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道家、儒家

培训心得体会2019-01-09 13:35书业网

篇一: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感受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

的关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本

文对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

触最深的就应该是“仁”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直被利用着,教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理,

让我们学会怎么样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拥有一个融洽的环境,这个思想甚至被应用到治国之

中,许多明君由此产生。还有中庸的思想,很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本文也做出了解释。对

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在开头也已经给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总之,对于中国传统

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儒学、孔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程开始,

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

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

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

好有趣的课堂啊。

针对刚才那个问题,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

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

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是啊,我们必须学

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

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

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

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中国的伦理制度,在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上,显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在健全社会法

治的时代,应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轻率加以抛弃。 开头先阐述了我们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下,才产生了一系

列优秀的文化,如被大家所熟悉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外国人所知道的孔孟文化,还有老子的

道家文化,还有佛家文化。这么多文化,也就有这么多的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理解,

去发掘。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

象征。自孔子创立儒学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

精神,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

文化政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

代宗法性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在

两千余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

层面,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

儒家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

统而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

造的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

生活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

儒家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经极大

地影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

方文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

文化,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

人,要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

家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

进而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兴衰,从一开始的兴起,到

发展,到兴盛,又到发展方向的错误,再到恢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不同时期的统治

者也应用到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文化也曾被批判,这就说明了一种文化的

两面性,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的不同。儒家文化有它的精华,固然也会有糟粕的地方,所以,

我们只要领略其精华,好好把握精华,利用精华,必定会振国兴邦的。我们要对儒家文化有

一个客观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精神,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重视群体意识,教导人们热爱

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

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

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

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富。儒家文化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

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

有人文的化成,就没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

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儒学注重自强不息,这是我们

中国所特有的精神文化,是它们西方文化所不能的。 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

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

论,境界论,以及教育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

封建礼制与三纲思想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

思想,往往包括具有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

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等等,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

宝,精心加以继承与弘扬的。儒家的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

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打了折

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

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过程或转换的过程,既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面临21世纪变革大潮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能够在新世界

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中庸,这是大家都听到的词。但是又有谁能够准确的解释出其中的意思。中,中正、中

和;庸,用、常。中庸,就是 把中正与中和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

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

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

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

中庸不是一味妥协退让、软弱可欺。 中庸也不是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儒家所有的,不仅仅

是只有这一些,还有很多,就像它的六艺,就像它的教育思想。我认为,儒家文化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仁爱的思想,它提倡把自己当人,把别人 当

人,他注重仁与礼的结合,这是孔子的理想。还记得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吗,那篇

展示大同社会的文章,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只有,多么美好啊。老

人皆有所依,少儿皆有所养,多么和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也是后来陶渊明所梦想的

桃花源啊。现在社会上的批判声与指责声越来越多,就像之前在马路上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

人寒心的事件,这就是仁爱缺失的体现吧。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理解孔夫子的话,好好记住他

的思想,时刻谨记着,这种事情应该可以避免了吧,那令人寒心的一幕幕应该可以不发生了

吧。儒家文化中的孝悌也是深深令人感动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了后母吃

鱼,孩子在冬天在融化冰水来求得鲤鱼,也许在现代看来这种做法好傻,可是这体现的是一

种思想,一种教育我们孝敬父母的思想,我们应该为之感动,而不是嘲笑他的傻。 也许有些人不赞同我的观点,认为孔夫子也是一个极端的人,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妇女。

其实,这就正好符合我开头说的,任何文化都有他的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

华,弃其糟粕,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远离,而对于积极的方面,

我们应该去学习,去追求,将其应用于我们自身,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的世界

会很美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这是一门课程,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课程。品味

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其精华,品味其精华,付诸于实践,应用于我们的现代人生,我想这

是再美好不过的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啊! 我的学习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人生》,在我看来,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去品读中国的传统文化,

体会其内涵,并将其运用到实践中的艺术,我们从中体会出一些道理,提炼其中的精华,会

使我们的人生格外绚丽多彩。在本学期的学习中,我们主要接触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内涵,了解到了其核心

思想。其中很多想法是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甚至有些思想被用作治

国之道,对当代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就像儒家文化,其“仁”的思想就对我们意义深远,

一直教育着我们怎么样去做一个善良的人,怎样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怎么

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个人魅力,是自己和环境和谐融洽。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我也只是简答

的举了一个例子,其他的好处在论文中也会提到。总之呢,我们首先意识到的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认真对待其与

