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永嘉籍名人

名人故事2019-01-15 06:29书业网

篇一:温州近现代名人故居

民国时期的温州文化名人

朱自清(文学家)旧居

1923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后来自南方教书,辗转来到浙江省立第十中学(今温州中学)任教。在温州期间,与“书画传家二百年”的马孟容、马公愚酬唱,写下《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的佳句。所写的《十中校歌》,至今传唱不绝,其中的名句“英奇匡国,作圣启蒙”已成为温州中学校训。所撰《温州的踪迹》散文四篇,其中描写仙岩梅雨潭的《绿》,想象奇谲,意境隽永,成为中国现代散文的经典名篇,而脍炙人口。

朱自清来温州后,住处几经周转,最后租住城区四营堂巷55号王宅。王宅为五间三进合院木构建筑,中间分一堂、二堂、三堂,两边对称各设一间厢房,为温州晚清民国时典型的民居建筑。因旧城改建,温州市政府决定将该房向东迁移200米重建保护,房屋整体结构全部按原貌修复。朱自清曾居住的厢房布局按当时的格局陈列,旧居现被列为温州市文保单位。

谷超豪(数学家)祖居 市区白鹿洲公园(建设中)

温州数学名人馆便是依托谷超豪祖居——谷宅布展而成。谷宅原位于鹿城区高盈里11号,建于清中期。2006年,因旧城改建需要,由高盈里整体搬迁至白鹿洲公园里进行保护。谷超豪,荣膺2009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9年10月20日,一颗国际编号为171448的小行星还被命名为“谷超豪星”。

宅院坐西朝东,系七间二进合院式民居。面阔28米,进深30米,占地778.4平方米,建筑面积645.9平方米。谷超豪少年时曾生活于此,宅建于清中期,平面布局严整,均匀。门厅、正厅为单层硬山建筑,厢房为三间两层楼房,抬梁穿斗式的梁架,宅内用花墙分隔成八个大小不一的天井,其中布置水井、花台、草木,庭院幽深逸静。谷宅用料精良,装饰简朴细致,为典型的温州传统民居宅院建筑。数学名人馆选取了温州各个时期较为代表性的29名数学家,大致上以数学家的出生年代为顺序。分为早期温州数学活动展区、温籍数学名人展区、温籍数学新秀展区、辅以温籍数学名人塑像、发绣、视频等内容, 全面展示了温州数学之乡的特点和风采。

孙诒让(朴学大师)故居 瑞安万松路

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号籀庼,是我国清代著名经学大师和大教育家,与黄以周、俞曲园合称“清末三先生”。他学问体大思精,,成就遍及经学、史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多方面,一生著述丰富,《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为其代表作,章太炎冠以“三百年绝等双”,其《温州经籍志》被誉为“近世汇志一郡艺文之祖”。

著有《墨子间诂》、《周礼正义》、《契文举例》、《温州经籍志》等30多部著作,章太炎赞他为“三百年绝等双”,郭沫若称他是“启后承前一巨儒”。

孙氏故居玉海楼为浙江四大藏书楼之一,位于瑞安市安阳镇道院前街5号,建于光绪十五年(1889),坐北朝南,砖木结构,占地面积4600平方米,建筑面积1442平方米。故居前后二进,中轴线自南向北依次为门厅、花厅、东西回廊、主楼、东西厢房、轩房。屋面结构均为硬山顶,设龙凤吻,封火山墙,门窗主要有格扇门、槛窗、支撑窗,具有浓厚的浙南地方特色。故居建成后孙氏居此直到逝世.

