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古村落散文

散文2019-01-08 18:41书业网

篇一:故乡风物系列散文——村落

故乡风物系列散文村落

文/墨原 编/月华

谁也说不清楚村落是何时形成的,它们彼此相隔三里五里,皆由树木围着,远远的看,那是一片绿荫的集体,是炊烟袅荡出的命脉。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云变幻,村落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它们坚持,它们默守,执着的精神常常会让我流露出一种感动。

故乡的村落永远不是漂泊者,它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它们拥有自己的郎日清空,它们拥有自己蓝天的蓝,白云的白。也许这里的先人们曾经是漂泊的一群,他们拖家带口,他们长途跋涉,或翻山或越岭,但最后他们在这里落下了脚,扎下了根。也许当初村落形成的时候,先人们居住的都是茅棚草屋,能挡风但不能遮雨,可这里的一切是那样的开阔,是那样的新鲜,就是弯腰抓起一把土,那透着泥味的土都会被他们抓出油来。这里的土好肥啊!先人们感动地说,之后,便决定落脚下来不再走了。

对于村落人来说,土就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宝贵财富,只要自己肯在土里下力气,不惜汗水,那么自己就必将拥有这笔财富。于是,村落便在这种质朴的思想召唤里形成,使以往看似还凉的原野逐渐有了人家。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我曾经常常想,这诗句可能就是对我故乡村落早期情景的描绘吧?

但从我记事的时候起,故乡的村落便久已形成了一个大的集体,村落人彼此之间交往着,村街上走动的是他们和谐相处的身影,谁家如果缺东少西,只要喊上一嗓子,当即就能获得问题的解决与支持。我清楚地记得,邻家的二爷有一年生病了,病得很重,连饭食都已吃不下。可村落距医院又有几十里的路,一下把邻家二爷的儿子百江难住了,不知该如何把自己的父亲送到医院去医治,急得哭泣起来。这时,一些村落人听见了百江的哭泣声便赶来了,几个人轮换着把邻家的二爷背在身上,赶了几十里的路送到医院医治。后来邻家二爷活到了

八十多岁,成了我们那里有名的寿星。

当然,村落人也有因一件事情彼此吵过架的,可上午刚吵过架,谁知到中午的时候彼此就坐在了一处喝起酒来,脸喝的红红的,亮亮的,充满一种包容一种和气。特别对待外乡人,比如那些外乡来此耍把式卖艺的人,无论他们表演的节目是好是孬,皆会鼓掌助兴。而逢到饭口,卖艺人的表演也告一段落时,比有人走上前召唤,说都累了吧,走,到家歇歇去。这么说着,便前头引路,把卖艺人领进自己的家门。自然不是仅让卖艺人去家里歇歇的,虽然没有好酒好菜,但粗茶淡饭也会要好好招待一番的。倘若天晚了,就会留下卖艺人住宿,如果人多的话,往往这家请去住一个,那家请去住两个,从没有谁说过一句怨言。

村落人如此这么善待一切,可以说是跟故乡村落的生活氛围分不开的。一个村落,也许就是一首民歌,一个村落,也许就是对一方水土的温情。乡野民风不是刻在碑石上供人尊崇和膜拜的,它源于古道热肠,是村落之根的所在。

很多个黄昏,我的小小身影就在这根的所在之中奔跑与玩耍,这时的村落,像夕阳一样沉入了一种宁静,但把朝气和热情赋予了归巢的鸟,田边地脑飞翔的昆虫,以及跃动在庄稼地里鸣叫的蛐蛐。它们是村落在黄昏和夜晚需要聆听的乐曲,是村落不可缺少的歌喉。有一种名叫沙虫的昆虫,在夏日的黄昏中,它们在村落的房前屋后飞着,抖动的翅膀发出沙沙的声音,吸引得村落里的很多孩子常常用双手一下又一下地跟着它们打着节拍,和着它们飞动的节奏,前去扑捉它们。捉到了,就一脸的高兴,一阵的欢笑,使得宁静的村落一下布满了童趣的温馨与纯真。