我们的关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两面性,既有其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部分,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推陈出新,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继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应该

好好领悟。传统文化与我们现代人生的关系是微妙的,这需要我们花大量的功夫去研究和体

验,这对于我们来说,是责任,是义务,是我们使我们祖国能够发展的更好的基础,所以,

任重道远啊!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 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

在经历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

多的体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

的,在这个社会里,如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

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

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

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

想不仅是提倡用“仁”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

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

学习思考的,获得“仁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

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

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

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

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

是信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在社会里生存,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

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

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

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

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

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

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

易放弃。最后,如果尽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

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

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

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

礼貌的,同时也是自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

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 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

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

积极影响。所以,现在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

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

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

有听话的,自然也有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

对学生一视同仁,不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

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

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

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

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儒家思想是蕴含非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

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

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及体会。篇三: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儒家文化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在长达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

对中国文化发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可以说,儒学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创始人为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思想里,最重要的内容之

一就是“礼”。所谓的“礼”只是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论语·子路》中孔子说: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

则民无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

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

相辅而行。

孔子思想另一重要内容即是“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

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

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

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天命观,把天视为主宰一切的权威,并把它作为思想体

系的终极依据,“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现出一

些理性精神,主张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强调在人事活动中去体认天命,强调人事有为。“不怨

人,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宪问》)学习方法与认识论上也总结了不少

经验。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识来源,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关于学习的问题中,孔子认为学习本身是不断实践的过程,强调要反复地学习实践才能

巩固所掌握所学的知识要“学而时习之”(《学而》)“温故而知新”(《为政》)。他还主张学与

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还有就是其的“执两用中的中庸之道”,

他在称赞舜“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孙子,他继承和发挥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诚”为核心的人

生哲学。孟子,名轲,子思的学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说。仁政里的“民为贵,社

稷次之,君为轻”是朴素的民本主义观点。还有就是他的关于人的浩然之气即“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荀子,名况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恶论”,人为人性本恶。主张隆礼重法。到了汉代的董

仲舒,他有以儒家为中心,吸取黄老之学以及阴阳、名、法各家。提出了“天人感应”说,

还根据他的神学的人性论,建立起“三纲”、“五常”的道德观念,他在《举贤良对策》中,

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他所提出的这个思想文化专制方针,确立了儒家在我国封建社

会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而后对儒家文化还有很大贡献的还有朱熹等大家。概括而言,儒家思想体系充分体现在《大学》所讲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

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中,总的说起来就是,究天人之际,明修身之道,述治国方略,

求天下为公,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的境界,即从哲学的高度认识宇宙,以伦理准则规范人生,

落实到治国平天下,最终实现天人和谐。篇四: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 耿秀英儒家教育思想的学习与体会-----《中国哲学简史》读后感龙井四中 耿秀英所谓读史能够明智,《中国哲学简史》,从宏观上对中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有了更全面

的认识,中国封建社会主流哲学思想主要有儒、法、道三家。儒家重人伦,法家重赏罚分明,

道家重无为,纵观中国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法家,都把关注点放在具象的人伦关系上,

所以被认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哲学。作为一名教师,在学习哲学史中更多的关注哲学思想对

教育的影响,尤其是儒家思想传统与教育之间的联系,儒家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历来备受推崇,

历经两千多年,仍然光彩照人,可鉴后世。在学习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和体会:

一、儒家的思想的精髓及发展先秦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天地最伟大的

德行是使万物生生不息,《易》以天地为准则,天地生生不息的功能也就是《易》变化无穷的

功能。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的,宇宙是一刚健的大化流行,人也应该据此而自强

不息。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先秦儒学的“天

道”、“地道”、“人道”思想,“天”、“地”、“人”三才的思想,都是讲创造的生命精神贯注于

天上、地上、人间;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

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生命;最终通过“正德、利用、厚生”,“立德、立功、立

言”,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先秦儒学在汉唐时期演变为汉唐经学,在宋明时期又演变为宋明理学。宋明理学把汉唐

