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粤剧观后感

观后感2018-04-17 01:49书业网

篇一:《秋喜》观后感:你的纯情我永远不懂

在这个十月,有三个第五代导演同时迎来了他们艺术生命的又一次绽放,分别是何平、田壮壮,还有孙周,而这三人中又以孙周蛰伏的时间最长,从他的上一部导演作品《周渔的火车》到现在的《秋喜》,已经过去七年了。而且巧合的是,这几部作品都有着各自的商业类型片外壳,何平的《麦田》是战争片,田壮壮的《狼灾记》是魔幻片,而《秋喜》则是谍战片,而三部电影共同的特点又是所谓的娱乐化努力都只是一个浅尝辄止的幌子,实际上他们所执着的精神内核还是那种悲天悯人的精英文化。尽管他们的努力面对那些只带着眼球和耳朵走进电影院的观众如缘木求鱼一般徒劳,他们还是以殉道士的姿态来构筑避免中国电影娱乐至死的最后一道防线,力图保存中国电影中思想传道的火种。

孙周是中国男性电影导演中最具观赏性的一只,他可以在不导戏的时候去演戏,很多人对他在陈凯歌的《荆轲刺秦王》中扮演的燕太子丹印象深刻。顶着一张很商业的面孔,却一直在自己的电影中坚持着小众文艺路线,《周渔的火车》是孙周最著名的作品,那是因为巩俐和孙红雷,以及无聊的激情戏炒作,就作品本身来讲,可以算作是一次失败的尝试,那里充满着文学青年式的孤芳自赏和无病呻吟,不过是一种貌似高深的幼稚,很不足取。一直觉得孙周最好的作品是早期的《心香》,沉稳质朴的叙事,风雷不动的影像,孙周才气勃发地展现了这个三代人心灵的隔膜与交融的过程。尽管水平发挥存在着起伏,孙周作品中的人文情怀是一以贯之的,即使到了《秋喜》也是这样。

《秋喜》在情节和人物设置的某些方面与《潜伏》有相似之处,但孙周时隔七年重执导筒,一定不是专程来拾人牙慧的。我觉得同为谍战题材,在斗智方面短期内应该很难有能超过《潜伏》的了,包括口碑极好的《风声》在内,都不是靠扑朔迷离险象环生取胜的,《秋喜》也是同样,最紧张的也只有国民党特务设套诱捕我党干部老陶的一场,这里突出的还是在极端环境下个人信仰的力量与坚持,这是所有观众都能看得到的,我这里不多说了。而与同题材其他影视作品不同的是,《秋喜》中郭晓冬扮演的地下党晏海清除了对主义的信仰还多了一层对人性的信仰。

用审讯同党的方式来对怀疑目标进行试炼是同类题材中常用的手法,我们在《野火春风斗古城》、《英雄虎胆》等爱国影片中都多次见识过这样的场面,这也是最能突出信仰主义者牺牲精神的戏码,《秋喜》中也安排了这样的情节,本来以为是烂俗的套路,但我们猜中了过程却都没有猜中结局,晏海清最后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是一个让这一人物超脱了其政治属性的举动,一个执行潜伏任务的特工面对这样的生死抉择时所基于的一个基本准则如何达到最大的性价比,老陶反正是保不住了,杀了他获取上级的信任绝对是不二的选择,而就算是自己饮弹自尽以表忠诚,战友的结局依旧是改变不了的,这是一个两败俱伤的结果,所以晏海清在这里的行为只能是理解为人性大爆发了,在目睹老陶被杀之后回到家中,晏海清也没有像其他的革命者一样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继续前行,而是通过用鸦片酊麻醉自己的方式来逃避痛苦,这分明是一只还未被政治信仰异化为钢铁战士的纯良动物,我实在是难以想象以如此的心理素质如何胜任游走在生死边缘的卧底工作。

