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谈中国诗中的比喻本体喻体

诗歌2019-01-15 01:57书业网

篇一:谈中国诗导学案

《谈中国诗》导学案

设计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组 名:姓 名:

【学习目标】

1、概括各段大意和文章中心。

2、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重点】

分析中国诗歌和西方诗歌的异同,体会中国诗歌的精髓。

【学习难点】

品析文章中比喻的妙用。

【学习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学习时数】

两课时

预习导读单

一、知识链接

(一)作者简介

钱钟书(1910-1998),原名仰先,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在文学、比较文学、文化批评等领域的成就,推崇者甚至冠以“钱学”。书评家夏志清先生认为其小说《围城》是“中国近代文学中最有趣、最用心经营的小说,可能是最伟大的一部”。

钱先生博学多能,兼通数国语言。学贯中西,在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两方面均做出了卓越成绩。解放前出版的著作有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用英文撰写的《十六、十七、十八世纪英国文学里的中国》,短篇小说集《人•兽•鬼》,长篇小说《围城》,文论及诗文评论《谈艺录》。钱先生的治学特点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的方法,融会多种学科知识,探幽入微,钩玄提要,在当代学术界自成一家。因其多方面的成就,被誉为“文化大家”。

(二)文体知识——关于中国诗歌

1、诗歌的特点

①诗歌内容是社会生活最集中的反映。②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练、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③诗歌的形式: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分行又主要是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2、诗歌的分类

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旧体诗)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又名古诗、古风)、近体诗(又名今体诗、格律诗)、词(又名诗余、长短句、曲词、曲子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古体诗就是古代的自由诗,形式自由,篇幅不限,每句字数不定(指杂言),不讲对仗,押韵自由等。它有四言古诗(最早出现于《诗经》)、五言古诗(成熟于汉,如《古诗十九首》)、七言古诗(成熟于唐代,如《长恨歌》)、乐府诗(标题有的加上“歌”“行”“引”“曲”“吟”“弄”等名称,如《琵琶行》)等形式。

近体诗鼎盛于唐代,除排律外,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

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词鼎盛于宋代,按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内)、中调(59—90字内)和长调(91字以上)三种形式。词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韵有定位。

曲鼎盛于元代,有散曲和杂剧两种形式。散曲又有小令(短小的曲子)和套数(又名“套曲”)两种形式。

3、中国古代诗歌流派和文学运动

(1)山水田园诗派。以描写恬静悠然的自然风光为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歌咏,或流露不愿同流合污的情绪,或表现隐逸避世的消极思想。其代表作家有晋代的陶渊明、谢灵运和唐代的王维、孟浩然等。

(2)边塞诗派。以边塞生活、战争为题材。代表作家有唐代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王之涣、王翰、崔颢等。

(3)豪放派。宋代词坛的一大流派,其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词中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代表词人以苏轼、辛弃疾为主,代表作品为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婉约派。宋代词坛上的一大流派,其作品语言清丽、含蓄,词中抒发的感情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深沉幽怨,题材较狭窄,往往多是写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永、秦观、李清照、姜夔等。

(5)新乐府运动。由白居易、元稹倡导,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虽称为乐府,但不拘于声律,故称新乐府。白居易所作五十首,颇多反映社会矛盾之作,在当时较有现实意义,其形式采用乐府歌行体,多以三言、七言错杂运用。

二、初读文本,基础积累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蹴而就( )②颦蹙( ) ③众咻( ) ...

④梵文( )⑤撩人( ) ⑥轻鸢( ) ...

(2)给多音字注音

?仿佛? ??见面? ???..①佛? ②见? ??佛教? ?图穷匕见? ??.?.

厚薄? ??.??挨打? ??.? ?③挨?④薄?刻薄.?挨家挨户? ??..?荷? ??薄.

2、辨形组词

?????渐? ??衰? ??梵? ??妨? ?①? ②?③? ④? ?惭? ??蓑? ??焚? ??防? ?????