孙诒让故居属于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分两地,一为他的出生地,瑞安潘岱街道办事处砚下村;一为瑞安市区的玉海楼。前者为当地现存的一座二进式大宅院,背靠青山,砖木结构,翘檐灰瓦,门台高耸,颇有气势。玉海楼位于瑞安

城头东北隅道院前街,含孙诒让故居和百晋斋,总占地面积约8000平方米。三面环河,前后两进各5间,左右回廊、槛窗花式多样。楼西为百晋斋,俗名“船厅”。斋前有园,名“颐园”,园内种植四季花木,中凿荷池种植白莲,至今盛开不衰。斋后为丁字廊,其西为孙诒让故居。故居前后三进,门厅5间、花厅5间、正楼7间,左右轩楼各3间。故居后为花园。

夏承焘(词学家)旧居 鹿城区登选坊40号

夏承焘(1900—1986),字瞿禅,当代词坛泰斗。历任浙江大学、浙师大中文系主任、教授,中科院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台湾温籍女作家琦君恩师,有词学专著近30种,其中《唐宋词人年谱》、《唐宋词论丛》最负盛名,被誉为“一代词宗”。

夏承焘旧居位于登选坊40号,是一座晚清院落,大院前后两进29米深,夏承焘当年居住的是前进的西首正间、边间和厢房。西首厢房里,一个塞得满满的书柜和墙上一幅杜甫《春夜喜雨》的书法横匾,以及另一间木板门上贴着的一副“萼绿神仙牡丹富贵,金屏吉庆玉镜团圆”对联,似乎还留有当年文脉书香的遗韵。

章纶(政治家)故居 乐清仙溪凤凰山南阁村

章纶(1413—1483),字大经,号葵心。明朝名臣,著作有《章恭毅公集》、《困志集》等。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在礼部侍郎位置上20年得不到升迁,年过花甲伤心辞官回乡。去世后被追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章纶生前不得大用,死后却官脉绵绵传承。长子章玄应曾任广西补政使;次子章玄会是鸿胪寺主簿;孙章九思是袁州同知;曾孙章朝凤是广西参议。

风凰山麓的乐清仙溪镇南阁村是章氏聚居地,被浙江省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的章纶故居分尚书第、藏书楼遗址、笃忠堂以及他死后建立的牌楼群。其中南阁牌楼群是雁荡山景区知名景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五座牌楼依次矗立,分别书写着“世进士”、“恩光”、“方伯”、“尚书”、“会魁”,彰显着章纶及其子孙几代人的功名。

苏步青(数学家)故居 平阳县腾胶镇卧牛山村

苏步青(1902-2003),著名数学家,毕业于日本东北帝国大学数学系,后获理学博士学位,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中国微分几何学派创始人,在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任教70余载,不但在微分几何领域独领风骚,著作等身,而且“毕生事业一教鞭”,培养出一大批中国数学栋梁。一生与诗结缘,有《苏步青业余诗词钞》、《数与诗的交融》留存。

苏步青故居位于平阳县腾蛟镇卧牛山下,是一座保持很完整的,具有典型浙南山区风格的农家院落。故居的整个院落占地5亩多,围墙用大溪中的枕头石砌成。跨进古老木门台,里头就是一排7个开间的木结构老屋,典雅又古朴。四周全是古樟和古榕,故居的右侧有一株百年古藤,藤蔓的主干是棕红色的,长得很是茂盛,遮盖着院子的一角;屋前长着一株榕抱枇杷的合欢树。故居里还设立了纪念馆,陈列着大量苏步青的生平事迹及照片。

戴蒙(学者)故居 永嘉溪口乡溪口村

书院为清乾隆年间重建。二层重檐楼阁式木构建筑,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平面呈工字形,前后各有一院落,入口在西南角,正屋面宽五间,穿斗式梁架结构,正屋悬山顶,两翼楼为歇山顶,小青瓦阴阳合铺,建筑四周糙砌块石围墙。故居清末重建,平面大致呈三合院形式,天井较大,院落地面铺砌大块卵石。门台侧开,正对书院大门。正屋面宽五开间,前厢面宽三开间,后厢面宽一开间,分列正屋两侧。梁架结构大致同书院。屋面施小青瓦,正脊两端饰金鸡状正吻,造型生动。建筑四周糙砌块石围墙。

