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古代散文,源流

散文2019-01-08 18:24书业网

篇一: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与发展

中国古代小说的源流与发展

一、小说的概念与分类

小说一词最早出现在《庄子·杂篇·外物》中。第一次将小说作为文体概念使用是桓谭的《桓子新论》:班固的《汉书·艺文志》著录了小说十五家,惜作品已失传。。班固从治身理家、可广视听的作用出发对小说下的定义,成为传统目录学的经典概念,一直到清代纪昀《四库全书总目》都将小说列入属于实录而非虚构的子部或史部。另外,有关小说的界定与分类,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认为小说可“自成一家,而能与正史参行”,并将小说分为十类:偏记、小录、逸事、琐言(世)、郡书、家史、别传、杂记(搜)、地理书、都邑簿。明代批评家胡应麟仍依班固目录学的观念,认为“小说,子书流也。然谈说道理,或近于经;又有类注疏者。纪述事迹,或通于史;又有类志传者”,将小说归于子部和史部,列唐人传奇入小说,而拒通俗长短篇小说和文言小说于门外,分六类:志怪、传奇、杂录、丛谈、辨订、箴规(后三类非叙事)。清代纪昀分三类:叙述杂事、记录异闻、缀辑琐语。从篇幅可分长中短篇,从语体可分文言与白话,从源流可分志人(轶事)、志怪、传奇、话本、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讽刺、公案侠义、狭邪、谴责等等。

二、小说的源流、发展与晚熟

在小说孕育的过程中,我们要特别注意小说与上古神话、与史传、诸子散文的关系。 古小说: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小说,不是文学意义上的小说而是史乘的一个分支。魏晋六朝,小说创作实绩卓著,古小说成为一独立文体并有了明确的分类。如专记人物言行片断的轶事(志人)小说《世说新语》、《语林》,专记神仙鬼怪的志怪小说《搜神记》、《列异传》、《博物志》、《拾遗记》、《殷芸小说》等。中国小说到了唐代,才由萌芽状态趋于成形,古小说分化为有史料价值的野史笔记,有故事性的实录见闻即笔记小说,有意虚构、娱情娱性的传奇小说三类。唐人传奇分为传与记两类:以传为名的多以人物为描写中心,以记为名的多以事件为描写中心。传奇小说文备众体、寄意笔端。文言笔记体小说在唐有《太平广记》、宋代有《杨太真外传》、《李师师外传》等,元代有《娇红记》(《剪灯丛话》明刻本12卷),明代瞿佑《剪灯新话》四卷20篇,李祯《剪灯余话》,五卷21篇,邵景詹《觅灯因话》、《钟丽情集》等,清代有蒲松龄《聊斋志异》、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沈起凤《谐铎》、袁枚《新齐谐》、、长白浩歌子《萤窗异草》、张潮《虞初新志》等。

宋元话本,即民间讲唱文学中说话艺人的底本。从源流上看,通俗说话体与文言笔记体的发展不是一条线,,它起于民间,从宗教说唱“讲经文”发展为“俗讲”、变文(唐代俗讲的话本)发展为民间说话。“说话”分为说公案即说铁骑儿,说经即说参请,讲史、小说(又称银字儿,分烟粉、灵怪、传奇、公案、朴刀赶棒、发迹变泰,篇幅短、题材广、哀艳动人、最受百姓欢迎,是话本小说的来源)四类。话本小说有《清平山堂话本》,明代以后有拟话本小说,指的是民带以后文人模仿宋元话本创作的专供案头阅读的白话短篇小说:三

言、二拍、陆人龙《型世言》、《西湖二集》、《欢喜冤家》、《鼓掌绝尘》、《石点头》、《鸳鸯针》、《壶中天》等,清代李渔《十二楼》、《无声戏》、《醉醒石》、《照世杯》、《豆棚闲话》等。

章回小说:是我国长篇小说的主要形式,在宋元讲史、小说话本的基础上演化而成。所谓章回,是以回的形式划分章节段落,分回标目,回目最初为单句、后演化为对仗工稳的偶句,段落整齐,首尾完具,故事在紧要处断开,回末有套语“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它融合了小说与讲史的内容与体例,形成完整有序的情节单元序列,创造了性格传记与故事要素有机结合、既有短篇连缀又有长篇框架、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具有更大包容量和民族特点的长篇小说体制。其发展阶段分为民间平话(讲说历史而加以评论,又称评话,是脱离说话,供人阅读的书面文学,如元刊平话《新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大宋宣和遗事》等。评话到长篇小说经两线:滚雪球、《全相三国志平话》,聚合式、《大宋宣和遗事》、《石头孙立》、《青面兽》等)、世代累积型小说(三、水、西)和个人独创型小说(金、红、儒、镜)。