以来注疏五经的传统一变而为讲求四书义理,讨论身心性命修养问题的传统,并以民间自由

讲学之书院为依托,把传统精英文化进一步世俗化了。整个宋明理学将道德提高为本体,重

篇二: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传统文化学习心得

一、题要:本篇论文主要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源,重要性及其在现今社会

的实用价值。依次分为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丧失传统文化的原因、文化丧失所带来的社会影响及如何解决文化危机四个主题。告诉我们“孝”和“敬”乃中华文化的命脉、根本。如想复兴必从两者入手,其余皆为舍本逐末之功。如今社会动荡不安,人心慌忙,老无所养,幼无所教的现象频出,皆为遗弃祖先的遗训,而忙效西方之故。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方为真理,想我中华五千年之泱泱大国,强的是精神的巅沛,而非追求物质的欲望。1987年,百位诺贝尔奖得主聚首巴黎,提到“21世纪,人类若要生存,必须回到2500年前,汲取孔老夫子的智慧”如此的断言,我们还不警惕吗?21世纪若想中国领导世界,必以复兴传统文化为要务。

二、关键词:文化根本、文化复兴、文化实质、民族复兴、因果教育、孝敬、

人伦道德。

三、引言:如今社会动荡,战争频发,弑父害母之人性事件不胜枚举,而此皆

是表象,根本原因不在于此。中国中医的领军典籍《黄帝内经》讲:“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意为真正高明的医生在病刚表露出来的时候就去医治,而最差的医生是病已侵入五脏六腑才去医治。这是中国的理论,简明的说就是防患与未然。而当今的世界、社会恰似一个病人,是急需要医治的。战争、冲突及家庭问题的频现就是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已经病了。西方人的政治思想就如同西医的理论一样“患而除之”,哪里生病就切除哪里,西方对世界的态度是,哪个国家不听他们的,他就用武力解决。而中国的思想恰恰相反“不治已病,治未病”与西方决然不同。中国在医学上的主张“疗养、调理、顺其自然”,在民族的态度是“和睦万国”,最过分也不违“其政暴,除而不绝”的底线。中西方的文化态度差异很明显,前几百年西方执政世界,换来的不是和平,而是一场又一场的战争。如今世界的目光都在中国,我们中国治世的根本、权威就是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复兴文化,提高国人精神素质修养,激发民族使命感,才是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也是应该被我们所重视的一项伟大事业。同样也是复兴伟大中国梦的重要一步。

1、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

①、传统文化的定义:当今之人,一提到传统文化多则认为非传统文艺及诗词

歌赋,而实非如此。传统文化字面释义为历史遗留的固有文化。简明的说就是经过几千年的验证而留下来的思想、文明。而现在所被人普遍认识的文化有:儒家、道家、释家。儒和道都是我们本土文化,唯有佛教源于古印度,于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年,也就是公元76年,印度高僧摩腾竺法兰将佛法正式带入中土。经过了长期的磨合及融入,佛教在中国也有了其特殊的地位,及实用价值。所以也广泛的被民众所接纳,逐渐成为了中国不可缺失的文化、文明之一。

由此可见,真正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缺一不可,三家相辅相

成,依次第而行。儒之忠恕仁爱,道之清净无为与因果定律、佛之究竟圆满的觉悟解脱。三家依人群层次不同教化的种类也不尽相同,也可以说三家的分类是一个渐进的次第修学,是不离人的生活的,小到为人处世,大到死生去向,无一不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但近代由于历史缘故,十年文革,一举将中国优秀的文化视为迷信。盲目的追求物质文明的提高,而忽略了人性道德的建立。何为迷信?即为迷惑的去相信。

如今这个社会的现象已经在告诉我们偏废人性道德教育所带来的危

害是惨痛的,所损失的远比我们得到的要多。孔子之孙子思作《中庸》,告诫我们“君子依乎中庸”,凡事偏执的话,就会物极必反,现在人类的生活就是一味追求物质所产生的漏洞。因此,传统文化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它、正确的定义它,不应当将其定义为宗教迷信。它的实质是一种教育,教导人民孝养父母,尊敬师长,弃恶从善,《礼记》讲:“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长其善而补救其缺失的。所以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人性的教育,而非宗教迷信。

②、传统文化的实质内涵:现在我们明白了儒、释、道、三家文化并非宗教而

为教育,三教的学习也是有次第的。首先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伟大教育家孔子所创立的——儒家。