戴蒙书院是楠溪江耕读文化的历史见证,反映了楠溪江居民“读可荣身,耕以致富”的追求和向往。书院、故居保存基本完整,平面布局、梁架结构颇具地方传统特色,建筑雕刻精美,为楠溪江流域清中后期建筑质量较高的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戴蒙故居:温州市永嘉县溪口乡戴蒙书院内,省文保。戴蒙,生卒年不详,南宋学者,太子讲读,温州望族“溪口戴氏家族”名人,其家族从祖辈开始“一门七进士”,即北宋学者、与其弟学者戴迅合称“大小戴”的戴述;戴蒙之叔父、衡州知府戴栩;南宋学者、工部尚书、石鼓书院山长戴溪(1141—1215);戴蒙之父戴龟年;戴蒙之子、南宋文字学家戴侗(生卒年不详,代表作《六书故》)以及他自己。此外,戴溪之子戴桷为太仆寺少卿,封永嘉开国男。

王名世(武状元)故居 龙湾永中街道(永昌堡内)

王名世故居:温州市龙湾区永昌堡内。王名世(生卒年不详),明朝武举“三元”,囊括武解元、武会元、武状元为一人,温州望族“英桥王氏家族”名人。

琦君(文学家)故居 瓯海区瞿溪镇三溪中学内

琦君1917年7月生于温州瓯海区泽雅镇,是著名的散文大师,台湾当代十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在台湾地区曾获得“台湾文艺奖”,“文协散文奖”、“中山文艺奖”、“儿童读物金鼎奖”等大奖,多篇文章被收录到港台、大陆中小学教科书。

琦君故居位于瓯海区瞿溪镇三溪中学内,这座砖木结构的百年建筑,始建于1921年,其正面采用中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风格,以红色作为主基调,象征着这里曾经的荣华,背面则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显得现代而时尚,整座建筑体因为建成的年代而带有浓厚的民国色彩。故园原本有多座建筑,几经风雨,至今保存完好的只留下这座“养心寄庐”。

黄绍箕(进士)故居 瑞安市小沙巷九曲弄

位于市区小沙巷九曲弄的黄绍箕故居,其主楼、读书楼、照壁等建筑结构已修缮一新,于2007年12月4日重新对外开放。

黄绍箕故居原为蔘绥阁藏书楼,与孙氏玉海楼、项氏水山亭统称为“瑞安藏书三大家”。故居坐西朝东偏南五度,中轴线由照壁、大门、主楼组成,南侧3间读书楼,占地面积约820平方米,建筑面积595平方米。2003年,黄绍箕故居被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由于年久失修,黄绍箕故居周围面貌破旧,回廊已变成了民居,地面也破损不堪,目前在修缮。

黄绍箕(1854-1908) 清末大臣。字仲弢,号漫庵。浙江瑞安人。黄体芳之子,光绪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旋升侍讲。历任四川乡试考官、武英殿纂修,

为清流健将。

赵超构(报界宗师)故居 文成县西坑镇梧溪村

赵超构故居位于文成县龙川乡下村新屋巷6-8号,坐北朝南,清晚期建筑,原由台门、正屋、两侧厢房组成合院式建筑。现只剩正屋二层五开间带两耳房,正屋硬山顶屋面,正脊为江南较为常见的砖砌抹灰清水脊,脊头塑尖叶状,铺双层小青瓦,建于块石垒砌的台基上,上压花岗岩质阶条石,明间前设踏步一级,与甬道同宽,甬道两侧用花岗岩质条石压边,中间铺碎石加泥土夯实。正屋明间进深七柱九檩,中柱分心,前后双步梁带前后双步梁,底层双步廊,明间为敞厅,置屏门,分隔前后空间,屏门绦环板,用剔地起突法雕刻戏曲人物及花卉图案。裙板素白无饰,屏门前设木质踏步通往二楼。三合土地面,前檐柱皆用青石质鼓形柱础,下设花岗岩质柱顶石。前檐“牛腿”雕刻“狮子戏球”、“狮子捧子”、戏曲人物等图案,雕刻精美。正屋后檐用雕刻花卉卷草纹的斜撑和水波纹替木。后窗绦环板透雕万字纹。耳房二楼山墙前部分用砖砌成墀头。二层前设通廊,外檐置直棂式栏杆。正屋后面设卵石垒砌的围墙,围墙用青砖砌成望柱和拦板,望柱方形,砌有凹槽。耳房二层,中设腰檐。