章回小说在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了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世情(人情、才子佳人)、讽刺、公案侠义、狭邪、谴责等流派和品类。历史演义的代表作除《三》外,还有余劭鱼《列国志传》、冯梦龙《新列国志》、甄伟《西汉演义》等。英雄传奇的代表作除《水》外,还有熊大木《北宋志传》、《隋史遗文》、《英烈传》等。清代以后,历史演义和英雄传奇合流,出现了陈忱《水浒后传》、钱采、金丰《说岳全传》、褚人获《隋唐演义》等。神魔小说又称为神话小说、神怪小说,代表作除《西游记》外,还有罗贯中《三遂平妖传》、许仲琳《封神演义》、董说《西游补》、罗懋登《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等。

世情小说,也称人情小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谓之‘世情书’也,诸世情书中,《金瓶梅》最有名。”还有《平山冷燕》、《玉娇李》、《秀榻野史》、《痴婆子传》,《醒世姻缘传》、《林兰香》、《红楼梦》。世情小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观念在直面现实人生、化丑为美、不加粉饰、细致入微的描写艺术上的一大转折。

参考资料: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

石昌渝:《中国小说源流论》 三联书店1994年2月

《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11月

篇二:中国古代散文史复习资料

中国古代散文史

一、关于散文

(一)本体论

关于“形散神不散”关于“文学队伍中的轻骑兵” 关于“散文必须创造意境” 1、什么是散文

“散文是一种自由自在地抒发作者情感与思想的文体。”

“散文的实质就在于自由自在地描述自己对社会人生和宇宙万物的深切体验,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表露自己充满个性色彩的人格风范。” 2、散文的特点:

(1)角度:第一人称。 (2)内容:真实性。 (3)结构:非虚构性。

(二)范畴论

《大英百科全书》对“散文”条目的诠释:

“给非小说性散文下文学定义,是一项具有很大挑战性的任务。很明显,非小说性散文作为一个无限广阔、多样的文学领域,是不能以任何单一的内容、技巧或风格概括其特性的。它的定义只能规定得很松弛,以它不是(诗歌、小说、戏剧)来表示。” 二、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

(一)中国古代对“散文”的认识

? 关于“文”、“文章”、“文学”

先秦出现“文”“文章”的概念。“文”,纹理,花纹。彩色交错。“文章”本义与“文”相似,指错杂的色彩或花纹。后被引申。如《论语》,“巍巍乎其成功也,焕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文中的文章指美好的礼乐制度,这是广义。狭义,专指文章家的著作而言,包括一切体式的文字著作。

? 关于韵、散之说。汉人提出,散文是不用韵的文章。吕东莱(略)

? 关于文、笔之说。六朝时,人们将有韵的文章叫“文”,无韵的文章叫“笔”。刘勰(略)文包括诗歌和辞赋,

笔包括论辩、诏令、奏议、书信、碑志等。 ? 关于“古文”

唐代,韩愈、柳宗元主张恢复先秦两汉的文章传统,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俪文风。即提倡写作“古文”。从此,“古文”与骈文对立,成为作家进行创作的主要文体。

? 关于“散文”

最早见于宋人罗大经《鹤林玉露》。(引周益公“四六特拘对耳,其立意措词贵浑融有味,与散文同”),到了清代开始流行。

(二)“中国古代散文”

在中国古代,“散文”的概念主要是相对于“韵文”和“骈文”而言的。凡是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在内,都概称散文。

(三)中国古代散文体式上的特征

1、句式上,是散行单句,并不特意追求排偶;虽也讲究文句的整饰,但仅是点缀而已。 2、语言上,不讲究平仄和声律,不受韵律的约束。崇尚质朴平易,强调“词达而已”。 3、表现手法上,以叙事说理为主,不以铺陈描绘为能事。不着意堆砌典故。 三、中国古代散文的特点

(一)功能上的实用性

1、追求实用,崇尚真实,带来了文章的真实,这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特点。

曹丕:“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2、它又并非不重视文采。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二)文字上的特殊性

1、汉字是方块字,笔划繁多,难认难写,促使作者讲究用语的简洁精炼,以少胜多。

2、汉字是单音节,有四声的区别,促进了对偶的运用和骈文的产生 ,使散文具有声音节奏之美。

(4)文体:非限定性

(5)语言:日常生活语境。

3、汉字是表意的文字,形与义结合牢固,用这种文字写成的散文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易于流传,利于提高。 (三)内容上的凝重性

1、散文比诗歌、小说、戏剧更富有政治色彩,担负着“文以载道”、“厚人伦,美教化”的重任,是“经国之大业”,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主题。主旋律是君臣的遇合、民生的苦乐、宦海的沉浮、战争的成败、国家的兴亡、人生的聚散、纲常的顺悖、伦理的向背等。