其实拿《秋喜》的故事和人物格局更接近《无间道》,其中主要展现的也就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理较量,特务头子夏惠民构成了这一角力的对手方。夏惠民是国民党弃守广州之前执行大规模破坏活动的主要实施者,而他对晏海清身份的怀疑和求证是贯穿影片始终的一条主要线索,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孙淳,狡黠、凶残、神经质、喜怒无常,能看出来孙淳演的很过瘾,有很多细节化的设计和表现。按照主旋律电影通常的人物功能设计来说,反方的行为和性格特征是用来反衬正方的高大的,应该说夏惠民张扬跋扈的外部特征也很称职地完成了这种烘托功能,但孙周有意识地对这一反面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挖掘,从而不至于让他与晏海清的人性高度对比中处于失衡的状态,甚至晏海清身上的一些特质还是通过夏惠民之口反讽性地表露出来的,比如那句我也曾经纯洁过。其实这样的人物对比关系我们在《潜

伏》中余则成和李崖的身上也看到过,孙周曾表示这个人物身上集合了吴敬中、李崖和陆桥山这三个人物的特征,此言倒也不虚。

其实这里最能体现孙周的创作风格和企图的应该是秋喜这个人物,整部电影都以秋喜来命名,可见这个由江一燕扮演的小丫头的重要性,但我想这部电影最遭人诟病的可能也就是这个人物的设计了。且不说一部打着谍战片的旗号进入市场的影片叫这么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名字显得多么的不伦不类,更重要的在于这个人物在影片中始终是游离于主线情节之外的,可以说即使去掉这个人物对影片剧情推动也毫无影响。问题在于孙周到底想通过秋喜来表达什么,对于这个人物的象征意味可能会产生多种解读,作为一部配合广州解放60周年的献礼片,影片对主题的开掘如果仅停留在通过谍战戏来展现斗争的艰苦卓绝上应该是不够的,它要反应的是一个城市的新生。《秋喜》截取的是1949年10月1日到10月14日广州解放这段可以成为黎明前的黑暗这一段史实。开篇收音机中传出的开国大典上毛泽东的宣言和片尾海珠桥的爆炸成为两个清晰可辨的历史时间节点,其实这也就是这座城市走进一个新时代的最后一步。

片中也有交代,秋喜是一个很具有岭南特色的名字,也是一出著名的粤剧的主人公的名字,而且能够带给人很多美好的联想。但这个美好的人物身上所背负的悲惨命运与这个喜感的名字形成了一种反差,而且片中有一个细节,在妓院中的一名妓女也是以秋喜来命名的,孙周在这里是把秋喜作为在国民党昏聩统治下这座被损害和玷污的城市的象征来刻画的。而秋喜对晏海清的依恋则不仅仅是女追男的感情戏那么简单的事情,这象征着这座城市对新生政权的皈依和眷恋。最终的结局,倒在枪口下的秋喜和结尾处欢庆人群中出现的秋喜则代表了广州这座美丽的城市的浴火重生,从而完成了这部电影的拯救主题。孙周在这样的一部主旋律类型电影中,还是执拗地植入了自己作者电影的印记,这也是他根深蒂固的审美趣味使然。

孙周作为一个长期在广州从事艺术创作的导演,从他早期的《给咖啡加点糖》、《心香》一直到这部《秋喜》,都很醉心于对广州风土人情的展示,在《秋喜》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他还原的四十年代的天字码头、海珠桥、沙面等老广州景致,还包括粤式小吃、煲汤、老酒家、粤剧等精致的生活细节,这也让这部电影呈现出与北京出产的同类型作品迥异的地域风格,这也应该是出品方珠江电影制片厂的创作优势。珠影厂在我心中毕竟是和很多风云人物和精良作品联系在一起的,比如胡炳榴的《乡情》、《乡音》、《乡民》三部曲,还有丁荫楠的包括《周恩来》、《邓小平》在内的历史片系列,等等。《秋喜》的诞生能否视为近年来一直比较沉寂的珠影焕发新生的一个标志呢?