赵超构(1910-1992),笔名林放,中国公学大学部毕业,1936年任重庆《新民报》主笔,1944年参加“中外记者团”访问延安,受到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的接见,写了《延安一月》,被认为是中国记者写的第一篇反映延安实况的力作。1946年任上海《新民晚报》总主笔。一生受到毛泽东主席七次接见。该故居为其祖父乡绅赵廷儒(1858-1930)所建,是赵超构幼年时期居住的房子。

高则诚(南曲之祖)故居 瑞安市阁巷乡柏树村

高则诚纪念堂,位于浙江省瑞安县阁巷镇柏树村集善院西侧,即高郎桥的东南方。1988年春动工,1993年建成。占地面积960平方米,建筑面积250平方米。整个建筑古朴雄浑,堂顶龙蟠虎踞,门台庄重典雅,门前一副楹联:“此地曾蕴玉,其人可铸金”,横额为“南曲祖师”。大门正门上方悬挂着的遒劲洒脱的“高则诚纪念堂”六个大字,系当代大戏剧家曹禺亲笔,匾额上配上古铜绿色字体和绛红色印章,显得格外雅观醒目。现已重新装修

高则诚,高明,字则诚,号菜根道人,瑞安崇儒里(今阁巷镇柏树村)人。约生于元大德九年(1305年),卒于明洪武初年(1368年)。曾官处州录事、浙东阃幕都事、绍兴府判官、庆元路推官、江南行省台掾等。今仅存诗55首,词曲4首,文12篇。《琵琶记》是他的名篇,明清两代刊刻传抄的版本存世者约有40多种,堪称中国戏曲版本之冠。在中国戏剧史上,《琵琶记》是一座里程碑,高则诚是一位划时代的先驱人物。高则诚的《琵琶记》代表了中国南戏的最高成就,是宋元戏文的终结、明清传奇的先声,把中国戏剧创作引向新的阶段,开创了中中国戏剧繁荣的新时代。

刘基(政治家)故里 文成县南田镇武阳村

刘基,字伯温,封诚意伯,谥号文成,文成县名就是由此而来的。他是明朝的开国元勋,“学为帝师,才称王佐”,是中国历史上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著有兵书《百战奇略》、散文集《郁离子》。刘基树开国勋业,兼传世之文章,后人尊称为立德、立功、立言的千古人豪。

刘基故里,地灵出人杰,文化积淀极为丰富。建于天顺三年的刘基庙(墓)均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刘基故里现存完好的人文景观,主要有书院、刘基读书路、

聪明泉、刘集墓(刘基高祖)、天葬坟、白鹤仙桥、武阳亭、云来亭、故里纪念亭、盘谷亭、辞岭亭、擎天亭、官刺吏墓、刘貊墓(刘基次子刘璟后),刘璟祠、刘琏祠等。自然景观分别有金龟山、宝剑山、七星落垟、寿桃山、马尾瀑、亢五峰、神仙崖、仙叠岩、老龟寿崖、老鹰岩、龙壁洞、石馨洞等。

夏鼐,

字作铭,温州人,中科院院士,是我国杰出的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考古学界的引路人和掌舵者。

夏鼐故居坐落在市区仓桥街102号,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的主体建筑坐北朝南,由四处院落组成,正中院落为门屋、厢房、正屋。门屋面阔五间,为带西方风格的砖木建筑,砖砌抹灰立面,后带拱券外廊 。门屋北为天井,天井东西各为三间二层砖木混合结构厢房,天井北为正屋,五间二层歇山顶建筑,前后带廊,廊柱均为砖砌抹灰方柱 。正屋为夏鼐小时起居的地方,西南小院正屋二层为夏鼐小时读书的书房 。为市级文保单位,建于19世纪下半叶。故居坐北朝南,五间两进合院式,总面积2000平方米,夏鼐生于斯,学于斯,婚于斯。前进是平房,后进是楼房,后进楼下西正间据说是他读书、结婚的房子,穿过后进,后门连着另一座爬着藤萝的小院,据说原来是地主的后花园,两院中间,窄径曲处有一口长满青苔的水井,井里有金鱼游弋。而如今,他的书房、婚房都住着其他住户,时间长的有30多年。