2、当作家的立场、感情与民族的利益、人民的愿望一致时 ,当作家作品超越了自己的局限时,作品便超越了时代,具有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四、古代散文的分类

(一)古代散文文体分类源流 1、初始阶段(魏晋以前)

只是在某些篇章中有关于文体分类的片断论述,尚无专门著作。如曹丕《典论论文》分为八类四科:“奏议书论,铭诔诗赋”;陆机《文赋》提出十类文体的主要特征。 2、发展阶段(西晋至明代)

西晋到明代。文体分类更细,有了专著。

? 挚虞《文章流别集》《文章流别志论》论述了文体的区别、源流,发展变化,并选辑了各体作品,按体编排。 ? 萧统《昭明文选》。虽不是一部文体论专著,但将诗文和赋按体区分汇总,从类编排。全书文体分为三十九

类。

? 刘勰《文心雕龙》上编前五篇是总论,其余二十篇是文体论。把文章分为三十三类。 ? 明代有两部重要文体论著: 吴讷《文章辨体》,将文体分为59类; 徐师曾《文体明辨》,分文体为127类。集大成之作。

(3)定型阶段

姚鼐《古文辞类纂》分文体为十三类。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分为三门十类。二、古代散文分类总的特点

1、未将文学作品与一般文章区分、文章总集诗文兼收。 2、类与类之间交叉。

3、经历了由简到繁、由繁化简的过程。 三、古代散文的现代分类

(1)记叙(叙事、传记、游记、杂记、笔记)、论辩(论、辩、议、说、解、原)、讽谕(寓言、杂文)、实用文(书信、赠序、碑志、哀祭、公牍等) (2)传记、书信、游记、杂体 (3)抒情、哲理、传记、寓言

五、古代散文史的分期

? 按照散文史上骈与散此消彼长的发展规律,可分

为:

骈散未分时代(自虞夏至秦汉之际)骈文渐成时代(两汉)

骈文渐盛朝代(汉魏之际)

骈文极盛时代(六朝初唐之际) 古文极盛时代(唐宋) 八股文极盛时代(明清)

? 按照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散文史分为: 由治化而文学的时代(由夏商至周初) 由治化渐变为学术时代(春秋) 为学术而文学的时代(战国)

反文化的时代(秦)

由学术而渐变为文学的时代(两汉) 为文学而文学的时代(汉魏以后) 以八股为文学的时代(明清)

按照散文自身演变发展的规律分期:

古代散文的萌牙与定型时代(自虞夏至周)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春秋战国)古代散文的跌落与复兴时代(秦汉)古代散文的革新时代(魏晋南北朝)古代散文的全面繁荣时代(唐宋)

古代散文的徘徊、探索与衰落时期(明清)

过渡时期的散文(近代)

第一编 古代散文的萌芽与定型

一、散文的产生(时代、原因)二、从散文的产生看散文发展的趋势 (实用性、政治性、群体性、谨严简省)

三、本期散文的主要样式:

萌芽:甲骨卜辞、铜器铭文、卦爻辞 定型:尚书、春秋

第一章 散文的萌芽

一、甲骨卜辞

时代、作者、内容

?甲骨文中的散文因素:基本的时空观念、称谓词的运用、思维方式与情感 ? 甲骨卜辞对散文传统的影响(诚与真) 二、铜器铭文

时代、内容

特点:篇幅扩大,内容更广泛;记事较具体;完整;已出现韵语。

? 意义:以记人事为主,已具有了初步的历史意识;“记言”艺术有了较大发展。 三、《周易》卦爻辞

? 《周易》与《易传》

? 《周易》中的散文因素:形象、生动;精炼;或韵或散

? 《周易》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开创了隐喻性叙事方式 。

第二章 散文的定型与发展 一、《尚书》

1、关于“古文尚书”与“今文尚书”

2、《尚书》的体例(典谟训诰誓命) 3、《尚书》的内容:“书记先王之事,故长于政”(司马迁)。政治是它的主题,基本思想是敬天保民,明德慎罚。 4、 《尚书》的艺术特点:

A长于记言,长于说理; B 简质朴实,直陈;

C 艰涩难懂,“结屈聱牙”

5、 《尚书》在中国散文史中的意义:已由简单的命令到全面讲历史经验;由表现群体意识到表现专一的主体意识。有完整的结构,是成篇的文章,全面周详。 《尚书》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的定型

二、《春秋》 1、2、思想倾向:维系世道,贬斥“邪说暴行” 3、艺术特点:

简要、凝炼;“微言大义”(春秋笔法)

4、《春秋》在中国散文史上的意义

由史官记事发展为私家著作、由时录变为追叙,主体性增强。 对历史散文叙事传统的影响:(“为述者之冠冕,实后来之龟鉴”)

