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学生作文材料(十七) 2

高三作文2019-02-26 09:48书业网

厦门外国语学校2013届高三学生作文材料(十七)

一、五月市质检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和记叙文。

一样的眼睛有不一样的看法,一样的耳朵有不一样的听法,一样的嘴巴有不一样的说法,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二、五月市质检作文立意解析

成功扣题的立意示例:

(一)

1. 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不同,我们需要异类,我们需要多元化,世界才能因不同而更加精彩。

2. 我们要坚守以一样的心去拥抱不同的想法,以筑成我们姹紫嫣红的大千世界。

3. 世界因与众不同而更加精彩,不同为世界增添绚丽。

解析:以上立意能够整体理解材料,把握个体的“不一样”的同时,提出多元化或独特性能够使整体、社会、世界更加美好的观点。

(三)

1.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2. 既要张扬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个性。

解析:以上立意属于较复杂的立意,能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不一样”,强调应同时彰显自己和他者的个性。此类文章如能论证充分,则为佳作。

(四)

1. 社会的长流裹挟着千千万万个你我,是混杂其中,熔成一样的人,还是活出最独一无二的自己?摘下面具,别让你的思想为人群淹没。

2. 活出不一样的精彩。

3. 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个体,与其惟他人是从,隐没自己的个性,不如勇敢地做自己,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4. 我们不能永远随波逐流,不能永远泯于众人,我们要绽放自己,张扬个性。

5. 唯有积极发挥每个人得与众不同,致力于为世人谋福祉,方为立世之道。

解析:以上立意为大多数同学所选择,抓住关键“不一样”,强调应张扬自我与众不同的个性。

易被判偏题的立意示例:

(一)坚持(坚守)+个性

(二)选择+个性

解析:此类立意虽用词不同,也能够抓住“不一样”组织立意,但因观点中出现新的核心词,所以,在选择例证及论证时可能出现论证倾向不明确的情况——论证“为什么要选择”、“为什么要坚持”,或论证“如何选择”、“如何坚持”,而材料中的核心“不一样”被忽略或者成为了次要的环节。

选择这一类立意的文章,也有相当一部分在论证的时候仍旧倾向于论证“不一样”,则会被确认为整体仍旧扣题。

需要引起注意的立意:

? 多角度看问题

此类立意应慎用。因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往往有多个角度,所以,以往很多同学会空泛的立意为“我们应该多角度看问题”。因此,改卷老师看到此类立意,往往会认为此类文章有套作的嫌疑,甚至会给出很低的分数。

完全跑题的立意示例:

? 绝知此事要躬行

跑题的情况还有其他一些,但内在的问题是一致的——未能准确把握材料核心含义,对材料整体内容的引申,或材料细节内容的引申过度。

三、五月市质检年段范文

摘下面具,活出不同

高三(12)班 李文澜

泰戈尔曾言:“一个人走到喧哗的群众中去,是为了淹没他沉默的呼号。”社会的长流裹挟着千千万万个你我,是混杂其中,熔成一样的人,还是活出最独一无二的自己?摘下面具,别让你的思想为人群淹没。

“一样的心有不一样的想法”,这是一个众人皆知的道理。然而,生命的棱角渐渐被世俗磨平,一个“不”字逐渐被解构,最后的“一样”让我们失去了如苏格拉底面对死亡仍不愿让自己言行脱离真理的勇气。但须知,让“不同”的种子萌发没有时间限制。

活出不同,需要“不作别人注脚”的勇气。我为古代女子望穿秋水的闺怨感伤,为张爱玲为情所困、孤独终老扼腕。当女性的地位未抬高时,众多才女仅依附于男人的臂膀,最终沦为闺怨词中的愁眉未展的同一人。萧红在文坛上堪称女战士,但寂寞一生的她仍屈从于性别的障碍,感叹“女性的天空是稀薄的”。

诚然,身边的羁绊对于女性来说实为重负。但只要勇于追求不同,必能挣开束缚。盖尔霍恩一辈子都在拒绝“海明威第三任妻子”的标签,于是她追随内心,穿梭于硝烟之中。既然尘土不得不掩盖自己的美丽,那为何不成为那不一样的、最勇敢的女人?