而最让人铭记的还是故乡的冬天,这时的村落早已换上了新的容颜,村街是白的,各家屋顶是白的,田野是白的,可以说这种白不是平淡的白,而是一种极为纯净的白,是我故乡的村落独有的一种高雅的色调。有人说雪是寒冷的象征,可正因为这种寒冷,才使我故乡的村落更见一种傲然的风骨。在我的记忆中,雪是每个冬季都要落上十几场的,它们的来临,把枯黄的深秋盖,把人们面对的苍凉盖,代之而来的是一种晶莹,一种洁净,一种远望无边而又开阔的情怀。那时候,我们一些小孩子总习惯到雪野里玩耍和奔跑,在干净的雪地上踩踏出一串串笔直的脚印。再有就是去雪地里打鸟,那成群的雪鸟漫空飞翔,黑压压一片,成千上万只,在天空打着旋,落下了,开阔的雪地上一大片都是游动的黑点,让你感到你已经进入了鸟的世界。

故乡的村落,给予了我童年生活浓郁的诗意,也赋予了我一种乡野的性格。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的意境,常常让我想到,故乡的村落从形成的那天起,它就不再是漂泊,而

是把根扎了下来,扎在了一方水土之上,同时也在这片水土之上,拥有了自己的魂。

篇二:古村落作文

“古村落”作文

一、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驴友在网上发了几张偶然发现的一个古村落的照片,村子周边风景清幽,建筑虽显颓态但仍隐隐透出当年的繁华。不少网友急切打听村子的位置,该驴友却不肯透露,说怕来来往往的人太多,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更怕村子出名后因为过度开发而破坏了它本来的面目。 跟帖的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古村落应该让更多的人了解它的价值。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些古建筑用不了多久就会消失。也有人说,只有经得起时间的打磨而保留下来的才有意义,任何刻意的措施都不是办法。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辩?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

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二、审题

1、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古村落,谈如何对待古村落。审题的关键一是“古村落”,一是“如何对待”。

2、如果由“古村落”引申开来,涉及其他各种类型的文化遗产(包括物质和非物质),应该都属于切合题意。即:古村落——古遗址、艺术品、历史文化名城(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表演艺术、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遗产(物质和非物质)

3、“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要不要保护、怎么保护?要不要开发、怎么开发?

三、例文

1号文

遥远的绝响

驴友的偶然发现却让自身又喜又忧,喜于繁华野草处仍残着清幽小村,忧于生怕被外人侵扰,变成一处被明码标价的“文化囚牢”。

江南水乡余韵悠长,丽江春色流连忘返。只生怕这静谧的古村成为了一种绝响;只生怕离我们如此相近的风景却成了一种时间上的遥远。

当余秋雨担

心魏晋风流、士人精神已不复存在时,便将他们形容成一种在时空上离我们遥远的绝响。而我,在这个将一切历史遗留的古迹沦为“废墟”,将一切文化明码标价的时代,担心某些在时间和空间上并不遥远的古村却因人为的过度开发,侵扰和利益化下,渐渐的变成了遥远的绝响。

当对古村落的吟咏成为遥远的绝响时,是人心的离初衷的遥远,是保卫的赞歌成为了绝响。丽江春色使人心醉,凤凰古村民风淳朴,可这已成为过去,成为被人工翻新的“古街”,被“表演”的文化舞蹈,被价值化、同化的“记念品”。越是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那么,蝴蝶便离你远去。没有深入了解文化背后的风土人情便一一用金钱利诱,民风变了;用人工翻新一一“做旧”,文化的韵味也变了。

追回遥远的绝响。当我们放弃刻意的追逐古村落文化的蝴蝶,蝴蝶便静静的停在我们的肩上。没有一处古村的韵味是上天所赋予的,它们积淀了文化的记忆,传承了淳朴的民风。然而,人们的过度开发却让这种在静谧中的吟咏成为了绝响。我们应尝试去发现、去保护、去歌颂每一处在我们周边被遗忘的古迹,追回失落的遗址。更重要的是了解背后的民风与人情。