?叙事须依时序而行;

?文字要多加锤炼以至精炼。

? 作者写作应依据思想道德原则对所述事物不动声色的褒贬。

孔子说:“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名也”(《史记.太史公自序》)。 (5)关于《春秋》与《尚书》的评价。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春秋的文句虽是简短,前人竟讥为断烂朝报者,但在文字的技巧及史书的编排上,比起《尚书》来,都有显著的进步。我们读了,得到一个系统的印象。在造句用字上,都从《尚书》的文体中解放出来,非常平浅。”是“平浅流畅的新兴散文。”郭预衡:“王安石比作断烂朝报,从用语说,并不恰当。”

第二编 古代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高潮

第一章 概论

一、散文兴起的原因

1、外因:经济、政治、文化思想

(1)社会转型,封建领主制向封建地主制转化,土地兼并,社会动荡。 (2)“士”的崛起(“处士横议”“百家争鸣”) (3)理性精神的高扬

所谓理性主义高扬,是指人们由过去的崇拜天、帝、神到思考怎样用自己的智慧去选择和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 具体表现:王官之学让位于私家之学,由“学在官府”到“有教无类”,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的解放,思想的解放。是中国历史上个体意识的初次觉醒。

例:《齐策》中颜斶见齐宣王时的“斶前”还是“王前”,“慕势”还是“趋士”、“士贵”还是“王贵”之争。 2、内因:散文自身的演变与发展的结果 二、高潮的标志

1、作者、作品、流派众多。 2、体裁的定型。

3、主题出现定势:以“立意为宗”

4、语言由深奥简古向生动活泼方向发展。

三、此期散文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1、写实的传统 (文以载道 “文必先秦”) 2、体裁:叙事散文、议论文的成就

3、素材与题材:对后世小说、戏曲、传记文学的影响

4、人生观、文艺观、审美观对后世散文家的影响

第二章 史家之文 一、概说

1、史官文化与历史散文:史官文化。

古代史官共同的历史意识:

第一是由神到人,理性主义的觉醒。

第二是以史为鉴,成为史官写史的基本动机 。第三是写史是为了维护国家机器 。

历史散文:从形式上看:

一是史官是以记叙的方式来反映历史,即“记言记事”,而不是抽象地归纳的论断。由事言理,这是古代史官写史的基本原则。

二是历史中的情感因素。史书都强调对历史人与事进行褒贬评价。刘知几说:“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史通》)史书中劝善惩恶,都有强烈的情感。

三是语言形式方面。叙事中大都讲究节奏,排偶,用韵等。许多文章读起来语调抑扬顿挫,句式骈散相间,语言声情并茂。

2、史传文学演进的轨迹:

内容:从直观记言记事到描摹事态人情手法:从单纯实录到合理夸饰

语言:从简单表述到生动丰富、由古奥到通俗情感:由隐寓式到明朗化

体例:从零散记录到完整集中 ? 中西历史散文的异同: 相同:

中西历史散文都有很强的历史意识; 历史散文都是叙事文学的起点; 历史散文是时代的百科全书。

差异:

作者:中国多是官修;西方多为私家著述;内容:中国史书的全面性与丰富性;西方史书多为某个侧面的专题;

价值取向:中国重德尚礼强调教化; 二、《国语》

1、《国语》的有关知识 (1)国别体 “春秋外传” (2)思想内容(略)

(3)艺术特点:偏重教诲 偏重记言 (4)《国语》在散文发展史上的意义:

西方重战争竞武力强调个人。

A 一事一议,自成单元;突破编年体时间的限制,记言论题集中。但不是单纯的语录或议论,在记言中展开故事,继承了《尚书》又有了发展。在记叙中集中一定篇幅写某个人的言行。在向纪传体过渡的过程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B 体制自由,风格的多样性

《国语》的不同风格:“周鲁多平衍,晋楚多尖颖,吴越多恣放”(崔述《洙泗考信录》)

《周语》辞胜事,《晋语》事胜辞,如其妙理玮辞,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还须以《越语》压卷。”(陶望龄《经义考》卷二百九) 三、《左传》 1、《左传》的相关知识

(1)名称 作者

(2)思想倾向:从儒家的立场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德尚礼,批判暴君,民本思想。进步的历史观。 (3)《左传》的意义:

标志着中国叙事散文的成熟。(4)文学成就:

A 叙事艺术

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手法完整地交代故事的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