1)、儒家:近年来国人对儒家的误解是最大的,既为儒家,何为儒呢?儒字的

含义即为凡以道义修身润性者为儒。儒家的经典也是种类繁多,现代人多

半无闲暇顾及,但诸多典籍当中也有其根本。儒家的根本就是清朝李毓秀夫子所撰写的《弟子规》,全文分八个单元,共一千零八十个字,文章言简意赅、顺畅调达,读起来朗朗上口,更重要的是其文意,字字归到存心处事上,句句不离世间用,是一部很注重笃行的经典。北京汇通公司董事长胡小林老师学了之后很受益,曾说:“每到我们公司有问题解决不了的时候,我就读一遍《弟子规》,读完我就知道该怎么做了。”由此可见《弟子规》虽属童蒙典籍,但其实用范围十分的广泛,大至天下国家小到企业家庭。不过我们要明白胡总能用《弟子规》解决问题是因为他认真地落实了,不只是读,单一的读书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唯有落实了才能解决问题。

对此简单的说,儒者不仅只研读四书五经的义理,而且更注重操行。

在小戴《礼记》中写道,儒者行持有十七条,如:“儒者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还有“儒者不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不祈土地,立义以为土地;不祈多积,多文以为富。难得而易禄也,易禄而难畜也。”等美好的人格体现。所以现代人所认为的儒家封建、吃人的礼教等,都是近代因历史的变故而对儒家所产生的误解。说白了,儒家所主张的思想和其推行的教育就是世间人与人、人与物相处的最高行为准则——忠恕、仁爱之道

如《礼运大同篇》中的世界观构想,即是一种万物和谐的美景,“人

人亲其亲,长其长;老有所终,幼有所养;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如此美景,唯盛世不能现。既被称为“盛世”,一定是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那从中有怎么能看到、糟粕、封建和迷信呢?

至于所指的糟粕更是一种武断,我们都知道中国在历代都被称之为

“礼仪之邦”,而历代的更迭中又会产生许多的旧礼法、制度、风俗等,而这些都是不能为我们当代而用的,甚至有些我们看了都觉得很没人性、很诧异。而这些所谓的过时文化就被当代的一些学者称之为“糟粕、灭绝人性”,这些文化就会被人们当做垃圾一样所排斥。我们可以仔细想一下,出土的文物,不论再怎么久远、再怎么破旧,都会被人类视为宝物。因为我们懂得这是古人留下的物质文明,是祖先留下的遗产、瑰宝,但为什么祖先遗传下来的精神文明要被我们所遗弃呢?最起码我们要站在一个尊

重的角度上来看待,因为我们现在社会的精神文明度还没能超过古人。在此之前不能妄加点评,更何况是批判、篡改呢?

所以我们的思想不能人云亦云、不辨是非。而不亲身实践。我们要真

正的认识到儒家思想的实质、内涵,是将我们社会彻底带入和谐、安定的一种教育,而非宗教、迷信。

2)、道家:道家文化时我们土生土长的民族文化,其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居世

(转 载于:wWW.cSsYq.cOM 书业网:传统文化培训心得体会道家、儒家)

界百位名人之首的——老子。

站在一个客观学术的角度来看,道家学派要追溯到春秋战国之前,也

就是道家形成的最初阶段,此时出现了一个重要的人物——杨朱。后人称之为杨子,这个人是真正意义上的隐士,他是完全不著书立说的,因为他的核心思想、主张就是保全自己,也就是利己。杨子主张“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为世人所不齿,故其思想在历史上几无立足之地,到秦汉时便销声匿迹了。我们不可否认,杨朱学说虽算不上完全的道家思想,但道家在形成的时候也融入了一些。例如杨子的“论生死、贵己乐生和全性保真”,也就是顺其自然。尤以最后一点“全性保真”在道家的第二阶段融入的最完备也最极致。

道家发展到第二阶段,代表人物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人——老子。在

这个阶段,道家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绝对的利己思想已逐渐消失。老子是春秋末期的周朝史官,满腹经论,当时史官兼管藏书。孔子曾访周,想读王室藏书,就拜谒老子并问礼于老子。孔子见到老子后非常震撼,深深地倾服与老子的智慧与境界。后来孔子对弟子们说:“鸟,吾知其能飞也;兽吾知其能走也。今日见老子,其犹龙乎?”可见孔子对老子的智慧赞赏至极。

老子一生唯有一部著作,就是被我们所熟知的《老子》也被成为《道

德经》,其主张的是“顺其自然,物极必反”。老子认为“道”就是宇宙的能量和规律。老子讲宇宙之间有一种无形的力量,这个力量推动整个宇宙的运动变化。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老子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顺其自然,顺其自然也就是顺应宇宙万物的规律。老子将顺其自