3、词语释义

①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咻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辨别 · 鉴别

“辨别”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辨别(真假好坏)。 例句:①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________他们呢? ②专家________这件文物是否是两千年前的珍品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结论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件赝品。

(2)采纳 · 采用

“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采用”指认为合适而使用。

例句:①对于任何成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只要是正确的,都应该________和接受。 ②育种工作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常________回交的方法。

(3)珍藏 · 收藏

“珍藏”作动词,指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作名词,指收藏的珍贵物品。“收藏”指收集保藏。

例句:①我至今还________着祖母的一张生活照,看到它,我就好像又回到了祖母身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②现在东六宫都改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________展出宫内的绘画、陶瓷等。

三、研读文本,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演讲稿,面对一群金发碧眼的外国人,钱钟书先生是用什么方法来论中国诗的?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

2、快速阅读文章第2---6自然段,抓住关键句,概括与外国诗相比中国诗歌的特征有哪些?

第2自然段:

第3自然段:

第4-5自然段:

第6自然段:

3、课文最后一小节是否多余?

4、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5、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四、作业

熟读文本,完成课后的思考题。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自我

评价 组长 评价 学科 长

价 教师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问题探究单

设计人:冯静华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组 名:姓 名:

一、文本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两句话?

2、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

3、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说明学习外国诗对学习本国诗有好处?

4、与西洋诗相比,中国诗有何特征?

二、合作探究

钱钟书先生在末段作出了“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这样的结论,何以见得?细读全文,用比较文学的观点,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出中外诗歌的异同。

发展

篇 幅

韵 味

风 格

内 容 中 国 外 国

三、作业

熟读文本,进一步质疑。

【反思评价】

·不管开心还是忧伤,老师会一直伴你成长!

自我

评价 组长 评价 学科 长

价 教师评价

我的收获与反思:

拓展训练单

设计人:冯静华审核人:刘增杰使用时间:2012.09

班名:组 名:姓 名:

一、技法迁移

比喻论证

[文本回顾] 本文是一篇有关中国诗歌美学与理论的文章,既有深刻的理性分析,也有生动的感性体悟,水乳交融,深入浅出;既有认识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而其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技法点拨] 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

(1)用来作比的事物必须精当、通俗易懂、真实可信,与被比事物(事理)有相似点。比如《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比喻形象、生动、准确、精当,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运用比喻论证,在叙述用作比喻的事物时要生动、具体,更要注意简明。不生动、不具体,对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效果不大;不简明,则喧宾夺主,淹没论述中心。例如《拿来主义》中用“昏蛋”、“废物”、“孱头”比喻在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上的三种人:“全盘否定”的左倾机会主义、“全盘吸收”的投降主义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比喻准确,论述生动、具体而简明。

(3)弄清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重在“比”,是用他事、他物喻此事、此物,关系是间接的;举例论证则是用此事、此物说明此理,关系是直接的。

[技法运用]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

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二、达标测试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一蹴而就(cù) 梵文(fàn)轻鸢(yuān) ....

B.妨碍(fánɡ) 颦蹙(pín) 撩人(liáo)槛外(jiān) ....

C.深挚(zhì) 叫嚣(xiāo) 纯粹(cuì) 咻咻(xiū) ....

D.悲怆(chuànɡ) 真谛(dì) 粗犷(ɡuǎnɡ) 皈依(ɡuī)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

篇二:对《谈中国诗》几处语言的解读

对《谈中国诗》几处语言的解读 一

篇状物言志的散文.物之美好.衬托出志之高

洁;物之脱俗,渲染出人格的超拔;物之鲜活.印证

出人类诗性家园的生机勃勃和飘逸灵动如此想

来,《荷塘月色》的篇名恰是一种深刻的隐语诉说 方式.该隐语的诉说仿佛与人无关.此情连带"月"

与"荷",哪管人间是非多?然究其语言的深层意义

不难看出作者"比兴"之用笔和"比德"之用意从

"荷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传统文化意义中.不难想

象出作者对污浊现实的不满和对高雅脱俗人生的 看重.不难推测出作者对人格高洁的向往和倚重.

从"月"之皎洁明亮的传统文化审美中.不难发现

作者对理想的真诚追求

为摆脱思维的孤独难耐.作者只能将思想返

回到古代中去.借江南采莲之旧俗来描绘早已泯

灭的浪漫生活图景作者不无感伤地诉说着心灵

需求:"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

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是无福消受了."这是对古

代文化的追念.对自由人生,纯朴人性的传统生

活方式的心灵祭奠

为确保思想不至于寂寞难耐.作者又将智慧

之光投向了《西洲曲》的诗情画意的生活,引起作 者对故乡的温柔的回忆和眷恋

由此发现:江南采莲和《西洲曲》的采莲景象

不过是现实"荷塘月色"美景的延续.只是这美景

的延续借助的是幻想.作者有目的带上门出去.