突出的成就是描写战争。特点是:重点写战前、战后双方的政治、经济、军事、人心的向背等,略写战争的场面和经过。

B 语言艺术

总体风格简练含蕴,词约义丰。主要体现在行人辞令之美。委婉有力,不卑不亢,刚柔相济。C 人物刻画方面。

很少对某一人物进行集中描写,而是将人物的言行事迹分散在各个年代。主要通过行动、对话刻画人物。 四、《战国策》 1、相关知识 (1)书的命名

(2)内容:策士的言论汇辑

(3)思想倾向:透露出浓郁的时代气息。表现为:崇尚智能;讲“权借”“时势”而不讲仁义礼让、讲权术谋诈;讲个人进取,宣扬个人功得追求。

(4)艺术特点:A基本风格:放言无惮、危言耸听、纵横驰骋;B人物刻画的特点;C寓言说理; D“子史合一” (5)关于《战国策》的评价

2、作品研读 《燕策一》《齐策三》 《秦策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 思考:(1)从历史、文学、美学等不同角度评价苏秦这个人物形象。(2)以该作品为例说明《战国策》在先秦历史散文发展中的地位。

《秦策一》 “苏秦以连横说秦”理解提示一:

A 道德评价看,这是一个典型的重利轻义,赤裸裸的追求功名显达、富贵利禄的“朝秦暮楚”的策士形象。是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相悖的。

B 文学的视角看,这是一个中国古代文学人物长廊中具有人性的真实性、丰富性,个性鲜明丰满的典型人物。主人公一方面表现出的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处境,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另一方面却又不顾礼仪廉耻,可以为了功名利达朝秦暮楚。这是那个特定时代策士生存状态和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作品的成功之处是不仅通过矛盾冲突写出了人物的个性性格,而且通过独白揭示了其丰富的内心世界。

篇三:《古代诗歌散文专题》作业答案

《古代诗歌散文专题》

作业 1

一、谈谈你对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理解。

答:就乐府诗的艺术特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 的质朴纯挚。 (1)汉乐府的叙事成就: ①《诗经》以抒情为主,楚辞亦然,而汉乐府中的叙事诗较之前两者已有大幅度的增加,并且这些叙 事诗也是乐府诗最精华的部分。 ②汉乐府叙事手法巧妙,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③短篇的叙事诗常常就是一个生活的场景。 ④稍长一点的诗篇则是选取几个生活片段,辅以精炼表述,来传达主旨。 ⑤汉乐府为我们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乐府诗善于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 突出人物性格。如细节描写、传神的对话、层层烘托等。 (2)乐府诗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汉代乐府诗的风格各不相同,或深婉,或率直,或悲怨,或慷慨,但 它们都被统一在质朴这一总体风格之下。 质朴是指乐府诗感情的抒发往往不事雕琢,(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古代散文,源流) 平实流畅, 自然道来, 具有浑然天成的艺术效果。其语言也是“质而不俚,浅而能深,进而能远” ,尤其能体现其质朴纯挚的抒 情特征。

二、结合作品分析《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民间文学特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古艳歌》是《孔雀东南飞》的一个祖本或是异本, 《孔雀东南飞》便是来自这样的祖本或是综合诸多,这样的祖本而成,这使得《孔雀东南飞》带有明显的民间创作的特色,富有浪漫色彩。比如: (1)诗中通过刘兰芝自己和刘兰芝母亲之口反复夸赞刘兰芝的勤劳和聪慧,便是民歌常用的艺术手法。 (2)诗的末段,用松柏梧桐,交枝接叶,鸳鸯相向,日夕和鸣,来象征焦仲卿夫妇爱情的不朽,和对理 想生活的追求,也是民间文学常用的处理方式。 (3)魏晋以后,夫妇殉情的故事并不少见,如韩凭夫妇、陈东美夫妇、流传颇广的梁祝化蝶等,但见于 诗歌, 《孔雀东南飞》却是最早的。

三、结合作品分析南朝民歌和北朝民歌在题材内容与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答: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歌 的柔美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有 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圆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虽然很多民歌是 翻译作品,我们仍可感受到这种鲜明的特点,这些特点正是南朝偏于柔弱的诗风所缺乏的。这位后世诗人 集南北之长、开拓新境界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四、结合作品分析杜甫新题乐府诗如何“讽兴当时之事”的?

答:主要体现在杜甫新题乐府诗的内容上,而杜甫创作大量的“行”体新乐府则多为反映社会现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揭露统治者的穷兵黩武,这类诗以《兵车行》为代表。 (2)揭露了统治者的骄奢淫逸和对百姓的欺压。 (3)揭露安史之乱对百姓的伤害,这以“三吏”“三别”为代表。

五、 结合作品分析汉乐府和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各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