总体来讲,这是一部很纯情的电影,人物很纯情,创作者也很纯情,也许孙周骨子里就是个纯情的人,电影放映过程中不时传来笑场的声音,那些纯情的表白总是不合时宜地搔到观众的痒处,走出电影院的时候我觉得我没看懂这部电影,事后费了点思量算了理清了一些头绪。对于一个到电影院去找乐子的普通观众来说,也许不会费尽心机地去思考创作者真实的创作意图,于是孙周这表错情的纯情可能对于很多人来说永远都不会懂了。

接连三部第五代电影看下来,突然有点厌倦,在这个连历史知识都大部分来自百家讲坛的年代里,也许第五代纯情的电影理想真的是老无所依了。

篇二:中国戏曲欣赏课程观后感

中国戏曲欣赏课程观后感

中国戏曲,对于年轻人的我们未必十分关注,但我对中国戏曲还是很关注的,从小受爷爷的影响,我对戏曲也有点兴趣了,在大学,没想到我可以选到这样的课,我根据我的爱好就选了,通过这个课程的学习我学到很多关于戏曲的知识,我通过查一些资料,自己写了一些对该课程的感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它不仅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从盘古开天辟地,到如今的现代科技飞速发展,中华文化也从几千年前的单调,发展到现在的辉煌。戏剧,无疑是能够很好地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和特色的一项文化。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随着文明的出现就出现了,虽然原始的戏剧很粗糙,也可能称不上是戏剧,但任何一项文明的发展都是要经历刚开始的粗糙,才能逐渐得趋于完善的。原始的戏剧为后来完美的戏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戏剧从原始社会发展代中国古代,经历了一个重大改革。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作“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

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正是从古代的戏剧开始,到如今,戏剧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完美的整体。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来自:WWw.cssyq.Com 书业网:粤剧观后感)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众多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戏剧的发展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的,有众多老一辈的艺术家和群众们热衷戏剧,希望将戏剧,这项中华的璀璨文化发扬光大。

然而,戏剧在现在的发展中却面临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现代文化的冲击。随着老一辈艺术家的渐渐衰老,新一代的年轻人逐渐崛起,现代文化正和传统文化商讨着一个问题:我们两个,到底哪一个才能站得住脚呢?我曾经看过一个电视节目,记者到街上进行随机采访,对象都是一些年轻人,记者一些老艺术家的名字,问他们知不知道,而大多数被采访者都表示没有听过。现在,新一代的文化如浪潮般席卷而来,新一代的偶像受到众多粉丝的追捧,新一代的歌曲、舞蹈在人群之间流传。有许许多多的现代偶像的粉丝对中华传统文化不屑一顾,认为那样的艺术、文化不适合喜欢追赶潮流的自己;对老一辈艺术家和传统节目一无所知,认为父母那一代人知道,并不等于他们也应该去知道。这是多么令人心寒啊!

通过课程的学习其中黄梅戏让我影响最深。

黄梅戏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花腔、彩腔、主调三大腔系。花腔以演小戏为主,曲调健康朴实,优美欢快,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民歌小调色彩;彩腔曲调欢畅,曾在花腔小戏中广泛使用;主调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常用的唱腔,有平词、火攻、二行、三行之分,其中平词是正本戏中最主要的唱腔,曲调严肃庄重,优美大方。黄梅戏以抒情见长,韵味丰厚,唱腔纯朴清新,细腻动人,以明快抒情见长,具有丰富的表现力,且通俗易懂,易于普及,深受各地群众的喜爱。在音乐伴奏上,早期黄梅戏由三人演奏堂鼓、钹、小锣、大锣等打击乐器,同时参加帮腔,号称“三打七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黄梅戏正式确立了以高胡为主奏乐器的伴奏系体。

黄梅戏的角色行当体制是在“二小戏”、“三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包括正旦、正生、小旦、小生、花旦、小丑、老旦、老生、花脸、刀马旦、武二花等行。虽有分工,但并无严格限制,演员常可兼扮他行。黄梅戏的表演载歌载舞,质朴细致,真实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以崇尚情感体验著称,具有清新自然、优美流畅的艺术风格。黄梅戏中有许多为人熟知的优秀剧目,而以《天仙配》、《女驸马》、《牛郎织女》、《夫妻观灯》、《打猪草》、《纺棉纱》等最具代表性。