无目的回到自己的门前这种出门的合乎目的和 归家的近似巧合.是不是对人生的绝妙象征呢? 那种"追求有道"和"结局偶然"是不是对人类生 活的规律的抽象概括?作者"轻轻地推门进去.什 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是不是意味着 不得不对现实作出痛苦的体认和融入呢?尽管这 现实社会毫无活力和生机.但这毕竟是人类难以 摆脱的现实家园啊!

总之,《荷塘月色》巧妙设置抒写感情的隐语, 不仅揭示了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美好的气质个 性.也传达出诗人难以摆脱无法拒绝的精神理想 家园和现实生活家园的矛盾.朱自清从"带上门出 去"到不得不"轻轻地推门进去".其问更像是进行 了一次精神旅行.这旅行之所以扣人心弦.那是因 为显现了美好脱俗的理想人格和高拔的人性

48..语文学习/~/2007—1

对谈中国诗几处语言的解读

安徽阜阳市第三中学赵文汉

钱钟书先生是位语言大师.语言以幽默含蓄

着称.近读《谈中国诗》一文,对其中的几处语言 有一些新感悟.笔录于此.

1.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

"中国人聪明"中的"聪明"一词明显是反语.

表面上是说中国诗可建造别人建不了的"空中楼 阁".这实在是一种"聪明",而实际上是在讽刺中 国诗人不够扎实,"聪明反被聪明误"的缺点."流 毒无穷的聪明"则是推而广之地说明中国人"不 扎实"毛病的普遍性和持久性"普遍性"是说这 种"聪明"的"流毒广布"广布"是"无穷"的一种

含义):"持久性"则是说这种"聪明"的"流毒代代 相传且依然在流传"("代代相传且依然在流传" 是"无穷"的又一种理解).

2.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 根据语境可以看出.这是一个比喻句."鞋 子"和"脚"是喻体.本体可理解为中国诗的"格 律"和"内容".或者说是中国诗的"诗体"和"诗 Ii,"外国诗基本上是没有"鞋子"的."脚"处于一 种自由状态.而中国诗则是不但有"鞋子".而且 "鞋子"相当小.即对诗体要求相当严格,于是诗 人的创作就受到了诗体的严格限制.可是中国诗 人由于长期受到限制而习惯于限制.已视限制为 自然.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已从"必然王国"走向 了"自由王国".对于诗体的种种限制已经达到了 "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尽管中国诗有 严格的格律限制.但诗人们在创作过程中仍然可 以自由驰骋且不会违反格律的要求.仍然可以创 作出世界级优秀诗篇来.并且.中国诗的格律不 但没有成为创作的限制.而且还常常成为了一种 创作艺术.成为欣赏的对象.诗体和诗心在中国 诗人的手里已经合二为一了.这就是"假如鞋子 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的深刻含义.

3.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

这也是一个比喻句,作者用我们生活中一种 常见的现象来比喻中国诗"篇幅虽短小.但意味 悠远"的特点.同时也说明了"意味悠远"和"篇幅 短小"之间的必然关系.生活中的现象是:当我们

想看远时,就得把眼睛眯小些.这的确是生活中 常见的现象这个现象中的"要看得远些"的本体 是"意味要悠远",而"眉眼颦蹙"的本体则是"篇 幅须短小",作者采用"要……,每把……"的句 式.意在说明"意味悠远"与"篇幅短小"之间的必 然关系——诗的"意味"要"悠远".就得把诗写得 "短"些.

4.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 压得腰弯背断

从"腰弯背断"可知该句运用了拟人化修辞 格,作者将中国"厚重的诗"比拟为一个人,然而 这个人是一个"腰弯背断"的人.是一个站不起来 的人,表面上看去还像个人,而实际上他已不是 一

个真正的人了作者用这个比拟.意在说明中 国有厚重的诗,但没有"真正的厚重的诗",原因 在于其"厚重"味让"情感,思恋和典故"给冲淡 了.

5.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 的"更重要

"中国诗只是诗"意在强调中国诗首先是诗.