答:汉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就其内容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主要体现在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社会下层民众真实的社会 生活和个体的生命体验,尤其注重反映他们生活的艰辛与痛苦,从而揭示出社会矛盾的尖锐;就其艺术特 色而言,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则主要表现为叙事手法的娴熟巧妙以及感情抒发的质朴纯挚。 汉乐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首先,汉乐府诗绍继《风》《雅》,直面现实,揭露社会矛 盾,表现人们真实而丰富的情感世界。其次,汉乐府民歌的影响还表现在对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上。汉乐 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诗体:杂言体和五言体,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传统。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 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汉乐府民歌的影响也非常大。 魏晋南北朝乐府在语言形式上的特点: 在艺术上,南朝民歌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正如《大子夜歌》所说: “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堪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诗竹法歌响,假器扬清音。不知歌谣妙,声势 ” 出口心。 ”无论是吴歌还是西曲,都善于运用双关谐隐,如以“偶”谐“偶” ,以“莲”谐“怜”之类。不 仅如此,南朝民歌在运用双关谐隐时还形成了严格的表达形式,即上句述其语,下句释其意。如: “怜饮 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 ”《子夜歌》 )诗中的“梧子”即“吾子” ,代指情人。 南朝民歌对当时的文人诗有很大的影响,鲍照、汤惠休以下,南朝诗人多有拟作,宫体诗的

出现更与 南朝民歌的影响直接相关。唐五代以后,许多描写男女艳情的小诗,在意境、语言等方面,也受到了南朝 民歌不小的影响。唐代许多诗人也深受其惠,如李白的《长干行》便受到了《西洲曲》的影响。 与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反映的社会生活要宽广得多。北朝 民歌的直率粗犷、质朴刚健与南朝民 歌的柔媚清丽、婉转缠绵恰相对照。北朝民歌较少修饰,也没有双关、隐喻等南朝民歌中常见的技巧,没 有对景物细致精工的描绘,不追求音韵的园转流利,纯以气势夺人,真率动人,写实感人。北朝民歌篇幅 也不长,大多为五言四句。

作业 2

一、

(一)

1、请标出《咏怀古迹》其五的平仄。

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福移汉祚难恢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何谓“粘” 何谓“对”

答:所谓“粘” 则下联出句影视仄起仄收;如果上联对句是平起平收,则下联出句应是平起仄收。即后联出句第二字的平 仄须与前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一致。 所谓“对” ,是指每联出句与对句必须是相对的句式,出句为仄起仄收,则对句应为平起平收;出句 为平起仄收,则对句应为仄起平收。即一联之内平仄相对。若不符合以上规则,就被称为“失粘”“失对” 、 , 是律诗写作的大忌。

3、“拗救”是律诗中经常会出现的一种声律现象,请以《咏怀古迹》其五为例,说明什么是拗救? 答:所谓“拗救”是指一句诗在该用平声字的地方用了仄声字,须在本句或对句的适当位置将仄声字改为平声字予以补救。

(二)、

1、押韵规则:

答:二、四、六、八句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押平声韵。除首句押韵外,韵字在对句句尾, 且须一韵到底,不许邻韵通押。

2、对仗规则:

答: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颔联、颈联须讲究对仗,首联、尾联可对可不对,对仗也有一定的讲究,但不像平仄那么严格。 ,完成下列任务

二、请认真研读教材第三章第三节所讲李白七古《将进酒》 完成下列任务。并从句式、平仄、押韵、对仗等方面与杜甫《咏怀古迹》其五对比,进一步加深对七律格律要求的理解。1、从原诗中节选八句抄录于下,并标出其平仄。

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仄仄平平仄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平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平平仄仄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平平

2、写出其韵字。

答:醒 名 谑 酌

3、指明其中对仗的句子。

答: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三、请尝试自拟题目,写作一首七言律诗,尽量做到在平仄、押韵和对仗等方面符合七言律诗的格律要求。 答:(供参考)中华腾飞

已入金秋犹不寒,百年盛事令人暖。 神龙遥望云天腾,孔雀即将西北还。 仍待长娥现代奔,先言圣火零

八点。 雄狮苏醒举国庆,昌盛繁荣日益欢。

作业 3

请于唐宋词人温庭筠、李煜、冯延巳、晏殊、欧阳修、晏几道、秦观、苏轼、李清照中选取一家,以 其令词作品为研究对象,自拟题目撰写一篇小论文,论文字数不少于1200字。

【供参考】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 年-975 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 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 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国破 降宋,俘至汴京,被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为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 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 、 沙》《乌夜啼》等词。被称为“千古词帝” 、 。 浅谈李煜词的宗教色彩 南唐后主李烃用他的词为人们营造了一个极为浓厚的悲剧氛围,同时也为自己编造了一个苦苦寻求灵 魂的精神世界。因而每阅读一遍李煜的词,都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宗教。 的确,如同死亡和爱情题材一样,宗教也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但是文学和宗教的联系,却远远 不止于在内容上选取宗教题材,而在于一种深刻的内在契合。美国著名的宗教学家蒂利希认为:宗教就最 广泛、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一种终极关切。

