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1917年到1945年,苏联是自力更生,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

建设方案2019-04-05 05:06书业网

篇一:从十月革命到苏东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下)试卷81分

从十月革命到苏东剧变——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下) 试卷81分

1、斯大林以敌我斗争的方式,结束了同反对派的论战。

正确

2、从某种意义来看,布哈林的失败,实质是新经济政策的失败,是列宁晚年思想的失败。

正确

3、1936年宪法首次载明党的领导原则:党是社会的领导力量和指导力量,是社会政治制度以及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团体的核心。

正确

4、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主持开展了一系列批判运动。

正确

5、苏东国家第一次改革浪潮发端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

正确

6、苏联模式最严重的问题在于其忽视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忽视了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正确

7、苏东国家第三次改革改革浪潮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正确

8、苏联模式并不是对社会发展道路的一种新探索。

错误

9、苏联模式坚持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正确

10、苏东国家第二次改革浪潮掀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

正确

11、列宁领导十月革命胜利并实践社会主义。

正确

12、列宁的原名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正确

13、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的发展出现了新变化,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发展。

正确

14、1917年5月,俄国爆发了第二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二月革命。

错误

15、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建立了社会主义新世界。

16、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由理想变成现实,同时,也把列宁推到了非常特殊的位置。

正确

17、从一定程度上来看,列宁在探索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形式上犯了教条主义错误。

正确

18、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使苏维埃政权受到最严重的冲击。

正确

19、列宁思想发展的三个阶段分别是1917年、1921年、1924年。

正确

20、斯大林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并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模式。

正确

21、列宁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过程。

正确

22、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对社会主义重新认识的过程。

正确

23、列宁把大力发展生产力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摆在首位。

正确

24、“新经济政策”的终止,“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

正确

25、从表面来看是争论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国能否胜利的问题,实际争论的则是世界经济的发展与苏联社会主义的建设关系问题。

正确

26、斯大林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

错误

27、1924年1月21日,列宁因脑溢血去世。

正确

28、1888年列宁回到喀山,成为喀山马克思主义小组的积极分子。

正确

29、1889年列宁举家迁居萨马拉,组织了当地第一个马克思主义小组。

正确

30、斯大林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领导苏联红军,与盟军协力击败轴心国。

31、( ),苏共党内派别的斗争,不仅是权力的斗争,更是思想路线的斗争。

20世纪20年代

32、( )提出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两种矛盾:“一种矛盾是内部矛盾,即无产阶级和农民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外部矛盾,即我们这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其他一切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斯大林 列宁 勃列日涅夫 托洛茨基

33、在“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上,( )虽然是斯大林坚定的支持者,但他对于国情的认识更加深刻。

季诺维也夫 布哈林 加米涅夫 托姆斯基

34、( )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政权的缔造者。

列宁

35、1892年,列宁写下了其第一本著作( )。

《农民生活中新的经济变动》

36、( ),列宁移居彼得堡。

1893年

37、( )是苏联执政时间最长的最高领导人。

斯大林

38、( )俄国二月革命爆发。

1917年

39、1919年( )爆发。

波苏战争

40、在党内( )会议中,托洛茨基公开地指责斯大林。

第九次

41、1937年苏联已经变成( ),成为欧洲的最强国。

工业国

42、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期,苏联建立了世界上( )核电站。

第一座

43、( )执政初期,开始整顿秩序。

勃列日涅夫 列宁 斯大林 赫鲁晓夫

44、1921年3月,俄共(布)( )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

第十次

45、《被篡改的列宁遗嘱》的作者为( )。

尤·阿·布拉诺夫

46、《别洛韦日协定》签于( )。

1991年12月8日

47、( )曾指出:“首先无产阶级革命将建立民主的国家制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建立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

马克思

48、苏共曾经设想建立世界最( )的制度,民众实实在在掌握政权。

民主

49、俄罗斯联邦人口达1.48亿,占苏联的( )。

76.30%

50、( )指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

列宁

51、1950年斯大林召开了( )政治局会议。

6次

52、( )指出:“我知道,我死后有人会把一大堆垃圾扔到我的坟上。但是,历史的风,一定会毫不留情地把这垃圾刮走。”