庐剧在最后的几节课中让我影响也很深。

庐剧为安徽省著名地方剧种,它是以大别山和淮河一带的山歌、民歌、门歌、花鼓灯等民间歌舞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因其创作、演出活动中心在皖中一带,古属庐州管辖,故称“庐剧”,已有近200年历史。 庐剧分东、中、西三路且各具特色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表演生动活泼,传统剧目分为小戏、折戏、本戏三类近300出,庐剧唱腔分主调、花腔两大类,主调有“二凉”、“寒腔”、“三七”、“正调”、“衰调”、“丑调”等,花腔多为民间小调,有四十多种,庐剧唱腔板式丰富,落板常有帮腔,满台齐唱,称为“吆台”。 建国后,庐剧在艺术上进行了较大的改革创新,音乐由单纯的锣鼓伴奏增加了丝弦伴奏,并吸收了管弦乐器,尝试了电声伴奏。唱腔和表演融歌、舞、说、唱为一炉,继承传统,又有创新,即可表演古装戏,也适合表演现代戏,不少剧目经过整理有的成为保留剧目,有的拍成电影和电视,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庐剧剧种的主要演出团体是合肥市庐剧团,主要演员有凌艳惠、黄冰、张国英、胡拥军、张乘胜、孙小妹等。该剧团成立四十八年来,整理创作和演出现代戏147台,古装戏138台,出版发行了大量的庐剧音、像盒带,代表剧目有《双丝带》、《借罗衣》、《讨学钱》、《打芦花》、《休丁香》、《秦雪梅》等,《双锁柜》、《情仇》(“半把剪刀”改编)拍摄成电视剧,由中央、上海、安徽电视台对全国播放,《借罗衣》拍成电影艺术片在全国放映。

通过这门课的选修我十分感谢老师,从一个个戏曲中我学到了很多,让我感到年轻人其实也是可以喜欢戏曲的,更感到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从祝福中让我感受很深,每个戏曲都有一种精神在里面,我

的课程虽然结束了,我回继续关注中国的戏曲的。

姓名:胡哨亮

学号:2010013366

专业:土木工程1006班

篇三:刑场上的婚礼读后感

刑场上的婚礼读后感(一)

最近,我看了一篇令人感动的故事《刑场上的婚礼》,故事里,陈铁军烈士和周文雍烈士顽强不屈忍受敌人的酷刑毒打,坚决不投降敌人,深深打动了我,。若不是他们的牺牲,我怎么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呢?烈士们宁死不屈即使牺牲自己的性命也不会向敌人投降的精神感染着我。这本书封面上的几行字也让我思考了很久?“信念不是夜空中闪瞬即逝的流星,而是西西里岛上彻夜不熄的明灯。信念让你为了摆脱饥寒交迫的日子,而奋发图强”。

这几句话让我联想到了我自己,平时爸爸妈妈总是督促我认真学习将来才会对社会有用,可我总是不以为然,总是做出让父母老师头疼的事情,做作业不主动,老要妈妈提醒;别的小朋友有的玩具我也想要,就像上次买的滑板,别人在网上买了(50元),我就缠着爸爸妈妈给我买,他们拗不过我,只好在世纪联华花了200元帮我买回来了,我高兴得心花怒放,可是没过几天,我就对滑板失去了兴趣,而别的小朋友已经可以自如地在操场上滑来滑去了!还有很多诸如此类的事情。看了这本书后,我觉得自己缺少的正是这种信念。一不顺心就闹脾气,一点都不珍惜眼前美好的生活。我这样做真的对不起为我们丢脑袋、洒热血的烈士们!