“人有种种关切和追求,但人不同于世间万物,因为人有精 神性的,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关切和追求;人不但有自我的意识,有探索人生意义的愿望,而且有对终 极存在或宇宙本原的意识,有探索它并同它和谐一致的愿望。 ”①因此,正是在对人类、对宇宙的终极关 切上,在探讨生命的永恒与自由时,文学艺术与宗教找到了共伺点。对终极的关切,构成了人类一切精神 活动最深层、最内在和最本质的东西。终极价值的迷失,使人类精神四处漂泊流浪,无处依归;而终极价 值的复归,则也标志着人类精神的回归。本文所讨论的李煜词的宗教色彩,便是一种非宗教教义的广泛的 精神现象,是一种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执着于探索生命的永恒与自由的人生态度,是一种对人生、对世界的终极关切。也正是由于这种态度,使得李煜词在中国古代诗词中享有独特的价值。对自己灵魂的仟悔 李后主用他的词,向世人展示了他那深层的苦难,然而在这深层的苦难之中,饱含了一种极为浓厚的 悲剧氛围和仟悔意识。他用自己的血泪之作,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深的仟悔。这一点,在中国的古代文化中是很少见的。仔细考察一下中国的古代文化,发现其中往往缺乏一种因灵魂的折磨而带来的情感的痛苦和悲剧意识。无论是宗教还是文学,往往被作为一种逃避现实人生的心灵避难所。

中国古代的诗人是较早面对大自然的,其中那清淡闲适的田园生活,恬静悠远的自然风光,清江明月的宇宙之思,确实具有美感,常常令人留连忘返。然而,古代诗人面对大自然,却往往是因为仕途之路堵塞或时代正临衰世,心中常常带着一番无可奈何的委屈,在面对大自然时, “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诗人们净化了自身的情感,也忘却了痛苦,可同样也失去了与社会抗争的勇气。

中国古代文人也喜欢吟咏前贤,在历史的反思中寻找自己 的人生位置,但往往只是借此排遣自己心中的愤怒和不满。 “古来圣贤皆寂寞”,圣贤寂寞, “我”也寂 寞,于是心中的忧患与不满也得到了慰藉。 然而,在众多的古代诗人之中,我觉得李煜是一个例外。由于他那特殊的经历,由于他那赤子的心灵, 由于他那大起大落的巨大的生活落差,他的词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面目。要么,全身心地去拥抱欢乐,企图寻找理想中那一片安宁而又平静的精神家园;要么,时时拷问着自己的灵魂,用他深层的苦难对人生展开一番彻底的追究。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宵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这是李烃亡国之后 的反思之作《破阵子》 ,不仅展示了后主亡国之时的悲苦情怀,而且追悔了自己当年的安逸生活,饱含着 一种沉痛的悔恨之情。词的开头便追述了南唐先王所创下的宏伟基业, “四十年”“家国”“三千里” 、“山河”“凤阁龙楼”“玉树琼枝” ,祖先留下的这些大好河山,本应是物阜民丰、国柞绵长,代代兴旺 发达下去。可是谁料想,一个好端端的国家,竞轻而易举地断送在自己的手中。此时李后主以沉痛的心情, 追悔自已往日的生活,为什么当时的“我”就不能想到会有战争这回事呢?“几曾识干戈” ,这一短短的五字句,饱含了他心中多少深层的悔恨和懊恼。可是悔又何用?恨又如何?到如今也只能无奈地在这令人揪心的短歌声中“仓皇辞庙”“泪对

宫娥” ’ 。 当然,李后主那深深的仟悔之情,不仅仅表现在对家园沦亡的悔恨之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如对世 事的反省和对人生的自责。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这首《浪淘沙》是首感慨人生的凄婉之作。也包含了对世事人生的自责和反省;五更梦醒,帘外雨声 漏漏,春意将尽,这是现实的凄然之景。然而“我”在这样凄婉的梦中,却竟然忘记了自己是囚徒之身, 依然去寻往日的快乐生活。至此,词人的心中不免有些自责伤怀,并由自责伤怀引出对江山故国的感慨, 那无限的江山啊,今生都已无法再见,就是那过去的一切也如那流水落花,一去不返。这种愤慨、反省、 自责之情,已经成为一种无以囊括的悲哀。 李煜就是这样,真诚地面对自己的灵魂,在展示自己苦难的同时,对自己的灵魂进行了深层的反省,他没有掩饰什么,真诚地把自己心中的泪水、自责和那份深深的仟悔,毫无保留地袒露给世人看。这与宗 教要求人们对自己的灵魂作深层的反省有何差异?而在中国众多的诗人中,除了李后主,还有谁能够真正去面对自己的灵魂?