保卫遥远的绝响。驴友的沉默是值得认可的,并非自私,而是保卫。一旦将位置公诸网络,游人一多,素质便参差不齐。或许,的确有文化的行家,但也必定有素质低劣的破坏者,

也唯有沉默是最安全的眼下之策。然而,长远之计必定是提高自身素养,用心去体会,而不是用照相机简单的留念与粗暴的刻下“到此一游”的炫耀。

他们就在我们的周边,静谧而安详的存在着,并不遥远。切勿因人心浮躁,金钱利诱使之成为遥远的绝响。

2号文

金谷残颜仍需护

桃花夭夭,烟柳飘飘,纵繁华随水而去,仍留素颜清秀,稀缺古村落的惊艳重现,引人唏嘘议论,于我而言,虽“金谷”繁华已逝,勿让其再默默无闻。保护古建筑,时不我待。

古村落重现而引起轩然大波,正是由于人们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慎。尽管王尔德曾赞:“美是唯一不受时间伤害的东西。”但无悉心保护,古时的高山流水,古时集工匠心血的金銮宝殿,古时凝智者智慧的典籍文化,只能在记忆中不受伤害,时光荏苒,终也渐渐模糊了它的残颜,开放性保护,使紫荆宫门庭若市,使苏州园林游人如织,使古村落生机盎然。

对古村落的保护,不是拍脑门的一时发热,不是拍胸脯的信誓旦旦,而是群众、政府、社会的实际性行动,是深入观念的古文化保护意识。曾记否,三峡大坝的蓄水淹没了白帝城;曾记否,断壁残垣的倒下,倒下的是多少文人墨客的思想迸发?后悔莫及须谨记,建立起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规法立法,方能于烟雨中隐见南朝四百八十寺。

保护,一项大工程,政府社会的门面不可少,可基石仍是由个体堆积而成。美国女孩朱丽娅希尔力护红杉树,竟居树上两年多而使太平洋公司放下砍刀,斯德哥尔摩学生组成人墙,终也能使市政铁路绕过“王国花园”。普通人也有大力量,古村落的保护,需要每个个体的文化价值意识,保护观念,而不是视之为历史遗留废墟而熟视无睹,更不是以之为稀而贵者而加以过度开发,刻意守护。

反观当今社会,“到此一游”已成为别样题字,拉萨景区内悉心雕琢的小人像也被顺手牵羊,文化价值观像新鲜血液一样亟须注入民众体内,从小培养其对古建筑珍视与尊重,勿让金谷那繁华残颜也灰飞烟灭。

既然已不见绚烂在漠北的紫薇花,就不要荒芜了轮回的春夏。“美是无功利性的,不应把它作为有限需要和意图的工具而起占有欲而加以利用”,黑格尔警醒着我们,美的古建筑,美的文化,需要守护。

3号文

小村落求名还是求静?

古朴的小村落因几名驴友的照片而受到网友的追捧,是应该让小村落成为旅游景点,还是让它保持原有的古朴风貌?我想,在保持小村落原有的悠长古韵的同时,发展舍名求静的旅游业,使其与旅游业和谐地相适应,便是解决之道。

小村落原是艳不求名的陌上花,如今却成为人们争相寻找的旅游热点,这不禁让我想到原来鲜有人问津的东极岛,因电影《后会无期》成为旅游景点,是人们被岛上风光吸引也好,还是电影的影响也罢,都让东极岛就此成名。然而,在人们为得到一个新的旅游目的地庆贺之余,更需要思考,如何让小岛在人头攒动中保持其原有的宁静,是否其能在云烟过后,岛屿依旧?

若说人们对村落的开发是为了保持它的风貌,这种保护却在无形之中被戴上了功利的帽子。康德说:“美是无功利性的。”人们的开发,却让美不可避免地被功利所侵染,这使得美依存着某种功利而存在,这不仅没有保护美的价值,反而在掩盖美的价值,甚至成为地方管理部门的摇钱树。回想近年来多地旅游景点的宰客现象,淳朴的人民如此利欲熏心,怎能不让人痛心。