作为一种文学体裁,它身上拥有的该文学体裁的 共性特征是主要的."它该是诗"意在强调中国诗 理所当然地成为"诗",这一点不容置疑."比它是 '中国的'更重要"意在强调研究中国诗首先要把 它作为一种"诗"来研究.然后再研究它的"中国 特征",这种"中国特征"与其身上所表现出来的 "诗的共性特征"相比.要次要得多这句话"软中 带硬",含有反驳西方那些"文化本位主义"者"排

斥中国诗"论调的意味

6.人生不过家居,出门.回家

这是一个比喻句."人生"比喻"读诗的过程": "家居"比喻"读本国诗":"出门"比喻"读外国诗": "回家"比喻"读外国诗的目的还是为了读本国 诗".说这句话的目的是为了说后文的"研究我们 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诗有更深的领会"那句话.

7.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

"怀孕的静默"是比喻中国诗"富于暗示"这 一

特征.这个比喻绝妙,"怀孕的静默"语意隽

永.第一,怀孕者表面上看去跟一般女性没有太 大的区别,但其内在的东西是极其丰富的,因其 腹内鼓荡着一个新的生命.显然用这个意思来 说明中国诗的特点是再绝妙不过.第二,"怀孕 的过程"给人的猜想是极其丰富的:男孩,女孩? 聪明,智障?长得丑,长得俊?长得健康,还是有 所残疾?等等.然而这一切又不敢言语,只能闷 在心里以"沉默"示人内含其中的暗示能给人 以种种猜想不正是中国诗的特征吗?第三,"怀 孕的感觉"是美好的,愉悦的,但这种"美好"与 "愉悦"是难以言状的,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这一特征不正是读中国诗的读者读诗时的 感受吗?读中国诗,体会其中的"美",大多数情 况下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由此可见,不 能不感叹作者对中国诗理解之深透及其对生活 观察之细腻与体会之深刻.否则是无法找到如 此精妙的比喻的.

"喁喁''到底怎么读

篇三:【语文】2011—2012学年步步高同步类系列 第一单元 沿波而讨源(课时作业)第2课 谈中国诗(语文版))

第2课 谈中国诗

第1课时 导学与探究

1.字音

(1)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一蹴而就( )②颦蹙( ) ..③众咻( ) ④梵文( ) ..

⑤撩人( ) ⑥轻鸢( ) ..(2)给多音字注音

??? ?面? ??仿佛?见..①佛? ②见?

??佛教? ?图穷匕见? ??.?.

?.?打? ??挨.? ?③挨?④薄?刻薄.?挨家挨户? ??..?

?厚薄? ?

荷? ??薄.

2.辨形组词 ???渐? ??衰? ?①?②? ?惭? ??蓑? ???

???梵? ??妨? ??③ ④? ?焚? ??防? ???

3.词语释义

①回肠荡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惊天动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超以象外,得其环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数见不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凑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⑥言有尽而意无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咻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近义词辨析 (1)辨别 · 鉴别

“辨别”是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鉴别”是辨别(真假好坏)。 例句:①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共产党员,拿什么做标准呢?拿什么________他们呢? ②专家________这件文物是否是两千年前的珍品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结论让人大吃一惊,这是一件赝品。

(2)采纳 · 采用

“采纳”指接受(意见、建议、要求)。“采用”指认为合适而使用。

例句:①对于任何成员提出的建议和意见,只要是正确的,都应该________和接受。 ②育种工作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常常________回交的方法。 (3)珍藏 · 收藏

“珍藏”作动词,指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作名词,指收藏的珍贵物品。“收藏”指收集保藏。

例句:①我至今还________着祖母的一张生活照,看到它,我就好像又回到了祖母身边,好像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②现在东六宫都改为古代艺术品的陈列专馆,________展出宫内的绘画、陶瓷等。

一、整体感知

1.作者论诗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2.本文的结构布局有什么特点?

二、深层探究

1.怎样理解“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的聪明”这两句话?

2.作者通过对中外诗歌的比较,得出了什么结论?

3.作者是如何形象地说明学习外国诗对学习本国诗有好处?

4.与西洋诗相比,中国诗有何特征?