然称为“无为”,顺其自然就能和宇宙同步。最大的有为就是无为。故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从社会来讲,顺其自然就应该返璞归真,回到朴素和谐的原始状态。老子虽是道家思想第二个阶段的代表,但道家思想的真正形成却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因此老子也可以说是道家学派的真正奠基人。

《四库全书》子部将道家的书与道教的书列在一起合称“道家”。可

见古人是将道家与道教看成一体的。古人说道家时,有时说的是道家,有时指的是道教。其实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道家时先秦诸子中的一个流派,而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个文化。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隋唐是其兴盛期,宋元时期是其发展期。在这

个时期出现了两部很重要的道教经典,分别是《云笈七签》、《太上感应篇》皆为劝世文。以因果报应的形式宣扬断恶修善。前面我们介绍儒家的时候说道《弟子规》是儒家的根。而《太上感应篇》就为道家的根,全文记录二十六种善,一百七十种恶。全书只有一千二百七十个字。讲的无非因果二字,而我们要明白不学习、落实《太上感应篇》就得不到道家的精髓。学的永远都是学术,传统文化学习到第二个阶段就是这个《太上感应篇》因果的根,挽救世道人心因果教育是是最直接的。所以学习道家我们要清楚到底要学些什么,要学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实在的东西就是将这些经典一句句的落实下来。明儒王阳明先生讲:“知行合一,乃大学问;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终,故知行合一,不可离也。”学习中华文化和其它文化不一样,要注重“贵在力行”这句话。一开始学儒,要落实《弟子规》,学道要落实《太上感应篇》,学佛要落实《十善业道经》。所以很简单也很有次第和目标,因为它们是治世修己的根本,这样再学的时候就不会无从下手,不会感到迷茫了。

3)、佛家:我们要想了解佛家的思想,就要先了解一个人——释迦牟尼佛。

他就是佛教的创始人。根据中国历史的记载,佛诞生在周昭王二十四

年,于周穆王五十三年入灭,住世七十九年,历史上记载佛在世的时候,曾为大众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佛入灭一千年后,也就是中国东汉汉明帝永平十年,佛教才正式的传入中国。

篇三:儒家文化心得体会

篇一:感受儒家文化

感受

儒家文化

摘要:本文先是对本学期的课程最初的感受做了总结,说明了中国传统文化与我们人生的关

系的认识。接着介绍了我国传统文化主要包括的方面,并着重写了儒家文化的感受。本文对

儒家思想做了比较详细的介绍,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理解。对于儒家文化,让我们感触最

深的就应该是“仁”的思想,这个思想一直被利用着,教给我们每一个人做人的道理,让我

们学会怎么样与现代环境相适应,拥有一个融洽的环境,这个思想甚至被应用到治国之中,

许多明君由此产生。还有中庸的思想,很多人对此有一个误解,本文也做出了解释。对于中

西方文化的差异,本文在开头也已经给出,做了比较详细的分析。总之,对于中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我们应该追求的。

关键词:儒学、孔

子、仁、礼、孝、中庸、中西方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代人生这门课程的开场很有意思,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课程开始,老师便提出了一些令人

思考的问题,命运构成的原理及本门课程的意义,这对我们这些毫无准备的人来说,真的是

一个难题,令人费解啊。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将我领进了这样的一门课程,这也是我选择留

下了继续学习本门课程的原因,好有趣的老师,好有趣的问题,还有,好有趣的课堂啊。

针对刚才那个问题,

老师给出了回答,观念、心态、性格、行为、结果、命运,这些名词是环环相扣的,构成了

我们这个问题的答案。课程一开始,我就懂得了,改变命运必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应从学

习古先哲的经典开始,因为继承是创新的前提。是啊,我们必须学习,有了基础,有了地基,

我们才能够继续深造,我们才能够在原有的基础上构建新的东西。就像我们平时建造房屋,

没有地基,哪里来的房屋横梁,更何谈我们的装修设计,一切的美感都来自于最初的基础,

所以,我们应该学习古代的文化,继承古代学者的思想,再来谈论创新,再来谈自己的理解,

提出自己的思想与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

精深、源远流长,在漫长的历史提炼过程中,逐渐结晶为一系列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国文化

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

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在中国繁衍的各种宗教也熏染上厚重的人文

色彩。伦理型的中国文化,不讲或少讲脱离伦常的智慧,齐家、治国、平天下皆以“修身为

本”,伦理成为出发点和归结点。东西方的文化是不同的,是存在差异的。东方文化注重和谐,

注重天人合一,注重伦理,是一元的;而西方的文化是法治的,是二元的文化。中国文化比

较重视人与自然和和谐,而西方文化则强调征服自然、战胜自然。

中国的伦理制度,

在维持和谐人际关系上,显然比西方的法治高明得多。在健全社会法治的时代,应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不应轻率加以抛弃。