斯大林

53、苏联民众在( )的改革中没有得到经济实惠。

戈尔巴乔夫

54、实现民主需要( )。

人民当家作主

55、戈尔巴乔夫时期因( )造成了社会的无序化发展。

搞一步到位的民主

56、列宁指出:“由于( )这样低,苏维埃虽然按党纲规定是通过劳动者来实行管理的机关,而实际上却是通过无产阶级先进阶层来为劳动者实行管理而不是通过劳动群众来实行管理的机关。”

文化水平

57、苏共长期将( )问题等同于阶级问题。

民族

58、( ),中央全会专门讨论民族问题,却未提出任何可行措施。

1989年9月

59、以下不属于对“苏联模式”的主流评价的是( )。

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僵化模式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发挥过巨大的历史作用

仍存在弊端

60、1989年6月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发生了( )。

反亚美尼亚人的大屠杀

61、苏联倍受攻击的是( )问题。

民主

62、以下不属于“苏联模式”的历史作用的是( )。

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 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 确保卫国战争的胜利 63、1952年斯大林召开了( )政治局会议。

4次

64、“新经济政策”这一符合苏联国情的政策,因为( )被斯大林抛开。

搞一步到位的民主 无经济支撑 缺少政治体制改革的保障 以上均错误

65、( )是无产阶级政党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源泉。

改革 实践 召开会议 民主

66、以下不属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的是( )。

人们生活水平一般 经济体制僵化 政治体制缺乏民主 官僚主义和个人崇拜严重

67、1951年斯大林召开了( )政治局会议。

5次

68、1934年苏共十七大通过的《党章》把党代会年会制改为( )一次。

三年

69、( )苏联镇压农民反集体化起义。

20世纪20年代 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40年代 20世纪50年代

70、苏共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时更多考虑( )。

群体利益 民众利益 国家利益 以上均错误

71、苏联衰落的原因主要包括:( )。

苏联经济发展存在片面性,兴盛中潜藏危机

社会建设落后,民众没有成为国家的主人

篇二:人教版历史必修二: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课后练习(1)及答案

学科:历史

专题: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题1:

1、1921年10月,列宁在党的代表会议上指出:“新经济政策的全部意义??就在于而且仅仅在于:要找到我们用很大力量才能建立起来的那种新经济同农民经济的结合点。”这里,列宁主要强调( )

A.利用市场机制

B.建立工农联盟

C.生产资料公有

D.按劳分配产品

2、

从表中反映出的历史信息不确切的是( )

A.战争造成了经济的巨大破坏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加剧了经济危机

C.新经济政策使国民经济基本恢复

D.五年计划的实施造就了工业强国的地位

3、普京在评价斯大林时认为:“从1924至1953年国家有了根本变化:从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诚然,农民没有了,而我们大家都清楚记得有农业问题,特别是在最后阶段,排着长队购买食物等等。在这一领域所发生的一切,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不过工业化确实实现了。”请问“对农村没有起任何积极的作用”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实行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B.农业集体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C.苏联农业设备和经营方式落后

D.苏联农业发展的起点比较低

题2:

有人评价赫鲁晓夫“是徘徊在新旧时代十字路口的一名代表人物,他的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而另一只脚又由于历史的原因,仍然深陷在旧时代的泥淖之中而不能自拔。”下列选项能表明其“一只脚跨进了新时代”的是( )

A.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革,扩大地方权力

B.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摆脱个人崇拜泥淖

C.推行“新经济体制”,企业获得独立自主地位

D.推行“加速发展战略”,以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令

题3:

结合当时背景,对下列两幅图片的解读不准确的是( )

A.两位领导人都关注本国的民生问题

B.两国的举措都有利于经济恢复发展

C.两国都重视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D.两国都面临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

题4:

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就当时的具体国情而言,这一举措有利于( )

A.彻底粉碎国内外敌人的进攻

B.实现向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

C.确保政府掌握国家经济命脉

D.为国家实现工业化奠定基础

题5:

