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华乐美文网

积累与运用论文

优美词句2019-06-10 15:47书业网

加强语言文字积累和运用方法浅析

黄江云

学习语文要重视积累和运用,只有储存大量的优美词句和名篇

佳作,并使之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才能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新教材很重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很多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都有“背诵喜欢的段落”、“把你觉得需要记住的词语和句子抄下来”,或者“把自己喜欢的语句抄下来”等。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做到积累和运用呢?

一、以读促悟,在朗读中积累

朗读是感悟和积累的前提和基础,《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

的阅读教学都重要视朗读和默读。”因此,做好朗读教学显得十分重要,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是有道理的。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注重教材朗读训练,读中体会,读中积累:这是因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无非是将范文的语言文字“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语言文字,成为个人的语言文字库存,从而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读的形成是多种多样的,可是是教师范读,可以是齐读、引读、个别读、分角色朗读。采用哪种形式要根据课文内容而定。一般来讲,了解大意,分段分层,理解词句可采用默读;读正确、有感情等可采用指名读;指导示范可采用范读;分清段落层次采用教师引读,引总起句和过渡句;活跃课堂气氛的采用齐读;对话多的采用分角色读;但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就得下一翻功夫。

我认为指导学生积累语言文字最有效的方法是注重教材朗读训 练,读中体会,读中积累:这是因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无非是将范文 的语言文字“内化吸收”,成为自己的语言文字,成为个人的语言文字库存,从而能自如地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文时,注意到课文文字优美、层次分明,于是在授课时我让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出喜悦的心理,读准语调。通过这样的朗读形式,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到:课文从秋天的色彩,秋天水果的香味,秋天小动物们的活动来写出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教师指导朗读时,作好示范,让他们听清每句话的重音、停顿之处,并让他们找出

重点词,指导读出感情。学生就能在自己的感情朗读中,把朗读材料的理解化为自己的个性化语言文字。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只要学生能多用感情熟读名篇佳句,自然达到积累的目的。

二、运用摘抄积累

摘抄就是要求学生把课内外看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通过摘抄、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也是学生积累语言文字的好途径。

l、分类摘抄。要求学生设置一个摘录本,并分类摘抄好词好句:如描写人物的词句——分得更细些,可以分为描写人物动作的、人物外貌的、人物语言的、人物心理的等,描写天气的词句和描写自然景物的词句等等。分类摘抄使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更透彻。运用起来更洽当。

2、在课外书中积累。要让学生有读课外书的兴趣,我认为在班级中建立图书角,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读课外书的积极性。而且能掌握学生读课外书的情况,也便于教师引导。定期做一些积累更能促进学生读课外书,积累好词好句

3、教师引导每天积累。每曰一成语,利用小黑板每天板书一个成语,并把意思也写出来: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一个成语。这样积少成多,达到积累的目地。

当然,摘抄到了好词好句还应该要学生抽时间多读、多记。只抄不读记也是没用的。因为学生还未达到过目不忘,不读就会忘记,也就达不到积累的效果。摘抄使学生积累到好词好句,是一个活源泉,这样才使学生有取之不尽的语言文字.运用时才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

三、让积累在小练笔,习作中加以运用

叶圣陶老先生指出:语文方面的许多项目都要经过不断练习,锲 而不舍养成习惯,才能变成他们的东西。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就是 这样。通过练习,好词好句才能变成学生的东西,才能运用自如。练习的方式灵活多样:

1、课堂上适时安排小练笔

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依托,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的段落,读这些经典的美文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积累、内化和提高。叶老也说:“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对于文本中出现的精彩的句段,教师除了应引导学生反复咀嚼玩味,还要巧妙地抓住这一语言学习的“点”,进行仿写:就是要求学生在丰富的语感感知下,“依葫芦画瓢”。 如在教学《秋天的雨》这一课时,文中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在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模仿写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写:“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它把红色给了大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小灯笼,在向人们点头微笑。”基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文章语言的欣赏感悟,我们抓住这些“读写结合”点。可以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写作的兴趣,更重要的是由此借鉴到了作者的写作手法。

如老舍的《猫》一课,语言大师在开头一段中抓住了关键性的几个连词:“说它??吧,它的确??;说它??吧,??可是??”,把猫的古怪性格描写得简洁明了。可以让学生学写一种小动物的特点或一个人的性格。课堂小练笔应立足于课堂,只要我们老师用心钻研教材,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努力挖掘读写结合点,那么我们的阅读课就会上得更有效,更灵动,课堂练笔也会成为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有效方式。

2、模仿教材是学生创作的开始

学生大脑中储存了优美的词句和名篇佳作就不愁不会用了,但教

师的指导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写家乡的一处风景《家乡的 》时,许多学生写了家乡的山、水和树,我提醒学生:写山水和树可以借鉴我们的哪些课文?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桂林山水》和《鸟的天堂》,并将积累到的语句很巧妙的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家乡的山真绿啊,到处是碧绿的森林,仿佛是一望无际的绿色的海洋”;又有个学生这样写到:“家乡有水真爽啊,轻轻喝一口,就像那清凉糖,让你全身轻松自然。”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更是目不暇接的应用到作文中,学生真是尝了“学以致用”的甜头。

有时学了一些好的篇章、文段或是句子,我会要求他们仿写,并作好批改、评讲工作,让他们从中获益。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要求学生细细品读“榕树正在茂盛的时期,好像把他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这一段文字,让学生找出描写景物的词语,并品味其中用词的准确性,然后仿照这样的句式写一段话,要求:选择周围的一处景物,仔细观察它有什么特点,再运用上面的句式仿写。

俗话说“勤练笔下能生花”,通过练习,磨利了他们的“小笔头”,使他们不断地积累和运用好词好句,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的作文里逐渐出现了既生动又形象的文字,而修辞手法的运用也越来越准确、熟练了,也就达到了积累丰富的词汇以及对其灵活运用的目的。

总之,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运用的教学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这需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存在的问题作实事求是的分析,将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的原则落到实处,实干、苦干,才能取得教学上的丰硕成果。

Copyright @ 2012-2024华乐美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