活出不同,须以独立思考为前提,才能从普通的沉香木中雕出不一样的纹路。看那张恨水一介布衣,虽然为许多高官所欣赏,但仍不做熟知的“写而优则仕”的打算。岂是他太过淡泊名利?事实上,是因他深知自由公正的声音唯有独立思考来保障。感谢张恨水选择这独立不同的路线,才让我们依然喜爱这一张恨水。

几米说:“要想飞得高,必须把地平线忘掉。”舍弃纷扰,就像忘记地平线一般,能够跳脱出庸俗的泥潭,找到不同的你。然观当今的青年,在本该全力拼搏的年代,却争相进入稳定又多隐性特权的体制内。三十岁的年纪,五十岁的选择。因为害怕冒险、没有失败的资本,“求稳一代”在办公室内成为了安于天命的庸俗大众,演绎着相同的人生轨迹。这个“无青年社会”急需敢于活出内心轨迹的你!

“我们都是无脸人,一成不变地走在人生的大齿轮。思考别人是如何思考,直到变成其中一个。”《无脸人》的歌词恰点出当今社会现状。拒作无脸人,唯摘下面具,在一样中保持不一样,才能活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同心异想,花香月明

高三(14) 张毅

花虽同为花,却在春天里绽放出一片多彩各异的卉芳群香。花如此,人亦然。虽一样有206块骨和一颗跳动的心,所思所想、所作所为、却是千变万化、各不一样。

曾有人振振有词地质疑这种不一样,以为“异”乃是歧视滋生之隅,“同”方是公平普

照之光。话本无错,彻底同化的平均主义能消弭一切差别对待,但如木心所言:“凡主义,都是强扭的瓜,不甜。”平均主义即是,属于强扭之果,看似公平,实则僵化,不仅不甜,烂得也快。

与“同”相较,“异”正是能促生不一样的想法,在想法的碰撞中激发了世界前进的源动力。

且看伽利略,正是因为他对力的本质有不一样的认知,正是因为他高声提出与主流相左的力学观点,才推动了物理学史翻天覆地的革命。假设人人都持有同样的自然观、物理观,奉亚里士多德的一家之言为不刊之典,那我们的世界也无日新月异的高新科技,遑论我们今日的便利生活!

提及如今的便利生活,我们便不能不心存感激,感激人类发展史上正是有无数长燃不熄的别样星火,才点亮了这精彩纷呈的当代社会。梁文道先生曾有言:“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确,简单化、趋同化的社会不仅不能发展,更是会草草灭亡。

因此,放眼当下,我们更应警惕世界日臻同化所带来的危害。我们必须意识到,统一口径、手脚同步的做法已与时代脱轨,上朝下拜、齐声高歌的行为甚至会使无数疏漏弊病被如潮泛滥的溢美之词所淹没掩饰。

正因人人都在嗟赏飞速驰奔的动车,才发生令人痛心的动车事故;正因人人都在高举经济为首的旗帜,才造成了令人扼腕的漫天雾霾。正因人人都只顾说出一样的话语。让我们听不见不同声音,看不见潜藏问题,在粉饰太平中安乐死去却依然不知!

《国语》有载:“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古语箴言警醒我们,倘若我们发不出任何不一样的声音,提出不一样的想法,文化只能成为酱缸,社会只能成为死水,在后庭花的靡靡之音里枯萎凋谢!

造物者创造世界时,就颇有预见地让我们每个人携带了生而不一得基因,我们又岂能再后天的成长里日渐同化,头脑只剩枯燥单一的思维?诚如《北京青年》之论:“我们不怕衰老,不怕逝去,害怕的是,在凝固的岁月里慢慢同化。”

同心异想有如徐来清风,风过花香溢;亦如照物深潭,潭映月光明。因为了各样喷涌的绚烂想法,世界花香月明。

四、千字文阅读

荒谬的苦难美学

作者:狄马 原载2006年5月《随笔》

中国人喜欢赞美苦难,有一句话叫“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现在的成功人士都喜欢把自己的过去说得一无所有,最后忍辱负重,终获成功。中学生也喜欢讴歌母亲的任劳任怨,含辛茹苦,终将自己拉扯成人。但母亲的苦难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谁应该对这苦难负责?做子女的在改善母亲的境遇方面做了什么?除非你打算继续让母亲享受苦难,否则,这些现实的问题不容回避。

其实,苦难并不总是导致伟大。相反,在很多时候,它毁坏了人的尊严,伤害了人的心灵,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中国人在讲到苦难时,喜欢引用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等等。谁也不能说,文王不拘就演不出《周易》,仲尼不厄就写不出《春秋》。