1921年10月,列宁在谈到新经济政策时说:“所谓新,是对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而言的。可是实质上,它比我们先前的经济政策包含着更多的旧东西。”下列新经济政策的内容中,包含“旧东西”的有( )

①实行粮食税

②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归国家所有

③部分企业由资本家经营

④允许自由贸易

A.①②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题6:

某同学在关于苏联(俄)的历史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以下两段材料,其最合适的主题是( )

A.由余粮收集制到粮食税

B.由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C.由余粮收集制到农业集体化

D.由市场经济到计划经济

题7:

下图是苏俄经济发展柱状图,对图表理解正确的是( )

A.1913年至1921年粮食产量下降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造成的

B.1921年粮食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国家行政手段的推动

C.1925年粮食产量超过了一战前的产量

D.1923年新经济政策的颁布是粮食增长的主要原因

题8: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陪同的苏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请问:造成当时苏联家庭要“开着飞机”赶去“排队”买面包的主要原因是( )

A.长期战争严重破坏社会经济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C.片面发展重工业的消极影响

D.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题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恢复过来,各个主要工业国家的工业生产总值都达到或超过一战前水平的1.5倍。一些欧美经济学家称资本主义已消灭了贫困,空前的繁荣让他们充满信心。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代表,一度曾被人们看作“繁荣”、“发展”、“强大”的典型,华盛顿宣称繁荣将永驻人间。

几乎在同一时期,在东方一个国度,也正在诞生奇迹,从1917年十月革命开始,这个占世界陆地总面积近五分之一的国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欧美国家通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业化路程??莫斯科一时成为红色麦加,受世人膜拜。

—— 摘编自《美苏交锋》

材料二

在这个不幸的年代,我们要制定出一些计划来,把希望重新寄托在那些压在金字塔底层、被人遗忘了的人身上??合众国的人民并未气馁,困难中他们要求的是有领导的纪律和方向。他们已经选择我来作为他们实现遗忘的工具,??我坚信,在当前的危机时期,你们也会再一次对领导表示支持。

——罗斯福在竞选总统的首次演讲

材料三

1928年苏联开始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斯大林就认为,在没有外国贷款的情况下,我的工业化资金只能靠我自己内部来积累,那当然主要来自于农业??斯大林在苏联工业化时,实际上是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缴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要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价格剪刀差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集体化使大规模的农庄代替了以往的小块田地,这就使资本(机器、拖拉机等)应用于土地成为可能,这有利于提高人均产量。集体化又使上级机关更容易通过管理手段来控制集体农庄的剩余产品。

——摘编自(美)帕尔默、科尔顿《世界近现代史》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和苏联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罗斯福总统认识到30年代的美国出现了哪些严重问题?

(3)材料三中,苏联在30年代实施什么农业政策?怎样理解“把农业作为‘殖民地’了”? 这对苏联国民经济发展有什么影响?

(4)罗斯福和斯大林的农业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给我们什么启示?

篇三:知识梳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一、初期探索

▲新经济政策的“新”: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

2、苏联的成立

①1922年12月,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成立 ②1924年1月,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通过苏联第一部宪法,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

二、斯大林模式的形成与评价

1、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全盘集体化

指苏联在20世纪20-50年代斯大林执政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

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实行单一的公有制,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模式,排斥市场调节,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片面优先发展重工业。

特点②政治:高度集权,个人专断,缺乏民主;党政不分,干部终身制、任命

2、斯大林模式制,缺乏群众监督。

个人崇拜,文化专制,严厉控制思想舆论,行政手段干预思想问题和

学术问题。

)历史功绩:基本适应苏联当时国情,能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

评价 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重大成就,使苏联迅速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也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 a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b长期执行指令性计划,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2)c国家从农民身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②政治上:权力过度集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09年高考试题】

一、选择题

1. (2009高考广东单科)列宁曾讲过:“我们用'强攻'办法,即用最简单、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的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已告失败”这里的“尝试”是指

A.十月革命B.斯大林模式C.新经济政策D.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解析】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质是不要市场和货币以及商品经济,用行政和军事的手段干预经济,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则是利用市场和货币关系,甚至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建立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列宁所讲的“尝试”应该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2. (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理解是