无论是怎样的小村,都有其自身的文化特征,当游客来袭之时,游客们身上的文化特点很可能对村落原有文化造成文化的侵略。想起雪山脚下的丽江古城,灯红酒绿的酒吧街竟成

主流,游客们的喧闹打破了苍山洱海的静谧,苍茫圣洁的雪上染上了尘世的喧嚣,这种矛盾更是由人们对自然价值的曲解所导致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认为旅游开发就一无是处,旅游开发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衰落的继续,但适应小村落旅游方式是倡导人们自己寻找目的地,旅游远不是为了一张纪念照的一句“到此一游”,而应是一次心灵与自然的对话。拿着地图穿梭于熙熙攘攘的游人之中,怎能体会“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欣喜?旅游业的开发,应少一点功利,多一点实质性的保护,更要配以文化的重视与坚守,这不仅是村民的责任,也是游客的责任。

愿终有一天,旅人的目的地不再是旅游景点,而是自然,在一片林或一座山之后,发现一片豁然开朗,古朴清幽的世外桃源。

4号文

古村落何去何从

河流之流不动,山垸之梦无醒,秋意早来,花香迟到。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古村落如同睡着一般,安详于尘世之外。

当古村落的美在不经意间流落人间,我何其庆幸那位驴友未曾透露她沉睡的地点。曾几何时,我们还能感受秦淮河畔的桨声灯影,回想朱自清先生的感叹——平伯是初泛,而我是重来了;曾几何时,我们还能品味江南园林檐角斜飞的一抹悠然;曾几何时,月牙泉的粼粼波光还闪耀着千年前的梦幻,莫高窟飞天的壁画还未曾斑驳??太多太多的美好被草率地揭开面纱,呈现在众人面前,猝不及防惊醒时发现自己已满身伤痕,再不复从前。

作家纪伯伦曾写道:“美在向往她的人的心里,比在看到她的眼里,放出更绚丽的光彩。”人类的劣根性即在于此。而我所担心的,是沉睡多年的古村落再一次回到繁华的人间,会遭到愚昧之人的践踏,会受到商业烟火的侵蚀,正如沈从文先生的故乡凤凰古城。如今的凤凰,岂是先生笔下那个“野性且温存,质朴且斑斓”的湘西小城?傩送定然是回不去的了,因为翠翠守着的湘西已经不在了。

若没有完善的保护制度,我宁愿古村落永不苏醒。卢浮宫依旧伫立,翡冷翠的风华依旧如昔,漫步于剑桥之上,笔者仍敢断言:“红桥与翠藤可以为证,半部英国文学史,不过是这剑河的回声。”时间似乎格外宠幸这些古迹,似水流年漫漶而过,仿佛不过给她们增添一缕风情。也许有人认为西方名胜之所以能淌过千年时光至今熠熠生辉,全在于她们本身顽强的生命力。然而在我看来,这更在于当局的重视和维护,更在于每一位公民的日常呵护。而我们盼望的所谓文化自信力也就有这点滴生活催生而出。

如果有一天,当我们每个人有一颗慈悲之心,来欣赏古村落的宁静古韵,包容她不合时宜的破败与残缺,懂得残缺背后时光的底蕴;如果当局能做好充分的维护工作,我想,此时我们才有权利将沉睡的古村落唤醒。

惟有在众人的呵护中,经岁月雕琢的美才能再现往日荣光;惟有在向往她的人的眼里,古村落才能绽放更绚丽的美。此时,当河流之流已动,山垸之梦初醒,秋意自然晚来,花香岂会迟到?

5号文

顺其自然,岁月静好

某驴友上传了几张偶然发现的古村落的照片,却在网友的追问下守口如瓶,不肯透露具体的位置,生怕因过度开发干扰了当地人的生活,破坏了村子的本来面目。

读至此处,不得不钦佩该驴友的良苦用心。他并没有因为发现了一处世外桃源而大肆宣扬,而是想得更远:如果古村落遭遇过度开发,那么其原有的宁静祥和会不会从此“一去而不复返”?

不要认为这是危言耸听,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这样的例子。曾经的凤凰,是沈从文魂牵梦绕的宁静边城。河两岸的吊脚楼静静伫立,人们三三两两坐在树下。然而近些年,过度的

开发与商业化使得游客变得越来越多,人声鼎沸,熙熙攘攘间流转的是金钱、利益与算计。人们开始为利而来,为益而往,为票价争吵不休,为交易尔虞我诈,小城再不复当年纯朴模样。过度开发的九寨沟,一日接待数万游客的故宫,难道真的得到应有的保护了吗?反观这个宁静的古村落,谁又能保证,这个村庄不会因为开发变成下一个凤凰?

