不管对方国家大小,身份高低,都应一律平等。尊重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的人格、宗教信仰、民族习惯、感情、愿望、爱好以及劳动成果和正当利益。言行文雅,就是和别人交往时,言谈举止高雅优美,彬彬有礼恰到好处。表里一致,就是要以诚待人,光明磊落,而不虚情假意。社会主义礼仪的这种核心内容和基本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反映,也是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的内在要求。

四、总结

“礼仪之邦”不仅是给予我文明古国的一种美誉,同时也是对人类精神建构与其间蕴涵的普世性价值的认同。曾经有一位韩国的文化官员说过这样一句话“19世纪是军事征服的年代,20世纪是经济征服的年代,而21世纪是文化征服的年代”由此可见文化的重要性,这里的文化强调的是民族文化,而礼仪也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否则必将成为外来文化的虏役与附庸,最终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要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那就要求一个民族在自己的文化构建中必须从传统文化中吸收思想成分,也就是说,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渊源的东西,是任何一个继之而起的新的文化所对接和承袭。我们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有可能更新和超越,否则新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现代文化建设上,我们应当回朔到我们民族所有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去,并立足于这个深厚的根基之上努力开掘其适应现代的当代意蕴!只有这样我们的民族才不会成为别人的附庸,只有这样才能主宰世界,正象歌德所说的那样“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一定要放眼全球,将我们民族的东西传遍世界的每个角落,而不至于让世人忘却!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