这牵扯到中国人如何对待苦难的问题。苦难在一定意义上提升了人的精神品质,增强了人自我实现的能力,使得一个人可以最大限度地摆脱生命的庸碌。但不是所有的苦难都能转化为创造的动力,它转化为动力是有条件的,首要条件是苦难的承担者必须具有非凡的毅力、超人的心智和对自己牺牲较低价值换取更高价值的坚定不移。对处于历史关头的承当者,这种选择有时会异常残酷。因为它不仅会牺牲自己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还会影响到别人

的健康、安逸和生命,而且即使牺牲了自己和别人的这些,也不一定能换回自己所期望的目标。它需要牺牲者的才力、勤奋和机遇都处于一个比较协调的状态里。

在大多数的情况下,人们的创造精神会被苦难和凄惨的生活窒息。在荣誉金钱和地位的诱惑面前,要让所有人都顶住贫困疾病以及各种世俗专断势力的压迫从事他心仪的事业,未免是奢望,在抄家、监禁、杀戮、处决的威慑面前,只有极少数人能扼住命运的咽喉向撒旦宣战,而大多数人则选择了投降。因此,被处宫刑的人很多,而司马迁只有一个。

另外,对制造苦难的人来说,也要有最低限度的容忍。一般来说,不能剥夺受难者的生命,因为它是创造一切价值的基础。仁人志士可以不顾及自己的生命,但若如此并不能换取更大的目标,这种牺牲就毫无意义。在保全生命的前提下,牺牲者必须要能得到最低限度的自由。商纣王的监狱里一定没有牢头狱霸,否则文王哪里顾得上推演八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他本人若无方宅草屋,恐怕他也难吟唱“归去来兮”。

中国的传记作家喜欢描写传主的不幸,给人一个印象:他们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就,不是靠他们自身的才华和努力,而是靠苦难本身的孕育,甚至于好像更糟糕,就会有更好的作品。然而,任何人都没有权利要求别人牺牲他的利益甚至生命,来满足自己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精神需要,哪怕被要求者是古人或外国人。

在游览长城、兵马俑、故宫、颐和园等名胜古迹时,我们常常听到一句陈陈相因的话:“这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但,这些劳动人民是不是愿意发挥他们的智慧?这些结晶又是怎样形成的?是由血汗水还是葡萄糖析出来的?其实,任何一门艺术如果不能体现人类的尊严和价值,甚至完工之日就是创造者生命终结之日,那么,这门艺术之所以留存下来,就是因为后人要研究祖先的耻辱。长城也许雄伟壮丽,兵马俑也许奇巧无比,故宫也许幽深似海,但作为人类罪恶的象征,我们应该首先记住,这些用白骨奠基充斥着脓血和眼泪的所谓艺术,只是因为时间的久远,使我们拉开了距离审美,充其量是坏事里面衍生出的好事,不值得赞美。

一切没有选择的行为,在道德上都是没有价值的。不要表扬下岗工人勤俭节约,农民衣着朴素。只有当我们可以依照自己的良心选择并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时,我们的“牺牲”才是有价值的。也就是说,善恶在个人不能负责的范围内是没有意义的。一件我们完全不能把握的事件,在道德上就既没有机会获得好评,也没有机会招致恶损。在皮鞭和棍棒下被动地从事一件他完全不得已的工作,和顶住舆论的压力,毁家纾难,成就一项他认为有价值的事业,这二者是有天壤之别的。如果不问选择和被迫的区分,一味赞叹受难者的勤劳勇敢,即使他们的工作真对后人有意义,也显得全无心肝。

一座偌大的城市十里不见厕所,市民忍耻到墙脚排泄,被归为“素质低”;一个乡村教师三十年如一日,省吃节用,自费买砖,亲自手提肩背,将一座学校背上山,被高度赞扬,却只字不提教育部门的失职对老人的身心摧残;这种冷血文化培养出的冷血道德,鲁迅称为“瞒和骗”。它把一切需要改良的现实问题转化成一个无私奉献的道德自律问题。苦难和苦难的制造者就这样一起消失。

那么,谁是这种牺牲道德的最后受益者?当一些人无论是心甘情愿还是受人哄骗地出售了他们的体能和智力时,谁是这种廉价的真正买方?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