筱敏曾在《捕蝶者》中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美丽?是被做成标本名扬天下,还是默默损耗掉美丽终老山林?”其实,不用太多刻意为之的保护,顺其自然未尝不是一种保护手段。顺其自然,保护的是一种原生态。颓态的建筑上记录的是岁月的变迁和沧桑,为何还要去做那重绘重彩,翻旧为新的画蛇添足之举?顺其自然保护的是看不见的人文情怀。就让这些在村落中世代生活的人们,守住那一壶酽茶,在香气氤氲中慢节奏地生活,花开花落,远离喧嚣,一世安然,岁月静好。

那些古老的建筑在村落中静静伫立,远离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灯红酒绿。没有外部的干扰,或许才是让它长久留存本来面目的最好方法。顺其自然吧,让这份宁静祥和永存,让它从古至今,都保留它原本最初的模样。

6号文

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

一面是“不足为外人道”的迂回保守,一面是猎奇心态驱使的迫切探询。两方对古村开发与否的热烈讨论,杂烩了各种利益冲突。

在我看来,适度的开发保护是宣传古村历史生命与延续古村清幽氛围的上佳选择。 自古文章憎命达,大好河山亦如此。过度的宣传与开发有时招致的除了唾手可得的名利,还有对古村落古建筑文化生命力的消费。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一书中曾抒发了(对)文人的鼓吹消解山水意境的悲叹。自徐志摩的《庐山矿工歌》就宣告了庐山在中国文化栖息地位的衰落。诚然,开发可给古村注入经济活力,换回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与流连忘返。但是,试问当你在凤凰古城的电梯上仰视着电梯内黑压压的后脑勺时,你还会生出一丝留恋吗?答案显而易见。因此,过度开发带来的利益不过是如梦似幻的镜中花与水中月罢了。仅有开发之意,毫无保护之心,(这)无疑可以回答“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重叩问了。如果千百年前的祖先看见当今世人为了区区利益去争去抢,争得灰头土脸,抢得丑态百出,不知作何感想啊?

与之相反的做法——不改造,不保护,不添加任何人为的痕迹,则是对古建筑保护的惰性思维。古建筑是历史的见证,一砖一瓦都浸润着祖先的智慧。而我们明明知道脆弱的屋梁承载不起时间的威压;斑驳的青砖抵挡不住和风细雨的侵蚀;“吱呀”作响的木板门熬不过狂风暴雪的敲击,仍美其名曰“让古村落、古建筑经受时间的打磨”而不干预。这与亲自将莫高窟的佛像涂上白漆,并点头哈腰地将名贵字来拱手相送的王圆箓相比,不是“五十步笑百步”吗?反观当今社会,我们还在为韩国抢先为“暖炕”申遗大动肝火、口诛笔伐之时,有没有花一点精力关注到西安近千座古塔仍孤零零地在黄沙漫天的荒漠等待着可能是今生最后一次的注视呢?

物极必反,古村落的“改头换面”与沉寂消亡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因此,我们应积极探索延续古村生命并保留其文化价值的开发方法。不停留在大刀阔斧的重建阶段,让古村落、古建筑回归到承载历史的意义上。

惟其如此,我们就不会发出“有多少古村可以重来“的沉痛叩问了吧!

篇三:一篇古老的散文

一篇古老的散文————板梁村

那是秋天,随家人去了板梁。

跨溪进村是一座石板桥,曰接龙桥,传说是将该村曾经走失的龙气接回来。桥两边的栏杆上,插着各色彩旗,整座桥是九块天然整块大青石铺就,石板青幽光滑,清晰可见的凹痕印证了历史的久远。

村北象鼻山悬崖上有一栋小巧而奇特的小楼——望夫楼,沿着石梯向上攀登,站在崖顶可以俯瞰村子的全貌以及四面进出村子之路,原来板梁历史上是商埠之地,男子们多外出经商,商途遥远,妇女们在家日夜担忧,站在崖头翘首观望,风雨无阻。于是,村民们都把崖头叫望夫台,并在望夫台盖了一栋塔形的望夫楼。