对命运人生的关注与探索 作为悲剧人物的李煜,在经历了极盛之荣与绝悲之辱之后,失去了生活的自由,生命遭压抑、围困、毁灭的痛苦时时吞噬他的生命,他的灵魂倍受煎熬,他在绝望中苦苦地挣扎。那国破家亡的深悲巨痛,抚 今思昔的无穷悔恨,身陷囹圄的忧惧,遭受玩弄的屈辱,忍辱负重的凄凉,以及在痛苦绝望中对人生的思 索、对生命的思考、对前途的迷茫,使得他在词中频频回望故土,环思宇内,力图找到一份人生的答案。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李煜的一首名作《虞美人》 ,也是他的绝命之词。词中的李烃,由于南唐的亡国,由一国之主跌 落为阶下囚。

他失去了欢乐,失去了尊严,失去了自由,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安全感。他对人生已经绝望, 于是对那本来美好的“春花秋月”也产生了厌恶,厌恶它的无穷无尽。为什么会厌恶它的无穷无尽呢?这 是因为他的命运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再像以前那样安定不变,而是无法把握。纵使那些春花秋月、玉砌雕栏应该还在吧,但他却再也不能拥有,再也没有机会与它们相伴相依,而自己的生命也在那无穷无尽的春花秋月的变更中渐渐地枯萎、老去。因而他厌恶那无尽无休的春花秋月,感叹自己那变幻无常的生命将随着世间的每一度花谢月缺而长逝不返。这是一种怎样的哀愁呢?他渴望安定永恒的生活而偏偏不能,这是为什么呢?他怎样也弄不明白。于是,他质问那岁岁如是的春花秋月要到何时才能停止了结。

他时时都在思考着:人生为什么这样变幻无常?生命为什么这样短暂而又无法把握,然而他却无法得到回答。这些疑问,这些悲愁和哀怨,时时困扰着他,使得他不堪重负,只得在那月明星稀的夜晚,独倚小楼,向那寂静悲愤地喊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深沉慨叹。 就这样,李煜在对故土的频频回望中,环思宇内,对生命展开思考,对人生展开探索,孜孜以求,悲苦而又执着。

作业 4

一、骈文是中国古代一种独特的文体,它有和散体文截然不同的文体特征,请认真学习教材第十三章第二节《骈文》,结合作品了解骈文的特征,并按照要求从教材所讲到的骈文中为下列特征找出例证。(注:请 , 不要重复使用例句)

答:骈文特点 :

1、语言讲究对偶。 ①两句相对的偶联: 咨宏度之峻邈,壮大业之允昌。 思居终而恤始,命临没而肇扬。 ②四句相对的长联: 楚王宫里,无不推其细腰; 卫国佳人,俱言讶其纤手。 阅诗敦礼,岂东邻之自媒; 婉约风流,异西施之被教。

2、四六句式,尤其对偶句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 ①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晨看旅雁,心赴江淮; 昏望牵牛,情驰扬越。 ②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朝干悲而掩泣,夕万绪而回肠。 不自知其为生,不自知其为死。 ③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凌云概日,由余之所未窥; 千门万户,张衡之所曾赋。

3、讲究平仄声律。四字句的二四字、六字句的二四六字或者三六字为节奏点。一句之内,节奏点平仄交 替;一联之内,节奏点平仄相反。 ①四字句与四字句组成的对联。 南都石黛,最发双蛾; 北地燕支,偏开两 。 ②六字句与六字句组成的对联。 惜内顾之缠绵,恨未命之微祥。 纡广念于履组,尘清虑于余香。

③四字句与六字句混用组成的对联 虽非图画,入甘泉而不分; 言异神位,戏阳台而无别。

4、讲究用典。 ①鲁迅说: “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 酒之关系》 )骈俪之风的兴盛,正是这种“文学的自觉”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清人许梿说: “骈语至徐庚,五色相宜,人音迭奏,可谓六朝之渤澥,唐代之津梁。( ”《六朝文絜》评《玉台新咏序》语)

二、选取王勃骈体文《滕王阁序》和苏轼散体文《石钟山记》中各百余字的一段,抄录于下,并对比阅读, 仔细体会骈体文与散体文的区别。

答: 骈体文《滕王阁序》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 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

散体文《石钟山记》 《水经》云: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 ”郦元以为 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 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 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 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 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 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 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以对偶句(骈句)为主的文章叫做骈文。与之相对,以非对偶句(散句)为主的文章叫做散文。作为句式来讲,骈散自来并存,往往互相搭配,自由组合。散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骈文中可以有少量骈句。 散文骈文之分不在骈偶对仗之有无,而在其数量多少。说骈句自古有之是对的,说骈文古已存在则不妥, 因为句子不等于文章。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