三、技法迁移

比喻论证

[文本回顾] 本文是一篇有关中国诗歌美学与理论的文章,既有深刻的理性分析,也有生动的感性体悟,水乳交融,深入浅出;既有认识价值,又有审美价值。而其中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作者运用的比喻手法,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借鉴。

[技法点拨] 运用比喻论证应注意: (1)用来作比的事物必须精当、通俗易懂、真实可信,与被比事物(事理)有相似点。比如《劝学》中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比喻形象、生动、准确、精当,深入浅出,便于读者理解,起到了很好的论证效果。

(2)运用比喻论证,在叙述用作比喻的事物时要生动、具体,更要注意简明。不生动、不具体,对深入浅出地阐明事理效果不大;不简明,则喧宾夺主,淹没论述中心。例如《拿来主义》中用“昏蛋”、“废物”、“孱头”比喻在继承文化遗产问题上的三种人:“全盘否定”的左倾机会主义、“全盘吸收”的投降主义和那些胆小怕事的人。比喻准确,论述生动、具体而简明。

(3)弄清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的区别:比喻论证重在“比”,是用他事、他物喻此事、此物,关系是间接的;举例论证则是用此事、此物说明此理,关系是直接的。

[技法运用] 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两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相同)

海是水的一部字典:

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

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第2课时 测试与反馈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字

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精髓(suǐ) 一蹴而就(cù) 梵文(fàn)轻鸢(yuān) ....B.妨碍(fánɡ) 颦蹙(pín) 撩人(liáo)槛外(jiān) ....C.深挚(zhì) 叫嚣(xiāo) 纯粹(cuì) 咻咻(xiū) ....D.悲怆(chuànɡ) 真谛(dì) 粗犷(ɡuǎnɡ) 皈依(ɡuī)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彗星 白炽灯 一蹴而就 言者无罪,闻者足诫 B.羡妒入场券如雷灌耳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C.跻身杀手锏响遏行云月满则亏,水满则溢 D.精湛辨证法轻鸢剪掠瓜熟缔落,水到渠成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虽然国际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商务、交流、购物上的不少便利,但是我们对网上不少信息的真实性越来越感到怀疑。

B.由于高级公务员长期在政府中担任要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超稳定系统,结成了一个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

C.这条河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境保护意识,使自然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D.此次赛事看点颇多,上届冠军得主丹麦选手佛罗斯特有可能在决赛中与印尼老将苏吉亚相遇,他们将上演一场争夺冠亚军的好戏。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发射时间定在凌晨。________。火箭________,如同一条喷吐着烈焰的蛟龙,映红了整个山谷。______,将塔架导流槽内的蓄水化作一团浓雾,天女散花般四处散开。短短几秒钟,火箭精灵般地钻入了云层。______??

?①沉睡的群山,深邃的夜空,被一声轰鸣突然惊醒?? ??②一声轰鸣,突然惊醒沉睡的群山和深邃的夜空

?③拔地而起,以雷霆万钧之势?? ?④以雷霆万钧之势,拔地而起?

??⑤喷射的火焰? ?⑥火焰喷射?

??⑦我的眼睛追随着箭尾,突然热泪盈盈? ?⑧我突然热泪盈盈,眼睛追随着箭尾?

A.①④⑤⑦ B.①③⑤⑧ C.②③⑥⑦ D.②④⑥⑧ 二、文本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8题。

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特别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领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5.本段文字作者论述了他的什么观点?(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在本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中“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是指哪些人?作者对这类人的态度怎样?(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这句话和“谈中国诗”有联系吗?你怎样理解?(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类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9~11题。

谈 静 朱光潜

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闻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一棵苍松,你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觉得可以让人纳凉;他也许说很宜于入画,或者说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反应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人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弹棉花。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至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美的境界。姑且闭目一思索,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的生活枯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一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面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界永远不沉寂的。心境愈空灵,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还可以进一步说,心界愈空灵,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习静并不必定要逃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世喧嚷中,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日本人小林一茶有一首俳句:“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懂得这一句诗,便懂得我所谓静趣了。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9.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6分)( ) ..A.一个人能否最大程度地见到“美”与“和”,天赋的高低具有决定作用。 B.感受是一种被动的过程,也就是领略,它能帮助人们在生活中寻出趣味。 C.一个人陷入岑寂和烦闷之中,往往是由他的心境不够空灵而造成的。

D.不同的感受角度决定了有人认为苍松宜于入画,有人认为苍松可以造船。

10.文章题为“谈静”,但最后一段才写到“静”,请简要说明全文的思路。(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作者所说“静趣”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说懂得小林一茶的俳句就懂得“静趣”了?(8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