下得崖来,漫步板梁,如同走进一篇古老的散文,那山、那水、那古民居、那青石板、甚至恰逢收获季节晾晒在晒谷坪的一片片黄灿灿的稻谷,都似乎蒙上了历史的纱幔,让人感觉恍惚,似乎离着现实很近,又似乎那么遥远。

走近那连片的古建筑,一致的青砖墨瓦,古色古香,约有300多栋,浑然一体,美不胜收。在青绿山水的衬托下,栉次比邻的古建筑无一律同地飞檐斗拱、刻檐飘顶、雕梁画栋,石雕、砖雕、木雕样样都有,人物、花鸟、山水灵动传神。一个图腾一个意蕴,一幅雕刻一组故事,在解说员娓娓的述说中显得那么神奇而韵味,随行的游客静静地聆听,不住地赞叹点头。

最让人感兴趣的是村子里10口甜水古井,泉水四季喷涌。特别是上村头的“雷公泉”,泉水从石山下喷涌而出,出水量很大,天旱之年也涌流不息。据说这井水还有自清的神奇功能,下面的古井边有一洗澡的小伙子,仿佛配合表演似的,在全身搓上肥皂,纵身一跃,直入井底,井面漾起一圈肥皂泡沫,一转眼的工夫,水面清澈如初,人人啧啧称奇时,那小伙子突然间从井里探出身子来,湿漉漉的头发一甩,潇洒地跟围观的游客挥手招呼。忍不住雀跃至上游的口井边,掬一捧澄澈澈清凉凉的泉水在脸上,再掬一捧,喝下,甚是陶醉。

泉水流经三个形似月亮的池塘,再环绕村庄而下。绕村的溪水清可见底,它们就那样寂寂地流淌,温温婉婉,让人总有亲近触摸的冲动,溪边有洗衣的村姑,嬉闹的孩童,闲憩的老人,在夕阳的印衬下,合成一种宁静的节奏,也凝聚了“形散神不散”的散文主题。

溪畔是一条长长的石板大路,连接村子阡陌交错的青石路、麻石街,在古村落里穿梭,悠游,读到闻到嗅到摸到的都是“文化”,语言在这里是多余的,唯有静静地阅读,细细地品味,幽幽地感怀。

这里是“规模最大、保存最好、功能最全、风水最旺、文化底蕴最厚重”的原生态古民居村落”,名不虚传。

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属典型的丹霞地貌,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境内距市区1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水陆交通便捷,京广铁路复线、京珠高速公路、107国道从旁而过,郴江、东江交汇于此,形成享誉江南的翠江风景带。整个风景区由48谷、9寨、4坦、3庙、2江、1泉构成,以丹岩堡寨为特色,穿坦、洞穴为罕见,温泉碧江为纽带,石佛悬棺为史脉,集山、水、林、洞、佛为一体,聚雄、奇、险、秀、巧为一身。2001年飞天山被国土资源部评为丹霞类的地质公园。

飞天山,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境内,距市区18公里,总面积110平方公里。飞天山盛名已久,大旅行家徐霞客曾赞叹飞天山“无寸土不丽,无一山不奇”,并镌刻“寸土佳丽”。境区山顶相连,沟壑纵横,山环水绕,寨坦错落,精巧处如精雕细琢,巧夺天工,宏伟处如横空出世,壮志凌云。翠江风情能与漓江风景媲美,享有“小桂林”美誉。

沿江两岩“丹霞翠遥断,岩石架空来”。一路顺江飘流,只见丹峰林立,红岩绿水,怪石幽洞,古木吐翠,竹海茫茫。一年四季绿叶、三季花香,绘成罕见的“四面青山列翠屏”、“草木花光尽是春”的奇妙丹霞地貌景观。

“丹霞第一洞”——黑坦,面积5000平方米;“天下第一门——天生石桥,门高35米,跨度95米,呈拱形,洞口高悬,绝壁临渊,洞中冬暧夏凉,十分幽静,规模之宏大,气势之宏伟,为中国丹霞地貌所罕见,乃飞天山一绝。景区内的鲤鱼寨四周崖壁陡峭,古木苍穹,灌木环绕,秋色丹枫绘出十里廊,美不胜收。更有酷似象征生命之源的圣母岩和阴阳岩,栩栩如生。境内万华岩溶洞全长约9公里。