A. 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 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C 题眼:“勃列日涅夫政府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开创了改革的先河之前有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经济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突破原有体制的束缚,改革没有成效,因而说他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

3. (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道:“许多人认为,五年计划不过是斯大林的个人幻想,但在相对落后的国家要实现工业化,五年计划或许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最好的办法,但它却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A.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生与斯大林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B.计划经济的做法对于落后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合理性 C.计划经济是所有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D.计划经济的做法对苏联工业化没有发挥过积极作用

【解析】B 从题干中的“是一条有效的捷径”可以看出计划经济有一定的合理性,其它选项答案太绝对。

4.(2009高考江苏单科)丘吉尔曾说过:“斯大林是一个世上无出其右的最大的独裁者,他接过俄国时,俄国只有木犁,而当他撒手人寰时,俄国已拥有核武器。”苏联之所以能取得如丘吉尔所说的这一重大成就,主要是因为

A.充分调动了农民和工人的生产积极性 B.适时纠正了经济政策中存在的弊端 C.合理地吸收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建设经验 D.开创并实行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解析】D 此题考查对斯大林这个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以及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在斯大林当政时期,苏联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大林模式),这种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但也促进苏联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ABC表述均不符合史实。

5.(2009高考山东文综)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领导人曾在一次演讲时强调:“已经是布尔什维克自己成为专家的时候了??技术决定一切。”这主要是着眼于

A.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实施新经济政策 C.发展农业集体经济D.进行工业化建设 【解析】D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府在1918~1921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实施于1921年,可以排除A、B项,而C项也是为D项服务的。联系20世纪30年代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下,独立自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情况,可以得出D项。 1.(08四川文综)苏维埃政权颁布的法令规定:“必须实行国家的粮食垄断,即绝对禁止任何人的粮食

贸易??绝对禁止任何人保存和隐藏粮食。这一措施实行于( )

A.1917年十月革命时期 B.苏维埃俄国内战时期 C.苏俄新经济政策时期 D.苏联农业集体化时期

二、非选择题

28.(2009高考海南单科)(12分)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必须考虑积累的界限问题,投资的最大界限问题。在我们这里弦绷得大紧了。把它绷得大紧,使商品荒更加尖锐化,已经不行了……不从供求平衡角度作详尽的分析, 这自然不是“表面的”缺点,不是“形式上的”疏忽,而是一个深刻的内在的错误……

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表现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

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摘编自布哈林《一个经济学家的札记》(1928年9月)

材料二 如果撇开内部和外部的环境抽象地来讲,我们当然可以用比较缓慢的速度进行工作。但是问题在于:第一、不能撇开内部和外部环境;第二、如果从我们周围的环境出发。那就不能不承认,正是这个环境促使我们迅速发展我国的工业……我们是在一个技术非常落后的国家内取得了政权的……假如我们的工业和技术像德国那样发达,假如我国工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像德国那样大,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在我们这里就不会像现在这样迫切了……假如我们不是唯一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而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之一,假如不仅在我国,而且在其他比较先进的国家……也建立了无产阶级专政。那么高速度发展工业的问题就不会这样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论国家工业化和联共(布)党内的右倾》(1928年11月)

材料三 重工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越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但是决不可以因此忽视生活资料尤其是粮食的生产。如果没有足够的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首先不能养活工

人,还谈什么发展重工业?所以,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必须处理好。——摘自毛泽东《论十大关系》(1(转 载 于:wWw.cssYQ.COm 书 业 网:1917年到1945年,苏联是自力更生,一个国家建设社会主义)956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斯大林强调高速度发展工业的原因并说明斯大林与布 哈林在工业化问题上侧重点的不同。(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历史经验。(6分)

参考答案 :

(1)原因:巩固和保卫苏维埃政权。(2分)

不同:布哈林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主张放慢发展速度;斯大林强调从当时的国内外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加速发展工业。(4分)

(2)从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实际出发,调整和处理好农、轻、重关系,统筹兼顾,不断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6分)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