从今以后,我要学习烈士,不过不是要去牺牲,而是要学烈士爱祖国的伟大精神。我们生活不能过于奢侈,要朴素一点。烈士们不贪图荣华富贵,毅然踏上救国的路途。他们并不贪生怕死,在行刑前还骂那些日本人和国民党走狗。同样,我们一定要坚强,不能向困难低头。我们一定要珍惜眼前生活,学习他们的信念,永远爱祖国、爱人民!好好学习,争取长大为亲爱的祖国妈妈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刑场上的婚礼读后感(二)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想想我们今日美好的生活,这是多少鲜血、多少生命换来的。没有那些英勇的勇士们,就不会有今日的新中国。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爸爸向我推荐了一本书,名字叫《刑场上的婚礼》。

故事中的陈铁军出生于华侨商人家庭,她由一个追求个人上进的大学生,转变成一个关心国家,积极参加进步活动的革命者,并加入了共产党。周文雍是中共广州市委工委书记,正夜以继日地准备武装起义,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因为工作的需要,他们合租了一个房子,建立了秘密联络点,为了不让别人发现,他们假扮夫妻。但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他们互生情愫,相互产生爱恋之情,但由于革命尚未成功,为了中国和人民,他们把自己的爱意藏在心底。

1927年爆发的广州起义失败后,广州陷入敌人的大屠杀血海中。积极参加这次起义的周文雍和陈铁军,还继续在广州坚持斗争,由于叛徒的出卖,两人同时被捕入狱。在狱中,他们百折不挠、宁死不屈、坚持斗争。周文雍怀着一腔热血在墙上写下了这样的诗篇:“头可断,肢可折,革命精神不可灭,壮士头颅为党落,好汉身躯为群裂。”年轻的周文雍和陈铁军被敌人押上刑场。两位烈士态度从容、昂首挺胸、高声地唱着《国际歌》。在广州红花岗刑场,陈铁军向周围的群众宣布:“我们要举行婚礼了,让国民党反动派的枪声来作为我们结婚的礼炮吧!”一对革命情侣就这样慷慨就义了。

读了这本书,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在5.12地震中谭千秋谭老师,他为了救人,用自己的身体为孩子们撑起一片蓝天。

从这本书中我懂得了人不能自私自利,要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一定好好学习周文雍、陈铁军、谭千秋的精神!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为祖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刑场上的婚礼读后感(三)

当枪声响起,漫天的红棉花瓣徐徐落下,整个云山会堂似乎都弥漫着悲伤和感动,过了几秒钟,热烈的掌声在云山会堂响起。我才发现周围许多眼浅的女生已经红了眼眶,而我自己,也被这部粤剧深深震撼到。

《刑场上的婚礼》为纪念广州起义80周年而作,是一部改编自真实故事的现代粤剧。该剧讲述了1927年,广州工人运动负责人周文雍与逃婚女子陈铁军假扮夫妻并肩作战,并产生真情,起义失败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宁死不屈,以刑场为婚姻殿堂献身革命的故事。

“寒铁窗,对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第七场时周文雍、陈铁军在反动派布置的假洞房拜堂成亲,两条十几米长的红绸从舞台上方垂泻而下,周、陈二人各执一根,一边唱,一边将其相围相绕,(Inspirational quotes yuedu.mipang.com)红绸一会儿化作新娘轿前的红布,一会儿绕成洞房的一扇窗??唯美的舞姿与红绸相互映衬,冲击着我们的视觉的同时也震撼着我们的心灵。何其悲凉!国家动荡,民不聊生,周文雍与陈铁军心系革命,却还要在此刻任敌人摆布,受尽屈辱。反动派把刑场变成喜堂,想软化它们,引诱他们投降。可是反动派错了,错得离谱!面对威逼利诱,他们丝毫不为所动,因为他们有坚定的信仰——共产党!

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对于共产党面对敌人宁死不屈的精神总是倍加崇敬并且深为自豪!如果没有这些英雄勇于为革命献身,如果没有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何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看完《刑场上的婚礼》,我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新中国的秀丽河山,哪处不是共产党用鲜血换来的?红棉怒放似火,也昭示着新中国的蒸蒸日上,在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将会创造出更加辉煌的明天!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