飞天山,还是学生时代去的,那时我们称它为“小桂林”。第一次听说这样的名字,我还暗笑当地人的狭隘。从小就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即便是称“小桂林”也不能排除当地人自诩的想法。

“飞天山”印象已经很模糊,当时只记得辛苦。学校所在的桥口镇一路走来大约要二、三个小时。象一只迁徙的候鸟,飞到那里忽悠一转,在石山上歇一歇脚,又忽悠的飞回来了。那一天的感觉是累,随后又有一天不想再跨一步的酸痛。是该能“飞”就好了。

今日很容易就乘车到了“飞天山”,游子时的印象了又渐渐清晰起来。起起伏伏的石山,却没有登高时的举步维艰,顺势抬腿就到了山峰,顺势一溜就下了山谷。也许是岁月把这山磨得圆滑有水性了。对了,你可以躺着。山绝不会碜的你背痛,山上少有草,不怕它挠得你痒。你可以仰望天空,蓝天白云,想象有哪一朵会飘下来化会为山。你还可以闭目养神,山下有水,或是水能负着这石山方舟顺流而下。劳累中会一丝丝的剥离出快活遐意,再渐渐附着了一丝丝的美意。那日,来的是一群“候鸟”,大概他们停下来的时候才会梳理自己的羽毛,整理和发现“美”。风很大,衣襟压不住的往上翻飞,手总要不时的理一理衣裳。耳边风声呼呼,似乎臵身于风的缝隙之中,身体在被风挤着、压扁。这是干净的风,不会带任何沙尘,只携来山林与流水的气息。这气息浩浩荡荡扑面而来,能洗涤心中污垢。你可以引吭而歌,让风把歌声传递到每一个角落。你也可以在竹杆上扎上一块红布,向远方挥上一挥,让风告诉————“我在这里”。

万华岩(坦山)的自然资源丰沛富积,品味奇高,1978年开发,1987年5月1日对外开放,90年列入第一批省级风景名胜区,2009年12月28日列入第七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型地下河洞溶洞为景区主要景点,主支洞已探明九公里多,地下河已知总长8公里多,现在开放的主洞长2245米,三个进出口,十二个迷离怪异的大厅,二十三个景点,支洞在主洞430米处,洞内石景别致,洞中三大瀑布神秘莫测令人神往,洞内一般宽度在15~20米,最宽处110米,高度一般在10~20米左右,最高处30米,地下河贯穿始终,空气清新流畅,四季恒温在190C左右,溶岩景观。

洞中有洞,处处晶莹剔透,一脉柔情,石狮、石鹤、石树、石花、石钟、石幔、石田,有的象“水底龙宫”;有的似“瑶池果树”、“鲲鹏展翅”、“巨蟒捕食”,有的则如“观音坐莲”、“玉女垂帏”,可谓是奇景芬芳,别具一格。岩溶精品,要数湛称世界奇宝的“水下晶锥”,1988年3月中美联合溶岩考察队一行12人来万华岩进行为期一周的考察后,赠锦旗一面,赞美万华岩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洞穴之一,她可以与世界上所有漂亮的溶洞媲美。”具有颇高的岩溶科研、旅游观光、洞穴探险价值。但盖世绝景是2000年10月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宋教授一行来万华考察,发现的“石蛋生笋”,目前世界上属首次发现,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似万树千花凡尘不染,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溶洞景观岩石无论大小,处处雄风大气,阳刚十足,赤壁倒悬,险峻无比,造型奇绝,特色鲜明。洞中有洞,处处晶莹剔透,一脉柔情,石狮、石鹤、石树、石花、石钟、石幔、石田,有的象“水底龙宫”;有的似“瑶池果树”、“鲲鹏展翅”、“巨蟒捕食”,有的则如“观音坐莲”、“玉女垂帏”,可谓是奇景芬芳,别具一格。岩溶精品,要数湛称世界奇宝的“水下晶锥”。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