张璁

(1475—1539),字秉用,号罗峰。明朝首辅,俗称张阁老,因积极参与明朝著名的“大礼议”论战,被明世宗赏识,从此青云直上,从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首辅,在位期间,清廉奉公,政声显著,追赠太师。 在温州的地图上,张府基、大士门、妆楼下、三牌坊都是因张璁而命名。那么多的地名都指向同一个人,而且都集中在市区,其辉煌比拥有墨池坊、五马街、百里坊(现百里东路、百里西路)的王羲之似乎还更胜一筹。在松台山脚,在九山河边,当年的张璁住所据说“匝垣里余”,如果按现制,也就是说其外墙就长达500多米,可见是如何的豪门大宅。但现府第仅剩的三根牌坊柱出土后却被铲车野蛮挖断。张璁故居所剩下的,如今只有地名。

章纶

(1413—1483),字大经,乐清仙溪镇南阁村人。明朝名臣。因“性亢直,不能偕俗”、“好直言,不为当事者所喜”,在礼部侍郎位置上20年得不

到升迁,年过花甲辞官回乡。去世后被追封为南京礼部尚书,赐谥“恭毅”。 章纶故居位于凤凰山麓的乐清仙溪镇南阁村,1991年被我省列为历史文化保护区,该村的章纶故居分尚书第、藏书楼遗址、笃忠堂以及他死后建立的牌楼群。尚书第坐南朝北,是章纶晚年的住处,乐清市文保单位,原来是三进四合院式木构建筑,现存前后两进,面积约480平方米,计有照壁、台门、楼房、左右厢房。前进台门上,中悬“尚书第”的金字红匾。正屋为五间楼房,重檐硬山顶,基本保留明朝风格。尚书第的西侧有“藏书楼”,为章纶归田后建,如今仅剩下遗址和原拱门的颓垣残壁了。另还有“笃忠堂”,是其子章玄应为祭祀章纶而建的纪念堂,明宪宗赐额,清道光年间重建。

篇二:温州历史文化名人介绍

驺摇(公元前200年前后)

越王勾践后裔,战国时期“世王东瓯”。秦朝末年,率领瓯人加入抗秦队伍,共同推翻秦朝。后又助汉高祖刘邦打败项羽,因功于汉高祖六年(前201)封为海阳齐信侯。汉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晋封东海王,建都 东瓯,世称东瓯王。其地域相当于现在的温州、丽水、台州三地。历来被奉为东瓯人文始祖。明代在华盖山下建东瓯王庙,每逢农历三月初八,拥其塑像巡游街市, 驱灾祈福。今温州鹿城区瓯浦垟有东瓯王墓,被列为市

谢灵运(385-433)

释玄觉(665-713)

级文物保护单位。 郭璞(276-324)

晋代学者。字景纯,山西闻喜人。晋明帝太宁元年(323),温州筹建郡城。郭璞经过乐清郭路村,来到温州卜城。他建议跨山筑城,城内凿井二十八口象征二十八星宿,疏通五条河流以配五行,于是温州城“山分九 斗,水城阡陌”的建筑格局从此形成,并影响至今。中国山水诗鼻祖。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东晋名将谢玄之孙,承袭康乐公爵位,世称谢康乐。永初三年(422),任永嘉太守。现留存他在温州写的山水诗20余首,名章佳句, 千余年来脍炙人口,使温州成为山水诗的摇篮。唐代高僧。字明道,俗姓戴。世称宿觉大师。童年出家,精研佛学。在曹溪(今广州韶关南华寺)谒见禅宗六祖慧能时,受到六祖印可。永嘉禅学从此名传天下。著作以《证道歌》最为著名,流传海内外。

王开祖(约1035-1068)

宋代学者。字景山,学者称儒志先生。宋皇祐五年(1053)进士,任秘书省校书郎,处州主簿。后退居郡城东山书院,讲学授徒。重视教育与对历史的研究借鉴作用,倡导修己治人,发明经义。被推为“永嘉学术开 山祖”。著有《儒志篇》。