开头先阐述了我们

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不同,正是在这种文化差异下,才产生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如被大

家所熟悉的儒家文化,也就是外国人所知道的孔孟文化,还有老子的道家文化,还有佛家文

化。这么多文化,也就有这么多的内在东西需要我们去研究,去理解,去发掘。今天,我们

就来感受一下我们的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是一种礼

乐文化。这种礼乐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东方文明的象征。自孔子创立儒学

以后,经过历代儒家学者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建构了一套具有

完整的理论架构的价值系统的儒家文化思想体系。作为礼乐文化,它所充溢的“人文”精神,

尤其是道德理性,倍受统治者的青睐。自汉武帝开始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

策,尔后,历代统治者及其思想家成功地将儒家文化编织进社会生活,使之与中国古代宗法

性社会结构融为一体,形成了礼乐的大传统与民间信仰的小传统交相辉映的局面。在两千余

年间,儒家文化弥漫于整个中国古代社会,渗透到社会政治、伦理、经济生活的各个层面,

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儒家文化规范制度和化民成俗的政治教化作用。在中国历史上,儒家

文化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国民性格所起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就儒家文化传统而

言,它既已融入中国文化传统,其精神价值必然活在中国文化之中,成为中国文化再创造的

生命之源。经过创造性转换,传统的儒家文化将构成新文化的要素之一,而与现代社会生活

融为一体。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儒家文化可以获得其定位。有了这样一个定位,将会对儒家

文化有更平实的客观的理解。从世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曾经极大地影

响并规定了包括朝鲜、韩国、日本在内的整个东方文化的思想内涵及其发展进程,使东方文

化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干的中国——东方文化,

一度造就了领先于世界文明的东方古代文明。作为身处21世纪剧变洪流中的现代中国人,要

在挑战中去把握机遇,就更应当以处变不惊的冷静、理性和客观,去重新审视包括儒家文化

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发掘蕴藏其中的具有鲜活生命力的文化基因,加以继承和创新,进而

去开创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我们的儒家文化的发展也经历了兴衰,从一开始的兴起,到发展,

到兴盛,又到发展方向的错误,再到恢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路程。不同时期的统治者也应

用到了儒家文化,治国平天下。当然,儒家文化也曾被批判,这就说明了一种文化的两面性,

以及人们对它的理解的不同。儒家文化有它的精华,固然也会有糟粕的地方,所以,我们只

要领略其精华,好好把握精华,利用精华,必定会振国兴邦的。我们要对儒家文化有一个客

观的认识,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儒家思想提倡仁爱

精神,重视人的生命价值与人格尊严,重视群体意识,教导人们热爱群体,特别是要具有爱

国主义思想,认为每个人对于社会都有一份不可推卸的责任,认为人如果不对社会尽职尽责,

就是一个自私自利之徒。为此提出“天下为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一系列光辉的道德原则,是我们的巨大思想财

富。儒家文化有强烈的人文观念与道德理想主义观念

儒家认为人与动物

的区别在于人的历史文化,在于人的道德观念与行为。人之所以为人,是由于人接受自古以

来文化传统的教育与熏陶,在自己身上培养了人性和人的文化品格。没有人文的化成,就没

有文明的人类。儒家一向重视道德和文化教育,认为在人的文化中,道德具有特别重要的意

义。崇德尚义成为儒家伦理的核心内容。儒学注重自强不息,这是我们中国所特有的精神文

化,是它们西方文化所不能的。 儒家思想包括许多方面,例如关于社会政治制度方面的礼制,

仪法与三纲思想;伦理方面的君臣伦理、家族伦理、个人伦理,修养论,境界论,以及教育

学、哲学思想等等。由于社会生活的变化,它的基本体系已经被打破,封建礼制与三纲思想

已经被废除,但是儒家思想中的许多内容,如它倡导的思维方式与伦理思想,往往包括具有

普遍意义的超越它的时代性的东西,尤其是它所揭示的世代相传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基本公德

等等,在今天和将来还具有生命力,这是应该当作祖辈留给我们的传家宝,精心加以继承与

弘扬的。儒家的这些思维方式与道德思想都与当时的具体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

其具体发挥总是受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普遍意义在现实中是打了折扣的。因此儒家思想的