周行己(1067-约1124)

宋代学者。字恭叔。与许景衡、刘安节等并称“元丰太学九先生”。元祐六年(1091)进士,官至秘书省正字。在谢池坊建浮沚书院,讲学授徒,使洛学在温州盛行,奠定永嘉学派基础。北宋时货币思想集大成者, 最早对纸币发行准备金问题进行理论探讨。著有《浮沚集》。

王十朋(1112-1171)

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字龟龄,号梅溪。南宋绍兴二十七年(1157)进士第一,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官至太子詹事。龙图阁大学士。为官忠直清正,力主抗金。著有《梅溪先生前后集》五十四卷,朱熹代刘珙撰 序,将王十朋与诸葛亮、颜真卿、范仲淹等

并称。

薛季宣(1134-1173)

永嘉事功学派创始人。字士龙(士隆)。累官大理正,知湖州,改知常州,未赴任而卒。精通儒家经典及历代典章制度,重视学术研究的现实意义,是“以经制言事功”的永嘉学派开创者。著有《古文周易》《春秋 经解》《古书文训》《浪语集》《汉兵制》等。

陈傅良(1138-1203)

永嘉事功学派中坚。字君举,人称止斋先生。乾道八年(1171)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宝谟阁待制。充分继承薛季宣的学术思想,并深入研究历代典章制度,擅长政史论辩,在学术界享有盛名。著有《止斋文集》《周 礼说》《春秋后传》《历代兵制》等。

王执中(约1140 -1230)

宋代医学家。字叔权。乾道五年(1169)进士。为温州籍最早有医学专著问世、并见诸文献记载的著名针灸医药学家。编撰《针灸资生经》七卷,为我国针灸学名著,八百多年来一直作为取穴标准。此外,重视搜录 民间医药经验,结集为《既效方》。

叶适(1150-1223)

永嘉学术集大成者。字正则。淳熙五年(1178)进土第二。官至兵部侍郎,生平力主抗金。开禧北伐失败后,夺职回里,潜居温州城郊水心,专心著述,授徒讲学,学者称“水心先生”。继承由薛季宣创立、经陈傅 良强化的“永嘉经制事功”之学,使永嘉之学与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相鼎足。著有《水心文集》二十九卷,《习学记言序目》五十卷。

戴侗(1200-1284)

宋代文字学家。字仲达。淳祐元年(1241)进士。曾由国子监主簿知台州。宋亡后隐居著述。传世著作《六书故》三十卷,是我国第一部明确按意义分类编排的字典,我国古代语言发展史上的一块里程碑。

陈宜中(约1236-1280)

宋代名臣。字与权。景定三年(1262)进士。德祐元年(1275)六月任左丞相兼枢密使,是温州历史上第一位宰相,为支撑南宋危局作出重大贡献。德祐二年即景炎元年(1276),元兵压境,奉命组织二王出宫南下, 在温州会合。五月在福州重新设立朝廷。战败后前往占城(今越南南部)、暹罗(今泰国),以图借兵复国,最终没有成功,蹈海而亡。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爱国诗人。字德旸,号霁山。咸淳七年(1271)进士。宋亡后弃官归里。至元二十二年,元朝僧人杨琏真珈盗掘宋皇陵,林景熙与友人化装成药农,冒死收拾遗骨,并作《冬青花》、《梦中诗》以抒忠愤。诗风豪 健酣畅,深婉凝炼。著有《霁山集》。

黄公望(1269-1354)

元代画家。字子久,原籍江苏常熟,七岁过继给温州平阳黄氏为嗣,黄氏取“黄公望子久矣”为其名。所作《观瀑图》自署“平阳黄公望写于云间客舍”。擅长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创浅绛山水画风。传世作品 十多幅,以《富春山居图》最著名。前段“剩山图”,现藏浙江省博物馆;后段“无用师卷”,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著有《写山水诀》。

周达观(生卒年不详)

元代地理学家。号草庭。元贞二年(1296)二月二十日由温州港出发,奉命随使赴真腊(今柬埔寨),于七月抵达真腊国都吴哥,于元贞三年六月方返国。写成《真腊风土记》,记录其山川草木、城郭宫室、风俗信 仰及工农业贸易等,是珍贵的国际历史文献,有法、英、日文等多种译注本。