积极的方面,对于今天的人来说,并不是现成的,拿来就可以用的,而是要经过一个提炼的

过程或转换的过程,既不能轻率否定,也不能生搬硬套。

我们有理由相信,

在面临21世纪变革大潮的今天,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能够在新世界观、新道德体系的建设

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对于提高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凝聚力,

抵制腐败和一切丑恶现象,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也将发挥积极作用。

中庸,这是大家都

听到的词。但是又有谁能够准确的解释出其中的意思。中,中正、中和;庸,用、常。中庸,

就是 把中正与中和当作常道加以运用。从中或中正这层意思说,中庸要求处理任何事情都必

须牢牢地把握那个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恰到好处的中正处。 从和或中和这层意思说,中

庸要求将两种或两种以上正确的行之有效的原则、思想、策略、方案等,妥善地加以调和,

使它们相互融通,相互补充,相互制约,达到亦彼亦此的中和状态。中庸不是一味妥协退让、

软弱可欺。 中庸也不是僵化保守、固步自封。儒家所有的,不仅仅是只有这一些,还有很多,

就像它的六艺,就像它的教育思想。

我认为,儒家文化

对我们最大的影响就是它的仁爱的思想,它提倡把自己当人,把别人 当人,他注重仁与礼的

结合,这是孔子的理想。还记得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那篇文章吗,那篇展示大同社会的文章,

天下为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只有,多么美好啊。老人皆有所依,少儿皆有

所养,多么和谐。黄发垂髫,怡然自乐,这也是后来陶渊明所梦想的桃花源啊。现在社会上

的批判声与指责声越来越多,就像之前在马路上发生的一件又一件令人寒心的事件,这就是

仁爱缺失的体现吧。如果我们能够好好理解孔夫子的话,好好记住他的思想,时刻谨记着,

这种事情应该可以避免了吧,那令人寒心的一幕幕应该可以不发生了吧。儒家文化中的孝悌

也是深深令人感动的,印象最深的就是卧冰求鲤的故事,为了后母吃鱼,孩子在冬天在融化

冰水来求得鲤鱼,也许在现代看来这种做法好傻,可是这体现的是一种思想,一种教育我们

孝敬父母的思想,我们应该为之感动,而不是嘲笑他的傻。

也许有些人不赞同

我的观点,认为孔夫子也是一个极端的人,看不起农民,看不起妇女。其实,这就正好符合

我开头说的,任何文化都有他的两面性,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是

我们应该做的。对于消极的因素,我们应该远离,而对于积极的方面,我们应该去学习,去

追求,将其应用于我们自身,如果能够做到这些的话,我想我们的世界会很美好。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代人生,这是一门课程,一门值得我们去学习,去思考的课程。品味我们的传统文化,领略

其精华,品味其精华,付诸于实践,应用于我们的现代人生,我想这是再美好不过的了。路

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对于我们来说,任重道远啊!

我的学习小结

《中国传统文化与

现代人生》,在我看来,这是一门教我们如何去品读中国的传统文化,体会其内涵,并将其运

用到实践中的艺术,我们从中体会出一些道理,提炼其中的精华,会使我们的人生格外绚丽

多彩。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

我们主要接触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内涵,了解到了其核心思想。其中很多想法是深

深的影响着我们的,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甚至有些思想被用作治国之道,对当代人产生了

深远的影响。就像儒家文化,其“仁”的思想就对我们意义深远,一直教育着我们怎么样去

做一个善良的人,怎样与周围的人保持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怎么样在现代社会中发挥个人

魅力,是自己和环境和谐融洽。这只是其中的一点,我也只是简答的举了一个例子,其他的

好处在论文中也会提到。

总之呢,我们首先

意识到的是,我们应该正确认识我们的传统文化,并且认真对待其与我们的关系,认识到传

统文化的两面性,既有其精华的部分,又有糟粕的部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推陈出新,

才是我们应该做的,只有继承才能有更好的发展,这一点,我们应该好好领悟。传统文化与

我们现代人生的关系是微妙的,这需要我们花大量的功夫去研究和体验,这对于我们来说,

是责任,是义务,是我们使我们祖国能够发展的更好的基础,所以,任重道远啊!