王振鹏(约1278-1350)

元代画家。字朋梅。擅长界画,有“元季界画第一”之誉。传世作品《阿房宫图》《金明池龙舟竞渡图卷》《伯牙鼓琴图》等,被历代皇家珍藏,现分别藏于北京、台北故宫博物院。

高明(?-约1359)

刘基(1311-1375)

李孝光(1285-1350)

元代诗人。字季和。现存诗八百多首,古体近体皆能自成一家,被推为元代诗歌代表。早年隐居乡里,至正四年(1344),以布衣召为秘书监著作郎,后擢秘书监丞。至正十年辞官南归,卒于途中。 元末剧作家。字则诚。至正五年(1345)进土。所作《琵琶记》被誉为戏曲史上的明珠,上继宋元南戏,下开明清传奇体例,在中国乃至世界戏曲史上影响深远。 元末明初文学家,明代开国战略家、功臣。字伯温。至顺四年(1333)进士。至正二十年(1360),应聘辅佐吴王朱元璋。洪武三年(1370),封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诚意伯。著有《诚意伯文集》。

篇三:深挖掘深挖掘,强宣传,建立永嘉自己的名人数据库

深挖掘,强宣传,建立永嘉自己的名人数据库

——由温州历史名人讲座想到的

对于名人,感觉有那么一个奇怪的现象,大多数人知道最多的还是读书时的印象,反倒对自己本土的历史名人知之甚少。说起来惭愧,我对自己永嘉的历史名人知道的也是屈指可数。这次继续教育关于温州历史名人的讲座让我有豁然开朗之感,原来我们的温州有那么多有血有肉、令人肃然起敬的名人。由此,我想到,永嘉太有必要建立属于永嘉人的名人数据库了。太需要通过一个开放、便捷的平台,让我们永嘉人的广大百姓很容易找到自己的祖先,了解到关于他们的故事。建立永嘉自己的名人数据库,一方面可以将有关永嘉的名人数据资料尽可能全面地收集进馆,永久保存,给永嘉的子孙后代留下一笔丰实的精神遗产;另一方面,不仅在于把它作为窗口向大众展示永嘉也是历史文化成果汇聚,同时也起到普及大众对永嘉历史名人的了解,为文史爱好者、专业研究者提供研究上的便利,还可以将征集到的名人数据资料整理开发,促进永嘉先进文化建设,用他们的光辉事迹教育新一代永嘉人。

那么如何建立一个有现实意义的名人数据呢?我想到了以下几点:

1、有重点、分步骤逐步建立数据库。鉴于历史名人在永嘉乃至全国的影响力,先把较有影响力的名人建库,要做到“小而精”。只要

精细地完成了这一步,对将来的其他人物的建库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榜样作用。在此基础上,力争做到数据库的“大而全”。

2、建立一个图文并茂的有永嘉特色的数据库。纵观很多地方的数据库,有一个比较广泛的特点是对于名人的介绍基本上是名片式的介绍,缺乏图文并茂的吸引读者眼球的形式,也缺乏相应的名人个人成果以及他人对其研究的成果的展示,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显得比较苍白。为了让数据库有用,并且吸引广大的群众愿意去了解永嘉名人,数据库必须做到内容翔实、图文并茂。

3、注重原始文献的收集。注重所藏地方文献,尤其是书籍形式的地方文献数量要丰富。根据情况,可以将这些文献进行扫描,放到数据库里,免费提供阅览。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图片可以水印处理,提供部分数量的下载。对于研究者来说,原始文献是最有价值的资料,也是比较难得到的资料,这部分如果能够充实,必将会提高本数据库的使用率。

3、加强数据库的宣传和用户反馈信息的收集工作。数据库如何建设得好,其中主要标准就是如何满足和适应用户不断提出的要求。所以在数据库建成伊始,就要不断扩大影响,让更多的读者能够在使用中提出本数据库不足的地方和建议,让本数据库更加走向成熟。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