篇二:谈谈学习儒家思想的感想

谈谈

学习儒家思想的体会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的精华,在经历

了几千年的时代变迁后的今天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学习了儒家思想后,我有了很多的体

会及想法。

学习了儒家思想,

深深地体会到“仁”的核心,“仁”字虽然简单,所含的意蕴却是深刻的,在这个社会里,如

果每个人都能心怀着一个“仁”字,那些大义不道,烧强掠夺,不孝不敬等不良行为也就不

会发生,人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好,社会也会更加和谐,这令我想起了陶渊明的“世外桃

源”,我认为,“世外桃源”就是一个充满“仁爱”的世界,在这个充满仁爱的世界里,人与

人互相尊重,互爱互助,生活得非常和谐美好。而我又认为,儒家思想不仅是提倡用“仁”

对人,还提倡用“仁”来对待自然,心怀“仁爱”的人是懂得与自然和睦相处的,而不是因

为自己的一己私利破坏自然。儒家思想提倡的“仁”是需要我们好好学习思考的,获得“仁

爱”之心,最重要的是自己有那种想要达到“仁”的决心,就像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

仁,斯仁至矣!”

学习儒家思想,习

得了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活在世界上,有进取心和能够独立自主是很重要的,一个人要有

进取心才能够不断地取得进步,从而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近。仔细想想,我觉得作为一名大

学生,这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很重要的。因而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我必须要培养自己的

进取心,不断地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

儒家思想还提出了很多怎样与别人相处的问题,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是信

用问题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人在社会里生存,

就要懂得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最重要的还是要诚信。从小学

到大学,老师强调得最多的就是做人要讲信用,只有讲信用的人才能得到大家的相信。但放

眼当今社会,不讲信用却大有人在,翻开报纸,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那些不良商家为了一己私

利而在商品里加入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或者制造假冒商品的新闻,这是商家们不讲信用的最典

型的例子。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做到诚实守信呢?学习儒家思想后,我总结了

几点:首先,在作出承诺之前要好好想想自己的实际情况,看看自己有没有能力去兑现这个

承诺。其次,做出了承诺以后就要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兑现,不能轻易放弃。最后,如果尽

了最大的努力后,承诺还是因为意外情况的发生而无法兑现,要及时向对方说清楚,请求对

方原谅并且与他一起想办法。我觉得一个人若能做到这几点,那他便是个讲信用的人了。

同时,孔子讲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体会很深。在与人交往中,我们确实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想

想,要懂得将心比心。把自己不喜欢的,厌恶的东西扔给别人的人是不礼貌的,同时也是自

私的,这样的人是不会受到大家的欢迎的。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总在时时地提醒着我要多

点考虑别人的感受,自己不喜欢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

因为自己是个师范

生,以后成为一个教师的机率很大,而学习儒

家思想能给我很多关于以后从事教育事业的感想。

“其身正,不令而

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思想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在学生面前树立好的榜样。一个

做到以身作则的老师能得到学生的尊敬,同时也能对学生起着持久的积极影响。所以,现在

我就必须要好好地充实自己,增强自己,不仅要知识扎实,丰富,还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

心理修养。并且,在未来的教育事业中,要求学生做的事情自己要先做到。

孔子说:“有教无

类。”我想,作为一个教师,明白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一个班的学生,有听话的,自然也有

不听话的,有聪明的,也一定会有天资不是很好的,而当老师的就应该对学生一视同仁,不

能因为学生不听话或天资不高而对他们漠不关心,忘记了每个学生都有接受平等教育的权利。

儒家思想强调德育,

认为德育是教育的中心。这一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是的,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素养都没有,

那他再学习也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所以倘若以后我真的成为一名教师,我一定不会忽视道

德教育,不仅要教书,还要育人,让我的学生不仅学到科学知识,还要学会如何做一个有道

德的人。

儒家思想是蕴含非

常丰富的思想体系,学习儒家思想后,我学到了很多,也有了很多体会,但毕竟自己的水平

还是很有限的,所以,我决定,在以后我将会继续学习儒家思想,希望能得到更深入的理解

及体会。

篇三:儒家思想学习心得

我对

儒家经典有所爱好,《论语》、《孟子》等也读过一些。经过 张乘健 教授讲座指导,我对儒家

学说有更深的认识与提高。

一、主要心得

1、儒家哲学是积极

有为的哲学,要求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对现实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在机关里混

日子、不作为是有力的针砭。

2、儒家的仁义道德、

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观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相融合的,一致的,

必须好好学习,学以致用。

3、对儒家思想要存

真去伪,掌握真谛。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断地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